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1|回复: 0

『高磊』姚培谦家世生平考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12-28 14: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12-28 14:30 编辑

    姚培谦家世生平考论


    高磊

    姚波原文录出

    原载:宁波工程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2015年6月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姚培谦,清初著名学者,松江人,主要活动于雍正、乾隆两朝。其一生佗傺不偶,境遇轗轲,却能泰然处之,恬淡忘机,气节人品为时所重。姚培谦出身金山望族,其家族德业为乡邦式,崇文尚学、风雅仁爱之宗风廷播子孙,对姚培谦之人生观、学术观、文学观之形成皆有影响。

    关键词:姚培谦;姚廷聘;姚宏度;姚廷瓒;诗礼传家
    中图分类号:12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09(2015)02—0035—07

    姚培谦(1693一1766),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诸生,江左名士,博学多识,尤擅经史,文章名噪一时,自称“篇章到处传”(《述怀一百韵》)[1]109,深受方苞、沈德潜、焦袁熹、纪昀等名流推重。乾隆八年(1743),学使刘藻将其与徐乾学、王士禛、宋荦诸名宿并论,足见不凡。姚氏本浙籍,后徙居金山之五保,“世为金山望族”[2]卷16《人物列传》,姚廷瓒、姚宏绪、姚宏启、姚培谦、姚培和皆著名当时。培谦所云“家世吴兴旧,科名九叶联”(《述怀一百韵》)[1]109,可见其盛。姚氏家族或以文章显,或以事功著,或以道德彰,为邑人所推戴。其重气节、尚义善、弘诗文、修德业的文化性格对姚培谦修身处世、读书治学皆有影响。如此名动当时的家族,学界惜无专门之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将姚培谦及其直系血亲考论如次:

    一、姚培谦家世
    祖:姚廷聘,父:姚宏度
    姚培谦祖父廷聘,庠生,赠文林郎州贡公。其父宏度,字宗裴,号息园,工诗画,扶危济困,力行善事,为乡人所推戴,有《一隅山房吟稿》。祖、父二人事迹,王嘉曾《姚平山先生传》载:“(姚氏)世居云间,今之金山县五保。王父讳廷聘,邑庠生。父讳宏度,内阁中书。中书公始迁居于郡城之北。姚氏由前明入国朝,子姓多以科第起家,遂蔚为我乡之望族。”[3]265姚培谦《周甲录》载:“寒族本浙籍,一徙平湖县之广陈镇,再徙松江金山县之五保,历经数世。前明及国朝,捷乡会、登仕版者六十余人。大父,庠生,赠文林郎州贡公,与诸父昆弟犹聚族而居。先父敕授文林郎、内阁中书舍人,息园公始迁居郡城。”[4]107-108据《周甲录》康熙三十三年、四十八年、五十三年、五十五年及雍正五年等载:姚宏度娶同郡中翰梅岩公女张氏,有二子一女。长子培枝,次子培谦;其女出嫁杨氏含贞,含贞中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康熙五十三年,姚宏度以明经晋中书科中书舍人,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抱病归里,八月十七日卒于家。培谦母张孺人,雍正五年九月十八日卒。

    收稿日期:2014—10一17
    作者简介:高磊,男,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诗别裁集》研究”(12YJC75lOl7);宁波工程学院2014年度文科振兴计划资助项目。

