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8|回复: 0

桐城学派姚永朴专著《文学研究法》阐明义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1-28 1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学派姚永朴专著《文学研究法》阐明义理

    2016年11月08日 09:54
    来源:中安在线










    原标题:桐城学派姚永朴专著《文学研究法》阐明义理
    《文学研究法》由凤凰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姚永朴任北京大学教席时所撰写的文学研究教材,也是一部继刘勰《文心雕龙》以后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力作。
    姚永朴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出生于桐城一书香门第。祖父姚莹,清文学家,曾先后出任台湾道员加按察使衔,广西、湖南按察使。父姚浚昌,咸丰间曾辅助曾国藩军务,曾国藩保为江西湖口县知县和江西安福县知县。姚永朴9岁时,父亲请桐城郑容甫当家庭教师,授永朴以经书,永朴十三岁即通读十三经,十六岁时,因祖父姚莹官三品,照例补学官弟子。取得与在学生员一样资格。光绪五年(1879)永朴19岁,赴南京应举人考试,不幸落榜。便拜谒曾国藩门下四弟子之一的凤池书院山长张裕钊,呈以作业,伏求教诲。21岁迫于生计,赴湖口县授经。光绪十二年永朴赴天津授经,奉书和作业于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同邑的吴汝纶,拜其为师。光绪十三年(1887)永朴27岁,乃父再官安福知县,永朴又随父到安福边授经边读书。光绪十六年(1891)32岁的永朴经他人推荐去辽宁旅顺授经。光绪二十年(1894)永朴在顺天乡试中举,却不幸于会试中落榜。经长沙朱仲武推荐,到扬州两淮盐运使江人镜署中修两淮盐法志,成《清代盐法考略》若干卷,这为后来在清史馆中修盐法志打下基础。光绪二十六年(1900)乃父病故于竹山县任上,永朴偕兄永楷、弟永概,扶梓归葬。光绪二十七年(1901)永朴应聘到广东起凤书院为山长。在起凤书院任职期间,成《尚书谊略》二十八卷。光绪二十九年(1903),永朴43岁,山东创设高等学堂,至德周学熙为总办,聘永朴为教习。与此同时,安徽也成立高等学堂,严复(几道)为监督,乃弟姚永概任教务长。但安庆的道、府极力要求永朴回院任教,永朴乃改应安徽高等学堂的之聘,任教习。在安徽高等学堂教授期间,先后写成《小学广》十二卷、《诸子考略》二卷、《群经考略》四十卷、《群儒考略》二卷,《十三经述要》六卷。宣统元年(1909),清廷成立学部,学部大臣奏荐永朴为学部咨议官,京师政法学堂监督乔树楠聘永朴为国文教习。乔树楠称“永朴治学虽以宋儒为宗,而于汉、唐博稽兼采,无门户之见,是为通儒。且世之治朴学者,往往不工于文,而先生则诗与文并工,且卓有惜抱家法,殆所谓华实两胜者”。也就在这年,永朴挚家入京,并上书学部,建议高等小学堂应由民间自办。此为后来私人办学之先声。在学部任职间,成《蜕私奸读经记》三卷,此书得吴汝纶极致赞赏。又成《国文学》四卷。民国三年(1914)永朴应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之聘,充清史馆纂修。然而这年是永朴最哀痛之年,他的先后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试得举人两个儿子即姚焕、姚昂时年分别为30岁、28岁,不幸病卒于北京,可谓英年早逝。其妻(马其昶之妹)因哀伤儿子过度,翌年卒于老家桐城。永朴在哀伤之余,完成了《食货志·盐法》、《文学研究法》四卷、《史学研究法》一卷。
    1922年永朴南归。1923年至德周学熙创办宏毅学舍,永朴被聘为教务长。永朴为宏毅学舍作了规划,前三年习国学,后三年习西学(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他教、写并举,次年成《蜕私轩易说》二卷、《诗学》八卷。在宏毅学舍任教期间,发现和培养了才智超群的少年才俊李敬夫。李敬夫,号诚,原名泽宗,曾名秀臣。1906年生于贵池县(今属石台县)占大乡南源村一普通农民家。幼年在晚清孝廉(举人)王朝忠开办的私塾读书,过目成诵,至十五、六岁就通读《四书》、《五经》及唐、宋八大家古文,被当地人称为“神童”。17岁时,塾师王朝忠自觉无能力授其课业。1923年即敬夫18岁这年,北洋财政总长至德人周学熙在家乡设宏毅学舍。请年逾花甲的“桐城派”末期散文家、光绪举人姚永朴为教务,王朝忠闻得信息后,喜出望外,便将李敬夫举荐给姚永朴,望其收下这个有志有智青年,在其门下得以深造。