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张棉棉』 唐代吴兴姚氏家族与文学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足智多谋,宏才大略,辅佐君王治国有方。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姚崇与张说素来不和,颇多猜忌。所以姚崇生病以后,便告诫子孙要妥善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姚崇抓住张说喜欢古玩服饰的特点,步步为营,终于使得对方中计。姚崇之所以可以如“诸葛孔明”般料事如神,首先得益于他对张说的充分了解,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谋略过人。姚崇抓住对方弱点,最终赢得胜利,也让其家族躲开了一场灾祸。“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①的故事曲折离奇,是否真实,暂不能下定论,但在唐代人民心里,姚崇当为神机妙算、聪明睿智之人无疑。
    姚崇的机智与才略颇受玄宗青睐。《明皇杂录》卷二一一记载了玄宗在绣岭宫避暑的一段轶闻。当时天气炎热,玄宗找地方避暑无果,便派高力士去打探姚崇如何避暑。高力士回奏,玄宗感慨万分,认为姚崇足智多谋,无论大事小事皆能处理得当,其智慧亦能延伸于天下,使百姓得到恩惠。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至成都,在评说诸将时,亦对姚崇大加赞赏:“‘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因言崇之宏才远略。”②
    其二,“进谏诤”“纳谏诤”——君臣知遇。
    唐玄宗与姚崇,可以说是一对君臣,相互成就了彼此。唐玄宗是一路从政变中走来的“开元天子”,姚崇则是在混乱政局中起起伏伏的“救时宰相”。姚崇勇于直谏,玄宗善于纳谏,两人合作亲密无间,将大唐王朝推向高潮,盛唐气象也由此拉开了序幕。两人的知遇故事在《大唐新语》卷一中有记载。在一次校猎过程中,玄宗与姚崇谈论狩猎之事时,得知姚崇少为猎师,后因张憬藏的预言而折节读书以至将相。这样文武兼备的姚崇深得玄宗赏识,玄宗不仅与之分享猎物,军国之务也都和姚崇共同探讨,并“悉从之”③,这也使得姚崇一直政务繁忙,永远都是行色匆匆的样子,因此被魏光乘戏称为“赶蛇鹳鹊”④。在《大唐新语》卷六中也有类似记载,不过关于姚崇发奋读书的契机,两书记载略有不同。据《大唐新语》载:“姚崇初不悦学,年逾弱冠,常过所亲,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逐耽玩坟史。以文华著名。”⑤

    据托名唐代柳宗元撰写的《龙城录》记载,李隆基即位时,曾梦二龙一符与“姚崇宋璟”四字。于是请申王李撝解梦,曰:“崇、璟当为辅相。”⑥这个故事虽带有某种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当时玄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求贤若
    ①(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16页。
    ②(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2页。
    ③(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④(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0页。
    ⑤(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1页。
    ⑥(唐)柳宗元《龙城录》卷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3-24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0: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渴的思绪。

    姚崇政绩出色,深得君心。如《开天传信记》所载,开元初期,山东发生蝗灾,有人便妄加解释认为是“天灾”,是“不德”所致,若大力灭蝗,则会“伤义”。姚崇据理力谏,主张灭蝗除害以安农。在姚崇等人的努力下,共捕得蝗虫百余担,终于“时无饥馑,天下无赖”①,为社会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姚崇也因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治蝗之臣”。而太宗果断听取姚崇意见亦是此次灭蝗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太宗信任姚崇,善于纳谏,在朝廷中树立了榜样。

    玄宗对姚崇特别优待,不仅“引见便殿”②,在其离开时亦“临轩以送”③,非其他宰臣可以相提并论。除此之外,玄宗还在政务上给了姚崇更多的权利,如《次柳氏旧闻》记载,姚崇因为郎署任免之事再三奏请玄宗,玄宗始终不应。其实玄宗是把任免的权利交给了姚崇,体现了君主的开明以及对相权的尊重。君臣关系的融洽和谐,为缔造盛世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三,刚正不阿,力荐贤才。
    姚崇作为一代名相,其刚正不阿的品质,历来均有记载,兹举几例以明之。
    据《大唐新语》卷九载:
    成敬奇有俊才,文章立而可就。为大理正,与姚崇有姻亲。崇尝寝疾,敬奇造宅省焉。对崇流涕,怀中置生雀数枚,一一持出,请崇手执而后放之。祝云:“冀(希望)令公速愈。”崇勉强从之。敬奇既去,崇恶其谀媚,谓其子弟曰:“此泪从何而来。”自此不复接遇。④

