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2|回复: 0

『姚朝社』 老家鲁庄的轶闻传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8-25 22: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家鲁庄的轶闻传说
    姚朝社


        鲁庄镇位于巩义市西南部,南与登封市交界,西和偃师市为邻,南依嵩山,北望河洛,隔东河可观舜山日出朝霞,临休水可看恭陵落日余晖。老家鲁庄村是鲁庄镇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晋代植物学家嵇含的故里,他生于斯也葬于斯。他的著作《南方草木状》,是世界上第一部区系植物学专著,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位植物学家。商代汤王为救庶民众生,甘愿自焚谢罪,感动上苍,天降甘霖,汤王祷雨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为纪念这位仁君,后人在村南建有汤王庙,世代祭拜。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村子四周被高高的寨墙包围着,东西南北有寨门供人车出入,寨门厚重而坚固,门钉粗大而密集。村里东西大街与南北大道在村中心十字交汇,大街上食品店、百货店、理发店、邮电所、银行、饭店、药店、书店等店铺林立,热闹繁华。村中数百年的老宅大屋随处可见,有的临街门楼高大气派,门两侧的青石条、拴马桩、上马石昭示着主人的富贵和荣光,庭院幽深,神秘莫测;姚氏祠堂的戏楼华丽气派,祭祀大殿庄严神圣。世代在此居住的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但遗存了条条街巷和大量极具豫西特色的民居,更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轶闻传说……


    一、鲁庄村名的由来


        在历史上,鲁庄村四周桑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村庄掩藏在桑林之中,古称桑林镇(古时仅指鲁庄村,不是现在意义的行政区划),寨门上方镶有“古桑林镇”石匾额,是明代书法家王铎所题。因汤王在桑林亳丘之上祭天祈雨,故又称亳丘,何故称鲁庄,源自一个传说。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社会动荡,叛军攻打京都洛阳,西晋王朝达官显贵纷纷南逃。河东太守邓攸(字,伯道),携妻儿及侄子逃难,途中又遭匪徒劫去马匹钱财,只能与妻背负儿子、侄儿徒步逃亡。到桑林村时,饥渴难耐,筋疲力尽,实在走不动了,后边石勒追兵渐近,无奈,邓伯道对妻贾氏说:“两个孩子必须舍弃一个,否则,全家都不能逃,皆死”。妻子想弃侄携儿逃命,邓伯道说:“弟早亡,仅留侄儿这唯一男孩,侄若死,则弟血脉断,不可再续。弃儿,以后我们还可再生育,不致绝后。”伯道与贾氏决定弃儿携侄而逃,不料,儿子几次哭喊追上,不得脱身,邓伯道无奈,只好留下孩子的生辰八字,放些食物,将儿子绑于桑树之上,挥泪别走。


        东晋建立后,局势渐渐稳定,邓伯道又任吴郡太守,因其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只是贾氏再没生育,因年老膝下无子,就更加思念桑林村的弃儿。若干年后,邓伯道夫妇又回桑林村遍访寻子,多日无果,几近绝望,在离桑林村不远的村子(即现在鲁庄镇念子庄村)向村民哭诉,众人听后都潸然泪下,叹曰: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子)!众人帮助其寻子。鲁姓姑娘听说此事,经核对生辰八字无误后,将孩子送还。原来,逃难的鲁姑娘收养了孩子,知道是忠良之后,为了孩子的安全,远离人群搬到桑林深处河边居住,与孩子相依为命,将其抚养成人,她坚信孩子的父母定会前来寻子,不敢远离此地。邓伯道夫妇孩子失而复得,感激涕零,准备重金酬谢,被鲁姑娘婉拒。鲁姑娘担心第二天分别时,孩子与她难以离舍,趁夜色悄然离去。


        为纪念这位鲁姓姑娘的义举,后人在村中建有高两层的鲁义姑阁,阁内有明朝碑刻记录此事,明代大书法家王铎题有 " 鲁义姑流移处 " 的匾额。后来,为了交通便利,此阁在 1952 年被拆除,甚是可惜。传统京剧《桑园寄子》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至今仍在传唱。此后,桑林村改为鲁义姑庄,简称鲁庄。


