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4|回复: 0

上海古镇“人·事” |张堰镇曾有的“大家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1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12-31 15: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古镇“人·事” | 从姚半镇,到高家、钱家、汪家……张堰镇曾有的“大家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17-07-07 17:4

    1


    摘要:张堰这个地名中,"张"字的来历,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游,曾到此隐居。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

    前不久,张堰镇启动对“黄家老宅”等一批老建筑的修缮工作。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前往采访时,镇里特地请出了镇上“老人”——72岁的姚昆渝来讲述老宅故事。

    对于老姚,记者已见过至少三四次。印象中,但凡涉及到古镇的历史档案细节,都是需要老姚出面来考证的。而且,张堰镇上最有名的“南社纪念馆”,从筹建、修缮到开张、办展,也是老姚一手操办的。

    他是南社后期负责人姚光的族侄,如今的南社纪念馆就是姚光的故居。

    对于古镇的过往,爱好史志研究的老姚,简直就是一部活字典。

    让人又爱又怕的“大家族”后人老姚
    “黄家老宅,这个名称并不对。”爱较真的老姚,一开口就让大家吓一跳,陪同采访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更是颇为尴尬。

    一边说,老姚一边搬出厚厚的地方史志书籍,认真查找其中的一个个段落,并一句句读给大家听。他说,自己小时候就生活在古镇上,家里老宅就挨着所谓“黄家老宅”。不管是小时候的记忆,还是后来采访镇里老人,抑或是查阅相关资料,都证明“黄家老宅”的说法有失偏颇。

    他提出,这老宅周边的大片地皮,最初确实都是黄家的,但后来,地上房子全被倭寇烧毁,黄家败落,大片地皮就卖给了镇上另外两个大家族姚家和钱家,官营弄东面是姚家后来建起来的房子,西面则是钱家建的房子。后来,黄家后人租住了其中两间房子,一直到解放后。“除了这两间房,周边紧挨着的,都是姚家人的老宅,这怎么解释?”

    这老宅到底是黄家还是姚家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记者不禁想起了老姚站在“黄家老宅”修缮现场的“愤青”模样。“老宅横梁的木头,应该更粗一些!”“外墙的砖头不是红色的,而是青砖!”“千万要注意房屋的载重量!”老姚一针见血的几句话,听得现场施工负责人默默无语,之后又不得不连连点头。

    来到南社纪念馆,老姚带记者参观了曾经的姚光故居。这套老院落共包括四进、一个厅,是姚光的祖父所建,据院中一块碑记载,这房子在1880年还翻建过。2005年开始筹建南社纪念馆时,这老宅里已住满了人家,其中一户人家还在院子里建了房子。2007年,老姚亲自设计、监工,修好了老宅的第三、第四进,南社纪念馆在5月第一次对外开展。2010年,老宅的第二进修缮工作完成。2011年,终于修好老宅的第一进。

    “这个亭子所在的地方,之前被一户人家私自建了房子。”老姚站在院中,给记者描述亭子修建前的样子。他说,违建拆除后,他仔细察看了围墙边的门框、地上的础石等老宅遗迹,之后再查当时的建筑资料,于是还原出了这个亭子。没想到,前几年,姚光的后人回来后,看到这个亭子欣喜不已,说小时候院中确实有这个亭子……

    “按照姚氏族谱,姚光是21世子孙,我是22世子孙,我爷爷的爷爷跟他的祖上是亲兄弟。”老姚翻开族谱告诉记者,姚氏先辈在15世时定下了16个字的排行顺序--"光大前业,垂裕后昆,积善余庆,百叶长新"。姚光在家族中的名字叫姚后超,取了一个“后”字排行,而自己叫姚昆渝,取了一个“昆”字排行……

    老姚口中的姚家,以及之前提到的黄家、钱家,不禁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古镇上的一个个“大家族”,到底有着怎样的风云故事?

    从“姚半镇”,到高家、钱家、汪家、吴家……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张堰镇一直以来相对低调,但却不容小觑。

    张堰这个地名,就显示了历史的厚重。“张”字的来历,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游,曾到此隐居。张堰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

    上世纪初,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在张堰镇发起成立了我国近代最大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当地人姚光(姚石子)成为南社后期负责人。

    更让人惊讶的是,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光纤之父”的高锟,也是张堰镇高家的后人。他的祖父高吹万,是南社早期创始人之一,曾与高天梅一起在金山创办《觉民》月刊。

    老姚说到这里,我们已然发现,张堰镇上的高氏家族出了不少“人物”。高天梅不仅是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还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而且,高天梅还有个堂兄弟高平子,也是南社活跃人物,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8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八届大会在希腊召开,大会通过决议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环形山”。

