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19|回复: 3

宋宗祧 姚崇与杨元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9-11-20 15: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崇与杨元琰
    宋宗祧
    为什么本文要把武则天时代的姚崇与杨元琰择在一起说?一是他们是老乡,都是今之三门峡地区的历史名人;二是他们作为政治家,“三观”一致,都参与了以颠覆武周、恢复李唐为宗旨的神龙(705—707)政变;三是他们高瞻远瞩,不偏激,实事求是,与神龙政变成功后忘乎所以、张扬过度、最终下场悲惨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五人形成鲜明对照,显示出他们过人的政治品质和聪明才智。
    姚崇与杨元琰是大唐闪亮在历史天空的两颗璀璨的明星。


    一、姚崇、杨元琰生平概述。
    姚崇的家乡在“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1],杨元琰的家乡在“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市)[2]。两地相距不过九十多华里。姚崇650年出生,杨元琰640年出生,年纪相差10岁。尽管他们同朝为官,但他们的生命轨迹并无交集,没有资料显示他们有什么交往。尽管如此,他们却如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为人行事的规范惊人一致。
    姚崇(650—721),本名元崇,字元之。姚崇文武双全,曾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多次兼任兵部尚书。姚崇曾参与神龙政变。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开元九年(721),姚崇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杨元琰(640—718)最初做平棘(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城南1.5公里固城村)令,被人称为善于理政。载初(690)年间,杨元琰担任安南副都护,又历任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梁二都督,荆州府长史。长安四年(704),被张柬之引荐为右羽林将军。因神龙政变立功,被加封为云麾将军,弘农郡公,食邑五百户,还赐予铁券,宽恕十次死刑。
    政变之后,张柬之、敬晖等五大臣专擅朝政,逐渐成为中宗尾大不掉的顾忌,杨元琰则审时度势地两次向中宗请求辞去官职爵位以及食邑实封。睿宗即位后,杨元琰多次升迁,直到刑部尚书,封魏国公。开元初年,杨元琰拜太子宾客。开元六年,杨元琰去世,享年七十九。


    二、姚崇、杨元琰与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之前,姚崇的职务是灵武道大总管,不在京城。据《旧唐书》记载:“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谋诛易之兄弟,适会元之自军还都,遂预谋,以功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 [3]这段话告诉我们,姚崇并不是主动或者说积极参与神龙政变的,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同僚拉到会场的。到了这个时候,姚崇会怎么表态呢?当然是顺势而为。但是姚崇应该是有所保留的。就是说,他会同意拿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但并不赞成让武则天立即下台。这一点从神龙政变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诛杀二张以后,政变士兵包围了武则天“所寝长生殿”。武则天一问话,太子李显以及其他政变人员全都立即下跪,行君臣之礼。(史书没有这么讲,但真相应该这样)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神龙元年”条:

    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对曰:“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既然知道罪该万死,就应当跪下)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4]  

    自始至终,没有史料证明姚崇到了现场。另外,从政变之后的论功行赏来看,似乎姚崇也不算积极分子。因为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五大臣都是封爵郡王,“赐实封五百户” [5] ,而姚崇是“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 [6] 。就连李义府的小儿子、左羽林大将军李湛的封赏也高于姚崇(虽然低于五大臣和李多祚):“进封赵国公,加实封通前满五百户。” [7]这说明一个问题,神龙政变并没有得到广大朝臣真心实意的拥护。这也为他们以后下场不好埋下了线索。
    再看杨元琰在神龙政变中的表现。
    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杨元琰传》:“初,张柬之代为荆州(今属湖北),共乘舻江中,私语外家革命,元琰悲涕慷慨,志在王室。柬之执政,故引为右羽林将军,谓曰:‘江上之言,君叵忘之,今可以勉!’乃与李多祚等定计斩二张。” [8]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初,张柬之接替杨元琰做荆州长史,和杨元琰泛舟江中,谈到武周革命,杨元琰伤心地流泪,讲话慷慨激昂,有恢复大唐之意。等到张柬之当了宰相执政后,立即引荐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并对他说:“当年在江上说的话,你还记得吗?让我们以此共勉!”于是联合杨元琰和李多祚等人,定下了诛杀张易之兄弟的计谋。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杨元琰的职务——右羽林将军。高宗、武则天时代,左右御林军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而右羽林大将军是李多祚,杨元琰作为右羽林将军,不过是李多祚的副手。李多祚当上右羽林大将军已经是八九年前的事了。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孙万荣反叛。五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诏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兵征讨。之后,李多祚“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9]。这样一分析,我们就会知道,政变中杨元琰其实是没有出头露面的机会的。但由于手里有一支部队,就使他成为战略上一个重要的砝码。所以,杨元琰的功劳无非就是带着士兵跟着李多祚冲进了皇宫。


