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5|回复: 6

『陈勇』拓跋嗣与姚兴联姻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11-24 10: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拓跋嗣与姚兴联姻考
    陈  勇


    摘 要:神瑞二年北魏与后秦联姻,双方的表述却截然相反,都是在贬抑对方、抬高自己,强调各自的 法统地位。柴壁战后,魏主拓跋嗣主动迎娶姚兴之女,意在与秦人结盟。其主要背景在于,北魏进占河北 之后,东晋成为其南面的强邻,柔然的压力又有增无减。北魏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寻求与后秦通婚,其政 治、军事上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柔然、东晋、后秦三面夹击的危局。《魏书》将与他国通聘一律写威对方“朝 贡”,有时就掩盖了魏人示弱、求和的实情。
    关键词:拓跋嗣;姚兴;联姻;战略调整;《魏书》书法


    一、拓跋嗣、姚兴联姻全过程复原
        北魏明元帝永兴三年(后秦姚兴弘始十三年,411)至神瑞二年(弘始十七年,415),《魏书》中关于 北魏与后秦通聘的记载相当密集。该书卷三《明元帝纪》:永兴三年(弘始十三年,411)六月,“姚兴遣 使来聘”。永兴五年(弘始十五年,413)二月庚午,“姚兴遣使来聘”①。同年十一月癸酉,“姚兴遣使朝 贡,来请进女,帝许之”。神瑞元年(弘始十六年,414)八月戊子,“诏马邑侯元陋孙使于姚兴”。同月 辛丑,“姚兴遣使来聘”(同书卷七十五《羌姚兴传》:“神瑞元年,兴遣兼散骑常侍、尚书吏部郎严康朝 贡。”)。神瑞二年(弘始十七年,415)十月壬子,“姚兴使散骑常侍、东武侯姚敞,尚书姚泰,送其西平 公主来,帝以后礼纳之”(《羌姚兴传》文略同)。
        另据《晋书》卷一一八《姚兴载记下》:“时魏遣使聘于兴,且请婚。会平阳太守姚成都来朝,兴谓 之曰:‘卿久处东藩,与魏邻接,应悉彼事形。今来求婚,吾已许之,终能分灾共患,远相接援以不?'成 都曰:‘魏自柴壁克捷已来,戎甲未曾损失,士马桓桓,师旅充盛。今修和亲,兼婚姻之好,岂但分灾共 患而已,实亦永安之福也。’兴大悦,遣其吏部郎严康报聘,并致方物。”耐人寻味的是,约略始于永兴 五年(413)的北魏与后秦的联姻,《魏书 · 明元帝纪》说是秦人“请进女”,《晋书 ·姚兴载记》却说是魏 人“请婚”,表述截然相反。
        《魏书 · 明元帝纪》疑由魏澹《魏书》追补而非魏收书原文,宋人考证甚详,唐长孺先生亦有说 明“。将这篇《帝纪》与《太平御览》卷一〇二《皇王部二十七》“后魏太宗明元皇帝”条所引《后魏书》对 照,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永兴三年(411)至神瑞二年(415)北魏、后秦的通聘乃至联姻,在《太平 御览》引文中并无踪影。《太平御览》沿自《修文殿御览》,《修文殿御览》所引《后魏书》应即魏收《魏 书》。魏伯起是否有意抹去这部分史实,尚不能确定。但魏澹重提此事,应该是查阅过北魏的官方


    作者简介;陈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①《资治通鉴》卷一一六义熙九年(弘始十五年,永兴五年,413)三月:“庚午,秦王兴遣使至魏修好。”(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第3658页)与《魏书》此条所记应为一事。按,“三月”,《魏书》讹作“二月"。
    ② 宋人校语,见殿本《魏书》卷三《明元帝纪》下《考证》。唐长孺《校勘记》,附标点本《魏书》卷三《明元帝纪》后(北京:中华书 局,1974年,第64-65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1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录。上引《晋书 ·载记》的主要依据,是《十六国春秋》或十六国国别史,其最早的出处,则有可能是 后秦的档案。该《载记》的口径与拓跋史家相抵触,也就不足为怪了。魏人、秦人记叙他们的婚媾,都 是在抬高自己、压抑对方,强调各自的法统地位。
        姚兴、姚成都的对话,涉及大量具体情节,后秦一方(后秦国史、《十六国春秋》及《晋书》)的记载, 也更接近事实。姚兴说:“(拓跋嗣)今来求婚,吾已许之。”表明这次和亲是源自魏人的建议。姚兴在 拓跋嗣“请婚”后“请进女”,其实是对北魏正式的答复。本文推测两国联姻始于永兴五年(413),也是 以此为据的。
