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6|回复: 9

太康姚氏发展简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7-9 14: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康姚氏发展简史











    姚成礼 编著

    姚传逵 校对







    2022年3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4: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7-9 14:58 编辑

    太康姚氏发展简史


    世界著名文学家堂吉诃德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人类的未来。
    国家有国之史,地方有地方之史。一个家族也一样必定有这个家族的历史。历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不忘历史才会有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太康姚氏也称豫东姚氏,是豫东地区一个较大的族群之一。这一族人有着光辉的历史,渊源流长,人口之多,居住面积之广,人才辈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充分显示出灿烂光辉的一页。
    一、太康姚氏的历史渊源
    (一)太康姚氏始祖的人生足迹
    太康姚氏始祖讳斌,字全才,祖籍山东省青州府博兴县老灌巷。斌生于元延祐四年(即1317年)丙辰之春,农历四月初十日,卒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乙亥之秋。元壬午(1342年)举人,丙戍(1346)翰林,由庶吉士而编修。元顺帝十八年(1350年)退士还乡,时年34岁。弟兄三人一堂聚守雅称相待。后山东一时兵燹四起,战乱不断,于元顺帝二十四年(1357年)为避乱弟兄三人离开老灌巷外出逃难。先饶阳(今河北饶阳),后真定(今河北正定)。始祖在饶阳结识始祖母魏氏。元顺帝二十八年(1360年)到真定后弟兄三人手足分离,为让后代子孙记起是一家,镂版铁铸铁灶台(又称铁老灶),所以太康姚氏又称“铁锅底门姚”。铁灶台一铸三份一人一份,天各一方,一襄(今河南襄城),一太邑(今河南太康),一桐城(今安徽桐城),各安居焉。弟兄三人因相距遥远,交通不便虽有来往,也不多矣。(铁灶台附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4: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7-9 15:01 编辑

    始祖斌携始祖母来到太康西北四十五里的会城岗(今太康县常营镇会城寺)定居,从此再未回过老家,距今已有662年的历史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听说始祖斌之才华,洪武戍申屡有所召,屡召不应。始祖为什么不应召呢?我们凡学过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始祖在元朝任翰林院编修时正值元朝末期,当时元朝吏治更加腐败,横征暴敛,强取豪夺,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收比元初增加二十倍。大批蒙古人又到处抢取土地,而中原地区又连年灾荒,洪水泛滥,山东兵燹不断,更使百姓破产流亡,无计生存。特别是到了元顺帝至正八年之后,吏治更加残酷,蒙古人可以任意杀人,豪夺汉人财物视为无罪,全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元朝廷又大量排斥汉族官员,不是解雇,就是杀害。为此,作为汉族出身的始祖斌看到这种不良情景,真是担心害怕,万一不知道哪一天稍有不慎就会有丢官罢职或者杀头之险。如果再待在朝中势必难逃此难,他不愿再为统治阶级卖命效劳,苟且一生,始祖心知肚明不如早退出仕途,以免灾难降临。几年的官宦生活,始祖已经认识到伴君如伴虎,无官一身轻的道理,他当官当够了,也当怕了,不如当一个老百姓无忧无虑,逍遥自在,没有风险,所以朱洪武几次下召,始祖屡召不应就是这个原因。
        始祖不愿当官,就连后代子孙他也不想让他们做官,他经常教育子女的一句话:”好好读书,博学多才,给官不做,老实做人,为百姓谋福利。”始祖是这样教导的,后代子孙也是这样做的。
        说起始祖不愿当官,也不想让后代子孙们当官,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始祖斌到了晚年,他请过一位看坟地的风水先生给他看坟地,他对看坟地的风水先生说:“我们姚家做官做够了,不想再做官了,连后代子孙们也不要再做官,给我选一块人旺财旺
        官不旺之风水宝地,我死后就葬在那里。”风水先生听了始祖的话,就按照始祖说的去寻找。因为会城岗处于八里长岗之头,风水先生看了看若是岗头做坟地官旺财旺人不旺,若要往后退30米,就是官不旺,而人旺财旺,所以风水先生对始祖说:”整个长岗均是风水宝地,若把坟选在岗头,后代孙就会官旺财旺,若往后退30米,就没有官旺了,而正是你要选的人旺财旺之风水宝地。”
        始祖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就告诚子孙们,他死后就葬在岗头往后30米的地方。洪武二十八年始祖斌去世,子孙们就按照他的吩咐把他埋在岗北30米那块风景秀丽,树木参天的高岗之上。所以直到现在太康姚氏族人中连一个当大官的也没有,真是应验了风水先生的那句话“人旺财旺官不旺。”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的,是一种迷信,其实不全是这样。太康姚氏官位不旺其主要原因不是老坟地所决定的,而是后代子孙谨遵始祖嘱咐, “好好读书,不求做官罢了”
        如姚氏三世祖,温、洁、浩、安、清、济、汶、洪等人都有很高的学问。不是监生,就是廪生,不是举人就是榜眼、探花,却都不是官府之人。三世祖浩,字志大,上学至国子监。后不参加科举,仅遵祖训,回到家乡,当一名教书先生,从教30年,直到终老.封为儒官。
        九世祖姚九世明末考入国子监,学成后、封官不做却走上经商之路。
        十二世祖姚开裕,学习成绩特别好,考入南监。相当于举人副榜,结果不做官回乡种地,当一介平民、度过一生。
        以上事实说明太康姚氏家族不是没有官位.也都不是蠢才,就他们的学问来说、科考当个巡抚、县令是不成问题的,可是都没有这样去做,其原因就是谨遵先祖遗言,上学不求官,给官也不做,宁愿一生清贫,也不去当官享受荣华.这就是当时姚氏家族的理念和人生观。
        始祖和始祖母逃离山东出来避难,既没有定居饶阳,又没有选定真定,而来到太康县会城岗落脚,为什么?理由有三,第一.绕阳、真定离京城较近不宜隐居;第二会城岗离京师较远,地处偏僻,是山村野岭.是统治阶级统治触角不到的地方;第三,会城八里长岗,岗高林密,风景透丽,人烟稀少,土地肥沃.很有发展空间,所以始祖择岗而居。

