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8|回复: 0

姚智清|试论姚合的诗歌创作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7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7-28 20: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8-7-28 20:18 编辑

    试论姚合的诗歌创作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姚智清


    姚合(约777~约842)中国唐代杰出诗人,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是唐代名相姚崇的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
    姚合是中晚唐时期颇有成绩的诗人,他追崇王维,并开启了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风格冲淡平和,内容上表现出对于乡野生活的热爱和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忧心,在当时享有盛名。姚合与同时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齐名,世称为姚贾。
    姚合的仕途可以说得上一帆风顺,他是唐代名相姚崇的曾侄孙,祖父、父亲都在朝为官,家世显赫,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从三品。不俗的家世,以及随性开朗的性格,脱俗的诗风,使得姚合在当时结交了很多朋友,他奖掖后学者,有不少追随者。明代胡震亨评论他的诗说:“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蒨芬。”今传有《姚少监诗集》10卷,其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姚合死后朝廷又追赠他为礼部尚书。其弟子诗僧方干写了一首《哭姚监》:“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入室几人成弟子,为儒是处哭先生。家无谏草逢明代,国有遗篇续正声。晓向平原陈葬礼,悲风吹雨湿铭旌。”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


    一、关于姚合生平的几个问题
       1.生卒年代
       关于姚合的生卒年代,一直存在争议,一般以《新唐书  姚合传》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为依据,可惜只有只言片语,太过疏漏,以至于后代人对此有很多考证。大致有这样几种: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大系》中将姚合的生年定为大历十年,即公元775年,卒于大中九年,即公元854年。
    王达津先生则推定其生年当在大历14年,即公元779年,和贾岛生年相同;卒于会昌六年,即公元846年。
    曹芳林先生则认为姚合生于建中元年,即780年。
    吴汝煜先生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定姚合生卒年为(781?—846)。
    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说:“姚合(约775年—约846年)。
    值得说明的是,姚合生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人们只能根据姚合任武功县主簿的时间及《武功县中作》中“三年著绿衣”、“三考千余日”、“年来四十余”等诗句来推算。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姚合应该是在长庆元年任的武功县主簿,因此,推断他应该当生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前后,但这些也都是大致的估计,并没有确凿的依据。
    姚学谋先生根据新出土的《姚合墓志》里说的:“会昌二年壬戌夏五月,辞以目视不明,颐摄私第。冬十二月寝疾,旬余,是月廿有五日乙酉,启手足于靖恭里第。享年六十有六。”推断出,姚合逝世于唐武宗李湹会昌二年,即公元842年12月。享寿66岁。由此推断,姚合当生在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应该是可信的。
    2.姚合与姚崇的关系
    据《旧唐书》记载:姚崇“玄孙合,登进士第,授武功尉,迁监察御史,位终给事中。”《新唐书》记载:姚崇“曾孙合、勖。合,元和进士及第,调武功尉。”《唐才子传》也说他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所以,后来的研究者大多采用此说,就连著名学者、作家施蛰存在写姚合的文章里,第一句话就是“姚合是姚崇的曾孙”,足见这种说法流传之广。
    清末罗振玉从《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志跋》中经考证得出,“算”为元景子,“閈”为元景孙,“合”为元景曾孙。可知姚合的曾祖父是姚元景,历任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其祖父是姚算,历任鄢陵县令、汝州司马;其父是姚閈,历任相州临河县令、赠太子右庶子。墓志上所记的吴兴,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也该是姚合的籍贯。
    姚学谋先生根据新出土的《姚合墓志》里的记载:“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國文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汝州别驾讳算,公之王父也。相州临河令、赠右庶子讳閛(閈?),公之烈考也。”也得出结论,姚合应是姚崇母弟姚元景的曾孙,是姚崇的曾侄孙。(可参见姚学谋先生的文章《洛阳新发现唐朝著名诗人姚合墓志》)
    3.姚合的籍贯
    《全唐诗 宰相世系表》中将姚合列入“陕郡姚氏”,辛文房《唐才子传》中也说“合,陕州人。”康海《武功县志》卷二载:“姚合,硖石人。”包括《全唐诗》中的诗人小传都是这样的观点。而《姚合墓志》更是清楚地说明姚合最终葬于河南洛阳万安山的姚家墓地:“以会昌三年正月廿三日护輤舆归东周。以其年八月二十有八日甲申,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祔皇祖茔,礼也。” 因此,姚合应是硖石人,即今三门峡。
    但是有些研究者,根据姚合的诗句,推断他是吴兴人。比如吴企明先生就持这种观点。其主要依据就是姚合的诗句,如:“吾亦家吴者,无因见弊庐”(《送喻凫校书归毗陵》)“劝君缓上车,乡里有吾庐”(《朱庆馀及第后归越》)等。徐希平先生甚至说:“其远祖曾由吴兴迁往陕郡,而其曾祖姚元景或其祖当又已迁回吴兴。”但没有证据支撑,只能是主观臆断。其实古人常常会把本姓望族所在地挂在嘴上,比如韩愈本为邓州南阳人,但韩氏宗族所在地是昌黎,后人也称他为韩昌黎。而姚氏望族本在吴兴,姚合的祖先也是从吴兴来到陕州的,所以,姚合在诗中把吴兴当作自己的故里,这是极其正常的。正如卫思捍先生在《姚合丛考》中指出的,“说为陕州、陕州硖石,指其祖籍;说为吴兴,指其郡望;说为洛阳,指其旧业;说为‘河朔’(临河),指其所居。”所以,姚合的籍贯应当是陕州硖石。


