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当代宗族认同的重构——以浦市姚氏宗族为中心的观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0: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32 编辑

    一、 镶嵌于网络时代的宗族认同


    (部分族人捐款方式)


    与传统不同, 网络的出现及推广为当代宗族认同的重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调研中可以发现, 微信群、 QQ 群已经成为了姚氏宗族成员重要的交流平台,宗族组织也通过这种虚拟平台得以建立。 起始, 几位发起人就通过建立 QQ 群的方式来聚集族人, 在群里讨论祠堂复修等事务, 讨论群很好的替代了频繁的面对面讨论会; 姚氏族人的第一次祭祖活动正是通过网络发布祭祖公告; 而后我在的捐款名单中看到, 很多人通过 qq、 微信与支付宝进行捐款等等。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宗族认同的重构与扩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传统社会中, 分散的族人在经历几代之后, 便自成一户了。 现代社会中, 人员需要流动而不可避免的造成分散, 同一宗族的人们无法像传统社会中的宗族一样聚族而居, 他们分散定居于世界各个角落。 尽管如此, 宗族没有消散。 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为宗族的维持与构建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 现代社会的宗族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并不强, 即使建有一些委员会, 它们对于宗族成员并没有强制力。 宗族更多的是依赖现代的网络技术手段进行联系。 可以说, 地缘关系在现代社会宗族认同建构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更多是依赖于虚拟网络得以建构。


        网络时代的宗族认同重构呈现出极大的自主性。 曼纽尔.卡斯特于 20 世纪 90年代撰写了《认同的力量》 , 在书中他指出, 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 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宋晨婷也认为“网络社会中的认同建构是一个主观追寻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35 编辑

    义的过程”① 。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也赋予了人们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力。 姚氏宗族的精英利用网络手段发布关于宗族的信息, 而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宗族成员有权决定是否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 从姚氏宗族的祭祖、 筹资与复建活动的效果来看, 许多的姚氏族人自发选择参与其中, 可见, 重构起来的宗族认同具有极强的自主性, 网络时代的背景恰是发挥自主性的前提。


        吴先生在对弗里德曼宗族研究范式的批判中指出,“基于认同而形成的群体,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组织、 一个有互动的社会网络、 一个可以被动员起来并可能进一步导向集体行动的群体,甚至也可以是一个被言说的、 被统计的名义群体。 ”②现代社会中的宗族即是以认同为导向的, 而网络技术则是其保障, 这也使得实际存在交流的宗族成员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二、 宗族认同中性别差异的淡化


        地域上的广泛通过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得到了实现, 在此要论述的是参与对象的广泛。 中国传统社会宗族是父系社会, 而“父系社会则完全是男人的世界,无论女人受到多大的重视, 他们还是难免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困难的境地”③ 。 女性在未出嫁是, 仍是本宗族的一员, 在出嫁之后, 便转变成夫家宗族的一员了,名字可以入夫家的族谱。 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在参与宗族事务上也有很多的限制。


        这也就可以理解在祠堂筹款中女性不参与, 甚至生女儿的家庭也不愿意捐资的现象了。 这正是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 但在姚氏宗祠的修复中, 可以看到一番不一样的景象。 姚头人说道, “有些人认为自己生的是女儿们就可以不要捐钱。 (事实并非如此) 十月 二号, 姚 MX, 有一个女儿, 捐了一万二; 桥头姚家人 姚 ZD,地地道道的农民, 有三个女儿, 捐了一千; 辰溪泸溪每人一百, 他们不仅自己捐了, 还号召自己女儿都捐了” 。 在姚氏族人举办的祭祖、 开工等活动中, 男性依然是占据主流, 但其中不乏女性的身影, 女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知道的是, 在当今倡导男女平等的时代, 女性参与的广泛度大大增加, 参与宗族事务便是在此新时代下的新趋向与新特征。


    ① 宋晨婷. 网络时代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J] , 安徽大学学报. 2015(1) .
    ② 吴作富, 弗里德曼中国宗族研究范式批判兼论中国宗族研究范式的认同取向[J], 社会学研
    究. 2008(6) .
    ③ 威廉. A. 哈维兰著, 瞿铁鹏. 张钰译.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 [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
    院, 200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38 编辑


