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7|回复: 0

龙溪古迹:姚氏宗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5-25 21: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溪古迹: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

    ◎龙溪古迹:姚氏宗祠
    点它关注=▶  新晃风情  1周前
    姚氏宗祠

    ◎ 姚国栋、姚颜开



    巍然耸立于龙溪口坳上的“姚氏宗祠”,是姚姓氏族旧时纪念先祖的一所祠宇,是我县有名的古建筑之一。



    建祠缘起及过程

    被人称为姚姓西迁始祖的姚良珊,于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南昌奉诏西迁沅陵,晚年再迁沅州(今芷江)。其四代孙姚文献字君赞,再由沅州卜居晃州(今新晃)伞寨,有4子13孙之盛。到了清代,这支姚氏后裔枝繁叶茂,不但遍及晃境,还向贵州、四川、广西、湖北一些地方繁衍。因此,家住啸天山前的姚永邦等先辈,在得到早期定居龙市的永隆公后裔国兴、国宇、国明、国儒等人捐献坳上地基后,便于清乾隆三十八、三十九年之间,约集同宗在这里建祠、修谱。建祠工程未完,姚永邦身先辞世。次子姚文贤继其志,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建成功。此后,“姚氏宗祠”便名闻遐迩,姚文贤也长时间受人称道。晃州直隶厅时,通判俞克振、训导梅峄对其赞许,聘修厅志,并赠联云:推念笃亲皆孝友,遗言读法即文章。”





    祠宇概貌

    “姚氏宗祠”的祠宇呈正方形,坐北朝南。正殿及东西两侧,均为上下两层,木质结构,飞檐翘角,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古式建筑。祠宇四周围墙用青砖砌成,高约丈余。祠前中部是牌坊式的大门,上方塑有“八仙过海”、“天官赐福”等人物形象。正中用泥浆围成一块长方形匾额,上节“姚氏宗祠”四颗大字。大字为楷书,笔力苍劲,引人入胜。牌坊下端是高大的圆拱形大门,两扇蒙着铁皮、钉着鼓形钉和吊环的门板,晨启夜闭,色相极为庄严。大门门槛用重约两吨的青色石垛子精雕细凿而成,历经行人的踩踏和抹擦,显得更加晶莹光滑。大门两侧墙柱上书有一幅楹联云:

    派衍天潢,伊古以来由舜帝;

    芳流芷水,江西而上自珊公。

    门口两旁,安放着一对精工雕凿、栩栩如生的雄狮。门前是一片用石板铺成的小坪,坪的左右各竖有一根高约丈余的桅杆,杆脚用两块石板夹着,并凿有穿孔拴住;杆梢为圆锥形尖顶;杆腰是一个四方梯形的桅斗,下系两面方旆,左书“连科”,右书“及弟”。这对桅杆巍然矗立,是科举时代登科及第的光荣标志。

    从姚家院子穿过繁衢小巷,步入由几株古老高大的凿栗树、梧桐树点缀得十分幽雅的祠前庭院,再踏上十余级台阶,便到祠宇门前。进入大门,便是一个用鹅卵石纵横交错铺成的天井,又叫外天井。外天井前设文坛,左设文馆,右设武馆。天井四周过道则用青石板铺成。覆盖在过道上的正、偏殿宇前檐,楼上雕梁画栋,楼下花窗亮格,其精巧的工艺、优美的图案,游人到此,自然游连忘步。穿过外天井,步入四扇相合的雕花大门,便到了内天井。这内天井又叫四合天井,地面及过道全用青石板嵌成。天井正中用四块薄石围成一个小巧的金鱼池,四周种有花草。天井前面有戏楼,戏楼对面便是巍峨宽敞的正殿。正殿中设象腿神龛,龛的正中设姚氏始祖考妣神位,左边设左昭、右边设右穆神位。这些神位均用木牌制成。殿下有一玲珑小屋,名为“噫歆位”。东厢、西厢的两栋长形殿宇,从前门一直延伸到殿后,既宽敞,又幽静,平时为人们憩息踱步的地方,祭时为大众观礼的场所。从正殿步出后门,便是坳上小街,两扇后门也一样蒙着铁皮,钉着鼓形钉和吊环。