    二、姚合与贾岛
    姚合的诗歌创作横跨两个时期,即中唐时期和晚唐时期。中唐时期主要是以“武功体”见称。所谓的“武功体”是指他在做武功主簿时所写的一系列诗作,因为影响很广,倍受人称赞,所以后人称之为“武功体”,姚合也因此被称为“姚武功”。晚唐时期的姚合已经成为文坛领袖之一,他与诗人贾岛有着深厚的友谊,二人唱和诗极多。贾岛与孟郊齐名,两人都是诗风奇崛,意象艰深,所谓“郊寒岛瘦”便是指此。孟郊死后,后人又将姚合与贾岛并称,称为姚贾。一来二人处在同一个时代,又有着密切的交往;二来二人的诗风相近,都归于“苦吟”诗人。
    尽管如此,但姚合与贾岛的创作风格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唐才子传》中说:(姚合)与贾岛同时,号“姚贾”,自成一法。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淡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盖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弊之间,最工模写也。
    苏轼曾用一个“瘦”字来概括贾岛的诗风,说得非常准确。而同为苦吟诗人,姚合只是偶有奇僻的佳句,他更推崇盛唐诗人王维的冲淡平和,推崇那份山水之乐和禅意,他的语言极少雕琢,没有贾岛的“苦寒”之气,再加上姚合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他对于后学者的提携,使得追随他的人甚多,所以,后人多学姚合的诗作,以至于影响之大,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宋代兴起了学习“晚唐体”的热潮,而在宋代颇有影响的江湖诗派以及永嘉四灵,都以学“晚唐体”为荣,以“清苦”之气为主,而姚合便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对象。
    姚合和贾岛都属苦吟诗派,二人相似的美学意趣和对苦吟创作的追求形成了相近的诗风,但是生活道路、师友承传、情致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又造成了二人诗风上的差异。贾岛的诗大有苦寒之气,诗风奇崛,意象多生僻怪异,对于诗句的选择和提炼几乎达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而姚合的诗有贾诗的奇崛而无贾诗的怪僻,诗风自然,语句浅显,常常着重于对生活现象的白描,以突出闲适幽居的情趣。应该说,与贾岛相比,姚合的诗歌“不使劲,不雕刻,无怨气,也不苦”,让人读后精神放松、愉悦。不过,《石洲诗话》中也指出:“姚武功诗,恬淡近人,而太清弱”。
    一方面,这与姚贾二人的家世以及生活经历有关,贾岛自幼贫寒,迫于生计,曾入寺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境,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了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所以,他耽幽爱奇,淡泊名利,很少为俗事烦心。他酷爱吟诗,“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而姚合家世不俗,四十岁步入仕途,后半生频遇高官贵人提携,步步升迁,非常顺利,没有什么大的波动,因此,他的诗明显缺少贾岛的那种孤介奇僻之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贾岛和姚合都没有更高的政治追求。贾岛一生苦寒,把所有心血都用在诗歌创作上,所以,他苦心追求诗歌意象的新奇怪僻;而姚合虽身在官场却心寄山水,尤其是他在做武功主簿时的作品,因为当的只是个文职小官,相当清闲,这使得他有时间也有精力去游山玩水,写诗游乐,养花种树,颇有点隐居的味道。在《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的第一首的第一句便现出“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的思想;第二首里又说“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第九首则曰“到官无别事,种得满庭莎”。应该说,刚一为官,就心存退隐,这样的人在古代也不多见。所以闻一多先生说他是在“小廨署里……做一种阴黯情调的五言律诗”,不像白居易那样“在改良社会的大纛下……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他的诗作中时时流露出闲适自处的意趣,自称“万事徒纷扰,难关枕上身。朗吟销白日,沉醉度青春”(《闲居遣怀》);“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同上)。足见其对于仕宦生活的享受和满足。姚合做官做得非常成功,仕途顺利,与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好,这与他平和的性格有关,也决定了他的诗风不可能像贾岛一样离经叛道,过于怪异。
    其实,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宋代,姚合的影响都远远高于贾岛,但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姚合的诗在艺术性上要逊于贾岛。如方虚谷云:“合诗有左无右,有右无左,前联佳矣,或后不称,起句是矣,缴句或非,有小结裹无欠涵容,其才与学殊不及浪仙也。”
    “贾岛、姚合的诗歌,已经偏离了元和时代韩愈等人力图以新气格、新意象、新形式改造诗风的主流诗潮,在内容上走向了抒发个人的孤寂凄清心境、表现闲适淡泊情趣的狭窄道路,在艺术上走向了以五言律体为主,迁就格律并且偏重中两联字句的工巧、精警、清丽的狭窄道路。这种诗风影响了晚唐甚至宋代的不少诗人。”(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三节)


