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4|回复: 0

姚万瑜:辛亥革命“先烈”丙等之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7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12-3 09: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万瑜:辛亥革命“先烈”丙等之首

    在诒德楼里诉说革命情怀(一)


    2022-01-08 下午 04:00   作者:叶俊新   



      一石南台坠世惊,凤鸣猿吼万瑜声。
      珊瑚四海传奇九,国士谋城使琬卿。
      2021年12月3日,平远县方志办同志前去调研诒德楼,笔者诗之。
      北伐东征 丰光诒德
      诒德楼位于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丰光村206国道旁,是知名外交大使、文化部原副部长(正部级)吕志先故居,面阔17.27米,进深28.36米,占地面积929.39米,为三堂二层小楼;坐南向北,合面杠杉木瓦面;一进天井,三合土地底,东面设后门,通东面院落,西面有花岗石楼梯通二层。诒德楼建于1913年,2012年被列入平远县不可移动名录,现坍塌较为严重。诒德楼是革命遗址。1925年3月23日,粤军第二师师长张民达率东征军第三旅五、六团3000余人,追击陈炯明所部(一军林虎、四军李易标)到达平远,24日,击溃驻大柘陈军,取得辉煌战果,时张民达师部设在诒德楼。吕志先之父姚海珊随东征军到平远,是年秋被公推为平远县县长,此前,1920年他曾任平远县知事(相当于县长)1个月。
      辛亥革命,姚雨平组建广东北伐军并亲任总司令,姚海珊为北伐军军需部长。1912年夏北伐军解散,翌年,姚海珊用分到的遣散费在家乡修建了诒德楼。“诒”[yí],赠与、给与,诒尔多福。“德”指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大学》引《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平远乡贤姚德胜,名克明,号峻修,曾资助银7万元给广东北伐军作军费。姚海珊曾到马来西亚帮助姚德胜经营锡矿,又被姚德胜聘为大柘万和饷当经理。饷当曾被劫贼当面洗劫一空,姚海珊亦曾承诺要赔偿全部损失,得了遣散费后,回乡立马还给姚德胜。姚德胜不受,告以建房。姚海珊题名“诒德楼”,或有告诫子孙世代感恩之意。
    姚海珊与朱维坤女士(1912年于南京)
      姚海珊先后娶妻林氏、张氏、朱氏。林氏有琦卿、玙卿、璠卿三子,张氏有兴卿、珉卿、国卿三子;北伐间姚海珊娶朱维坤女士,朱有瑚卿、琬卿、祥卿三子。琬卿生于1917年7月,亦名万清,西安事变前被派往东北军,1936年10月加入共产党时,组织让他更名为吕志先。1982年,吕志先任文化部副部长。瑚卿之子姚士谋教授是中国城市群理论原创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知名教授。璠卿即姚万瑜,生于1884年,1909年去世。姚万瑜是不可淡忘的辛亥革命“先烈”。
      同志挚友 公而忘私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姚海珊、姚万瑜、姚雨平师生三人是平远革命之“先觉”。“当年粤之革命党人,莫不知有二姚,即姚万瑜与姚雨平。”姚海珊时在平远任教,他是“二姚”之蒙师。姚万瑜生于1884年,1908年曾在香港广州策划起义,1909年8月7日因劳累去世。1912年民国成立初,被追赠为“开国先烈”,丙等积劳病故首名。
      民国成立之初,辛亥革命元勋、陆军中将兼充第二十二师师长林震撰有开国先烈姚万瑜小传,即《姚君碧楼事略》。
      林震旧历鸡年生,比万瑜小1岁,是其儿时在乡好朋友。林震写道:“亡友姚君万瑜,号碧楼,吾邑超竹乡人也。幼聪颖,读诗书毕后,随习商业,暇辄浏览典籍报章,手不释卷;而于时事,尤为注意。”
      林震记姚万瑜有强烈的报国之志,少时与父亲海珊在姚德胜万和饷当学经商,后舍商而从事教育救国。“清政不纲,降及末季,外侮叠见,君以弱冠之年,受潮流之激刺,痛祖国之濒危,以为二十世纪,非学无以图存,乃愤然舍所业,而投身学校,冀他日将有以报国也。”
      姚万瑜与赵声(号伯先)、姚雨平、邹鲁(字海滨)、朱执信等志同道合,是早期响应孙中山号召之杰出革命者,“君在粤七年,与志士赵君伯先、姚君雨平、邹君海滨、朱君执信等相友善,图谋改革事业,奔走港澳之间,坚苦备尝,心力交瘁。卒以忧劳致疾。”
