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5|回复: 0

胡 戟|姚崇的为官之道和家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26 16: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8-8-26 16:46 编辑

    姚崇的为官之道和家训
    胡  戟
    摘要
    中国历史上治理比较好的治世,史家意见比较一致的大概是十四个,年头和皇帝数字,大约都只占百分之五。而真正算得上是盛世的,恐怕只有盛唐一个。再一个所谓的康乾盛世,疆域是大了,GDP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但是文字狱和数以百计的冤案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人文环境,大大降低了国民幸福指数,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绝对称不上不是什么盛世。
    姚崇是促成大唐盛世在武则天晚年结束酷吏政治后或开元初年出现的第一功臣。他以自己“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员更无反逆者”,促使武则天最后结束滥刑;他提出的“十事要说”,为拨乱反正稳定大局,制定施政纲领。因此姚崇可以名留青史,毋庸置疑。
    他四朝为相,深受礼遇,和武则天、唐明皇都有有很好的君臣关系,但还是在官场三起三落,甚至险些被处“极法”。可他能在八年间四次换皇帝,七次闹政变的险恶官场,进退自如,做成大事,自有他的为官之道。而最后为儿子和门人贪腐之事,他又不得不黯然离开相位,“遗令”隐示他至死耿耿于怀的,为自己不得不告别协助唐明皇开创的已经初现大治的政治舞台,不得不离开本还可以大有作为的官场的深深遗憾。“遗令”也是他为自家的官二代留下诫奢的家训。          
    他这为官之道和家训两点,都发人深思。论文提出来略作讨论。
    人生在世,要广结善缘,不仅要与今人结缘,也要与古人结缘,可以丰富你的生活,你的阅历。我们学历史的,有这个方便。我不仅与隋炀帝、武则天结缘,还与姚崇有缘,而且是最早与姚崇结缘。不仅从姓氏溯源,胡姚两姓都出自舜。“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虞舜生於姚墟,子孙以姚为氏。舜后胡公封陈……又立姚氏。”姚姓既是虞舜子孙,有一支,甚至是从胡姓辗转改姓而来的,所以胡姓和姚姓很亲近。更重要的是,姚崇还是我学习隋唐史做的第一个题目。
    1962年我在北大历史系读书分到隋唐史专门化的时候,汪先生给我定的四年级学年论文题目是做《旧唐书●姚崇传》的注释。当时二十四史还没有标点本,我们用的是线装书,录下来加标点做注释。虽然把《姚崇传》的每一个字都读懂了,但是并不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听汪先生讲课,从武则天末年讲到唐玄宗初年,八年间七次政变,四次换皇帝,一是五王政变后唐中宗取代武则天,二是韦后、安乐公主谋杀唐中宗后立少帝李重茂,三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废少帝,扶唐睿宗复位,四是唐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但仍未避免太平公主与唐玄宗姑侄之间的厮杀。后来怎样把这样的乱局稳定下来,开创新的大治的局面,姚崇起了关键的作用。这样教我们从历史运动的大势中看历史人物的作用,一下子就让我理解了这位“救时之相”的贡献。
    在完成姚崇传的注释后,我觉得“十事要说”是姚崇历史必须弄清楚的问题。1963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姚崇的论文《评姚崇的“十事要说”》。据实考证后,结论是“姚崇‘十事’在开元政治中是基本上全面贯彻了,对安定政局,改善吏治,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生产发展起了相当大作用,所以说‘十事’有政纲的性质。姚崇对‘开元之治’的贡献这是重要的一方面。”有意思的是前些年看到说毛读历史的书,读到《新唐书·姚崇传》,在书上批了一句:“如此简明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1979年,我归队以后几个月,又写了《开元名相——姚崇》的正文。学校里评职称,开会讨论的时候,我们室主任跑回来,问我有没有论文,没有发已发表的,手写的的文章也行。我把姚崇这篇稿子给他。过了一会儿,他回来说通过了。我读完研究生以后下厂矿工作了十一年,归队回到学校,一篇文章没发,一堂课没上,就拿了讲师,这是姚崇帮了我大忙。
    由于写姚崇,对武则天有了兴趣,本科毕业论文就写了武则天。归队后几年,改写成《武则天本传》,因为有原来论文的基础,整理过武则天的大事记和武则天时六百多人的材料,所以这次从开始写到出书,用七个月就完成了。然后主要靠这本书,再评职称的时候,直接从讲师跳过副教授评了教授。姚崇和我很有缘。