    (二)、时来运转
        始祖和始祖母初来会城岗,生活上是很艰难的,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无土地耕种,二无亲朋好友相助,无依无靠,只能凭借自己一双手和出苦力。给人家扛工以求挣点钱粮,养家糊口。甚至到了寒冬家中无了粮食还会靠要饭来唯持生活。经过了两年多的磨难,最后才找到唯一的生活之路。
        一天始祖斌闲暇无事出外溜达,偶而来到会城岗的一处学校附近的一棵大柳树旁,有个同学蹲在地上发呆,眉头紧皱,同时还有一种很急躁又很为难的样子。始祖斌看见这种情况,好奇地走向前去低声问道:"小同学,你在想什么呢?这么愁眉不展的,难道是碰到什么困难了吗?”那个同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听有人在问他,急忙抬起头看了看始祖斌说道:”先生,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写文题,实在太难了,我想了一夜也没有想好,不知道怎么去写。今天老师等着要作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始祖斌听了那个同学的一番话说道:”小同学,老师出的文题能让我看看吗?"此时小同学用眼翻了翻,看看姚斌,不情愿的把文题递给了始祖斌。
        始祖斌接过来一看又说道:"小同学别为难了,我给你写一篇你抄一抄送给老师不就得了!”说罢始祖斌顺手接过小学生手中的竹笔在腿上写了起来,不大功夫。一篇文章就写好了。这个同学把文章照抄下来,随身站起一躬说道:“谢谢先生!"拔腿向学校跑去。
        到了学校,班内的学生几乎快到齐了。老师给同学们要作业,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没写好,这个同学高兴地从书包里拿出自己誊好的文章双手递给了老师。老师接过来这个同学的作业,上下仔细地看了一遍,眉色飞舞赞叹不已。心里说,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文章简练,内容高深含蓄,文词漂亮恰到好处。既有发挥性又有说服力,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老师看罢,一时又皱起了眉头,心想,这个同学平时文章一般,今天为什么会写这样好的文章来。他根本不信。老师想到此索性叫这位同学问道:"这篇文章真的是你写的吗?"这位同学吱岐唔唔地答道:"是……是…我写的!”老师根本就不相信这个同学说的是真话,进一步责问道:"说吧.是谁帮你写的?"这个同学觉得瞒哄不住,只好一五一十的把实情说了出来。
        老师听了这个同学的述说,听他介绍那位先生的衣行相貌。他似乎在哪见到过此人,此人相貌一般,不过文质彬彬、举止不凡,虽是一个老百姓,从他写的这篇文章来看,.很像一个具有文化修养,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决定抽空会一会他,这个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如果真是此地人,如今我也老了,也不如我把学校这一摊子事托附给他,也了我一桩心愿。
        过了几天,学校这位老师找到了始祖姚斌。他看始祖一身穿戴十分朴素,一件灰色长衫破旧不堪.,可举止大方,不拘不束,谈吐文墨简洁有致,似有文豪之气。同时此人文质彬彬,说话温文典雅,让人一见如故,从内心里肃然起敬。
        二人通过促膝长谈,非常投机,使这位老师彼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这位老师不敢再在此任教,随将学校工作全盘托附给他,这就是始祖斌两年后时来运转之时。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之道,这一教就是20多年。

    (三)、始祖的人生观
        始祖,讳斌,字全才,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子弟,从小在农村长大。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阶级情感。他在山东老灌巷生活了一、二十年,通过自身的体会和耳濡目染,知道老百姓的苦和难,他们的劳动量是非常大的,生活上是穷困的,胸朝黄士背向天,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甚至连温饱问题就解决不了,孩子们得不到上学读书的机会,走不出农村,只能一辈子在家受穷,辈辈受穷。农村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仍然受着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来缚。老人们没有生活保障,干了一辈子,累得五老七伤,最后含辛茹苦的病老短暂的一生。
        始祖了解到劳动人民自身的痛苦,所以他非常同情劳动人民,他年少时曾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取得一官半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也一定要为老百姓着想,为老姓办事,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可是学业有成进入翰林院,虽然名气不小,也不下封,却没有实权很难施展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完全破灭。认识到从此再也没有报答老百姓的机会了,同时他又看到元朝的统治者们残暴腐败,为人民造福的愿望难以实现,最后才导致弃官回乡。
        始祖斌一生光明磊落,一尘不染,生活俭朴,清清白白的做人,回到自己的家当一个顺民,决心安度晚年。谁知山东一带又起祸端,战乱不断,灾荒连连,无法再生活下去,不得不举家搬迁,找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过日子,逃来逃去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安身之处,后来才来到太康会城岗,永远定居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5: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太康姚氏门派的划分


        太康姚氏是豫东平原上一大旺族.始祖斌,字全才,所生三子,长子讳圭、次讳宽、三讳贵,遂分三门(俗称老三门)即圭及其后代为长门,宽及其后代为二门,贵及其后代为三门。
        长门始祖,讳圭,字天玺,配偶徐氏,生五子。长子讳安,配聂民;二子讳清,配徐、李氏;三子讳济,配李氏;四子讳汶配王氏;五子讳洪配李氏。故长门又分五门(即新五门),安及其后代谓长门;清及其后代谓二门;济及其后代谓三门;汶及其后代谓四门;洪及其后代谓五门。又有长门长、长门二、长门三.、长门四、长门五之说。
        二门始祖讳宽,字宏量,配偶孔氏。宽生三子,长子讳温,字和厚,配偶张、孔氏;二子讳洁,字清远,配刘、孙氏;三子讳浩,字志大.配偶刘氏。老二门又分三门(称新三门)即温及其后代为二门长;洁及其后代为二门二;浩及其后代为二门三.
        三门始祖讳贵,字世清,配偶范氏,贵生二子。长子讳敬.字协恭,配偶王氏;二子讳玘,字佩玉,配偶陈氏。三门始祖因早从会城岗迁出,分布广,居住分散没有另分门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5: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7-9 15:06 编辑

    三、太康姚氏祖莹的修建


        太康姚氏始祖斌和始祖母魏氏二老去世后,尸骨并未送回山东老家,而是就地安葬。葬于会城寺村东庄头岗之上,坐北朝南。他二人故后因后代子孙都是一般的老百姓,生活较为贫困,对于安葬始祖的形式仍按普通百姓的葬礼和埋葬方法进行安葬,他们走时并未带走什么,只身一人和一口白茬棺木,没有一星点随葬品,甚至连一块简单的墓碑也没有。始祖斌本是大名鼎鼎的元朝翰林院编修,堂堂正正的举人,就这么寒酸地走了,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坟头、独自安息在荒山野岭之上,整整160年之久。

        直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岁次丙辰11月6日太康姚氏后人才给始祖竖起一座墓碑。墓碑高2.2米,宽1来。(如下图)