    祠图八景和家训家规

    祠宇地居龙溪口高处,站在祠前的坪子里,龙市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近处是街道纵横,重重阛阓,轻烟淡锁;前面是蜿蜒的氵舞                     水,粼粼细浪,绕廓东流;东面的松林寺,梵刹隐约,遥遥相对;西面的龙溪桥,三拱联辉,如虹弄影;南面的南岸赤壁,悬壁晶莹,流光溢彩;北面的北渚芳洲,葭苍浪涌,草碧烟浮。加上氵舞 水两岸的“狮岩蹲坞”、“象鼻吸波”,怪状奇形,令人目击心舒。建祠后,时人将这些景色拟成“晴江疋练”、“烟市层楼”、“平硚虹影”、“远市钟声”、“南岸赤壁”、“北渚芳洲”、“狮岩蹲坞”、“象鼻吸波”等祠图八景。族中硕彦,依题竟相吟咏,风动一时。这些诗作,后来收入清道光丁未《姚氏族谱》中的就有150余首。被同时收入的,还有磨村墓图八景诗160余首。这些诗广泛运用五言律、五言古、五言集句和七绝、七律等多种形式写成,颇多佳篇佳句。清道光壬午科举人、戊申岁借补晃州训导的平江人向季贤读后赞赏不已。兹录其赞赏诗一首于后。诗曰:

    阅过茔祠八景诗,珠玑错落解人颐。

    豪吟似得江山助,锦句差同李杜遗。

    沅芷澧兰夸夙美,春桃秋桂定逢时!

    重华世胃源流远,奕叶赓飏仰契夔。

    姚氏宗祠制有系列《家训家规》,在族内劝善和规戒不善。《家训》围绕着“孝义传家”这个中心内容来发挥。《家规》有戒不孝、戒不弟、戒犯族、戒争讼、戒奢惰、戒淫欲以及重农桑、正学术、严婚姻、明嫁娶、笃戚谊、和邻里等内容,对当时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礼教思想,无疑地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祠祭和祠产

    姚氏宗祠建成后,族人对其始祖实行春秋两祭。祭时,凡族中年高德劭以及有名望的人相率而来,按辈份就坐,杀猪宰羊,大排筵宴2-3天。祭祀时间:属良珊公一支者,春定上已辰(三月初三日),秋定重阳(九月初九日);属永隆公一支者,则因“隆公于明洪武年间,由豫官滇,解甲后卜居龙市”,与珊公于明永乐年间由南昌奉诏来沅陵的时间、地点不同,所以,同祠而不同祭。其春祭为三月初六日,秋祭为九月初六日。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两支族裔在祠内汇合,就祭祀时间进行了协商,始将春祭统一定为上已辰,秋祭统一定为重阳,实行同祠同祭。这一纯为宗族的祭祖活动,直到解放前夕,始告消失。

    姚氏宗祠在龙市有不少地租收入,在乡村有大量祭田。祭田的来源,一为建祠后由各房子孙陆续捐赠;一为祠堂集资所置。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据时任龙溪小学校长的姚源晶回忆,这时,祠堂的祭田全县各处都有,年收租谷达400余石,其中,老晃城一处就有50-60石,旧碉的20余石。此外,在龙市,尚有正街砖房一栋,麻巷子砖房一栋,万寿街砖房两栋以及河街一条街和上中两个码头的地租收入。当时,龙溪小学有教员8-9人,待遇比公办教员要高,全由祠产收入开支。据了解,这一时期的祠产,除去办学开支和祭祖费用后,由专人经管存储。所谓“专管”,却是无人监督、无人过问,有无中饱私囊者,只有天知道。1947年,族人姚楚平等倡议续修族谱,事未办成,却动用了不少存储。解放以后,姚氏宗祠这份祠产,回到劳动人民的大家庭,充分发挥它“地尽其力”的作用。



    祠  办  小  学

    清光绪年间,姚氏宗祠开办私塾一所,由秀才姚宪章等人先后任塾师,时断时续,至民国初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县女校借用祠宇作校舍,复课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此时,正值县长欧阳涛下令变卖各处庵产、祠产,用作建修“伯陵大桥”的经费,时管姚氏宗祠祠产的姚炳南闻讯后,为保存部份祠产,乃与在城的姚楚平、姚春坞、姚子杰等人商议,决定在祠内创办“私立新民小学”(初小),并呈准备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私立豫章、生力两小学并入,改名为“私立龙溪小学”,增设高小班。1970年又在这块基地上,办起了“龙溪口中学”。

