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1|回复: 1

人物志|“追光者”姚建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11-19 12: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志|“追光者”姚建铨

    2021-11-18 17:21:06 来源: 极派Daily  





    极派Daily 原创
    作者 | 栾鹤
    1960年,美国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4年,美国学者汤斯和俄罗斯学者巴索夫及普罗霍洛夫共同获得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
    彼时的中国正在经历“特殊时期”。1965年,姚建铨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随量仪教研室“战备疏散”至廊坊附近的万庄公社。期间,听教研室的几位老师谈到“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先进的学科技术——激光”。
    1969年,精仪系领导们最终决定:姚建铨等五位老师从万庄公社调回天津大学从事激光研究,这比第一代红宝石激光器出现的时间整整晚了近十年。
    西学东渐
    上世纪80年代初,冷战时期,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以反弹道导弹军事战略计划,抗衡苏联日益强大的核武器技术。高新技术带动军备竞赛,科技强国时代来临。
    当时国内有一种声音,我们现在还没有财力和精力发展科技,不如等美国研制出新成果,到时候我们经济储备也足了,重金把技术买下来,省时省力。
    这种论调,简直荒谬至极。
    哪个国家,能把关系到自身国力的技术卖掉?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1981年,作为第一批公派的访问学者,姚建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机会来之不易,姚建铨争分夺秒。中苏友好的时代背景下,他学的是俄语。为过语言关,姚建铨每日往返于实验室与补习班之间。
    赶上雨季,骑在湿滑的路面,曾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怕耽误上课,他就湿漉漉地赶到教室。“有时候从实验室赶到晚上的补习班,来不及吃饭,下课后也舍不得买点心吃。”姚建铨回忆道,“但是饿得头晕啊,也不敢骑车了,因为之前饿得骑车摔倒过,我就扶着自行车一直走回住所。”
    姚建铨相继应邀在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讲学合作研究。后谢绝挽留,一腔赤诚地回到祖国。
    国内实验条件简陋,姚建铨曾经在仓库里面做实验。“我们在三楼的实验场地没有水,只能从距离最近的二楼女厕所引水。还得找个学生在厕所旁边看着,怕有人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一关水龙头我们那个激光仪器就爆炸了。”
    姚建铨每天五点钟起床,工作状态既已启动。比早点摊出得还早,他常常边看着人家生火,边琢磨问题。一到办公室就开始处理各种事务,有时该吃午饭了,咬了几口的烧饼和茶叶蛋还摊在桌上。
    科研在很大层面上,比的是速度。为弥补失去的时间,姚建铨与时间赛跑。姚建铨每天常常工作10多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
    姚建铨从事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的研究。对于科研项目,从调研立项、方案制订实施,再到攻克难关,姚建铨无一不亲自把关。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及973项目等数十项科研任务。
    他提出并发展了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计算的理论及方法,被国际学学术界称为“姚技术”、“姚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计算——类高斯分布理论——准连续高功率倍频激光器——准连续激光调谐系统的技术体系。他在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领域取得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享有国际声誉。1997年,姚建铨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家国担当
    2014年,七十多岁的姚建铨如往常一样天不亮就下楼,结果滚落楼梯。当老伴发现时,他已经昏过去了40分钟。耳部鼓膜穿孔,流血流脓,头盖骨也受到损伤,并伴有脑出血,住了近一个月的医院。
    姚建铨轻描淡写,只是摔了一跤。“医生建议我以后一年内不要坐飞机了,因为头盖骨有些错位,坐飞机时气压变化会让头盖骨的伤口再出血。我就从高铁开始试起,坐高铁没问题了,我再试试坐飞机,不然很多地方没法去出差。”
    “像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如果只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跟着人家后面来发展科技,肯定是不行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不可能永远选择这种技术依附性发展的模式。科技创新需要有自主原创性的技术,需要有国产化的产品。由产业跟踪到技术自立,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在时机成熟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向前跨越。”姚建铨说。
    耄耋之年的姚建铨院士带领团队仍在奋进,海下激光下行通信技术、太赫兹技术、微纳光电子材料及技术等前沿技术。
    他提出搞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搞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能够在世界上都站得住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以后逐步转向产业;“立地”,就是根据现在政策,某些科研成果能够比较快地产业化,直接用于国计民生,改变老百姓的生活。
    光学是姚建铨的心之所系,他对学科,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生命的承担。学科对于他,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情感、精神,乃至生命的寄托。
    心事浩渺连广宇,民族时代与自己息息相关。费孝通先生曾说过,知识分子心里面要有个比其他都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没有这样的人在拼命,一个学科是不可能出来的。
    星斗其文,赤字其心
    姚建铨认为,科学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从开始的一无所知,然后逐步深入,最后作出成果。这就像走在森林里探宝,最后找到科学宝藏的时候,那真是种享受。这种乐趣,是对自己最大的回馈。”
    他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倾听、思考,每日每时都在进入生命的新生状态,完整地保持着生命的“赤子”状态。
    大学者“大”在哪里?就“大”在他们始终葆有好奇心与新鲜感,因而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其所谓“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姚建铨以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诗句自勉,内里不失士人风骨。“不假良者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两院院士是国之宝藏,有担当的一代学人,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是民族的顶天支柱。启迪后代学人,不咀嚼一己悲欢,有大担当,大使命。
    感谢姚建铨院士、张雅婷教授的大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11-30 16: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建铨于1965年在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
    他提出并发展了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计算的理论及方法,被国际学学术界称为“姚技术”、“姚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计算——类高斯分布理论——准连续高功率倍频激光器——准连续激光调谐系统的技术体系。他在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领域取得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享有国际声誉。1997年,姚建铨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0 15:16 , Processed in 0.1020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