        碑文详细记载了始祖生平,迁徙情况以及九世以前各世祖名讳等。此碑为我们太康姚氏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并为太康姚氏历代修续家乘打下了基础。
        又经过300年左右的时间,到了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岁次王辰九月,姚氏族人才征地120亩,修建姚氏祖茔、祠堂。形势庞大,祠堂里安放有暖阁以祭祀先祖时上香祭拜之用。祠堂里又另建一所藏经楼,是太康姚氏族人存放家谱以及记载重大事情的文献契约的地方,其实相当于现在的档案室。
        在给始祖修建祠堂的同时,也给故去的二世祖、三世祖.……等直到九世祖建立了碑楼,好大一座坟院呀,是太康境内唯一的最大的一处坟院。老坟里栽了数不尽的松柏树,还有广润的坟地,坟地作为课地课出课款有专人管理,账目清晰透明,每年向族人公布。
        族有族长、族正,负责管理姚氏家族里一切事务。族里有大事都会在祠堂里举行,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一日和清明节,來自豫东各地的姚氏族人数百人都会赶到这里聚集,敬宗祭祖,或庆祝活动,场面热烈而壮观,当时姚氏祠堂已成为姚氏族人活动的中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到1957年太康姚氏祠堂已荡然无存。田地被迫成为可耕田,再也找不到先祖的墓地。好则姚氏族中一些热心的人如姚成贤等人连夜将始祖的墓碑埋藏起来,没有被毁。这座姚氏先祖的墓碑是太康姚氏祖茔中仅存的一件宝贝财富。1962年太康姚氏族人趁第三次续谱之机,将始祖的墓碑从几尺深的地下挖了出来,重新立起。并又建一座碑楼,今天太康姚氏祖莹中的建筑就只剩下姚氏始祖斌的一座坟莹了。
        2017年,太康姚氏举行第五次修续家谱,趁此之机,群众提议,经续谱领导小组研究,重新将姚氏祖茔建立起来。于是2017年6月16日,祖茔建设正式动工。9月21日完工,历时94天。祖茔南北长49米,东西宽20.6米,总面积1094平方米,折合土地1.51亩。重修了姚氏祠堂、大门和院墙。祠堂面积60平方米,新栽了26棵拍树,建立了由26块碑组成的碑林,共用资金165480元,使姚氏祖茔恢复了旧貌。
        新建的姚氏祖莹虽算不上雄伟状观,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要建好就会受到众族人的敬仰。以后望后代子孙爱之、护之,以保持其长久完好无损,让先祖保佑我太康姚氏一族世代昌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5: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7-9 15:11 编辑

    四、关于太康姚氏历代修续家谱的情况





        太康姚氏自始祖讳斌从山东迁徙太康以来,历史久远,以有明定鼎知之,传至今日已有26世。在这662年之中,姚氏家族根源不遗,联系不失,辈分清楚,于清道光十三年(1832年)壬辰又九月上浣由十世祖岱峰等人,承全族之意,参照碑文和有关史料与明定鼎记载深入研究考证,建立我太康姚氏首次家谱,此家谱序言中详细记载了姚氏始祖、始祖母的生平事迹和迁徙全过程,首次将全体族人用谱的形式联系起来,为姚氏家族的统一和后读家谱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拉近了宗族关系。
        从此以后,我太康姚氏家族共进行五次续谱。
        第一次是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辛未四月.那次续谱首次理清了太康姚氏三大门分支,各安居何地,瓜瓞绵绵之家族以及政治状况。为了民族团结和管理,选出了族长、族正,为了孝敬先祖弘扬高尚传统家风晓于众人,制订了族规家範.(略)
        第二次是于清末年宣统元年(1909年)
        第三次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62年壬寅8月,此次续谱正是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加之族人不少迁徙他乡,相距遥远,交通不便,给续谱工作带来众多困难,可是参加续谱的族人却不畏路远道艰,背着行礼,带着干粮,步行百余里,早行晚宿,前往联络。他们为姚氏续谱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是后代人的榜样。他们一心为了家族,一心为了联族付出的艰辛永远记在每个家族人们的心里,他们不怕苦和累的精神永载太康姚氏的历史史册。
        第四次续谱是在1986年丙寅3月,此次续谱时族人壮大,已达7600人。
        第五次续谱于2017年5月20日起动,这次修续家谱可以说是最难的一次,因为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族人流动更大、迁徙面更广,可以说是山南地北,全国各地,甚至侨居国外,有的已失去了联系,可是参加续谱的20多位族人并不气馁,兵分三路,日夜不停,不怕下雨刮风,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联系了广大族人,但仍有一步分族人没有找到,实在遗憾。
        第五次修续家谱首先成立了领导小组,26人组成,选出了总的理事长。由德高望重的年近八旬的姚成礼任总理事长,姚成贤、姚化美、如宗富三人任理事长,四人协调工作,以身作则,全力投入到续谱工作中。
        第五次续谱于2018年5月结束,历时一年时间,此次不光是续谱,还重建了太康姚氏祖茔,在清明节时又举行了一次大的祭祖活动,请了一台大戏演唱三天,十分隆重。其祭祖文是:
    唯时公元 2018 岁次戊戍 清明寒食 姚氏先祖 后代子孙 谨备礼仪 奉祭祖茔 至亲至笃 恭请先祖 享吾蒸黍 与祖坟前 赫赫始祖 辉映宏远 思绪万千 先祖伊始 自元末叶 弃宦归故 后为避乱 离开山东 迁徙会城 第兄三人 真定分离 铁灶为凭 各安居焉 先祖后代 遂分三门 姚氏家族 几经沧桑 近七百年 绵延悠长 浩荡繁衍 人口愈万 分处各地 兴旺发达 事业辉煌 贤圣辈出  青史有载 上苍垂顾 祖宗阴德 高风亮节 诚信仗义 耕读训廷 崇尚孝悌 恪守法纪 至诚至忠 吃苦耐劳 率先垂范
    寸草春晖 知情感恩 忠孝结义 拳拳在心 修德行善 亲友睦邻 当今国运 兴旺发达 后代子孙 与时俱进 为国为民 再立功勋姚氏族人 不忘祖根 人本乎祖 物本乎天 木本乎根 水本乎源 荟翠聚集 始祖墓前 虔诚跪拜 上香焚纸 三杯水酒 若干纸钱炮乐齐鸣 感地动天 列祖列宗 仙驾齐聚 顾尔子孙 当感慰籍.始祖福荫 佑吾后裔 人旺财相 万世昌运
    祭祖之后,第五次续谱领导小组郑重宣布众意,每年清明节为太康姚氏祭祖拜祖法定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5: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7-9 15:16 编辑

