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60|回复: 0

追寻宗祠印记!这里的姚姓最早源自哪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7-13 08: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7-13 08:21 编辑

    追寻宗祠印记!这里的姚姓最早源自哪里?你知道吗?



    2021/07/11/18:14 遇见闽侯



    第44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
    即日起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将陆续推出祖祠文化专题报道
    展现闽侯悠久历史
    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
    讴歌伟大的新时代
    向“世遗大会”献礼
    今天
    就去大湖乡东姚村
    品读这里的家风故事
    整洁干净的小道,一栋栋统一设计的多层楼房,畅销的苦笋……近年来,大湖乡东姚村从一座僻处偏远的小山村华丽转身,亮出了不逊色于县城的“城市范”。这既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也和小村里姚氏家族流传千年的“耕读传家”“爱国重义”之家风有关。近日,记者来到了东姚村,通过与当地老人的攀谈,记录那些浸透在姚氏族人骨髓里的家风故事。
    ▲(姚氏宗祠)
    耕读传家
    宗族世代人才鼎盛
    东姚村所在地,是古代闽人晋京驿道的要冲,亦是早年间生意人往来闽清、洋里之间经商、购物的交叉地带。交通区位的便利和往来商旅的频繁,造就了旧时东姚村的繁荣。
    ▲(姚氏宗祠)
    东姚村因姚姓聚居而得名,村里的姚氏一族源流出自中山姚氏,堂号耕历堂。唐末五代初,河南光州固始人姚启随王审知入闽,以功封武略将军。闽国龙启二年(934年),姚启第四子姚廷义出任盐铁副使,后辞官归隐蜀地,子孙繁衍,后裔支派延伸至闽东,福州诸邑。宋淳熙年间(1174- 1189),姚廷义的一支子孙自洋里乡上洋迁到东姚,姚氏族人遂于此耕读传家、诵文习武,开始了家族的“隆兴”。
    ▲(耕历堂 林明秋/摄)
    “此后,我们家族人才辈出,七世孙姚克济娶赵宋宗女,即民间所称的‘郡马’;十一世孙姚汝琛,洪武二十年,出任明朝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幕府的兵曹掾,主管幕府之兵事,辅佐其经略福建、防御倭寇。”祠堂管理员姚心宏告诉记者,清乾隆庚寅年进士姚宗元,同治丁卯科举人姚缄堂都是其家族的骄傲,家族的祖厝门口至今还留存有两位先贤的“学历证书”——两对功名旗杆石,这也是姚氏族人坚持耕读传家之文风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学历证书”——功名旗杆石)
    此外,出自东姚村姚氏家族的名人还有清道光朝六品衔姚存树、姚存廉兄弟,咸丰朝五品顶戴姚忠鹤,候选直隶州同知姚孝明;担任过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军械处军官的姚孝快,民国时担任马尾港海军司令部监狱长的姚忠蔩等,东姚村姚氏家族可谓人才鼎盛、灿若星辰。
    宗祠祖厝
    子孙心中永远的根
    东姚村姚氏一族繁衍至今,子孙分支众多,分布于福建乃至于粤、桂、浙等省,也有不少海外宗亲赤子。在这些姚氏子孙心中,矗立在村中的姚氏宗祠,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根。
    ▲(姚氏家族子孙分支众多)
    据村里老人说,宗祠始建于宋,现存厅堂部分建于明代,支撑这座大宅的共有29根大柱,除了8根新柱是2014年5月翻修之时加固外;余下21根柱子皆用水松木打造,建造年代既有明清、也有民国,历代多有翻修、加固,从中不难看出每一代姚氏族人对宗祠的崇敬和珍惜之情。
    ▲(历久弥新的姚氏宗祠 林明秋/摄)
    ▲(精美雕栏)
    如今重建的中山姚氏宗祠,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系2014年东姚村乡贤族亲集资300多万元翻建。“当年,有乡贤提出翻修祠堂的想法,族人们都踊跃献资,单人最高捐赠达30万元。”姚心宏感慨地说。
    祠堂为砖木仿古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文化气息浓厚,保留有明、清两朝金榜题名的姚氏贤人的进士、“文魁”匾额,堂内或雕、或刻、或书有数十对楹联,并挂有十三块牌匾,回廊还嵌刻有“二十四孝彩图”及“中山姚氏源流略考”等。
    ▲(悬挂在祠堂内的牌匾)
    ▲(牌匾下方的雕刻栩栩如生)
    ▲(二十四孝彩图)
    宗祠不远处还建有姚氏祖厝,姚氏族谱记载祖厝始建于宋宝祐年间(1258),后姚氏历代子孙于元延祐元年(1314)、明洪武元年(1368)、明隆庆六年(1572)陆续起建,至明万历年间形成家族聚居式的连片大宅。
    “然而,明万历十一年的一场大火将这处大宅焚毁,十余代艰难兴建的连片大厝遂归为尘土。”姚心宏介绍,在大火之后五年的明万历十六年(1588),家族重新修建了一座祖厝,却也无法尽复旧观,整栋建筑只有500多平方米。但是这座祖厝留存了下来,至今已有433年历史。
    ▲(姚氏祖厝)
    “如今东姚村民将祖厝作为东姚锣鼓板队的传承示范基地。每当正月过年,拥有几十名队员的锣鼓板队都会在旧祖厝演奏,一直演出到正月十七,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景。”姚心宏说,东姚锣鼓板传承至今有300-400年历史,2020年,东姚锣鼓板入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当地的不少民俗爱好者正逐步对这种锣鼓板文化进行发掘、研究,并对锣鼓板曲进行整理编撰,以期用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让这古老的“非物质文化”得以重焕光彩。
    义勇可风
    毁家纾难精神永在
    在宗祠众多的匾额中,尤以一幅《义勇可风》匾最为可敬可佩!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嘉奖东姚村人姚孝潮而颁发的。
    ▲(家风故事镌刻在石板上)
    姚孝潮,字义韩,1915年出生于东姚村一户善制竹器的人家。因为姚孝潮是家中独子,自幼其父便对他钟爱有加,不惜花重金送他到乡塾启蒙。良好的启蒙教育,造就了姚孝潮明大义、识大体的品质和刚正不阿的性格。抗日战争时期,姚孝潮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老父托付给亲戚照顾,自己投军抗日,同时他还卖掉了家中的30亩田产和部分祖屋,将所得的全部银元悉数捐给政府作为抗日资金。
    “姚孝潮的义举惊动了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他下令派了一个营的士兵,前来大湖接姚孝潮入省城投军,并召开万人抗战大会,当众表彰其‘毁家纾难’的义举。”大湖乡文史爱好者陈扬乾说。
    ▲(羹墙思祖)
    万人抗战大会后,姚孝潮毁家纾难的义举传遍全国,国民政府领导人有感于此,联名为姚孝潮授予了《义勇可风》匾额。后来,牌匾因年月日久,渐渐朽坏,幸由村民姚良放捐资两万多元请专人依照原样再造,才使后人能够依此凭吊、缅怀先贤的。
    ▲(家风流传 林明秋/摄)
    毁家纾难、投笔从戎、荣膺嘉赞……姚孝潮“义勇可风”的精神和再造的匾额至今一直悬挂在姚氏宗祠大厅中,熠熠生辉,虽时光荏苒,其精神永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9 18:01 , Processed in 0.1023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