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7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姚广孝史料一则及相关诸问题
———兼及《明初著名政治家姚广孝》一文的修正与补充
郑 永 华
内容提要:《相城小志》刊录的《姚少师祠堂记》碑刻,是研究明初重要人物姚广孝的关
键史料。但可能由于石碑的漫漶, 遂致方志所载碑刻多有讹误,并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研究。
本文将新发现的《姚氏祠堂记》与《姚少师祠堂记》进行详细对校,认为这正是《相城小志》
所载原碑全文,可填补、纠正志书中的空白与讹误。并利用这一重要史料,对该文的作者以
及姚广孝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做了修正与补充。
关键词:《姚氏祠堂记》 《姚少师祠堂记》 姚广孝 明史
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元顺帝至元元年出生于平江路(入明后改为苏州府)
长洲县相城里(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姚广孝不仅是元末明初江浙地区的著名僧人,
又在明代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极其关键的重要作用。他在政治、军事、宗教乃至文学、科
技方面,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成为明初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因而很早即引起研究者
的浓厚兴趣,多有论文涉及。
①
其中最杰出者,当属商传先生所著《明初著名政治家姚广
孝》(以下简称商文,刊于《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后来虽有类似论文,但从整
体的学术价值而言,却仍无一出其右者。
②
商文对于姚广孝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
拓性的意义。其中重要的一项,当属征引此前从未为人使用的《姚少师祠堂记》一文。这
则载于《相城小志》中的碑刻史料,不仅首次披露了姚广孝的家世,而且概要介绍了姚广
孝一生的重要史事,是研究姚广孝极其重要的资料。可惜的是,由于石碑久经风雨厮摩,
到民国年间已经严重漫漶,加上志书编纂人员可能也较为粗疏,以致文中出现了非常明显
149
①
② 如范植清《释道衍其人其事》(载《史学月刊》1987年第5期), 及覃汉吨《试论明初政治家姚广孝的历史地
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1996年增刊)两文。
有关姚广孝生平,参见《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有关他在政治、军事、宗教方面的成就,主要参见
〔日〕牧田谛亮《道衍禅师》(载中村元等编《中国佛教发展史》第5章第2节,台北天华出版社1984年版)、
商传后引文,以及江灿腾《明初道衍的反排佛论及其净土思想》(载《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6年版)。关于科技方面,参见戴念祖《姚广孝的隔声建筑》(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9
卷第1期)。关于文学方面,参见高启为姚广孝诗文《独庵集》所作的序(高启:《凫藻集》卷二,《文渊阁四
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及解芳《诗僧姚广孝简论》(载《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的讹误。如碑文中称“十五年壬申诏取赴京”,壬申为洪武二十五年,而非十五年,其实
此前已有“十五年壬戌,孝慈高皇后崩”的记载,前后矛盾。此后又有“永乐三年甲申”
之说,年号和干支亦不相符。又如永乐纪年仅二十二年,而文中末尾竟赫然录为“永乐三
