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1|回复: 0

常松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7-25 21: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崇与嵩洛
    常松木

    内容摘要:姚崇是大唐名相,出生于嵩洛文化区的陕县,青少年时期居住生活于嵩洛地区的河南别业和汝州广成泽。武则天执政时期在神都洛阳任职,并且参加了武则天组织的石淙会饮等文学活动,留下了《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等不少侍宴唱和诗作。神龙元年,他被封为梁县侯,先天二年又加封为梁国公,去世后,又归葬于嵩洛地区万安山下。其一生与嵩洛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嵩洛英才。
    关键词:姚崇  嵩洛  陕州硖石  汝州梁县  万安山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为唐代四大名相,司马光评论唐代宰相道:“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①姚崇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有人列举了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姚崇即名列其中。特别是姚崇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姚崇的一生与嵩洛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出生于嵩洛,成长于嵩洛,活动于嵩洛,受封于嵩洛,归葬于嵩洛,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嵩洛英才。
    一、姚崇出生于嵩洛
    姚崇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硖石乡)。北魏时,姚崇的先祖姚崇七代祖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举家迁徙陕州硖石(治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菜园乡东北),遂成为陕州姚姓的始祖。其祖父姚祥,隋朝时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隋炀帝曾下诏称赞之。姚祥故后葬陕州东硖石县东北二十里崇孝乡南陔安阳公之塬(治今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其父亲姚懿,字善意,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被授任陕州崤县县令。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唐军讨伐王世充,姚懿随同参加战事,时任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长沙县男。后官至峡州刺史嶲州都督。
    陕县地处豫西,属于嵩洛地区的边缘地区,是嵩洛文化的辐射区。从地域和文化上讲,以洛阳、登封为核心的嵩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发轫于此地域的嵩洛文化是当今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浓缩。其地域范围大致应包括北至太行、西至函谷关、南至南阳,东至商丘的大片地域,也有人认为西至华阴,东至亳州、菏泽,北至太原、邯郸,南至桐柏山。近年来,河南学术界有河洛文化和嵩山文化之论,其各自都以中原文化的正统自居,实际上二者浑然一体、无法分割。从地域上讲,河洛属于嵩山地区,狭义的河洛文化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文化源头上讲,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文化,嵩山文化也概莫能外。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嵩洛文化来统领河洛文化和嵩山文化,一则避免了因古今行政区划不同而产生的狭隘的地域观念,二可溯源古代文献中的“嵩洛”一词而消弥文化认知上的岐异。
    嵩洛是嵩山和洛水的并称,两者均近东都洛阳。东魏的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自序中说:“迨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续高僧传@释慧可传》载:慧可“年登四十,遇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一见悦之,奉以为师。”白居易《看嵩洛有叹》:“今日看嵩洛,回头叹世间。荣华急如水,忧患大于山。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里鸟,飞出肯飞还。”其《岁暮寄微之三首》中也有“唯欠结庐嵩洛下,一时归去作闲人”的诗句。李颀《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中有诗“再三抱此怅为别,嵩洛故人与之说”。许浑《献白尹》诗中有“林晚鸟争树,园春蜂护花。高吟应更逸,嵩洛旧烟霞”的诗句。孟郊有“嵩洛兴不薄,稽江事难同”的诗句。宋朝张元干 《点绛唇》词中有“嵩洛云烟,间生真相耆英裔”。明朝李东阳 《京都十景诗》序:“盖古之称名都者有三:若长安之河华, 东京之嵩洛,金陵之钟山,皆有所据以为胜。”清末黄易还有《嵩洛访碑图》画集。从这里可以看出,“嵩洛”在古代是一个常用词。而姚崇生于陕州,地近洛阳,实属嵩洛地区。
    二、姚崇成长于嵩洛
