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1|回复: 2

爱国创新典范 航天科技元勋——姚桐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9-6-9 09: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9-6-9 09:25 编辑

            6月8号上午,由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无锡)和风光里社区关工委以及姚桐斌故乡黄土塘党委组织的“缅怀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烈士牺牲51周年座谈会”在南禅寺街道风光里社区二楼会议室召开。
            与会者有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成员、援越抗美老战友、风光里社区党委书记邹星辰、黄土塘党委严明书记、姚桐斌氏族宗亲及社区少先队员三十多人参加。
            座谈会上由姚炳华主任介绍了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的生平事迹。两个党委书记分别讲话。接着有四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一致表示要学习姚桐斌的先进事迹,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抓好主题教育,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培养新时代“三有”新人,共筑中国梦。同时,姚炳华主任为到会的少先队员赠送了《信仰一一革命烈士永不屈服的灵魂》一书,并将新书赠送与会成员,大家深受鼓舞。
           纪念座谈会开得认真,园满成功,深受教育,达到了预期效果。会议由付主任杨耀奎同志主持。

    姚炳华供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09: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9-6-9 09:42 编辑

    爱国创新典范 航天科技元勋——姚桐斌

    姚炳华  立德树人中心


    1968年6月8日,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航天材料与工艺奠基人姚桐斌不幸英年遇害,至今年6月8日已经整整51个年头了,今年又值他97周年诞辰。此时此刻,我们怀着十分崇敬而沉痛的心情,深深缅怀这位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爱国创新典范,航天科技元勋。


    尽显一片赤子之心
    发愤苦读   报效祖国

    姚桐斌生于1922年9月6日,江苏省无锡县黄土塘人。幼时家境贫寒,生活拮据。“我要上学”的声声呼唤,感动了父亲的心,小学毕业后,他考取了无锡县中学。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姚桐斌无法继续上学,在老家乡下摆小摊挣钱。姚桐斌一心想读书,1938年拿着摆摊的盈余的本利,只身到上海成康中学读高中。由于家中没有任何接济,姚桐斌无法交住宿费,只好住宿在教室里,买不起课本,就向同学借来抄写。此时,上海己被日军占领,由于不堪日军的奴化教育,他约了四位同学偷越日军封锁线,逃往内地求学,但在途中不幸染病,不得不病滞江西。1939年江西吉安国立13中宣告成立,姚桐斌以优异成绩考取该校。1941年,姚桐斌以江西省会考全省个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

    1941年8月,姚桐斌参加了5所大学的考试,结果全被录取,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他选择了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就读(此校后迁贵州省平越县)。在校期间,他勤工俭学,每天早晨为学校分发信件,每晚为一名高中生辅导一小时物理,自己挣钱维持生活。唐山交大教授讲课一律用英文,姚桐斌坚持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到室外朗读英语,晚上他总是一手抱一大叠书,一手提一盏油灯,独自一人去用功,一直到深夜才就寝,不管严寒酷暑,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他总是争分夺秒,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为了日后报效祖国,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他总是努力攀登在前面,1945年8月,以全班总评成绩第一名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姚桐斌毕业证书

    此时,姚桐斌已认定了一个目标,他要报考公费留学,将来能以科学技术来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更加日夜刻苦学习,1946年姚桐斌以无可争辩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他看中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在工业冶金系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12月,姚桐斌以优秀论文获工业冶金博士学位。1952年1月又到伦敦帝国科技学院继续深造,1953年12月,又获第二个博士学位,对于这两个学位,他深有体会地说:“来到英国后,更感到我国贫穷落后,我想多学一些科技知识奉献给祖国。”

    英国伯明翰大学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时刻想念祖国,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他组织了进步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当选为常务委员。又参加了“中国留英学生总会”,担任过总务干事、秘书、主席等职。此后姚桐斌同留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经常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以及马列主义著作,从而坚定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奠定了他将终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决心。

