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18|回复: 1

姚衡: 不拘成规 点墨成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1-23 14: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11-23 14:15 编辑

    姚衡: 不拘成规 点墨成趣
      □ 莲子

      认识姚衡先生,是在十多年前。我们是绵阳老乡,在参加绵阳当地一次文化界的活动中结识了姚衡夫妇,而且,他的太太,中国一级作家郁小萍女士也是我非常好的文友。关于姚衡先生有一个很离奇的故事:因长期挚爱绘画,坚持自学,六十岁的他竟然从政协秘书长位置退休下来后,独自跑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新华门画院,北漂画画去了。从此,除了偶尔回四川探亲访友外,他几乎是一去不复返,难以见踪影。

      乍看起来,这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不太传奇的故事。但是,一个已经过了六十岁,而且并不是职业画家的人突然跑到陌生的北京,北漂只为绘画。在我眼里的姚衡先生就已经算是一个离经叛道、特立独行之人了。

      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姚衡先生,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虽然全身心投入中国画的创作起步较晚,但是,或许他身上有着与很多画家一样的天生蕴藏的艺术天赋,很难用家庭熏陶或者一脉传承等等来描述。追溯渊源,1944年,他出生于重庆北碚。他的父亲是一位经营中药材的小老板,非常喜欢国画,药铺里挂着好几张任伯年的花鸟画。抗战时期,为躲避战乱,姚衡的父亲带着亲人举家迁往岳池县一个叫做镇裕乡的小镇。1963年,从这个小镇里,天资聪颖的姚衡以一篇高考全川分数第一的作文《五一日记》考上了四川大学五年制中文系。这个期间的姚衡,除了学习中文,还对画宣传画以及橱窗画感兴趣,有时候,就待在宿舍里偷偷地描描画画。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一直萦绕于心的艺术情结,让他立志未来就是要做一个画家或者一个作家。1968年大学毕业后,他从工厂调入《绵阳日报》工作,后又调入地委宣传部直到进入政协,并在退休后立刻决定北漂,至此以后把所有精力都用于绘画。

      “其实,在北漂中,我几乎每天习画十个小时以上,常常于凌晨还在作画。并经常抽出时间去观各种画展。正是因为在北京这么多年,观看品鉴了中国大量优秀画家的作品展,了解当代书画家的风格。至此,我开始思考自己艺术之路的方向,并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如何让自己走下去,走出自己的绘画风格。”在探索中,姚衡先生也遇到停滞不前的瓶颈阶段,痛苦、挣扎之后,依然是坚持。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他喜读诗书,研究绘画理论,在理解与领悟中摸索前进。对于传统国画,强调自己最喜爱古代画家的作品,尤喜宋代画家之作。开始时,除了山水,他主要把人物画作为研究探索对象。比如作品《松下问童子》《桃花潭水深千尺》《醉里挑灯看剑》等等,画面人物笔墨淡雅、变形抽象、稚趣古拙、颇为有趣。但作为一个画家,探索之路,摒弃稳实,求其天阔,在求变,求新,求突破中,让画面有垂柳堪风清的意境,才是永不停息的追求目标。

      于是,近年来,姚衡先生又将创作重点放在山水画的探索中。除了构图、笔墨、皴染等技法之外,他追求一种属于自己内心向往的山水画的意趣,为之苦苦思索,彻夜不眠,激情澎湃并乐在其中,他自己独创了一种画法,自称为“雪花点”。观其作品《登金陵凤凰台》:群山连绵起伏,气势壮观,白云缠绕山峦腰间,而唯独画面正中央的一遥远山峦顶端,伫立着看似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四周的浮云岚气重重,几乎淹没了这座建筑,有着“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忧伤沉重之感。此作品中,山峦叠嶂、浓淡相宜,“雪花点”密密麻麻点染在群山之上,透过细腻的笔墨能读到画家传递出的大自然微妙的情感。“雪花点”手法被他大量运用于近期创作的山水作品中。2015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了《姚衡——图解横幅山水画构图》一书,作为山水画初学者的教材。在我看来,姚衡先生绝对是一个在艺术创作上个性倔强之人,释放自我,勤奋有加,坚持不懈。他的倔强也恰好印证了艺术本来就是画家个人灵魂的深刻表达与释放,是画家独有的意识表现与精神符号。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坚持自学绘画十多年至今,依然走着自己独特之路的画家姚衡先生的山水画,从其细腻温润的笔墨以及连绵起伏的重峦叠嶂里,我们可以读到画家本人丰富敏锐的情感与广阔无垠的希冀。