    五、太康姚氏几百年来的迁徙与发展
    (一)、长门人迁徙与发展
    1、迁徙
        十五世讳松山,由会城寺迁徙本县高贤乡大河东姚庄,现有人口166人,全村以农为业,主要种植小麦、王米,附带种植一部分西瓜,弥补经济不足
        十六世讳可敬,由会城寺迁涉本县杨庙乡杨庙集北头建村名姚拐,其具体情况是先迁徙杨庙北三里的土寨,后又迁到杨庙东北角王民青村,后因杨庙是大集做生意方便,姚姓人开始在杨庙集北头买姓薛的房子安家.后迁来姚姓人越来越多。至乾隆五十六年(1792)建房为村、由杨庙集去姚姓居住的地方有一条南北小新沟古道,必须过桥往东拐个弯,故起名姚拐。现在姚拐已成为杨庙乡一个较大的村庄,全村人全部姓姚,现有人口628人,族人以农商兼营,生治比较高裕。
        十六世讳曰魁,从会城寺迁徙本县芝麻洼乡姚庄(称南姚庄在皮厢杨附近),现有人口206人
        十七世讳景林,由会城寺迁徙本县芝麻洼乡何庄,现有人口54人。
        十七世讳天成,由会城寺迁徙开封市通许县朱砂镇东羊蒸桥村,现有人口 227人
        二十世讳(名不详),由会城寺迁涉开封市杞县葛岗乡东云所。现有人口74人。
        二十世讳成兴、成福弟兄二人,从会城寺迁徙本县符草楼乡郭庄村,现有人口`15人、又有族人迁居前庄72人。
        二十世由会城寺迁徙本县毛庄乡海庄村,现有人口241人,又有人从海庄迁居本县老冢镇大程楼村,现有人口51人,又有人从海庄迁入本县马厂乡贾楼,人口23人。
        二十一世讳春芳,由会城寺迁徙太康县城南十里明光集村,现有人口 282人
        二十二世讳成家,由会城寺迁徙本县清集乡西扶行政村陈庄,现有人口20人。
        二十二世讳宗印,由会城寺迁徙驻马店新蔡(人口不详)。
        二十二世(名不详),由会城寺迁徙本镇常营北王庄,现有人口251人。
        二十二世讳成功。由会城寺迁徙本县板桥镇闫庄,现有15人。
    2、小节
        从目前来看,太康姚氏长门人已分布全县以及杞县、通许的18个村庄.以会城寺人口最多,现有人口2000人。
        会城寺原不叫会城寺,因姓马之人较多叫马家寺,后来马家寺人越来越少,自姚氏始祖迁来后,姚氏人越来越多,由马家寺改为会城寺。据说始祖迁徙时这里叫会城岗,可能在马家寺之后吧!会城寺居住着姚氏长门和部分二门人,全村以种地为主,主要作物小麦、玉米、辣椒、西瓜等,同时也发展果树种植(主要以油桃和葡萄为主)。最多时种植油桃达1700亩,葡萄100多亩。果树每亩纯利润达5000元,全年总收入一千万元,经济效益可观,闻名全国。2002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委书记李克强陪同下,亲自到会城寺视察,会城寺的油桃和葡菌的种植情况得到上级首长的表扬,由于会城寺种油桃多故称之为“油桃之乡”。会城寺多次被评为“先进村””经济示范村"“文明村”等。
        会城寺村分三部分,寨里寨外和小庄共6个村民组,是常营镇最大的村庄,村庄占地600亩.土地面积3000多亩。
        会城寺是太康姚氏族人的根,始祖的祖居地,同时族人又是太康姚氏老大(长门),每每从外地来会城寺的族人都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其实就是是老家),而定居会城寺的族人对回家的族人非常亲切、热情,受到族人的一致好评。

    (二)、太康姚氏二门族人的迁徙与发展
    1、概况
        二门始祖讳宽,字宏量,配偶孔氏,生于元顺帝三十年(1360年)农历9月9日,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3年)3月6日,去世后葬于姚氏祖茔中。后二门人因建二门祖茔时(约明朝中后期)将宽的尸骨从祖茔中挖出移葬于二门新建祖茔中。二门祖茔在姚氏祖茔之南约500米处,故又有前后老坟之说。
        前老坟(即二门老坟)占地80亩,面积虽没有后老坟(始祖老坟)大,建筑比后老坟还宏伟,主建筑有1—4世祖共十三坟墓。坟穴别致,全是青砖所沏之可以参观之墓,坟墓前各建墓碑楼一座,祖茔东南角建有一座奎星楼,奎星楼下面是方形,有玄梯可上,上方是一个六角亭子,高三丈。站在亭子上可观看三五里地的景色。祖茔中间是天井阁,古式建筑,下圆,上为八角形,高5丈余,上方八角,飞檐挑起,每角各系一个大铜铃,有风来铜铃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祖茔座北朝南,最前面是古式全砖结构的排坊大门,三孔出入,中间宽,两边窄,高5丈、宽五丈。排坊门上方书有“姚氏二门祖茔”字样。祖茔内松柏林立,是一座古代伟大的坟茔建筑群,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可惜前老坟(二门老坟)于1957-1958年全部被拆毁,砖扒了打成机井,石碑砸碎烧成石灰,坟墓被平,.现在前老坟的建筑什么都不见了,只剩下二门始祖宽的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坟头,再不拯救恐怕不需一年就再也找不到老爷的坟墓了。为保住二门始祖宽的坟墓,由前河姚成礼和会城寺姚广平、姚红燕三人出资二千六百元,在前河姚广喜、会城寺姚成贤、下湾姚宗富等人协助下将二门始祖的坟茔买土重新添起,并立碑一座。可以说80亩地的坟茔,只剩二门始祖的一座孤坟了。为了让二门后代孙了解前老攻的历史概况,二十一世孙姚成礼在撰写碑文时特作了前老故的原貌介绍以晓喻后代子孙知晓。
        前河村、半截楼村、史庄村,三村连成一片,成了一个村庄,这是二门人祖居之地。前河村过去不叫前河叫涡河湾,中间又经过几次更名。据传北宋仁宗时陈州(今准阳)一带发生灾荒、五谷不收,人相食。朝廷命四国舅安乐侯庞昱到陈州赈灾,米里掺砂,强征壮丁,建造花园,为此有人告到朝廷。朝廷派包拯前去查赈,结果惩治了四国舅,开仓放粮。包拯打道回府,路过前河,天色已晚,包拯上岸晚息、在和前河群众聊天时得知,前河一带有坏人出现。经常上村抢粮抢财杀人放火。色拯爱民如子,决定暂住几日查个水落石出,最后将一些坏人填进狗头铡绳之以法。临走时群众相送,包拯挥手说:“乡亲们,你们这个村地处涡河湾处,有山有水,水陆两便,是个好地方,此庄就叫涡河湾吧。”后人为了纪念包拯,就叫做祸河湾。到了元期,有姓范的几个兄弟以卖麻花从河北来到前河,后来人多了,改名叫范庄,再后来姚氏二门三世祖浩、温搬迁前河后,人越来越多,范姓人越来越少,剩下几户全迁走了,只有姚姓一族。明中期前河人建了村寨改名“三义寨”。到大清初年(康熙年间),改为前河(前边有条涡河故名)
        总之,千百年来。前河先后四次更名,说明前河这个村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解放初期至今,前河村一直是比较先进的村社,1953年前河是全县卖余粮大村。最多一户卖余粮45000斤,最少1万斤。人民公社化后曾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大寨式大队”。从1960年至2002年,.先后有武汉军区原习令员陈再道、河南省原委常委兼商丘地委书记纪登奎、河南省省委原书记段君毅、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河南省委原书记李克强等中央和省级领导人来前河视察。1958以后曾是太康县委亲抓的一个点,县委书记常年坐阵前河。当时外地市县,乡不少领导来前河参观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前河先进红旗一直不倒,是周口市出了名的”文明村”(市文明村镇)”、“模范村”、“省生态旅游示范村”、“市六村共建的典范”,周口电视台.太康电视台都有报道。
        前河村现有人口3900人,可耕地4800亩土地,460户人家,主要种植小麦、辣椒和西瓜,年人均收1万余元。

    2、二门族人迁徙与发展
        三世祖浩,字志大,配偶刘氏,明洪武初期首先从会城寺迁往南约2公里的前河(当时叫范庄),随之三世祖温也迁至前河安家。目前前河姚氏族人已发展到1924人。
        四世祖讳筹,明中期从前河迁徙村西北角半截楼村,始迁时要盖一座楼,由于资金不济,盖了半截,再也没有能力盖起,此村故叫半截楼。现有姚姓人口480人。
        八世讳来成,从半截楼迁徙本县逊母口乡姚庄,原来叫张庄户,后改名姚庄,现有姚姓人512人。


