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5|回复: 0

金兰寺村姚氏宗祠风雨挺立400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2-1 21: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兰寺村姚氏宗祠风雨挺立400年
    2016-12-01 16:38 来源:大洋网




    姚氏宗祠中堂。

    姚炳青(左)回忆宗祠第二进原貌。

    通花叉手托脚。

    屋檐花纹状的瓦当和滴水。

    宗祠中堂的梳式金柱和八角红砂岩檐柱。

    大洋网讯  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石滩镇金兰寺村发现贝丘遗址,并先后进行3次发掘,使之成为广东省古文化遗址重大发现之一,金兰寺村因此闻名遐迩。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贝丘遗址上保存着一座结构完整、具有岭南地区明代建筑风格特色、超过400年历史的姚氏宗祠。

    日前,记者从石滩镇新农办获悉,广州市政府已下拨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15万元,对姚氏宗祠进行全面修缮。现已聘请文物保护设计单位编制宗祠修缮方案,待修缮方案经文物保护专家论证通过后,即可开展招投标和进场施工,姚氏宗祠修复之路将正式开启。

    明代建筑风格保存完整 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姚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坐西朝东,五间四进,总面阔23米,总进深45米,占地面积1030平方米。整座宗祠为长方形布局,呈阶梯递增状,建有旷地、头门、中堂、后堂、衬祠等,历经400余载风雨,是姚氏族人的精神家园。由于时代变更和岁月风化,宗祠部分建筑遭到损毁、日益凋零,但主体结构尚保存完好,尤其触目皆是的精致木雕,均可见宗祠昔日的古拙大气。

    据区博物馆副馆长蔡美新介绍,姚氏宗祠是增城地区民间较早的宗祠之一。宗祠中堂有四根坤甸木圆形金柱,上下两端大小相当,中间微鼓,呈梳状柱,是明代典型的建筑风格。祠堂内立有多根八角形红砂岩檐柱,柱础呈锥形,基座和莲瓣上刻有精致的浮雕。由于明朝建筑用石简洁、粗旷,因此柱础结构相对厚实,越到后期柱础中部位置越细小,晚清时束腰处如同小蛮腰一般。此外,宗祠青砖砌墙,红砂岩石脚,其砖也是明代的。地面用红砂岩和灰砂三合土铺就,属明代建筑用料特点,虽然部分已改为水泥混凝土,现仍有迹可寻。

    “根据我们近10年的调查发现,姚氏宗祠旧时曾经过多次修复,但原本的布局和结构与现在相差无几,除部分自然氧化、屋漏、砖木腐朽外,所保存的明代建筑风格较为完整,这在增城乃至广州地区并不多见。很多始建较早的祠堂,后期修复时已改变原貌,大大削弱了历史和研究价值。”蔡美新说。

    2008年,姚氏宗祠因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旬老人回忆宗祠原貌 既是祭祀场所又是小学

    修复宗祠一直是姚氏族人的心愿。该村70岁老人姚炳清与村内多名高龄老人组成的修缮宗祠代表小组,曾与文物保护专家以座谈和走访的形式,由他们回忆宗祠原貌,帮助专家不断修改完善宗祠修缮设计图。

    宗祠入门两侧挂有一副木浮雕对联:“宝庆发其详豸史留芳传奕世,金兰安厥宇云峰毓秀拓鸿基”,门楣上悬挂有一块横匾,写着“姚氏宗祠”四字。如今,村内多名长者仍记得这副对联,其具体含义有待斟酌和考究。宗祠头门梁架上,还挂有一块牌匾,详细记录了宗祠何年曾进行修缮。然而,如今无论是对联、横匾还是牌匾,都已荡然无存,仅可凭老人记忆重现。

    “新中国成立后,宗祠曾被用作小学,我就是在这里念完了小学,当时叫金兰寺兰溪小学,规模庞大,有将近10名教书先生,最多的一年有500多名学生。”姚炳清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回忆起关于姚氏宗祠的往事,依然抑制不住兴奋。他说,上世纪60年代初以前,金兰寺兰溪小学是石滩地区为数不多的一间完全小学,郑田村、塘头村、元岗村、沙塘村、牛潭村、元美村的学生均到此上学,距离家远的就在宗祠内寄宿。后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小学遂搬至宗祠后山处。

    在姚炳清的记忆里,宗祠里不论是梁架、檐板、驼峰、托脚上造型多样、精美绝伦的木雕,还是墙上栩栩如生的壁画,都曾让他神往不已。当年,宗祠前三进被用作教学用地,第四进后堂依然承担着祭祀功能。后堂上方挂有一块横匾写着“怡兴燕硕”(同音),堂内摆有一个高约3米、宽约3.8米的木雕神楼,神楼边缘雕有多种样式的镂空花鸟图案,历代祖宗牌位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摆放,场面非常壮观。