    在三十年前的1986年发表的《开元名相——姚崇》一文中,我已对姚崇的历史贡献做了概述,这里仅再对他在官场上进退自如的从政艺术做些分析。
    武则天晚年政治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狄仁杰、姚崇这些武则天依为股肱的大臣,他们和武则天的关系微妙。狄仁杰是武则天心目中的“国老”,相见时不让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去世时,“太后泣曰:‘朝堂空矣!’”姚崇是武则天的首相,神龙元年(705年)五王政变后,“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閤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鸣咽流涕。彦范、柬之谓元之曰:‘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元之曰:‘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哀,非忍所得。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这回轮到姚崇哭了。他是真心为失权的武则天难过。这武则天、姚崇的一泣一哭,表明武则天和狄仁杰、姚崇之间超越普通君臣的关系。
    狄仁杰、姚崇和女皇有真挚的私人感情,他们是“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的代表。但是他们都力主武则天之后的天下要回归李唐,实际又是造成武周政权一世而终的推手。一方面在政治上与武则天保持一致,相互信任,把那个时代建成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向盛世过度的一个台阶;又一方面,要在武则天之后结束武周,回归大唐。所以对武周政权来说,他俩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他们真诚拥戴武则天,但同时,作为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谋划着武则天身后的政治,设计了将政权回归李唐的路线图。
    五王政变的主持人张柬之,就是狄仁杰和姚崇先后力荐,合力推上相位的。他俩清楚张柬之能办复唐这件大事,才把他推到可以掌控全局的位置上。有以为这是姚崇的失误,看法未达一间,没有明白他俩布的这步棋的深意。狄仁杰看重张柬之“尽节于国家”,姚崇看重张柬之“能断大事”,他们对张柬之素怀“匡复之志”,必有所了解,才在“累朝赖多士之用”的济济人才中,特别看重张柬之。姚崇在政治上有老谋深算,策划了参与了反二张的政变,自己没有封王,只封了县侯。事成了,恢复了李唐政权以后,看透无能的与自己关系平平的唐中宗身边留着韦后母女和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势力,政治形势险恶,便用那一哭求罪,离开京城是非之地,去亳州、常州做刺史了。果然,五王旋即获罪长流,全都殒命。而姚崇在外,安然无恙。唐睿宗一即位,就被召回,重登相位。这一出一进,进退自如,正表现出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姚崇的机智。决不争名,决不恋栈。
    智者千虑,难免也有一失。唐睿宗时复位后,曾任相王府长史的姚崇,自恃与新皇上有旧,也办过一件冒失事。为解决太平公主干政和太子李隆基几位兄弟掌兵马禁军的政治隐患,与宋璟一起密奏,请令公主往就东都,出成器等诸王为刺史,将他们逐出京城,以解除对太子位的直接威胁。结果镇国太平公主大怒,太子李隆基慌了,他还没有准备好对付握有实权的公主姑姑,于是上疏,以姚崇、宋璟等离间兄弟,请加罪。姚崇再次外贬刺史,失去相位。姚、宋办这件事是有点欠考虑,不过凭和当今皇上的老关系,可以试试做这件事的底数还是有的。果然只是外贬,没有处刑。
    最后唐睿宗把皇位让给太子,都不能平息阋斗。前两年平韦后时,还站在一条战壕里的这对姑侄间,矛盾终于爆发,他们都决定兵戎相见。李隆基先一日动手,杀了公主姑姑。姚崇在外,躲过了这场太平公主未必没有胜算的政变,也是大幸。
    得势后真正拿到皇权的李隆基明白,治国还得靠姚崇。但有不久前险些把姚崇置于杀身之祸的尴尬,不好下一纸诏书召他来见。于是设计了去临潼附近的新丰演习讲武,在附近的同州(今陕西大荔)任刺史的姚崇,按规定要来觐见,趁机提出请他回朝廷任宰相主政。姚崇当然不能再重提皇帝那年的糗事斤斤计较,只能不卑不亢地讲条件,提出“十事要说”。结果自然是他说一条,唐明皇点一个头,全部同意了,姚崇要做的事能做了,才答应回来就任宰相,主理朝政。
    这是姚崇在相位上的第三上。他为官四朝,三朝为相,前三上两下政坛上变化莫测的风云间,他善于审时度势,进进出出,以退为进,保护自己。表现出炉火纯青的从政艺术。