        拓跋嗣向姚兴提亲,姚兴选择了西平公主。《魏书》卷十三《皇后传》:“明元昭哀皇后姚氏,姚兴  女也,兴封西平长公主。”姚兴送女远嫁,表现了对这桩婚事的诚意。《魏书 ·皇后传》又说:“太宗以  后礼纳之,后为夫人。后(引者按:原文作“後”,似与前句重复。疑应作“后”,指西平公主)以铸金人 不成,未升尊位,然帝宠幸之,出入居处,礼秩如后焉。是后犹欲正位,而后谦让不当。泰常五年薨, 帝追恨之,赠皇后玺绶,而后加谥焉。葬云中金陵。”后秦西平公主在北魏一开始就获得尊崇,更为两  国的通婚营造出隆重的气氛。《宋书》卷四十八《朱超石传》:“索虏托跋嗣,姚兴之婿也。”北魏已经与  后秦联姻,拓跋嗣做了姚兴的女婿,此事也为他们南方的对手——晋人所熟知。
        上引《晋书 ·姚兴载记》称:姚兴接受拓跋嗣“请婚”,即“遣其吏部郎严康报聘”,启动和亲大典。《魏 书 · 明元帝纪》载,永兴五年(413)十一月癸酉“姚兴遣使朝贡,来请进女”,该秦“使”是否就是严康,不得 而知。但据魏人的记录,严康到达平城,在神瑞元年(414)八月辛丑。永兴五年(413)十一月癸酉的“朝 贡”者,也许另有其人。神瑞元年(414)八月戊子,明元帝“诏马邑侯元陋孙使于姚兴”。元氏的使命,《魏 书 · 明元帝纪》未作交待。从时间顺序看,元陋孙此行在姚兴“请进女”和严康“朝贡”之间④,大概是就 婚礼的细节,与秦人作进一步的沟通。至于马邑侯的身份被特别标出,则显示该使团的规格颇高。
        《资治通鉴》卷一一七“义熙十一年(神瑞二年,弘始十七年,415)十月”:“秦王兴使散骑常侍姚敞 等送其女西平公主于魏,魏主嗣以后礼纳之;铸金人不成,乃以为夫人,而宠遇甚厚。”司马光等人所 言,或以魏收、魏澹两种《魏书》折衷而成。至此,北魏与后秦、拓跋嗣与姚兴的联姻正式完成。另据 《魏书 ·皇后传》:“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成则不得立也。”皇后候选者手铸 金人,是拓跋部的传统习俗。至于“夫人”称号,《魏书 ·皇后传》又云:“太祖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 后,始立中宫,余妾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晋书》卷二十一 《礼志下》载哀帝即位时江彪 议章皇太妃称太夫人语,谓“自后以下有夫人九嫔”,魏人疑仿晋制。
        以上大致可以复原魏、秦两国联姻的过程。其中,永兴五年(413)十一月癸酉秦使报聘,本来是 姚兴对拓跋嗣求婚的回应,魏人记事,却写成“姚兴遣使朝贡,来请进女,帝许之”,变为后秦主动联姻 而北魏接受其请求了。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等人对此事的处理。《资治通鉴》卷一一六“义熙九年 (永兴五年,弘始十五年,413)十一月”:“魏主嗣遣使请昏于秦,秦王兴许之。”与《晋书 ·姚兴载记》相 同而有别于《魏书 · 明元帝纪》,《资治通鉴》作者对相关史实,显然进行了仔细的甄别、取舍。
        这里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拓跋嗣迎娶姚兴之女,是在秦人所谓“柴壁克捷”后酝酿完成的。弘 始四年(天兴五年,402)八月至十月间,后秦与北魏决战于柴壁。姚兴计划一举灭魏反遭拓跋珪痛 击,秦军主力损失惨重,前线将领大多被俘。此后,魏、秦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后秦对北魏不再 构成主要威胁②。到北魏灭后燕、“扫平中土”①之际,鲜卑拓跋部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存在。数

    ①神瑞元年(414)八月戊子,元陋孙奉诏使秦;辛丑,严康抵达平城,前后相差半月。平城(或马邑)与长安相距近两千里,马车 单程约需一周,故严康大概是在元陋孙觐见姚兴后才从长安出发的。平城、长安之间的交通路线,日本前田正名氏已有考证,并画图 示意,大致是经雁门关,沿汾河一线行进。见氏著《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61-177页。
    ②《魏书》卷二《太祖纪》:“天赐元年(404)春正月,遣离石护军刘托率骑三千袭蒲子。三月丙寅,擒姚兴宁北将军、泰平太守衡 谭,获三千余口。”(第41页)是柴壁战后魏、秦两军之间唯一的一次正面交锋,后秦已明显处于守势。
    ③拓跋珪语,见《魏书》卷二《太祖纪》,第33页。《北史》卷一 《魏本纪 ·道武帝纪》同,见第18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之后,姚成都向姚兴汇报的情况:“魏自柴壁克捷已来,戎甲未曾损失,士马桓桓,师旅充盛。”大体 属实。既然如此,北魏何以要向后秦主动示好,拓跋嗣何以又要向姚兴主动求亲呢?
