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9|回复: 0

姚学谋|姚崇与狄仁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9-2 14: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崇与狄仁杰
    姚学谋
        唐代武周时期,有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就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武周“国老”狄仁杰和大唐贤相姚崇。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两任宰相。科举明经出身。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遭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封燕国公。以迎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举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五人,匡复大唐社稷而著名。一千多年来,以歌颂狄仁杰为主的小说、诗歌、戏剧到如今的电视剧相继问世,多把狄仁杰描写为断案如神的清官。
            姚崇(651721)字元之,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东南)人。亦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睿宗、玄宗时三任宰相。制举下笔成章科出身。历官濮州、郑州司仓参军,武则天时任司刑丞、夏官员外郎、郎中、侍郎、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中宗复位,出为亳州、宋州、常州、越州、徐州刺史(都督),睿宗登基入为兵部尚书兼中书令,遭太平公主谮,又出典申州、徐州、潞州、扬州、同州。玄宗即位全面执政,姚崇以“十事要说”出任首辅,“首佐玄宗成中兴业”,开创开元盛世而被称为有唐四大贤相。受到人们世代敬仰。唐朝时天下的百姓都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求他降福保佑。
            拨开历史的迷雾,拂去一千多年岁月风尘,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狄仁杰和姚崇的历史面貌和二人之关系。狄仁杰、姚崇二人武周时期,同朝为官。狄仁杰长姚崇21岁,算姚崇的老先辈,也是姚崇之伯乐,举荐姚崇第一次做宰相。若将姚、狄二人的思想及一生言行细加比较,不难发现,姚崇与狄仁杰不但政治主张基本相同,而且经历为政理念颇多相似之处。
           
            一,狄仁杰与姚崇皆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从中央到地方任职颇有作为,虽公道正派,机智过人,为执政者赏识,但仕途坎坷,曾多次被贬到地方,经历了几上几下。
            狄仁杰二次被贬。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主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宰相张光弼,将兵驻扎在豫州,他恃功纵兵大肆勒索。狄仁杰怒斥他杀戮降卒,以邀战功。狄仁杰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还朝后怀恨在心,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见《旧唐书·狄仁杰传》)这是狄仁杰第一次被贬。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宰相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七人,俱贬为地方官。(见《旧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
            姚崇三次被贬。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冬,女皇武则天卧病不起。“宰相不得见者累月,唯张易之、昌宗侍侧。”“二张”借助女皇,很有权势,王公大臣竞相趋附。为永保富贵,张易之听信术士之言,准备在家乡定州私自建一佛寺,迁京城十名高僧主持。姚崇时任宰相兼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兼管国家典礼及僧尼之事,就以违反国家法令为由制止了这件事。张易之几次找姚崇说情,都被姚崇拒之门外。“二张”恼羞成怒,就在女皇耳边散布姚崇的坏话。这样,姚崇被夺去宰相实权,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到边关作灵武道安抚大使去了。这是姚崇第一次被贬。(见《资治通鉴》○七)
            神龙元年(705)正月,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发动了政变,诛杀了“二张”及其集团的主要成员。唐中宗复位。姚崇因事先参预谋划有功而受到了封赏,依然以宰相身份参与政事。但当他在上阳宫看到退位的武则天憔悴衰老时,竞失声痛哭。桓彦范、张柬之等好心劝他说:“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姚崇并不掩饰自己对武则天的同情,而公开表示出一个忠臣对旧主的应有之义!他说:“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当日,姚崇即被贬为亳州刺史。这是他第二次遭贬。(《新唐书·姚崇传》)
            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姚崇又被任命为宰相。和侍中宋璟,同心协力,改革弊政,朝政出现崭新局面。睿宗之妹太平公主以拥立皇帝有功,“权倾人主”“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她代表旧势力,反对改革,并企图废黜支持改革的太子李隆基。如不搬去这块拌脚石,改革事业就会夭折,一场新的动乱将代替目前的安定局面。但如果行动,就有罢职、贬官甚至杀头的危险。姚崇、宋璟为国家的安危而不顾自身的安危,毅然向睿宗上“安储三策”,“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歧、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睿宗虽然勉强接受并执行了这三条建议,但由于太平公主的反扑,姚崇、宋璟被加上离间皇室关系的罪名,又一次被贬出京城,作了地方上的州刺史。(见《资治通鉴》卷二一○))这是第三次被贬。
    二、狄仁杰与姚崇都主张施行仁政,劝谏武则天废除酷吏,并执法平恕,保全了许多无辜人的性命。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和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武则天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起兵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五千多人。“司刑丞逼促行刑。”狄仁杰认为大多数人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头为流放,保全了这700多人的性命。(见《旧唐书·狄仁杰传》)
            姚崇历来主张“政先仁恕”,反对“以峻法绳下。”武则天天授年间,姚崇任司刑丞(即大理丞),在酷吏猖獗的情况下,竟能“执法无颇,全活者众。”(见《全唐文》卷二三○)可谓难能可贵!