    姚崇最后还有第三次下,这最后一次永远离开执政的相位,不再是出于机智,而是出于无奈,自己黯然辞职了。30年前我写姚崇的那篇论文发表的时候,结尾一段是这样写的:
        有一点是应该自愧的,那就是在经济上确实不大检点。开元四年他罢相,是受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和亲信贪赃受贿案件的牵连,或者就是他本人犯案而推在别人身上罢了。老子当大官,儿子吃贿赂;亲信犯下法,主子给翻案。姚崇是难脱贪污罪嫌的。姚崇临死前留“遗令”,“嘱薄葬”诫“诸子侄各守其分“,再不要为财产竞争,其中一句说:“自开辟以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 隐约其词,有为自己辩解之意。
    可叹姚崇,年刚六十七岁,居冢宰“独当地任”,正是大有可为之时,为财货小事,遭罢斥之辱,“为时所讥”,追悔莫及。纵有巍巍相业,却白璧有瑕,身后千年,猶遭指责。
    现在姚崇的儿子姚彝、姚异在内的一批姚氏家族墓志出土,虽然贺知章等为他们隐晦了贪赃之事,但从史籍的记载中,还是可以判明儿子和亲信的问题。
    《旧唐书·姚崇传》关于姚崇长子姚彝、次子姚异和门人受贿文字是:
    (姚崇)纵其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时有中书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蕃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鞫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其冬,曲赦京城,敕文特标诲名,令决杖一百,配流岭南。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荐宋璟自代。俄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知政事。
        《旧唐书·崔沔传》的相关内容记为:
    姚崇之子光禄少卿彝,留司东都,颇通宾客,广纳贿赂,沔又将按验其事。姚、卢时在政事,遽荐沔有史才,转为著作郎,其实去权也。
    《新唐书·姚崇传》的相关内容记为:
    紫微史赵诲受夷人赇,当死。崇素亲倚,署奏营减,帝不悦。时曲赦京师,惟诲不原。崇惶惧,上还宰政,引宋璟自代,乃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
    由《旧唐书·崔沔传》、《新唐书·姚崇传》所记可知,旧传所谓的馈遗”、
    “珍遗”,实际是“贿赂”和“赇”,犯的是贪赃罪,姚崇为他们开脱,涉嫌枉法。《唐律疏议·杂律》有:“诸坐赃致罪者,一尺笞二十,一匹加一等,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唐法徒刑最多三年,再重的罪判流刑和死刑。又有规定,:“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15匹绢帛,折今不过120平方米;按唐代的工价一日三尺绢计,十五匹折合今天为200工。两种办法这算,在现在都不过是三几万元的钱数。唐代贪赃这数就是死刑,对贪赃枉法处刑是很重的。姚彝“广纳贿赂”,赵诲“受夷人赇,当死”,数额都少不了。姚崇为他们开脱,难怪一心求治的明皇帝震怒。姚崇知趣,再没有为自己辩解,心怀忧惧,荐宋璟自代,辞去了相职。由此可见唐代执法的严明,真正做到,不论是谁,哪怕是首相第一大臣,涉嫌贪赃枉法,也要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昭示的,正是大唐盛世成功的秘诀。  
    在抑郁中,退下来的姚崇,没有活到73岁阎王爷招呼的岁数就告别人世。旧传录入了他的“遗令”,大略的记载,还有1500字,留下对官二代官三代子孙的告诫: “神道恶奢”。尤其是讲不要追求富贵前半段,值得一读:
            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自开辟已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往在中书,遘疾虚惫,虽终匪懈,而诸务多阙。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竟蒙哀允。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田巴云:“百年之期,未有能至。”王逸少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诚哉此言。
          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唯自玷,仍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致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静思之,深所叹服。
