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9|回复: 0

『姚学谋』浅论姚姓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9-13 18: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论姚姓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姚学谋

        姚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代有英贤,弘扬、传承舜帝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而自立、自强于中华姓氏之林,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研究并继承这些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于我们当今姚姓家族的发展、后代的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不揣绵薄,对姚姓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如孝悌、忠直、勤学、廉俭、教育后代等方面加以论述,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一、孝悌睦族
        据姚振宗著《姚氏百世源流考叙略》载:“姚氏先出于黄帝七世,至瞽叟,瞽叟妻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受尧禅而为虞帝,都蒲坂。”
        相传,舜的父亲名瞽叟,生母叫握登,过世得早。后父亲聚继母生弟象。他们常常想要谋害舜。有一次,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才得逃脱;又有一次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舜以为父亲、继母、弟弟这样对待自己,都是自己侍奉不得法,不能够得到爹、娘、弟弟的喜欢,过在自己,不在他们,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有一次舜在厉山地方耕种,天帝就派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正因为舜能孝行天下,所以走向社会后,能让他的仁德播于天下。他“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中国历代都把舜孝行天下 作为典范,排在二十四孝之首。姚舜的后人更是秉继其训,继承孝悌文化,发扬光大,代有典范。
        武则天时宰相“姚璹,字令璋,散骑常侍思廉之孙也。少孤,抚弟妹以友爱称。博涉经史,有才辩。”
        唐贤相姚崇身居宰相,当他的母亲年老有病之时,他不留恋高位,多次向女皇武则天提出请求,甘愿辞去宰相之职,侍奉年老的母亲,终于感动了女皇并得到批准,回家侍奉老母。他的两个外甥很早就失去父亲,姚崇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培养他们读书,给他们起的名字叫任异、任奕,以表示对待他们象对待自己孩子姚异、姚奕一样,只是姓氏不一样。以后,任异、任奕也都成了国家有用之才。姚崇的做法,当时就受到很多人的赞扬!
        宋姚宗明家族十数世孝悌睦族,受到宋仁宗褒奖。《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传·姚宗明传》载:“姚宗明,河中永乐人也。其十世祖栖云。当唐贞元中,调卒戍边,栖云之父语其兄曰:‘兄嗣未立,可无往。某幸有子,请代兄行。’遂战没塞上。时栖云方三岁,其母再嫁,栖云养于伯母。既长,事伯母如其母,伯母亡,栖云葬之。又招魂葬其父,痛其父死于边,乃庐于墓次,终身哀慕不衰。县令苏辙以俸钱买地,开阡刻石表之。河中尹浑瑊上其事,诏加优赐,表其门,名其乡曰孝悌,社曰节义,里曰敬爱。
        栖云生岳,岳生君儒,君儒生师正。自岳至师正,四世庐墓。五世孙曰厚,六世曰雅,七世曰文,八世曰敬真,九世曰直,十世曰宗明。当庆历初,有司以姚氏十世同居闻于朝,仁宗诏复其家。十一世孙用和,十二世孙士明,十三世孙德。自宗明至德又三世,自庆历以后又五十余年,而其家孝睦不替。
        姚氏世为农,无为学者。家不甚富,有田数十顷,聚族百余人。子孙躬事农桑,仅给衣食,历三百余年无异辞者。经唐末、五代,兵戈乱离,而子孙保守坟墓,骨肉不相离散,求之天下,未或有焉。
        由此观之,我姚姓作为舜帝后裔之族,承续舜帝至亲笃孝之遗训,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弟友爱的和睦家风,才使姚姓家族内在联系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自立于社会而受到赞扬。
    二、忠直任事
        在家伺亲为孝,为国事君以忠,姚姓英贤代代忠直,为国家舍生忘死,代有名人,载于史册。
        唐大史学家姚思廉,入隋“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布列阶下。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观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后太宗征徐圆朗,思廉时在洛阳,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唐名相姚崇亦以忠直闻于天下。神龙元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中宗即位,武则天退位被迁住到皇宫城西南的上阳宫观凤殿养病。一天,中宗率群臣参拜武则天问安。一路上,众官相见,弹冠相庆,喜形于色。拜见武则天时,只是履行一下应有之礼节,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这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唯独姚崇见到这位风烛残年、苍老憔悴的前女皇时,却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痛,竟然先是呜咽流涕,后来失声痛哭。张柬之、桓彦范见状忙把他拉到一边,好心地责备他说:“姚公,今天难道是您应该悲哀哭泣的日子吗?恐怕从今以后,您就要大祸临头了!”