    二、拓跋嗣主动示好、求亲的背景
        我们对拓跋嗣、姚兴联姻一事的分析,不能脱离道武、明元之际北部中国各种政治、族群势力互 动的背景。
        《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泰常元年,司马德宗将刘裕伐姚泓,舟师自淮泗入清,欲诉河西上, 假道于国。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关号曰天险。 一人荷戈,万夫不得进。裕舟船步兵, 何能西入?脱我乘其后,还路甚难。若北上河岸,其行为易。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假其水道,寇不  可纵,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又议之内朝,咸同外计。太宗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司马  休之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来久。今兴死子劣,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欲入关。劲躁之人, 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今蠕蠕内寇,民食又乏,不可发  军。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东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人,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  路,所谓卞庄刺虎,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使裕  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夫  为国之计,择利而为之,岂顾婚姻,酬一女子之惠哉?假令国家弃恒山以南,裕必不能发吴越之兵与  官军争守河北也,居然可知。’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  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太宗遂从群议,遣长孙嵩发兵拒之,战于畔城,为裕将朱超  石所败,师人多伤。太宗闻之,恨不用浩计。”(第809-810页)
        《北史》卷二十一 《崔浩传》文略同。唯“东州”,《北史》作“南州”,《资治通鉴》亦从《北史》。胡三 省云:“南州,谓魏之南境相州濒河诸郡。”此说可酌①。实际上,崔浩此处所言“东州”或“南州”,指“恒 山以南”的“河北”全境,覆盖整个后燕故地。
        《资治通鉴》又有“秦主泓亦遣使请救于魏” 一句,不见于诸史。外朝公卿所谓“且秦,婚姻之国, 不可不救也”云云,也仅见于《资治通鉴》。这些重要资料,反映刘裕伐秦带来的北方各国政治关系的  变化,赖司马光等人转记而得以保存。
        “函谷关”,《资治通鉴》作“潼关”,据刘裕进军路线判断,司马光等人所记更为可信。“兴死子 劣”,《北史》作“兴死子幼”,按姚泓继位时已近而立之年②,“幼”为“劣”字之讹无疑。《资治通鉴》作 “姚兴死,子泓懦劣”,亦其侧证。“假令国家弃恒山以南,裕必不能发吴越之兵与官军争守河北也,居 然可知。”《资治通鉴》此条前有“南北异俗”四字,疑另有所本。“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 敌”,《资治通鉴》作“裕西入关,则恐吾断其后,腹背受敌”,也更为合理。