      近年来,姚衡先生在泼彩泼墨上也有着自己的勤奋探索,他的作品《明月出关山》就是采用泼彩而为的作品:这幅几乎是冷调子的泼彩画的艺术感染力,肆意大胆,花青、明黄、赭色与浓墨交融,于“乱”像横生中,领略到千年前的边关,萧瑟无边、愁苦无言的纷乱思绪。泼彩作品《秋浦歌》:从整个红、紫、蓝、绿的色彩组合中,你会联想到大自然斑斓缤纷的色彩与内心的纷乱纠缠。作品《登高望四海》是画家表现诗人李白在经历了希望、绝望、欢乐与痛苦后,站在高山之巅眺望四海的意境泼彩画:夕阳西下,云层翻卷,天光半明,墨色纷杂,表现出李白复杂的痛苦的心境与“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的内心呐喊。在他的一系列泼彩作品中,可以感悟到,十几年来把绘画与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姚衡先生,内心的激情与豪放。
      我个人特别欣赏姚衡先生的人物画,以平民的视角,吸取古代人物画与民间年画、儿童画的特点,绘出的人物有趣,读来有味道。他自己戏称自己笔下的古代人物:虽丑却乖,虽身形笨拙,却童稚有趣。他的作品《月下独酌》:画面构图极其美妙,夜晚的朗月舒云下,李白手执酒杯,邀眼前湖水中月亮的倒影,整个画面疏朗清淡,通透深远,贴切地诠释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人物画《饭颗山上逢杜甫》《白发三千丈》《行路难》等等都是非常有趣且有思想性的佳品。
      姚衡先生的固执,也表现在他的观点里:只要是用毛笔、宣纸和色彩很好地再现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作品,哪怕不是传统的国画,也要画下去,不管别人说三道四,绝不回头。这就是姚衡先生关于艺术的立场,也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立场。
      眼前的姚衡先生如同很多年前一样,毫无改变,依然年轻,充满朝气。谈起绘画,他激情满怀,说自己至今仍然每天作画十个小时以上。问起他的其他爱好,他居然立刻起身当场跳起“街舞”,灵活舒展的舞姿以及健康爽朗的心态,或许就是姚衡从八十年代开始水墨绘画坚持到今天的基础。三年前,姚衡把艺术创作重心从北京转移到了成都。犹如一个隐士,藏在都市里,绘画思考。
      如今,姚衡先生的水墨画以全新的姿态与独特的韵味走入我们的视野,他虽然没有进过美术院校,但是他是“民间画家”,确切地说,他首先是一个文人,然后才是画家,或许,正因为这样的结合,我们才可以说姚衡先生是作为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文人进入绘画界的。他渴望自由用墨,逃离笔墨寡淡无趣,渴望逃离陈旧的气息,渴望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提炼并融入自己的水墨作品,让作品在最本真的绘画语境中,意像的表现出来自民间的草堂与民俗生活。
      著名画家、评论家,曾任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的程大利先生专门撰文称赞姚衡:在“理性”与“抽象”背后,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和情感的真实性受到了普遍质疑,“实验水墨”画家所表现出来的前卫姿态,或许比他们的作品更具革命性。
      “民间画家”姚衡先生注定会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因作品的丰富与独特,因固执与坚定,因乐观与豁达而受到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们喜爱。


      艺术简历
      姚衡,生于1944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4: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衡: 不拘成规 点墨成趣  

    我眼中的艺术家姚衡


                       姚衡: 不拘成规   点墨成趣
                                      文:莲子


    画家简介: 姚衡,出生于1944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其作品个性独特、用笔练达,尤其他创作的“李白诗意画”系列作品,受到很多藏家、百姓欣赏。在《中国当代艺术》等多种学术杂志刊登,并在全国各地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多部画册画集。


        采访画家姚衡先生,纯属一个意外。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此刻应该呆在北京自己的绘画工作室里,而不应该隐居在成都。





        认识姚衡先生,源于十多年前,我们是绵阳老乡。而且,他的太太,中国一级作家郁小萍女士也是我非常好的文友。那一年,我因故突然从成都隐居到绵阳一年的时间。在涪江边一座高楼里静静呆着,写作、读书,旅行,或者偶尔参加当地一些文化界的活动,于是就这样结识了姚衡夫妻。同时,也知道了关于姚衡先生的一个很离奇的故事:因长期挚爱绘画,坚持自学,六十岁的他竟然从政协秘书长退休下来后,独自跑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新华门画院,北漂画画去了。从此,除了偶尔回四川探亲访友外,他几乎是一去不复返,难以见踪影。


        咋看起来,这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不太传奇的故事。但是,对于一个已经过了六十岁,而且并不是职业画家的人突然跑到陌生的北京,北漂只为绘画。在我眼里的姚衡先生就已经算是一个离经叛道、独立特行之人了。



