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3|回复: 0

清末社树村姚德捐资创办泾干书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7 17: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8-8-7 17:18 编辑

    清末社树村姚德捐资创办泾干书院

    原创: 蒺藜  泾河文化研究 4月10日


    随着近年以来陕西地方对于明清以来秦商的研究的深入,居于泾阳西北乡(百谷乡)的社树堡姚家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大户”、“巨富”、“商业帝国”等词汇不断向社树村姚姓集聚。但姚家对泾阳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知之者甚少,实在是有些遗憾。其实,如果翻阅现在遗存的许多资料,则会发现清朝末期的姚家和泾阳甚至是西北的近代教育也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尤其是社树村姚家一位叫姚德的“坐家道台”。

    姚德,字玉茹,是一位非科举出身的居家道员(议叙道员)。清代中后期泾阳西北商业气息深厚,有许多富家大族,其家资以百万计者亦有数家。这些商户在多灾多难的陕西或是自愿或是被迫,向朝庭或地方捐助大量的钱财,由此也得到一些赏赐,荣誉性的称号如“议叙道员”就是其一,姚家就有许多这样的“官员”。与其他“议叙道员”不同的是,姚德虽然并没有中规中矩的考中功名,却由于乐助文化教育事业以及他的赈济行为被官方记入传统的县志之中。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独资兴办泾干书院,资助当时闻名西北的陕甘味经书院。据《宣统重修泾阳县志》记载:

    “壬戌兵燹……复念簧序灰烬,士无所棲,乃创泾干书院,出五千金,息之商为一岁延师膏奖费,故泾阳虽残破之余,而读书不至中辍,今缙绅科第相继而起,不可谓非德之功也……捐助味经、宏道、灜洲、正谊各书院膏奖诸善举,具详墓志中。”墓志铭中其实对于教育的记载也不是很详细,在著名文人吴大澂所写的墓志中写道:“明年,按试右扶风,经泾阳,见荒城瓦砾中白屋数椽,邑宰告余曰:此泾干书院,邑人姚君所独建也。又明年,余筹添味经书院膏火,见捐赀最巨者亦君,以为西人若皆如是之好义则秦陇各书院何难渐复于兵燹之余,心窃仪之”(《姚君玉茹墓志铭》)。

    墓志铭的表述虽然不能避免有溢美之辞,但毕竟有一个由姚氏捐资的泾干书院在那摆着,谁也不能否认,而且对陕甘味经书院捐资即使不是最多的一个,但其捐款行为谁也不能否认。泾干书院是在泾阳壬戍之变中城池被屠,周边村镇或屠或逃,人口损失一半以上,本土经济根本大半被毁的社会环境下创建的。这次变乱中所幸以商业气息深厚的泾阳在外省外埠尚存一息,战乱初息,不屈的泾阳人立即着手恢复建设故乡。最让人难以想到的是:最先得到恢复的是教育。社树人姚德、姚敏兄弟二人即独家承担创修泾干书院的工作,1869年建成的泾干书院大约位于原县城西北,今天泾阳县人民医院即其旧址。学校的建筑规模在当时也不小,大约为:


    “建讲堂3间,堂前东西斋各3间,二门相连大门,中出鞍架3间。堂后东西斋各3间,正寝5架7楹,正寝后鞍架屋5间;西偏院东西斋各20间,极南鞍架1座。庖湢悉备。”

    总共花费白银万两有余,其后为保证书院运行又出资五千两发商运行,以当时银钱发商月息1%(《味经书院志》数据)计,每年至少六百两用做膏伙之费。泾干之后,泾阳县陆续或恢复,或新建了正谊、瀛洲、味经、崇实等书院,姚德、姚敏兄弟在这场以教兴泾的运动中首倡有功。清代末期以封建儒学正统为尚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非正途出身且身兼官商二重身份的姚德要办学难度绝对不会太小。泾干书院初办之时姚德即以商人独有的眼光先扩大影响,请时任陕甘总督兼钦差大臣左宗棠书写书院名称,左宗棠文集有记载:

