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2|回复: 1

姚高才|杰出宰相姚崇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3 20: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杰出宰相姚崇公
    姚高才
    姚崇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姚姓子孙的骄傲。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改革家,唯物论者。本文以史料为基础,从六个方面简要记述了姚崇辅佐武则天、唐玄宗,开创大唐“开元盛世”的主要功绩。一、初入仕途,才干出众;二、严惩二张,再度为相;三、十说玄宗,三度为相;四、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五、唯物求实,抑佛灭蝗;六、急流勇退,引璟自代。
    杰出宰相姚崇公
    姚崇,初名元崇,字元之(650-721)。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也曾多次出任地方长官,为政廉明,简肃练达,重视现实,力除流弊,奏议说事,剖决如流。姚崇在他前三十多年的政治活动中,处于政治动荡时期,虽怀有杰出的才能,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朝廷、为国家做一些有益的事。至到平息了武氏、韦后、太平公主三大政治集团,唐玄宗登位,姚崇才能真正施展政治才能。唐玄宗励精图治,请姚崇再任宰相,崇公提出“十条治国纲领”,玄宗一一采纳,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础,被当时人呼为“救时宰相”。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赞扬“姚崇善于应变,以成天下之治”。革命领袖毛泽东在《新唐书·姚崇传》书眉上亲笔批注:“姚崇,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一、初入仕途,才干出众
    姚崇为人豪放,气节高雅。20岁时奋发攻读,博通经史,后经科举入仕,初为孝敬挽郎,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转授濮州司仓参军。武则天执政后,升为夏官(兵部)郎中。这时东北的契丹不断侵扰中原,武则天一再派大兵抵御,兵部的事务特别繁忙。那纷繁复杂的事务,姚崇处理得干净利索,井井有条,“奏决若流”。武则天很赏识姚崇的才干,提拔他为兵部侍郎行宰相事。
    姚崇任相后,从此直接参预朝政。神功元年(697),武则天对朝臣们说:“前些时候,周兴、来俊臣审理案件,多牵连到朝廷大臣,说是他们反叛;其中我也怀疑,就派近臣到监狱中去审问,及得到他们手写的状纸,都是自己承认有罪。周兴、来俊臣被诛后,就听不到谋反的事了,以前被杀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的?”姚崇曾在刑部任职,办案公道,保过不少人,故对这方面情况比较熟悉,知道武则天重用过一些坏人,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他针对武则天的问题,真率而又诚恳地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自垂拱以来,被告都是冤枉,都是自诬。告密的人,罗织人罪的人,因之而立功,情况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厉害。陛下派人到监中查问,被派去的人自身难于保全,怎么敢去动摇原案呢?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过来,诛杀了坏人,朝廷才安定下来。从今以后,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在内外官员中再也没有谋反的人。恳求陛下,今后若是收到告状,只把它收存起来,不要去追究。假若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谋反,我甘当知而不告之罪。”这一尖锐的批评,武则天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表现得很高兴。她说:“以前宰相顺着既成的事实,害得我成了个滥行刑罚的君主。听你所说,正合我意。”赏赐姚崇银千两,大臣们对姚崇的胆识无不称赞。
    姚崇初入仕途,正是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时期,由于他的杰出政治才能,深得武则天器重,可谓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圣历三年(700),时当天命年的姚崇做了宰相,以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相王府长史。不久,改任春官尚书。姚崇为官正直,不畏权势,当时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依仗武则天,飞扬跋扈。长安四年(704), 张易之要把京城的十个和尚派往自己在定州修造的佛寺。姚崇虽觉事情不大,但必须遏制张易之的气焰。张易之多次请求照顾,姚崇坚决不答应。张易之记恨在心,暗中在武则天面前说姚崇的坏话,武则天就借突厥犯边之际,把姚崇调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后又改任灵武道安抚大使。虽然他还是凤阁鸾台三品,但已无宰相实权。赴任前,武则天要姚崇推举相才,姚崇再次推荐张柬之。认为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武则天命张柬之任宰相之职。