        三世祖讳暨,于明成化年间(1464--1487)从前河迁徙至许昌鄢陵柏梁镇西南2公里处姚家花园,以养花为业,他把岭南的狗牙梅和家养的黄梅杂交,培养出了腊质好、花香浓的优质素心腊梅,又把野生牡丹和家养的牡丹通过嫁接,培养出了名贵的品种,定名为“姚黄”
        明万历年间,另一支姚族人讳之林(三门人)迁入花园。姚家花园地处311国道南沿,士地肥沃,地势优越、平坦。现在该村不再以农业为主,改为林业,广种花木及绿化树的花木,享誉全国。其名贵花木有腊梅、玉兰、桂花、桧柏造型、女贞造型、紫薇、小叶白蜡、豆瓣等多种品种,其花卉风景树销往全国各地,经济收入可观。全村总人口4700人,在家人口1637人,外出人口3063人。在家姚氏族人以培育载种造型花木为主,外出人口一是在外承包工程,给各大中城市、机关搞绿化工程;二是当花匠,指导各地的绿化管理和栽培技术;三是推销花木,这些外出人员主要活动在郑州、西安、兰州、武汉等地。全村土地2159亩,人均1.32亩,年人平均收入3.3万元,人民十分富裕,可以说家家都有1-4辆小轿车,基本上达到小康社会。2012被命名为”全国法制示范村”,2015年-2019年是河南省卫生村文明村。被许昌市评为“五好党支部”,2019年被评为许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曾被誉为“中原花木第一村”。2020年获“国家园林村庄”称号。
        目前姚家花园村居住着太康姚氏二门、三门两支族人。二门又分三门,三门又分五院。老五院有族人316口,老三门有族人1600口。老三门现有老坟,面积广大,在村西北角,占地约50亩。        

        祖坟立有墓碑(如下图),立碑时间为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中春上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5: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7-9 15:29 编辑

        八世讳本初,从前河二门迁入本县大许寨乡东马庄,人口55人.
        十一世讳礼恭,由前河二门三迁徙西华县西华营刘娥村,现有人口64人。
        十四世讳泽浩,由本县逊母口乡姚庄迁至东六里姚楼村,人口78人。
        十六世向林,1856年从本县逊母口乡姚庄迁徙至淮阳县(现为淮阳区)郑集乡指挥营,现有人口216人。后有人从指挥营迁居前张楼,人口20人,迁入赵刘人村,人口15人。
        十七世(失名),从逊母口乡姚庄迁入大许寨何营,人口43人。
        十八世讳玉山,从太康县大许寨乡姚楼迁入信阳市固始县(地址不详)。
        十八世讳明庚,从会城寺二门迁入太康县城新街,人口12人。
        十八世 讳明渠,从会城寺二门迁入本县独塘乡段堂村,现有人口 61人。
        十八世讳振中,从会城寺二门二迁入常营中街,人口21人。
        十八世讳明敬,从前河迁入史庄(前河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人口27人。
        十八世讳明武,解放前从前河近迁徙开封市通许县大岗李行政村北岗,现有族人30人。
        十八世讳德成由会城寺二门二迁入常营镇中街(明允一支),现有人口186人。
        常营集名称由来,明朝大将常遇春攻打元军,曾在此扎营安寨,故名“常营”。常营是中州名镇之一,地处311国道和218省道交汇处,交通发达,商业兴隆,是太康县最大的集镇,也是最富裕的集镇。全镇人口8万人,年人均收近2万元。
        十九世讳学沣,于1946年前后从前河西头迁入常营集北街,现有人口13人
        十九世讳学堂,由前河二门三,迁入常营近临姜庄,人口42人。
        十九世讳学勤,由常营中街迁入本县板桥镇河沿张,人口15人。
        十九世讳学港,由会城寺二门二迁入本县芝麻洼乡太武寨,现有人口12人
        又有二门族人从前河迁入县城附近鲁庄(即郭鲁张)。现有人口 34人。
        1966年冬,前河大队在邵庄东北,吕岗西,牛家南,葛家东有一方土地400多亩,因距前河较远,耕种不便,随动员前河村民往此地迁移,后成为村庄,因都是前河人故名新前河,如今划给葛家行政村,现有人口268人,
        家谱记载,德成迁徙开封市尉氏县范庄(也可能是范坟),今叫芦馆人口约2000人。
        从统计数字来看,太康姚氏二门如今已发展到23个村庄, 总人数达7255人。
    (三)、太康姚氏三门族人的迁徙与发展
    1、迁徙
        三世祖讳玘,字佩玉,配偶陈氏,于明前期(约1380年前后)从会城岗迁出,移至西1公里处。起名姚湾。后又有五世祖讳哙,由姚湾迁居北1公里处姚湾居住,两地重名又相距不远,为了区分开来后,后重新更名(解放后),又因两村都临涡河拐湾处,且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故将玘迁居的下游姚湾改名“下湾”,另一个哙居上游的姚湾,改名“上湾“。上湾目前姚姓人口536人、下湾人口369人
        四世祖讳礼,配偶张氏,于明朝前期从下湾村迁徙至郸城县虎岗乡大姚庄(原属鹿邑县)。大姚庄是郸城县比较大的村子,土地肥沃(属黑质士),是一个产粮大村,大姚庄现有老坟并立有墓碑,碑文记裁详细,对于始祖迁徙年代及情况都有说明,后来慕碑被毁。大姚庄姚氏一族又于2018年2月给始祖讳礼重新立碑一座(如下图)。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72/wps1.png

