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当代宗族认同的重构——以浦市姚氏宗族为中心的观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5:59 编辑

    ① 。 微信自 2011 年推出后,“截止到 2015 年第一季度, 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② 。 正是这些前所未有的新型科技产品的出现, 为宗族事物的新变化提供了基础。


    ①尼尔森. 2013 年移动消费者报告[R]. 2014(10) .
    ②微信用户 最新数据: 月 活跃用户 达到 5. 49 亿, 支付用户 4 亿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6:02 编辑

    第二章 当代宗族认同重构的基础

        莱斯利.怀特认为, 整个世界由三个领域组成, 即无生命的现象构成的物理领域, 有机体现象构成的生物领域, 由符号使用构成的思想、 信念、 语言、 器皿、习俗、 情感、 制度等事件组成的文化领域。① 宗族意图在当今社会实现复兴, 则必然要有所支撑, 残存下来的宗族符号物作为一种物化的记忆恰好能扮演这一角色。 因此, 当今社会宗族的复兴首先且主要表现在祠堂、 祖墓与族谱等的重修上。

        宗族认同在宗族符号物及运行基础上形成, 如今随着某些符号的重建, 被遗忘或被压抑的宗族认同亦将慢慢涌现出来。 因此, 笔者认为, 宗族认同重构除有利的外部环境外, 主要赖于宗族集体记忆的存在与宗族精英的活动, 此两者是支撑宗族现象复兴的“两条腿” 。

        然而, 相较于实实在在的宗族外物, 宗族认同则更为重要且更难把握。 姚氏宗族现已近乎将祠堂修缮完成, 之后将投入祖墓的修缮, 再之后就将重修姚氏族谱。 因此, 本文以姚氏宗祠的修复为主要切入点来探讨宗族认同的重构。

    第一节 宗族历史变迁与集体记忆

    一、 姚氏宗族历史记忆

        集体记忆又被称作“群体记忆” 。 1925 年,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 中提出此概念, 并将之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② 流传着的有关姚氏宗族的传说、 故事与现存的包括残垣断壁的祠堂、 残存的族谱、 统一的姓氏、 字派等都是集体记忆的展现; 这些元素提醒着每一代的姚姓人关于自己的历史并将此不断传承下去。 可以说, 宗族集体记忆的存在是姚氏宗族得以复兴的内在推动力。

        据姚氏族谱记载, 大明永乐十四年(公元 1416 年) , 奉旨征各处殷实民户,财力俱备者, 迁辰州安插。 荣公十世孙, 伯良能, 仲良德, 季良珊, 兄弟三人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烂泥湾应召迁入湖南辰州府。 迁入辰州府后, 三兄弟最开始居

    ①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②莫里斯· 哈布瓦赫著. 毕然, 郭金华译. 论集体记忆[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6:06 编辑

    住在沅陵一都灰窑长坪(现归属湖南省沅陵县) 。 之后, 良能公迁居沅陵县四都罗衣溪千龙坪(现在的湖南辰溪县板桥乡中溪村瓦庄, 姚氏祖墓就在此地) , 能子宗岳迁浦市江东沙堆角, 岳子千驷, 驷子姚龍姚虎订派; 良德公仍留居长坪;良珊公在宣德九年(公元 1433) 的时候, 迁到了沅州岩子坪(现在属于湖南省新晃县) , 后来有迁到城西柳寨。 三公分居三方, 将荣公所遗八宝磁炉(现存何处) 以三分之。 以天地人为号, 各执其一。 良能执天号、 良德执地号、 良珊执人号。 能公子宗岳识天象、 知地理, 带领族人从罗依溪迁居浦市江东沙堆角。 自此,能公后人便在此定居繁衍子孙。 浦市江东姚氏, 人丁以姚良能为最占五分之四,其余占五分之一。 这是族谱上记载的关于江东姚氏的来源, 宗族历史再经过代际之间、 同代之间的口耳相传, 因此, 在江东村调研时可以发现, 姚姓人对这些历史多少都有些了解。

    (得以幸存的姚氏族谱)