        姚崇呜咽着回答说:“我事奉则天皇帝的时间很久了,今天来辞别她老人家,看到她身体糟糕到如此程度,内心悲痛,实在忍不住就落泪了。况且,我前几日追随诸公诛灭“二张”等恶逆之徒,是尽作臣子的本分;今天辞别旧主,也同样是尽作臣子的本分。如果由此而受到惩罚,我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后来,中宗看到姚崇同情武则天,就把他贬黜朝廷,外放作了刺史。
        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任监察御史、刑部尚书、按察使等职,刚毅正直,有奸必击;仁恕爱民,忠勤任事。被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为“巴而思”(蒙古语,即老虎),以表彰他刚正不阿,不避权贵的如虎精神。为整饬朝纲,姚天福冒着罢官、杀头的危险,多次弹劾权相阿合马“擅政柄为奸利事”的罪状,世祖召阿合马庭前对质,姚天福列出阿合马二十四条大罪,亢声论之。才举出其中的三种,世祖就为之动容,说:“这三条罪,就足以杀头了,更不要说其它的了。”
        王永平先生著文《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指出:“姚氏人物的这种忠义行为称誉士林,对其家族社会地位的保持与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勤学报国
        陕西师范大学付婷、杜文玉著文《吴兴姚氏家族研究拾遗》说:“吴兴姚氏家族是一个以文学起家的家族,……姚氏家族自定居吴兴后,其祖姚信即以文学立家,并以其广博的学识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信赖,从而使南渡而来的姚氏家族在江南立稳了脚跟,并且渐渐变成江南地区的一个大族。”
        史载,三国时姚信,字符直,武康人,精于天文易数之学,三国吴时太常卿,造《昕天论》,有《周易注》十卷。师从文贞先生范平,而范平是以“茂才”而任官的,可见其文化程度之高,姚信从名师学习,因而能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为其后来精通天文易数之学打下了基础,其撰写了一大批著作并行于世。《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下》记有“姚信集十卷”。
        姚信的后代都能继承先祖勤学的美德而博学多识而自立于当时社会,并委以大任,为国家做出各自的贡献。
        姚信8世孙姚僧垣因精湛的医术而被梁、北周和隋朝的皇帝所倚重,其子姚察更是梁书和陈书二史的主要编撰者。其孙姚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见《旧唐书·姚思廉传》)姚察撰有《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锺》等各一卷和文集二十卷。其弟姚最撰《梁昭后略》十卷。入唐后,姚思廉继承父辈遗志,撰成《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卷。《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史书出自姚察、姚思廉父子之手。
        其孙姚珽,“少好学,勤苦自立”,先后任定、汴、沧、虢、幽、秦六州刺史,睿宗时,官至户部尚书,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捍卫和发展曾祖父史学成就。姚珽的兄长姚璹,虽贵为宰相,日理万机,仍不忘家学。“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姚璹曾撰《时政记》四十卷。自姚察以下,一门出了五个杰出的史学家,可谓“一门五杰,史学世家”。
        唐姚崇“初不悦学,年逾弱冠,常过所亲,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逐耽玩坟史。以文华著名。历牧常、扬,吏并建碑纪德。再秉衡轴,天下钦其公直。”(选自《大唐新语》,卷之六,举贤第十三)著有《姚崇文集十卷》行于世。姚崇曾侄孙姚合更是中唐以后的重要诗人之一,世称姚武功,有《姚少监诗集》10卷,另编有《极玄集》,《全唐诗》中留下他的诗作500多篇。
        清代姚鼐,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姚“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同魁)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於道德,而探原於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於方,理深於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姚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
    四、廉俭持家
        姚姓家族作为一个世家大族,屡屡出现名垂青史的高官,但都秉承祖训,廉勤为政,节俭持家,历代留有美名。
    吴兴人姚僧垣,以医术高妙,医德高尚,被历朝皇帝所推崇,隋文帝封他开府仪同大将军,进爵北绛郡公,年85岁卒。临终之前,嘱咐薄葬,“遗诫衣白帢入棺,朝服勿殓。灵上唯置香奁,每日设清水而已”。
        其子姚察入隋,任太子内舍人,袭爵北绛郡公,临终之前,也“遗命薄葬,以松板薄棺,纔可容身,土周于棺而已。葬日,止鹿车即送厝旧茔北。不须立灵,置一小床,每日设清水,六斋日设斋食菜果,任家有无,不须别经营也”。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崇贵为盛世首相,但在首都长安城却买不起府邸,白天在朝中办公,夜晚竟借宿寺院。后因病玄宗让他迁入四方馆居住养病,姚崇竟以馆大豪华为由,拒绝入住。为官是何等清廉!姚崇逝世前也嘱咐薄葬。
