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44|回复: 0

皖江历史文化的三个高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9-6 2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皖江历史文化的三个高峰
    2016-08-22 10:32:58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合肥)



    (原标题:皖江历史文化的三个高峰)

    朱 洪

    【编者按】

    在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进程中,经过学界的不懈努力,安徽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一定成果。最近,安庆师范大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安徽高校智库项目“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中心”推出了一批皖江历史文化研究新成果,本报予以选登。

    皖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周代皖伯封舒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唐宋释道儒文化、明清桐城儒家文化和现当代新文化,构成了皖江历史文化的三个高峰。

    唐宋释道儒文化

    唐宋时期,随着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复苏,儒释道融合,皖江文化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其主要标志是:

    1、禅宗兴盛。唐代,禅宗四祖继承三祖事业,接受五祖为徒弟,并由五祖传衣钵给六祖。他们以司空山、天柱山、黄梅等地为道场,将印度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到宋代,舒州出现了伏虎、投子、远录、义青、大同、白云守端、何仙姑等一批法师,以投子山、浮山等为道场,影响了该区域的风气,吸引了名士如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黄庭坚等宦游此地,促进了儒佛文化的渗透和交流。

    2、道观兴盛。天柱山灵仙观创建于南北朝时的梁朝,到了宋代,掌灵仙观(万寿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官位,杨万里、邹应龙等都曾被提举万寿宫。一些名宦如王安石、苏东坡、苏辙等,与灵仙观监往来频繁,留下了与灵仙观监交往的诗篇。此外,唐玄宗李隆基曾吟诗《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在皇帝和大臣的支持下,灵仙观在宋代成为宦官云游圣地,促进了儒道文化的渗透和交流。

    3、名人云集。如唐代孤独及、张知謇任舒州刺史;张镇周任舒州都督;钱镠任舒州团练判官;鞠信陵任望江县令;闾邱任宿松邑令等。北宋时期,黄庭坚、张叔夜、李纲任舒州知州;吕大防、苏轼任舒州团练;王安石任舒州通判、舒国公;蔡京任舒州推官;梅尧臣任桐城主薄、李常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王安礼失学士移舒州等;南宋时期,岳飞任舒州制置使、范文虎知安庆府。此外,许多名人曾云游或路过舒州,如唐代李白游司空山、孟郊游浮山与小孤山、白居易游天柱山、皮日休游天柱山等。此外,南宋陆游曾游浮山,范成大、朱熹曾游天柱山,杨万里、文天祥曾路过安庆,他们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4、仕籍荟萃。如唐代出现了合肥令徐仲源(孝子)、校书郎曹松(诗人)等;北宋时期出现了金紫光禄大夫、岐国公王珪、礼部侍郎王琪、赤令李通直(李公麟父)、御史检法李公麟、进士李公权、进士李公寅三兄弟,等等。

    皖江历史文化所以在唐宋时期出现第一次繁荣有其必然性,一是汉代庐江郡文化的发展,为唐宋舒州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是东汉三国时期,庐江郡成为吴魏兵争要冲,促进了当地城池建设、土地开垦,为文化繁荣打下基础;三是舒州盛产茶叶,宋代每年铸三十万贯钱,是北宋时期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四是南宋宁宗皇帝曾任安庆军节度使,登基后升舒州为安庆府,促进了安庆文化的繁荣。

    明清桐城儒家文化

    明清时期,皖江文化出现了以桐城儒家文化兴盛为标志的第二个高峰。其主要表现有:

    1、明代桐城仕籍集中。如宰相一人(何如宠)、户部尚书一人(钱如京)、御史九人(左光斗、方学渐、方大美、方大镇、方大任、方孔炤、吴用先、吴应琦、姚孙榘)、巡抚一人(阮鹗)、布政使二人(何如申、张秉文)、兵科左给事中一人(齐之鸾)、巡按一人(左光先)、工部主事一人(吴道新)、兵部主事一人(姚孙棐)、兵备副使一人(方象乾)、知县四人(何思鰲、左光明、左国柱、方大普)编修二人(吴用宾、吴应宾),等等。

    2、清代桐城官宦辈出。如宰相二人(张英、张廷玉)、桂王东阁大学士一人(方以智)、刑部尚书一人(姚文然)、总督二人(方观承、方维甸)、布政使一人(李宗传)、知府一人(姚柬之)、礼部侍郎一人(方苞)、礼部主事二人(钱澄之、姚鼐)、台湾道一人(姚莹)、同知二人(姚文爕、左国林)、内阁学士一人(姚元之)、编修二人(姚士藟、戴名世)、知县八人(吴道凝、吴道观、姚文焱、姚文燕、姚士基、姚士苾、姚景衡、章攀桂),等等。