      昔孔丘亚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今古,咸有遗言,属以薄葬。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贵于速朽,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放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且神道恶奢,冥塗尚质,若违吾处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
    殆因有此遗令和灭蝗之举,姚崇又有“唯物论者”之誉,其实遗令里还交代:“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他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遗令的要旨实在以“自开辟已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的说法,为自己辩解。
        此文我还是以30年前写姚崇的那句话结束:
    “惜哉!一代名相……”
    三子:彝、异、弈,皆至卿、刺史。
      少脩谨。始,崇欲使不越官次而习知吏道,故自右千牛进至太子舍人,皆平迁。开元中,有事五陵,有司以鹰犬从,弈曰:“非礼也。”奏罢之。请治剧,为睢阳太守,召授太仆卿。后为尚书右丞。
      子,居右相牛仙客幕府。仙客病甚,闳强使荐弈及卢奂为宰相,仙客妻以闻,闳坐死,弈贬永阳太守,卒。
      曾孙合、勖。,元和中进士及第,调武功尉,善诗,世号姚武功者。迁监察御史,累转给事中。奉先、冯翊二县民诉牛羊使夺其田,诏美原主簿朱俦覆按,猥以田归使,合劾发其私,以地还民。历陕虢观察使,终秘书监。
    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数为使府表辟,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为宰相李德裕厚善。及德裕为令狐绹等谮逐,擿索支党,无敢通劳问;既居海上,家无资,病无汤剂,勖数馈饷候问,不傅时为厚薄。终夔王傅。自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九 姚崇奕  合  勖)
    又姚崇之子光禄少卿彝,留司东都,颇通宾客,广纳贿赂,沔又将按验其事。姚、卢时在政事,遽荐沔有史才,转为著作郎,其实去权也。(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崔沔)
    是时,上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同时宰相卢怀慎、源乾曜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然纵其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时有中书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蕃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鞫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其冬,曲赦京城,敕文特标诲名,令决杖一百,配流岭南。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荐宋璟自代。俄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知政事。(旧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姚崇)
    初,仙客为朔方军使,以姚崇孙闳为判官。及知政事,闳累迁侍御史,自云能通鬼道,预知休咎。仙客颇信惑之。及疾甚,闳请为仙客祈祷,在其门下,遂逼仙客令作遗表荐闳叔尚书右丞弈及兵部侍郎卢奂堪代己,闳为起草。仙客时既危殆,署字不成,其妻因中使来吊,以其表上。玄宗觉而怒之,左迁弈为永阳太守,卢奂为临淄太守,赐闳死。(旧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  牛仙客)