    (一位女性正在上香)


    三、 基于发展层次的宗族认同


        江东姚氏在 2015 年清明祭祖之前发布了一篇宣传资料, 其中对姚姓进行了溯源, 将最早的先祖定于舜帝; 其后列举了全国姚姓宗亲会、 世界舜裔会组织与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等组织。 在 2015 年清明祭祖时, 湖南姚氏宗亲会也送来了舜帝的画像, 现张贴在享殿的墙上。 其意在于“天下姚姓是一家” 。 某地宗族参与到全国性的或世界性的宗亲会中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他们没有局限江东村姚氏后裔的凝结, 而是扩大到所有三公的后裔, 甚至追求所有姚姓人的联合。


        如果说传统宗族被族人当作是生存的依靠, 而当今社会的宗族现象更多的是为了个人或家庭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脆弱性, 个人或单个家庭很难获得安全感, 宗族因其天然的血缘联系而成为族人获得保障的唯一选择。 在当今工业与信息化的社会, 中国大地上几乎没有政府无法涉足的地域了; 大多家庭都已不再受基本的生存问题的困扰; 同时, 人们拥有很多的制度与组织以对抗风险, 如法律、 政府与工作组织等, 也就是说宗族组织已经被众多选择所取缔。 既然如此, 又何必要积极推动临近消亡的宗族重建呢? 原因在于, 人们渴望建立更广泛的网络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一个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地方, 人们很难在交际网络上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拓展, 如果换一个地方工作或生活, 那将消耗极大的成本。 利用宗族重建的名义下, 能最快地召集同一姓氏的人, 即使是虚构的血缘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41 编辑

    系, 之后便能迅速地建立起联系。 因此, 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宗族是很多人渴望用最低的成本在最短时间内能构建起来的大的人际网络。 网络内的人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之中, 当需要推动事业或家庭更大的发展时, 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姚氏宗族大事记)



    四、 认同展现的娱乐化与波动性


    在传统时代, 关乎宗族的事务是极其严肃与严格规范的; 至当代, 宗族事务的程序已经极大的被简化了, 这种简化可以看作是对宗族进行解构的成果。 当前社会宗族认同的表现具有娱乐化与波动性的特征。 在这里的娱乐化并不是指将祭祖活动转化娱乐活动来搞, 而是指族人带有一种寻求放松休假的目的来参加祭祖活动。


    认同展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开始拥抱世界, 众多海外华人、 华侨、 港澳台同胞纷纷回内地开展寻根探访活动, 从 90 年代初期至今, 寻根旅游热潮已经持续了 20 年的时间, 随着经济、 交通等条件的日益改善, 寻根问祖的规模也愈来愈大。 发展至今, 人们已经将。 将参与祭祖与旅游结合起来, 这即是“寻根问祖” 式旅游的热潮。 很多人将利用假期回到祖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43 编辑

    参与祭祖活动当作是一种休闲放松, 这可谓是一举两得。 江东村正随浦市旅游开发的步伐, 而“恳亲会” 是其发展策略之一。


    认同呈现的波动性。 宗族认同是存在于族人脑海中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处于较深层的位置。 现在我们很少见到常规的集体性祭祖活动, 一般是由某一特殊号召而集合在一起。 忙碌时, 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宗族事务; 只有在闲暇时刻, 在外的族人才能响应宗族祭祖的号召, 回乡祭祖。 在这段时间内, 个人通过与同姓人交流, 参与一些仪式活动, 其对于这一宗族群体的认同是逐渐增强的; 但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 个人回到原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 因无法近距离接触有关宗族的事务, 其宗族认同感又将渐渐削弱。 认同感一直都是存在的, 但会随着距离宗族事务的有无而有所波动。 两次祭祖活动都有数百人参加, 他们来自全国各个地方, 但也仅有在这样的场合才能聚齐较多族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忙碌时,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宗族事务;只有在闲暇时刻, 在外的族人才能响应宗族祭祖的号召,回乡祭祖。在这段时间内,个人通过与 同姓人交流,参与一些仪式活动,其对于这一宗族群体的认同是逐渐增强的; 但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个人回到原来的工作与生活坏境中,因无法近距离接 触有关宗族的事务,其宗族认同感又将渐渐削弱。认同感一直都是存任的,但 会随着距离宗族事务的有无而有所波动。两次祭祖活动都有数百人参加,他们 来自全国各个地方,但也仅有在这样的场合才能聚齐较多族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46 编辑