    二、严惩二张,再度为相
    张柬之做宰相后,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朝中横行不法,深感不安。朝臣们多次上书,要求惩治二张,但因为武则天袒护,始终在宫中逍遥法外。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认为时机已到,谋划诛杀二张。正好姚崇从灵武回京,张柬之等十分高兴,姚崇一到,大功即可告成。经过姚崇与张柬之等密谋,率五百羽林兵,直接进入玄武门,除掉了这两个淫夫恶棍。随后,又对武则天施压力,迫使武则天将帝位让给太子李显。
    唐中宗李显复位,武则天迁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候起居。王公群臣相互庆贺,唯独姚崇呜咽流泪。张柬之对姚崇说:“今日岂公流泣之时。”姚崇说:“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以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节也,虽获罪,实所甘心。”中宗李显听到姚崇的这些话,便将姚崇调离京城,出任亳州刺史。其实,姚崇的悲泣决不是留念君臣的私情,他看到二张虽已被杀,武则天虽已让位,但中宗昏庸,武氏家族的势力很大,将来一定会有一场激烈的斗争,他不愿遭到武氏势力的暗算,因而“以一涕谢诸武而远引以出。”第二年,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勾结韦后,唆使中宗李显,削了张柬之等五人的实权,在流放岭南中被害。而姚崇却幸免于难。
    姚崇罢相后,没有参与朝廷内部的斗争,先后在亳州、宋州、常州等地当刺史,远离京城,姚崇身在朝外,忧国忧民之情甚深,《全唐书》中保存姚崇诗有六首,其中《秋夜望月》诗中抒发了他宦游外地心情:
    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波入夜地寒。
    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
    景云元年(710)六月,唐睿宗李旦即位,召姚崇回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姚崇第二次当了宰相。
    睿宗虽任命姚崇为相,但朝廷实际的权力却由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掌握。她干预朝政,想走其母武则天的道路。为了防范于未然,姚崇和宋璟联名上奏,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在东都洛阳,其余掌握兵权的诸王派往各州当刺史,以确保李隆基的东宫地位。谁料睿宗如实将姚、宋的建议转告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怒。李隆基也慌了手脚,为争取主动,指控姚崇等挑拨皇族兄妹之间的关系,应加严惩。于是,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以后,又任徐州、扬州刺史,淮南按察使,在地方官任上,清廉公正、为民谋福,颇受百姓爱戴,离任之时,“百姓拥至马前,截镫留鞭,”泣泪不舍,有的地方还为其刻碑纪念。
    三、十说玄宗,三度为相
    延和元年(713),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这时,太平公主感到了李隆基对她的威胁,决定发动政变。但玄宗事先得到密告,决定先发制人,开元元年(713)七月,出动羽林军一举消灭了太平公主一伙。从此,宫廷的内乱平息了,唐玄宗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唐玄宗是个立志振兴国家的君主,他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开元元年,玄宗在新丰驿讲武。按照传统,皇帝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长官,必须前来拜见。玄宗密召同州刺史姚崇,姚崇来时,玄宗正在渭河边打猎,玄宗马上接见。玄宗问他会不会此道,崇说,从小就会,到二十岁时,就以呼鹰逐兽为乐,所以虽老还能射猎。姚崇和玄宗呼鹰放犬,熟练自如。玄宗甚喜,罢猎之后,征求他对国事的意见。姚崇侃侃而谈,不知疲倦,玄宗就要拜姚崇为相。姚崇知玄宗大度,“锐于治”,就说有十条建议,希望玄宗同意。这是姚崇针对武则天以来的弊政和历史教训提出的,是十条政治革新纲领。
    1、垂拱年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臣请今后施政,当以仁恕为先。
