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54|回复: 0

一部南汇史,半部盐业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2-28 19: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煮海熬波”的盐业生产,是南汇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支柱产业,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至今南汇地区很多村镇的地名、河道的名字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南汇的历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翻开南汇历史画卷,可以看到,一部南汇史,半部是制盐史。南汇文化的源头不是农耕文化,而是制盐文化。
    早在1300多年前,航头.下沙.周浦一线已有“煮海熬波”的盐业生产,隶属浙江海盐县的盐场。公元751年,华亭升镇为县,南汇地区盐业归属华亭县(松江)。1100年前,华亭盐监所建立了浦东盐场,南汇地区的盐业生产开始兴旺发展起来。五代吴越王钱鏐时期(公元907—930年),为了疏通盐场对外运输渠道,开凿盐铁塘。是南汇境内第一条人工开挖的运盐河。盐铁塘西起黄浦江,东至下沙镇济南桥。下沙境内全长6.3公里。
    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下沙地区也建立了盐场,并于此设两浙盐运使司松江分司。下沙盐场南起奉贤,北迄宝山,绵延百里海岸,地域广大,为全国沿海34个大盐场之一。
    元代和明代上半期,盐业达到鼎盛,当时其地域之广、灶户之盛名闻于时。盐产量为浙西所属27个盐场之冠,盐课也是27个盐场之首。在生产上创造出了一整套独特的煮盐方法,其煮盐技术之高超和质量之优异著称全国。其大型剪盘制盐工艺,被推广到全国各盐场。
    辉煌的南汇盐业史,其实是一部南汇盐民的血泪史。成千上万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南汇先民,在这里当盐民煮海熬盐。
    盐民劳动状况十分艰苦,他们长期面对大海,在海滩的旷野上超负荷劳作。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公元1330年,时任下沙盐场副使陈椿,在他专著的《熬波图》一书中这样描写,“夏日苦热,赤日行天,则汗血淋漓;严冬朔风,则履霜蹑冰,手足皱裂。”“男子妇人,若老若幼……悉登场灶,无敢闲惰”。“飞扬最怕海边风,不怕天边日头赤。”“一片灰场几经手,壮者肥者瘠。”“灰如命脉滷如血”,“盐是土人口下血”。可见盐民制盐之艰辛。
    当时在南汇盐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盐民十头歌》和一首《卖盐谣》,歌里唱道:“前世勿修,住在海滩头,屁股(头)夹个竹头,东(场)头跑到西(场)头,豆腐干一样(大小)一条被头,盖着当中盖不了两头。吃饭用钵头,有了早饭没夜饭,青菜加草头,拌来拌去没吃头。有囡不嫁海滩头”。
    “毛竹扁担九曲弯,两头挑起两只卖盐篮,一脚挑到六灶弯,乡下人勤啦吃早饭。前头伯伯称脱点,后头叔叔称脱点。穿小路来跑小桥,要到人家门口喊卖盐。前头自有嫂嫂称,后头自有婶婶称,转转肩胛想到屋里。鼻头吹来麻心痛,口口西风到喉咙。面孔冻来紫血拱,十只指头只只痛,干枯坟里蹲一蹲。碰着枪船上强盗瘟,绕死绕活绕勿清。伊拉“砰嘭砰嘭”开仔火,枪弹样格放流星,吓得伲像小桥竞竞恁,一身冷汗像小雨恁,筋肉痱子像鸡蛋恁,一担白盐连本带利夺干净,到屋里哭来哭去哭勿应。”
    这些盐民歌谣,叹诉着千百年间南汇盐民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担惊受怕的遭遇,字字句句反映出盐民的血泪。是当时盐民的生活写照。
    为“煮海熬波”制盐,盐民们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开挖出无数东西向引潮沟漕,久而久之,由于与盐灶相通,这些沟漕就被人们称为灶港。随着陆地不断东移,盐灶也随着不断向东迁移,原来引潮的沟漕需经不断地挖深、延长,才能达到引潮进灶的目的。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持续疏浚,不断拓宽,逐渐变成有利航运的河港。目前南汇地区的一灶港、二灶港、三灶港、四灶港、五灶港、六灶港、焙灶港、南一灶港、南二灶港、南三灶港、南四灶港、南五灶港、南六灶港,还有盐铁塘、咸塘港、卖盐路港、运盐河、卖盐港、旧盐港、盐船港等,都是盐场留下的痕迹。