十一年三月,嗣曾孙继,同僧◆◆立石”等。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碑文的利用,也影响到
该文的史料价值,而且导致以其为主要史料之一的商文也随之出现了多处失误,并影响到
后来的研究者,如台湾学者江灿腾先生文中就曾多次转引。日前翻阅《逃虚子集补遗》,
发现一篇名为《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记》(以下简称《姚氏祠堂记》)的碑文,经对照为
《相城小志》所录《姚少师祠堂记》的全文,正可填补、纠正《相城小志》因漫漶及编纂
粗疏而造成的空白与讹误。现将两文一并列表对照公布如后,以明其差异情况,并就相关
问题略作讨论。
《姚少师祠堂记》 ① 《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记》 ②
明姚少师祠堂,在相城妙智庵内,曾孙姚继孝有记。记
云:
太子少师资善大夫嗣孙广孝谨撰
奉训大夫尚宝司少卿嗣曾孙继谨书
从任即中书舍人广平程南篆额
姚氏之先,汴梁人,世贫寒微,无风望显达者。宋高宗
南渡,曾祖某挈妻子亦◆共来◆南。首至长洲,苏州之
属邑也。◆◆◆相城家焉。
相城地最 ,水而◆◆,姚氏多以耕渔为业。祖某业医
养亲,僦屋一廛而住,无寸田尺土,生计甚疏。然世事
佛积善,乡之人皆敬焉。是◆人死者◆地可瘗,火焚
◆◆◆诸水,其例皆然。我家无垅墓,盖以此也。
祖生一◆◆◆之曰震卿,广孝父也。伯父震之,生一子
曰 。父生二子,长曰慎,字伯远, 续祖父事业◆◆;
季曰天禧, 即广孝也。广孝尚幼,不愿习医,而伯父
曰:“其不乐于医,但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
荣显父母,不◆就学佛,为方外◆◆◆。”
至正间,年十四即从佛,父不夺吾志,遂出家相城之妙
智庵,礼宗传为师,训名道衍。十八 发为僧,游寄海
上,读古今圣贤书,研究◆◆◆。为诗文,刻意追古,
时人多忌而诮焉。
本朝洪武四年辛亥诏授高僧, 因病免赴京。八年
◆◆◆◆通儒学生出仕,赴京师,礼部考试中式,因不
愿仕,钦赐僧服还山。十五年壬戌孝慈高皇后崩,列国
亲王各奏◆◆◆◆归国修崇斋会,于是僧录司左善世宗
泐举道衍等三名。
姚氏之先,汴梁人,世为人民,家寒微, 无风望显达者。
宋高宗南渡,曾祖某挈妻子亦避兵来江南。首至长洲,苏
州府之属邑也。不市居,因家相城焉。
相城地最 ,水环其廓,居民多以耕渔为业。祖某业医养
亲,僦屋一廛而住。无寸田尺土,生计甚疏。然世事佛积
善,乡之人皆敬焉。是乡之人, 死者无地可瘗, 火焚骨
殖,沉之水,其例皆然。吾家无陇墓,盖以此也。
祖生二子,曰震之,曰震卿。震卿, 广孝父也。震之生一
子曰 。父生二子,长曰恒, 字伯远,续祖父箕裘之业;
季曰天禧,即广孝也。广孝尚幼, 不愿习医, 而白父曰:
“某不乐于医,但欲读书。为学有成, 则仕于王朝, 显荣
父母。不就则从佛,为方外之乐。”
胜国至正间,年十四,即从佛,父不夺吾志,遂出家于里
之妙智庵,礼宗传为师,训名道衍。十八 发为僧。游学
湖海上,读古今圣贤书, 研究道理,作为诗文, 刻意追
古,时人多忌而诮焉。
本朝洪武四年辛亥,诏取高僧,因病免赴京。八年乙卯又
诏通儒学僧出仕,赴京师,礼部考试中式。因不愿仕,钦
赐僧服还山。十五年壬戌秋八月孝慈高皇后崩, 列国亲王
各奏取名僧归国修崇斋会。于是僧录司左善世宗泐学
(举)道衍等三名。
150
中 国 史 研 究 2007年第2期
①
② 姚广孝:《逃虚子集补遗》《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记》, 《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第164页。
民国《相城小志》卷二《庵观祠庙》,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8),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
46—47页。
九月二十四日引至奉天门早朝,太祖高皇帝亲选道衍住
持◆◆◆◆◆庙上于潜邸二十有余载,礼貌甚隆。十五
年壬申诏取赴京,不久即还北京寓所。
三十二年己卯, 上举兵平内难, 宾于幕下, 内
◆◆◆◆◆。三十五年壬午上登宝位,十月宣至京,授
僧◆◆◆◆左善世, 钦赐白金僧服◆◆若两。上曰:
“左善世道衍有功于朝◆◆蓄发,加以名爵,礼也。”时
年已七十, 不容固辞。永乐三年甲申三月,上赐名广
孝,并冠带朝服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六月奉命往苏松二府振济, ◆◆◆赐玉带一条,钞一千
锭, ◆还里,广孝以上所赐钞帛分遗亲族◆◆◆得沾圣
泽也。
十年壬辰,特赐诰命,赠祖考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祖妣
夫人周氏;考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妣夫人费氏。广孝虽
官于朝,仍清静自居,钦蒙圣恩赐,泽及幽明,荣额渎
至◆◆◆。相城故里,垅墓既无,祖业何在?岁时祭
扫,曾不可得。言至于此,无不哀悼。惟妙智庵独存。
庵乃宣和间紫峰◆◆大师所建也,距今三百余年。其间
废兴非一,僧众冷落殆尽,仅有修学一人守其香灯。
修学来告曰:庵宇年远梁木腐坏,不堪修理。虽欲革故
鼎新,斯无力为之◆◆学,由妙智庵乃吾昔受经之所,
吾合为也。即◆贿◆◆倩佣力,撤去故宇,重为创造。
虽非大规模,比旧壮丽有加。始于十二年甲午,落成于
十三年乙未秋八月。复召良匠◆装西方三圣像位于西
庑, 十八大阿罗汉像列于观音殿之左右。
至于藏经之室,庖 之所◆◆◆◆此器用之物无不毕
备。于是设立祖父母祠堂于西庑下,岁时遣人祭祀,庶
可以寓吾孝思。
然欲置田赡僧,众议◆不可,有田则祭◆◆◆,无之可
也,遂寝其事。
第吾不死,每岁给钞五十锭为香灯之用,吾死则己矣。
吾之所以设立祖父母祠堂于庵者,欲藉佛圣◆◆◆◆◆
以图其悠久故也。
吾子继能嗣吾之志, 引而勿替,岂不尤所愿哉!故为
记,刻诸于石,以示后之人。
永乐三十一年三月,嗣曾孙继,同僧◆◆立石。
九月二十四日引至奉天门早朝,太祖高皇帝亲选道衍住持
北京庆寿寺,依应上于潜邸二十有余载,礼遇甚厚。二十
五年壬申诏取赴京,不久即还北京寓所。
三十二年己卯,上举兵平内难,宾于幕下。内难平,既三
十五年壬午,上登宝位, 十月宣至京, 授僧录司左善世,
钦赐白金、彩缎、钞锭若干。未几上曰:“左善世道衍有
功于朝,宜令蓄发,加以名爵,礼也。”时年已七十,不
容固辞。永乐二年甲申三月,上赐名广孝, 并冠带朝服,
升除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六月奉命,命往苏湖二府赈济饥民,赐玉带一条、钞一千
锭。就还乡里,广孝以上所赐钞帛分遗亲族邻旧,皆使得
沾圣泽也。
十年壬辰,特赐诰命,赠祖考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祖妣
夫人周氏;考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妣夫人费氏。广孝虽
官于朝,仍清静自居, 钦蒙圣泽,覃及幽明,荣显亦至
矣。每念相城故里,陇墓既无,祖业何在?岁时祭扫,曾
不可得。言于此,无任哀悼。惟妙智庵独存。庵乃宋宣和
间赐紫章大师所建也,距今三百三十余年。其间废兴非
一,僧亦冷落殆尽,仅存修学一人守其香烛。
俄(修)学来告曰:“庵宇年远梁木腐坏,不堪修理,虽
欲革故鼎新,无力为之,奈何?”余谓学曰:“妙智乃吾昔
受经之所,吾合为也。”即捐贿购材,倩佣力, 撤去故宇,
重为创造。虽非大规模,比旧壮丽有加。始于十二年甲午
秋八月,完于十三年乙未秋八月。复敦良匠雕妆西方三圣
像位于两廊, 十八大阿罗汉像列于观音殿之左右。
至于 经之室,庖 之所,几榻椅案,凡器用之物,无不
毕备。于是设立祖父母祠堂于西廊下,岁时遣人祭祀,庶
可以寓吾孝思也。
然欲置田瞻(赡)僧,众议曰:“不可, 有田则有役,僧
反不安,无之可也。”遂寝其事。
第吾不死,每岁给钞五十锭为香灯之用,吾死则巳(己)
矣。吾所以设立祖父母祠堂于庵者, 欲藉佛圣人之大福
庇,以图其悠久故也。
吾子能继吾之志,引而勿替,岂不尤所愿哉!故为记,刻
诸玄石,以贻后之人。
永乐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嗣曾孙继,同僧修学立石。
表中分行,系引者为方便对照起见所做处理。细阅其文,可见《姚氏祠堂记》为姚广
孝本人亲撰。时间应当在永乐十三年秋月祠堂完工前后不久,最晚不迟于永乐十六年姚广