    2、鉴于先朝高宗,征伐吐蕃,兵败青海。臣请之数十年,不贪求边功。
    3、朝廷近亲,多冒犯法纪。而这些奸佞之徒,皆受宠幸而免罪,臣请法从近臣开始。
    4、武后临朝以来,宦官专权,传达王命,今后宦官不得干预朝政。
    5、豪门贵戚,为了媚上,贡献财物珍宝,随意征缴,搜括百姓。这种风气蔓延,公卿也多效法。臣请除国家租庸赋税,杜绝一切苛捐杂税。
    6、鉴于武后以来,皇亲国戚争权,朝廷内乱,政权不稳,臣请皇亲国戚以后不担任中央要职。
    7、鉴于先朝对群臣轻慢,有失君臣之礼,臣请君主对大臣须持之以礼。
    8、鉴于中宗时,擅杀忠臣,使诤臣灰心丧志,臣请敢于直言进谏者,不获罪受害。
    9、鉴于武后建造福先寺,上皇建造金仙、玉真二观,工程浩大,耗费百万,臣请以后杜绝营造佛寺道观。
    10、汉朝外戚吕禄、王莽专权,乱了天下,坏了国家,臣请以此为鉴。
    这十条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各方面,可谓切中时弊,济世良方。表现了姚崇的卓越政治见识和超人胆略。这对急于振兴国家的唐玄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每一项建议,他欣然表示赞同。更令人钦佩的是姚崇并非见官就当,而是以自己的政见为前提,显示了强硬的原则性和高洁操守。当时玄宗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薇令。姚崇第三次当了宰相。他努力革除弊政,“近忠言,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纲纪修举,”复有贞观、永徽之风,使唐朝重新走上繁荣兴盛的道路。
    四、兴利除弊,革故鼎新
    唐玄宗充分信任姚崇,军国要事,都要和他商议。唐玄宗为让姚崇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时左相张说见姚崇受到重视,自己遭到冷落,就想联合岐王对付姚崇。姚崇觉察此事后,在便殿与玄宗谈论国事,临别时,佯装足疾而行。玄宗看到后,马上问:“有足疾乎?”崇对曰:“臣有心腹之疾,非足疾也。”帝问其故,答曰:“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作为辅臣,而常秘密乘车出入王府,恐有所误,故忧也。”玄宗察明情况后,就把张说调任相州刺史。另一宰相刘幽求因与张说同谋,也调任闲职。当朝的宰相只有卢怀慎和姚崇,姚崇既掌相权,又掌军权,在开元年间是革故鼎新的政治家。
    开元初年,政治混乱,政局动荡不安。姚崇从整顿吏治入手,看到武后末年以来,皇亲国戚多居台省要职,诸王又主典禁军,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勾结朝官,迭相为乱,频频发动政变,自武则天以来,接连发生了五次政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姚崇协助玄宗,于开元二年,将诸王改任外州刺史,从此诸王只享有爵位,不再掌握军政大权,从而失去了兴风作乱的资本。姚崇还规谏唐玄宗,“戚属不任台省”。所以,开元初没有大封戚属。王皇后之父王仁皎,仅历任将府大监、太仆卿等职,史称“仁皎不预朝政”。姚崇还设法抑制各种权势,把一些官高势盛,居功自傲的大臣贬到地方做刺史。这些措施,如同釜底抽薪一样,消除了中央政局动乱的隐患,结束了多年来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整顿吏治方面,姚崇也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宗以来,卖官鬻爵,使官吏增多,机构臃肿,全国除正员外,置员外官两千多人。一些富商大贾用钱就可以做官。官多俸多,国家开支很大。姚崇大量裁减冗员,罢免了员外官、试官、检校官,规定今后没有政绩和战功,不经皇帝特别诏令,吏部和兵部不得录用。同时,还撤销了一些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规定内外文武正员一万八千八百另五人,大大地减少了冗员。
    开元初年还规定了中央官和地方官相互交流的制度。京官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者,入选京官。县令是基层长官,长期不予重视,为避免滥用,开元四年(716),玄宗亲自对新任命的县令进行殿试,其中成绩突出者一人擢升,四十五人不合格,回家习读。
    姚崇荐官取士,以德才为重。他举荐的有:张柬之、宋璟、魏知古等一批名臣。姚崇大力整顿吏治,严格诠选制度,罢免了以前“斜封官”。做到任人唯贤,量才录用。开元二年,申王李成义不经吏部备案,私自奏请玄宗,把府中的阎楚桂由录事提拔为参军,这次私自请托而任官,玄宗已表同意。姚崇上书反对,他说:“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思,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由于姚崇极力反对,据理力争,玄宗才收回敕命。