    唐故光禄少卿上柱国虢县开国子姚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彝,字德常,吴兴人。舜封姚墟,爰始得姓。暨吴代祖信,人伦准的,为太常卿,备见国志。圣德自远,贤风代及。君隋怀州别驾之曾孙,皇朝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之孙,今兵部尚书兼紫微令梁公之元子也。君挺岐嶷,禀纯和。七岁已孝养闻于亲党,有识以兴宗目之。起家左千牛备身,转太子通事舍人,选授符玺郎,寻加朝散大夫。掌以神祗之信,登以黻藻之饰。载沐朝私,作使都水。更生以文学膺宠,陈勰以巧思兼职。君荐二子之通识,为当时之标准。神龙之首,国章允复。天子让德,初自南河,群臣请尊,犹秉东向。君此际左授延州司马,俄迁齐州司马,寻转陇州长史。未赴,改为泽州长史。毗郡有声,恤人结爱。封虢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至是,再为都水,朝议称屈。属先朝以大禹疏凿,年代浸远,陵谷潜徙,运漕非便,将引舟穰邓,用廪关畿。朝廷择材授君邓州刺史兼检校商州,委以运漕。君以地本气顺,功非力强,屡陈弘谠,役竟中废。俄而刺举海州。十洲东渚,九夷西辑。边守绥协,佥难厥人。君下车布政,郡氓和洽,故能安老怀少,刷迩汰远。在官化其澄靖,去郡增其攀借。联衽诣阙,颂德建碑,虽古称循能,靡所伦比。岁绩尤最,朝征允洽。拜光禄少卿。应詹好士,孟宗纯素。君率尔而至,彼焉足多。君孝以事亲,极乎要道,忠以奉上,跻乎令德哉。理则二□可联,一经是继。神道何酷,欺我良人。呜呼哀哉!以开元四年岁次景辰七月十四日遘疾,敕尚药奉御李宗齎药理护。八月二十六日不间,终于河南慈惠里第,神色不紊,孝礼罔骞。与二弟及亲友告别,言泪同尽,奄然纩息。越十有一月癸酉朔十八日庚寅卜兆于河南万安山之南原,礼也。嗣子闿等咸尚孩藐,已深栾棘,虽勒风素,岂申悁恻。铭曰:
    姚墟得姓,胙土锡氏。芳风郁烈,清源濔沱。其一。吴则太常,隋称别驾。华冕纷奕,徽声蕴藉。其二。峨峨文献,圣朝良牧。为代藩屏,光我简牍。其三。相公象贤,今则冢宰。忘己济物,格天光海。其四。胄子勋卿,邦家之桢。元方桂树,安石兰英。其五。亦既干家,言从筮仕。冥齎于孝,素达于理。其六。六玺有辉,九棘增茂。所经必准,在物斯宄。其七。迈德有邻,降年不永。曾是四十,麈尾谁秉?其八。阙塞之南,臼伊之北。岁阴霜苦,郊寒雾塞。其九。嗣子呱呱,载悲朋娅。宿草犹哭,陇枝徒挂。其十。百年有涯,一瞬何促。痛哉泉户,埋我良玉。其十一。
    起居郎会稽贺知章撰

    林宝《元和姓纂》卷三,中华书局,1994年,第279页。
    林宝《元和姓纂》卷五,中华书局,1994年,第557页。
    《汉唐文史漫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9页。
    《资治通鉴》卷207久视元年九月条,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550-6551页。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022-3023页。
    《资治通鉴》卷205长寿元年一月条,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478页。
    郭沫若为皇泽寺撰联。

    王双怀:《姚崇与武则天》,载《乾陵文化研究》七,第68-72页。
    《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895页。
    《旧唐书》卷九一《张柬之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941页。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良吏下《杨元琰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810页。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022页。政变前,“适会元之自军还都,遂预谋,以功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

    《唐律疏议》卷26,中华书局1993年,第479页。
    《唐律疏议》卷11,中华书局1993年,第220页。

      姚崇还有《辞金诫》讲“贪则灾之所起”,《冰壶诫》讲“塞贪竞之门”,“遗其子孙”。载《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2365页。可见他一直为贪奢的后人忧心忡忡。这些和遗令一起,可视为姚崇的家训,委婉流露出这位盛世名相内心的遗恨。在官者和官二代们不妨找来学习领悟。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026-3027页。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028-3029页。

    转载陕师大教授胡戟先生2016年在三门峡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姚崇的为官之道和家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15:41 , Processed in 0.1078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