孝去世之前。《姚氏祠堂记》文末标有“永乐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此为树碑时间,而非
作文时间。也就是说,姚广孝此文作成后并未立即付刻,而是在数年后方由其嗣子姚继与
妙智庵守僧修学勒石。但无疑《姚氏祠堂记》属于由当时人记自己亲历事件的原初史料,
151
姚广孝史料一则及相关诸问题
对于研究姚广孝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据此试对商文略作修正与补充于下。
一、商文认为《姚少师祠堂记》为“姚广孝曾孙继孝所作”,所以他对这则“记述姚
广孝家世最完整的材料”,使用之前不得不征引史料,对碑文的真实性进行考察。而从
《姚氏祠堂记》,明显可见此文作者非所谓的“姚广孝曾孙姚继孝”,而是姚广孝本人,商
文其误,系沿袭《相城小志》而来。其实即使统观《姚少师祠堂记》全文,也应知撰写者
当为姚广孝本人,而非他人,但由于志书编纂人员在文前错误标注“曾孙姚继孝有记”,
后来者不察,故亦因之讹误。按姚继孝实无其人,可能是志书编纂人员将立碑人“嗣曾孙
继”与“姚广孝”两个名字误植所致。从碑文可知, “明姚少师祠堂”之祠主,乃指姚广
孝的祖父姚菊山,而不是姚广孝本人,因此,此“嗣曾孙继”,实为姚菊山的曾孙即姚广
孝的养子姚继,而不是姚广孝的曾孙。此从《姚氏祠堂记》中明确可见。而且揆之常理,
姚广孝即使有曾孙,其祖名“继”,曾祖名“广孝”,也应不会再名之曰“继孝”。
二、商文据《姚少师祠堂记》,首次列表勾划出“姚氏自汴梁南渡后三代的情况”。对
照《姚氏祠堂记》,可见商文将姚广孝之兄姚恒误为“姚慎”(系因《相城小志》之误而
来),将其堂兄弟姚 误为“姚垢”(此为手民或校对之误,《相城小志》未误)。商文又据
明成祖朱棣《御制神道碑》,将“姚菊山”断为其祖父之名,其实是将其字或号误植为其
名了。因古人重名、字之别,以称人字号为尊,所以朱棣在文中仅称姚广孝之父的字或号
“妙心”,而不径称其名“震卿”。同样,文中所称“菊山”,也就只能是他祖父的字或号,
而不会是其名。又商文世系表中仅及姚广孝出生时家庭中的男性成员。从《姚氏祠堂记》
可见姚广孝之母为费氏,祖母为周氏。另外,明人笔记中又记载有姚广孝参预“靖难”后
回到长洲,其“同产姊”姚 拒绝相见一事 ① , 《明史》中也说到, “其至长洲,候同产
姊,姊不纳”。《相城小志》对此略有提及,谓“高姚氏,广孝姊,河底人”
② ,则其姐后
来嫁给附近的河底村的高家。至于姚 与姚恒谁长,由于迄未见诸史料。考虑到有文献中
记载说,姚广孝后来回乡时曾见过其姐,而未见其兄,今暂列姚 于姚恒之后。
还要提到的是,《姚少师祠堂记》中记姚家南迁始祖为“曾祖某”,《姚氏祠堂记》所
记相同,商传先生据之理解其人为姚广孝的“曾祖”,在文中他称其世系表为“姚氏自汴
梁南渡后三代的情况”。在另处著述中,商传先生也提到“元顺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
年)道衍出生时,其家已南居三代”(以上着重号均为引者所加)
③ 。此说可能不合事实。
因为金国大举出兵南侵,围破汴梁,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时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
前后,距姚广孝出生的1335年,已有210年之久。若按平均三十年一代计,此时的姚家,
应该已历七世。即使考虑到因种种原因而出现晚婚晚育的因素,但也不至于出现二百多年
里仅历三代、平均每代达七十余年的异常情况。姚广孝所记,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所说
152
中 国 史 研 究 2007年第2期
①
②
③ 商传:《永乐皇帝》,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民国《相城小志》卷五《人物·列女》,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又见朱拙存编《中国历代名人
传》第13编,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1152页。
何乔远:《名山藏·臣林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4页。