            武则天神功元年九月,为使女皇彻底废除酷吏制度,姚崇以夏官侍郎之职,不顾官微言轻,冒着罢官、下狱甚至杀头的危险,动情地向女皇进言,申述酷吏制造冤狱的真情,并大义凛然以自己官职、性命及一门百口,担保朝中文武百官无人谋反。女皇深受感动,从而下决心废除严刑峻法,稳定了武周政局。
         《新唐书·志四十六刑法》记载:“狄仁杰、姚崇、宋璟、王及善相与论垂拱以来酷滥之冤,太后感寤,由是不复杀戮。”由此可见,正是狄、姚等人相继直言上谏,酷吏政治才得以废除。
            三、狄仁杰和姚崇都反对宗教迷信,抑制佛、道。
            唐朝,佛教盛行。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百姓,无不崇信佛教。就连武则天登基,也托言“弥勒”转世,普渡众生。但狄仁杰和姚崇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相继努力,抑制了佛、道的过度发展。
            久视元年(700年)夏,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内史(中书令)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 这年闰七月,武则天准备再造一座大佛像,下令全国僧尼每日每天出一文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书劝谏说:“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傜,省不急之务。就令顾作,以济穷人,既失农时,是为弃本。且无官助,理不得成。既费官财,又竭人力,一方有难,何以救之?”他又说“臣今思维,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说法,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武则天接受他的建议停止建造大佛工程。
            姚崇在抑制佛、道上力度更大。唐中宗以来,贵戚争先营造佛寺,从中谋取利益,滥渡人为僧尼,逃避国家赋役,人们“抄经写像,破业倾家,乃至施身,亦无所吝”。当姚崇看到佛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时,就开始坚决反对佞佛。开元年间,在姚崇的建议下,朝廷沙汰僧人一万二千多人,还颁布了禁造佛寺的法令。到后来姚崇越来越对佛教有正确之认识。临终前,他写下《遗令诫子孙文》嘱咐子孙说:“佛者觉也,在乎方寸。……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恶,则佛道备矣。”可见他仅把佛教看作一种宗教信仰。他又说:“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
            四、狄仁杰和姚崇都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主张“不悻边功”,中外和平。
            唐朝前期,边患主要来自西方的吐蕃与北方的突厥及东北的契丹等。狄仁杰与姚崇面对边患,首先是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反对穷兵黩武,主张“不悻边功”,为唐王朝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面对强敌入侵而造成的危局,狄仁杰多次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带兵出征。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抵御侵略,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出征河北,女皇还亲自给狄仁杰送行,以壮行色。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但是,狄仁杰又反对对外扩张,主张安边定国。神功元年闰十月,狄仁杰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纳言(相当于门下省侍中),他针对百姓到安西四镇去戍边,加大人民和国家财政负担,“极为凋弊”,就上疏女皇说:“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主张“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冠无所得。”“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姚崇多次以兵部尚书出任宰相而整军备战,北征突厥。万岁通天元年五月,姚崇面对契丹人的猖狂进攻,襄助武则天出谋划策,抵御强敌,“剖析入流,皆有条贯”,为武则天所赏识,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长安元年四月,姚崇又以都检校诸军大使职务到并州以北检校诸军州兵马,整军备战。长安二年(702年)九、十月间,姚崇又出任并州道长史,随并州道元帅相王李旦出征抵御突厥侵略,“自受北征,绵历旬月”。长安四年(704年)十月,又任灵武道安抚大使到抗击突厥的灵武前线慰问军民。开元二年(714年)十月,唐朝军队与吐蕃军在武街展开了激战,大败吐蕃入侵者。十月十四日,姚崇和卢怀慎等奏说:“以往吐蕃与我大唐一向以黄河为界,中宗神龙年间娶了大唐公主,于是越过黄河到大唐境内修筑城堡,设置了独山、九曲之军。现在吐蕃已背叛了朝廷,我们就应该拆毁他们的桥梁,拔掉他们的城池。”姚崇等维护唐朝疆域完整的奏议,得到了唐玄宗的同意和批准。姚崇的军事才能为时人称道。甚至姚崇逝世30多年后,面对安禄山悍兵强将的猖狂进攻,唐玄宗逃奔到成都后,感叹地说:“若姚崇在,此贼不足灭!”