    从祖:姚廷瓒
    姚廷瓒,字述缃,号懒迂,有《懒迂诗稿》、《耄学集》、《铁樵词》等,传详乾隆《金山县志》卷十八、光绪《平湖县志》卷十七。陆奎勋云:“华亭与当湖接壤,我宗如凯公、棉公世居华亭,而封嘉兴、海盐侯。姚氏则大司寇岱芝掇科湖学,前后多通籍者。余往时补辑《檇李诗系》,极爱姚药师《翠樾轩诗》风流绝世。近复为述缃尊人旃麓选定《修竹庐稿》,未尝不叹姚氏之多才也。平山为中舍息园先生仲子,就婚来湖,余以中表僚婿披袵任论交。”(《自知集序》)[1]61岱芝,姚士慎其号。士慎(1578—1636),字仲含,曾祖名士姚参,祖姚篚,字登之,号龙津。士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累官南京刑部尚书,子世曙,字彦深,几社成员,以公荫入太学,能文章,彬彬称世其家,世曙无嗣,生平事迹见陈子龙《姚司寇传》。姚士慎贞恪贤良,深得培谦敬仰,培谦《钟山谒明孝陵》中云:“徙倚空林神志肃,缅怀祖泽倍凄凉(自注:先尚书官南京司寇最久)。”[1]121所云南京司寇即士慎。赞其丰功伟绩,悼己老大无成。姚药师,即姚世靖,字子清,诸生,陈子龙门下士,甲申明亡,绝意仕进,隐于南溪书屋,有《翠樾轩诗稿》。世靖早擅文誉,性风华,溺志狭斜,诗格老练,艳体直逼温歧,年四十贫困以终。子景霍,字去病,庠生,亦工诗。姚宏绪所辑《松风余韵》卷十九录士慎诗17首、世靖诗41首,皆系以小传。旃麓,廷瓒之父姚牲其号。牲少负隽名,与吴日千、张三带、董樗亭交笃,有《修竹庐诗稿》。《平湖县志・文苑传》载:“廷瓒性豪迈,亦工诗,尝构别墅于所居西偏,积书万卷,莳花灌竹,邀湖中诸名士结诗酒社。”[5]所结“诗酒社”为“鹦湖花社”,时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地点在东湖,陆奎勋云:“岁戊戌(康熙五十七年),述缃姚君举花社,自春徂秋,极觞咏唱酬之乐。”[6]卷12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懒迂诗稿》凡十五卷,包括:《鹉水偶吟》一卷,首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序,末陆奎勋跋;二刻一卷,首焦袁熹序,末于东昶、陆奎勋、杨九云跋;《鹦湖花社诗》一卷,康熙五十七年作,首康熙六十年陆琰卓序;《咏花饯别诗》一卷;《赋物赠行诗》一卷;《懒迂小稿》一卷,首雍正二年陆琰卓、陆奎勋序,康熙六十年姚廷瓒自序;《十四影诗》一卷;《八声诗》一卷,末雍正八年姚廷瓒跋,署“七十三叟懒迂并记”;《十九秋诗》一卷,首雍正元年翁嵩年序、于东昶序,末雍正元年元璨跋;《十二春闺诗》一卷;《麈瓿草》一卷;《鼠穴余》一卷、二刻一卷;《吟艳初编》一卷,首陆奎勋序,末雍正十年姚廷瓒记二首;《吟艳续编》一卷,末雍正十年姚廷瓒记以及潜和南、智和南、叶之溶、张符、张云锦、姚培和、姚培谦诸人跋,可考廷瓒交游。雍正八年廷瓒七十三岁,可知其生于顺治十五年,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将其系为天启元年至五年生人,江苏娄县人;将其父姚甡系为顺治八年至十二年生人,浙江平湖人,显然未弄清二人关系,系年亦误。
    姚培谦与廷瓒时相过从。雍正十年,姚廷瓒撰《寿平山侄孙四十》贺诗,其《鼠穴余》有录。培谦《题从祖懒迂先生(吟艳编)后》则赞:“懒迂先生未全懒,栽花觅句花生管。一花一诗艳且香,春浓秋淡费平章。与花久矣成雅素,何事封姨却相妒。无端狂飓扫邛园,高柯嫩叶相掀翻。先生惜花不惜诗,彩毫在手撚吟髭。花神相感死复活,萌芽滋长不可遏。诗能救花莫救贫,自古作者伤沉沦。呜呼!箪瓢陋巷自有乐,幽韵清芬殊不恶。功名富贵总等闲,诗卷长留天地间。”[1]98又《醉菊图为从祖懒迂先生题》云:“幽人遗俗虑,斗酒陶冲襟。偶与渊明合,一醉本无心。清芬袭怀袖,埃・安得侵。良辰驻秋色,周览吐高吟。任真有至乐,奚假棲山林。愿言挈楹去,三径事幽寻。酒酣同一笑,黄华如散金。”[1]79姚廷瓒淡泊名利的洒脱气质、栽花品茗的闲逸情怀,为培谦所推服。