    结 语



        本文通过以湘西地区的一座宗祠为窗口, 描述了它重建的过程及其宗族认同的重构, 从重构中我看到了宗族在当代社会的一些新趋势; 从中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可供探讨的结论。


    1、 传统的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具有危害的; 传统也并未完全消亡殆尽。宗族的传统, 从民间开始普遍建祠的嘉靖朝中期算起, 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传统已经在民间及民众的心中扎了根。 任何事物的产生、 发展、 消亡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因此, 外在政治力量的强压并没有将中国宗族根除。 在此过程中, 恰显示出了宗族的灵活性与顽强性。


        中国宗族在经历了土地革命与文化革命的强制压制之后, 又经历了民众的惯性忽视、 选择遗忘与断代遗忘。 但从九十年代起, 中国宗族开始在一些地方复兴起来, 发展到现在, 又能在许多乡村地区看到崭新的祠堂建筑。 最初, 政府对于宗族复兴的现象, 仍然保留着消极的态度, 但控制程度已大不如前。 “正如孔迈隆指出在一个新政权成立以后, 他便需要对文化进行重建。 一方面, 它自然需要建设与以前不同的文化来证实新国家的合法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它必须构造一个与新社会相形之下无比落后的社会形象” 。① 很多人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宗族再次活跃后,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 人们对此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越来越理性, 中国宗族也似乎逃离出了建国前后塑造的负面形象。


    2、 地缘因素对现代社会中的宗族认同的影响越来越小


        社会流动性强, 地缘关系被业缘关系所取代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通讯联络手段和交通运输工具高度发达, 这是现代社会的部分特征。 传统社会中宗族受制于交通与通讯条件, 聚族而居成为宗族认同形成的重要基础。 现代社会是分散的社会, 也是网络化的社会。 宗族成员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通过网络手段, 人们可以跨距离进行交流; 高速铁路、 飞机等快捷完备的交通网络则大大缩减了会面所消耗的时间成本。 地理因素对宗族或其他群体认同的形成、 维持的影响越来越小。



    ① 王铭铭. 社区的历程[M] .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49 编辑

    3、 宗族符号, 如祠堂、 祖墓及族谱等一直都是宗族成员凝聚的核心依托


    祠堂、 祖墓及族谱等作为一种符号, 代表的是整个姚氏宗族的历史文化。 在摆脱了地缘限制的现代社会, 要将相互之间陌生的族人重新凝聚起来, 宗族符号将是不可或缺的“凝结核” 。 宗族符号作为一种必要的依托, 能够使族人了解宗族的历史, 培养与激发他们对于宗族的感情。 宗族符号在传统社会发挥着更为强烈的功能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功能虽有减少, 但它将始终在凝聚族人这一点上发挥核心作用。


    4、 精英话语在当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某一群体中内具有某些方面优势的那些人即是精英人物。 他们在领域内极具号召力。 在宗族的重建过程中, 从提议、 筹资、 动工到基本修复, 都是由上述的几位宗族精英组织引领完成的。 他们具有传统、 政治、 经济与文化上的优势,容易获得普通族人的认可与支持。 在社会中的各个阶层、 群体中, 精英话语同样发挥着这样的号召作用, 非精英分子则愿意聚集在他们周边。


    5、 当代宗族不是传统宗族的复制, 而是现代文化的再造


    存在于某个时代的事物总是会被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 穿越到不同的时代的同一事物, 要么适应, 要么消亡。 中国宗族应帝制社会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环境而生, 进入现代之后, 它被贴上了封建落后的标签。 幸运的是, 它适应了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与社会环境之上延续了它的生存, 吸收了众多的现代元素, 使之焕然一新。 皇帝曾借助宗族组织维护基层的稳定, 宗族上层精英则借助与皇帝的这一需要, 谋求更多的权力以达到对族人的控制, 为了满足私利,剥削与压迫族人。这给宗族组织戴上了封建剥削的帽子。 这仅是一个阶段的特征。