    在立碑的同时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祖治动,在祭祖时由21世孙姚传兴撰写并宣读了祭祖文,其祭文如下:
    始祖名讳斌 家居在太康 元末中举人 召不入朝纲
    始祖母姓魏 贤惠美名扬 生子圭宽贵 和陸度时光
    贵生子敬玘 祖父孙同堂 敬生资荣礼 家兴人丁旺
    先祖名讳礼 迁居在他乡 清水河南岸 郸城东北方
    距城五十里 定居大姚庄 秦晋结伉俪 先祖母姓张
    一生人忠厚 德高人赞扬 生子名讳臣 单传无有双
    臣生尽忠孝 二人各一方 忠生一子时 拔营东南向
    时生子系宏 迪续是兄长 次子名允恭 三子名玉黄
    时过六百载 人口大增长 长门人偏少 二三门相当
    代代人才出 辈辈有威望 后人立过碑 碑文记载详
    今碑不复存 坟前真凄凉 现今几千孙 聚守此事商
    为人不忘祖 祖德记心上 立碑感祖恩 修坟烧纸张
    双膝三叩首 人人都应当 先祖好传统 继承莫彷徨
    先祖好品德 我们要发杨 对待亲父母 孝顺美名扬
    晚辈对长辈 尊敬不卖狂 长辈对晚辈 爱护要慈祥
    若是同事人 祝为亲兄长 对待异姓人 全都一个样
    一家有困难 大家都去帮 遵守国家法 不去蹲班房
    先祖九泉下 含笑把头昂 后代这样做 我就把心放
    连连把头点 姚家好儿郎
        郸城虎岗乡大姚庄现有人口1211人,后来姚氏族人又从大姚庄迁居小姚庄(也叫前姚庄)现有人口500人。后来姚氏族人又迁入郸城县钱店镇孙堂村360人、又有人迁居郸城县汲水乡陈于庄 29人,迁入郸城县吴台乡西小庄28人,
    现在大姚庄每人合耕地1.2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为主,人均收入1.3万元。
        十九世讳学榜、学明、学贵、学忠由大姚庄迁至准阳县城东关,半农半商,人口 94人。
        六世祖知,于明宣德年间(约1435年由太康迁徙至许昌市鄢陵县马坊镇姚家村该村原名七汲,后来姚氏族人发展壮大更名姚家村,再后來因为鄢陵县姚家村较多,经政府民政部门建议改村标牌,改为北姚家。自始祖知迁徙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现已传26世。鄢陵县不少村庄姚氏大部分都来自于北姚家。北姚家地理位置优越,在县城北部,北临双洎河,东接扶沟,是个较大的村子,有姚氏族人2380人,士地 2800亩、土地利用率高,绿化苗木占地40%,农作物占地面积占60%。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花生、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本村曾获得许昌市“文明村镇”。
        九世讳从风,从北姚家迁居鄢陵县马栏乡狐冢(今改名胡中行政村姚庄),传说狐冢附近有狐狸大仙冢,故名狐冢,现有姚氏族人 771人。
        十一世讳宏勋,从北姚家迁去庄头(现鄢陵县彭店乡姚庄,始祖初来时住在东庄头上,所以东庄头,也叫庄头),现有人口400人。
        十二世讳可成,从北姚家迁居望田乡赵岗村,现有人口110人。后姚氏族人讳天心、天立弟兄二人,从赵岗迁入张桥镇张庄村,现有人口106人。
        十二世讳玉朝、十三世克寅、十四世宗廉,由北姚家迁彭店乡王铁村。
        十七讳世天祥、天顺、天立、天秀、天章弟兄五人从北姚家迁入望田乡老范店,十九世讳学新又从老范店迁入马坊乡稻梗村,老范店有族人144人,稻梗有20人。
        十九世讳学方、二十一世化芝、化旺、化全从北姚家迁入彭店乡殷坡村,人口10人。
        六世祖讳殿魁,由会城寺迁入鄢陵县彭店乡洪沟村,洪沟村因黄水泛滥,洪水在庄前冲出一条沟,故名洪沟。现有人口602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花生。
        六世祖讳印,于明初由太康县下湾迁入扶沟县韭园乡二十里店。二十里店位于扶沟和鄢陵两县交界处.两地各距20里,此村过去很大,又处于许昌去扶沟必经之道,过往行人都会在此停留、住宿、用餐、歇脚,所以此村开店的人很多(饭店、旅店、商店等),又因为此村距鄢陵、距扶沟都是20里、故叫二十里店,现有姚姓人口1031人。
        七世祖迁居商丘市柘城县远襄乡王寨,现有人口220人,又有人从王寨迁入宁陵县邵楼,现有人口173人。
        八世祖讳三戒,由下湾迁至高陵(今改名后姚),现有人口399人。
        八世祖弟兄三人长三畏、次三让、弟三恭由太康迁居海宁府(现商丘市柘城县)西南9.4公里处建家立业(今柘城县李原乡南),当时兄长三畏曾任镇京总兵,有功于社稷,圣上御旨加封,修建大楼一座,高则望之海宁(今柘城县)盛景,另建牌坊,滚龙御碑,石狮把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广置良田二百一十顷兴家立业,名曰:姚楼。海宁府(今柘城))距陈州110华里,每年上交官银人推马拉多有不便,弟兄相商分家迁居陈州东北45里处置买良田二十余顷,新建大楼一座安家立业,名曰"西姚楼”(今淮阳区四通镇黄路口行政村姚楼自然村)。相传西姚楼先祖后有三门外出选址,迁至今郸城县汲冢镇南头建家落户,名曰:姚庄。后又有族人从柘城县李原乡姚楼迁至柘城县伯岗镇王寨村落户。为此柘城县李原姚楼、伯岗王寨姚姓、淮阳区四通镇姚楼、郸城县汲冢姚庄四村为一脉,于2019年已亥年11月续谱,因此支姚氏已找到祖根在太康县常营会城寺,与会城寺是一家,世系完全按照太康姚氏承接,是为太康姚氏老三门。目前东姚楼现有族人750人,西姚楼680人,王寨220人,姚庄人80人。
        十世祖讳正贤,从下湾迁入常营北王庄,现有人口290人。
        十二世讳三全、三唤,从后姚迁入扶沟吕谭集,现有人口 89人。
        十四世祖讳建邦,由后姚迁居扶沟县包屯乡梁庄,现有人口100人。
        十五祖世讳玉书、玉美弟兄二人迁本乡内岗村,现有人口 60人。
        十五世祖讳松山、十七世讳进孝均由上湾迁入本县高贤乡大河东姚庄,现有人口166人。
        十六世祖讳守业、守道,迁入尉氏县芦馆,现有人口2066人。
        十六世祖讳万和、万里二弟兄从后姚迁入扶沟县吕谭乡黄寨,现有人口69人。
        十八世祖明成、明镜、明柱三人迁入常营北王庄村。
        十八世祖讳明庚,从会城寺三门迁入太康县城新街。
        十八世祖明德、明全、明韶、明时,四人从会城寺迁居本县大许寨乡四柳树村,后来四人又举家外迁不知去向。
        十八世祖明城,从下湾迁入本县芝麻洼乡谭许村。
        十八世祖讳明汝,从下湾迁居前王村,现有人口13人。
        十八世祖讳明祥,由扶沟县吕谭乡黄寨迁回后姚。
        十八世祖讳明亲,由高陵(后姚)迁往扶沟县崔桥镇小周岗,现有人口83人。
        十九世讳学举,从常营北王庄村迁往本乡大仓村,现有人口 17人。
        十九世讳学德,从王庄迁入本乡内岗村,现有人口12人。
        十九世讳长江、海亮二人迁入陕西铜川。
        二十世讳宗贵,从下湾迁徙内蒙古包头市(情况不明)。
        二十世宗民,从下湾迁入漯河(情况不详)
        二十世讳中国,从下湾迁入本乡新黄集村。
        二十世讳水印,从花园迁入湖北省武汉市,现有人口23人
    2、述评
        太康姚氏老三门是太康姚氏三大门派中最庞大的一门人, 也是太康姚氏族人居住点最多最分散的一门,目前老三门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名人众多。特别是从政者多、出外创业者多,并兼于多方发展。所以三门人都比较富裕,经济收入可观。
        三门人虽居住分散,相距又远,可他们不忘租根.,“豫东姚氏亲,同是一条根”,亲情尤在,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5: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7-9 15:36 编辑