    3、明清时期桐城大姓集中。如桐城张氏: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詹事府正詹张廷瓒;石矶何氏: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浙江右布政使何如申、栖霞知县何思鰲等;横埠左氏:左佥都御史左光斗、浙江巡按左光先、武平知县左光明、武康知县左国柱、河间府同知左国林;桂林方氏:四川都司断事方法、广西桂林知府方佑、广东琼州知府方向、江西道御史方学渐、御史方大美、御史方大镇、监察御史方大任、户部郎中方大铉、建宁知县方大普、兵备副使方象乾、少詹方拱乾、内宏文院侍读学士方孝标、文学家方文、桂王东阁大学士方以智、数学家方中通、右佥都御史方孔炤、礼部侍郎方苞、工部都水司员外方登峄、内阁中书方式济、直隶总督方观承、兵部侍郎方世俊、闵浙总督方维甸、兵部尚书直隶总督方受畴、刑部主事方复临、湖州同知方秉等;麻溪姚氏:兵部主事姚孙棐、御史姚孙榘、开化府同知姚文爕、刑部尚书姚文然、峡江知县姚文焱、德安令姚文燕、举人姚文烈、罗田知县姚士基、朝邑知县姚士苾、编修姚士藟、新喻县丞姚士重、礼部主事姚鼐、知县姚景衡、台湾道姚莹、大定知府姚柬之、内阁学士姚元之等;鲁谼方氏:姚鼐老师方泽、著作家方东树、理学家方宗诚、教育家方守墩等;钱桥吴氏:编修吴用宾、都御史吴用先、监察御史吴应琦、编修吴应宾、工部主事吴道新、奉化知县吴道凝、商水知县吴道观、内阁中书吴汝纶、革命烈士吴越等;藕山阮氏:巡抚阮鹗、邵武知府阮自华、兵部尚书阮大铖等。

    4、清代出现引领清代文坛的桐城派。桐城派作为散文派别,是科举制的产物,因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人而得名。戴名世主张以古文写时文;方苞提倡文章义法;刘大櫆主张声气;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顾。他们以道统自任,得到大学士张英、张廷玉、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支持。自康熙到清末,其名家之多、作品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当时文坛位列第一。

    皖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桐城形成第二个高峰,有多种原因:一是汉代朱邑等循吏出现在桐城(古舒),宋代出现李公麟三兄弟,历代名人辈出,教育资源丰富;二是南北朝、南宋以后,中华文化中心移向东南,清代安庆作为安徽省会,成为承接全国其他区域优秀文化的前沿区域,信息发达;三是隋唐时期舒州禅宗文化繁荣,桐城寺庙景观遍布,刺激了当地儒家与佛教的融合;四是元末红巾军起义引起大批移民迁入桐城,再次促使东南先进文化在该地的融合;五是桐城地理位置不在长江要冲,较少受到战争破坏,民俗好文;六是桐城属于长江气候,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居民生活相对稳定,宜于著书立说。

    现当代新文化

    皖江区域文化的第三次繁荣是现当代的新文化,其主要标志是:

    1、陈独秀等人倡导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全国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毛泽东曾称赞:“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他与李大钊等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大革命失败时壮烈牺牲。

    2、出现一大批提倡新学的教育家。上世纪初,皖江区域出现了一大批提倡新学的教育家,除了陈独秀,还有房秩五、光明甫、李光炯、刘文典、王抚五、杨亮功、朱湘、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此外,严复、苏曼殊、胡适、陶行知、郁达夫、苏雪林等一大批名人曾在安庆教书、讲学或读书。




    3、出现一大批新文化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两弹元勋邓稼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祖籍怀宁)、白话小说家张恨水、白话诗人朱湘、著名报人张友鸾、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电影表演艺术家舒秀文、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将军画家黄镇、当代诗人海子,等等。

    现当代皖江区域文化繁荣的原因,一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二是安庆作为安徽省府所在地,是清末华东政治、教育、文化的重镇,文化风气浓厚,教育发达;三是安庆是发起辛亥革命的三个中心城市之一,集中了一批追求新文化的革命义士,传播了西方新科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5 16:52 , Processed in 0.1168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