    当代社会中, 宗族组织不再是基层的社会组织, 也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了。 传统社会宗族的功能极大的被削弱了, 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完全丧失了。 仅作为一个社会关系的周转点或旅游景点存在。 现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等决定着宗族无法承担传统时代的功能。


    6、 精神信仰的回归与建设


    涂尔干认为, 社会危机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危机, 强调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 倡导建立起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 曾有人问我, “你写这个东西(宗族认同) 有什么现实意义” ? 我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50 编辑

    长时间的思考。 除了绪论中所说到的那些“功利性” 较强的用途之外, 我认为宗族认同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 中国人自古就被儒家“孝道”精神所熏陶,“孝” 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信仰, 如何定义信仰暂且不论, 起码中国人对祖先是有所敬畏的。 一是寻求祖先对自身及后代的庇佑; 一是对先祖感恩。 重建宗族及认同, 同时也是在重建对祖先的敬畏, 有所敬畏才能有所自制。 这也就是说, 一种对祖先与家族负责任的道德规范得以回归与建立。 这种道德规范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 保证了一个家族与一个地区的互助、 和谐与稳定。


    宗族在当前环境下正处于其新生的初级阶段, 时代在变, 宗族会如何变化还有待有后人更多的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1: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10-30 18:52 编辑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 权力与道德[M]. 福建: 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3.
    [3]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 仪式与地方政治[M].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4]林耀华.金翼[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8.
    [5]林耀华.义序宗族研究[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0.
    [6]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0.
    [7]冯尔康.中国宗族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8]钱杭.中国宗族史入门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9]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5
    [10] 许烺光.祖荫下: 中国乡村的亲属、 人格与社会流动[M]. 台北: 南天书局有
    限公司. 2001.
    [11] 郑振满.明 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M]. 北京: 中 国 人民大学出 版
    社. 2009.
    [12]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13]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M]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4][美]威廉. A. 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15] 谭必友. 古村社会变迁——一个话语群的分析实验[M] 北京: 民族出 版
    社. 2005.
    [16]程庭《若庵集》 卷五《春帆纪程. 入新安界》 , 《四库存目丛书子部补编》 第
    8 册, 114 页
    [17]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18] 莫里斯· 哈布瓦赫著. 毕然, 郭金华译. 论集体记忆[M]. 上海人民出 版
    社, 2002.
    [19]雷雨. 湘西小南京今昔风云录[M]. 湖南省保靖县印刷厂, 1995
    [20]王铭铭. 王铭铭自选集[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1]帕雷托著, 田时纲译. 普通社会学纲要.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
    [22] 罗伯特. F. 莫非, 吴玫译.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M]. 北京: 中国文联出 版公
    司, 1988.
    [23]帕雷托著, 田时纲译. 普通社会学纲要.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
    [24]梁丽萍.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 .
    [25]G· 勃罗德彭特. 符号· 象征与建策[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6]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R]. 1927.
    论文类:
    [1] 吴作富. 弗里德曼中国宗族研究范式批判——兼论宗族研究范式的认同取向
    [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 133-137.
    [2]周建新.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J]. 民族研究, 2006(1) : 93—101.
    [3]常建华. 二十世纪中国宗族研究[J]. 历史研究, 1999(5) : 140—162.
    [4] 石奕龙, 陈兴贵. 回顾与反思: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汉人宗族研究[J]. 世界名
    族, 2011(4) : 35—43.
    [5] 陈兴贵.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1) : 22—28.
    [6] 邓云. 宗族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认同——以广西藤县黄一本堂为例[D]. 中山
    大学, 2010.
    [7]钱杭. 论汉人宗族的内源性根据[J]. 史林, 1995(3) : 1-15.
    [8] 阮滢玲. 现代化视角下的祠堂重建——以闽东坂东村为例[J]. 地方文化研
    究, 2014(5) : 75—79.
    [9]周大鸣, 潘争艳.“年例” 习俗与宗族认同——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中心的研
    究[J]. 文化遗产, 2008. 文化遗产, 2008(1) : 61-70.
    [10]黄柏权. 当下宗族话语权的表达方式——关于荷叶镇建祠修谱的人类学考察
    [J]. 黑龙江民族学刊, 2010(3) : 96-101.
    [11] 付华顺. 祭祀空间与宗族认同——政和县禾洋村东平尊王祭祀的民俗考察
    [J]. 闽江学院学报, 2007(3) : 14-17.