    伯父:姚宏绪
    姚宏绪,一作弘绪,字起陶,号听岩,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选庶常。康熙四十九年(1710)参修《渊鉴类函》。雍正元年(1723)充明史馆纂修官,后乞假归里,不复出,有《招隐庐诗》、《宝善堂词》、《迟就草》、《胥浦类稿》、《十如塾杂钞》、《姚氏世谱》等,辑有《姚氏家集》一百四十卷。上海图书馆藏有乾隆十年刻本《宝善堂集》。康熙四十八年,宏绪编《松风余韵》,录松江六朝以迄明代之诗文,雍正二年辑成,以后多有增改。是书初刻于乾隆八年,嘉庆十年宏绪曾孙姚湘覆刻,凡五十一卷,卷十九为姚氏族人诗选。宏绪于《凡例》中交代本族渊源:“寒宗自汴护跸而南,世居浙西,其通籍于松。自弘治辛酉水部公始株守一经,登高而赋、拥户而吟者代有其人。”[7]卷首《凡例》又云:“是编试手于己丑(即康熙四十八年),辍笔于甲辰(即雍正二年)。尽发先世藏书,兼借亲朋秘籍,风晨雨夕,检阅百千.稿成而易者至再。”[7]卷首是书问世实赖诸子之力,培厚尤巨,《凡例》云:“余之初有事于是编也,纂辑之役,原令诸儿均任之。既而风尘奔走,辍多于作,日侍一室者惟厚儿独耳。甫及脱稿,而儿以十试棘闱不得志,愤懑病狂,束之敝箧,荏苒五年。去夏,僮辈曝书,偶一寓目,不觉泪湿纸背。因念儿聪明好学,生平睛光腕力惟此略存。因稍为增订,重录而藏之。”[7]卷首诸子姓名及齿序,《周甲录》康熙四十七年载:“同学者五兄巽斋培益、亡侄秀才钦。”[4]112又康熙四十八年载:“三兄调圩培和癸巳(即康熙五十二年)联捷,五兄甲午(即康熙五十三年)中式,四兄心求培衷丁酉(即康熙五十六年)中式,二兄宅安培仁癸巳中式。”[4]114又《金山县志・园林》载:“东园、西园在廊下,姚培厚、培仁、培位、培衷、培益兄弟读书处。”[8]卷12遂知宏绪五子年序为培厚、培仁、培和、培衷、培益,其中,培和宦迹最显,上海图书馆藏姚培和《敦信堂诗集》九卷:卷一《调圩旧稿》,卷二《椿庄残稿》,卷三至五《出关稿》,卷六至七《酒泉寓稿》,卷八《汉南剩稿》,卷九《一亭存稿》,子姚惟迈校。首乾隆十九年海宁陈世倌总序、雍正十三年黄叔琳《出关稿》序、雍正十二年姚培和《出关稿》自序,姚自序交代:“庚戌春,行年已五十矣。”庚戌,乃雍正八年,可知培和生于康熙二十年。目录后惟迈识云:“先君子缵承世学,康熙癸巳特科联捷,由太常博士、兵部郎官出为河东鹾使、汉兴副使,以克举其职受世宗宪皇帝深知。生平吟咏甚富,惟迈生六岁而孤,及长,甫能搜辑一二,为家集如左。然自《出关稿》全帙外,余皆从零纨断楮得之,盖散佚已过半也。”[7]宏绪诸孙则参与了《松风余韵》的校对工作,书末有署:“孙:张旂、式曾、慕曾、法祖、学勤、傲祖、惟迈、怿曾、念曾校字”。