    随着下沙盐场的发展壮大,逐渐出现了盐民聚集的村落和市镇。自南宋起至元代中期,下沙盐场的盐课司署先设在浦东鹤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下沙镇,一时文人墨客、富商小贩云集下沙,“商贾咸集,遂成都会”,下沙集镇成了上海地区东部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元代中期至明朝中叶止,下沙盐业逐渐兴盛,盐场逐渐向东南延伸,此时此课司署迁至原下沙盐场南场址,新场镇因此而繁盛,一些随宋室南渡的氏族和著名商号也相继移居于此,人口急剧增加,新场日益繁荣,据瞿氏家谱载:“新场镇一名石笋里,一名南下沙,在邑西南廿四里。旧有盐课司,场在下沙,元初迁於此,故以新名。赋为两浙最。是时北桥税司,杜浦巡司皆徙于此。歌楼酒肆、贾街繁华,虽县犹未之过也。”其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由于新场的繁荣,明中叶曾有立县之议,由于川沙豪族乔镗反对设治于新场镇而作罢。
    自明代中叶起至清朝中叶止,随着长江口逐渐向东南延伸,盐课司署又迁到了一团址,大团镇得以形成,很快成为上海东南沿海地区商业贸易的集散地,有“金大团”之美誉。
    现在的下沙、航头、新场、三灶、六灶、六团、盐仓、大团这些集镇,都是南汇盐业生产时期形成的。
    下沙盐场的兴旺繁荣,产生了盐文化,至顺元年(1330年),下沙盐场使陈椿编制完成的《熬波图》一书,以图文形式较详细介绍了整个制盐工艺,被称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盐生产的专著‘’,至今对研究中国盐业史有着重大价值。
    现在人们经常看到的民间舞蹈《卖盐茶》,就是盐民生活中演变而来,当时盐民为贫困所逼,只好贩卖私盐。盐民将盐放在篮筐里,上面放上茶叶,乔装成卖茶叶,串门兜售。后来逐渐地形成了以波浪步、十字步等川流不息行街表演的民间舞蹈《卖盐茶》。
    辉煌的盐业生产,使一批盐商和盐官成了暴发户,最著名的是下沙盐官瞿霆发一族。从瞿榆维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开始任下沙盐场盐监起,“世代相继,主持上海和浙西盐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聚集了大量财富,成为松江府的首族,有“富甲浙西”之称。瞿氏占地达7300顷,并构筑了当时江南最大园林——瞿家园。该园占地2顷,仅园内琴轩中收藏的名贵古琴就有百张,百客堂终日丝竹不绝,宾客满座。
    瞿氏一门的瞿霆发、瞿震发、瞿电发、瞿时学、瞿进懋、瞿时佐、瞿先知等几代人先后为盐官。
    明洪武十二年(1380),朱元璋下诏灭松江巨族,瞿氏位列榜首。诏令明文规定,仅留长子“以存宗桃,余皆抄没”,下沙瞿氏其族数百家,歼之殆尽。据传另有两仆人各带一瞿氏幼儿逃出,其中之一即传浦东高桥界浜一脉。
    公元1553年3月,倭寇侵犯沿海地区,下沙盐场受到严重侵害,二场、三场灶户逃亡殆尽,仅剩头场煎盐。明代后期,南汇地区成陆速度明显加快,海岸线迅速向东南方推移,一方面造成盐场不断迁移,引潮制盐愈发困难,生产成本越来越高,额定盐产量不断下降。到后来河道淤塞,无人疏浚,盐产量大减。另一方面,由于海岸线的远离,成陆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的含盐量不断下降;加之原来引潮运盐的河道经过历代先民的不断挖深、加宽,又富于农田灌溉之利,荡田变成熟田,一些从事盐业生产的盐民开始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始种植棉花和杂粮。到公元1726年南汇置县时,棉花种植业已代替盐业成为南汇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公元1830年官办盐场所属盐场盐灶全部停煮。之后,私人制盐还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沿海个别地区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逐步消失。
    南汇的海滩制盐产业,曾为南汇创造了繁荣和灿烂辉煌的历史。现在,随着洋山深水港的兴建,临港自贸区的设立,南汇地区的灿烂美好前景更是无可限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4 09:31 , Processed in 0.1175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