    姚崇利用封建的法制来约束官吏,对违法乱纪者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一视同仁,决不宽容。开元二年正月,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依仗权势,侵暴百姓,受到御史的弹劾,将依法治罪。薛王到玄宗那里求情,玄宗下令重新审查,意欲宽免。姚崇上书玄宗说:“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由于姚崇整顿吏治,开元初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姚崇杰出的才能和品德使玄宗非常佩服。凡朝政大事,朝夕相处讨论。其他左丞右相畏惧玄宗的权威,都以谦虚态度不敢发表意见,唯有姚崇帮助玄宗裁决。有一次,姚崇生病,因自家比较偏远,寓居罔积寺。玄宗派源乾曜去问其起居饮食,一日数次。玄宗欲亲询朝政大事,但仍觉不方便。就下诏请姚崇迁住皇宫附近的四方馆,姚崇认为馆局宽大豪华,不敢居住,玄宗就对姚崇说:“恨不能让你住在皇宫中,这有何不可。”在姚崇为相的几年里,每次在便殿与玄宗相见,玄宗总是以礼相待。每次分手,玄宗总是“临轩以送”。
    姚崇有一首《奉和圣制龙池篇》也正体现君臣之间的密切关系:
    恭闻帝里生灵沼,应报明君鼎业新。既协翠泉光宝命,还符白水出真人。
    此时舜海潜龙跃,斯地姚河带马巡。独有前池一小雁,叨承旧惠入天津。
    五、唯物求实,抑佛灭蝗
    姚崇是个卓越的行政长官,也是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唐朝佛教盛行,道教及其它宗教也广为传播。上自皇帝、皇后、达官贵人,下至豪绅富户,无不利用宗教捞取好处。因此,在宗教的旗帜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社会流弊。对此,姚崇深为不满。在武则天时,张易之要将京城有名望的十名佛教高僧调往定州去私建新寺,姚崇坚决不同意。中宗时,公主、外戚得到批准,可度民为僧、为尼;有的人还私造寺庙。这样,一些富户强丁,乃纷纷出家,因为当时制度,凡出家人,即免除赋役。姚崇做了玄宗的宰相之后,就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出的理由是:对佛教的信仰,主要是内心的虔诚,而不在于外表的形式;以往的一些信仰佛教的帝王权贵,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只要心怀慈悲,做的事有利于人民,使人民得到安乐,就是符合于佛教的要旨,何必妄度坏人为僧尼,反而破坏了佛法呢?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下令将一万二千多冒充的和滥度的僧尼还俗为农。姚崇认为佛教的宗教活动,乃是有害于苍生的弊法,要他的子侄们警惕,不要上当。他也顺便提到了道教,指出道教的本旨是尚玄虚,只是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而变了样。这种着眼于实际的求实精神,对宗教所持的否定态度,堪称一代唯物论者。
    姚崇不信鬼神,坚持人定胜天的思想。开元四年(716),山东(泛指华山以东之黄河流域)蝗虫成灾,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缚,不敢捕杀,而在田旁设祭、焚香、膜拜,坐视庄稼被蝗虫吞食。姚崇上奏,引《诗经》及汉光武诏书,证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他说:“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除尽。”但有些大臣和官员,认为蝗虫是天灾,不可捕杀。玄宗也疑惑不定,怕与天背道而驰。姚崇又说:“捕杀蝗虫,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的大事,请陛下认真考虑。”玄宗被说服。但当时朝廷内外,都说蝗虫不能捕杀。另一宰相卢怀慎也反对捕杀蝗虫,他对姚崇说:“蝗虫是天灾,怎么可以用人力来制服呢?外面的议论,都认为捕杀蝗虫不对。而且杀虫太多,有伤和气。现在停止,还来得及,请你考虑。”姚崇力辩其缪,他列举古帝王及孔子为例,证明为了人的安全和不违礼制,杀生是可行的。又说:“现在蝗虫极多,只有驱除,才可消灭;若放纵蝗虫吃食禾苗,各处田地空虚,山东百姓如何生存?此事我已奏请皇上,请你不要再说了。若是救人杀虫,因而得祸,我愿独自承受,与你无关。”后来有一个大臣韩思复也上奏反对捕蝗,都被姚崇一一驳斥。姚崇说:“这些庸儒,不懂得变通之道。有时要违反经典而顺乎潮流,有时要违反潮流而合权宜之计。”接着他列举了历史上一再出现的蝗灾,后果都很可怕。又说:“今山东蝗虫,孽生之处,倘农田没有收成,则人民就要流移,有关国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规。即使除之不尽,也比养了成灾好。陛下好生恶杀,此事不烦你下诏,请允许我下文处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又一次把玄宗说服了。于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挥老百姓扑灭蝗虫。结果颇见成效,当年农业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六、急流勇退,引璟自代
