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68|回复: 1

姚莹在蓬安的政绩与诗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3-28 1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3-28 10:31 编辑

    姚莹在蓬安的政绩与诗文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末,晚清爱国思想家姚莹,因爱国之“罪”,以同知直隶州知州贬官四川,1848年春“以病乞退”,离川东归,先后共有六个年头,将近五年时间。其间,他因受到总督宝兴的迫害和歧视,先被派以“藏差”,继又被发往蓬州(今蓬安县)充任知州。贬官四川,姚莹备受苦痛,一年多时间内,一个五十多岁的人,两次前往藏区解决两呼图克图的纠纷,跋涉之苦自不待言,其后他自称是“绝域生还”;就是到了蓬州,他过的也是“典裘每恨商居远,贸米时忧市价添”的日子。但是在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却留下了闪烁着进步思想光辉的著作。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两次赴藏区,他写下了《康輶纪行》这部彪炳史册的鸿著,在中国近代史上和学术思想史上,它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于启迪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冲破陈腐的闭关思想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谪居蓬州,他既写下了为数不少的表现他的“经世致用”思想的诗文,而且身体力行,留下了政绩。前者已有专文介绍,论述,后者尚不见有人评价,且连他这段履历也少有人提及。


    姚莹在蓬州的政绩
        姚莹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初夏到蓬州赴任,1848年春离任,不到两年时间,但他还是留下了重要政绩。他在州城主持创修了玉环书院,创修了龙神祠,在金溪场修了厌火池两口。修建厌火池,是因为“场每不戒于火”,“凿两池从厌之”,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灾,这两口池子至今犹在,这当然是有意义的事情。创修龙神祠,这是时代的局限,他的主观愿望仍然是想“自兹以往,岁获有秋,雨旸时若,永无水旱灾忒”。然而姚莹蓬州政事中,最有意义的还是创修玉环书院,这件事一直到今天,仍为蓬安人民所称道。
        蓬州原有一个书院,但它是“就文昌祠稍葺斋舍,延师课士,强以书院名之”,“且讲堂不立,膏火无资,岁取济仓余谷数十石供课而已。山长修脯取诸寺僧入官之产,岁入数十千钱,不能延聘名师,诸生无养,莫肯肄业,学舍之草满矣”。姚莹一到任即视察书院,见此景况,闷闷不乐,心情沉重。当他了解到:蓬州士庶早有修建书院的想法,只是因为选定的地方在州署之后,地理先生说,在这儿修建书院“大利于学人,文风盛,风稍不利于官”,大家才一直未敢正式提出兴办,姚莹当即批驳了这一说法。他认为这是太荒唐了!他说:“官民一体耳,苟利于士民,官何不利之有?数十年来,州官无迁擢,惟有死亡,又将谁咎?”姚莹当机立断将其列为“事之先者”,立马找了学正、训导、吏目等人研究,请曾当过知县、赋闲在家的士绅伍联芳及其他三人主办其事,设立机构,筹集银钱,很快获得九千六百四十千钱,道光二十七年春二月始建,二十八年春二月毕工,仅仅一年时间,一座“栋宇坚壮,规模宏整,讲堂学舍、山长寝室、湢厨咸备”的书院修成了。因为背靠玉环山,前绕玉环水,故命名玉环书院。清光绪年间的蓬州知州,后又任四川提学吏的方旭曾集联“蓬山此去无多远,姚公美政谁与俦”赞美他的贡献。

        玉环书院的建立,对发展蓬州的文化教育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院修成后,一直办得不错。四川文化界的著名人士、诗人、报人、革命烈士王伯与的祖父王葆善和二十年代即已著名的物理、数学博士魏时珍教授的祖父魏鼎先后当过山长,由于姚氏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明,当“新学萌动”之时,他们便率先在书院实行教学改革,设“经义、治事两斋,分科教授”。特别是他之后的蓬州士庶十分重视教育,延及民国年间,地处贫穷小川北的蓬安县,先后出了一大批学者,名人,这都与姚氏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有关。