姚永朴阅读了敬夫数篇作文,并测试了一些古文常识,深为他清丽的文字、严谨的说理、恰到好处的用典、透熟的古文辞所折服。便将这位年轻才俊介绍给致仕在家养病的姐夫(又是内兄)马其昶。马其昶字通伯,“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曾任光绪年间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参与纂修《清史》,名驰天下。马其昶测试了李敬夫的古文辞,确实国学功底不浅,对古文名篇熟背如流水,对古文辞的解析颇为精准,便收他为弟子,食宿于马家。马翁悉心向他传授古文辞之真髓,并命其担任长孙茂元的童子师。敬夫来到马家,实现了马家请得一位理想合格的家庭教师的愿望。敬夫一边跟随马翁进习古文,一边用四管其下的办法给茂元授课。即一是由浅入深指导他用相传的刘大櫆、姚鼐诵读古诗文的声调诵文吟诗,在抑抗坠中体现文理辞气与精神;二是对《论语》、《孟子》中词语的解析全用姚永朴的讲义,对《大学》、《中庸》中的词语的解析全用其弟姚永概的著述,所选诗文皆用名家的善本;三是用乡里前辈的事迹自编历史人物故事讲给他听,让他增长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四是或两日一课或一旬数作,教他联字、联句、对对,指导他写日记和即事命题作文。经过3年的精心教习,辛勤劳作,马茂元至13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文能成章,敬夫很难更改一字一句。马翁在亲友前夸耀敬夫才学,说“此子可畏”。1927年李敬夫向马翁谢恩再三,辞任至金陵,入南京国专系统深造国学。三年毕业后,仍被马家聘为家庭教师,继续教马通伯的外孙方管(即舒芜)和同马家世交、后成为外甥婿的麻溪吴氏的吴孟复。此三子后均成为安徽乃至华夏的文化名人:马茂元为上海师大的楚词学家,吴孟复为安徽教育学院古文辞学家,方管为知名文史学者。李敬夫自1933年即27岁离开马家后,又被桐城几个名门望族的经馆聘为教师,先后培养了近10名颇有建树的学者。李敬夫被省内学术界尊称为高才饱学的文史学家。姚永朴为贵池桐城两地提携后学,培养人才做出了有口皆碑的贡献。
    话又说回来了,1926年,这一年秋天,66岁的姚永朴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其时,安徽筹设安徽大学,北洋政府安徽省长高世续聘永朴为安大校长,永朴力辞。不久北伐军兴,次年占领安庆,新成立的安徽省政府重召皖士,筹设安徽大学,聘永朴为教授。教授《左传》、《史学研究》、《群经通论》等。在被聘任的四位教授(桐城潘季野、长沙陈朝爵、四川李大防、桐城姚永朴)中,永朴声望最高。在安大任教期间,成《历代圣哲学粹》40卷,增补《蜕私轩集》3卷。同事李大防教授为《历代圣哲学粹》作序曰:“先生根柢盘深,而流露于诗文者蔚为大观,自成一家之言,而义法谨严之中,饶有渊懿冲淡之至。此先生所独绝,而尤为余所敛手下心,不敢平视者也。”
    1936年,永朴76岁,自安徽大学谢病回桐城故里,学校与当局议每月给养老金,并属其挚友李大防登门致意。永朴坚拒不受,谓其平生教书收入,无一文苟得,如今老了,哪有因食用累大家之理。次年,抗日战争爆发,鬼子逼近安徽,永朴因携家避宿松,不久又由江西经湖南而至广西桂林。因瞻顾时局,不胜忧愤,加之长途劳顿,衰败不堪,遂于1939年秋七月十六日卒于桂林寓舍,享年79岁。权厝于桂林城外之施家花园。1945年日本投降,由乃孙姚墉奉遗柩葬于桐城龙眠山之陶家冲。
    姚永朴生长在桐城的仕宦之家,并且大半生生活在清朝。平生“不乐仕进,一意殚精术,少学古文词,后专治经学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家学说,更旁及子、史、小学、音韵,”其中专志读经者长达30余年,因此受儒家的正统思想最深。并且又曾师事曾国藩门人张裕钊。而在曾门四弟子中,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等三人都受洋务运动影响,思想、文风都不同程度西洋化,只有张裕钊恪守桐城家法,并谓“得之桐城者,宜还之桐城”。因此,姚氏生平著述与创作,均以绍述桐城为己任。如所著《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诸家中系统阐述桐城派文学宗旨的惟一专著。其文以桐城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推崇以古文名世的韩愈、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大家。全书共分四卷。卷一论文学的本质,如起源、范围、纲领、门类、功效。卷二论文学的发展和体裁,如派别、著述、告语、记载、诗歌。