    新中国宣告成立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使姚桐斌感到激动不已,他背着背包,到英国各地宣传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他跑遍了英伦三岛,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信使”。姚桐斌的爱国活动,引起了当时敌视新中国的英国政府的不满,把他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离境。1953年6月,姚桐斌受当时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皮沃斯基之邀,去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工作,任研究员兼助理教授。姚桐斌在德国期间,科研成果突出,好几个国家的大学聘请他去讲学,但他都婉言谢绝,他宁愿放弃优厚的待遇,决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报效祖国。当时的姚桐斌不但己学有所成,成为了一名冶金专家,而且在党的教育下,1956年8月,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废寝忘食   攻坚克难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就在祖国为发展高端武器急需科研人才的时候,姚桐斌于1957年9月毅然决然回到了他日夜想念的祖国的怀抱,他报效祖国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姚桐斌回国后,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中科院沈阳研究所等单位都邀请他去他们那里工作。这时,主管国防科工委的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姚桐斌义无返顾,无条件服从分配。1958年1月,姚桐斌来到了导弹研究院的材料研究组(后扩建为七机部703所)。当时该组只有12名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仪器设备,当有人问他你这位高级归国专家为什么不去大学当教授时,姚桐斌回答说:“我回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寥寥数语,凸现出他一颗炽烈的爱国心,对姚桐斌来说,祖国利益始终高于一切。


    先进的导弹设计必须有相应的材料做基础,并有合理的工艺作保证,否则导弹设计只是空纸一张。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连不锈钢都不会生产,更不用说航天材料。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姚桐斌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攻坚克难,硕果累累。

    有一种高温钎焊合金材料,是研制火箭发动机的必备材料。这种材料,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就对中国严加保密,不肯透露半点它的成分和工艺,苏联专家甚至带着轻蔑嘲讽的口气说:“材料成分不能告诉你们,其实就是告诉你们也没用。”由于政治分歧,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苏联专家于1960年8月撤走时,带走了所有图纸资料。面对苏联专家的傲慢和刁难,姚桐斌和所内的科技人员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单位要求姚桐斌负责的703所在1960年年底前研制出这种高温钎焊合金,否则整个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将无法按期完成时,他亲自部署了这场艰难的战役。姚桐斌他们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硬是凭着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反复分析研究,不分昼夜工作,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和上海等协作单位按时研制成功了这种高温钎焊合金及其相应的钎焊工艺,填补了耻辱的空白,为祖国争了一口气。这种合金不但满足了中程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的需要,后来又普遍应用于远程火箭的各种发动机上,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向前突进了一步。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703所和上海等协作单位获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发明奖。


    1965年初,导弹研究院下达了要在八年内完成四种新型号火箭的研制任务。为了降低新型号火箭结构的温度,姚桐斌和所内科技人员一起设计研制一种“发汗材料”,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出3000℃以上的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他们就研制一种降低火箭结构温度的材料(因它与人体发汗可使体温降低机理相似,因此被称为“发汗材料”),这种材料能利用它本身的分解和气化来吸收大量的热,从而降低火箭结构的温度。姚桐斌他们任劳任怨,默默地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他们终于成功了。当我国一枚新型火箭上天时,这种“发汗材料”使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头部上千摄氏度的温度降到100℃左右,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如果不做这项预先研究,试验发射时,哪怕出一次事故,国家的损失就要达数百万元。这项“发汗材料”的研究成果,荣获了国家发明二等奖。

    为了减轻火箭结构的重量,姚桐斌和703所的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种钛合金气瓶。我国最初仿制苏联的火箭用的是钢气瓶。钢气瓶的重量一个是14000克,而钛气瓶一个只重7000克,在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后者可减轻一半重量。钛合金为活性金属,而活性金属的化学性能活泼易被氧化,故而制造十分困难。姚桐斌认为这种材料性能优越,强度高,而且我国钛资源丰富,在今后新型号火箭研制过程中,可试用钛合金做火箭部件。火箭总工程师任新民认为钛合金稳妥可靠,拍板使用钛合金做火箭的气瓶。这种钛合金瓶用于发射“东方红卫星”长征一号以及我国多种型号火箭,获得巨大成功,这一科研项目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种奖项。