    姚莹在蓬州的诗文
        姚莹在蓬州留存的文章有三篇:一篇《创修龙神祠序》、一篇《蓬州建置原委》、一篇《创修玉环书院序》。前两篇文章既表现出姚莹对中国文化历史的透彻了解,也充分显示了他历史局限性。而后一篇《创修玉环书院序》则集中表明了他对封建教育的观点。
        其一是,他特别重视书院这种“大抵官与其他士庶自出钱粟为之”的学校。他明确指出:“盖官学者,登进人才之地,而非讲习肄业之区也,群萃而处之,朝夕讲诵,执经问难,师弟受授,宜兼尊亲,则书院山长尚焉,非如官学岁月一考校之而已。故学官之用舍,大吏可得而黜陟之;山长者,必造德文章艺业可为师法,士望而归之,乃执贽于门,天子不得而可否之,大吏不得而进退之,然后坐拥皋比,士心悦服。故虽世道衰微而礼义廉耻之四维犹存在书院也。”看来,他对官学中训练学生仅仅限于觅取“敲门砖”的教育,是很不感兴趣的。


        其二是,他把书院教育的作用提到了“经纬天地,立人道之大端”的高度,他认为“书院之设,所以教人敦本力行,修其文艺。所以经纬天地,立人道之大端者,于是乎在”。他还说:“苟师道不立,德之不行,学之不讲,则书院可无设矣!”他把书院不仅仅当成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而是把它同他们提出的“正人心”、“救社会”、“救亡图存”紧紧联系起来了。所以他最后还在文中提出:“有志君子,循吾言而深思之,必有睪然望而跃然喜者,则人皆豪杰之士,岂但文艺之日新月异,取青紫如拾芥也乎,是则区区之心可深望也夫!”他对书院教育寄托了如此大的希望。

        姚莹在蓬州一共留下了十一篇(组)诗。其中有两篇为组诗,共十九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重视农事,体恤民情。如《蓬州诗》,他写道:“昨来懒龙睡,五月农不举,受事即祷祈,泽幸及原墅。民呼感应速,亦已歉苗黍?”因天旱“五月农不举”他“受事即祷祈”,下了雨,但马上又想到:“亦已歉苗黍”,于是给自己提出了“仰依名贤迹”的要求。这是他上任后表心迹的诗作,诗表现了他对农事生产的极其重视,对灾情的极高的警惕性。这种思想感情在他的另一首《立夏前五日作》中表现得更为明白,且诗前有小序直接作了说明:
    蓬州苦春雨,种不以时者,八年于兹矣。今春祷焉,时得微雨,兹乃澍雨数日,民心大慰。比岁直隶、山东、河南、陕甘、江浙间,水旱虫雹,纷纷告灾,不能无惕然也。

        姚莹作为一个爱国者,他不仅想着蓬州,还想着全国啊!


        蓬州在清代盛产红花,质量好,销路广,远近闻名。姚莹不仅对蓬州红花这一重要经济作物的种植、采收过程很熟悉,而且对农民种植红花劳神费力以及摘碾的辛苦,也有深刻的了解。因而,他的诗不仅写了蓬州红花的壮观景色,而且道出了“宜雨宜时陇妇,得时得价喜村翁”的花农的感情。


