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1|回复: 0

『胡耀飞』《百家姓笺注》之“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0
  • 签到天数: 294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9-13 18: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09:00 编辑





    《百家姓笺注》之“姚”


    胡耀飞



    《百家姓》是宋初在吴越国地区产生的一种民间童蒙教材,主要用于儿童的识字,其次让儿童获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姓氏知识。因此,自诞生以来近千年,《百家姓》一直是耳熟能详的文献。也因此,近千年来出现过各种版本的《百家姓》,笔者已予大致梳理其源流。①不过这些版本的《百家姓》,更多是简单的注解,未能具备姓氏学的视角。因此,笔者近年颇为关注如何从姓氏学的角度来看《百家姓》。
    姓氏学关注的是姓氏的起源与流传,属于姓名学的一部分。学界已有的冠以“姓名学”的著作,更多注重“名”的研究,而非对“姓”的关注。②专门的姓氏研究著作,则重在姓氏的起源,略于姓氏的流传。③ 目前真正的姓氏研究,尚不多见。但已经有岑仲勉(1886-1961)等人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记)》④,陶敏(1938-2013)重新进行《元和姓纂新校证》⑤,以及李德辉(1965-)《中古姓氏佚书辑校》⑥。
    当 然, 这 些 属于古籍整理类,并非专门的研究专著。不过,一切研究都需要在厘清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本文拟以姚 氏 为 例, 示范《 百 家 姓 笺注》的笺注工作。“姚”在《百家姓》中排在第 101 位 ⑦,属于中间位置,故而很少受到关注。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了解“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靠前的姓氏。因此,有必要对“姚”的源流进行一些笺注,下文按照成书时间对涉及到“姚”的内容进行梳理。
    1、《世本》
    1-1、《世本》:帝舜,姚姓。(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三)⑧
    1-2、《世本》:舜姓姚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四四)⑨
    1-3、帝舜,有虞氏,姚姓,见《世本》,因生赐姓。(《路史》卷二一)⑩
    1-4、偪阳氏,《世本》:姚姓国,为晋所灭,子孙氏焉。(《姓氏急就篇》卷下)(11)
    2、西汉史游《急就篇》
    2-1、姚得赐。
    (颜师古注)姚,舜姓也。陟方之后,末嗣称焉。郑有姚句耳。汉有姚平。得赐,言多受君之宠锡也。(12)
    3、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
    3-1、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荀罃武子伐灭偪阳。(13)
    3-2、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嬀。武王克殷,而封嬀满于陈,是为胡公。陈袁氏、舀氏、咸氏、庆氏、夏氏、宗氏、来氏、仪氏、司徒氏、司城氏,皆嬀姓也。(14)
    4、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
    4-1、《风俗通》:“按,《书》:舜生姚虚,云在济阴成阳。”(《路史》卷二一)(15)
    5、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5-1、《帝王世纪》亦云:姚墟在西北,有舜祠。(《后汉书·郡国志五》刘昭注引)(16)
    5-2、(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县。《禹贡》梁州之域,昔虞舜尝居之,谓之嬀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即此也。(《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通典》卷一七五)(17)
    5-3、《帝王世纪》曰:帝有虞氏,姚姓也。……(《艺文类聚》卷一一))(18)
    5-4、帝舜有虞氏,《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初学记》卷九)(19)
    5-5、《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桥牛生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太平御览》卷八一)(20)
    5-6、《帝王世纪》曰:安康为嬀墟,或谓之姚墟。(《太平御览》卷一六八)(21)
    5-7、《帝王世纪》曰:瞽叟之妻曰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文选》卷四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其一,李善注引)(22)
    6、《姓谱》
    6-1、《姓谱》:嬀,帝舜之后。(《资治通鉴》卷五六胡三省注引)(23)
    7、《唐贞观八年五月十五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抄》(北 8418)
    7-1、吴兴郡七姓湖州:姚、明、丘、纽、闻、施、沈。(24)
    7-2、东阳郡五姓婺州:茢、姚、习、黄、留、难。(25)
    7-3、王仲荦注:《寰宇记》吴兴郡四姓,姚、沈、丘、纽,与残卷七姓中四姓同。《广韵》下平四宵:“姚姓出吴兴。”《周书·艺术·姚僧垣传》:“吴兴武康人。”(26)
    8、《太平寰宇记》所引(或即《天下郡望姓氏族谱》)(27)
    8-1、姓氏:吴兴郡四姓:姚、沈、丘、纽。(《太平寰宇记》卷九四,江南东道六湖州)(28)
    9、《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S.2052)
    9-1、湖州吴兴郡,出十六姓:沈、钱、姚、吴、清、丘、放、宣、萌、金、银、阴、洗、钮、木、明。(29)
    9-2、婺州东阳郡,出七姓:蓟、习、苗、姚、哀、难、□。(30)
    10、林宝《元和姓纂》(31)