    姚崇少年时,曾随父母在嵩洛核心地带生活。洛阳龙门极南洞外壁刻有《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记》,有姚崇父姚懿“龙朔年中(阙),居于伊阙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愿男女长大”的记载。可以看出,姚崇之父龙朔年间曾在伊阙之南构筑别业,有史料称之南河南别业,全家曾居此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这里“伊阙之南”,其具体位置应不出今伊川县境。
    姚崇12岁时,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今河南平顶山市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其时,姚崇正值少年,受父亲尚武的影响,不喜欢读书,而喜欢习武、郊游,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猎比武,以呼鹰逐兔为乐。十数年后,练就了一身强建的体魄和勇猛无畏的精神,为后来担任兵部尚书和参与平契丹叛乱奠定了基础。史载开元元年(713年),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下举行阅兵式,参加的有20万军队,旗帜相连50余里,但军容不整,秩序紊乱。此情此景,玄宗不觉大怒,即召姚崇速赴骊山行营。姚崇赶到骊山时,玄宗正在渭河之滨游猎。玄宗问姚崇:“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 ②于是指挥军队,投枪射箭,进退有序。玄宗非常满意,当即下令免去总指挥、宰相兼兵部尚书郭元振的职务,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
    姚崇在梁县广成泽耽于呼鹰逐兔之乐时,饱学之士、相学家、长社(治今河南许昌市长葛)人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见到姚崇气宇轩昂,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即规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见识,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做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参加科举,考中进士,跃入政坛,并先后作了三朝宰相。《新唐书@张憬藏传》载:“姚崇、李迥秀、杜景往从之游,憬藏曰:“三人者皆宰相,然姚最贵。” ③
    姚崇青少年时在梁县广成泽居住游猎,广成泽因人们为了纪念广成子在崆峒山(位于今汝州市临汝镇)修道成仙而得名。《伊水注》引《河南十二县境簿》:“泽在新城县界黄阜。盖此泽甚大,古本在梁、新城二县境也。”姚崇在梁县居住的具体处所,据《汝州志•伊阳县古迹二》云:“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考《本传》:公,陕州硖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而古伊阳县石家岭村,今称石岭村,现归伊川县白沙镇管辖。据1991年1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川县志》载:“1953年3月,将伊阳县的刑岭、石岭划归伊川县。”2005年6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补遗》第八辑,载有新近出土的姚崇之侄《大唐故朝请大夫齐州临济县令吴兴姚府君(辩义)墓志铭并序》也可佐证:“君讳辩义,字玄载,吴郡武康人也。因仕居陕,后徙于汝,今为汝州梁县人也。” 由此可见,今伊川石岭村,原属伊阳县,唐初属汝州梁县。姚崇青少年时期,在广成泽附近今石岭村生活,当居住于此。而今石岭村即位于中岳嵩山南麓,因此,我们认为姚崇的成长与嵩洛地区也密切相关。
    三、姚崇活动于嵩洛
    姚崇除成长于嵩洛地区的梁县广成泽外,入仕后,还活动于嵩洛地区。其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活动,二是文学活动。武则天实际执政后,即迁都东都洛阳,后又将其改名为“神都”。武则天时期,姚崇曾先后担任夏官郎中、侍郎、尚书,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迁风阁侍郎兼知政事,位居宰相要职。长安四年(704年)六月,姚崇因母亲年老多病,上表请求解职回家侍奉母亲。武则天遂让他任相王府长史,卸去知政事。这时的姚崇从政、生活于洛阳无疑,兹不一一详述。
    唐代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有几次大的文学盛会,一是石淙会饮,二是龙门诗会,三是龙池诗会,这些都是皇帝亲自参加或组织的文学唱和活动。有据可考的是,姚崇至少参与了其中两次活动,而石淙会饮和龙门诗会皆发生于嵩洛地区。姚崇文才焕然,张说称姚崇“黼藻弥焕” ④,“黼藻”即华美的辞藻,泛指文才。《全唐诗》存其诗6首,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存诗2首,数量不多,但多为名作,如《秋夜望月》:“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影入夜池寒。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全唐诗》卷六四)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二评曰:“欧公诗曰:‘元、刘事业时无取,姚、宋篇章世不知。’宋广平有《梅花赋》,姚元崇亦有此等诗,未可忽也。” ⑤此诗姚崇借秋夜望月,表达恋阙之情,文字雅洁,立意高远。
    姚崇身为大臣,经常参加朝廷的一些唱和活动。大周久视元年(700年)四月二十九日,武则天从神都洛阳出发,到洛州告成县(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三阳宫避暑。五月二十九日下午,武则天在石淙河平乐涧的巨石上大宴群臣,席间赋诗一首:“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霜均露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月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⑥ 然后,武则天命群臣奉和。太子李旦、李峤、苏味道、姚崇、阎朝隐、崔融、徐彦伯、沈佺期等人有和作,姚崇当即咏《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七律一首:“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⑦