        重视法治,以法治州。在《蓬州诗》中,姚莹在叙写了蓬州的地情,分析了形势后,首先写道:“地贫少租税,俗薄易雀鼠,鞭朴讵能无,敢冀空囹圄”,明确表示了重视法治的观点。在另一首《纪事》中,也写到“低头事薄书,终日未能已。抚循邻鼠雀,徵素痛鞭捶”。民国《蓬安县志稿》曾记了他到蓬州后快刀斩乱麻,处理了两件积案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于宏蛟的,专门制造假证券,横蛮索取别人的钱财,贪婪无已,害得民众叫苦不迭;另一件是一个叫何永佑的,四处“借”钱,借了就跑,专门赖账,大耍无赖。姚莹亲自审理,将何永佑判了罪,没收了于宏蛟的全部假证券。他还说“母使莠民殖,示王道易易,比闾族党之间小民信义不可一日无也”。清末《蓬州志》称他“不以贬谪为意,勤于德化,民怀吏畏,有循吏风”。当然,在重视法治的另一方面,他在诗中把当时社会弊端归之为“俗薄”。还有他的“小民”思想,都明显露出他阶级的烙印和偏见,也说明了他后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必然的行为。不过他重视法治,反对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吏治,惩办了象于宏蛟那样的恶棍,何永佑那样的赖皮,对人民还是有好处的。


        关心国家,关心时局。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爱国、忠君、忧民,这是从屈原以后的一个传统,他们把国家、皇上、黎民视为一体,姚莹也是这样。他“弱冠即以经世自任”,“夙留意经世之学,……遇事激昂奋发,锐欲有以自树(吴德旋《东槎纪略序》)”满怀报国热情,却得不到报效的机会,积极抵抗侵略,反而获罪。在国人舆论压力之下,虽然仅以贬官“薄谴”,但在四川又遭迫害。可他没有消沉,没有玩世不恭,他仍然喋血饮恨而著《康輶纪行》,希望“中国童叟,皆习见闻,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之策”。在蓬州任上,他认为“五吕非卑官,薄禄胜羁旅(《蓬州诗》)”他虽没有更多的抱负,仍然决心步先贤之后,尽职尽责,以求“民物安阜”。他虽然有怨,但怨而不怒,仍时时想着国家,想着时局,除前面引文外,他的《秋日即事》第四首更有集中的表现,请看:
    城外群峰入坐青,枝头小鸟静堪听。
    花时幸来终霄雨,愁重偏能竞日醒。
    边柝已闻悬雪岑,草堂无事问山灵。
    蜀中自是繁绕地,杜宇何因叫不停。

        姚莹愁什么呢?边境上的战事,当时似乎已经没有了,但他的政治嗅觉已预感到天下并不太平,他为国家愁,为时局愁,封建时代的正派知识分子,他们忠于朝廷,心忧黎民,情系国家,虽斧钺加身,冤屈致死也不改其志,姚莹也是如此,这是特点,也是弱点。


        喜爱蓬州,留恋蓬州。姚莹的诗描写蓬州景物人情的不少,这些诗洋溢着他对蓬州的热爱,留恋。他特别喜爱州署后侧的小苑,他有一首《花事》诗:
    婆娑老子不禁春,也费东风换物新。
    桃柳何心还弄影,燕莺有志欲窥人。
    远峰岚积横青黛,小沼波添皱碧鳞。
    公事无多花事胜,绯红淡白太精神。

        在诗的小序中,他喜不自禁地说:“廨中复有此胜,岂惟排遣俗情,亦足自夸仙吏矣。”除了《花事》诗外,在《秋日即事》中也有多处写到这小苑的景色。如“香生桂树分秋色,酒映芙蓉酌晚巵,此地不贫堪吏隐,木奴满苑实累累”、“腐儒风味休嫌淡,时有飞红堕屋檐”等诗句。《食桔》一诗特别写了小苑中的桔:“秋末满树火珠垂,僮俾欢呼摘圆实”、“纷纷月下散枢星,累累风前摇杲月”。而且还戏谑自己:“宁知江陵千侯,交   阯官亦崇秩,我今差拟建安守,不待明春芳味溢。”除了小苑,对州城城郊的景色,他也一往情深。他几次写到慈云阁附近的山水,如“依山远树离离日,抱廓清江暖暖烟,向晚耕人原上语,短篷知有过来船”;“城上山光青,城下江流潏、……鱼队亭前亲,帆篷林下出。”在姚莹的笔下,蓬州正如她本来的面目一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因此姚莹在离蓬东归时,他十分留恋蓬州,留恋这里的风物人情。他曾有诗写道:
    莫向春风唱柳枝,春风三日苦将离。
    嘉陵江水无穷恨,暮雨流莺是别时。
    四周叠翠侵书席,几树名花照酒杯。
    底事杜鹃催客去,不教常住此蓬莱。