    三、姚合的诗歌创作
    姚合在诗坛上的名气来自他做武功主簿时所作的一系列诗歌,当时他刚刚踏入仕途,做一个小小文官,其诗风恬淡,影响深远,名气很大,所以被人称为“武功体”,而姚合也被称为“姚武功”。施蛰存先生认为,姚合后来官职很高,一直到从三品,但人们仍以他最初的官职来称呼他,足以说明其武功时期诗作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例外,也是对诗人最好的褒奖。
    姚合编过一本诗集——《极玄集》,选了王维、祖咏及大历、贞元诗人、诗僧的一些诗,并称他们都是“诗家射雕手”。而他自己也最为推崇王维,他的诗以清幽淡远的内容和精巧工细的语言及格式化的五律为主要特色。
    姚合诗歌创作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写闲恬幽静的生活情趣。如他的《闲居遣怀》十首,“优游随本性,甘被弃慵疏”(其四),“野性多疏惰,幽栖更称情”(其八)。另一种却是表达对官宦仕途及社会黑暗的不满,以及内心的伤感与苦闷。如《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微官如马足,只是在泥涂”(其三),看来厌恶的是世间的俗务。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诗中,景物与人物都被蒙上了恬淡萧散的色彩,诸如“漏声林下静,萤色月中微”(《寄友人》),“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武功县中作》其十六),“晓来山鸟散,雨过杏花稀。天远云空积,溪深水自微”(《山中述怀》)。他的诗歌常纠缠在闲适与悲愁两种情感之中,而内心的伤感悲愁以及他极力追求的闲恬平淡,同时映射到他诗中的山水意象之中,构成了姚合诗歌的两个主调。
    姚合以五律见长,《东目馆诗见》说:“姚武功五律,脱洒似不作意,而含蕴不尽。七律亦新脆可喜。”姚合的五律尤以中间的对句倍受人称赞,其炼字也特别讲究,看似信手拈来,却无不精致自然,如“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送郑尚书赴兴元》)一个“烧”字,动感十足,白雪映衬下的鲜红扑面而来,意境深曲幽长。在刻画荒僻之景时,姚合也会常常像贾岛一样使用孤清的意象,如 “寒蝉近衰柳,古木似高人”(《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闲居晚夏》:“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前一联意象奇崛,后一联中的动词用得非常奇异,“侵”“咽”一个强势,一个幽怨,出人意料。但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姚合作品的主流。姚合的诗作主要流露出沉潜和品味普通人生的闲适意趣,艺术上追求平淡含蓄的风格。其内容多是流连于美好的风景、池台院落,《闲居遣怀》十首、《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秋日闲居》二首、《闲居晚夏》、《闲居遣兴》、《春日闲居》、《早春闲居》、《游春》十二首、《题金州西园》九首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以姚合的《闲居》为例:“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诗歌一开篇便自报家门,他一贯说自己“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是一个性格懒散,有点乡野性情的人。这里却故意说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如此的性情,而终年住在城里。所幸的是,“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有点像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味,作者虽居城中,却闹中处静,“满”字,暗透着一个“静”,这两个字,一句写闲,一句写静,真真清幽得很。接着作者写自己的感受,“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带病是一种情趣,病中苦吟,更显得风雅可爱,后一句说自己远离官场,连梦都清静很多。这已经有点“禅”的味道。最后两句,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古先生指佛学,作者最后终于忍不住自问,什么时候能够摒除俗务,从而达到心自清朗的境界呢?
    这首诗是姚合的代表作,也是姚合诗作中流传较广的一首,足见姚合五律诗的功力。诗名为《闲居谴怀》,八句诗层层写来,环环相连,一个“闲”,一个“情”,将作者虽居官场,却向往清幽闲静的生活,以及从中得到的禅意,都一一展开,一气贯注。诗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文雅清新,朴拙之中见工巧,自然之中见情趣,足以代表姚合诗歌创作的旨趣和艺术特色。


    姚智清,洛阳师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讲语言学、汉语修辞学等课程,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红楼梦学刊》等发表论文30余篇,在《洛阳晚报》“老洛阳话”专栏发表《趣说洛阳话》等系列文章,出版专著及教材等6部。多次在“河洛大讲堂”、“河洛论坛”等主讲洛阳文化,才华横溢,师德高尚。曾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大赛一等奖,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师院“大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等荣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8 07:58 , Processed in 0.1228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