    武则天钟情伊阙山水,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诗兴大发,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使 “香山赋诗夺锦袍”成为诗坛千古佳话。宋代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一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不知姚崇当时是否参与,但他却有《故洛阳城侍宴应制》、《春日洛阳城侍宴》传世。《故洛阳城侍宴应制》:“游豫停仙跸,登临对晚晴。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野奏风成曲,山居云作缨。今朝丘壑上,高兴小蓬瀛。” ⑧《春日洛阳城侍宴》:“南山开宝历,北渚对芳蹊。的历风梅度,参差露草低。尧樽临上席,舜乐下前溪。任重由来醉,乘酣志转迷。” ⑨从其诗题看,这些也都创作于洛阳城。
    除此之外,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幸汝州,与武三思、姚崇、苏颋、薛曜等宴于州南之流杯亭,赋诗凡七首,由李峤作序,殷仲容书,刻于石,可惜的是姚崇的诗已不存。
    除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外,姚崇在嵩洛地区具体说就是在龙门为其母亲建造有功德窟。姚崇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长安二年(702),姚崇曾为母亲祈福造像。神龙三年(707)母亲亡故后,姚崇兄弟姊妹又为母亲在龙门建造了功德窟。现在,龙门西山极南洞外南壁雕刻一碑,高164厘米、宽70厘米。因风蚀残损严重,故此碑文《金石补正》卷三十二作“姚夫人残刻”。落款为“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兼检校相王府长史姚元之造”。从落款和残缺的碑文可清楚地看出,此乃姚崇等为追悼亡母而雕凿这所洞窟的事情经过。极南洞居中是弥勒佛坐像,环列两旁的是弟子、菩萨、天王像,金刚力士站立在门外两侧。它们不仅是唐代佛教雕刻人物中表现人体美的杰出代表和典型实例,也是姚崇为表达孝心悲风日暮多唐国上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姚崇受封于嵩洛
    姚崇自幼受父影响,怀“王佐”之志,经张憬藏劝导,折节读书。后来应“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参军。姚崇入朝为官,负责理案刑狱,正值武则天时严刑峻法横生,他执法公正,把许多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引起朝野注目。关于此事,张说在《姚崇神道碑》中赞扬道“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执法无颇,全活者众”⑩。当时,为使武则天彻底废除酷吏制度,姚崇不顾官微言轻,冒着罢官、下狱甚至杀头的危险,向女皇进言,申述酷吏制造冤狱的真情,并以自己官职、性命及一门百口担保朝中文武百官无人谋反。武则天深受感动,从而下决心废除严刑峻法,稳定了武周政局。
    天授二年(691年),姚崇任夏官员外郎,后任夏官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反叛,侵扰河北,军务繁剧,姚崇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奏决如流,契丹叛乱的平定与姚崇的诸多策划和参谋是分不开的。武则天看到姚崇才干超群,对其非常赏识,因此,他的职位不断得到提升。圣历元年(698)十月,在内史狄仁杰的推荐下,姚崇被任命为夏官侍郎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第一次进入宰相之列。大足元年(701)三月,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入值中书;六月,又升任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因得罪张昌宗、张易之,姚崇被贬出任灵武道大总管。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决心匡复李唐社稷,谋划诛杀张易之兄弟。这时,姚崇从灵武军回到都城,便参预谋划,杀死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显。武则天被迁到上阳宫居住,中宗率文武百官前去问安,大家都相互庆贺。唯有姚崇呜咽流涕。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很是诧异,对他说:“今天难道是哭的时候吗?你恐怕要从此招祸了。”姚崇却说道:“事奉则天皇帝久了,突然离开她,发自内心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参与你们组织的诛杀凶逆之举,是尽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说有什么功劳;今天与旧主告辞而悲泣,也是做臣子的应有的节操,由此而犯罪,实乃心甘情愿。”当天,姚崇被调离朝廷,去做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刺史。但李显鉴于姚崇在武则天时期的功勋及其“神龙事变”中的作用,加封其为梁县侯,赐封户二百户。《旧唐书•姚崇传》载:“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谋诛易之兄弟,适会元之自军还都,遂预谋,以功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又“先天二年,玄宗讲武在新丰驿,召元之代郭元振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迁紫微令。避开元尊号,又改名崇,进封梁国公。”(11)有专家认为,唐代有不少功臣的封地,与被封者有密切关系。如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他的封号就是临淄侯;魏征是钜鹿曲城人,他的初封号就是钜鹿县男。由此可见,姚崇的封号,与其长期居住梁县有关。