    姚氏宗祠一直残存着, 并没有完全坍塌或被毁。 生活在浦市—江东一带的姚姓人都知晓这就是姚姓人的祠堂, 祠堂的存在客观上为姚姓人的宗族意识与认同的传承和重构提供了承托。 但关于姚氏宗祠建立的具体时间却不甚清楚, 主要由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 2015 年祠堂筹款重建倡议书上写道, “(宗祠) 初建于明朝隆庆年间, 距今已有 440 余年历史了” ; 其二, 写在 1998 年复修倡议上的说法, “清乾隆年间姚氏人丁益繁, 先祖在江东修复‘姚氏宗祠’ , 大约一千二百个平方, 于乾隆五年竣工” 。 第三种说法, 雷雨在其主编的《湘西“小南京”今昔风云录》 湖南庙乡“族谱” 掠影一节中写到, “清乾隆 52 年春, 在浦市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6:19 编辑

    河江东修建“姚氏宗族” 时, 集议族谱一事”① 。 第四种说法是, 祠堂 1755 年(乾隆二十年) 修, 1756 年竣工, 历时一年。 从以上几种说法可以看出, 后三种都记载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 考虑到宗族的在历史上的发展阶段、 姚氏迁移时间与发展情况, 第一种说法可信度是极低的。 至于宗祠具体建于乾隆哪一年, 笔者认为宗祠最有可能建于乾隆五十七年。 理由有三: 一是据姚氏十八代孙文贤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 在江东村姚氏族谱撰写的一篇序文, 里面说到“使于此而宗祠未立, 溯渊源已无凭, 世序不清” , 因此排除第二种说法; 二是立于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岁次上的续派碑记中记载, “幾希族眾, 爰集江東伏波宮,公議新續二十字派, 立碑垂後” , 我们不禁有所疑问, 续字派这样关乎整个宗族的大事, 为什么没有在本族的宗祠中进行, 而要到江东伏波宫去续? 可能的解释就是当时姚氏还并没有建立宗祠。 但雍正元年(1723) 春二月 穀旦立的老派碑记载着“世文思志子” 等二十字派, 与雷雨记载的乾隆 52 年才定此 20 字派在时间上不符; 三是会同望东族谱记载道, “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岁冬月 五日巳时良能公裔在江东沙坪阁修立祠堂” 。 因此, 根据此记载与续派碑记的落款时间可以确定, 祠堂是于乾隆五十七年冬季才开始修建的(1792 年) 。
    (祠堂中字迹模糊的续派碑记与老派碑记)

    随着宗族人口的繁衍, 族人分布也越来越广, 为达到收族的目的, 宗族筹划订立统一字派。 从碑记中可以看到姚氏宗族的繁衍发展与对订立字派记录。 以下为老派碑与续派碑的部分相关记载。

    老派碑记: 据雍正元年(1723) 春二月 穀旦立的老派碑记载, “竊思吾族繁

    ① 雷雨. 湘西小南京今昔风云录[M] . 湖南省保靖县印刷厂, 199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6:46 编辑

    衍, 自江东始。 其后, 人浮于地, 析居各处者, 亦不一而足。 如: 上界张家溜,下界白岩头; 中为方田, 为赤炎, 为五果溜, 为高桥、 铜山; 或且寄迹农庄, 厘居浦市; 远寓北河, 近移辰溪; 甚且滇黔川广, 亦分枝叶。 ” “要皆良能公之一体出也, 而忍令派别而由分, 一分二不复合乎! 且一姓之人, 派即不一, 势必至于昭穆失序, 尊卑互淆, 不特如秦越人之相视已也! ” 因此, 四世祖世龙世虎“二公定字派, 由世次文” , 字派为: 世文思志子, 添永必通惟, 正大贤明启, 荣华复良宗。

    续派碑记: 我姚氏, 族姓繁衍, 星羅繡錯, 而昭穆次序, 秩然不紊。 此無他,龍虎二公世文字派昭如也! 越今十八傳, 已取至複字班矣。 良宗二字, 因同祖派,義不敢取。 若不新續字派, 其不至名分倒置也! 幾希族眾, 爰集江東伏波宮, 公議新續二十字派, 立碑垂後。 俟老字派複字取過, 照依新派, 次第取名。 庶尊卑長幼, 永無紊亂之嫌; 子侄兄弟, 長篤親愛之雅。 夫增其世譜, 所以聯各族於一堂, 訂其本支, 無非敘昭穆於百代。 新派: 紹祖本源茂; 敦倫瑞英長; 國廷隆顯建; 英哲定聯芳