        后唐宰相姚顗(yǐ)以清廉著称,平日“无担石之储”,离世时,家中米不盈斗,钱不满串。“既死,敛葬之资不备,家人俟赙物及鬻第方能举丧而去。”
        宋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潼川人姚希得,“忠亮平实,清俭自将,”到广西静江(今桂州)做官,官署内原有锦帐,他说:“吾起家书生,安用此?”遂用布易之。平日粗食淡菜,人服其俭。
        元代姚天福一世清廉。权臣阿合马为报复姚天福对他的弹劾,接皇上北巡之际,采取突然袭击,搜索姚天福家,结果只搜出几升谷子。本想治天福之罪,以除心腹之患,结果大失所望。
    五、重视对子孙教育
        姚姓先贤不但自己洁身自好,而且继承儒家思想,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姚信临终前告诫子孙说:“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险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明自显,荣禄自至……。”
        其裔孙姚崇在离世前,写下了《遗令诫子孙文》文,一是预分田园资产,以绝后争。“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唯自玷,仍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致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静思之,深所叹服。”
        二是嘱咐薄葬。“昔孔丘亚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今古,咸有遗言,属以薄葬。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贵于速朽,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放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且神道恶奢,冥涂尚质,若违吾处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
        三是反对宗教迷信。“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馀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道士者,本以玄牝为宗,初无趋竞之教,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约佛教而为业。敬寻老君之说,亦无过斋之文,抑同僧例,失之弥远,汝等勿拘鄙俗,辄屈于家。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云。”对子孙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最后的交代和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姚氏家族作为名门望族,其对子孙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因此姚氏家族虽历经乱世而依然保持其地位与荣耀。
        历代姚姓英贤较好地发扬了舜帝孝悌、忠直、勤学、节俭、重视教育后代等遗风,那么,姚姓作为一个姓氏总体表现如何呢?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原副会长马驰先生以唐代为例,指出:“两《唐书》中先后出现的姓氏大约1500个,姚姓则为其中之一。书中所涉及的有姓名可考的历史人物,约40000人,其中姚姓人物136名,约占总人数的5/1500。以比例言,姚姓人数较姓数,总体优势增高到五倍。”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主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义达先生也说:“《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姚姓历代名人216名,占总名人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八位;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排在并列第三十位。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3,排在并列第三十二位。”
        当今姚姓按人数多少排序,排第61位。按马驰、袁义达二先生提供资料数字来看,无论是唐代还是历代,无论是名人,还是著名文学家、医学家知名度均超过现今排序。由此可见,姚姓历代重视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西晋〕陈寿《三国志》;〔后晋〕刘询《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元〕[元]脱脱《宋史》;〔明〕宋濂《元史》;〔清〕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王永平《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付婷、杜文玉《吴兴姚氏家族研究拾遗》;马驰《简论唐代姚姓人》;袁义达《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江西萍乡姚姓历史文化研究会《纪念特刊》(上集)。
    2012年3月20日
    (作者,姚学谋,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0:47 , Processed in 0.1277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