        泰常元年(416)“刘裕伐姚泓”,距北魏明元帝与后秦西平公主完婚(神瑞二年,415)仅仅过了一 年,北魏朝议所及,大致也反映魏、秦两国联姻时北方政治、军事的大势。魏人关于是否出兵的争论, 关涉北魏与柔然、东晋(刘裕)、后秦各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争论的双方, 一方是“外朝公卿”与“内 朝”,代表主流的意见,即崔浩本传所谓“群议”;另一方是崔浩,或许还有其他人,但肯定是少数派,非

    ①《魏书》卷二十四《张哀传》:“太祖曾问南州人于衮。衮与卢溥州里,数谈荐之。”(第614页)按张衮为上谷人,卢溥为范阳 人,均与“魏之南境相州濒河诸郡”无关,可知胡注此条不确。又幽州诸郡人皆谓之“南州人”,此“南州”是相对于更北的云中、平城一  带即北魏初期的境域而言的。但“东州”也是当时习见的提法,如《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上文:“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 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邮,应大乐五十年,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  长久之策也。东州之人,常谓国家居广漠之地,民畜无算,号称牛毛之众。’”(第808页)同《传》下文:“世祖闻麟连定与刘义隆悬分河 北,乃治兵,欲先讨赫连。群臣曰:‘义隆犹在河中,舍之西行,前寇未可必克,而义隆乘虚,则失东州矣。’”(第821页)可知“东州”未  必就是“南州”之讹。另据《魏书》卷九十四《阐官 ·仇洛齐传》:“魏初禁网疏阔,民户隐匿漏脱者多。东州既平,绫罗户民乐葵因是请 采漏户,供为纶绵。自后逃户占为细茧罗縠者非一。”(第2013-2014页)“东州既平”指北魏克后燕,“东州”泛称后燕故地。
    ② 《晋书》卷——九《姚泓载记》称姚泓死时年三十,在位二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10: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流的意见。“太宗遂从群议”,正是迫于主流意见的压力。
        “群议”主张出兵救秦,理由是“婚姻之国,不可不救也”,依崔浩的表述,就是“顾婚姻,酬一女子 之惠”。“群议”对刘裕西征的看法,出于一个基本判断:“扬言伐姚,意或难测。”说透了就是“扬声西 行,意在北进”①,晋军以灭秦为名而攻魏,魏人对此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崔浩则认为,刘裕对后秦用兵,是因为司马休之等人在姚兴父子支持下,长期骚扰荆州一带。刘 裕试图利用姚兴新死、诸子争权的机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②。按照崔浩的看法,“西行”、“伐姚”确是 刘裕的本意,“北进”之说不能成立③。
        崔浩针对“群议”,提出北魏“不可发军”的两点理由, 一是“蠕蠕内寇”,二是“民食又乏”,触及鲜 卑拓跋部立国之本,值得深入探究。其中,“民食又乏”主要指平城一带的粮食紧缺(即孝文帝所谓 “京邑民贫”),是北魏建国后直到迁都洛阳前长期面临的困境④。不过对北魏而言,“蠕蠕内寇”即柔 然南下侵扰,是更为棘手的问题。明元帝继位后,柔然的军事压力有增无减。柔然兵锋所及,不断威 胁北魏政治重心所在的云、代一线。魏帝一再北巡,魏军多次北伐,主要都是针对这个北方的敌手。
        崔浩的意见后来得到验证,所以明元帝“恨不用浩计”。问题在于:魏人为什么普遍持与崔氏相 反的立场?他们在刘裕主动求和时⑤,为什么普遍拒绝接受,而主张出兵阻止晋军西进,并最终导致 拓跋嗣作出错误的决定?