    三、姚崇和杨元琰品高而善终。
    政变成功以后,参与政变的有功人员都受到了不同的封赏。姚崇的封赏,前面已经说了,是最低的一等——第五等。而杨元琰的封赏则要高于姚崇,是第四等:“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 [10] 对比姚崇,一个县侯,一个郡公;一个实封二百户,一个五百户。这时的杨元琰,应该说,身份要比姚崇荣耀些。
    也许读者会注意到,政变后的封赏,前面只说了第四等和第五等的规格,那么第一、二、三等是什么样呢?第一等当然是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元暐、袁恕己等五大臣,俱提拔为宰相,先封郡公,后改封郡王。除袁恕己赐实封四百户外,其他人皆赐实封五百户,但对袁恕己则另有恩赐:“则天崩,遗制加实封满七百户。” [11] 第二等是李多祚:“封辽阳郡王,食实封八百户,其子李承训为卫尉少卿。” [12]第三等就是上面说到的李湛“进封赵国公,加实封通前满五百户”。
    如此看来,姚崇、杨元琰都不能算政变积极分子。
    张柬之等五大臣看不上姚崇也就罢了,却不料还对他鸡蛋里头挑骨头。
    据《旧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姚崇传》:

    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閤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呜咽流涕。彦范、柬之谓元之曰:“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元之曰:“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非忍所得。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无几,出为亳州(今属安徽)刺史,转常州(今属江苏)刺史。 [13]

    看来,张柬之、桓彦范的心眼也太小了!特别是张柬之。没有神皇,哪有你张柬之的宰相位子?!就是姚崇,也是推荐你当上宰相的恩人,你怎么就不知道感恩报恩?姚崇无非就是为老迈病重的神皇流下了两行同情的眼泪,就贬谪到地方,值当这样吗?!由此也可看出,张柬之这几个人发动政变的目的不纯。武则天再不好,那也是中宗的母亲呀!政变以后,就应当立即还政予中宗,这才是大忠臣呀!哪能凌驾于皇帝之上,由着你们胡来,对谁看不惯,就贬谪谁?!
    姚崇走了,杨元琰虽然留在朝里,心情却很不爽。
    原因在于,五大臣如此蛮横霸道,自然弄得中宗提心吊胆。其实,这次政变对中宗而言,不是前进,而是退步;不是欢喜,而是忧愁。为啥这样说?因为中宗六七年前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武则天也已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中宗接班再等也就是一年半载。如果到那时候,接的是父母亲留给自己的江山,一顺百顺,谁的脸色也不用看。可是经张柬之他们这么一闹腾,竟然像变魔术一般,把父母的遗产捯饬成了他们的恩赐,你得感谢他们,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样一来,李显这个皇帝实际上就成了一个政治上的“瘪三”,成了一个仰人鼻息的打折的傀儡皇帝,一点都硬不起来。更可怕的是,如果五大臣之中要是出了个曹孟德或司马懿,很可能会把大唐江山清零……这令中宗不寒而栗。当然,跌过跟头的中宗绝对不能逆来顺受,轻易受五大臣的摆布。他一登基就开始布局,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为的就是与五大臣斗智斗勇,把权力收回到自己手里。可那五大臣竟然不知道天高地厚,对中宗多有要挟和顶撞,不断加剧同中宗的矛盾和摩擦。看到中宗和五大臣的矛盾不断升级,杨元琰感到了危机。
    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杨元琰传》:

    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出家,仍辞官爵实封。中宗不许。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晖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悦。 [14]

    杨元琰这事做得确实是好。扶新君上台以后,表明一不要官、二不要利的态度,辞掉官爵削发出家,那叫达观!可是敬晖竟然对之冷嘲热讽。杨元琰并不放在心上,依然深情地劝他:“功成名遂,不退将危!”可这个深陷名利场中的人不仅不理解,还很不高兴,简直是鬼迷心窍!
    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证明杨元琰是正确的。
    神龙元年五月,“甲午(十六日),以侍中齐公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中书令汉阳公张柬之为汉阳王,南阳公袁恕己为南阳王,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为博陵王,罢知政事,赐金帛鞍马,令朝朔望;仍赐彦范姓韦氏,与皇后同籍。寻又以玄暐校益州长史、知都督事,又改梁州刺史。” [15]这等于把五大臣高高举起来,轻轻摔下去。
    七月,“特进汉阳王张柬之表请归襄州(今属湖北)养疾;乙未(十八日),以柬之为襄州刺史,不知州事,给全俸。” [16]唐中宗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但不主管该州事务而领取全额俸禄,这个对待已经很好了!毕竟张柬之已经是耄耋老人了。
    十一月壬寅(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驾崩。之后,出现了以驸马王同皎为首的谋刺武三思团伙案。神龙二年三月初七,中宗以谋反罪斩王同皎于洛阳都亭驿前。此事牵涉到了桓彦范等五大臣(史书认为是武三思诬陷)。“乃贬彦范为泷州(治所在今广东省罗定县)司马、敬晖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司马、袁恕己窦州(治所在今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司马、崔玄暐白州(治所在今广西博白县)司马、张柬之新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新兴县新城镇)司马,并仍令长任,勋封并削。” [17]
    神龙二年闰正月,“武三思以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尚在京师,忌之,乙卯,出为滑、洺、豫三州刺史。” [18]
    神龙二年七月,“乃长流晖于琼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彦范于瀼州(治所在今广西上思西南),柬之于泷州,恕己于环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县西北大环江西岸),玄暐于古州(治所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子弟年十六以上,皆流岭外。”
    “中书舍人崔湜说三思曰:‘晖等异日北归,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三思问谁可使者,荐大理正周利用。利用先为五王所恶,贬嘉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司马,乃以利用摄右台侍御史,奉使岭外。比至,柬之、玄暐已死,遇彦范于贵州(治所在今广西贵县),令左右缚之,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得晖,而杀之。恕己素服黄金,利用逼之使饮野葛汁,尽数升不死,不胜毒愤,掊地,爪甲殆尽,仍捶杀之。” [19]至此,神龙政变最核心的五个人在地球上全部消失。
    张柬之等五大臣死了,可姚崇和杨元琰却前途光芒万丈。对此,封建史家颇为感慨。便分别在他们的传记里造谣说:“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20] “晖等死,独元琰全。” [21] 这不是说瞎话不打底稿吗?明明是两个人都活得很好,怎么能称“独免”“独全”呢?其实并不仅仅只有这两个人,前面提到的李义府的小儿子李湛,也一直活得很潇洒。神龙政变后李湛被授为赵国公,之后“复授左散骑常侍,累转左领军卫大将军。开元初卒。” [22] 但《新唐书》不满意《旧唐书》的说法,改为“三思恶之,贬果州(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刺史。历洺、绛二州,累迁左领军大将军。开元十年卒,赠幽州都督。” [23]其中“贬果州刺史。历洺、绛二州”不管有无,你不能否认“左领军大将军”这个职衔,不能否认他是正常死亡的,有这两点也就够了。试想,就连李义府的儿子都活到寿终正寝,怎能说中宗和武三思联合迫害他们呢?由此也可以看出,张柬之等五大臣都是自作孽而死。
    说到这里就得抖擞一下两《唐书》抬高的李多祚的“光荣”历史。
    《旧唐书》说:“李多祚,代为靺鞨酋长。多祚骁勇善射,意气感激。少以军功历位右羽林军大将军,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神龙初,张柬之将诛张易之兄弟,引多祚将筹其事,谓曰:‘将军在北门几年?’曰:‘三十年矣。’” [24]而《新唐书》说得更为详细:

    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至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张柬之将诛二张,以多祚素感概,可动以义,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 [25]

    说什么李多祚“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这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李多祚神龙三年被杀,死时五十四岁,神龙元年是五十二岁。减去三十年,只有二十二岁。难道他这么年轻就当了北门值守吗?一个年轻人,不去战场上挣战功,凭什么不断升迁?《新唐书》既然说李多祚领北门卫兵是因为“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因功劳而得,那可是万岁通天元年的事情啊。这样算起来,李多祚领北门兵也只有八九年时间,而且右羽林军大将军这个正三品的职务也只能是武则天授予的。
    李多祚以辽阳郡王的身份死于李重俊发动的景龙(707—710)政变,其原因就是中宗把他举得太高了:“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 [26]中宗让相王李旦、辽阳郡王李多祚与他同乘一舆,这给了李多祚多大的恩宠!而且政变之后李多祚享受的实封是八百户,高于五大臣的五百户!不感到受之有愧吗?如果是聪明的,应该辞掉哇!自己凭什么就要比几位宰相得到的还多呢?
    一般都说神龙政变是“五王政变”,其实应是“六王政变”(当然,这里不讨论相王李旦的作用)。李多祚这个禁军首领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并不小于五王中的任何一个人。要不他咋也封王了呢!兔死狐悲。也许五王之死让他感到了些许寒意,于是才和李重俊联手作最后的疯狂挣扎。但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中宗和武三思还真是善待他们的。如果换成别的人,就凭李多祚掌握禁军十数年这一条,也早就把他的禁军首领撸掉了。按理说,有这样善待他的好皇帝,李多祚是完全可以有个好的结局的,可惜他太不知道珍惜了!
    说来说去,还是姚崇和杨元琰是高人!

    [1]  《旧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3021页。
    [2]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下•杨元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810页。
    [3]  《旧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3022页。                       
    [4]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6595页。
    [5]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桓彦范等五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927—2942页。
    [6]  《旧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3022页。

    [7]  《旧唐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三十二•李义府传附少子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770页。
    [8]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杨元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314页。
    [9]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李多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124页
    [10]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杨元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810页。           
    [11]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袁恕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942页。
    [12] 《旧唐书卷一百九•列传第五十九•李多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3295页。
    [13] 《旧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3023页。
    [14]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杨元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810页。
    [15] [16]《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6595—6596页。
    [17]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桓彦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930页。
    [18] [19]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8598—6599页。
    [20]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九•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382页。
    [21]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杨元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314页。
    [22] 《旧唐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三十二•李义府传附少子湛》,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770页。
    [23]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李多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124页。
    [24] 《旧唐书卷一百零九•列传第五十九•李多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3296页。
    [25]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李多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124页。
    [26]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124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22 19: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宗祧,姚崇与杨元琰.
    宋宗祧是什么人?发表在哪里(来源或|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7: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pszyyao 发表于 2019-11-22 19:50
    宋宗祧,姚崇与杨元琰.
    宋宗祧是什么人?发表在哪里(来源或|出处)?

    在姚崇文化研究群里,本人发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25 17: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9-11-25 17:24 编辑

            史书,姚崇传:
    旧唐书  卷九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  卷一百二十四  列传第四十九  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9 09:54 , Processed in 0.1196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