    成敬奇是姚崇的亲戚,颇有俊才,但因过于谄媚,不受姚崇待见,可见姚崇本身就是正直之人。

    再如《大唐新语》卷六载,姚崇的外甥,任奕、任异虽然是寄养在姚崇家中,但却能受到如亲生儿子般的待遇,甚至分到丰厚的家产⑤,可见姚崇关爱宗族,同时也可以看出姚崇无论对人对事都非常公平。

    姚崇不但对自己要求甚严,处处以身作则,对子女教育亦相当严格,发现问题,不偏私不护短。《次柳氏旧闻》有言,魏知古因不满姚崇对他的排挤,把其子的请托之事告知玄宗。姚崇“不私其子之过”⑥,得到玄宗的大加赞赏。玄

    ①(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51页。
    ②(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③(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④(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3-144页。
    ⑤(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1页。
    ⑥(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欲罢知古,姚崇亦极力劝谏,希望玄宗不要偏袒自己,尽显一代贤臣之风范。

    在任人唯贤方面,姚崇也是以大局为重,力荐贤才,堪称表率。如《大唐新语》载,武则天时期,姚崇认为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①,故荐举其为宰相,帮助武则天兴复社稷。除了张柬之,姚崇也曾荐举过宋璟、魏知古、萧嵩、严挺之、齐浣、韦凑、韩思复、卢藏用等人,他们官至中枢,皆为治世能臣,可谓独具慧眼,有识人之明,正如清人洪迈所说:“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②

    三、总结与评价
    姚崇年少时“尚气节,长乃好学”③,“举下笔成章科”④,授官淮州司仓。累迁夏官(兵部)侍郎,后相武后和睿宗,开元初又相唐玄宗,史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⑤。尤其在开元前期,姚崇力主革新,敢言直谏,一革中宗以来的多项弊政,开创了“开元盛世”新局面,被史书誉之为“救时之相”⑥。

    按理,姚崇处理政事有功,应该广受赞誉,但史书却载其在掌握大权后,“然资权谲”⑦,与张说、刘幽求、钟绍京、魏知古、赵彦昭等人关系紧张,甚至将他们倾轧出朝廷,如《新唐书》载,张说“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⑧,刘幽求被“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怏散职……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⑨,魏知古“与姚元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⑩。《旧唐书》亦云,姚崇对魏知古“深忌惮之”11,甚至进谗毁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若结合当时背景不难发现,与姚崇关系不协的大臣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品行恶劣之人;另一类是从事政治投机之人。姚崇用非常手段打击他们,其实是一种是成熟老练的处理政事的手段,是为了保证开元初期的稳定发展。《旧唐书》曰:“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12又赞曰:“姚宋入用,邢政多端。”13

    ①(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页。
    ②(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9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二四《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81页。
    ④(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21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25页。
    ⑥(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2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二四《姚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87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07页。
    ⑨(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二一《刘幽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28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二六《魏知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14页。
    11(宋)欧阳修、宋祁《旧唐书》卷九八《魏知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64页。
    12(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九六《姚崇·宋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37页。
    13(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九六《姚崇·宋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37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贤相姚崇,在政治、文化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成就。姚崇针对时弊、因时变通,为开创“开创盛世”做出巨大贡献,为世人树立了楷模,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唐代民间百姓不仅供奉姚崇的画像,甚至还为姚崇修建庙宇。宋代亦有当地知州为其设立姚公祠。时至今日,每年二月初十,各地姚崇后裔仍会前来祭祀,祈求福祉的降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第三节吴兴姚氏家族文化视域下的姚合与晚唐体
    姚合诗歌语言浅易通俗,平淡质朴,内容不涉轻艳,追求官僚士大夫的闲适意趣与艺术修养,为“晚唐体”创作群体起到了典范作用。反推之,姚合乃吴兴姚氏家族成员,自祖先姚祥定居陕郡以来,连续数代均在北方为官,一门仕宦显赫。姚合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必然会对其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本节亦从家族文化视角出发,探究姚合与晚唐体的关系。

    一、吴兴姚氏家族文化对姚合诗歌创作的影响
    吴兴姚氏是江南的文化世家,经过历代积淀,家学深厚,家法谨严。家族文化的熏陶习染,潜移默化地作用在了姚合的身上,使之诗歌创作打上了家族的烙印。

