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8|回复: 0

杜文玉 付婷|吴兴姚氏家族研究拾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12 08: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8-8-12 08:35 编辑

    吴兴姚氏家族研究拾遗
    杜文玉   
    摘要:陕郡姚氏的出自于吴兴姚氏,但学术界对吴兴姚氏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检诸史籍与墓志资料,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初步考索:一、吴兴姚氏的早期历史及其世系情况。二、对吴兴姚氏的重要人物姚信的任职、著述情况进行了考述。三、认为陕郡姚氏与姚思廉所在的这支姚氏同出于一源,并考述了姚僧垣及其子姚最的生平情况。四、简要论述了吴兴姚氏的家族文化与家族传统。
    关键词:吴兴姚氏、陕郡姚氏、家学
    姚氏家族自东汉以来便是地方上世家大族之一,其家族的地位历经吴、晋、南北朝及隋唐几代不断上升。但关于姚氏家族情况,古代文献记载较少,且由于姚崇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关于姚氏家族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集中在姚氏家族北迁后所形成的陕州姚氏,而对于陕州姚氏的前身——吴兴姚氏的研究极少。一方面是因为关于吴兴姚氏的文献记载很少,只是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姚崇家世的介绍中有所提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年代久远,古籍记载中有诸多不同,这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多不便。幸而近些年来关于姚氏家族的墓志铭出土了很多,这就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文在此想就姚氏家族的起源吴兴姚氏的一些问题作出一些分析与梳理,就教于诸位方家。
    一、吴兴姚氏早期历史研究
    吴兴姚氏家族的早期历史,由于史料稀缺,因此很难搞清详细情况,只能仅就现存的史料进行比较粗略的考述。关于这个家族早期的史料,主要有以下数种。《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载:
    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有子曰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桥牛,桥牛生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名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有圣德。始迁于夏,于顿丘,责于傅虚,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其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年二十始以孝闻。尧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①]
    关于姚姓的起源多本于此,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姚姓,虞舜生于姚虚,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姚姓,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垣,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公。”[②]
    关于姚氏改姓妫氏之事,《元和姓纂》卷二载:“《世本》:帝舜之后,舜生妫汭,子孙氏焉。汉有妫皓,后改为姚氏,《文士传》有妫览。”《元和姓纂》的记载比较简略,且妫汭为舜之子孙,并非儿子,但是却增加了妫皓这个历史人物,可补上引《新唐书》之缺漏。关于吴兴姚氏,据《浙江通志》记载:
    姚氏出于虞帝,生姚墟,以地为氏。汉有青州刺史恢、尚书左仆射皓,吴有太常卿信,晋有九江太守渠,墓皆在郡境,碑碣尚存。则姚氏之居吴兴也久,故望出吴兴。[③]
    姚氏家族之所以以吴兴为其郡望,始自于青州刺史恢,自此以后姚氏子孙世代任职于南方诸朝,成为当时的大族世家之一。关于姚氏家族自北向南的迁徙,自唐代以来为其后世子孙所公认,如姚勖自撰的《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墓主是姚崇五世孙,墓志大致内容是:“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厉公子完仕齐为田,后有其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丰,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④]
    另有一方是姚合墓志,为其族叔姚勖所撰,其墓志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侍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⑤]这种说法与诸书及姚勖墓志所载不同,将姚氏家族南迁的时间推迟数百年,姚敷只是将其家族由吴郡迁至吴兴武康,并且又恢复了姚姓而已。关于姚合,新、旧《唐书》及《唐才子传》等书,皆载其为陕州人。近人罗振玉先生考证其并非姚崇嫡裔,而是姚崇之兄姚元景之曾孙。其家也非陕州,而是江南吴兴,即唐之湖州。有人认为吴兴为其郡望,也是其籍贯,其远祖曾由吴兴迁往陕州,而在其曾祖姚元景时或其祖父时,又迁回了吴兴。[⑥]不管怎么说,姚合为吴兴姚氏家族中人,与姚崇为同一大家族则是无误的。
    如果简化一下以上内容就是:
    田(姚)丰——姚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缺——(缺)——(缺)——(缺)——姚敷居吴兴武康——姚信任吴选曹尚书——姚信八世孙姚僧垣,任隋开府仪同三司,封北隆公。
    综上材料可以做如此分析:
    (一)吴兴姚氏的始祖是田丰,《新唐书》和《姚勖墓志》记载相同,故可以确定。
    (二)关于姚丰之子的记载却出现了矛盾,一为姚恢,一为姚邕,二人史书中都无传,《浙江通志》记载“汉有青州刺史(姚)恢……墓皆在郡境碑碣尚存”,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姚恢确有其人,时间又相吻合,所以姚恢为田丰之子的可能性又大些。
    (三)关于地名的问题。以上材料出现有吴郡、吴兴、武康、武康成山等地名。吴郡,西汉时属会稽郡,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立吴郡。[⑦]因此,“吴郡”之名是始自东汉。吴兴武康,据《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一二》记载“吴兴郡湖州,春秋时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兼得古之防风国焉……秦为会稽、鄣二郡之境,汉亦同。后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晋、宋、齐因之,梁末改为震州,后复为吴兴郡。隋平陈,郡废,后置湖州。炀帝初,废湖州,分其地入余杭及吴二郡。大唐复置湖州,或为吴兴郡,领县五:乌程、武康、安吉、徳清、长城。”在武康县之下记载有:“古防风国。《舆地志》云:汉乌程县之余不乡地,汉末童謡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吴乃改会稽之余暨为永兴,分余不为永安,以协谣言。晋以平阳已有永安县,故改此永安为武康。”[⑧]《旧唐书》卷四〇《地理志三》记载:“武康,吴分乌程、余杭二县立永安县,晋改为永康,又改为武康,武徳四年置武州,七年州废县属湖州。”[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吴兴,东汉时属于吴郡,三国时吴国分吴、丹阳二郡之地另置了吴兴郡。另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隋平陈,废吴兴郡,仁寿二年于此置湖州。”[⑩]唐沿隋制,其后虽一度改为吴兴郡,不久复故。武康,吴国时为永安县,晋改为永康后,又改为武康县,唐朝沿袭之。至于成山当为武康县境内之一地名,或为山名,具体位置难以考知。
    二、关于姚信的研究
    吴兴姚氏家族自姚信开始,在史书上有了比较翔实的可供研究的资料。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给予姚信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姚信对姚氏家族的传统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形成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里对其生平以及贡献做一些评述。
    据载,姚信“字德佑,《七录》云‘字符直,吴兴人,吴太常卿’。”[11]《大清一统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姚信,字符直,武康人,精于天文易数之学,三国吴时太常卿,造《昕天论》,有《周易注》十卷。按阮孝绪云,信字符直,陆德明云:信字德佑。”[12]这两条史料简要的介绍了姚信的一些情况,关于姚信师承的问题,史料中均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在《晋书·范平传》有所涉及,所谓:“(范)平研览坟素,遍该百氏,姚信、贺绍之徒皆从受业。”[13]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姚信是师从文贞先生范平进行学习,而范平是以“茂才”而任官的,可见其文化程度之高,姚信从名师学习,因而能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为其后来精通天文易数之学打下了基础,其撰写了一大批著作并行于世。《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下》记有“姚信集十卷”[14]《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记有“姚信《周易注》十卷”。同书卷五九载:“姚信《士纬》十卷”,“ 姚信《昕天论》一卷”。卷六〇载:“姚信集十卷”。[15]
    关于姚信的官职,史书上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以《新唐书》为代表,认为姚信官至选曹尚书,第二种说法认为姚信官至吴太常卿。我个人认为姚信应该是官至太常卿,而《新唐书》所载可能有误,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是因为只有《新唐书》认为姚信官至选曹尚书,为一孤证,而另一说法则有大量的史料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证明。如《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云:“吴太常卿姚信,造《昕天论》云……”,[16]《宋书》卷二三《天文志一》载:“吴太常姚信造《昕天论》”。[17]《三国志·吴志》卷五九“十二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备官僚中军步骑二千人,以灵舆法,驾迎神于明陵。”[18]《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载:“《周易》十卷,吴太常姚信注”。[19]所有这些史料都明确的记载姚信官至太常卿,且没有任选曹尚书的记载。综上所述,我认为《新唐书》中有关姚信官职的记载可能因为年代过于久远而产生了一些偏差,在这里,我们采第二种说法,即姚信仕至太常卿。