    六、综述

        太康姚氏是豫东一大旺族,始祖讳斌自山东迁徙太康距今已度过662年,族人遍布周口市的太康、扶沟、西华、淮阳、郸城、鹿邑、商水,许昌市的鄢陵,开封市的杞县、通许、尉氏,商丘市的柘城、宁陵等13个县(区),88个村庄,现有人口29198人。其中长门人7352人,分住18个村;二门人7255人分住23个村;三门人14591人,分住47个村。
        其太康境内38个村6932人;扶沟境内7个村,1881人;准阳境内5个村,1025人;商水境内1个村2207人;鹿邑境内1个村,100人;郸城境内7个村,2423人;杞县境内3个村,356人;通许境内1个村,215人;尉氏境内3个村,2164人;宁陵境内1个村,173人;西华境内1个村64人;柘城境内3个村1870人;鄢陵境内16个村6443人。
    除此之外还有分居固始、信阳、南阳、焦作、广州、新疆、内蒙古以及海外的姚氏族人不在统计之列。


    七、姚姓字辈:
    太康县常营姚姓字辈,自十九世起:学宗化成广,大孝贤守存,法祥宪洪德,兴廉世建文,钦汝栋熙坦,锦济柄焕坤。
    柘城县李原姚楼字辈:自十三世起:兼七君殿玉瑞维万传金继满堂。从二十五世起,与太康县常营姚姓字辈相承接。
    淮阳区四通镇姚楼字辈:自十五世起:西汗应广云庆传金继满堂。从二十五世起,与太康县常营姚姓字辈相承接。
    郸城县汲冢镇姚庄字辈:自十一世起:兴胜山长锋振应广云庆传金继满堂。从二十五世起,与太康县常营姚姓字辈相承接。
    柘城县伯岗王寨姚姓字辈:自十五世起:順尚天敬青红文金继满堂。从二十五世起,与太康县常营姚姓字辈相承接。




    八、太康姚氏家族历代名人
    (一)、历史名人.
    始祖文斌,字全才、元末翰林院编修。
    1、长门名人
    姚起隆,监生。
    姚九皇,监生。
    姚同林,监生。
    姚引禄,州同。
    姚引祥,监生。
    姚引龙,监生。
    姚学文,监生。
    姚学贵,从九。
    姚学清,监生。
    姚学智,监生。
    2、二门名人
    姚思明,廪生。
    姚本初,举人。
    姚玉衡五品之州。
    姚九世,监生。
    姚开裕,贡生。
    姚广成,监生。
    姚威,山东临邑县令。
    姚香秦,监生。
    姚凤年,廪生。
    姚鹤年,府监。
    姚宪文,监生。
    姚占元,监生。
    姚振元,奎文图典籍。
    姚继绍,监生。
    姚福林,监生。
    姚玉筒,武生。
    姚玉升,监生。
    姚玉卿,州同。
    姚玉皇,监生。
    姚国平,监生。
    姚国彦,武生。
    姚国显,监生。
    姚魁元,武魁。
    姚宗元,武状元。
    姚万和,监生。
    姚德成,监生、
    3、三门名人
    姚士超,监生。
    姚玉瑛,监生。
    姚兴饶,监生。
    姚大章,监生。
    姚安国,廪生。
    姚华国,武生。
    姚建国,武生。
    姚云峰,武生。
    姚振甲,邑庠生
    姚荣典,监生。
    姚三典,监生。
    姚九若,监生。
    姚宗高,监生。
    姚天柱,监生。
    姚天朗,监生。
    姚续绍,武生。
    姚安绍,武生。
    姚泮龙,监生。
    姚文成,监生。
    姚德成,监生。
    姚梦卜,监生。
    姚福员,监生。
    姚新科,监生。
    姚奉,监生。
    姚岱峰,监生。
    姚泰峰,监生。
    姚永安,廪生。
    姚谦吉,监生。
    姚万傑,由附生保举方正钦和同知衍任山东高宛蒙阴正堂
    姚万仓,监生
    姚怀僅,岁贡。
    姚起群,监生。
    姚廷琬,监生。
    姚同林,监生。
    姚凤来,监生。
    姚金和,从九品。
    姚全标,守备。
    姚金创,监生。
    姚玉重,奎文阁典籍。
    姚政清,监生。
    姚啟祥,监生。
    姚景阔,监生。
    姚焕章,兰翎布政司理问衔附贡警务毕业。
    姚金嶺,监生。
    姚全生,监生。
    姚宏勋,监生。
    姚儒雨,守备。
    姚克俊,端木府供事生。