    10-1、虞舜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左传》,郑大夫姚句耳。(32)
    汉有谏议大夫姚平。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奉舜后。子恢,避王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嬀氏。五代孙敷,又立姚氏。(《祕笈新书》。)
    A[ 岑校 ] 姚 按姚,《广韵》收“四宵”,此入“三萧”,误,应移正。(33)
    B[ 又 ] 汉有谏议大夫姚平 见《汉书·京房传》。(34)
    C[ 又 ] 子恢避王莽乱 《类稿》一八、《备要》
    一七、《新书》六引,均无“王”字。
    D[ 又 ] 又立姚氏 《类稿》作“又爲”。(35)
    10-2、善意。(岑据沈跋补)
    A[ 岑校 ]《金石录》二六云:“右唐《姚懿碑》,懿,崇父也。据《碑》及《唐书宰相世系表》,皆云公讳懿,字善意。而崇子奕《碑》与《元和姓纂》乃云‘名善意’,岂非以字行乎。”沈跋云:“今孙本‘三萧’姚姓下引《祕笈新书》补,并无此文。”(36)
    11、邵思《姓解》(37)
    11-1、姚
    舜姓也,舜生于姚墟,因而命氏。《左传》有郑大夫姚勾耳。后秦姚苌、姚弋仲。陈有姚察。唐相姚元崇;又姚思廉,为十八学士;复有姚璹、姚绍之。
    11-2、嬀
    亦舜姓也。陈居于嬀汭是也。《文士传》有嬀览。后汉有嬀皓。
    12、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38)

    出自虞帝,生于姚墟,因以为姓,春秋时郑大夫姚句耳、姚般即其后。初,陈胡公满封于陈,裔孙敬仲奔齐,为陈氏,又为田氏。齐亡居鲁,至王莽,封田丰为代睦侯,以奉舜祀。丰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嬀。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坦,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公。二子:察、最。察,隋太子内史舍人,袭公。生思廉,左散骑常侍、修文馆学士,丰城康男。生豫州司户参军憕,符宝郎恽。憕字处平,生璹、珽。璹字令璋,相武后。珽,户部尚书。最,蜀王友,生思聪。至八世孙衮,唐太仆主簿。陕郡姚氏,亦出自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生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祥生懿,字善意,巂州都督、文献公。生元景、元之、元素。元景,潭州刺史。元之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明皇,世称姚梁公。生邓州刺史彝,大理卿异,永阳太守弈。元素,宗正少卿,生楚州刺史弇,通事舍人凭,鄢陵令算。孙九人,曾孙二十人,四世孙七人,五世孙五人。彝生闓、阆、闉、闶、辟。异生闳、閈、阀。弈生阐。闓生系、俟。阆生倍、伦。闉生侑、伾。辟生偁、偕。闳生恃、悟、憺、惇、惕;閈生恬、憕;阐生恒、恊、愐。其显者,偁之子勉,为谏议大夫。元素五孙、三曾孙。弇生润州司户参军闲,睢阳太守、右金吾将军誾。凭生阍、论。算生閈。閈子秘书监合,世所谓“姚武功”者。
    13、《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姚吴兴,商音。
    古今姓纂虞舜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左传》:郑大夫姚句耳。汉有谏议大夫姚平,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氏妫氏。五代孙敷,又立姚氏。
    14、《百家姓考略》

    商音。吴兴郡。系出有虞氏。瞽瞍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帝尧降二女于舜,赐姓嬀氏;禹封商均于虞城;武王封虞舜之后胡公满为陈国,皆以国为氏。又胡公支子姓胡氏;陈敬仲奔齐,子孙姓田氏;田齐失国,居元城,又姓王氏。凡七姓,皆舜之后。嬀,音规。(39)