               (此资料部份内容由姚源晶、张朝玉提供)

    巍然耸立于龙溪口坳上的“姚氏宗祠”,是姚姓氏族旧时纪念先祖的一所祠宇,是我县有名的古建筑之一。



    建祠缘起及过程

    被人称为姚姓西迁始祖的姚良珊,于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南昌奉诏西迁沅陵,晚年再迁沅州(今芷江)。其四代孙姚文献字君赞,再由沅州卜居晃州(今新晃)伞寨,有4子13孙之盛。到了清代,这支姚氏后裔枝繁叶茂,不但遍及晃境,还向贵州、四川、广西、湖北一些地方繁衍。因此,家住啸天山前的姚永邦等先辈,在得到早期定居龙市的永隆公后裔国兴、国宇、国明、国儒等人捐献坳上地基后,便于清乾隆三十八、三十九年之间,约集同宗在这里建祠、修谱。建祠工程未完,姚永邦身先辞世。次子姚文贤继其志,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建成功。此后,“姚氏宗祠”便名闻遐迩,姚文贤也长时间受人称道。晃州直隶厅时,通判俞克振、训导梅峄对其赞许,聘修厅志,并赠联云:推念笃亲皆孝友,遗言读法即文章。”





    祠宇概貌

    “姚氏宗祠”的祠宇呈正方形,坐北朝南。正殿及东西两侧,均为上下两层,木质结构,飞檐翘角,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古式建筑。祠宇四周围墙用青砖砌成,高约丈余。祠前中部是牌坊式的大门,上方塑有“八仙过海”、“天官赐福”等人物形象。正中用泥浆围成一块长方形匾额,上节“姚氏宗祠”四颗大字。大字为楷书,笔力苍劲,引人入胜。牌坊下端是高大的圆拱形大门,两扇蒙着铁皮、钉着鼓形钉和吊环的门板,晨启夜闭,色相极为庄严。大门门槛用重约两吨的青色石垛子精雕细凿而成,历经行人的踩踏和抹擦,显得更加晶莹光滑。大门两侧墙柱上书有一幅楹联云:

    派衍天潢,伊古以来由舜帝;

    芳流芷水,江西而上自珊公。

    门口两旁,安放着一对精工雕凿、栩栩如生的雄狮。门前是一片用石板铺成的小坪,坪的左右各竖有一根高约丈余的桅杆,杆脚用两块石板夹着,并凿有穿孔拴住;杆梢为圆锥形尖顶;杆腰是一个四方梯形的桅斗,下系两面方旆,左书“连科”,右书“及弟”。这对桅杆巍然矗立,是科举时代登科及第的光荣标志。

    从姚家院子穿过繁衢小巷,步入由几株古老高大的凿栗树、梧桐树点缀得十分幽雅的祠前庭院,再踏上十余级台阶,便到祠宇门前。进入大门,便是一个用鹅卵石纵横交错铺成的天井,又叫外天井。外天井前设文坛,左设文馆,右设武馆。天井四周过道则用青石板铺成。覆盖在过道上的正、偏殿宇前檐,楼上雕梁画栋,楼下花窗亮格,其精巧的工艺、优美的图案,游人到此,自然游连忘步。穿过外天井,步入四扇相合的雕花大门,便到了内天井。这内天井又叫四合天井,地面及过道全用青石板嵌成。天井正中用四块薄石围成一个小巧的金鱼池,四周种有花草。天井前面有戏楼,戏楼对面便是巍峨宽敞的正殿。正殿中设象腿神龛,龛的正中设姚氏始祖考妣神位,左边设左昭、右边设右穆神位。这些神位均用木牌制成。殿下有一玲珑小屋,名为“噫歆位”。东厢、西厢的两栋长形殿宇,从前门一直延伸到殿后,既宽敞,又幽静,平时为人们憩息踱步的地方,祭时为大众观礼的场所。从正殿步出后门,便是坳上小街,两扇后门也一样蒙着铁皮,钉着鼓形钉和吊环。