    二、庭院幽深故事多


        在我小时候上学的路上,有一座深宅大院深深地吸引着我。高大宽阔的门楼前,有青石台阶,雕有精美图案的石条摆放在大门的两侧,门槛高大厚重,正对大门是砖雕精美的照壁墙,照壁墙前有一棵在当地非常罕见的冬青树,它竟然四季不落叶,这在一个幼童眼里是那么的神奇,神秘!有一次我放学见大门敞开,就进院内看了个仔细。整个院落为砖瓦结构,前临街房与大门楼相连,院中央是中堂大屋,通过边上的通道进入后院,后院有高大的上房,整个院落由三座上下两层的大屋和四排厢房组成,全部是青砖蓝瓦,整个院子青砖铺地,浑然一体。院内有很多精美的砖雕木刻,尽管门窗梁柱年久失修油漆斑驳,但仍不失它的华美。我一直对这个神秘大院里的故事充满着好奇。


        据村里老人讲,这座大院是姚氏家族一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家族人才辈出。相传这家主人的孩子生性贪玩,喜欢舞刀弄枪,对读诗书、求功名丝毫不感兴趣。他儿子用恶作剧的方式,把几个私塾先生都气跑了。这家主人相信“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才,不惜重金聘请以严厉著称的先生来管教儿子。“严师”为惩治其桀骜不驯的野性,用戒尺把其两只手都打的红肿不能端碗,仍不见效。
        有一次先生让其头顶土坯,面壁下跪背诵诗文,先生端坐身边监督,这时,一只老鼠从身边窜过,他大喊“老鼠!老鼠!”的同时,动作敏捷,一跃而起把老鼠抓住了。他忘了头上还顶有二十多斤重的土坯,土坯掉落竟把先生的脚骨砸断了。先生大声训斥“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愤然辞职而去。主人无奈,只好放弃让儿子读书入仕的想法。其儿子喜欢习武强身,爱交侠义之士,长大后因其行侠仗义,疏财扶困,乐善好施,深得乡亲及朋友们信赖和爱戴。


        虽然这家主人的儿子,对考取功名丝毫不感兴趣,但他的孙子则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最后以优异成绩入仕,官至五品,终成栋梁。相传,这家主人在河北任县令时,回家翻修大门,工程即将完工,他八岁的孙子从私塾放学回家说:" 爷爷!您修的大门太窄了! " 爷爷说:“轿子都抬进来了,还窄吗?”孙子说:“现在两抬轿能进来,以后四抬轿、八抬大轿能进来吗?”爷爷听后哈哈大笑说:“孙子好口才,有志气!”下令扒掉扩建。这家主人对自己及孙子都能入仕为官,报国为民,光宗耀祖深感自豪。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全家祭祖之后,县令大人对其儿子说:“如今我和你儿子都是朝廷命官,为国效力,光耀门庭,只有你仍是布衣白丁,你有何感想!”其儿子狡黠一笑说:" 你们俩个有什么资格和我相比! " 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比得过我的儿子吗? " 转身对他儿子说:“你的父亲比得了我的父亲吗? " 说罢,拂袖而去!噎得爷孙俩尴尬苦笑,无言以对。


        常言说:风水轮流转,世事无常道。多年后,县令大人告老还乡,重病卧床,风烛残年,其孙子仕途如日中天之时,遭奸臣诬陷,罢官流放,家道中落,几乎到了变卖家产度日的窘境,最后反而靠他那个“不争气”儿子的几个朋友鼎力相助,才使家族度过难关,保住了家业。


    三、民风强悍战匪徒


        鲁庄地处巩义西南山区,是三县交界之处,官府难于有效管辖,加之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这些都是土匪生存的温床,历史上这里匪患猖獗,当地民谣说:“西南坡是土匪窝,刀客乱窜响马多。”


        鲁庄村东边有一条河,历史上河边有一条大路,是连接登封、巩县的交通要道。为避战乱防匪寇,村民在河东岸,利用特殊的地形地貌,在长达几公里的河沿岸,修建了磨盘寨、蝎子寨、魁星寨、弹花锤寨等大小不一的十八个寨子,以防不测。