    姚合诗歌意趣体现官僚士大夫的雅致闲适和艺术修养。唐代吴兴姚氏家族成员因自身的家世良好,因而具备了上层文人士大夫普遍具有的闲适情趣和艺术品位。他们所做的大多是外人看来颇具风清雅致的事,如燕集、饮酒、射壶、赏花、玩月、种竹、鉴石等。在唐代吴兴姚氏诗歌中,“酒”出现153次,“花”89次,月“93”次,“竹”64次,“山”276次,“石”83次。而其中更有一部分艺术品位高者,如姚思廉、姚崇、姚合、姚訚、姚係、姚赞等表现出诗文、书法、古琴等方面的特长。唐代吴兴姚氏文人常与优秀诗人、散文家燕集赋诗、寄赠唱和,并多有诗文传世,尤以姚合为最。优越与富足的家庭条件易于形成平和与闲适的心理感受,也易于形成中和平正的内在气质。如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四):
    薄书多不会,薄俸亦难销。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且自心中乐,从他笑寂寥。①
    此诗描绘了一个懒吏的日常生活状态。诗歌紧扣“懒”字,表现了生活的慵散闲适,如懒于理会“簿书”,懒于使用“薄俸”,懒于睁开醉眼,懒于系腰带。而慵懒文人的乐趣大概就在于摆弄花卉,鉴石、造山。内心的富足,亦让诗人无比快乐,表达了诗人悠然随性的生活态度。这样生活场景在其他诗句

    ①(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0: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亦有较为细致的描绘,如“就架题书目,寻栏记药巢”①,“扫舍惊巢燕,寻方落壁鱼”②,“印朱沾墨砚,户籍杂经书”③。《唐才子传》卷六云:“性嗜酒,爱花,颓然自放,人事生理,略不介意,有达人之大观。”④可谓知人。姚合诗歌借各种琐屑之物,充分展现了地方县邑的生活图景,同时也把士大夫独有的小资情调描绘得淋漓尽致。姚合还会借助生活细节表现自己的疏懒的性格特征和安逸的生活状态,如“性疏常爱卧,亲故笑悠悠。纵出多携枕,因衙始裹头”⑤。姚合因为“爱卧”,已经到了随身携带枕头的地步,闲适自在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还如“日出方能起”⑥、“作吏无能事”⑦等句子,也表现了诗人随性的生活态度。当其他文人在仕途中找不到出路时,姚合的诗歌便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出口,对其情感寄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姚合诗歌内容不涉轻艳。唐代吴兴姚氏家族家风严谨正直,多有忠义耿介之士,故姚氏文人作文注重功用教化,有社会责任意识。唐代吴兴姚氏有文章传世四十八篇,多为直言敢谏的奏折表疏。姚思廉父子撰史书时,极力推崇忠诚孝悌观念。这种作风代表士大夫阶层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端正的社会形象。姚合在此方面堪称楷模。如《庄居野行》: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⑧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政治日衰,社会上一片破败、萧条的景象。此诗描绘了一个荒芜的村庄,借“屋中人”之口,揭露国家政策的种种弊端,同时对社会背后所隐藏的危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之情。结尾处“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丞黎”⑨是姚合对朝廷的叩问,字字珠玑,足其关心民生疾苦的见识,颇具曾祖父姚崇之遗风。另有《塞下曲》表达了对久戍边疆、耽于战事的将士的同情和愧疚。《晦日送穷》三首、《新昌里》表达了姚合廉洁自守的为人作风,其中《新昌里》更是有自我警省意味,与姚崇《五诫》及

    ①(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7页。
    ②(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③(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④(元)辛文房撰,舒宝璋校注《唐才子传》卷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页。
    ⑤(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⑥(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⑦(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⑧(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1页。
    ⑨(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1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口箴》等文章一脉相承。姚合代表官僚阶层的严谨态度,其追随者也受其影响,大多都能清高耿介、坚守人格道德,这既是姚合带给后学的巨大的精神与人格的财富,也是吴兴姚氏家族门风一脉相承的体现。姚合的后学无论穷达,诗歌内容均不涉及轻艳浮靡的内容。