    通过上文的梳理,即可看到“姚”姓的记载,从先秦到清代的一个发展概况。大体而言,可以得到如下现象:
    第一、先秦时期,以《世本》为代表的姓氏书,最早记载帝舜是姚姓。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姚为姓,可知其最早属于一个大的部族。帝舜姓姚,则此部族以帝舜为核心人物,并一度成为所有部族的共主,入列五帝之一。此外,姓又分氏,如偪阳氏即姚姓国,属于姚姓部落的分支。不过,《世本》并未说明“姚”字的本意。
    第二、到秦汉时期,又有异说。除了史游《急就篇》依然以帝舜为姚姓外,王符《潜夫论》已有不一样的说法,比如以帝舜为“姓虞”,但“又为姚,居嬀”。所谓“姓虞”或有误,因未见其余记载,且“虞”字非女旁,不符合一般先秦的“姓”多为女旁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居嬀”二字,后世多有沿用此说,以帝舜为嬀姓。至于“嬀”字的本意,所谓“居嬀”,当为地名。在应劭《风俗通》中,则解释了“姚”字也是地名,即所谓“姚虚”,地点在济阴成阳。可知,秦汉时期,无论是“姚”还是“嬀”,都被当作是帝舜的姓,且属于以地名为姓。该地名以“虚”为名,则属于一个山丘。稍有不同的是,《潜夫论》说的是“居”于“嬀”,《风俗通》说的是“生”,即生于“姚虚”。另外,《潜夫论》提及偪阳氏的另一个源头,即所谓“妘姓”,此姓情况,另文再述。
    第三、至晋代,则有皇甫谧《帝王世纪》,不同文献征引的佚文,有不同的表述,但大致一样。比如以帝舜为姚姓,亦有“姚墟”,且因为帝舜之母生帝舜于姚墟而姓姚氏。不过比《风俗通》更近一步的是,《帝王世纪》将姚墟的地方定在城固(成固)或安康,而非《风俗通》所引《书》说的济阴成阳。不过风俗通作者应劭在注《汉书》时,认为帝舜所居为“嬀墟”,在西城县(安康郡)。
    第四、到了唐宋时期,《元和姓纂》、《姓解》和《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关于帝舜与姚的关系已经固定为帝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的组合。至于“嬀”,在一般的关于姚姓起源的说明中并不常见,只是简单说帝舜居住于“嬀”这个地方。西汉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则记载“舜饬下二女于嬀汭”,即帝舜与帝尧的两个女儿成婚后居住于嬀汭。(40) 根据西汉末孔安国的《集解》,“舜所居嬀水之汭”。
    又根据《索隐》,皇甫谧说:“嬀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汭,水涯也,犹洛汭、渭汭然也。”(41) 可知,自西汉以来,帝舜所居之“嬀”,已有“嬀水”的说法,这一说法为《姓解》所继承。
    第五、先秦时期,姚是作为一个“姓”而存在,其使用程度不如“氏”。故而,作为帝舜的后裔,陈国公子敬仲奔齐,用的是陈氏,又改为田氏。直到王莽时期,田氏后裔田丰获封代睦侯,开始作为上古帝王之后,负责奉祀帝舜。其子田恢,则避王莽败亡之乱,来到江南的吴郡定居。秦汉时期,因“姓”、“氏”合流,故而田恢改用祖先的“嬀”姓为姓氏。但行用了五代人之后,又进一步改为姚氏,不知何故。此时,大概已经是三国吴,因宝鼎元年(266)分吴郡和丹阳郡置吴兴郡。故而又能够进一步确定这一支嬀氏 / 姚氏族人定居在吴兴郡武康县。此后,大部分姚氏都出自吴兴郡武康县,故而姚氏以吴兴为郡望。北方的姚氏,比如陕郡姚氏,反而是从南方迁来的吴兴姚氏的后裔。


    (作者胡耀飞,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副教授)