            自高宗、武则天、中宗以来,唐朝和周边吐蕃、突厥、契丹等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国家耗费所巨,百姓疲敝。开元初,姚崇担任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后,经常劝玄宗以生民为本,“不悻边功”,对外关系谨慎从事,在唐王朝的周边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开元前期十多年中,唐帝国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扩张战争。
            开元三年(715)十一月,右羽林大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大使郭虔瓘,上书朝廷,要求征募关中兵士一万名,到安西(今新疆龟兹一带)接受任务,讨伐出击番人。大军西去,要求沿途各州县提供军需运输和供应士兵熟食。玄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姚崇和将作大匠韦凑却认为:万人远征大军行程六千里,西部州、县,将如何供给。即或开拓了疆域,那又能得到多少好处。“昔唐尧之代,兼爱夷、夏,中外乂安;汉武穷兵远征,虽多克获,而中国疲耗。”竭力反对这次远征。最终使郭虔瓘无功而还。(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开元前期,唐王朝执行了“不求边功”政策,“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和各番国实行“和亲”或和解政策,加之当时唐帝国周边没有一个强大的番国足以威胁到盛唐安全,各番国纷纷内附。普天之下,一派太平盛世的气象。
            五、狄仁杰与姚崇地方为官,心系民生,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百姓立碑纪德。
            狄仁杰先后做宁州、豫州、复州、魏州刺史,甚至被贬做彭泽县令都兢兢业业为民办了不少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
            长寿元年,狄仁杰遭酷吏诬陷下狱,凭机智,侥幸免死,贬为彭泽(今江西彭泽)令。在任内,他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百姓建造生词,以颂其德。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
            唐中宗神龙元年二月,姚崇因同情退位的武则天被贬,先后出任亳州、宋州、常州、越州、徐州刺史(都督)。据《越中杂识》记载:“姚崇,字元之,洛阳人。景龙中,出典越郡,治尚简肃,不树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钱塘江干者,望崇远去,皆号泣而返。”
            唐睿宗景云二年二月,因上“安储三策”,遭太平公主谮,被贬出京,先后任申州、徐州、潞州、扬州、同州刺史。他每到一地,都做到轻徭薄赋,兴利除害,推行教化。使人民安居乐业。《新唐书·姚崇传》载“政条简肃,人为纪德于碑。”五代人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姚崇离职扬州时的情景:姚崇在荆州(应为扬州)作地方官,三年期满离职。告别的那一天,全城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了,都来送行,痛哭流涕地簇拥着他的马头,拦住道路久久不让他离去。姚崇所用的马鞭和马镫都被百姓截留下来,留作永久纪念。新上任的长史就把这件事详细地上奏了玄宗。皇帝颁布诏书赞扬姚崇的美德,并赏赐黄金一千两。后来,“截鞭留镫”成了一个成语,用以表示对离职官员表示挽留惜别的套语。
            六、狄仁杰与姚崇常以举贤荐能为意,拔擢人才。
            狄仁杰常常把选拔贤才作为自己的职责。据《资治通鉴》卷207载:“狄仁杰还先后向武则天推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人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代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门下。'狄仁杰回答说:‘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据有史可考的史料载,狄仁杰举荐的还有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晖等。
       关于狄仁杰什么时候举荐姚崇做宰相,史书上没有明显记载。笔者认为,推荐的时间当在圣历元年(698)十月狄仁杰任河北道行军副大元帅,出征讨伐突厥之前。武则天时惯例,女皇常利用宰相外出辞行的机会,向辞行的人征求荐举人才的意见。可能就在这时,狄仁杰趁此机会推荐了姚崇。然而,关于狄仁杰和姚崇的交往,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上,都没有见到记载。这是因为第一,狄仁杰举荐贤才是出为公心,非有私意。正好像当年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狄仁杰不知,反屡次排挤娄师德。不是武则天点破,狄仁杰还不知何人所荐。第二,武则天时期政治关系紧张,大臣之间的交往都比较谨慎。此时,尽管狄仁杰、姚崇倍受武则天的信任,但在敏感的问题上也不敢有一点疏忽。
            姚崇作了宰相,也十分注意拔擢人才,“进忠良,退不肖,”“选补平允,委用廉吏。”姚崇一生为国家推荐了许多人才,如张柬之、宋璟、魏知古、萧嵩等人都官至中枢,成为唐朝名相;如严挺之、齐浣、韦奏、韩思复、卢藏用等皆为治世能臣。