        从诗中可以看出,姚莹早已忘了蓬州乃谪居之地。他和蓬州的山水,“士庶”早已别有一番感情了。
    (邓郁章 搜集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1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3-28 10:57 编辑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费尚全 ‖ 姚莹与蓬州玉环书院

    2019-08-04 16:41




    蓬安县相如故城南门(蓬州闲士 摄于2017年7月)
    姚莹与蓬州玉环书院
    费尚全
    姚莹(1785—1853),安徽省桐城县人,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
    姚莹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姚莹6岁读书,21岁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补为府学附生,成了秀才。1807年秋,姚莹去南京应“丁卯科”江南乡试,考中第十八名,成为举人。1808年春,到北京参加“戊辰科”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成为贡士。继经殿试,考中三甲第十名,成为进士。
    姚莹手迹(图片来自网络)
    1816年春,姚莹被授任福建平和县知县。1817年冬,调为漳州府龙溪县知县。1819年春,出任台湾县知县,旋加海防同知衔。1821年春,姚莹调任噶玛兰厅,摄(暂代)该厅通判。1834年,提升为高邮知州(文从五品)。1834年底,调任护理两淮盐运使。1837年10月,升为福建台湾道台,照例赏加按察使衔。
    姚莹著作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姚莹一面奉令在台湾积极查禁鸦片,一面主动下令水师及各地严密巡防、查勘、修整炮台,以防“粤东夷船窜入台洋”。英军对台湾的进犯,先后计有5次,姚莹率众两击走,一潜遁,两破其舟,擒其众而斩之,共获俘虏187名,捞获“夷”炮十门,枪数支,刀数把,搜获英军书图册多件。当时,粤、闽、浙沿海连失重地,败报频传,独台湾打了胜仗,皇帝格外惊喜,谓为“可称一快”,褒奖有加。姚莹著赏加二品顶带,著交部优叙。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集结军舰进攻广州、厦门等沿海地区(图片来自网络)
    清道光23年(1843),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主战派”纷纷被贬。1844年8月,姚莹抵成都,题补蓬州知州。1846年6月赴任蓬州(即今蓬安县)。
    林则徐(图片来自网络)
    姚莹素来崇尚理学,“忱于性理、兼怀济世”“负经济之学、尤长与论兵”,为官清廉,注重时务。他到蓬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蓬山书院”视学。见书院破败不堪,他想:怎么留得住前来就学的师生呢!于是他立即召集蓬州士绅,了解情况,决定在相如故城原蓬州州署附近修建书院。在修建新书院问题上,姚莹力排众议,当即批驳了所谓的“风水”学说,并果断决定:就在蓬安士绅早先选定的地方新建书院。不久,他便设立机构,筹措经费,积极为书院的事忙碌开来。
    相如故城(雷廷锡 供图)
    道光27年(1847)春,书院开工奠基。次年2月,一座“栋宇坚壮,规模宏整”的书院即告落成。由于它背依玉环山,前绕玉环溪,故取名“玉环书院”。书院建成后,在姚莹“重教兴学,韬武培文” 精神影响下,历任学长都是思想开明、主张以学致用的新派人物。每当“新学萌动”之时,他们便率先在书院进行教学改革,使得玉环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致邻近州、县的士子学人纷纷前来求学,这样的盛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玉环书院(图片来源:无线蓬安)
    玉环书院(雷廷锡 供图)
    玉环书院前厅(雷廷锡 供图)
