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02|回复: 0

章氏高徒 书界大师 教苑苍松—忆我的大学老师姚奠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19 15: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章氏高徒 书界大师 教苑苍松
    ——忆我的大学老师姚奠中
    发布日期:2017-12-18 08:26
    来源:阳泉日报

      到今年七月,我大学毕业已50年。经过大家认真的磋商、精心的筹备,6月26日至28日,历时三天的“山大中文系62级同学毕业50年团聚”在晋祠宾馆如期举行了。团聚期间,大家除集体游览了晋祠的美景、观光了太原的市容、返校瞻仰了山西大学主楼前的毛主席雕像外,还设宴畅叙了别后离情、交流了人生感悟、通报了各自的家庭情况和退休后的生活、身体现状等。叙谈中,大家不约而同,还都谈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姚奠中。
      姚奠中,当时我们都称其姚先生。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戴一副黑框眼镜,双目炯炯有神,约有50岁。大二时,他给我们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操一口浓重的晋南(稷山)乡音,听起来比较吃力。经班主任介绍,才知先生原名豫泰,字奠中,后以字行,别号丁中、刈草、樗庐。系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人。出生于1913年5月21日。幼年读私塾时,便对书法有浓厚兴趣,日课大小楷,十年不间断。最初,他从元代虞集入手,后改学颜,并学小篆和隶书。1932年就学省城太原后,曾师从山西著名学者、书法家常赞春先生攻习小篆,并于《石门颂》《郑文公碑》上用功甚勤。
      1934年,为了深造,他于山西教育学院肄业后只身南行,考入当时由唐文治(前清时曾当过工商部尚书,也是上海交大的创办者)创办的“无锡国专”。后听说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班”,他便毅然放弃了人们羡慕的“无锡国专”学籍(湖南省主席何健当时给本省考上该校的学生专门发奖学金),转往苏州投奔到章先生门下学习。后被收录为章先生晚年培养的七名研究生之一(唯一的一届研究生),也是七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时仅22岁)。当时,讲课的除章先生外,还有章先生的老友王小徐、蒋维乔、沈瓞民等,以及其弟子黄侃、朱希祖、汪东、马宗霍、马宗芳、孙世扬等多人,获益匪浅。1936年,研究生尚未毕业,由于学识非凡,章先生便获准他在章氏国学院讲授文学史,并着手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老庄》。一年后,研究生班毕业。
      抗战爆发后,为求生计,他辗转于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曾在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文学史、通史,除经、子典籍之外,还涉及诗、词、文字学、文艺学等方面。其间,他曾办过一个“菿汉国学讲习班”,以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他也曾亲赴前线,写过“齐心赴国难,誓辞相慨慷”的豪迈诗篇;还曾把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时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的方治,从教室里赶走;甚至为抗议国民党安徽省委主席侮辱老师,而发起罢课;还曾经因反对军统特务任院长而遭解聘……
      姚先生30多岁即晋升为教授,在常人看来,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人才难得。可在他的笔下却写过“念平生,江湖落托;问壮怀,前路复诏诏”这样的诗句。说明在他的内心里,还怀有更高远的理想和抱负。也正因此,他毕生事教,忠于职守,勤以教务。当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曾给学生手拟教条十则:“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苟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这些积极思想,对当时的青年学生起了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先生于1951年调回山西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先生从教60多年来,或课堂讲授,或案前研究,均一丝不苟,悉心敬业。先后发表过文、史、哲各类论文130多篇,出版过专著(含主编和高校教材)23种,其中获得国家奖两种,省级奖6种。文史哲方面的主要著述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元好问全集》《南北诗词草》《姚奠中论文选集》《姚奠中诗文辑存》《姚奠中讲习文集》等。为此,1979年曾被评为省高教系统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1990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誉满三晋,堪称教苑苍松。