        再次见到他,是在七八年前的成都画院美术展览馆。他打电话来邀请我参加他的个人画展--“姚衡先生李白诗意画全国巡展成都起点站绘画个人展”。很多年不见,眼前的一百多幅极富新意的李白诗意画,笔墨沉稳、造型独特、干湿枯焦的运用让人眼前耳目一新。印象很深的是,他笔下的变形古代仕女图,自出心裁,丑中见拙,形中见趣,画面倾溢出复杂的情感,意趣横生,颇有画家落笔时毫无拘束任笔墨点染的飞扬以及个人对人物绘画的独特解读。尤其作品中蕴藏的关于李白诗歌韵律的精神传递,彰显出画家大器晚成、厚积薄发以及独特探索中国画多年来执着坚毅的思想追求与笔墨意境。




        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姚衡先生,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虽然全身心投入中国画的创作起步较晚,但是,或许他身上与很多画家天生蕴藏的艺术天赋一样,是很难用家庭熏陶或者一脉传承等等故事来描述的一份神秘情怀。追溯渊源,1944年,他出生于重庆北碚。父亲是一位经营中药材的小老板,母亲是一位识字习文之闺秀。据姚衡先生回忆,在儿时的记忆里,中药铺比较大,除了满屋的小药柜,以及把脉看病的郎中,就是药铺里四壁挂着的名家字画了。记忆里,他的父亲非常喜欢国画,药铺里挂着好几张任伯年的花鸟画。这些画面虽犹电影残片,却让他至今记忆深刻。




        抗战时期,为躲避战乱,姚衡的父亲带着亲人举家迁往岳池县的一个叫做镇裕乡的小镇。1963年,从这个小镇里,天资聪颖的姚衡以一篇高考全川分数第一的作文《五一日记》考上了四川大学五年制中文系。这个期间的姚衡,除了学习中文,还对画宣传画以及橱窗画感兴趣,有时候,就待在宿舍里偷偷地描描画画。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一直萦绕于心的艺术情结,让他立志未来的梦想就是要做一个画家或者一个作家。1968年大学毕业后,他从工厂调入《绵阳日报》工作,后又调入地委宣传部直到进入政协,并在退休后立刻决定北漂,决定至此以后把所有精力都用于绘画。




    “其实,在北漂中,我几乎每天习画十个小时以上,常常于凌晨还在作画。并经常抽出时间去观各种画展。正是因为在北京这么多年,观看品鉴了中国大量优秀画家的作品展,了解当代书画家的风格与。至此,我开始思考自己艺术之路的方向,并一直在探索中摸索着前行,如何让自己走下去,走出自己的绘画风格。”在探索中,姚衡先生也遇到停滞不前的瓶颈阶段,痛苦、挣扎之后,依然是坚持。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高材生,他喜读诗书,研究绘画理论,在理解与领悟中摸索前进。对于传统国画,他强调自己最喜爱古代画家的作品,尤喜宋代画家之作。他开始时,除了山水,主要把人物画作为研究探索对象。比如作品《松下问童子》《桃花潭水深千尺》《醉里挑灯看剑》等等,画面人物笔墨淡雅、变形抽象、稚趣古拙、颇为有趣。但作为一个画家,探索之路,摒弃稳实,求其天阔,在求变,求新,求突破中,让画面有垂柳堪风清的意境,才是永不停息的追求目的。



    于是,近来年,姚衡先生又将创作重点放在山水画的探索中。除了构图、笔墨、皴染等技法之外,他追求一种属于自己心像的山水画中的意趣、细腻与思想内容。他在苦苦思索与彻夜不眠,激情澎湃与乐在其中的泼墨写意中,自己独创了一种画法,姚衡先生自称为“雪花点”的画法。观其作品《登金陵凤凰台》:群山连绵起伏,气势壮观,白云缠绕山峦腰间,而唯独画面正中央的一遥远山峦顶端,伫立一座看似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四周的浮云岚气重重,几乎淹没了这座名楼,有着“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忧伤沉重之感。画家在此作品中,山峦叠嶂、浓淡相宜,“雪花点”密密麻麻点染在群山之上,颇有透过细腻的笔墨读到画家本人跌宕起伏的情怀以及传递出的大自然微妙的情感与丰富澄澈的空灵。这些画家独创的所谓“雪花点”的表现手法,有着独自自学成才的画家姚衡先生骨子里固执的坚持与孤独的探索,因而,此表现手法被他自己大量运用于近期创作的山水作品中。



    他的山水作品《游敬亭寄崔侍御》:白云环绕群山,一隅茅屋居于山底,彰显出仙风道骨的高人居住之地的清新自然与高古深邃。作品《登峨眉山》《群峭壁摩天》等山水作品,均使用的这样用“雪花点”皴染其山峦的细腻表现手法。其中《朝发白帝城》画面深邃而厚重:重重叠叠的山峰,点点白帆云雾茫茫的峡江飞逝,诗意地再现了李白要表现的意境。