卷三论文学创作的风格和方法,如刚柔、奇达、雅俗、繁简、疵瑕、工夫等二十四章,附以“结论”。此种理论,虽时移世易,但对文学的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为凡为文章都不能离开“言有物”的“义”,与“言有序”的“法”。至于其本人生平创作,也莫不以“义法”为宗旨,其中可观者有《西山精舍图记》及《旧闻随笔》诸篇。但由于过分追求桐城派后来的标榜的雅俗,因而也就缺少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大家那种汪洋恣睢的气势,不仅难追宋人甚至也不及明代归有光与张溥文字的明快与流畅。至于姚氏一生讲学的讲义,如《十三经述要》、《诗说》、《尚书谊略》、《诸子考略》等,虽不出历来儒家正统范围,但旁征博引,并下以己意,却也取得拾遗补阙的作用,不失为一部系统的文章学,对我们当代人练习写作仍有很大帮助。所以,他的一生既是皓首穷经,拙甘抱瓮的一生,也是诲人不倦与不慕荣利的一生,使我们今日在展读其遗著时,仍可以看到其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及其守正不阿的人格力量。
    姚永朴著作颇丰。《安徽历代名人》载其著作有《古本大学解》、《大学章义》、《论语述义》、《论语解注合编》、《经学入门》、《群经考略》、《十三经述要》、《六经门答》、《蜕私轩易说》、《蜕私轩诗说》、《蜕私轩读经记》、《蜕私先生杂著》、《白话史》、《史事举要》、《群儒考略》、《私师录》、《桐城姚氏碑传集》、《清代盐法考略》、《史学研究法》、《论理学》、《旧闻参笔》、《修身课本》、《文学研究法》、《国文学》、《蜕私轩集》、《蜕私轩续集》、《蜕私轩文稿》、《惜抱轩诗钞释》、《历代经世文钞》等。上述著作,安徽省图书馆均有收藏。另据《安徽人物大辞典》补充的著作有《尚书谊略》、《小学广》、《初学古文读本》、《古今体诗约选》与潘季野合编《历代圣哲学粹弊》等,共三十余部。
    姚永朴与李敬夫多有诗书往来,这里选姚永朴赠李敬夫诗一首,以飨读者。诗题《忆九华·贵池李敬夫》。
    九子山头晨曦照,青林白石送妍妙。
    谪仙昨日曾过之,为似莲花更旧号。
    吾家惜翁来池州,临风怀想城东楼。
    山川旁薄今犹昔,固应胜地多高流。
    李君莫嫌生独晚,擒辞去古良未远。
    一朝蹑跷桐溪旁,揖我我为加餐饭。
    畴昔偕君客玉峰,青灯对语虚堂中。
    士别三日且刮目,而况两载重相逢。
    自从尼父振木铎,汉唐递承别濂洛。
    先哲辛勤导后生,一发千钧更谁托?
    虎掷龙拿又此时,斯文万古常在兹。
    浑流会有澄清日,风鹤声中同护持。

    若将它意译为白话,其大意是:白石隐现、竹树荫翳、晨曦显耀、彩霞满天的九华山,美不胜收,妙不可言。诗仙李白爱这里山水秀美,看这里酷似绽放的莲花,将原名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我的祖辈惜抱(即姚鼐)翁,来池州时曾登临城东的九华楼眺望九华山色,并吟诗以赞之。今日九华山依然气势雄伟,广大无边,无数一流人物前仆后继,来山寻幽访胜。李君敬夫莫要嫌自己出生太晚,未能聆听到桐城派前辈的教诲;然而桐城派余风尚在,好在时间还不远,可以继续研究探讨。有朝一日你草鞋斗笠到我的住地桐溪(今日龙眠河)寒舍作客,我拱手欢迎你,用别具风味的乡土菜肴为你接风。夜晚在“龙眠霁雪”这个桐城八景之一胜地旁,我俩青灯一盏,诵读华美文章,切磋写作技巧心得。我同你师生一场,相处两年,而今已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你的才学今非昔比。孔子是至圣先师,我们都对他顶礼膜拜,以弘扬孔子学说为己任,但对孔子学说的弘扬继承有别于对汉唐以降的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濂洛经学的传扬。现如今,风云突变,“桐城谬种”、“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不绝如耳。此时,我们应挺身而出,为捍卫孔子学说而战斗。我们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要自相惊扰,深信这种浑浊的气氛终有澄清之日,儒学的正统地位定会得以传承。
    这首诗,向人们充分展示,老师姚永朴与学士李敬夫之间关系融洽、感情深厚;老师对学生既关爱又信任,还有寄托和共同担当,可谓师生、同志、朋友三者融为一体,亲密无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8 09:34 , Processed in 0.0989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