    《松风余韵》之问世,姚培谦亦有功焉。乾隆九年五月,培谦说:“先伯父手辑是书,未及开雕,旋捐馆舍。一亭兄从汉兴解组回,感念遗编,恐年久散失,命培谦与宅安、坳堂、巽斋兄校订付梓。中间历寒暑数载,一亭先逝,宅安、坳堂继之。胜事不常,雁行零落,此足悲矣。嗟嗟,先伯父阐扬风雅,具有盛心。诸兄克承先志.殚力鸠工,今剞劂告成……而伯父与三兄俱不及见矣。能不与巽斋兄同为抚卷凄怆也哉。”[7]一亭即培和,姚培谦《松桂读书堂集》卷七有《一亭三兄奉使沙州,音信隔绝者半载,顷得家书并纪恩杂诗。伯父喜而有作,敬次元韵》。宏绪殁后,培和主持全书之校刊工作,《周甲录》雍正八年载:“与诸兄及侄辈校订先伯父所辑《松风遗韵》,三兄调圩独力镌版。”[4]131培和殁后,重担转至培益、培谦身上,嘉庆十年.姚湘识云:“曾王父听岩公……虑夫乡先生之嘉言懿行久而湮没,爰是旁搜博采,上自晋唐,下讫明季,阅十六寒暑,成《松风余韵》若干卷,未谋梨枣而曾王父捐馆。时先祖官汉兴观察,奉讳归,心伤手泽,独力开雕,迨予祖殁后二年而剞劂甫竣。从祖辈先已相继殂谢,校雠之役独五叔祖及族祖平山先生任焉,是可哀已。”[7]书末《松风余韵》于乾隆八年问世,距宏绪始编此书已三十五载,其编辑堪称姚氏家族的文化接力,乾隆三十九年,汪启淑以此书进献朝廷。