    而姚光则代表了镇上另一个大家族——姚氏家族。据说,从清末到解放前,姚家在张堰镇上人丁兴旺,曾有“姚半镇”之称,意即镇上一半人口都姓姚。高家和姚家有姻亲关系,比如高平子的儿媳就是姚光的女儿。老姚说,现在,高平子的两个孙子都在台湾,其中一位是有名的诗人,另一位近年还回到金山朱泾办了个纪念馆。

    老姚告诉记者,在清末民初,姚家是张堰镇上最大家族,在当地有着好几个堂,比如姚光一脉叫做“敦仁堂”,而自己祖父那一脉叫“继述堂”。因为张堰镇水系发达,属于浦南地区重镇,所以姚家祖上靠着卖大米起家,生意越做越大,家族日渐兴旺。

    高家最初并不住在张堰镇上,而是靠在张堰乡下秦望山一代种田发家,应算是地主。姚昆渝说,自己高中毕业后去粮管所工作,在1966年11月下乡征粮,就吃住在秦望山下闲置的高家老宅里,至今还记得那里的红木床、藏书楼等。可惜,这一片老宅在1978年被拆了。

    除了姚家、高家,当时张堰镇上还有另一个“大家族”钱家。老姚说,张堰镇上的钱家,是附近钱圩镇钱氏家族的分支搬过来的,主要靠刻字、印书起家,镇上的张堰公园前身就是钱家花园,南社成员中也有钱氏子弟。

    老姚说,再往前追溯,在清代,镇上的最大家族则是汪家,但后来因为吸鸦片败落了,地皮就卖给了“后起之秀”姚家。

    清代的另一名门望族是王家,在当地有着“一门四进士,同室两尚书”的美誉。顺治年间张堰人王广心和他的三个儿子王鸿绪、王九龄、王项龄不仅先后中了进士,其中两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尚书。为了证明自己所说属实,老姚特地翻出金山地方志的相关篇章给记者看。

    在元代,当地望族则是吴家。现在的张堰公园,清末的钱家花园,其实最早曾是吴家花园,为元代当地望族吴良用所建私宅,到明代其后辈子孙吴梁时已扩建为远近闻名的“吴家花园”。 张堰镇上的“三命坊”遗迹,就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广西太平知府吴梁所立,乾隆《金山县志》、《重辑张堰志》对此均有记载。“三命”的出处,见《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旧指官职步步上升而态度愈加谦虚。

    古镇“大户人家”,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对于镇上“大家族”历史,老姚说得滔滔不绝,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观察下来,古镇大家族发家,在古代主要是通过读书当官,到了近代则靠的是米市等贸易,再后来是读书、参加革命、从事科学研究等。”老姚说,大家族败落,有的是因为自身缘故,比如清末汪家就因吸鸦片而败落,但大部分是受战乱等大环境影响,比如近代几次战争,造成了镇上“大家族”纷纷弃产外逃,要么迁往上海租界,要么移居海外。

    老姚说,自己虽说也是姚氏家族后人,但相比姚光一脉,自己爷爷那一辈已经家道中落,只能做点小生意谋生,所以并没有在战乱中外迁。不过,因为成分不好,老姚不仅没能念大学,在文革中也吃了不少苦,所幸,他会写美术字、会照相、爱钻研文史档案,所以才一步步在古镇“文化圈”站稳脚跟。

    在老姚的眼中,古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日常,并不是我们外界想象的那样奢靡,而是“节俭得要命”。他说,自己母亲家是大地主,当年还陪嫁了土地过来,父亲家也有土地,但父亲仍勤勤恳恳去米行工作,家里饭桌上从来不摆许多菜,绝不允许子孙有败家行为。一位老师傅也告诉老姚,他当年还是个木工小学徒,跟着师傅去姚光家修房子,满师时抽了香烟,没想到遭到姚光的批评:“刚出师就抽香烟,来,抽我家的私烟!”据说,姚光自己并不抽烟。

    前些年,在张堰镇上一户姚姓人家的老宅里,人们在地下挖出了6000个银元,这在当时算是十分有钱的了。据说,在日本人打进来时,这户人家把银元埋在地下,逃往上海租界去了。但老姚听自己的父亲说,这户人家在镇上生活时,去买酱油从来不买一整瓶,而是只打半瓶,吃完饭也舍不得用毛巾洗脸,而是用袖子抹一下,可见其节俭程度。

    “除了勤俭持家,张堰镇上大家族还有一个观念,那就是:要家族兴旺,必须念书。”老姚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清末民初,张堰镇上的学堂特别多,金山县志里记录了一大串,周边人家都把孩子送过来读书,他们正是因为受了教育才走出了金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比如上世纪90年代曾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曾就读于留溪小学。

    “教育兴家,教育兴邦!”老姚反复提及古镇“大家族”的家风家训。而记者由此不禁联想起,张堰镇近年全力打造的教育园区和文教小镇,是否正是为了传承这座历史文化名镇最核心的文化传统?

    图片来源:黄勇娣 摄  图片编辑:苏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9 01:34 , Processed in 0.0998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