    姚合诗歌风格朴实、率真。唐代吴兴姚氏家学家风具备经史传家的传统。姚氏文人注重诗歌内容,反对浮华文风。姚思廉父子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奠基人,《梁书》、《陈书》均以散文体写作,文风朴实。唐代吴兴姚氏的诗歌情感真挚自然,如姚係《秋夕会友》、《送周愿判官归岭南》、《送陆浑主簿赵宗儒之任》,姚伦《感秋》、《过章秀才洛阳客舍》,姚崇《秋夜望月》、《过栖言寺》等。姚氏文章则实用性非常强,如姚璹《请□大石国献狮子疏》、《不合从坐奏》、《明堂灾奏》,姚珽《节愍太子书》、姚崇《五诫》、《遗令诫子孙文》、《谏造寺度僧奏》、《答捕蝗奏》等。重功用、重实际的家学家风是姚合诗歌理论与实践的根基。在《答韩湘》中,姚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姚合认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少有天赋,但只要勤奋刻苦就会有所长进。同时在学习作诗时,不应过分矫饰,更不能有太多的得失心和功利心。作诗如做人,姚合明确提出“君子无浮言,此诗应亦直”①的道德标准和作诗原则。诗人应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摒弃浮华,回归真我。诗歌应率直质朴,有感而发,自然真挚。哪怕是宴饮酬唱之作,姚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客衣裳多不稳,和人诗句固难精。”②此类诗歌容易限制个人发挥,故难成佳作。姚合诗歌平易自然,所以多被论诗者认为是“语僻意浅,大有伧气”③、“浅直而拙”④、“恬淡近人,太清弱,抑又太尽”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恬淡浅直的诗风正是姚合独有的特质,具有强烈的个人魅力。哪怕置于整个唐代诗歌中,因为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亦不会被轻易埋没。其《武功县中作》三十首、《杏溪》十首、《题金州西园》九首、《闲居遣怀》十首等组诗,都是姚合有感而发之作,情感恬淡平和,充分体现了姚合质朴的诗风。

    二、姚合与晚唐体
    姚合出身名门,具有非常典型的文人士大夫性格,这种性格表现为对儒家道德规范的坚守、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佛道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对年轻后进的奖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朋友亲人的关爱、对窘困境
    ①(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03页。
    ②(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③(元)方回,(清)纪晓岚刊误,吴晓峰点校《<瀛奎律髓>刊误》卷六,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④陈伯海《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1页。
    ⑤(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1: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遇的坦然等。姚合与贾岛并称为“姚贾”,对诗人创作有较大影响,尤其是“晚唐体”诗人。如胡元瑞所云:“晚唐二家,一家学贾岛,一家学姚合。”①后世诗人在评论诗作中多言及贾岛,但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多师法姚合。因为姚合诗歌内容广泛,情感平和,多描写平易近人的事物,有“小结果”②,所以后人更易学习。

    姚合作为晚唐体的领军人物之一,多巧思而少奇才,广受世人认可,尤其是在长庆初年创作《武功县中作》等闲适类作品后,更是声名鹊起,“士多归重”③。姚合身边逐渐聚集起一大批以其为核心的诗人集团,其成员主要包括雍陶、顾非熊、李频、郑巢、周贺等。他们或师法姚合,或师法贾岛,或兼学姚贾,积极参与创作,并多有成就。部分成员诗歌风格更近似姚合,如雍陶自比“谢宣城、柳吴兴”④,其诗“水木夕阴冷,池塘秋意多。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愁燕窥灯语,情人见月过。砧声听已别,虫响复相和”⑤,何焯评曰:“风致极似姚合”⑥。顾非熊深得姚诗精髓,如“树势标秦远,天形到岳低”⑦、“云中日已赤,山外夜初残”⑧、“峤云侵寺吐,汀月隔楼新”⑨,纪昀论诗亦将其归入“武功派”⑩。李频诗尽得姚诗神韵,诗句“觅句秋吟苦,酬恩夜坐劳”11、“旧业多归兴,空山尽老期”12、“苦学缘明代,劳生欲白髭”13,写得与姚合风致无二。纪昀评曰:“亦是效其妇翁。”14郑巢诗歌亦有姚诗体貌,如“晓鹭栖危石,秋萍满败船”15、“远瀑穿经室,寒螀发定衣”16、“茶烟开瓦雪,鹤迹上潭冰”17等。周贺诗平易舒缓处多类于姚合,“未断却来约,且伸临去情”18、“莫为儿孙役,馀生能几何”19等。其中《赠李主薄》诗,方回评曰:“贺诗格与姚合、王建相类,而此一诗尤近之。”20

    随着诗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姚合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至于宋代,姚合、