    伯父:姚宏启
    姚宏启,字子文,号药岩,亦号老䰻,贡生,嘉庆《松江府志》有传。宏启有梅园为邑之胜景,姚培谦常至梅园与伯父交流,对其中的飞鸿堂感情尤笃,其《飞鸿堂梅花歌》云:“吾宗有老仙,自号曰药翁。药翁堂前何所有?罗浮一树横晴空。结为老友两不厌,相视莫逆无言中。有时静瀹一壶茗,两腋飒飒生清风。有时孤吟一首诗,格高韵隽叩玉扃。清水桥边三尺雪,飞鸿叫处三更月。此时缟袂氅衣人,姑射丰神两无别。春风动地香云浮,我来得与清都游。示我新诗百回读,澡雪肺腑除烦忧。乃知药翁之号殊有意,人世膏粱众争嗜。岂知世外有药王,清苦真堪救肥腻。凭将此语问梅花,花与主人意无二。”[1]94世人争嗜膏粱,药翁(宏启)远之。宏启殁,培谦长歌当哭,其《哭家药岩先生》云:“不道梅花落,诗人亦遽亡。相依八十载。应是兄弟行。自古仁多寿,如君贫可伤。水南遗迹在,挥泪向穹苍。”[1]102其《仲春六日同人集飞鸿堂梅花下》四首其一亦抒此情:“梦断城南已数年,草堂铁干故依然。重来索笑人如昨,二月春风莫放颠。”[1]128姚宏启崇尚自由、安贫乐道的高逸情怀深受培谦礼赞。
    据《松江府志.名迹志》载:“梅园在吉丽桥南,即明参政任勉之光节堂址,后诗人姚药岩居之,陆应阳书‘飞鸿堂’额。乾隆元年,主事张景星辟为园池,姚氏所植老梅尚存,虬干扶疏,为邑中之胜。”[9]卷77张景星.字二铭,其购买梅园的时间,实为乾隆三年(1738),黄之隽《飞鸿堂记》载:“我郡之飞鸿堂遂因梅而大著。堂在吉丽桥南,明参政任勉近思居此,为光节堂。后属陈参议嗣元承一,易今额,万历间陆应阳伯生所书。至国朝,则姚宏启药岩居之,始以梅著。姚没,堂屡易主。予尝一至,为赋诗。乾隆三年,张冏卿之次君二铭购为别业。四年春二月朔,延客饮堂中,予在焉。”[10]351黄之隽与张景星知交,数至飞鸿堂,其言可信。姚培谦作《飞鸿堂前梅花一株,家药岩先生手植。七十余年,枝干盘绕,画师不能措手。春初花放.骚人酒伴携尊吟啸其下。主人鹤化,武林鹾客得之,梅之姿态依然,而花不复作,感而赋此》时,梅园主人为杭州盐商,张景星或从其手中购得。黄达《梅园记》载:“距郡城南之二里,吾友张西圃别业在焉。老树一株,毵毵如盖,姚隐君药岩手植,已近百年,所传飞鸿老梅是也。张君拓其地为园,不植他树,惟大小梅数百本,以与飞鸿之古干虬枝相映接。早春花开,一望成雪,人皆称之以梅园云。夫百花之中梅品最高,昔林君復隐西湖之孤山。一鹤自随,寒香满屋,其咏梅诸作至今犹传诵之。然则梅之枯寂冷淡,非其人性情相近,固未能好也。张君殆有摈斥凡艳而独与梅契合者耶。余交西圃久,每当花时,招余坐花下.共浮大白,未尝不爱其骨格超然独立,于层冰积雪间孤秀特出。曾有句云:‘一片冷香宜月夜,短筇得得看花来。’盖实录也。余故嘉西圃之善承药岩老人意而园之名不忘其本,于是乎记。”[11]731西圃,景星其字,摈斥凡艳,超然独立,景星与药岩合。梅园群贤常至,唱酬无虚日,沈学子《王香雪移尊梅园观荷与范瀛山黄海查王香浦同赋》载有类似活动[12]334。
    从祖辈姚廷聘、廷瓒,到父辈姚宏度、宏绪、宏启,再到等辈姚培枝、培和、培益,尽管大家穷通显晦有殊,人生态度或异。但秉守诗礼、传承家族文化的意识与担当则未尝稍怠。诸人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方面有专攻,亦有旁涉,其中以姚宏绪、姚廷瓒最为突出,其独诣处他人实不易及,故声名亦最为显赫。对于自小及大周旋其间、耳濡目染的姚培谦而言,诸人之志向怀抱、其所作所为,无不予其以深刻影响。姚培谦之所以能成为一位著名学者,家风之濡染实乃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姚培谦生平
    姚培谦,初名廷谦,字平山,一字述斋,号鲈香先生、鲍香老人。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生,乾隆三十一年春卒,寿七十四,汉宋兼采经学家,史学家,诗人,诗论家,传详自撰年谱《周甲录甲余录》、黄达《姚鲈香传》、王嘉曾《姚平山先生传》等。