            开元四年十二月,姚崇因健康等原因辞职,推荐广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为相,历来为史书所称道。宋朝人洪迈赞扬道:“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正是推荐宋璟为相,才能使姚崇的“十事要说”政治纲领得以继续贯彻,唐室中兴大业后继有人,也成就了姚崇、宋璟因开创开元盛世而享有唐朝四大贤相之名。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逼武则天退位、恢复唐朝社稷的第一功臣张柬之,竟先后被狄仁杰和姚崇向女皇推荐过,终于被任命为宰相,成为历史之美谈。
            张柬之(625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少涉经史,时人谓有“王佐之才”,是一位颇有头脑和才干的政治家。但久处下位。中制举时,年已七十,授监察御史,又任凤阁侍郎,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新唐书·张柬之传》记载了张柬之先后被狄仁杰和姚崇举荐担任宰相的过程:“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后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
            后来,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集团,经过周密策划,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匡复了大唐社稷。
      
        七、狄仁杰与姚崇都深得皇帝信任而建功立业,名垂史册。
            狄仁杰第二次为相后,倍受武则天信任。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武则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史载“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见《资治通鉴·唐纪二三 》)
            狄仁杰晚年受到女皇尊崇,虽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他鞠躬尽瘁,不懈努力,继续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曾劝武则天继续以四子相王李旦为嗣,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谏她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名臣。
            姚崇则先后被武则天、睿宗、玄宗信用,而三任宰辅。武则天发现并重用姚崇,姚崇担任宰相达六年之久武则天时期实为罕见。而睿宗即位后第五天即任命姚崇担任宰相。然而姚崇最受信用的时期则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之初。姚崇以“十事要说”出任宰相,玄宗如鱼得水,“言听计从”。据《大唐新语》卷之一载:唐玄宗李隆基渭水打猎接见姚崇。“玄宗大悦,与之偕马臂鹰,迟速在手,动必称旨。玄宗欢甚,乐则割鲜,闲则咨以政事,备陈古今理乱之本上之,可行者必委曲言之。玄宗心益开,听之则亹亹忘倦。军国之务,咸访于崇。崇罢冗职,修旧章,内外有序。又请无赦宥,无度僧,无数迁吏,无任功臣以政。玄宗悉听之,而天下大理。”
            《资治通鉴》载:“姚崇、宋璟进见时,唐玄宗常常要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唐玄宗便要在殿前相送。等到李林甫作宰相时,虽然受到的宠信超过了姚崇和宋璟,但得到的礼遇就太微薄了。”又载:“姚崇和宋璟相继为相,姚崇擅长随机应变以圆满地完成任务,宋璟则擅长遵守成法坚持正道;两个人的志向操守不同,却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得这个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在唐一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姚崇与狄仁杰在政治主张、经历、为政方面颇多相似之处。狄、姚二人皆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从中央到地方任职颇有作为,虽公道正派,机智过人,为执政者赏识,但因仕途曲折,也经历了几上几下。二人皆主张实行仁政,谏武则天论“垂拱以来酷滥之冤”;都担任过 大理丞(司刑丞),“执法无颇,全活者众。”二人都反对迷信,抑制佛道;沙汰僧尼,停造寺观。二人都反对反对穷兵黩武,主张“不悻边功”,中外和平。二人为地方官时,皆为政简肃,造福一方,受到人们爱戴,人吏立碑纪德。二人“常以举贤为意,”选拔英贤,使唐帝国中兴后继有人。二人皆得到当时皇帝信用尊敬,而富国安邦,匡正弊政,相继为推动唐王朝走向繁荣而立下了不世之功。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8)杜文玉,狄仁杰评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9)姚学谋,大唐贤相姚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6 22:46 , Processed in 0.1060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