        鲜卑拓跋部取代慕容部进占河北之后,北魏周边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东晋成为其南面的强邻。十六国前期,鲜卑拓跋部与东晋结盟,是晋人在北方制衡胡、羯的重 要力量。但十六国末年拓跋珪复国后,代(北魏)与东晋的盟友关系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后秦因柴壁 一战惨败,丧失了在军事上与北魏抗衡的实力,反而成为姚兴与拓跋嗣议和的转机。姚成都所言:“今修 和亲,兼婚姻之好,岂但分灾共患而已,实亦永安之福也。”可以说正是后秦执政者心态的写照。
        北魏拓跋嗣与后秦姚兴议和乃至“请昏于秦”,其政治、军事目标是与秦人结盟。这样的全局性 战略调整,使魏人在入主河北之初有可能摆脱树敌过多,被柔然、东晋、后秦从北、南、西三个方面夹  击的危险。上引崔浩所谓“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东州复危”,实际上是出于同样的思路。 所以明元帝寻求与后秦和解,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有趣的是,据《魏书 ·崔浩传》,崔氏对姚兴求婚,似乎早有预见:“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 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惑。浩综核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决,多有应

    ① 此句《资治通鉴》作“其势必声西而实北也”,意与《魏书》、《北史》同。
    ② 这其实就是刘裕向魏人陈述的伐秦的缘由,刘裕及部将王仲德等人所言详见下引《魏书》卷二十九《叔孙建传》。
    ③ 《魏书》卷九十七《岛夷刘裕传》:“裕志倾僭晋,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许,乃西伐姚泓。”(第2133页)是对刘裕出兵动机更 准确的判断,但晋人伐秦之际,北魏朝野还没有这样的意识,至少还没有形成共识。
    ④ 近年有学者提出,北魏后期“平城以北至阴山地区的农业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断言“经济问题不可能是(孝文帝)迁都的  主要原因”。但《魏书》卷七十九《成淹传》载孝文帝敕曰:“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第1754页)是   重要的反证。由孝文帝本人的说法,可知“恒、代无漕运之路”,是造成“京邑民贫”的主要原因。而孝文帝决意迁都,既与“京邑民贫” 一类“经济问题”有关,也与“通运四方”一类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有关。上引《魏书 ·崔浩传》载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   劝明元帝迁都于邺,崔浩与特进周蒲谓迁都“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云云,亦可证南迁以纾缓都城的粮荒,是北魏朝臣中酝酿已久   的意见。
    ⑤《魏书》卷二十九《叔孙建传》:“司马德宗将刘裕伐姚泓,令其部将王仲德为前锋,将逼滑台。兖州朝史尉建率所部弃城济 河,仲德遂人滑台。乃宣言曰:‘晋本意欲以布帛七万匹假道于魏,不谓魏之守将便尔弃城。’太宗闻之,诏建自河内向枋头以观其势。 仲德人滑台月余,又诏建渡河曜威,斩尉建,投其尸于河。呼仲德军人与语,诘其侵境之意。仲德遣司马竺和之,建命公孙表与言。 和之曰:‘王征虏为刘太尉所遣,入河西行,将取洛城,扫山陵之寇,非敢侵犯魏境。太尉自遣使请魏帝,陈将假道。而魏兖州刺史不  相体解,望风捐去,因空城而入,非战攻相逼也。魏晋和好之义不废于前。’表曰:‘尉建失守之罪,自有常刑,将更遣良牧。彼军宜西, 不然将以小致大乖和好之体。’和之曰:‘王征虏权住于此,以待众军之集,比当西过,滑台还为魏有,何必建旗鼓以耀威武乎?'仲德卑  辞,常自言不敢与大魏抗衡,建不能制之。太宗令建与刘裕相闻,以观其意。裕答言:‘洛是晋之旧京,而羌姚据之。晋欲修复山陵之 计久矣,而内难屡兴,不暇经营。司马休之、鲁宗之父子、司马国璠兄弟、诸桓宗属,皆晋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图晋,是以伐  之。道由于魏,军之初举,将以重币假途。