    姚氏族谱记载良能公死后葬于罗依溪瓦庄坪(今中溪村瓦庄) , 良珊公死后也归葬此地。 姚姓族人口中的祖墓就是良能、 良珊二公的墓。 祖墓现只剩一个土包, 周边建起了一圈房屋。 2015 年姚氏族人在祖墓举行了祭祖活动。

    以上是关于宗族历史及作为宗族符号物的姚氏宗祠、 字派与祖墓等的介绍。

    二、 宗族的解构

    从话语群视角窥探中国宗族解构的过程视比较明晰的, 在此过程中, 革命或政治与经济话语逐渐占据主流, 而宗族话语不断退缩。

    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 中国众多的仁人义士都在寻找自身落后的根源与奋发图强的方法。 正如王铭铭先生所说:“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场合下,宗族作为一种与旧政权体制密切相关的地方社会组织形态,很难幸免于现代政府及其话语建设者的攻击” 。① 其中, 对中国宗族解构影响最大的莫不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策。 1927 年 3 月 5 日, 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在其中说道,“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 不法地主, 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② ;

    ① 王铭铭. 王铭铭自 选集[M]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②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R] .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7:48 编辑

    “政权、 族权、 神权、 夫权, 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 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① 。 这是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潭、 湘乡、 衡山、醴陵、 长沙五县后做出的总结与论述。 此时的湘西地区, 尤其是姚氏宗祠命运如何尚不清楚。 但无疑, 此类革命话语为宗族的解构命运奠定了基调。

    1950 年 6 月 30 日, 中央人民政府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其中第 3 条规定:“征收祠堂、 庙宇、 寺院、 教堂、 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 孤儿院、 养老院、 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② 。 据老人讲, 姚氏宗祠本拥有族田四五十亩, 在此次土改运动中, 全部被征收, 之后悉数被分给贫下农民。 宗族的田产被政府没收之后, 宗族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就被彻底铲除了。

    1958 年 8 月 27 日, 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作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 之后, 在全国范围内就迅速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浪潮。 1958年 9 月 29 日, 辰溪“全县 318 个高级合作社合并为 12 个人民公社, 实行‘政社合一’ 体制”③ , 1953 年划归辰溪县的江东大队隶属于方田公社, 被划分为 12个生产队, 后因 2 队人数太多就拆成了两队, 变成了 13 队。 自此, 江东村宗族成员被归入生产队, 生产队体制取代了宗族组织对族人的管理。
    (江东村内的一所公共食堂)

    祠堂是宗族的标志和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 21 条规定:“祠堂、 庙宇、 寺院、 教堂及其他公共建筑和地主的房屋,均不得破坏。 地主在

    ①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R] . 1927.
    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Z] . 1950.
    ③ 辰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辰溪县志[Z] . 北京: 三联书店, 1994(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7:51 编辑

    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不合农民使用者,得由当地人民政府管理,充作公用”① 。 祠堂因为不适合农户居住,所以被作为收为生产队的集体财产, 为集体所用。 姚氏宗祠被征收之后, 被分配给江东村生产八队与九队做仓库, 收纳生产工具与粮食。 现在祠堂墙面上可以看到“仓库” “仓库重地, 闲人免入” “大鼓干劲, 勇猛向前”“大办工业, 以钢为纲” “以猪为首” “大办粮食” 等字眼。 这是祠堂历史变迁的记录。


    (姚氏宗祠墙壁上的文字)