    除上所述,姚桐斌和所内科技人员还在高强度钢、新型不锈钢、高强铝合金、难熔金属、密封材料、复合材料和烧蚀式材料的研究方面,以及焊接新工艺、化学铣切工艺,金属软管工艺和蜂窝结构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的科研成果,不胜枚举,他们在短短几年中,成就了航天材料的传奇,令人惊叹,令人钦佩。

    为了能自力更生研制航天材料,姚桐斌孜孜不倦地学习,总是在夜里挤点零碎时间看书、收集、阅读多种资料,认真做好笔记,有时右手写酸了,就用左手顶住右手腕继续写下去。有次到北戴河疗养时,也是带了一筐书,为科研课题作准备。

    姚桐斌把全部心血倾注在航天事业上,把个人的一切都置之度外,除了白天上班,晚上、星期天还要加班。由于他长年过度劳累,体力透支,身体日益消瘦,妻子感到心疼,但是,妻子最了解他的心声:“只要能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这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啊!


    心中自有一盘棋
    大力协同   甘当配角

    姚桐斌不仅是位造诣很深的学者,而且是位很有见地的科技工作领导者,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他积极贯彻中央“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的指导方针,由姚桐斌主持立项的500多项预先研究课题,都是通过召开一些全国性会议,发动全国的研制力量,开展全国大协作来完成的。1961年3月,以国防部五院名义,他主持召开了防热材料全国大协作攻关会议,制定了防热材料发展规划。接着5月30日至6月7日又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高温测试会议,这次会议对全国高温测试技术起到了学术指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1961年8月17日至31日,又主持召开了国家金属材料规划会议,会上姚桐斌作了有关火箭材料的专题报告,对火箭所需的各种新型材料做出了规划,并对各协作单位分配了研制任务。1962年还主持召开了全国性高温涂层会议。这些全国性会议在我国尖端材料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作用,促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火箭材料与工艺和测试方法的研究协作网。他可谓是大力协同的典范。


    把火箭材料下达给各研究部门以后,姚桐斌亲自率领所内的科技人员,走遍了全国有关材料与工艺的研究所和院校,不辞辛苦穿梭于各协作单位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和各单位科研人员一起解决导弹所需材料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材料研制成功后,还要拿回所里,对其性能,特点进行测试和研究,还要根据设计要求,把这些材料用到火箭零部件上去,直到完全成功为止。姚桐斌工作是如此之紧张忙碌,以至于他妻子临产时也不在妻子身边,无暇照顾妻子。

    姚桐斌和他的妻子

    姚桐斌在航天材料工艺科研方面,成绩斐然,功绩卓著,但是他不争名,不争利,把许多发明奖励都让给了生产材料的工业部门,而不写上自己的名字,甘当无名英雄,他经常教育所内的科技人员,要为设计单位服务,甘当配角,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他整个科研工作和领导工作中。正因为如此,在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前,很少有人听说过姚桐斌的名字。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对名利是如此之淡泊,他在平凡中创造着伟大,他的胸襟如大海般宽广,真是难能可贵啊!难能可贵!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无名英雄的名字——姚桐斌!

    桃李芬芳满天下
    呕心沥血   言传身教

    根据聂荣臻元帅对科研人员的要求,姚桐斌认为研究所不但要出科研成果,而且要出科研人才。703所有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和留学苏联、东欧的博士生,但他们实际工作的经验不足。为了帮助他们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上工作中去,使他们迅速成长,姚桐斌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姚桐斌写了一篇《研究工作方法》,文中强调要按照科学程序办事,树立和培养科学的态度、作风、秩序和程序。文中特别指出,科技工作者要一丝不苟。他对科研人员写的科研报告亲自审阅和批改,哪怕错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改正过来。他以他的渊博学识和教学、科研的丰富经验,尽心尽力踏踏实实地向广大年轻科技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科研作风教育。他认为研究工作方法和聂帅提出的三严工作作风(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是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航天尖端材料科研人员正是伴随着一代宗师姚桐斌的科研程序和科研方法成长起来的。钱学森对《研究工作方法》一文评价极高,认为对整个导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重大指导作用,将此文当作研究工作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下发。