        根据《巩县志》《鲁庄姚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土匪横行,盘踞在登封境内有一李姓匪首,手下匪徒众多,势力最大,不断在登封、巩县、偃师打家劫舍,鱼肉百姓。鲁庄村离登封较近,比周边的村富裕些,李匪早就想对鲁庄村下手,因鲁庄村子大,人口众多,寨墙高大坚固,防范严密,几次都未曾得手。在明崇祯 13 年(1640 年)八月,李匪经过密谋后,准备再次对鲁庄村下毒手。得知消息后,鲁庄村姚姓族长姚涵与姚若时(武举出身,时任凤阳府通判,此时正在家为母守孝)及廪生姚麟徵等共同商议抗击匪寇之策:立即报告官府,请速派官兵增援剿匪;将本族妇幼老小转移到蝎子寨(蝎子寨又称东大寨,在十八个寨子中是最大的一个,因姚姓家族在鲁庄村人口最多,危急时,有姚姓家族防守居住),寨上有水井、石磨、石碾、生活设施完备,地势险要,便于长期坚守。


        对本族男性青壮年进行武器使用和搏杀技能训练,在蝎子寨周围分层防守,迎战御敌。由于准备充分,指挥得当,族人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土匪攻寨时,打得异常惨烈,每天双方都有伤亡,围困月余,久攻不下。时值八月,几天连降暴雨,蝎子寨塌了个大缺口,匪徒借夜色乘势攻上寨子,抢走粮食,又战一日,终因弹尽粮绝,敌众我寡,加之,明末局势动荡,官府自顾不暇,未派援兵,寨子终被攻破。族长姚涵战死,武举人姚若时面对匪徒迫降,怒目曰:" 我乃朝廷孝廉,岂能屈汝贼! " 言罢挥刀自刎。姚麟徵身负重伤,为不被匪擒和全族妇幼老小共计 143 人皆投井而死。匪徒因死伤惨重,恼羞成怒,放火烧了寨上房子,怕投井的人有幸存者,又用房屋大梁在井里乱捣,暴行令人发指。事后,官府为表彰族人抗击匪徒这段悲壮经历,授于“忠烈世家”的匾额,悬挂在姚氏祠堂的大门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距离蝎子寨惨案三百年后的民国时期,鲁庄村又再次面临一场土匪的浩劫,可谓千钧一发。


        根据村中老人讲:在 1944 年深秋的一个早上,一位村民去村西农田干活,发现自己地里,有一匹枣红马在吃庄稼,周边没人,他就把马匹牵回村里,拴在村西大庙院内。原来头天晚上,两股土匪武装在附近交火,这匹马是阵亡匪首留下的坐骑。被打败的一方,投靠盘踞在鲁庄村东南山区的王姓匪首,并告知驮有钱袋的马匹被鲁庄人牵走了,里边装有钱财珠宝。匪首派人下山交涉并威胁:三天内交出马匹钱袋,否则,将血洗鲁庄村。


        鲁庄村是个大村,习武者众多,民风强悍,村中大户人家每年都花钱购买枪支,组织红枪会成员进行抗击土匪操练,村四周寨墙高大坚固,防范严密,加之时任巩县县长是本村姚姓族人,土匪组织也畏惧几分,很少到鲁庄村滋扰。这次土匪公开叫板,对同意送还马匹不表谢意,反而讹诈钱财,这是公然挑衅!必须坚决应战,否则,此例一开,匪患无穷。村民强硬回话:捡到一匹马,没有见钱袋,要马,三天内派人来牵,三天过后,将把马匹卖掉,抵扣庄稼损失及马的饲养费。由于双方态度皆强硬,毫不妥协,血战一触即发。


        为了打赢这场保卫战,村里做了周密的安排。首先,派快马将匪情报告县长,请速派官兵支援;其次,除南寨门正常开放外(匪徒来的方向),东、西、北寨门关闭,村寨制高点及街道交叉口都安排快枪手,加强村寨巡逻,有匪情时鸣炮为号,全村关闭门窗,除男姓青壮年外,其余不得出门;其三,西大庙钟声敲响时,各枪手到达指定战位抗击匪徒。