    ①(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
    ②(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三《李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94页。
    ④(唐)范摅《云溪友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
    ⑤(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12页。
    ⑥(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31页。
    ⑦(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80页。
    ⑧(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84页。
    ⑨(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82页。
    ⑩(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9页。
    11(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八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838页。
    12(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829页。
    13(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828页。
    14(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9页。
    15(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34页。
    16(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34页。
    17(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37页。
    18(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22页。
    19(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五〇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23页。
    20(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1: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岛诗风亦成为当时效法的诗歌潮流之一,谓之“晚唐体”,而学习姚、贾诗风的诗人则谓之“晚唐体”诗人。这一时期诗歌流派,兼学姚贾,风格各异,或朴质平淡,或清淡闲远,或寒冷峭拔,或细巧奇僻,趣味不一,但基本指向一致:他们不仅诗法姚合,而且同时也学习贾岛以及与之有着类似风格的弟子。他们是姚合的追随者、仰慕者、学习者,也是流衍至九僧、四灵、江湖诸诗人的桥梁。

    在宋初文坛中,“九僧”是学习“晚唐体”的代表群体,他们恪守姚、贾诗风,相互唱和,极大地推动了“晚唐体”的发展。纪昀曰:“其晚唐一体,‘九僧’最逼真。”①还有“晚唐体”诗人,如林逋、寇准、潘阆、魏野等。他们奉姚、贾为宗主,对两人诗风都有所承袭。其中有部分诗人诗风与姚合诗风相类,如赵湘《自题》:“偶病闲辜月,因吟瘦过秋。”②纪昀曰:“源出姚合。”③曹汝弼《赠披云峰岳长老》:“雨侵香篆涩,苔长屐痕深。”④纪昀评曰:“是晚唐。三、四颇入‘武功’。”⑤王操《游边上》:“雕饥窥坏家,马渴嗅冰河。”⑥纪昀评曰:“三、四亦武功小样范。”⑦又如林逋《孤山隐居书壁》、魏野《夏日雨中题谔师房》、寇准《喜吉上人至》、潘阆《送崇教大师惠思归山》、王随《旅店》、智圆《赠闻聪师》、景淳《绝句》等诗,构思精巧、字句工稳,意绪绵密,无疑受到姚合诗风的深刻影响。