    姚崇在唐玄宗登位之初,为相五年,得到玄宗的高度信任。他坚持真理,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新政,由此妨碍了一些贵族大臣的利益,也遭到一些人的忌嫉。时任东都吏部尚书的魏知古,原本是姚崇荐举,姚崇长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时在东都,走魏知古的后门,“广通宾客,颇受馈遣。”魏知古到长安时,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报告给了玄宗。有一天,玄宗与姚崇闲谈,顺便问道:“你的儿子才能与品德怎样?现在做什么官?”姚崇十分机敏,一下子就猜透玄宗的话中有话,就采取主动,答道:“我有三个儿子,两个在东都,为人贪欲而又不谨慎,必定会走魏知古的门路,不过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管教他们。”玄宗原以为姚崇要为儿子隐瞒,听了姚崇说出真相后,顿时开朗。玄宗又问姚崇,是怎么知道的,姚崇说:“在魏知古社会地位很低时,我保护过他,提拔过他;我的儿子蠢得很,以为魏知古必定因为感激我而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故而去走他的门路。”玄宗听了,认为姚崇为人高尚,而鄙视魏知古,觉得他有负于姚崇,要罢他的官。姚崇请求玄宗说:“我的儿子胡闹,陛下赦免他们的罪已是万幸,若是因为这件事而罢魏知古的官,天下必定以为陛下是感情用事,这就会连累到皇上的声誉。”
    姚崇的部属赵诲受胡人贿,触犯国法当惩。姚崇因平时忙于政务,未加管束,即上奏庇护,玄宗很不高兴。恰好遇到京师大赦,玄宗特意把这个人排除在赦免之外。姚崇发觉,玄宗此目的已不在这个赵诲,而是他本人了。于是请求辞去宰相职务。玄宗也觉姚崇执掌军政大权多年,大臣们议论甚多,也应该让他休息了。但玄宗要姚崇推荐一名可胜任宰相的能人。姚崇荐举时任广州刺史的宋璟,此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又精于吏治。宋璟比姚崇小13岁,在朝为官时,多次与姚崇同心协力,在睿宗时,同时担任过宰相,所以姚崇对宋璟非常信任。后来宋璟成了继姚崇之后的一代名相,史有“姚应变,宋守成”之说。
    开元五年(717)正月,玄宗决定到东都洛阳去,不是为了巡幸,而因关中收成不好,皇帝到了东都,就可以减轻这方面的负担。正备出行之际,太庙房屋倒塌,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得的事。玄宗召见宰相宋璟、苏颋,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他们解释说,太上皇去世不到一年,不应该行幸东都;大凡灾异的发生,皆为上天的告诫,陛下应当遵守礼制。玄宗听了有点不以为然,又把尚为开封府议同司的姚崇找来,玄宗说:“将要去东都时,太庙无故崩塌,这是不是神灵告诫我不要去东都呢?”姚崇说:“太庙殿本是前秦苻坚时建造,隋文帝时,将北周宇文氏殿移到这里,建造此庙,唐朝又利用了隋朝的旧殿,积年累月,朽蠹难支,故而倒塌。”又说:“高山含有朽土,尚且不免于崩塌,年久朽木,自应摧折,这次太庙倒塌恰好与陛下东幸的行期偶合,不是因为陛下要出行而太庙倒塌。而且皇帝以四海为家,东西两京,相距不远,关中收成不好,人民劳苦,故陛下出于对人民的爱护而行幸,并非无事笼络人民。何况东都各部门已都作好准备,不去将失信于天下。”姚崇又提出三条建议:一、将神主移到太极殿;二、重新建造太庙;三、皇帝东行计划不变。玄宗听了,很是高兴,说道:“你说的正合我意。”姚崇罢相之后,玄宗常常思念不已,有一天问宋璟,姚崇三子中,谁有继相之才。宋璟说:“崇子中姚弈可继之。”玄宗说:“你荐举姚弈,是不是姚崇对你有恩?”宋璟说:“帝能知崇,崇能知璟贤,难道璟不知弈贤吗?”后来姚弈官太仆卿,又迁尚书左丞相。
    开元九年(721)九月,姚崇终于东都慈惠坊,享年七十二岁。留下遗嘱,子孙不要信佛,“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备一副而已。”唐玄宗对姚崇的逝世,十分悲哀,下令为姚崇撰写碑文,赞誉姚崇:“位列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当时新任宰相张说,受姚崇长子姚彝请托,特撰挽联一幅:“八柱擎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之功存。”此联经玄宗审定后刻石以纪。后人在姚崇故里,陕州大南关建有姚公祠。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124  《资治通鉴》卷210-211  《姚氏宗谱》(河南洛南)
    《全唐诗》卷64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中国历代名臣》(河南)
    湖北仙桃市  姚高才

    湖北省仙桃市文化局研究员姚高才在2011年伊川姚崇诞辰1360周年研讨会交流论文《杰出宰相姚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8-19 17: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姚崇公值得姚家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5 16:31 , Processed in 0.0913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