      除教学科研外,姚先生还长于书艺,而且金文、篆、隶、行、楷皆备,兼事绘画和治印。他的书法多书自作诗,其同画、印一起,被称为“四绝”,并出版过大型《姚奠中书艺》和其余6种书艺作品集。先生自谦,常说书法是他的业余爱好,事实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染翰挥毫,不断探索研习和实践,使其金文、篆、隶、行、楷均臻上乘,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此,他的书艺作品不仅频频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其他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多次在各地举办过个人书艺展,受到高度评价;《中国书法》《书法》等杂志,多次刊登过他的书艺专题;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山西省、市电视台曾为他拍摄和播放过专题片;他的书艺作品还多次被收入许多大型书画作品专集,他本人应邀为各种重要社会机构和当代历史人物题书写碑、勒碑,部分作品甚至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及多处博物馆收藏。他的传略也载入了当代社会科学家传、文艺家传,以及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各类辞典,广为宣传。山西众多的游览名胜地,比如晋祠、五台山、解州关帝庙、鹳雀楼、常家庄园等处都留有姚先生的翰墨。此外,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云南、广西、安徽等地,也有先生的墨迹留存,无愧书界大师。
      在社会活动方面,姚先生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其间,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西省委主委、名誉主委;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韵文协会顾问,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协名誉主席,以及国家、省级多种学会、研究会的理事、顾问、名誉会长等。
      作为姚先生的一名文学弟子,对于先生一生的辉煌阅历和业绩过去知之甚少,只是1962年考入山大中文系聆听他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时,才感知这位先生知识广博,教风平和,所讲内容每每烂熟于心,旁征博引;板书不多,但所书精要,字艺不凡。每节课下来,我们都觉得收获满满,获益匪浅,印象深刻。令我难以忘怀的是,2007年8月,为了纪念我们中文系62级毕业40周年,经在太原的陶守业、卢昆、王梦辉等几位同学的热情倡导和积极组织,大家在太原搞了一次大聚会。其间,除有11名同学不幸早逝和几名身染重病未能成行外,近50名学友齐聚太原,共叙离情,并到母校与当年代过课的十多位老师和系领导举行了座谈。当时,姚先生高寿九五,出行不便,我们便派代表上门造访,看望了他老人家。姚先生看到他的弟子们一个个也都两鬓染霜,年逾花甲,颇有感触,即口咏一绝并亲书以赠。其诗曰:“别来四十年,德业各争先。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临别时,还应邀为我们毕业40年所编的纪念文集《浮生余韵》题写了书名,以志留念。
      2013年8月,省三晋文化研究会进行换届,作为该会名誉会长的姚老虽已年逾百秋,但在他女儿的陪同下,也坐着轮椅来参会会见了全体代表。当时,许多人都围上去与姚老握手、照相,问候致意。我是他的亲传弟子,有很多年未见老先生了,怎能错失这一良机?于是,我也跑上去挤到了老先生身边,鞠了一躬。尔后贴着他的耳朵告诉他:“我叫孟宏儒,是50年前文62级的学生。”姚老抬起头,朝我笑了笑,没有说话。站在他身边的女儿插言道:“孟宏儒?这个名字我知道。”其实我觉得,姚老是不是还记得半个世纪前他教过的学生,并不重要;在他离世前我有机会面见了他老人家,他还给我一个温柔的笑脸,我满足了。
      让人未能料到的是,就在2013年12月27日5时50分,先生在他的家中端坐而逝,享年101岁。姚先生逝世后,《山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他的离世及时进行了报道和评述。报道说:“姚奠中同志不仅是当代鸿儒和国学大师,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学兼儒道,术通六艺,出入百家,经世致用;他治学求真,融贯博通,回真向俗,卓见慧识,层出不穷。”“姚奠中同志的一生,是爱国奋斗的一生。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将个人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姚奠中同志的一生,无论是求学治学,还是书道画艺;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参政议政,都在践行着古圣先贤三千年薪火相传的真儒精神。他为国为民一生宏愿,育德育人万世流芳,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我的老师——姚奠中先生毕生事教,辛勤耕耘;著述等身,桃李千万,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作为他的学生,我深感自豪和骄傲!
      正值姚先生逝世四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撰写了此文,权作对先生的一种追思和缅念吧。(孟宏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0 03:54 , Processed in 0.1170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