    [12]钱杭. 论“后宗族形态”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4) : 80-84.
    [13] 刘 芳, 刘树奎. 人类学中国宗族研究的嬗变与创新[J]. 广西民族研究, 2013
    (1) : 51-56.
    [14]孟芳. 瓦解与重建——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对农村宗族的影响[J]. 船山学
    刊, 2004(4) : 188-190.
    [15] 钱杭. 现代化与中国宗族问题[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3(3) : 148
    —156.
    [16]邓苗. 乡土传统与宗族重建[J]. 青海民族研究, 2014(2) : 52—56.
    [17] 郑振满. 中国家族史研究: 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不同视野[J]. 厦门大学学
    报, 1991(4) : 120—127.
    [18]王铭铭. 中国民间传统与现代化—福建塘东村的个案研究[J]. 传统文化与现
    代化, 1996(3) : 3—15.
    [19] 张 宏 明 . 宗 族 的 再 思 考 — — 一 种 人 类 学 的 比 较 视 野 [J]. 社 会 学 研
    究, 2004(6) : 23—31.
    [20]邱国良. 宗族认同、 政治信任与公共参与——宗族政治视阈下的农民政治信
    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3) : 18-22.
    [21]郭南南. 宗族势力复兴对于村民自治的影响[D]. 安徽大学, 2013.
    [22]科大卫, 刘志伟.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
    意识形态基础[J]. 历史研究, 2000(3) : 4-14.
    [23] 肖唐镖. 宗族在重建抑或瓦解——当前中国乡村地区的宗族重建状况分析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2) : 31-37.
    [24] 孙秀林. 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J]. 社会学研
    究, 2011(1) : 133-166
    [25] 薛亚利. 庆典: 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 2010(2) : 63-71.
    [26] 艾娟, 汪新建. 集体记忆: 研究群体认同的新路径[J]. 新疆社会科学
    2011, (2) : 121-126.
    [27]廖松清. 宗族认同下的吹打乐——以奉化、 富阳地区祭祖、 丧葬仪式中的吹
    打乐为例[D]]. 上海音乐学院, 2010.

    [28]吕俊彪. 仪式、 权力与族群认同的建构——中国西南部一个京族村庄的个案
    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11(2) : 58-63.
    [29]赵云丽. 符号、 集体记忆与群体认同[D]. 吉林大学, 2007.
    [30] 郭 于 华 . 农 村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的 传 统 亲 缘 关 系 [J]. 社 会 学 研
    究, 1994(6) : 49-58.
    [31]钱杭. 现代化与汉人宗族问题[J]. 社会学研究, 1994(3) : 148—156.
    [30]钱杭. 关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 学术月 刊, 1993(4) : 9—
    14
    [33] 钱杭. 当代农村宗族的发展现状和前途选择[J]. 战略与管理, 1994(1) : 86
    —90.
    [34]吴理财. 农村社区认同及重构[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1(3) : 78—84.
    [35]余达忠. 祖先· 祖籍· 宗祠——古代宗族制度下的文化认同[J]. 南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3) : 75-79.
    [36]祝虻. 中国传统宗族记忆与身份认同[D]. 安徽师范大学, 2015.
    [37] 金太军. 村庄治理中三重权力互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J] . 战略与管
    理. 2002: (5)
    [38] 金太军. 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J] . 齐鲁学刊. 2002: 170(5) : 124
    —125
    [39]华农心. 中国新的政治现象——农村能人政治(上) [J] . 中国国情国力,
    1998(5) : 12—13.
    [40]华农心. 中国新的政治现象——农村能人政治(下) [J] . 中国国情国力,
    1998(6) : 18—19.
    [41]Woon, Yuen-fong. Social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South China: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Guan Lineage Of Kai ping County. The China Quarterly .
    地方志:
    [1] 湖 南 省 沅陵 县地 方志 编 纂 委员 会编 . 沅陵 县志 . 北 京 : 中 国 社会出 版
    社, 1993(2)
    [2]辰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辰溪县志. 北京: 三联书店, 1994(5)

    族谱类:
    [1]姚氏族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8 22:35 , Processed in 0.1195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