      林震在姚万瑜去世前一日去探望他,被其公而忘私精神所感动,“殁前一日,震往视病状,犹谆谆以国事为念,而无一语及其私焉。”姚万瑜重要成就一是创设“潮嘉师范”,二是在广州购买留学公所,“初君之就学粤垣也,新学盛兴,志士群集于省会。吾邑僻处偏隅,风气闭塞,君与二三同志,创设潮嘉师范于粤垣,以为兴学之基础。复鼓吹邑中志士,来校同学。故其时,同邑人士,就学省会者众。君复提倡,在省购置全邑留学公所,经理擘画,始终其事。迄今学子深利赖之。呜呼!假君以年,则后所成就,其裨益于国家及吾邑前途,岂浅鲜哉。”
      姚万瑜“赍志而殁,年仅二十五耳。”民国元年(1912)由粤稽勋局具事迹,呈报大总统孙中山,追赠姚万瑜为辛亥革命“先烈”,丙等积劳病故首名。“君殁后,葬于粤城东北之横枝岗上。民国成立,由稽勋局,具事迹,呈报大总统,追赠开国先烈丙等积劳病故首名。”姚万瑜温厚沉毅,百折不挠,林震对其早逝非常痛惜,认为其事迹当记入“国史”。“君性和平温厚,遇人接物,有谦谦君子之风。然其坚忍沉毅,百折不挠之气概,则又非常人所能及。谨述崖略,以着其概。若其详,则有后之国史在也。”
      显晦有差 不掩其功  
      通常说的广州起义有四次:1895年农历九月初九兴中会发动的乙未广州起义,1910年同盟会发动的庚戌新军起义,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发动的辛亥黄花岗起义,1927年12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广州起义。据中山大学原校长邹鲁所撰《姚万瑜传》,不妨增加1908年同盟会筹划的戊申广州起义。邹传比林传记事详细。
      1919年冬,姚海珊请邹鲁为姚万瑜写传:“子与碧楼,同共患难久,盍为之传。”邹鲁时任国会议员兼两广盐运使,感觉为同志、为患难之友立传责无旁贷,他在《姚万瑜传》中表示,不能因姚万瑜为朋友忧愤而死而掩盖其对革命的特别贡献,“姚君谋当日事,不让诸前烈,复始终以是役劳瘁死。徒其时在清廷威力之下,讳其事,并讬其死为愤州吏罗织学界,欲捐其生,以为其乡宽党狱。而轰轰烈烈,一举不成,赍志而死之实迹,世遂鲜有知者。”
      邹鲁记:“中华民国纪元前四年,虏酋载湉,与其母那拉氏相继暴卒。革命党人,乘人心摇动,亟谋发难。在广州首事者,为赵声、朱大符、姚万瑜、谭馥、葛谦、严国丰、罗澍沧、曾传范、张煊、邹鲁。数人中,惟曾张二君,虽尝入狱,今年仍得聚首广州。葛严二君,当事泄,立就义。罗君曾絷于狱,谭君走湘,被捕解粤,至庚戌新军发难前见杀。赵君辛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后,卒于香港。罗君于民国四年罹杀于湘。九年朱君被难于虎门。纵死事之日不同,显晦有差,要皆成仁就义,炳若日月,动国民之悲思,而致其景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亡,人心摇动。革命党人定于20日举行起义,但因时机骤至,多数人来不及到广州。姚万瑜与谭馥两人四处联络。不慎事情泄露,清政府侦查到谭馥与葛谦的住址,当即派兵围捕。葛谦被捕,谭馥刚奔至邹鲁住寓,追兵便到了,在带兵的同盟会员温带雄暗中保护下走脱到湖南。但是,曾传范在观音山龙王庙营内、罗澍声在黄沙车站均被捕。此次广州起义失败,姚万瑜与邹鲁走避香港,图谋联络同志策划再次起义。姚万瑜到港后,因劳瘁过度发病,病势日重。香港同志强迫他返回广州,住师范校舍治疗。可惜医治无效,于宣统元年(1909)8月7日病故。嘉应州留省学界同志们,于8月11日上午12时,在广州市靖海门外之嘉应会馆举行追悼大会,致祭者甚众。
      因姚万瑜、姚雨平“二姚”等发动,嘉应州及平远加入中国同盟会者众多,是为辛亥革命策源地之一。“乡之学校教职员,悉隶党籍。”“姚君名万瑜,字碧楼,广东平远超乡人也。外文秀而内坚强。当清之季,求学广州,痛满清奴治中国二百余年,日谋革命,与赵声、朱大符、姚雨平,日夕往还,力肩联络党人之任,而尤注重军学界。粤党人中,莫不知有二姚,即君与雨平也。君之革命事业,灌输无所不至,而在其乡独多。乡之学校教职员,悉隶党籍。以所谋不慎,证为州史所得,乃捕去数人,中有学校教职员。党人谋救之者,遂以州吏摧残学校为号召,君其最力之一人也。”同盟会员姚竹英是万瑜同窗好友,死于狱中,“引起一州及所属兴宁县七十八校之罢课”。嘉应党狱案,震动州省,上报清庭,嘉应邹知州他调。
      邹鲁对万瑜早逝非常痛惜,曰:“余弱冠至省,即与君结交。闻澳门有党人办学,共约十余人赴之。至则有名无实,归而在省创办潮嘉师范,君实具大力焉。君以风气初开,邑学不良,鼓邑人来学于省会,并集资购留学公所以安之。今之米市街平远留学公所,即君始终其事者也。君沉毅富建设才,乃天靳其年,不克为民国事建设,惜哉!”