乃自祠主算起,即“曾祖某”,是指姚菊山的曾祖,而非姚广孝的曾祖。如此计算,至姚
广孝出生时已历六代,大体说得过去。其二是为虚指,并非实指,泛指其上代高辈。三则
属于误笔。但不管如何,断定其时姚家方“南居三代”,应是错误的。故姚广孝所记,是
他家自身以上三代之情况,而不是姚氏南渡后的全部世系。
据此可以将商传先生所列姚广孝出生时上三代世系表,略为修正补充如下:
姚××(字菊山)| 姚震之| 姚
(配周氏) | 姚震卿(字妙心)|姚恒(字伯远)
(配费氏) —姚 (高姚氏)
—姚天禧(即姚广孝)
三、商文提及:“当天资聪敏的姚广孝决心不再业医时,立即得到了他伯父的支持。”
此因《姚少师祠堂记》中提到“伯父震之”,继称:“广孝尚幼,不愿习医,而伯父曰:
`其不乐于医, 但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荣显父母, 不◆就学佛,为方外
◆◆◆。'”但对照《姚氏祠堂记》原文,可见《相城小志》中所记第一处“伯父”两字,
实为编者所增,第二处“伯父”,则为“白父”之误。而且原文为“某不乐于医”,《相城
小志》则误为“其不乐于医”,即将姚广孝所说的话变成了他人(其伯父)的语调,故致
商文得出错误的结论。其实其他文献所记,亦为“白父”而非“伯父”两字。如《留青日
札》记为:“广孝……尝白父不愿医,愿仕以显父母。”
①
《震泽纪闻》亦称:“广孝初名天
禧,幼白父曰:`某不乐为医,但欲积学以仕王朝,显父母,不则从佛为方外之乐耳。'”
②
即此为姚广孝对父亲所说的话,而非其伯父劝说之言。也就是说,姚广孝出家“受到其伯
父支持”的结论,目前是没有文献依据的。
四、商文首次注意到明清以来诸史籍如《双槐岁钞》、《留青日札》、《明书》、《明史
稿》、《明史》等记载姚广孝成为僧人的时间各不相同,并有所考证。他以《姚少师祠堂
记》为基本史料,并征引姚广孝《百丈泉铭并序》之文为旁证,认为姚为僧时间当在十八
岁壬辰年。商文同时注意到,虽然《姚少师祠堂记》所述内容多可信,“但是明人记述姚
广孝的著述中,从来无人提及,因此它是否确出于其曾孙之笔,尚可存疑”,因此只能谨
慎地著笔,“看来这个记述是比较准确的”。此皆因商文误以为《姚少师祠堂记》作者为所
谓“曾孙姚继孝”,以致大大降低了碑文的史料价值,从而未敢定论。其实从《姚氏祠堂
记》,参以姚广孝另文所载,足可考定《明史》所谓“年十四,度为僧”的说法是错误的。
关于姚广孝出家的情况,正确的叙述应是“年十四入妙智庵,十八度为僧”,明清以来诸
史籍记载姚广孝为僧时间,或为十四岁(戊子,至正八年),或为十八岁(壬辰,至正十
二年),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本,但又都不全面,更不准确。其间的差别与误解,乃是由
于《明史》等修纂诸儒不明了佛教戒律所造成的。
③
153
姚广孝史料一则及相关诸问题
①
②
③ 参见前引江灿腾《明初道衍的反排佛论及其净土思想》。
王鏊:《震泽纪闻》,载《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页。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七《姚广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92页。
五、对于姚广孝拜为太子少师及赐名的时间,《姚少师祠堂记》有记:“永乐三年甲申
三月,上赐名广孝,并冠带朝服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姚氏祠堂记》原文则记作:“永乐
二年甲申三月,上赐名广孝,并冠带朝服,升除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相城小志》中所
说“永乐三年甲申”,明显为“永乐二年甲申”之误,但其“三月”,亦与《明史》所记
“四月”并不相同。
①
其实此处显示了《明史》的一处错误,但商文未能注意及此,未作
考辨。按《明实录》记载:“夏四月辛未朔……简东宫官属……壬申,命僧录司左善世道
衍为太子少师,复其姓姚,赐名广孝”,后并附有敕谕全文。
②
《明史》据此记为“四月”。
但《姚氏祠堂记》却系于三月,而不是四月。这种说法,在明清以来的文献中很少见,姚
广孝所记是否有误?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上述碑文的史料价值问题,不可不为详辨。考