    祠图八景和家训家规

    祠宇地居龙溪口高处,站在祠前的坪子里,龙市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近处是街道纵横,重重阛阓,轻烟淡锁;前面是蜿蜒的氵舞                     水,粼粼细浪,绕廓东流;东面的松林寺,梵刹隐约,遥遥相对;西面的龙溪桥,三拱联辉,如虹弄影;南面的南岸赤壁,悬壁晶莹,流光溢彩;北面的北渚芳洲,葭苍浪涌,草碧烟浮。加上氵舞 水两岸的“狮岩蹲坞”、“象鼻吸波”,怪状奇形,令人目击心舒。建祠后,时人将这些景色拟成“晴江疋练”、“烟市层楼”、“平硚虹影”、“远市钟声”、“南岸赤壁”、“北渚芳洲”、“狮岩蹲坞”、“象鼻吸波”等祠图八景。族中硕彦,依题竟相吟咏,风动一时。这些诗作,后来收入清道光丁未《姚氏族谱》中的就有150余首。被同时收入的,还有磨村墓图八景诗160余首。这些诗广泛运用五言律、五言古、五言集句和七绝、七律等多种形式写成,颇多佳篇佳句。清道光壬午科举人、戊申岁借补晃州训导的平江人向季贤读后赞赏不已。兹录其赞赏诗一首于后。诗曰:

    阅过茔祠八景诗,珠玑错落解人颐。

    豪吟似得江山助,锦句差同李杜遗。

    沅芷澧兰夸夙美,春桃秋桂定逢时!

    重华世胃源流远,奕叶赓飏仰契夔。

    姚氏宗祠制有系列《家训家规》,在族内劝善和规戒不善。《家训》围绕着“孝义传家”这个中心内容来发挥。《家规》有戒不孝、戒不弟、戒犯族、戒争讼、戒奢惰、戒淫欲以及重农桑、正学术、严婚姻、明嫁娶、笃戚谊、和邻里等内容,对当时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礼教思想,无疑地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祠祭和祠产

    姚氏宗祠建成后,族人对其始祖实行春秋两祭。祭时,凡族中年高德劭以及有名望的人相率而来,按辈份就坐,杀猪宰羊,大排筵宴2-3天。祭祀时间:属良珊公一支者,春定上已辰(三月初三日),秋定重阳(九月初九日);属永隆公一支者,则因“隆公于明洪武年间,由豫官滇,解甲后卜居龙市”,与珊公于明永乐年间由南昌奉诏来沅陵的时间、地点不同,所以,同祠而不同祭。其春祭为三月初六日,秋祭为九月初六日。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两支族裔在祠内汇合,就祭祀时间进行了协商,始将春祭统一定为上已辰,秋祭统一定为重阳,实行同祠同祭。这一纯为宗族的祭祖活动,直到解放前夕,始告消失。

    姚氏宗祠在龙市有不少地租收入,在乡村有大量祭田。祭田的来源,一为建祠后由各房子孙陆续捐赠;一为祠堂集资所置。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据时任龙溪小学校长的姚源晶回忆,这时,祠堂的祭田全县各处都有,年收租谷达400余石,其中,老晃城一处就有50-60石,旧碉的20余石。此外,在龙市,尚有正街砖房一栋,麻巷子砖房一栋,万寿街砖房两栋以及河街一条街和上中两个码头的地租收入。当时,龙溪小学有教员8-9人,待遇比公办教员要高,全由祠产收入开支。据了解,这一时期的祠产,除去办学开支和祭祖费用后,由专人经管存储。所谓“专管”,却是无人监督、无人过问,有无中饱私囊者,只有天知道。1947年,族人姚楚平等倡议续修族谱,事未办成,却动用了不少存储。解放以后,姚氏宗祠这份祠产,回到劳动人民的大家庭,充分发挥它“地尽其力”的作用。



    祠  办  小  学

    清光绪年间,姚氏宗祠开办私塾一所,由秀才姚宪章等人先后任塾师,时断时续,至民国初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县女校借用祠宇作校舍,复课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此时,正值县长欧阳涛下令变卖各处庵产、祠产,用作建修“伯陵大桥”的经费,时管姚氏宗祠祠产的姚炳南闻讯后,为保存部份祠产,乃与在城的姚楚平、姚春坞、姚子杰等人商议,决定在祠内创办“私立新民小学”(初小),并呈准备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私立豫章、生力两小学并入,改名为“私立龙溪小学”,增设高小班。1970年又在这块基地上,办起了“龙溪口中学”。

               (此资料部份内容由姚源晶、张朝玉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9 02:47 , Processed in 0.1032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