    姚信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对天文易数的研究,其中的成果之一便是撰《昕天论》,他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了寒暑交替和昼夜长短不一的问题。这种唯物论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中是非常难得的,也为姚氏家族的家学思想中注入的新的元素。我们不能说姚崇后来朴素的唯物思想是直接继承了其祖姚信,在古代家学立身的情况下,姚信这种思想必定成为姚氏家族家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关于姚僧垣父子的研究
    关于姚氏家谱,姚学谋先生在其《〈两唐书〉传、表中有关姚崇史料考证》的文章中做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姚崇家族的世系应自姚信开始,详情如下:
    姚信——佚名——佚名——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后魏祀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佚名——姚宏——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都尉姚祥——唐巂州都督姚懿——唐中书令姚崇。[20]这一支姚姓历史上被称之为陕郡姚氏,而将姚思廉所在的这一支姚姓称之为吴兴姚氏,其实这两支姚姓同出一源,据《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载: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之八世孙也。曾祖郢,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父菩提,梁高平令……(僧垣)大通六年,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除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迁领殿中医师……十一年,转领太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太清元年,转镇西湘东王府中记室参军……授戎昭将军、湘东王府记室参军……及梁简文嗣位,僧垣还建业,以本官兼中书舍人……梁元帝平侯景,召僧垣赴荆州,改授晋安王府谘议……武成元年,授小畿伯下大夫……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德四年)除华州刺史……宣政元年,表请致仕,优诏许之……封为长寿县公,食邑一千户。册封之日,又赐以金带和衣服等。大象二年,除太医下大夫……及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岁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三年卒,时年八十五。遗诫衣白帢入棺,朝服勿殓。灵上唯置香奁,每日设清水而已。赠本官,加荆、湖二州刺史。[21]
    又据《南史》卷六九《姚察传》载: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太常卿信之九世孙也。父僧垣,梁太医正。及元帝在荆州,为晋安王咨议参军,后入周位遇甚重……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后兼尚书驾部郎。遇梁室丧乱,随二亲还乡里。在乱离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后为佐著作,撰史。陈永定中,吏部尚书徐陵领大著作,复引为史佐。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寻为通直散骑常侍,报聘于周……使还,补东宫学士,迁尚书祠部侍郎……后历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咨议参军。丁内忧去职。俄起为戎昭将军,知撰梁史。后主立,兼东宫通事舍人,知撰史。至徳元年,除中书侍郎,转太子仆,余并如故初……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频让不许。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又诏授秘书监,领著作,奏撰中书表。集历度、支吏部二尚书……陈亡入隋,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史。又敕于朱华阁长参……开皇十三年,袭封北绛郡公……仁寿二年,诏除员外散骑常侍、晋王侍读。炀帝即位,授太子内舍人。及改易衣冠,删定朝式,预参对问。大业二年终于东都。[22]
    以上两篇传记的价值首先在于记述了姚氏家族自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堙之以后的另一支系,和姚学谋先生论文的结论对比来看,姚僧垣的曾祖父姚郢应该是和后魏祀部郎中姚滂同辈的人士。就姚僧垣和姚察的传记记载来看,姚郢很可能就是姚堙之之子、姚滂的兄或者是弟。而且就姚郢逝世之后的封号亦为五城侯来看,姚郢似乎确定应为姚堙之之子,是姚氏家族未能迁居北朝的一支。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便是自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之后,姚氏家族便分成了两支,一支由姚滂带领入后魏迁居于陕州硖石,而另一支则有姚郢带领留在了吴兴老家,直到姚察入隋。这样就与上述的学术界的研究结论相吻合了。
    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僧垣还有一子姚最。此人多才华,据《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载:姚最撰有《序行记》十卷、《述系传》一卷。[23]同书卷三四《经籍志三》载:其撰有《本草音义》三卷。[24]《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载其有《梁昭后略》十卷、《述行记》二卷。[25]同书卷五九《艺文志三》载其撰有《续画品》一卷。[26]这一切都充分地证明了吴兴姚氏深厚的家学渊源。关于其生平情况,《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附姚最传》载:
    次子最,字士会,幼而聪敏,及长,博通经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随僧垣入关。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俄授齐王宪府水曹参军,掌记室事。特为宪所礼接,赏赐隆厚。宣帝嗣位,宪以嫌疑被诛。隋文帝作相,追复官爵。最以陪游积岁,恩顾过隆,乃录宪功绩为传,送上史局。
    最幼在江左,迄于入关,未习医术。天和中,齐王宪奏高祖,遣最习之。宪又谓最曰:‘尔博学高才,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两国,吾视之蔑如。接待资给,非尔家比也。尔宜深识此意,勿不存心。且天子有敕,弥须勉励。’最于是始受家业。十许年中,略尽其妙。每有人造请,效验甚多。隋文帝践极,除太子门大夫。以父忧去官,哀毁骨立。既免丧,袭爵北绛郡公,复为太子门大夫。
    俄转蜀王秀友。秀镇益州,迁秀府司马。及平陈,察至。最自以非嫡,让封于察,隋文帝许之。秀后阴有异谋,隋文帝令公卿穷治其事。开府庆整、郝伟等并推过于秀。最独曰:“凡有不法,皆最所为,王实不知也。”搒讯数百,卒无异辞。最竟坐诛。时年六十七。论者义之。[27]
    姚最的子孙情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详细的记载,就不再赘述了。
    关于姚僧垣的爵位北隆公,据《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载:“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三年卒,时年八十五。”[28]另据《北史》本传所载亦同。可见“隆”字乃“绛”之误。
    四、关于吴兴姚氏家族的几点总结
    (一)家学深厚,人才辈出。
    吴兴姚氏家族是一个以文学起家的家族,在这里以姚察为例,来简单说明姚氏家族的家学之深厚。姚氏家族自定居吴兴后,其祖姚信即以文学立家,并以其广博的学识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信赖,从而使南渡而来的姚氏家族在江南立稳了脚跟,并且渐渐变成江南地区的一个大族。
    姚察是自姚信后姚氏家族又一特别出色的人物。他不仅仅在南朝时历经梁、陈二朝并得统治者的信任与赏识,并且他的名声也早已经传入北朝,所谓“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寻为通直散骑常侍,报聘于周。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29]讲的就是姚察出使时受人倾慕的情况,沛国刘臻还对其所亲赞叹到“名下无虚士”。这说明姚察不论是其名气还是能力在当时都是很受人仰慕的。也正是由于这样他具有这样的才学,至灭陈入隋之后,依旧被隋文帝杨坚所信用。“陈亡入隋,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史……仁寿二年,诏除员外散骑常侍,晋王侍读。炀帝即位,授太子内舍人……[30]
    陈朝的被俘的大臣就记载而言,就只有姚察一人得到了实职,并且参与了隋代礼乐的制定,这样的重用对于一个亡国之臣来说,是十分不易的,这也直接的体现了姚察的学识并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姚氏家族家学的深厚。
    吴兴姚氏家族作为一个家学深厚以学立家的家族,其家族世代为高官人才辈出,并且最难的可贵的是其家族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方面,而是在政治、军事、天文、医药和礼制等方面都出现了有杰出的贡献人。关于姚信、姚最的著述情况,前面已经论到了,其余诸人如姚滂入北魏以后,以军功立家,在北朝站稳了脚跟。姚僧垣因精湛的医书而被梁、北周和隋朝的皇帝所倚重,其子姚察更是梁书和陈书二史的主要编撰者,留下了《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锺》等各一卷和文集二十卷。姚合更是中唐以后的重要诗人之一,至于有“救时之相”之美誉的姚崇更是不必多言。由此可见这个家族在政治、文化乃至军事的各个领域都是人才辈出,独领风骚。
    (二)注重子孙的教育
    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作为以文立家的姚氏家族更是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姚信和姚崇就是其中两个代表人物,如姚信告诫子孙说: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险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明自显,荣禄自至……。[31]
    到了姚崇更是留下了著名的戒子篇,对子孙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最后的要求和教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姚氏家族作为吴郡的一支大姓,其对子孙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因此姚氏家族才能历经汉末、晋末和隋末三个乱世而依然保持其地位与荣耀。
    (三)崇尚节俭
    姚氏家族虽然是一个世家大族,人才辈出,屡屡的出现名垂青史的高官,但是其家族却不喜奢靡,从其追求薄葬之风,便可窥见一斑。姚僧垣遗诫衣白帢入棺,朝服勿殓。灵上唯置香奁,每日设清水而已”。[32]姚察“遗命薄葬,以松板薄棺,纔可容身,土周于棺而已。葬日,止鹿车即送厝旧茔北。不须立灵,置一小床,每日设清水,六斋日设斋食菜果,任家有无,不须别经营也”。[33]姚崇“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咸以薄葬,知真识去身,贵速朽耳。夫厚葬之家流于俗… …吾亡,敛以常服,四时衣各一称。性不喜冠衣,毋以入墓。紫衣玉带,足便于体”。[34]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姚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汉末直到唐代仍能人才辈出,没有象很多世家大族那样走向没落的道路,很可能就是由于他们不骄奢,谨言慎行,克己节俭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①] 《太平御览》卷八一《皇王部六·帝舜有虞氏》引,中华书局,1960年,376页。