    “晚唐体”形成时间漫长,蕴藉内涵丰富,它既不属姚武功体,也不属于贾浪仙体,但姚合无疑在“晚唐体”诗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姚合的影响力远不只如此,除了唐代姚贾诗人群体、宋初“晚唐体”诗人以外,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派,乃至明末竟陵派、清代高密派和同光派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效法姚合,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为中国文学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①(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提要》卷一五二《南阳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4页。
    ②傅璇琮《全宋诗》卷七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0页。
    ③(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提要》卷一五二《南阳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4页。
    ④傅璇琮《全宋诗》卷九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4页。
    ⑤(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1页。
    ⑥傅璇琮《全宋诗》卷五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48页。
    ⑦(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1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1: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吴兴姚氏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世家。自孙吴姚信到姚僧垣,历经八代,其家族人物长期在正史中失载。然而以“东皋贱族”自称的姚氏家族,历劫沧桑而世泽不衰、人才辈出,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家学家风修养在唐代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而重振家声。经过历代的文化传承,唐代吴兴姚氏形成了尊经重史、能文会书的家学传统和仁爱孝悌、忠正耿介、清廉俭约的优美家风,这些家族传统对姚氏立身行事、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吴兴姚氏在文学上的成就颇为引人注目,姚氏族人在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个别成员还引领了一时的文学潮流。唐代吴兴姚氏的政治地位虽有升有降,但凭借其文化影响力,在唐代依旧蔚为著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1: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1.古籍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南齐)谢赫.古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6](梁)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7](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9](陈)姚最.续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10](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书书局,1973.
    [12](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书书局,1972.
    [13](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4](唐)令孤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5](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7](唐)陈子昂.陈子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8](唐)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唐)刘知几,浦起龙释.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0](唐)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1](唐)孟浩然,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2](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3](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5](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6](唐)韦应物.韦苏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7](唐)封演.封氏见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8](唐)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9](唐)张籍.张司业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0](唐)姚合.姚少监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1](唐)贾岛.长江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2](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3](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4](唐)范摅.云溪友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5](唐)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3-
    [36](唐)郑处诲.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7](唐)郑棨.开天传信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9](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0](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1](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2](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3](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4](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6](宋)王谠,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8](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9](宋)范祖禹.唐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0](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1](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2](宋)刘清之.戒子同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3](宋)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54](宋)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5](宋)俞文豹.吹剑录全编[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54](元)方回,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5](元)方回,(清)纪晓岚刊误,吴晓峰点校.瀛奎律髓刊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
    [56](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57](明)杨慎.升庵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8](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59](明)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0](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1](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2](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3](明)陆时雍.唐诗镜[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4](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5](清)嵇曾筠监修,沈翼机编纂.浙江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6](清)沈翼机.浙江通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7](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8](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9](清)翁方纲.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0](清)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4
    [71](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2](清)徐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3](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基本典籍
    [1]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陈尚君.全唐诗续拾[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吴钢.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5]周绍良.全唐文新编[M].吉林:吉林文史,1999.
    [6]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陈尚君.全唐文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乔栋、李献奇等.洛阳新获墓志续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毛阳光、余扶危.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3.学术专著
    [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钱穆.国学大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4]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5]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7]陈寅格.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陈顺智.魏晋南北朝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曹芳林.姚合考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4]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5]肖占鹏、李勃洋.沈下贤集校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6]徐玉清.百家姓书库:姚[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曹道衡.兰陵萧氏与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9]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0]姚学谋.大唐贤相姚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1]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3]孙国栋.唐宋史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5-
    [24]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5]柳金福.洛阳新出唐志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4.学位论文
    [1]张震英.姚贾诗论[D].保定:河北大学,2003.
    [2]白爱平.姚贾接受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3]方海燕.姚合与佛教[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4]胡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校補[D].重庆:西南大学,2007.
    [5]李建华.唐代山东士族与文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6]刘鹏.唐代天水赵氏家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7]王蕾.唐代渤海高氏家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8]王兰兰.隋唐武功苏氏家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陈世飞.江总的诗歌及其与陈代诗歌发展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0]夏兆伟.权力与话语的博弈——开元元至开元二十三的唐代教化探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盖晓明.佛学与六朝文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1.
    [12]郭桂彬.六朝吴兴文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3]明海伟.姚合及其诗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4]任颖卮.唐代蒲州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期刊论文
    [1]吴企明.《全唐诗》姚合传订补[J].杭州大学学报,19794):45-49.
    [2]王秉伦.盛唐“开元之治”的政治家——姚崇[J].河南大学学报,19812):75-79.
    [3]温肇桐.姚最《续画品录》浅谈[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21):38-40.
    [4]郭剑东.关于姚合的籍贯[J].社会科学战线,19824):290.
    [5]袁行霈.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19946):74-83.
    [6]杨秋瑾.李频交游小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1):126-130.
    [7]陈表义.姚思廉及其《梁书》《陈书》浅论[J].暨南学报,19972):72-77.
    [8]李献奇.唐徐恽及夫人姚氏墓志考述[J].中原文物,20006):46-52.
    [9]谢荣福.试论姚合的佛道信仰及其对思想创作的影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4):53-57.
    [10]鲍江华.姚最《续画品》美学思想初探[J].浙江学刊,20022):220-223.
    [11]王同策.与其浊富宁比清贫——姚崇《冰壶诫》赏析[J].学问,20025):24-25.
    [12]李少雍.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读《梁书》《陈书》札记[J].文学遗产,20022):79-92.
    [13]王永平.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从一个侧面看文化因素在世族传承中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20032):65-72.
    [14]张学锋.读西安出土唐姚无陂墓志[J].华夏考古,20052):97-102.
    [15]李定广.论“晚唐体”[J].文学遗产,20063):49-60.
    [16]丁放.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J].文学遗产,20073):51-62.66
    [17]沈文凡.唐代诗人姚合研究综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124-132.
    [18]张应桥.唐名相姚崇五世孙姚勖自撰墓志简释[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5):10-13.
    [19]毛振华.姚察、姚思廉散文特点及其对古文运动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20112):116-120.
    [20]李建华.论唐代史学发展与古文运动[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1):39-43.
    [21]刘艳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陕郡姚氏”订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7):45-47.
    [22]程青芬.洛阳新出土《姚异墓志》考释[J].黑龙江史志,20143):49-51.
    [23]李建华.唐代古文运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4):87-94.
    [24]刘后滨.唐玄宗与姚崇:一对君臣的相互成就[J].文史天地,20144):11-15.
    [25]王峰秀.以姚最《续画品》为历史透视点论中古绘画民族共性审美体系历史演进[J].艺术研究,20144):80-83.
    [26]姚诗聪.关于唐代吴兴姚氏入仕人数的初步统计[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92-9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16 16:45 , Processed in 0.1269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