会彼边镇弃守而去,故晋前军得以西进,非敢凭酸魏境。’”(第703-704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10: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验,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是时,有兔在后宫,验问门官,无从得入。太宗怪之,命浩推其咎征。 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善应也。明年,姚兴果献女。”《北史》卷二十一 《崔浩传》文略同,唯“验问  门官,无从得入”,《北史》作“检无从得入”;“命浩推其咎征”,《北史》又作“帝令浩推之”;“善应也”,则  不见于《北史》。
        上文已经说明:北魏与后秦的联姻,是由北魏方面首先动议,魏澹《魏书》说姚兴遣使“请进女”, 估计是对拓跋嗣的正式回应,拓跋史官将此事写作后秦主动和亲,则是为了维护北魏的法统地位。 我们相信,魏收书崔浩本传姚兴“献女”之说,是魏人的曲笔;至于崔浩对后宫咎征的推验,同样也是  史家的杜撰。但这个故事却透露出一些重要信息:
        拓跋嗣与姚兴和亲的计划,最初应该是在小圈子中的密谋,“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的崔浩, 想必是参与者之一。“有兔在后宫”,只是偶然的异象,崔浩预测“当有邻国贡嫔嫱”,似乎是劝说拓跋  嗣与姚兴联姻的借口。如果这个推断成立,则此类“善应”可能又是拓跋嗣、崔浩设置的迷局,意在减  少朝野对联姻后秦——对后秦战略调整—— 的阻力。
    三、《魏书》北魏与他国通聘书法
        《资治通鉴》中类似上引拓跋嗣“请昏”的事例,并非绝无仅有。《魏书》卷一 《序纪》什翼犍建国六 年(即晋康帝建元元年,前燕慕容就十年,343)八月:“慕容元真遣使请荐女。”《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建元元年(建国六年,慕容就十年,343)七月”条记作:“代王什翼犍复求婚于燕,燕王就使纳马千匹 为礼;什翼犍不与,又倨慢无子婿礼。”“八月条”又云:“就遣世子偶帅前军师评等击代。什翼犍帅众  避去,燕人无所见而还。”
        此时前燕的军力远胜于代国,慕容偶、慕容评等击代,“什翼犍帅众避去”,就是明显的证据。《资 治通鉴》什翼犍“求婚于燕”说,也更为合理。建国七年(344)二月,什翼犍遣长孙秩入燕迎娶慕容就 女为后,故司马光等人有“子婿礼”之言。伯起称慕容就“遣使请荐女”,疑系魏人夸张之辞。“代王什 翼犍复求婚于燕”之说,仅见于《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应有所本。同样是北魏与他国的联姻,同样 是拓跋史官的避讳,司马光等人同样也作出改动,结果就由《魏书》的慕容元真(就)“遣使请荐女”,变 为《资治通鉴》的什翼犍“求婚于燕”了。
        《魏书》记述十六国之间的交往,有其特定的书法。对于北魏同各国通聘,多写成对方“朝贡”,偶 作“来聘”、“朝聘”、“来贡”、“朝献”,其例屡见于《序纪》:昭帝禄官十三年(306),“昭帝崩。徒何大单 于慕容麂遣使朝贡”。穆帝猗卢三年(310),“晋并州刺史刘琨遣使,以子遵为质。帝嘉其意,厚报馈 之”。猗卢九年(316),“李雄遣使朝贡”。平文帝郁律二年(318),“刘曜遣使请和,帝不纳”。三年 (319),“石勒自称赵王,遣使乞和,请为兄弟。帝斩其使以绝之”。四年(320),“私署凉州刺史张茂遣 使朝贡”。惠帝贺停元年(321),“太后临朝,遣使与石勒通和,时人谓之女国使”。四年(324),“帝惠 始临朝。张茂死,兄蹇子骏立,遣使朝贡”。昭成帝什翼健建国四年(341)十月,“刘虎死,子务桓立, 始来归顺,帝以女妻之”。十二月,“慕容元真遣使朝贡,并荐其宗女”。六年(343)八月,“慕容元真遣 使请荐女”。是年,“李寿死,子势僭立,遣使朝贡”。七年(344)七月,“慕容元真遣使奉聘,求交婚,帝 许之,九月,以烈帝女妻之”。八年(345),“慕容元真遣使朝贡”。九年(346),“石虎遣使朝贡”。十年 (347),“张重华遣使朝贡”。十六年(353),“慕容倘遣使朝贡”。十七年(354),“张祚复称凉王,置百 官,遣使朝贡”。二十二年(359)三月,“慕容偶遣使朝贡”。八月,“卫辰遣子朝贡”。二十四年(361) 春,“卫辰遣使朝聘”。二十八年(365)十二月,“苻坚遣使朝贡”。
