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4|回复: 0

姚多奎|浅谈大唐名相姚崇孝与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5
  • 签到天数: 294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31 08: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8-8-31 08:54 编辑

    浅谈大唐名相姚崇孝与廉

    姚多奎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淮南232007)


    【内容摘要】
    百善孝为先,从政廉为首,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做人为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孝的精华是养亲敬老,廉的含义是清正廉洁。而孝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列举大唐名相姚崇辞官孝母,为政清廉的故事,目的在于传承、弘扬孝廉文化,鼓励人们追寻美德与崇高,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
    【关键词】
    唐代宰相  姚崇  孝与廉


    (一)
    孝与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是两个概念。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而廉则是从政官员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民族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孝作为一种观念与美德出现的较早,最初在周代,孝作为一种观念与美德已经大行与天下。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始基性的核心价值观,“百善孝为先”,孝是首德,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古人认为的为官从政必须具备的人格道德基础。
    廉作为道德规范最早出现于《周礼》。如《周礼·天官冢宰》篇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也就是说要整顿吏治,必须按照“六廉”之要求来进行。廉是孝的外在实现形式。管子率先把“廉”提升到“国之四维”的高度来加以强调。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廉”提升为国家兴亡成败的关键,他认为上述四德或四维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最为重要的要素。所谓“四维”,原意是指系挂在渔网四个角上的绳子,也称作网纲,以控制网之开合,是渔网发挥功能的关键部位。《管子》一书借用其寓意表示礼仪廉耻四德在维系国家安定中的关键作用。
    (二)
    孝与廉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姚崇(651-721),字元之,原籍江南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北魏时,其远祖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郡公姚仲和定居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所以后人称姚崇为三门峡人。姚崇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武则天、睿宗、玄宗朝任宰相兼兵部尚书),以人为本,忠孝廉洁,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此焉”。伟人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赞扬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姚崇一生不但辅佐三朝君主勤于政事,而且还主动辞相孝母,倡导廉政,因而名垂青史。唐武则天执政时期,姚崇担任宰相兼任兵部尚书。他辅佐武皇,以天下为己任,巡视边防,加强戒备,发展生产,满足民生,成为武周朝后期政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臣。唐长安三年(703年)十月,姚崇回到家中,看到风烛残年、白发苍苍的老母,面容消瘦,卧病在床,心中十分愧疚,多次向武则天当面陈述,并上书朝廷,恳求辞去宰相之职,回家侍奉老母。
    姚崇上书曰:“臣受陛下厚恩,位至辅臣,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皇帝知遇之恩!然而臣之老母年过八旬,日常起居,渐失常规;牙齿头发,日益减少;早晚用餐,臣不在不食;起居侍候,臣不在不喜。臣想努力报效朝廷,则老母养育之恩无以报答;臣想回家侍奉老母,则皇上的恩泽无以回报。为此,臣叩心泣血,处于两难之中,日夜不安。陛下皇恩远播,贤臣满朝,中外太平,海内升平。恳求圣上怜悯微臣,准辞去宰相职务,以满足臣尽孝道之私心,实现侍奉老母愿望。来日方长,如有用臣之时,当肝脑涂地,报答朝廷,臣万死不辞,元任愚恳之至!”
    当时武则天和姚母同为高龄之人,看了姚崇上书(归侍表),情真意切,很同情姚母处境,也理解姚崇请求。既然朝廷一贯提倡孝治天下,就下诏书同意姚崇辞相侍母的请求,并保留三品待遇。但姚崇辞官仅20天后,女皇急召姚崇入朝,重新恢复姚崇宰相职位。姚崇只好辞别老母,入朝伴君。
    姚崇辞官侍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实难让人理解。古往今来,想做官者大有人在,投机钻营者举不胜举,作了官嫌官小;作了高官,又贪赃枉法!到了致仕年龄,却想留任。而姚崇此举却是人之楷模,让后人敬仰。
    (三)
    姚崇一生无论是在地方做官还是在朝为京官,都能做到清正廉洁,廉政勤政。开元之初,为正官风,肃清唐中宗以来有些官吏为升官发财而投机钻营,投靠权贵,权钱交易,卖官买官,大受贿赂,偷安爵禄等不正之风,姚崇撰写了《执称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等文章,时称唐代《五诫》,提出了为官者在道德规范上的具体要求。姚崇在《五诫》中提出当官要“为政以公,毫厘不差”,应该“存信去诈,以公灭私”。在从政为公还是为私这个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他说:“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惟上之平。”强调为官者以身作则,做百姓之楷模。他特别要求官吏要像春秋时楚国贤臣子罕辞玉一样,“以不贪为宝”,像汉代太尉杨震辞金一样“以廉慎为师”,谢绝赠金,洁身自好。他说如果“当官以割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就会像鱼贪食饵一样,“必曝其麟!”无好下场。号召士大夫“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要像冰心玉壶一样,“洞彻无瑕”、“诚往修来,慎终如初”。
    唐代名相姚崇一生不仅能做到养亲敬老,为政清廉,而且自己生活十分简朴,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姚崇在京为相多年,但却在长安城无一处私人府邸,常年寄居在城内大宁坊里一个叫“罔极寺”的禅院里。姚崇晚年还亲自撰写了一篇名曰《遗令诫子孙文》的文章,要求其子女在他离世后不得厚葬,“以此清白,遗其子孙”。
    (四)
    如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然而,我们注重经济发展,相对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当前的物质空前繁荣,但传统文化的精髓流失甚多。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孝廉观”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推陈出新,赋予“孝廉”新的时代含义,形成新的“孝廉观”。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大孝,是更高境界的孝。从深层看,孝与廉是分不开的;古人曰:“忠臣出孝子”。没有清正廉洁,就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就今天而言、共产党人的“孝廉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学谋《姚崇研究辑存》(银河出版社),201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7 07:07 , Processed in 0.1012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