    注释
    1 胡耀飞:《吴越国文献〈百家姓〉的成书与流付》,吴越記憶與城市更新:第三屆吳越钱王文化論壇,杭州:临安區社科聊、浙江农林大学,2020 年 11 月 23-24 日。
    2 比如袁真《姓名学概论》(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 年),完全就是一本“起名学”的书。这样的书很多,最早的是杨坤明《中国姓名学》(天津:中国命名社,1931 年),不必一一具列。而且这类书互相抄袭之风甚盛,比如袁玉騮《中国姓名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年)很多论述抄袭自吉常宏《中国人的姓名字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参见吉常宏:《袁玉騮的〈中国姓名学〉是剽竊雜湊之作》,《语文建设》,2000 年第 5 期,第34-35 页。 
    3 姓氏研究著作,多為關於先秦时期姓氏起源的研究。比如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陈树三、郭宴春:《中国姓氏起源探讨:从无姓氏到有姓氏》,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 年;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年;赵艳霞:《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年;张富祥:《日名制·昭穆制·姓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张亚初:《商周金文姓氏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张肇麟:《姓氏與宗社考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
    4 林宝撰,岑仲勉等校證:《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5 陶敏遗著,李德辉整理:《元和姓纂新校證》,瀋陽:遼海出版社,2015 年。
    6 李德辉辑校:《中古姓氏佚书辑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 年。该书收录范围局限於佚书,但一些佚书本不属於姓氏书。
    7 《百家姓》的排序,各个版本多有不同,但大體一致。其中“姚”大多数版本在第 101 位,唯《八思巴文百家姓》排在第 125 位。参见照那斯图整理:《新编元代八思巴字百家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年,第 12 页。
    8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18 页。
    9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2 页。
    10《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48 页。 
    11《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68-69 页。
    12 张传官:《急就篇校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第 71 页。
    13 《潛夫論箋校正·志氏姓第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14 页。《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80 页。
    14 《潛夫論箋校正·志氏姓第三十五》,第 427 页。《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82 页。
    15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110 页。
    16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199 页。劉昭注所對應的正文参见《後漢書》志二十三《郡國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第 3506 页。
    其正文为:“成固嬀墟在西北。”
    17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01 页。該書所引樂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金州》原文为:“西城縣,本漢舊縣,屬漢中郡。
    應劭注《漢書》云:‘嬀墟為西城,舜居於此。’潁容《釋例》云:‘舜居西城,本曰嬀汭。’即此。”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2729 页。该书所引杜佑《通典》卷一七五《安康郡》原文为:“金州,虞舜嘗居之,謂之嬀墟。”原注曰“《帝王世纪》谓之姚墟。本曰嬀汭。”
    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 4580 页。
    18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10 页。该书所引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一一《帝王部一·帝舜有虞氏》原文为:“《帝王世纪》曰:‘帝有虞氏,姚姓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 215 页。
    19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14 页。该书所引徐堅等《初学记》卷九原文为:“帝舜,有虞氏,《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顓頊。……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98 页。
    20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25 页。该书所引李昉等《太平御覽》卷八一《皇王部六》原文为:“《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
    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376 页。
    21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38 页。该书所引《太平御覽》卷一六八《州郡部·山南道下·金州》曰:“《帝王世纪》曰:‘安康,谓之嬀墟,或谓之姚墟。’《後漢書》郑弘上书曰:‘虞舜出於姚墟,夏禹生於石紐。’潁容《釋例》曰:‘舜居西域(城),本曰嬀汭。’《漢·志》曰:‘西域(城)屬漢中郡。’应劭曰:‘嬀墟在西北,舜之所居,即今西城縣。’”第 817 页。 
    22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44 页。该书所引蕭統編《文選》卷四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一首》李善注原文为:“《帝王世纪》曰:
    ‘瞽叟之妻曰握登,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651 页。
    23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328 页。胡三省注所對應的正文参见《資治通鑑》卷五六,漢桓帝永康元年五月條,第 1798 页。其正文为:“尚书郎张陵、嬀皓……等。” 
    24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389 页。该书錄文源自王仲犖:《〈唐真观八年條舉氏族事件〉殘卷考釋》,《文史》,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62 页。 
    25《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390 页。该书錄文源自王仲犖:《〈唐真观八年條舉氏族事件〉残卷考釋》,第 63 页。 
    26 王仲犖:《〈唐真观八年條舉氏族事件〉残卷考釋》,第 62 页。
    27 李德辉在整理《中古姓氏佚书辑校》时,将《太平寰宇记》所载郡姓,擬定为《天下郡望姓氏族谱》,可備一说,难以確證。参见其书,第 431 页。
    28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435 页。该书錄文源自《太平寰宇记》卷九四《江南东道六·湖州》,第 1879 页。
    29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461 页。该书錄文源自王仲犖:《〈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釋》,《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
    30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461 页。该书錄文源自王仲犖:《〈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釋》。
    31 以下《元和姓纂》的引用,來自岑仲勉:《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55页。腳註來自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瀋陽:遼海出版社,2015 年,第 204-205 页。
    32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注:“姚句耳,见《左傳·成公十六年》。杜预注:‘句耳,郑大夫。’”
    33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已将“姚”从“三蕭”移入“四宵”,但直接说“今據《廣韻》”,未言岑校。
    34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注:“京房弟子姚平,见《汉书》卷七五《京房传》、卷八八《儒林传》。” 
    35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注:“‘又立’,《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續集》卷一七、《翰苑新书後集》下卷二作‘又立’,《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一八作‘又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姚氏’作‘復改’。”
    36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注:“《金石錄》卷二六……今从岑氏《四校记》,補‘善意’二字。《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专辑·姚懿墓誌銘》:‘君諱懿,字善意,其先吳興郡,因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姚懿,龙朔三年十二月卒,《誌》景龙二年九月立。《全唐文》卷三二八有胡皓《姚懿碑》,《全唐文補遺》第五辑有《姚懿玄堂记》。”
    37 邵思撰,侯立睿點校:《姓解》卷一“女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年,第 22 页。 
    38 鄧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一〇“四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49-150 页。 
    39 王相撰,黃曙輝點校:《百家姓考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8 页。
    40 司馬遷:《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21 页。
    41 轉引自《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 22 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05:07 , Processed in 0.1070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