        “朝贡”一说,此后亦不绝于书,如《道武帝纪》:登国元年(386),“帝虑内难,乃北蹦阴山,幸贺兰  部,阻山为固。遣行人安同、长孙贺使于慕容垂以征师,垂遣使朝贡,并令其子贺骄帅步骑以随同  等”。十二月,“慕容垂遣使朝贡,奉帝西单于印绶,封上谷王。帝不纳”。三年(388)十月,“慕容垂遣  使朝贡”。四年(389)十月,“垂遣使朝贡”(按前一年五月,陈留公元虔使于慕容垂,此系燕人报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10: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岁,“氐吕光自称三河王,遣使朝贡”。七年(392),十二月,“慕容永遣使朝贡”。皇始元年(396), “司马昌明死,子德宗僭立,遣使朝贡”。“吕光僭称天王,号大凉,遣使朝贡”。天兴二年(399),“秃发 乌孤死,弟鹿孤代立,遣使朝贡”。三年(400)四月,“姚兴遣使朝贡”。四年(401),“卢水胡沮渠蒙逊 私署凉州牧、张掖公。蒙逊及李嵩并遣使朝贡”。五年(402),“秃发鹿孤病死,弟侮檀统任,遣使朝 贡”。六年(403)十月,“司马德宗遣使朝贡”。天赐五年(408)三月,“姚兴遣使朝贡”(按:已见上引)。
        《明元帝纪》的写法则有所不同:永兴三年(411)六月,“姚兴遣使来聘”(按:已见上引)。五年 (413)二月庚午,“姚兴遣使来聘”。十一月癸酉,“姚兴遣使朝贡,来请进女,帝许之”。神瑞元年 (414)八月,“姚兴遣使来聘”。二年(415)四月,“司马德宗遣使朝贡”。是年,“李嵩卒,子歆立,遣使 朝贡”。三年(416)三月,“司马德宗遣使来贡”。六年(419)九月壬申,“刘裕遣使朝贡”。
        《太武帝纪》又恢复了《道武帝纪》的写法, 一律称“朝贡”:始光元年(424)正月,“乞伏炽盘遣使朝  贡,请讨赫连昌”。八月,“刘义隆遣使朝贡”。神麝元年(428)四月,“赫连定遣使朝贡,帝诏谕之”。 是月,“南秦王杨玄遣使朝贡”。是岁,“沮渠蒙逊遣使朝贡”。二年(429)四月,“刘义隆遣使朝贡”。 三年(430)十一月辛丑,“沮渠蒙逊遣使朝贡”。四年(431)闰月乙未,“蠕蠕国遣使朝献”。延和元年  (432)五月,“刘义隆遣使朝贡”。十月,“吐谷浑慕瓒遣使朝贡”。二年(433)九月,“刘义隆遣使朝贡, 奉驯象一 ”。三年(434)十月癸巳,“蠕蠕国遣使朝贡”。太延元年(435)二月庚子,“蠕蠕、焉耆、车师  诸国各遣使朝献”。六月丙午,“高丽、部善国并遣使朝献”。八月,“粟特国遣使朝献”。二年(436)二  月戊子,“冯文通遣使朝贡,求送侍子,帝不许”。三月丙辰,“刘义隆遣使朝贡”。八月甲辰,“高车国  遣使朝献”。十一月,“河西王沮渠牧犍,遣使朝贡”。
        按“来聘”的说法,《魏书》诸《帝纪》中仅见于《明元帝纪》。《明元帝纪》所记神瑞元年(414)八月 “姚兴遣使来聘”,与《晋书 ·姚兴载记下》“(兴)遣其吏部郎严康报聘,并致方物”,应为一事,在《魏书 ·羌姚兴传》中,又写作“兴遣兼散骑常侍、尚书吏部郎严康朝贡”。《魏书 ·羌姚兴传》可以确定是魏 收的文本,恰恰用的是“朝贡”而不是“来聘”。《魏书 · 明元帝纪》与《羌姚兴传》出处不同,宋人考证 《魏书 · 明元帝纪》为魏澹《魏书》,这也可以作为一项证据。
        《魏书 · 明元帝纪》永兴三年(411)十一月癸酉“姚兴遣使朝贡,来请进女”一段文字,值得进一步 琢磨。其中,“来请进女”四字最为费解。“来请”的提法,《魏书》全书中仅见于此处。我怀疑“来”下 本有“聘”字,魏澹书原文是“姚兴遣使来聘,请进女”,与《晋书 ·姚兴载记下》“魏遣使聘于兴,且请 婚”的句式近似。后人依魏收之例将《魏书 · 明元帝纪》的“来聘”改作“朝贡”,但此句“来”字未及删 除,又并入下句,故有今本《魏书 · 明元帝纪》中“遣使朝贡,来请进女”的奇怪表述。若此说不误,则 《魏书 · 明元帝纪》中“来聘”与“朝贡”的混用,可能也都是后人改写的结果。
        然而,笔者更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北朝史家这类书写是以北魏档案为据,则大致可以肯定:魏人 将与他国通聘一律写成对方朝贡,是作为拓跋部征服的成果,用来衬托北魏的正统地位。至于魏澹 与魏收的做法有所不同,可能又反映了隋朝统一中国后人们观念上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10: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4 14:52 , Processed in 0.1343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