朱棣登基后请姚广孝担任东宫辅导时,曾颁有御敕,文称:“ 左善世道衍:尔秉性笃实,
学行老成。虽托身释流,而通于儒理。事朕日久,启沃良多。及朕起兵定难,尔与有帷幄
之谋。今立储宫,须求辅导。尔为旧人,宜膺期寄。固知乐于优游,无心荣显,尚宜勉
强,以副朕怀。故 。”署时为永乐二年三月十五日。
③
又姚广孝拜爵之日,即有《三月
二十日钦授太子少师》之诗,略谓:“分甘岩壑事浮图,此道何曾记有无。自念上天遗一
老,谁知今日预三孤。困禽纵翮风云会,枯 回萌雨露濡。深荷皇恩无以报,炉香晨夕效
嵩呼。”
④
诗中“三孤”即指“太子少师”,明人有记:“洪武中,大臣为三公者,皆开国
功臣,三孤亦无备员,如刘伯温、汪广洋宁封伯爵,而不以公孤加之,其慎重可知矣。永
乐中,惟姚广孝为少师。”
⑤
而从前述朱棣《御敕》及姚广孝的谢恩诗中,可见永乐二年
三月之望,朱棣即明确任命姚广孝为东宫辅导,但可能由于尚未定爵,亦未赐名,故仍称
之曰“左善世道衍”,未书“广孝”之名。五日后即三月二十日已钦授其为“太子少师”,
复姓赐名,也当在此期间,至迟不超过钦授爵位之时。故《姚氏祠堂记》所记,较《明实
录》、《明史》更为准确。这不仅可以更正《明实录》、《明史》的讹误,也进一步印证了
《姚氏祠堂记》一文的准确性。
总之,新发现的《姚氏祠堂记》一文,是由姚广孝亲撰的自传性碑刻,与相城所存残
碑相互印证,成为研究姚广孝最为权威的第一手史料,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郑永华,1968年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6年10月15日
154
中 国 史 研 究 2007年第2期
①
②
③
④
⑤ 陆容:《菽园杂记》 卷三,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34 页。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 卷七, 《四库存目丛书》 集部第 28 册, 第 28—52 页。按目录误为 “二月二十日钦授
太子少师” 。又见 《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 第 100 册, 集部, 明别集类,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800页。
朱棣:《成祖文皇帝御敕》 , 《逃虚子集补遗》 , 《四库存目丛书》 集部第 28册, 第 28—171 页。
《明太宗实录》 卷三★, 中研院史语所 1962 年校勘影印本, 第 0534 页。
《明史》 卷一四五 《姚广孝传》 :“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 太子少师, 复其姓, 赐名广孝。”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第4081 页
⑤ 陆容:《菽园杂记》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七,《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8册, 第28—52页。按目录误为“二月二十日钦授
太子少师”。又见《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100册,集部,明别集类,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第800页。
朱棣:《成祖文皇帝御敕》,《逃虚子集补遗》,《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8册,第28—171页。
《明太宗实录》卷三★,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影印本,第0534页。
《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4081页。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