    姚海珊自制砚(广东省博物馆)
      缅怀先烈 壮志情怀
      据《平远文史》第七辑载,1984年夏,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沈已尧回乡平远,在南台山一庙中发现民国曾任江西省省长的谢远涵题壁诗与古汉学家吴三立教授《和谢远涵》诗,意外惊喜并录下:
      天风吹我上南台,心绪沉沉倦眼开。一鸟惊飞随石坠,万山奔走化潮来。神仙事业空陈迹,草莽英雄孕霸才。知尔英灵冠南服,九龙诸岛不胜哀。
    ——江西谢远涵题
      浃旬雾雨罩南台,此日登临霁色开。隔寺钟声穿石出,几家烟火逐云来。未携佳句频搔首,多负名山只愧才。我辈此来须当饮,茫茫时局岂胜哀。
    ——吴三立和
    图为平远南台山武仙殿
      1981年5月,吴三立在为《华南师范学报》编辑部写的《我的学诗经过》一文记:他在平远中学读四年级时,“偕好友数人,携带笔墨,登附近风景区的南台山。每至一处,辄口占一诗,共得诗四五首。游览毕,回到学校,把登山所作诗呈给张老师(张傅舟)。他特别赞我和谢远涵诗一首。”吴三立1920年秋毕业于平远中学,谢远涵题壁诗应在此前所写。“神仙事业空陈迹,草莽英雄孕霸才。”是颂扬革命者,“知尔英灵冠南服,九龙诸岛不胜哀。”显然是缅怀平远籍革命先烈。1920年前去世平远“先烈”唯有姚万瑜。
      谢远涵是江西兴国人,祖籍在平远石正。他是平远籍“父子县长”饶菊逸的亲家,饶信梅的丈人。饶菊逸是北伐军姚雨平的“军师”,“参赞戎机”。笔者没有找到谢远涵到平远登南台山的切实资料。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全球瘟疫大流行,死难千万以上。姚雨平曾在1918年秋登南台山,留下一题壁诗:有此巍峨石,不怕地维坼。大地虽晦冥,东南支半壁。姚诗与谢诗意相近,皆表革命低潮时,革命者之壮志无减。谢远涵或与姚雨平、姚海珊同登南台并留诗。
      张勋复辟后,1917年7月,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8月25日,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以孙为军政府大元帅。后军阀南北勾结,护法运动失败,革命又遭受挫折。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一职,于1918年5月来梅。谢远涵1898年任广东学台,1908年升任监察御史,分管四川道,姚万瑜革命及嘉应党狱案应了知。1916年,谢远涵在中国同盟会早期活动家谢良牧介绍下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8年初,谢远涵担任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军政府秘书长。谢远涵南台题壁诗写于1918年是有可能的,与姚海珊、姚雨平和亲家饶菊逸等同登南台,谈起烈士姚万瑜,有感即兴而作。以此,待方家进一步证实。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诒德楼和辛亥革命先烈,当依总书记指示一同记之缅怀。
      参考:
      [1]邹鲁:《姚万瑜传》,《说文月刊》,1942年,第3卷第8期,99—100页。
      [2]朱浩怀:《平远县志续编资料》,第185页。
      [3]冯华德:《吕志先传》,2008年印,第11页。
      [4]陈玉麟老师提供姚海珊家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30 00:50 , Processed in 0.0996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