    培谦幼体弱多病,自云:“囊在儿童日,频遭灾疾缠。诸兄纷握手,弱冠始随肩。问字同趋席,临文互接筵。乘闲犹好戏,把卷辄思眠。”(《述怀一百韵》)[1]109六岁入塾,先后受业于张友仙、陆端士、庄安汝诸先生,二十二岁冒周姓入青浦县学,《周甲录》康熙五十三年载:“学使胡公润,湖广京蒙人,与伯父同榜相好。临试时,外论疑公于年谊或有周旋,且府县试俱领案,无不入学者。胡公微闻之,谦卷竟以避嫌不阅。同学陈子慕甫庭光以青浦县学‘周廷谦’童生名劝谦进试,得入学。”[4]117此所言伯父即姚宏绪。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培谦就婚平湖,妻陆氏“祖,前江西方伯筠修公之祺;父,青田广文赤城公燫昌,家教极整肃。室人性温慎,喜文墨,灯窗伴读,颇得琴瑟之乐。”[4]118陆之祺,嘉兴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陕西布政使。甲申之变,归顺李自成,授户政尚书。培谦婚姻和美,有诗纪云:“旭日鸣雝雁,当湖刺画船。绿油春涨滑,雕玉霁云鲜。琴韵中闺叶,蟾辉天上圆。”(《述怀一百韵》)[1]109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初六陆氏亡。次年,妾吕氏生子钟鸣。康熙五十九年(1720),培谦自刻所著《春帆集》,雍正二年(1724),刻所著《自知集》。自康熙六十年起,陆续刊印《唐宋八家诗》,雍正六年完成,共五十二卷。雍正“丁未、戊申两遭荐举,因在制力辞。”(《述怀一百韵》自注)[1]109丁未、戊申,为雍正五年、六年,乾隆《娄县志》、《华亭县志》均作:“四年保举人材,以居丧不赴”;《松江府志》作:“雍正七年保举,以居丧不赴”,皆误。培谦性极友爱,体恤人情,母没析爨,以兄多子女,累减己产以益之。《周甲录》雍正五年载:“九月十八日,遭先母张孺人变。遗田七百余亩及金珠衣饰等物,谦不愿分受,先兄强之再四,取字画及玩物数种。非谦之矫情。见兄儿女多,而谦止一子也。”[4]128-129《周甲录》雍正六年载:“督学邓公钟岳保举行优咨部”[4]130。雍正七年载:“上年诏令各州县举居家孝友、行止端方、才堪试用而文亦可观者一人,郡学举吴君白沙濬。奉贤举徐君圣功槱,南汇举张君培三朱梅,青浦令马公谦益会同儒学举谦。时谦在制中且自顾惭愧。力辞。”[1]130-131雍正五年培谦遭母变,两遭荐举均在守制期间,谦力辞,其孝行可见一斑。雍正八年,培谦改归华亭县学,复姓姚。雍正十年,“改名培谦,避祖讳也。”[1]132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将姚培谦、姚廷谦误作两人,系于“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康熙三十年和三十四年”两处。
    雍正十一年八月,姚培谦因科场案牵连系狱,《周甲录》雍正十一年载:“八月,抚军山东乔公世臣列款参郡守吴公节民,内一款‘府试童生’,称谦在署阅卷,合署领案共九名通同得贿,于十四日系狱。南浦先生以诗相慰,曰‘人间定可哀,此事复何来。杯盏成蛇影,文章岂雉媒。饮爻占悔吝,遁甲向惊开。听取枝头说,饩羊未是灾。’及对簿讯检都虚,臬司徐公士林旋檄童生面试,俱能文。后送院试,俱入泮。总督赵公弘恩察谦无辜,檄放,于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归家。在狱一载有余,作时文四十余篇,名《负暄草》。又乐府百章、古今体诗数十首。”[4]135南浦先生为焦袁熹。此次狱灾对培谦影响很大,其《狱中杂诗序》云:“余材同社树,学类酰鸡,抚十笏而多惭,守一径以自好。丹铅不辍,门户常扃,何期毁誉之忽来,几致身名之俱败。彷徨棘木,踞躇园扉,投匦有心,叫阍无路,虽盛孝章难免讥评,江文通犹遭窘辱,吾何人欤?