    在玉环书院的风气熏染下,蓬安从清末到民国的一段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在四川乃至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有著名的红岩烈士、诗人、报人王白与,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魏时珍,国学大师、墨学泰斗、西山书院和川北文学院创办者 伍非百,汉藏语言大师张怡荪、祝维翰,土壤学家蓝梦九,民国著名抗日将领萧毅肃等。
    王白与(图片来自网络)
    魏时珍(图片来自网络)
    墨学泰斗伍非百(图片来自网络)
    1944年5月,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与肖毅肃(未戴军帽者)在怒江东岸山头观察日军阵地(图片来源:“历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萧毅肃(1899—1975),四川蓬州人(今四川省蓬安县),中华民国国防部次长,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日军投降时,受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命令处理日军投降事宜。日军投降后,主持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史称““芷江受降”。图为1945年8月21日萧毅肃(孙中山先生画像下坐者)接受日本冈村宁次代表井今武夫(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投降(图片来源:“历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清道光28年(1848),姚莹卸任,即将离开蓬州东去之时,蓬州士绅民众纷纷遮道苦留,欲与他同住十日,以报德泽。这位抗英名将面对百姓们的哀请,也忍不住难舍之情,便写诗道:“莫向春风唱柳枝,春风三月苦将离,嘉陵江水无穷恨,暮雨流莺是别时。”
    姚莹功业与著述(雷廷锡 供图)
    清咸丰3年(1853),姚莹病逝于湖南按察使任上,终年68岁。姚莹去后,也是安徽桐城人的后任蓬州知州、四川提学使方旭对他十分景仰,在玉环书院的门柱上写下了“蓬山此去无多路,姚公美政谁与俦”的楹联。
    姚莹功业与著述(雷廷锡 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玉环书院交由蓬安县新华中学管理。1958年,玉环书院划为蓬安县锦屏中学管理。1966年,玉环书院划归蓬安监狱管理,后堂被拆除建水池。2006年,玉环书院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前部讲堂及相连的左右厢房均完整,南北距离45米,东西距离45米,建筑面积2025平方米。
    玉环书院厢房(雷廷锡 供图)
    玉环书院厢房(雷廷锡 供图)
    2018年,蓬安县委县政府围绕“生态宜居江城、历史文化名城、融南发展新城”的构想,决心保护修缮相如故城,并把相如故城保护开发工程作为蓬安县“一号工程”(系南充市100件大事之一) ,总投资100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10亿元 。 蓬安县以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开发利用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重点,力争把这座千年古城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蓬安县相如故城建设大美公园城市宣传栏(蓬州闲士 摄于2017年7月)
    相如故城总规划图(雷廷锡 供图)
    目前,玉环书院已基本恢复修缮完成,玉环书院文物展示厅、相如文化传习所、玉环书院阅览室、玉环书院画院,经精心布置,面貌焕然一新 。
    (作者单位: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扩展阅读1
    创修玉环书院
    姚 莹
