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2|回复: 0

诗书画绝代风流姚茫父一时大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16 2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书画绝代风流姚茫父一时大师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贵州都市报数字报



    姚华像。


    姚伊老人展示祖父书法作品。(赵毫摄)


    邓见宽选注《姚华诗选》。






    姚华作品。(资料)

        年少家贫,他以每次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取补助而继续学业;青年时,他的试卷被直接呈送礼部,在贵州这片土地引起巨大轰动;之后,他为求经世之学留学日本,归国后考取进士却弃官不做,藏身破庙潜心于艺术。生前,他誉满京华,徐志摩、鲁迅、郭沫若等大家对他赞赏有加;死后,他的学生声名赫赫,而他寂寂无闻。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是贵州走出去的戏曲理论家、画家、书法家、教育家、著名诗人、词曲大师、文字学家——一代宗师姚华。
        为祖父遗作奔走
        作为戏曲理论家,他试图将曲学知识系统化,与王国维、吴梅一起被时人誉为鼎足而三的一代曲学大师;作为画家,他的画驰誉京华,与陈师曾、齐白石同为当时画坛主将;作为书法家,他在笺谱、刻铜艺术方面造诣精深,并独创“颖拓”艺术;作为著名诗人、词曲大师,他对诗、词、曲、赋均有精深研究,颇受行家好评;作为文字学家,他“一生肆业于文字训诂,可谓专精”,被众多名流大家盛赞为“一时大师”……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长期寂寂无闻。当记者辗转联系上他的孙女姚伊时,83岁的老人略显吃惊,第一句话问:“消沉了这么多年,怎么又提到姚华?”
        老人家里,墙上古朴的字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姚伊老人说,所挂字画有的是祖父姚华手笔,有的则是父亲姚鋆的临摹之作。里间的墙上挂着姚华的画像,看上去慈眉善目,安静祥和。老人告诉记者,她出生时祖父已去世,因此对他的印象多为父亲姚鋆转述。“野性难拘,宁破壁称尊,不耐华屋为客,故不能从大贤之后也。”在老人看来,正如自己的画论一样,姚华为人孤傲正直、潜心艺术,对一家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更多的时间,姚伊在为祖父的遗作而奔走。她与先生邓见宽一方面对手头的遗作进行整理研究,一方面寻找其散失的遗作,并寻访姚华的学生及故友之后。“我们都是教师,少有余钱,为这事倾注了所有的心力和家当。”为搜集资料,他们几乎跑遍了国内每个省级图书馆。老人还记得,出版《弗堂词菉猗曲》时,某些资料连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都没有,最后去重庆图书馆才找到。
        书出版后,为使姚华遗作得到更好的研究与传播,他们向相关单位和研究者赠送了不少,但“研究”之事却没有下文。1992年,姚伊与邓见宽先后请任继愈、季羡林两位大师为姚华遗作出版事宜题词,二人欣然答应。“任继愈写了两张七尺宣纸的对联,现在还压在箱底。”姚伊感叹,如今两位大师均已离世,祖父的遗作却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1996年,在姚华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姚伊表示:愿把家里所藏的遗作捐出来,成立姚华纪念馆,展出其书籍、书画、颖拓,及名人题字。之后,省文化厅、博物馆的专家前往家里仔细看过,也写了鉴定意见,但再无下文。
        以后的日子,邓见宽继续对姚华遗作整理研究,“越研究越佩服”,直到2008年去世。而姚伊仍为祖父的遗作奔走。2011年,她以81岁高龄前往国家博物馆赠送姚华书法集。“年纪大了,很多想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姚华遗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传播,作为孙女的姚伊很是遗憾。
        冠绝京华的贵州人
        回首明末清初,那不仅是一个狼烟四起、战争频仍的年代,其艺术成就也足以令今人敬服不已。当初,最负盛名的墨盒制作大家首推陈寅生、姚华、张樾丞三人,后世誉为“近代刻铜三大家”。陈寅生为前辈泰斗,姚华与陈师曾一道被公认为“画坛领袖”,人称“姚陈”。姚伊说,1923年,志同道合的密友陈师曾不幸逝世后,姚华三年内不断为亡友的两本册页题诗。1986年,其中之一的“京俗词题师曾京俗图册页”(出版时书名改为《北京风俗图》)出版,姚华的诗作和书艺才得以重现。
        据介绍,姚华在书画方面擅长山水花卉和题跋,隶、篆、行、草无不精道,且诗、书、画、印俱精。其所绘牡丹艳丽多姿、生意盎然,甚至连他本人也被戏称为“黄牡丹”。民国七年(1918年),其所绘《浅绛山水图》被收入《近百年名画家选集》,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曾写道:“窃谓读书之暇,得一小轩,一椅而外,不容他物,壁上挂茫父佳作一帧,煮茗焚香,日坐二小时,相对忘机,于愿足矣!”
        姚华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主要在刻铜品、唐画壁砖和西域古迹笺及颖拓(用毛笔朱墨临拓古代钟鼎铭器、瓦当、石刻等的一种艺术)上。郭沫若在见到姚华颖拓泰山残刻二十九字后,感叹道:“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鲁迅、郑振铎十分喜爱姚华的书画笺,郑振铎称其“虽仅仿古不同创作,然亦开后来一大派”;鲁迅先生则称其笺纸“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记者了解得知,著名书画篆刻家宋致中所继承的颖拓艺术已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本溯源,宋所继承的,正是姚华衣钵。