    [②] 《新唐书》卷七四下《宰相世系表四下》,中华书局,1975年,3169页。
    [③] (清)嵇曾筠监修,沈翼机等编撰:《浙江通志》卷二三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25册,402页。
    [④] 张应桥:《唐名相姚崇五世孙姚勖自撰墓志简释》,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重点项目2010年1月3日。
    [⑤] 姚学谋、刘凤婷:《两<唐书>传、表中有关姚崇史料考正》,《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⑥] 徐希平:《姚合杂考》,《广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92页。
    [⑦] 《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八上》会稽郡管辖二十六个县“吴、曲阿、乌伤、毗陵……”,中华书局,1962年,1590页。《后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四》“吴郡顺帝分会稽治,十三城……吴本国、海盐、乌程、余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安、富春、阳羡、无锡、娄”,中华书局,1965年,3489页。
    [⑧] 《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典》,中华书局,1992年,4828、4829页。
    [⑨] 《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1587页。
    [⑩]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江南道·湖州》,中华书局,1983年,605页。
    [11](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周易注解传述人》,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7册,299页。
    [12](清)和珅等编撰:《大清一统志》卷二二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79册,135页。
    [13] 《晋书》卷九一《范平传》,中华书局,1974年,2346页。
    [14] 《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下》,2058页。
    [15] 《新唐书》卷六○《艺文志四》,1580页。
    [16] 《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280页。
    [17] 《宋书》卷二三《天文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680页。
    [18] 《三国志》卷五九《吴主五子传》,中华书局,1959年,1371页。
    [19] 《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909页。
    [20] 姚学谋、刘凤婷:《两<唐书>传、表中有关姚崇史料考正》,《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1] 《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中华书局,1971年,839840页。
    [22] 《南史》卷六九《姚察传》,中华书局,1975年,1689~1691页。
    [23] 《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990页。
    [24] 《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1044页。
    [25] 《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1460页。
    [26] 《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三》,1561页。
    [27] 《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附姚最传》,844页。
    [28] 《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843页。
    [29] 《南史》卷六九《姚察传》,1690页。
    [30] 《南史》卷六九《姚察传》,1691页。
    [31]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703册,40页。
    [32] 《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843页。
    [33] 《南史》卷六九《姚察传》,1691页。
    [34]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30273028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19 05:32 , Processed in 0.1054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