    在摸索研究中逐渐走出自己喜欢的主题与挥毫的特点与路子后,姚衡先生终于蓬发出创作的激情,绘出了一大批画面厚重、恢弘、通透、空灵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来,如《听蜀僧睿弹琴》《将进酒》《五月天山雪》以及《望庐山瀑布》等等。2015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了《姚衡—图解横幅山水画构图》一书,作为山水画初学者的教材。在我看来,姚衡先生绝对是一个在艺术创作上个性倔强之人,独立特行,勤奋有加,坚持不懈。他的倔强也恰好印证了艺术本来就是画家个人灵魂的深刻表达与释放,是画家独有的意识表现与精神符号。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透过坚持十多年绘画自学而直到今天依然不懈怠的画家姚衡先生的山水画,我们可以从他细腻温润的笔墨以及连绵起伏的山峦叠嶂里,读到画家本人丰富敏锐的情感与广阔无垠的希冀。



    近年来,姚衡先生在泼彩泼墨上有着自己的勤奋探索,他的作品《明月出关山》就是采用泼彩而为的作品:这幅几乎是冷调子的泼彩画所渗透出来的艺术感染力,肆意大胆,花青、明黄、赭色与浓墨交融,于“乱”像横生中,领略到千年前的边关,萧瑟无边、愁苦无言的纷乱思绪。泼彩作品《秋浦歌》:从整个红、紫、蓝、绿的色彩组合中,你会联想到大自然斑斓缤纷的色彩丰富与内心的纷乱纠缠。作品《登高望四海》是画家在表现诗人李白在经历了希望、绝望、欢乐与痛苦后,站在高山之巅眺望四海的意境泼彩画:夕阳西下,云层翻卷,天光半明,墨色纷杂,透出李白复杂的痛苦的心境与“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的内心呐喊。在泼彩一系列作品上,可以感悟到,十几年来把绘画与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姚衡先生,内心的激情与豪放。


    从我个人来说,特别欣赏姚衡先生的人物画,他不模仿别人,以平民的视角,吸取古代人物画与民间年画、儿童画的特点,绘出自己的笔下人物,有趣,读来有味道。他自己戏称自己笔下的古代人物:虽丑却乖,虽身形笨拙,却童稚有趣。他的作品《月下独酌》:画面构图极其美妙,夜晚的朗月舒云下,李白手执酒杯,把眼前湖水中月亮的倒影相邀,整个画面疏朗清淡,通透深远,贴切地诠释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人物画《饭颗山上逢杜甫》《白发三千丈》《行路难》等等都是画家绘出的非常有趣且有思想性的佳品。


    姚衡先生的固执,也表现在他的观点里:只要用毛笔、宣纸和色彩很好地再现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得作品,哪怕不是传统的国画,也要画下去,不管别人说三道四,绝不回头。



    这就是姚衡先生关于艺术的立场,也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存在的立场。


    眼前的姚衡先生虽然已经七十四岁,但他敏锐的思维与爽朗的谈吐,外形的儒雅与挺拔的身姿,都如同很多年前一样,毫无改变,依然年轻,充满朝气。谈起绘画,他依然激情满怀,说自己至今依然每天作画十个小时以上。问起他的其他爱好,他居然立刻起身当场跳起“街舞”,灵活舒展的舞姿以及健康爽朗的心态,或许就是姚衡从八十年代开始水墨绘画开始坚持到今天艺术成就的基础。三年前,姚衡先生静静地把艺术创作重心从北京转移到了成都。犹如一个隐士,藏在都市里,绘画思考。有的时候,深夜,绘画间隙的休息,他望着人民南路的车水马龙,市井喧嚣,颇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宁静与满足。



    如今,姚衡先生的水墨画以全新的姿态与独特的韵味走入我们的视野,他虽然没有进过美术院校,但是他是“民间画家”,确切地说,他首先是一个文人,然后才是画家,或许,正因为这样的结合,我们才可以说姚衡先生是作为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文人进入绘画的。他渴望的自由用墨,逃离笔墨寡淡无趣,渴望逃离陈旧的气息,渴望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提炼而融入自己的水墨作品,让作品在最本真的绘画语境中,意像的表现出来自民间的草堂与民俗生活。



    著名画家、评论家、曾经任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程大利先生就专门撰文称赞姚衡:在“理性”与“抽象”背后,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和情感的真实性受到了普遍质疑,“实验水墨”画家所表现出来的前卫姿态,或许比他们的作品更具革命性。姚衡的水墨画创作状态充满活力,并且有激情。我想,如果中国画坛的画家如果都能像姚衡那样具有创新意识,力争做到幅幅新,那么,中国画的前景将是乐观的。





    “民间画家”姚衡先生注定会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因人文的认知而深刻,因作品的丰富与独特,因固执与坚定,因乐观与豁达而受到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们所喜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0 06:10 , Processed in 0.1065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