    “泾阳旧称人文渊薮,丧乱以来,弦诵辍矣。该绅能力谋兴复学舍,费至数千金,以惠寒睃,俾得于兵燹之馀,复勤旧业。将见儒术盛而世教修,关学遗风无难复振于今日,岂但科名之选云尔哉!览禀欣然为榜贻之,所以志也。”

    可以看出,左宗棠对于姚德还是很赞赏的,毕竟姚德本人在左宗棠平靖陕甘回事提供了巨大财力、物力,在姚的墓志中有段记载:“而秦事孔棘时尤有大过人者 骊山烽火,轻渭无舟,官军莫渡,君星夜造五渡船,师赖以济,军屯灞、 柳,唱筹量沙,协饷不继,君输巨款,为秦人倡师赖以克。”由上可以看出姚德为左宗棠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船只,和数量巨大的资金,所以当姚办学要求左氏提供方便书写门楣时,这点面子左宗棠还是给的,更何况左氏本就与一般的腐儒大有不同。有总督大人支持这面招牌,又何愁泾干书院不为世人所知。

    要想让书院发挥社会作用培养出大量人才,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就是延请名师。姚德平时即注意结交有声望的儒者,积累人脉,积累声望,据《泾献文存·致姚玉如书》记载,姚玉如(德)馈赠当时的三原大儒贺瑞麟(复斋)财帛等物,贺书信回复姚德婉拒之事。文中虽然贺本人拐着弯拒绝了姚的好意,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姚德对于文化人及文化的态度,此文中没有说明姚德拜访贺老先生的意图,或是真心结交又或是延请。贺本人在1870年即办正谊书院,可能对于姚的泾干书院没有太大兴趣,但姚德对于文化人的尊敬真地打动了不少人,他为泾干书院真地请来了名师。

    光绪二年(1876)关中大儒柏景伟(子俊)受聘泾干书院,十一年(1885)大儒刘古愚任书院山长(类校长职),十七年(1892)刘的学生杨蕙主讲于泾干书院,这三位人物属于清代儒学关中经学代表人物,既重视传统又不忽视当时西方知识,对于培养社会转型期的新型实用型人材起到很大的作用。除了这三位大家耳目能详的人物外,在《合阳县志》还提到一位大儒:“车顺轨,字云衢,陕西省合阳县城关镇官庄人,清道光年间进士,生卒年不详。历任国史馆编修、文渊阁校理、湖南学政……咸丰初年因病回家,主讲于古莘、泾干、五凤、关中等书院。其道德文章,享誉三秦。”

    泾干书院从同治八年(1869)创办到辛丑之后壬寅学制(1902)时改为泾阳县高等小学堂,存在时间长达34年,期间经历了陕西两特大旱灾(分别为:1876年前后和1899年前后,1899年姚德已殁。)饿死数百万人的饥馑而未中辍,从而不难想象姚氏一族为此付出的努力。泾干书院在创办之时并不排斥俗世之学,所开设科目既有传统儒学类科目,亦有经世致用的学科,据记载泾干书院曾设有“农艺科”,《豳风广义》大约就是泾干书院重要的读本之一吧。光绪三十二年泾阳知县周楠就将位于泾干书院原址上的小学堂改为泾阳县农艺学堂,使之成为一所近代职业教育学校。

    在姚德生平中,除了兴办教育,支持泾阳等地各书院外,不能被忘记的就是荒政赈济,在《宣统重修泾阳县志》中有如此记载:“(姚敏)字逊亭,议叙道员,善经营生产,光绪丁丑戊寅大饥,与弟德、凭捐赈银二万五千六百两”。一出手就是数万两银,看来泾阳西北乡的商人眼中看到并不仅仅是钱。以其为代表的泾阳商人这个群体能以社会民族大义为重,虽然身为封建文人、商人,甚至还带有一些封建官僚的性质,但能关心地方民生出发,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我们还是应该是辩证的去看待,而不能简单的进行贴“标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9 15:05 , Processed in 0.1070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