    “在政治话语左右一切的年代, 宗族话语与政治话语打了个平手”② , 姚氏宗祠似乎与古村社会变迁中的田氏宗族有着相似的命运, 得以幸存下来。 1966年 6 月 1 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 破“四旧” (即旧思想、旧文化、 旧风俗、 旧习惯) 的口号自此提出; 后来提出的《十六条》 又将“破四旧、 立四新” 作为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目标。 但对于如何破四旧, 中央没有明确指出。 此后, 破四旧被理解为简单的破坏, 加之当时政府部门的肯定, 以致破四旧运动像狂风骤雨般席卷全国。 姚氏宗祠作为封建宗族的遗留物, 自然无法避身世外。 村中有一部分人出于对政策的曲解, 这部分人可能是政治话语的践行者, 也可能只是打着政治话语的幌子另有图谋, 他们企图将姚氏宗族全部拆除, 但最后在人数上占多数的姚氏族人反对下, 只是祠堂内部的文字、 对联与石碑全部用白石灰加以覆盖, 依旧作为保管室。 姚氏宗祠在话语力量的势均力敌之下得以幸存。


    改革开放后, 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废除了人民公社, 生产资料与成果不需要再集中, 祠堂也失去了作为集体仓库的价值。 但由于分田到户极大


    ①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Z] . 1950.
    ② 谭必友. 古村社会变迁[M]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7:53 编辑

    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家户户都忙于生产活动, 闲置的祠堂被人用来圈养耕牛。 祠堂被荒废, 逐渐破败。


        从姚氏宗族的变迁历程来看, 宗族话语是在不断被挤压后退的, 但“政治话语无法消灭宗族话语, 只能迫使宗族话语不断退缩”① 。 不破不立, 打破旧制度,消除旧思想是建立新政权的必然要求。 宗族作为帝制社会的基层组织, 自然难逃厄运。 庆幸的是, 姚氏宗祠在话语力量的势均力敌或焦点转移中得以保留, 方使得族人情感有所依托。 逃脱被烧毁的族谱让整个宗族在后人脑海中的面貌更加清晰与完整。字派的遵循与流传, 让姚姓人心知肚明的知道对方与自己的辈分关系。


        祠堂、 族谱与字派等构成了联系江东姚姓人的一张网络, 使得他们没有成为一盘散沙, 无论你承认与否, 你始终没有完全脱离出宗族的网络。 宗族被定性为是落后的、 封建的, 通过“破” 让民众远离宗族, 也使他们预知到复兴宗族的后果; 通过“立” 使新思想代替旧思想, 新的发展重点使民众无暇顾及有关宗族的事务。 即便如此, 宗族认同始终是潜藏于每一个姚姓人的脑海中的, 或是对此概念不甚明确, 或是不敢显露。 因此, 改革开放之九十年代, 宗族看似经历了一段冷遇期。 之后, 逢此一个契机, 各种条件具备后, 宗族将重新活跃在乡村中。


    第二节 宗族精英的组织活动


        由节可知, 正是宗族话语斗争的“胜果” 才使得宗族认同的重构有了可能,但至此, 它的使命也已经告一段落了。 宗族及其认同要完成重构, 则需要宗族精英登上舞台, 发挥其重要作用了。 关于宗族的一些记忆一直都或多或少地深埋于姚姓人脑海中, 或通过宗族外在物传承, 或通过长辈的口耳相传。 宗族记忆可以继续传承, 但如果没有人或者事件的推动, 宗族认同还是很难在姚氏人之间形成。


        王铭铭在《溪村家族》 的探讨中就曾得出过结论, 认为家族社区和文化的复兴与草根式的权威力量的再生有关。 因此在本章将要叙述的是宗族精英对于宗族认同的重构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 何为宗族精英


        在这次的祠堂等的修复工作中, 宗族精英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何为

    ① 谭必友. 古村社会变迁[M]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7:56 编辑

    精英? 何为宗族精英? "精英"一词最早是由帕雷托提出的, 帕累托将“精英” 定义为“那些在自己的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① 。 当前学界并没有关于宗族精英的统一确切定义。 因此我借用贺雪峰关于乡村精英的定义来界定宗族精英。 “所谓村庄精英, 就是村中掌握优势资源的那些人, 因为掌握优势资源,而在村务决定和村庄生活中具有较一般村民较大的影响” 。② 参照此定义, 我认为, 宗族精英即在宗族范围中掌握优势资源的人, 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与传统方面的资源, 因为优势资源的掌握, 他们在宗族事务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姚氏宗族族众达数十万, 按此定义, 精英人物定不在少数,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族人都参与到了此次的宗族复建活动中, 因此, 在本章中要讨论的宗族精英仅是指那部分长期参与了姚氏宗族事务及其复建的宗族精英。