    五、姚崇归葬于嵩洛
    开元九年(721年),三朝宰相姚崇在东都洛阳慈惠坊里与世长辞,享年72岁。朝廷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定谥号为文贞。当时,正值盛世,社会上特别是在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生前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曾列举古代圣贤薄葬的故事教育他人,批评厚葬之风。去世前,先划分好田园家产,让子侄各自守住自己应得的份额,并写下《遗令诫子孙文》,要求他们不准崇佛敬道,不准为他厚葬,不要抄经写像。他指出,厚葬非但无益,甚至是会招祸,“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12)。唐玄宗对姚崇的逝世十分悲哀,下令为姚崇撰写碑文。赞誉姚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13)值得一提的还有,姚崇和张说关系微妙,姚崇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请张说为其撰写神道碑,正如姚崇所料,张说反悔想索回碑文,但碑已报请皇上刻好,张说气愤至极一说:“死姚崇犹能算计生张说。”
    关于姚崇的葬地,有两种说法,一是汝州梁县说,墓冢在今汝阳县境内。一是万安山南原(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说,墓冢在原登封县、今伊川县境内,其西侧便是范仲淹墓。专家们多认可后者,前者仅见于《汝州文史资料汇编》(下)中《梁县侯姚崇》一文,而后者则见诸于大多史册,如《河南历代名人史迹》(中州古籍出版社,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厚重伊川》等。姚崇生前曾问其母,将来百年之后是否与父亲姚懿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之遥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14)后来姚崇就将母亲埋葬在万安山下,并决定死后陪侍母亲。开元十年(722年)二月,根据姚崇生前的遗愿,他的子侄们把他安葬在洛阳之南伊阙之东的万安山南麓其母亲墓旁。1958年平整土地时,姚氏墓冢被人为毁坏,进入新世纪才得以重修。 2009年3月6日,来自洛阳、渑池、孟县、巩义、郏县、伊川等地姚崇后裔共400多人,齐聚在伊川县万安山姚崇墓园,隆重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大会。
    万安山是中岳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嵩山山系自西向东,相继包括万安山、八风山、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讲山、浮戏山、具茨山等,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位于今登封境内。万安山作为中岳嵩山的一部分,是嵩洛大地上的一座名山,姚崇、张说、范仲淹等归葬其南麓,名人、名山交相辉映, 可谓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姚崇的一生与嵩洛关系密切,为嵩洛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做了很好的注脚。现今,陕县的姚公祠、二贤祠,伊川的姚崇故宅、姚崇墓,登封包括刻有姚崇奉和诗的石淙河摩崖题记,都是姚崇与嵩洛关系的最佳佐证。
    注释:
    ①《资治通鉴》169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②《新唐书》971页,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③《新唐书》1210页,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④⑩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文贞公碑(奉敕撰)》(《张说之文集》卷一四,《四部丛刊》本)
    ⑤《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二,方回撰,李庆甲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⑥⑦⑧⑨《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1)(12)《旧唐书》489页,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3)《中原先贤百传》381页,宋宗祧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4)见王治国《救时宰相姚元崇 开元盛世留英名》一文(三门峡文化网)


    2011年5月在伊川纪念姚崇诞辰13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登封县政协文史委常松木交流文章《姚崇与嵩洛》

    (作者系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登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18 13:20 , Processed in 0.1029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