辄敢拟议谁无情也,聊写衷怀。”[1]117-118又《狱中杂诗十二首》云:“漫说杯蛇缘壁影,可知市虎误人言”(其一)、“敢恃诗书轻法律,暂抛屈宋祀皋陶”(其二)、“传经自欲希黄霸,排难谁能似孔融”(其三)、“骨相虞翻诚忤俗,猖狂阮籍只衔杯。固知识字增忧患,藜阁还同系夏台。”(其四)[1]118又《述怀一百韵》云:“梁狱书难达,岷冈玉自坚。三年才解释,一载苦拘挛。……识字翻添患,敦交屡获愆。蛾眉真短短,燕啄故翩翩。”[1]110谦直言:“巨床坐久膝余痕,看破机关合杜门。无限悲凉成独笑,杜鹃啼血太多言。”(《春窗杂咏》)[1]131
    狱释后,培谦性情则变,早期积极用世之志淡冷,自云:“抚良辰而增慨。春窗捉笔,百感中来,午夜耽吟,寸肠欲断,假长歌以当哭。”(《春窗杂咏序》)[1]131闭门谢客,一意著述,《周甲录》雍正十二年载:“是年起,即闭门燕坐,不会一客,不答一刺,虽生而犹死矣。”[4]136雍正十三年,培谦遭方苞、黄叔琳、冯景夏等举荐,《周甲录》是年载:“世宗宪皇帝诏举博学鸿儒,侍郎方公苞致书黄少宰,欲荐举谦,招谦入都,少司寇冯公景夏亦欲荐谦应诏。自揣学殖空疏,力辞。”[4]136-137培谦“廿年偃蹇一诸生”(《狱中杂诗十二首》其四)[1]118,“濩落浮生志愿虚”(《春窗杂咏》其六)[1]131,诸般不幸,其《述怀一百韵》有述:“正尔欢情惬,谁知厄运遄。家君溘厌世,阆苑去游仙。冷月偻椿树,酸风哭杜鹃。从兹心恻恻,况复祸绵绵。杌陧居三徙,漂摇屋一椽。鳏鱼忽失水,寡鹤怯冲天。幻影流波逝,愁端飞絮缘。空床回噩梦,锦瑟怨华年。两女嗟犹小,悲啼绝可怜。如何衔恤日,继以悼亡篇。同好惟朋辈,相于讨简编。两泪长流颊,霜毛欲上颠。抚躬诚恫矣,回首觉茫然。……虚窗两结烟,思亲云黯然。……循分宜韬迹,伤心忍慕羶。最怜新食饮,还贮旧杯棬。自顾翔蒿鶠,宁同横海鳣。为园依苦竹,持绠汲悲泉。事外忧何与,泥中祸竟延。战兢同集木,恐惧似临渊。……有妹诗能好,长愁病哪痊。……老去怜兄瘦,贫中怪子孱。笑为儿女累,忧逐岁时煎。……两顷田无获,三间屋欲穿。”[1]109-110以致“不知才拙劣,厌说命迍遑。”[1]109
    乾隆元年冬,培谦“出嫁长女于庠生朱桂。桂,顺治己亥科会元翰编岵思公锦孙,幼孤,赖母氏教养成立。与钟鸣完婚,媳李氏,总理两淮盐政绎山公陈常孙女、明经乾三宗仁次女,极贤淑,侍翁事夫俱得体.惜乎年之不永也,止生一女,许字云南督学师序张公学庠孙、国学锦澜曾楷子。”[4]137乾隆三年“十二月,嫁次女于太学生张曾墉。曾墉,河南观察钧庭公孟球孙、孝廉京少景祁长子。”[4]139乾隆十二年,“夏,阁学沈公德潜假满还朝,六月十七日陛见,皇上问及江南文风士习,沈公奏谦闭户著书不求闻达。上云:‘不求闻达就难得了’。十九日,传旨进谦所著书籍。沈公呈《乐善堂赋注》四卷、《增辑左传杜注》三十卷、《读经史》二册,上览云:‘《左传》、《经史》甚好,《赋注》尚有未详处。’谦一介庸愚,独学无师,管窥蠡测,何意得邀天鉴,欣悚交深。”【4】146-147培谦一生四遭名公荐举,或孝友端方,或博学鸿儒,足见其文德昭彰。其一生虽无功名,却有风范,“以世家子,翩翩自好,远近皆爱慕之。继赴省门,亦无不争相投契,以是文名遂大噪于江表。……又素好客。每当春花秋月设筵肆席,征歌选伎,以相娱乐。非惟文章气谊可以联结天下英隽,而声色之移人亦云盛矣。”(《姚鲈香传》)[11]740培谦居乡有赈济灾民、焚烧契券免偿还等义举,家风不坠。其通过文会雅集、学术交流、姻亲世交等途径,与张照、王嘉曾、焦袁熹、曹一士、顾大申、顾成天等当地望族加深交往,在文化、学术、慈善等方面垂范乡里。培谦学博,著述宏富,著有《楚辞节注》、《春秋左传杜注补辑》、《李义山诗笺注》、《御制乐善堂赋注》、《经史臆见》、《朱子年谱》、《通鉴纲要》、《明史揽要》、《松桂读书堂集》等;编有《陶谢诗集》、《读书类钞》、《类腋》、《茸城蹋歌》、《古文斫》、《元诗自携》、《咏物诗百一抄》、《唐宋八家诗》、《唐宋八家文》、《宋诗别裁集》、《元诗别裁集》等。