        民国十三年(1924年),姚华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举办画会,与会者达数百人,正在中国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欣然前往祝贺并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说。今年6月,贵州省文史馆举办“600年贵州不能忘记的人”主题文化活动之《贵州画卷·历史人物卷》作品展,其中就有泰戈尔与姚华交谈情形的画。
        综合素养无人能及
        进入姚华艺术的迷宫后,人们常常忘了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殊不知,他最早正是以诗人之名闯入文坛的。民国初供职于教育部的桂诗成曾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当时文坛争传姚华诗篇的情景:“当辛亥之际,海内外争传秋草诗人茫父先生,读其诗著,欲识一面而不得,以为怅。”此外,叶恭绰、徐志摩等名流大家,对姚华先生的五言古诗亦深感敬佩,曾分别撰文赞赏有加。
        “飞鸟啄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生世等萍聚,漂泊终可依。萍去踪仍在,临流歌芳菲。”姚华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译为《五言飞鸟集》,姚伊老人打开其中一页,句子透着浓浓的古韵。对此由白话到五言古句的翻译之举,徐志摩赞叹说:“真词林佳话,可传不朽也。”
        事实上,科甲出身的姚华满腹经纶,精于文字学、音韵学、戏曲理论,尤长于填词写曲,其《小学问答》、《说文三例表》、《黔语》、《古盲词》等著价值巨大。最是其在文学领域的修养,当时人才济济的画坛无出其右者。据介绍,钱基博所著《中国文学史》将姚华视为民初曲学家和散曲作家,可与王国维同列齐名;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的《中国近代文论选》亦将其文论著作编入。
        “在当时的北京艺术圈,若说有人尚可在艺术方面与姚华一较长短,那在综合素养方面则无人能及。”谈及姚华,省文史馆王尧礼先生连说了不起。
        一生桃李满天下
        令人意外的是,成就巨大的姚华出身寒微,且祖辈、父辈均无人识字。他自幼聪颖好学,靠每试得冠军,食廪饩(清代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由政府给廪膳、补助)求学。青年时,姚华多受贵州学政严修奖掖,严曾把他的试卷赠送礼部,在贵州广为传播,树为榜样。
        清光绪二年(1876年),21岁的姚华中举人。5年后,贵州兴义笔山书院聘他为山长(院长),笔山书院焕然一新,学生中有数十人日后留学日本,其中包括王伯群、何应钦、王文华等民国军政要人。
        戊戌变法时,姚华东渡日本,就读于政法大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考取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后又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兼邮政司科长。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又执教清华学堂、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华大学、中国画学研究会等,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京华美专校长。
        因战乱频仍,政坛你争我夺,素性耿介的姚华因不愿同流合污而长期隐居北京城南莲花寺,靠售卖书画颖拓维持生计。因姚华先生将其书房称之为弗堂,故他的大学讲义印有《弗堂论著》字样,词曲集命名为《弗堂词》,治学、教学、创作成果之部分集成则更署《弗堂类稿》。姚华学识博深而又通达务实,前来求教的青年学子众多,甚至包括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戏曲大家,均自称“弗堂弟子”。
        著名史学家郑天挺当年在北大中文系上学,课余则与其他北京各大学学生一起到姚华的“弗堂”听讲学。之后,他集体整理并油印《弗堂弟子记》散发。姚华110周年诞辰前夕,姚伊与邓见宽先生为出版姚华遗作《莲花庵书画集》而去北京找到郑,郑给贵州人民出版社写了推荐函,并答应为出版的书作序。“可惜,书出版时他已经去世,只能以函代序。”姚伊向记者展示了这篇特别的序,整本书因此显得颇为特别。
        老人向记者展示了启功题词的北京师范大学(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百年图志》,书中附有时任校长姚华作词、作曲的校歌。文中说,姚华任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开办蒙养园、附中等,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据老人回忆,姚华曾谆谆告诫学生:头衔只是形式,务必要“实至名归,切莫徒务虚名。”
        “这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对父亲与我均有深远影响。”姚伊老人说。自姚华到姚伊,一家三代人均投身教育事业,并获得了贵阳市政府颁发的“三代教育世家”称号。看着墙上的荣誉证书,老人脸上露出笑容。她说,若加上女儿,“三代教育世家”实际上是“四代”。
        1926年夏,姚华猝患脑溢血致左半身瘫,但仍坚持书画且著书立说,并写成《书适》、《黔语》等著作。1930年6月,姚华旧病复发逝去,年仅54岁。去世后,他的学生王伯群为之印行《弗堂类稿》三十一卷,又有《小学问答》、《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书适》、《莲花庵书画集》、《贵阳姚华颖拓》、《姚茫父书画集》等。
        王尧礼先生一直有个心愿:搜集姚华遗作,然后结集出版。“那会是贵州文化的一件盛事。”他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5 10:05 , Processed in 0.1103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