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99|回复: 0

姚大新:坚持不懈四十载,传承秧歌新作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9-11-3 17: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9-11-3 17:08 编辑

    济阳鼓子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姚大新:坚持不懈四十载,传承秧歌新作为



    海报新闻
    发布时间:10-3122:05




    近几年,一位年过5旬的庄稼汉经常穿梭于仁风镇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的校园内,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为学生们教授当地特色民间舞蹈——鼓子秧歌,尽管从事鼓子秧歌教学所得收入与外出打工、在家种地相比差了很多,但是他仍有收获感、成功感。


    “我从事鼓子秧歌教学,不是为了钱,而是让这门艺术代代传承下去……”这位庄稼汉名叫姚大新,1967年生于仁风镇司坊村一个鼓子秧歌世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济阳鼓子秧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深受家庭熏陶,苦学技艺,成为鼓子秧歌“领队”

    受家庭的熏陶,姚大新从小迷恋鼓子秧歌。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济阳鼓子秧歌在中断10多后,又重新组建起来。这时11岁的姚大新开始正式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习鼓子秧歌。


    “记得当时,我是从‘棒’开始学,单单一个‘棒’就包括‘磕羊角’‘一溜线’‘连五响’‘对棒拉花’等动作……尽管动作繁琐,但是俺没有泄气,他不断地缠着叔伯大爷,请长辈做全套的动作。看明白以后,便回家自己练。”姚大新回忆。

    当时仁风农村尚未通电、夜间村内照明差,姚大新便去村里的空白场地上,借着月光来练。尤其是在寒冬的夜晚里,凛冽的风没有让这个少年退步,他笑称:“鼓子秧歌是我们的传家宝,跳一会儿就热了,根本感觉不到冷,比在屋里待着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经在月光下坚持的少年,1986年,即在他18岁那年,学会了济阳鼓子秧歌的全部动作要领,对伞、鼓、棒、花四个角色样样精通,并在父亲的手中接过了“头伞”的角色——在鼓子秧歌队伍中,“头伞”是队伍中的灵魂,“棒”“鼓”“小伞”和“花”所有的套路都要跟着“头伞”走,“头伞”要熟练掌握场图(鼓子秧歌中有近80个场图),每一个场图都娴熟于心。姚大新的“头伞”为老者扮相,穿着大褂,胡须飘胸,一手握伞,一手持巾,神态慈善安详,表演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洒脱老练,最具看头,成为鼓子秧歌的代表人物。


    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把鼓子秧歌带向更高的舞台

    成为“头伞”后,他经常与村里的队伍走村串乡演出,当他看到武术、戏曲走上光鲜夺目的演出舞台搬上影视屏幕时,在羡慕之余,便清醒地意识到唯有精益求精、不断创新,鼓子秧歌才能走上更高更广阔的舞台,才能在荧屏频频亮相。

    于是在农闲之余,他经常组织本村和邻村的青年排练鼓子秧歌,受当时港台武侠剧的影响,姚大新还拜师学习了武术,并将武术的元素融入鼓子秧歌表演之中。


    姚大新的付出,终于等来了舞台演出的机会。1993应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的邀请,受中国文联的委托,姚大新与其它鼓子秧歌演员走出国门赴德、法两国参加国际艺术节和一系列民间艺术庆典活动,2000年,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引起较大反响。国内各大院校曾一度兴起鼓子秧歌热。在随后的近20年里,又先后参加“山花奖”“交银理财”杯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济南全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喜迎十九大全国优秀民间锣鼓展演、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系列活动,其本人于2019年2月份随“文化山东·齐风鲁韵”慰侨演出团赴英、德、比三国演出。

    在他及其鼓子秧歌团队的努力下,济阳鼓子秧歌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得到充分彰显,济阳鼓子秧歌已越来越成为济南乃至山东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功成名满,永葆淳朴本色,坚持不懈,担起传承重任

    成为“明星人物”的姚大新没有为此骄傲,而是为鼓子秧歌的发展而担忧:毕竟广大演员平时还是以种地为生,近些年来,有不少队员,迫于生计,或外出打工经商,很少有时间进行秧歌演练和创新。演员的子女热衷于城里安逸舒适的生活和动听刺激的摇滚、街舞,很少人学习鼓子秧歌,有时鼓子秧歌队参加演出的费用紧张,不少队员自掏腰包垫付……这些姚大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里暗暗发誓,无论再苦再难,鼓子秧歌作为“传家宝”也要发扬下去,并坚信鼓子秧歌会像京剧、武术、杂技一样驰名中外、发扬光大。

    为了有效传承鼓子秧歌,姚大新先从自己做起,40年来,凡是涉及济阳鼓子秧歌的演出,姚大新“从不掉链子”,即使家里的农活再忙、演出经费再低,他都全身心地投入演出。每年利用寒暑假的机会手把手教授女儿、儿子、侄子、侄女鼓子秧歌,尽管有些动作剧烈、苛刻,但他从不放松要求。即使家庭发生变故,生活非常拮据的情况下,他毅然坚持,经过不懈的努力,把女儿、侄子分别培养成鼓子秧歌的传承人,延续他的传承事业——从事着鼓子秧歌培训教学工作。


    为了有效传承发展鼓子秧歌,姚大新一方面积极深挖济阳当地各派鼓子秧歌和其它艺术的精髓,结合青少年的体质特点,自创鼓子秧歌教程、鼓子秧歌课间操;另一方面自掏腰包,积极寻找适合鼓子秧歌教学的学校。尽管早期处处碰壁,家人不理解,但是他依旧坚持。后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济阳鼓子秧歌成功地走入校园,姚大新有幸成为济阳各中小学、幼儿园的鼓子秧歌授课教师,每月定期为家乡的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授课,经过10多年的努力,鼓子秧歌逐渐成为济阳各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他本人还多次被邀请到省级艺术院校、舞蹈培训学校担任鼓子秧歌授课老师,甚至一些国内艺术院校的师生不远千里登门拜访请教。经过多年的努力,姚大新已培养弟子500余人,其中大中院校学生达150余人。


    近几年,姚大新尝试着开办了一家鼓子秧歌培训学校,在扩大鼓子秧歌传承面的同时,积极探索鼓子秧歌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2009年,姚大新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农村优秀人才;2014年5月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十大模范传承人。


    如今,姚大新已年过5旬,进入所谓的知天命之年,面对这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他总是说:“人可以进入知天命之年,但是鼓子秧歌传承发展无止境”。当不少媒体记者问起他的梦想时,他总是说:“我的最大愿望是,希望济阳鼓子秧歌更多地走出国门,用这传统的民间艺术浇灌着传承与发展的友谊之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通讯员 闫笑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9:53 , Processed in 0.1343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