    自古教学养士之法,莫备于成周,战国暨秦。荡然矣。汉元成间,乃复教学养士。东汉大学颇盛,六朝益修之。唐初以国学、太学为未足也,于国子学、太学、律学、书学、算学外,又设宏文、崇文二馆,创立学社,养教诸生。然皆在京师,其后郡县乃有自为书院以教生徒者,实宏、崇二馆开其先也。宋士既立太学、四门学、小学矣。崇宁中,以天下皆兴贤贡士,更即国南郊建外学,凡上舍、内舍、外舍生多至六千人。而诸儒自为书院讲舍,教授生徒者,不可胜记。元至兀二十八年,令江南诸位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养。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每书院设山长1人,书院之设山长,自此始也。明代至今,天下府州县学外,莫不各有书院,大抵官与其地士庶,出钱粟为之,不尽官力也。地大而财广者,或二三之,呜呼盛哉!然盛极而衰者,事理之常,亦有不能建一书院者,或有之而简陋不足教养人士者,亦不免焉。
    姚莹功业与著述(雷廷锡 供图)
    今蓬州治梁相如县地非古蓬州治朗山蓬池之旧也。城依玉环山,在五马山南,面嘉陵江,隔岸凤凰山横列,览秀拖蓝,最得形胜。旧无书院,或就文昌祠堂稍葺斋舍,延师课士,强以蓬山书院名之。然大小蓬山,在今营山县东北,名实既乖,且讲堂不立,膏火无资,岁取济仓余谷数十石供课而已,山长修脯,取诸寺僧入官之产,岁入数十干钱,不能聘延名师,诸生无养,莫肯肄业,学舍之草满矣。
    2017年7月26日,南充市项目拉练活动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代表在蓬安县相如故城和玉环书院参观(雷廷锡 供图)
    莹以道光二十六年来知蓬州,见之不能无愀然也。以问蓬人佥日:“众思兴之久矣。前年卜地于城北州廨后,学宫前左偏,形家言于此建书院,大利学人,文风盛,而稍不利于官,众莫敢请也。”莹日:“何其妄哉!官民一体耳,苟利士民,官何不利之有?数十年来州官无迁擢,惟有死亡,又将谁咎?且州无龙神祠,大成殿祭器阙然,及此书院膏火,皆事之所当先者,蓬人能出钱粟助我乎?”佥日:“能”。乃与学正富辰、训导杨光海、暨吏目王钧谋之。延伍君联芳、顺贤,蓝君世茂,候君代仁议商首事,分路劝捐,设局城中。伍蓝三君倡捐公钱外,局中之费,伍君与顺贤复自备。众出钱者,皆至局书名。逾年钱九千六百四十千,诸首事各司令其事,鸠工庀材,以二十七年二月,始建书院于新所,明年二月毕工。栋宇竖壮,规模宏整,讲堂学舍、山长寝室、滔厨咸备,名之日“玉环书院”。
    玉环书院内姚莹功业与著述展览(雷廷锡 供图)
    凡用工切钱四千六百干有奇,置田六区,供山长惰膳,诸生膏火之资。 龙神祠亦告成,惟祭器未置,书院章程未定,而莹以病乞退,经营未裕,尚有待也,蓬人忧之。 滇中封君久濂来继此州,与莹同心,力任未完诸事,蓬人乃喜,请余为文记其缘始。 龙神祠莹已有记矣,乃考书院所由来而告之日: 诸君知书院所以异于官学者乎? 天下学校,自京师国子监及诸官学外,诸省府、州、县所在立学贡士,教养之法备矣,又有书院之设何哉,盖官学者,登进人才之地,而非讲习肄业之区也。 群萃而处之,朝夕讲诵,执经问难,师弟授受,谊兼尊亲,则书院山长尚焉,非入学宫岁月一考校之而已。 故学宫之用舍,大吏可得而黜陟之。 山长者,必道德、文章、艺业可为师法,士望归之,乃执贽于门,天子不得而可否之,大吏不得而进退之。 然后坐拥皋比,士心悦服。 故虽世道衰微,而“礼义廉耻”之四维,犹存于书院也。 然则书院之设,所以教人敦本力行,修其文艺,所以经纬天地,立人道之大端者,于是乎在苟师道不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则书院可无撵矣,又何必多此一事哉?有志君子,循吾言而深思之,必有军然望,且跃然喜者,则人皆豪杰之士,岂但文艺之工,日新月异,取青紫如拾芥已乎,是则区区之心所深望也夫。
    最美蓬安

    扩展阅读2
    鹧鸪天·玉环书院
    雷廷锡
    书院琅琅桃李熙,梧桐郁郁凤凰栖。姚莹美政承翰墨,司马才情赋丽辞。
    城隍庙,长卿祠,仙乡太极玉环溪。蓬安三杰誉天下,故城千年焕华姿!
    (雷廷锡,曾用名雷歌,四川省蓬安县人,先后在中学、党校、人社、统战等部门任教和从事管理工作。退休后,从事司马相如与相如文化研究传承和宣传推广。热爱文学与诗歌创作,常有诗文在报刊发表、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费尚全(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9 13:11 , Processed in 0.1090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