        第三天凌晨,人们正在熟睡之际,近五十名土匪从南寨门突袭进村,顿时寨墙上炮声齐鸣,大庙钟声响起。这时一个村民腰里别着短枪,手提着大刀急忙出门,正好与俩匪徒撞个正面,匪徒大喊让村民把刀枪放下,村民眼疾手快,掏枪顶住匪徒胸口,一手将大刀架在另一匪徒脖子上,毫无惧色,匪徒反而被吓住了,自己倒是先把枪放下。匪徒进村后发现寨门被关闭,房顶上人影晃动,街道及寨墙上火星忽明忽暗(匪徒知道这是用来点猎枪、铁铳的火香),这时,驻扎在西村张嘴寨的警察接到命令后,骑马连夜火速赶往增援,在离鲁庄村不到一公里的河东岸,听到村中炮声后,知道土匪进村了,立即对天鸣枪警告。王姓匪首得知村里准备充分,村民毫不惧怕,警察也将赶到,如果冒然动手,轻则死伤严重,重则可能全军覆没,只好自找台阶下,把他的副手叫来,当着村民的面猛打其耳光,训斥说:“你竟敢瞒着我到这里闹事,你不知鲁庄是我舅家村吗?(确实有老亲戚)多亏我及时赶到,不然你将闯下大祸”,转脸又对村民说:“都是我管教不严,过两天我专门来这里摆酒席,给大家赔不是。”说罢,他把匪徒全部撤走了。几天后,匪首确实来鲁庄村设宴道歉,因王姓匪首在附近影响较大,从此后,更没有匪徒敢到鲁庄村寻衅滋事,村民也免遭匪患之苦。


    四、望乡楼的母女情


        望乡楼位于鲁庄村中部,属明朝中期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楼有四层,内有厚重坚固的木梯直达顶楼,墙壁厚近一米,楼高 17 米,每层都有瞭望窗,可登高远眺。在村中犹如鹤立鸡群,有高耸入云的感觉,小时候在离村数公里外都能看到它的雄姿。多少年来,望乡楼就是鲁庄村人心中的图腾,也是鲁庄村的地标。


        望乡楼是明朝中期,鲁庄村富绅姚确(姚姓始祖宣业公 26 代孙,姚氏迁鲁庄村西门五世祖,1530 一 1600 年,字志诚,号东川)为其儿媳所建。明朝中期姚确家族已是富甲一方,拥有良田千倾,家产万贯,望乡楼建在深宅大院之中,被“东五处”“南八处”自家庭院所包围,实力可见一斑。姚确公长子可法娶偃师夹沟村富绅千金为妻,其儿媳貌若天仙,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孝顺公婆,深得全家的喜欢。只是,儿媳远离父母,想家心切,久思成疾,茶饭不思,卧床不起,虽花重金请名医,仍久治不愈,全家甚是焦虑。后得知儿媳的病是想家所致,姚确公花巨资在娘家及婆家同时修建望乡楼,据说晴天时,在望乡楼顶层可看到双方的家,其儿媳与其母亲约定:每遇晴天日出日落时分,在顶楼招手互致问候。儿媳由于解了思乡之苦,每天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心情大悦,登楼运动,强体健身,气血和畅,疾病痊愈,全家甚喜。


        望乡楼早已被巩义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清明节回家祭祖之后,我又到望乡楼看了看,只见周边残垣断壁,荒草丛生,一派凄凉。望乡楼屋顶已完全坍塌,梁柱东倒西歪,屋墙摇摇欲坠,危若累卵,朝不保夕。明朝中期的建筑在巩义甚至在全省也不多见了,历经近五百年风风雨雨的望乡楼,在我们这一代眼睁睁看着任其坍塌,深感愧疚!尤其是已列入文物保护建筑,任其灭失,就更不应该了!


        几千年来,在中国广褒的大地上,留下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村落,先民们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短则几十年、上百年,长则数百年、逾千年。许多村庄都留下了很有价值的文化遗存,村庄名字都蕴含着故事和传说,都是历史的活化石。我们大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老家故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浓郁的思乡情结。所谓乡愁,也许就是儿时村中的一眼古井,一棵大树;也许就是一座小桥,一条弯路;也许就是一座老建筑,一间老祖屋;也许就是母亲的一碗面,父亲的一把锄……这些都是我们回望过去,记住乡愁的坐标。


        最近这些年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村落灭失速度最快,灭失数量最多的时期。我们在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时,要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古村落,尽最大努力保留村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让人们记住乡愁,使飘泊在外的异乡他客悬浮的心灵有个安放之处,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一拆了之,人为的割断我们的历史文脉,使子孙后代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迷失了回家的路!


    2021.05.20 于郑州


    (此文是根据我小时候长辈及长者,茶余饭后、劳作期间、夏夜乘凉、冬日取暖之时讲述的记忆,参考巜巩县志》《姚氏族谱》《鲁庄六十年》等资料整理而成。)
    (作者,姚朝社为郑州市中原区原政协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8 17:03 , Processed in 0.1024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