    三、结语
    姚氏家族。德业文藻并重,其重气节、尚义善、弘诗文之家风垂后,启后昆积德砥行以振昭先业,培谦所谓“箕裘每恐家声坠”(《岁暮杂感》其四)[1]115即家族文化内驱力使然。以雍正十一年科场案为界,姚培谦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汲汲世功,刚健有为,冀光振家业。变故以后,则以老庄思想为主流,精光内敛,委顺随缘,“不逃名亦不求名”(《春窗杂咏》之二十二)[1]132,“视富贵若等闲”[1]2,“栽松种竹,诵诗读书,陶然有以自乐。”[1]2其后期,恬淡、不慕荣利、“澹泊乃吾师”(《咏怀八首》其一)[1]76之观念形成,实受到姚廷瓒、姚宏启之影响。其“秋菊尚晚节,不与群芳同”(《和悔凡小圃杂咏》其五)[12]322的修为,宗经史、重理学、敦情义的情操,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家族文化的熏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南望族文化的传承特点。
    封建时代,文人学者的成长乃至最终的立身扬名,轨迹或有不同,但导致成功的因素则有诸多共性。时代风潮的引领、家庭环境的熏陶、自身选择性进取、师友的交相砥砺等因素,则为荦荦大者。培谦一生信守理学,不曾逾矩,此虽为个体选择性的信仰,但与姚氏宗风、培谦与理学名儒的互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等因素亦有关联。清初兴起的朴学风气,至乾嘉臻于高潮,姚培谦生值其时,朴学之风对其自然也有影响,姚氏宗经重史、汉宋兼采的学术风格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姚培谦成就的取得主要缘其刻苦攻读,自谓:“舍诵读之外无好焉,暇则窃学为诗赋诸礼”(《类腋・天部序》)[13]、“横经勤往复”(《述怀一百韵》)[1]109,浸淫治学,不惮劳烦,即便身居囹圄,亦图书翰墨纷陈几案,手披口吟,未尝少懈,时有“读书种子”(《周甲录》乾隆六年引顾栋高语)[4]41之誉。姚培谦与格调派、性灵派、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多有来往,其通过选本编辑、诗歌笺注、撰著诗话、诗文创作等方式,宣扬了兼采唐宋的诗学主张。培谦于唐诗,重盛唐轻中晚,标榜格调,宣扬诗教,带有盛世气息,与沈德潜为近;于宋人则重北宋轻南宋,强调宋诗的伦理价值,与理学派有暗合;于创作则倡导性灵、自然,与性灵派契合。

    参考文献:
    [1]姚培谦。松桂读书堂集[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部,第277册
    [2]杨开第,姚光发.华亭县志[C].清光绪五年刻本.
    [3]王嘉曾.闻音室遗文附刻[0].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47册.
    [4]姚培谦.周甲录[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5]彭润章,等.平湖县志[C].清光绪刻本.
    [6]陆惟鎏.平湖经籍志[C].民国二十七年平湖陆氏求是斋刻本.
    [7]姚宏绪.松风余韵[C].清乾隆九年宝善堂刻本.
    [8]龚宝琦,黄厚本.金山县志[C].清光绪刊本.
    [9]宋如林,孙星衍,莫晋.松江府志[C].清嘉庆二十二年刻本.
    [10]黄之隽.堂集[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部.第271册.
    [11]黄达.一楼集[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
    [12]沈大成.学福斋诗集[0].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28册
    [13]姚培谦.类腋[C].清乾隆七年刻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 07:35 , Processed in 0.1056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