    (二)、近代名人
    1、长门(无)
    2、二门
    姚明华,男(1881年--1958年),太康县常营镇会城寺人,后代人迁徙到本县芝麻洼乡太武寨。清光绪年间秀才,是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拥护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爱国爱家,以自己的才华奉献给人民。曾任国民党统治时期太康县教育局局长,一生光明磊落,忠诚教育。
    姚学芸,女(1916年--1938年),爱国女青年,字黎辉,系姚明华之女,开封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受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在学校秘密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张帖标语,散发传单,宣传革命,卧轨请愿,参加游行示威,反对“五省自治”的爱国运动。后参加军队行列,1936年参加了先进青年在党领导下的抗日组织“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初夏,奔太原参加牺盟会,改名黎辉。她被编入女子连第八连,从此脱掉了学生服,换上了军装,开始了伟大的军旅生活,成了一名军人。“七七”事变后,在太原参加了第一支新军--山西青年抗敌“敢死队”,共30名队员。她们组成一个女兵排,编为二大队第四中队第三小队,1938年的一次对日抗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1岁。她的英勇事迹刊载于《光明报》社社长穆欣所著的《西线漫记》一书和2021年《太康县革命故事》中。
    姚学坦,男(1892年-1974年),太康县常营镇前河人,是太康最早从事教育的人,办过私热,教过洋学,半路从医,尤善中医。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有独到之处,是太康县最著名的老中医,此人医术高明,治好了无数大病重病,积景了数百条验方和单方,治病药到病除,最高明的技术是号脉,他号脉100%准确,成为一代名医。
    3、三门
    姚黄,男(1875年一1913年),鄢陵县彭店乡洪沟村人,州津衔监生警务毕业,同盟会会员,又名中黄。15岁中秀才,考入中州公学警务学院,在此加入同盟会,任警长,次年南下追逐革命进行反清活动。1911年4月参加广州黄花冈起义,失败后受黄兴派遣,返回河南,继续参从事草命活动。回到鄢陵县具体领导了“黄道会起义”,失败后,潜伏开封、郑州等地,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13年他任开封《民主报》校对,此时他参加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组织炸毁敌人火药库而被捕,脱身后并不畏缩,又一次秘密潜伏郑州,联合白朗起义军,重新起义。因被袁世凯秘探侦知消息,起义失败,于9月1日被捕,押往开封受审。在受审过程中敌人用尽了各种刑罚,姚黄并不畏惧,康慨陈词,宣传革命,英勇不屈,于1913年被袁世凯杀害于开封,年仅28岁。
    (三)、现代名人
    1、长门:
    姚国林,男,杞县高阳镇人。曾任杞县劳动局局长、土管局局长。
    姚广杰,男,太康县常营镇会城寺人,曾任周口市物资局局长。
    姚广田,男,太康县常营镇会城寺人,曾任周口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
    姚成仁,男,太康县杨庙乡姚拐人,曾任西藏呷塔区文书兼财粮助理,于清县财粮、生产指挥部秘书、副局长。
    姚化民,男,太康县杨庙乡姚拐人,曾任杨庙乡副乡长、宣传委员,党委秘书。
    姚成贤,男,太康县常营镇会城寺行政村支部书记。任职40多年。模范支部书记,模范丈夫。妻子是植物人、卧床18年都是他一直照料,精心呵护,从没有烦躁心里。他自己说“我要对得起妻子,对得起良心。”他数年如一日地照料着妻子,直到断了最后一口气。这一壮举受到全会城寺人的尊重的敬佩,是公认的”模范丈夫”。
    姚继忠,男,太康县常营镇会城寺人,人民教师,不但工作积极能干,最主要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孝顺儿子,人称大孝子。他对老人的孝心是一般人都难以做到的。父母年迈,起居不便,姚继忠没有兄弟姐妹都是他一个人照护,晚上给父母脱衣脱鞋,早起穿衣服,冬天天冷,他怕父母冻着,晚上先给父母温好被窝,让父母安睡,父母夜起不便,他和父母睡到一个房间服待,平时对父母说语没大声过,更没有吵过,都是和颜悦色,不让父母生气。十几年如一日。由于继忠照护的好,母亲活到100多岁,后来人们对他的孝心编赞言”古有王祥卧冰.今有孝子继忠”。
    姚志强,男,太康县杨痛乡姚拐人,祖传医师之家,专攻皮肤科,特别是对牛皮癣,白癜风,脱发的治疗有独道到之处,治愈率 95%以子上。在省内外有较高的声誉,是太康县唯一的皮肤科专家。
    2、二门
    姚宗廷,男,太康县常营镇前河村,此人从土改时就参加了农村革命工作,土改时任村民兵队长。1958年以后一直担任村支部书记直到退休。在农村一干就是三四十年,几十年中,在他的领导下,前河村各项工作都非常先进,是周口地区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子。一度命名“大寨式大队”、先进模范大队,每年不少外地县、社、大队领导前来前何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中央首长和省地领导都来过前河视察工作。先后来前河视察的领导有:原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原河南省委常委商丘地委第书记纪登奎、原河南省省委书记段君毅、原国务总理温家宝等。1969年姚宗廷应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国庆观礼。他的事迹曾被《人民时报》刊登。
    姚飞,男,太康县常营镇半截楼村人。大学学历。曾任乡党委书记多年,后调入太康县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2020年调太康县人社局任党组书记。
    姚飞,男,太康县常营镇前河村人,任乡粮管所所长多年,后调往县粮食局任局长、后调入县委办公室任办公室副主任。2020年调任太康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机构改革后任太康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姚广忠,男,太康县常营镇半截楼村人,19岁参军入伍.曾任部队团长,复员后任海南省三亚市公安局党委书记.三级警监。
    姚永祯,男,太康县常营镇前河人,现任解放军某空降旅副旅长。
    姚铁恒,男,太康县常营镇半截楼人,现任商水县委办公室主任。
    姚化勤,男,太康县常营镇半截楼村人,信阳师范毕业,任周口电视台副总编,一生创作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有自己的作品集。
    姚华伟,男,太康县常营镇半截楼人,郑州大学研究生。在许昌法院工作。获办案能手,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社会法庭优秀指导员。
    姚玉萧,女,太康县常营镇前河村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2021年考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研究生,主攻教育学,是常营镇唯一的一个留学生。
    姚成臻,男,太康县常营镇半截楼人,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教授级工程师,多篇论文发表出版,设计了天津”117”和北京“中国尊”等工程,首次提出混凝土巨柱,被同行专家誉为“姚氏巨柱”,是我国结构工程为数不多的重大原创之一
    李桂荣,女,太康县常营镇前河村姚家媳妇,女艺术家,是中国曲协会员,省曲协会员,太康县曲艺传承人,著有长篇大书河南坠子《大红袍》一书,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武汉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收藏。
    姚培华,男,淮阳县郑集乡指挥营人,新疆某兵团政委。
    姚成礼,太康县常营镇前河村人,人民教师,太康县姚姓文化研究会会长。
    3、三门
    姚金锋,男,鄢陵县姚家花园人。现任鲁山县委组织部部长。
    姚铜林,男,鄢陵县姚家花园人,曾任北京卫戍区某师师长,大校街。
    姚宏伟,男,鄢陵县姚家花园人,现任鄢陵县行政服务大厅书记。
    姚春让,男,鄢陵县姚家花园人,曾任西北区建材局局长。
    姚书轩,男,鄢陵县姚家花园人,曾任驻马店市西平县县委书记。
    姚新明,扶沟县韭园镇二十里店人,原扶沟县人大党组书记、主任。
    姚复生,扶沟县韭园镇二十里店人,河南省华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口市姚姓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国来,男,鄢陵县姚家花园人,曾任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局长。
    姚保山,男,鄢陵姚家花园人,曾任鄢陵县马坊乡党委书记、鄢陵县粮食局局长。
    姚子敬,男,柘城县李原乡姚楼人,安徽省铜陵军分区政治部干部,大校军衔。
    姚建华,男,柘城县李原乡姚楼人,现任黑龙江省饶河县公安局副局长。
    姚泽民,男,柘城县李原乡姚楼人,现任周口市川汇区金海办事处人大主席。
    姚庆奇,男,淮阳区四通镇姚楼人,曾任原淮阳县黄路口公社(现为四通镇)黄路口大队、人祖庙大队支部书记。
    姚传智,男,淮阳区四通镇姚楼人,曾任原淮阳县公安局纪检委书记、交警大队队长,族谱编修委员会顾问。
    姚康,男,淮阳区四通镇姚楼人,香港河南社团商会会长
    香港豫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传华,男,淮阳区四通镇姚楼人,现任广州市高迅宾馆党组书记。
    姚诗杰,男,淮阳区县四通镇姚楼人,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姚琳通,女,淮阳区四通镇姚楼人,上海复旦大学医学博士。
    姚广玉,郸城县汲家镇姚庄人,曾任郸城县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正科级)。
    姚新,男,郸城县汲家镇姚庄人,现任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
    姚东,郸城县汲家镇姚庄人,曾任郸城县汲冢镇副镇长。
    姚刚,男,柘城县柏岗乡王寨人,中国科技大学毕业,毕业后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工程师。
    姚学智,男,柘城县柏岗乡王寨人。北京信息科技学院毕业。现任中国人民解放事某部副师级,正团职干部。



    姚广军/供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5: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康姓氏文化】——姚姓来源及太康分布……
    http://bbs.sjyszq.com/forum.php? ... 23099&fromuid=4
    (出处: 世界姚氏宗亲网)


    太康姚氏家乘序
    http://bbs.sjyszq.com/forum.php? ... 13651&fromuid=4
    (出处: 世界姚氏宗亲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8:43 , Processed in 0.1352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