    此外,当地还流传一个习俗,一对夫妇生了第一个儿子后,自家会手工酿制糯米酒,然后加入虾米、腊肉、葱花烹煮。他们需先带上酿制好的糯米酒到宗祠供奉祖宗和孝敬村里的长辈,村民也可以到其家里讨熟醪糟吃,越多人吃就寓意该户人家人丁越来越兴旺。渐渐地,派糯米酒成了村民庆祝添丁之喜的重要仪式,如今村里仍延续着这一传统。

    宗祠历经炮击险些被拆 村民合力保护得以留存

    姚氏宗祠结构坚固,在村里曾传为一段佳话。姚炳清从老一辈处听闻,民国期间,由于三江平原地处偏远,时有异匪作乱,几乎每个村都建有炮楼作为防御工事。有次,一发铁炮弹正好击中姚氏宗祠。铁炮弹从宗祠中堂瓦檐穿过,在坤甸木木柱上砸出了一个小凹洞,木柱位置偏移了两三厘米。幸运的是,宗祠内的其它建筑并未受到影响。时至今日,还能看到当年被击的痕迹。

    往后,宗祠可谓命途多舛。20世纪60年代中,村里来了一支工程队,相中了宗祠的木材价值,提出以交换木材为条件,将宗祠拆除后无偿重建一座5层楼高的学校。准备动工拆除时,一名高龄老人将他们拦在宗祠门口,坚决不让他们动工,双方僵持不下。见状,有围观村民提出请姚厚华来协调。姚厚华曾在村里当过干部,后调到县城单位任职,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

    “‘拆祠堂岂不是要散村、散了姚氏,祠堂不能拆。没有钱建学校,也不能拆了祠堂。’当年姚厚华在宗祠前严肃地说,这时围观的村民纷纷加入声讨队伍,工程队见拆除无望便离开了,老宗祠才幸免于难。”姚炳清回忆,当年这事几乎惊动了整个村子。

    宗祠虽得以保留,但亦因年久失修而有所毁坏。宗祠厅堂宽阔,是村内最大的公共场所。每到夏季,就有不少村民带上竹席,到宗祠铺席而睡。20世纪70年代中的一个夜里,既没有刮台风也没有下雨,村民们正在熟睡中,宗祠第二进的主祠屋顶突然发生坍塌。当时,姚炳清也在现场,据他回忆,当晚约有二三十人在里面睡觉,所幸无一人受伤。

    后来,村民在宗祠天井建了几个灶台,村里的婚寿喜宴都会在这里举行。两年前,东境老人活动中心落成,设宴地址从宗祠迁出。如今的宗祠凋空荒废、植物蔓生,偶有几名老人坐在门前歇息、唠嗑。

    修缮遵循“修旧如旧” “复活”宗祠弘扬传统文化

    石滩镇新农办主任刘志强说,姚氏宗祠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宗祠修复事宜得到了多方重视,截至目前已获得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共415万元。他介绍,姚氏宗祠修缮设计方案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以保护文物本体,保证建筑安全,最大程度地保存其完整性及其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让老建筑保留原有的味道。预计修缮工程将于明年初正式进场启动。

    “姚氏宗祠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宗祠。旧时,宗祠是各家族政治、经济、教育的中心,是族人祭祀祖先、奖惩族人、聚会议事的场所。但由于人们的忽视,宗祠原本的功能和威严渐渐消失。” 蔡美新说,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修复宗祠之风回流,不管是政府出资还是民间资本参与抢救古建筑,许多修缮、重建后的老宗祠获得了新生。其中,我区重新修复后的宗祠多数用作村里老人的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曲艺社,或成为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等文化宣传之地,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在蔡美新看来,如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因为没有附着物而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急需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修复宗祠是对人们内心生活秩序的重建和中国式信仰的重拾。他希望,通过修复宗祠,能倡导年轻人崇学向善,各司其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首要工作是配合宗祠修缮工作的顺利开展。”该村党建指导员姚明远说,至于如何赋予姚氏宗祠新的内涵,能否让宗祠成为金兰寺村历史的展览馆?或是像许多关注金兰寺村发展的文化界人士所呼吁的,发挥本村资源优势,深挖文化内涵,建设贝丘文化博物馆,让该村古建筑古文化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下去?这些都是金兰寺村需思考的难题。

    采访中多名村民表示,姚氏宗祠能获得重视和修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他们对姚氏宗祠修复振兴之路充满期待。

    (文、图/广报记者李嘉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0 15:56 , Processed in 0.0975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