    为了尽快地提高科研人员的水平,1962年初姚桐斌在703所组织了一次“科研作风专题研究会”(展览会),把研究工作、技术学习、技术管理和技术责任制三个方面的50个好坏典型展示出来。在展览会上,表扬了好的典型,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同时还指出了当时科研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出成果,出人才,为发展我国国防尖端事业更好地服务。

    姚桐斌还强调,为了及时了解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必须阅读国外的文献资料,这就需要掌握外语这一重要工具。尽管留苏人员已掌握了俄语,他仍要求所内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英语,因为很多科技资料都是用英文做的。姚桐斌在所内开办了脱产和半脱产的英语学习班,并亲自授课,尽管当时会被人当作崇洋媚外来批判,可他为了工作,毅然顶风而上,使703所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成为当时导弹研究院全院最高。


    为了培养年轻一代,他除了亲自讲课,进行科研工作指导外,还从外单位请来专家传授知识,冶金界元老李薰,师昌绪等专家都到703所讲过课。

    姚桐斌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言传身教,703所新一代专家的成长要归功于姚桐斌的亲自培养,当时所内的“小鬼”后来许多人都成了航天事业各条战线上的带头人和技术骨干,都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放不下的航天情
    上善若水   高山仰止

    姚桐斌在国外已是享有盛誉的冶金专家,回国后领导703所,这样一位归国高级专家却能和所内的科技人员同甘共苦,毫无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实属不易。

    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有次去吉林碳素厂检查工作,招待所食堂给他加了一小盘炒鸡蛋,他都要让大家一起吃。所里有位大龄青年,准备在北京结婚,但没有房子,姚桐斌主动提出腾出自己的一间房子给他们结婚用,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他待人真诚,有亲切感,所内科技人员到他家中讨论工作,他总是热情接待,热情迎送。1962年有次出差到上海,按姚桐斌的待遇可住高级房间,在特灶就餐,可他和同行人员一起住进普通房间,在大食堂吃饭。

    岂料这样一位政治思想好、学术水平高、人格完善的可敬可爱的功勋科学家,在“文革”期间竟然蒙不白之冤,遭迫害致死。


    在“文革”最乱时期,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祖国的航天事业,他还是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就在他遇难的前两天,1968年6月6日,他带领一、三室主任和科技处一名技术人员去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我国发展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发展和计划工作会议,在会上他作了发言,并接下了难熔金属及其抗氧化涂层和高温隔热材料等多项重大研制任务。回703所后,姚桐斌立即向各有关部门传达会议精神并布置任务,6月7日、8日两天,他照常到办公室上班,6月8日清晨,如每天那样骑着自行车上班,有人劝他武斗形势严重,不要去上班了,他却说:“越是环境条件差,越要坚持工作岗位,努力工作。”他放不下的是航天情。上午,他批完了一个技术报告,刚回到家吃饭,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万恶不赦的歹徒竟然在8日中午夺走了姚桐斌宝贵的生命。

    可敬的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啊!你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了一生,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祖国和人民是永远忘不了你的。1978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追认姚桐斌为革命烈士,并于3月18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了追悼大会。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0年9月15日,703所为他树立了一尊两米高的塑像,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姚桐斌塑像题词,称他为“我国航天材料工艺奠基者”,钱学森为揭幕仪式也题了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革命烈士证明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姚桐斌的不幸牺牲,是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但在他身上凸显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桐斌烈士将与天地共存,同日月齐光,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辑:徐丹
    作者系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人物研究第三部主任姚炳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09: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6 20:39 , Processed in 0.1072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