        在姚氏宗祠的复修中, 集结了以姚头人为代表的经济能人, 姚头人是退休人员, 有较多的空闲时间, 更为主要的是他负责筹款以及自己为宗祠事务垫付了大量资金; 以姚老师为代表的文化精英, 姚老师是 1964 年毕业的大学生, 是当时村中屈指可数的知识分子, 此后在辰溪县中学做过高中老师, 现已退休; 以姚主任为代表的政治精英, 姚主任自 2011 年其就人村干部, 现为村主任; 姚先生等为代表的社会精英, 姚先生是永顺人, 现在广西一家外资企业工作, 其对于家族事务尤为关注, 经常在网络上书写关于家族的事迹; 关于以姚大爷为代表的传统精英, 姚大爷将近 90 岁, 他是宗祠修复的首推者。


        宗族精英的领头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姚氏宗祠在 1998 年进行过一次修缮,族人也都积极捐款, 但那次的修缮活动因为财务问题而使得结果不甚令人满意。那次修缮给此次修缮留下了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当姚本好说要修祠堂时候,很多人都不信任他, 认为他是骗子。 家住在宗祠左边的姚大姐对我说: “当时只有我相信他, 还把他叫到家里吃饭” 。 姚头人自己在江东村进行了几天的走访调查, 发现要姚姓人先交钱很困难, 别人都不肯出钱。 姚本好无奈只得先垫钱以开展祠堂修缮活动, 在一段时间的活动后, 逐渐重塑起了姚家人的信任。 族人们渴望有人撑头修复祠堂, 但也害怕重蹈覆辙, 之后, 姚头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族人的认可与支持。

    ① 帕雷托著, 田时纲译. 普通社会学纲要[M].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
    ② 贺雪峰. 新乡 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5
  • 签到天数: 29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00 编辑

    二、 宗族精英之间的互动



        精英之间的互动推动了宗祠等复修的开始与发展。 2013 至 2014 年, 一位老人奔走于沅陵、 辰溪等相关部门, 希望有人出面帮助修复姚家祠堂, 这位老人就是姚大爷。 姚大爷, 1930 年生, 我每次去江东村做调研总是能遇见他, 老人非常热情。 老人是 1998 年祠堂修复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当时负责的工作很多, 既负责财务保管, 又参与联络组与施工组的工作。 同时, 他又是此次祠堂修复的首倡人, 经过多方奔走, 最终找到了姚头人来撑头此次修复工作。 在江东村的一次偶然会面聊天中, 姚大爷认识了姚头人。 之后, 姚大爷老人屡次前往姚头人在辰溪的家中, 希望他能撑头修复姚家祠堂。 起初, 姚头人并不以为然, 每次老人登门, 姚头人或请他吃一顿饭, 或拿点车费让其回去。 姚大爷送了三本关于姚氏宗族的书给姚头人, 并立了收据,老人将此收据随身携带, 多次拿出来给我们看。


        姚大爷老人的多次登门使姚头人想亲自去江东看看具体什么情况。 其后, 姚头人与他的儿子一同来到了江东村, 因为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姚氏宗祠, 还误把江东寺当成姚氏宗祠。 在询问过之后, 姚头人找到了姚氏宗祠, 看到姚氏宗祠确是破烂不堪, 于心不忍, 便有了修复祠堂的想法。 其后, 他又集齐了几位族人, 走访98 年祠堂修缮的几位责任人, 了解了相关情况, 得到了一本族谱与一颗 98年修祠堂时的公章。 在族人姚 HX 的建议与帮助下, 他建立了 QQ、 微信三公后裔和祠堂修复议事群以便讨论与交流。 起初, 这些群的规模都很小, 经常只有几个人, 随着各自联系的扩大,更多的族人被拉入其中, 网络群规模也越来越大。


    (经历了两次祠堂修复的姚大爷)



        姚老师, 江东村人, 现迁居到了辰溪县城, 1964 年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相继在辰溪县一中、 二中教书, 1983 年回到湖南师范大学进修历史, 现已退休。2015 年清明节前, 大概二三月 份, 姚头人找到他, 让他协助姚氏宗族的修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19 01:33 , Processed in 0.1201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