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回复: 0

青县姚氏族谱序(始祖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49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3-1-20 09: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县姚氏族谱序(始祖敏)


    青县《姚氏族谱》序(11则)
    一、创修序
    青邑姚外叔祖与舅父等以所刊族谱问序于余。余尝叹,近世士大夫务此者颇寡,因之怃然深念。念夫一邑之中,大者数十万家,小亦不下数万,其中必有大姓数十,为其乡之望。此数十姓者,其贫富不齐,其莠良殊类,良者寡而莠者众,于是富蔑贫,贫忮富,睚眦构争,始于其族而后及于乡党庶姓。宗法行,有大宗为之主,有宗相之贤且贵者为之辅,有同高祖同曾祖同祖同祢诸小宗为之联络夹持。如管子所云:“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家,皆可于宗法见之。”故曰:“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如是,则大姓治,而庶姓之统于其乡之大姓者,举可则而象之,而皆治。今宗法不行,族人虽群萃,州处而焕然,如萍之寄于水,其情志不相通,其喜戚不相关者纷纷矣。故宗谱之修,所以为宗法之嚆矢,而学士大夫所亟宜留意者也。
    今观姚外祖族谱,始自有明弘治之年,自太仓州嘉定县迁于青邑,其上不可知,则宁阙之,一以居青者为断,可谓征信矣。至于同祢同祖同曾祖高祖之小宗,推而溯之始来此。国之大宗,一展卷历历可稽继此,而姚氏子孙绵绵延延以相传流于无艾也。是姚氏之福,亦余之所代为之厚望也。是以乐为之序。
    赐进士出身升贵州铜仁府同知 甥静邑 袁正己 拜手撰


    二、《睦族志》
    吾家从始祖以来已十余世矣。族类繁多,瓜瓞之章可为吾家咏矣。岂非先代祖宗敦本睦族、忠厚传家以致之乎?窃忆吾幼时犹及见吾族有喜也必皆欣欣然见于色;有忧也必皆戚戚然行于面。若此,非徒有相庆相吊之具文,实有一体相关之至谊也。诚敦本睦族忠厚传家渐摩于其素由来远矣。迄于今,吾族有喜也漠不相关,有忧也置之罔闻,甚至一言相触,一事相争,遂视为路人,所谓欣欣然戚戚然者,蔑然无有矣。殊不思吾家之子孙,其始原出于一人之身也。夫以一人之身视为路人,吾祖吾宗又何赖。若是子孙为也,独不见夫世之人本异姓也,而联为同宗犹喜相庆忧相吊,俨然有一家之气象焉。况本独一派者乎?请自以后凡吾族有喜也必共相贺焉,有忧也必共相悯焉。即五服以外必衣白尽哀,具纸相吊。有患难者必相拯救,有匪为者必相责戒,有孤寡贫穷者必矜恤周济,兹数者着为令范。由是渐而积之,积久而行之,自不失敦本睦族、忠厚传家之意,亦无愧乎先人也。试将此文录诸族谱,互相劝勉,亦睦族之阶梯也。夫流之远也其源必深,枝之茂也其根必固。推而广之,作万善降百祥,有不由此而基之也哉。
    八世孙 应虞 谨著
    作者简介:
    姚应虞(生卒不详),岁贡生。著作有《云窗诗稿》。


    三、序二
    尝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我姚氏宗族繁盛,非祖功宗德培之于前,安望世代绵衍继之于后乎。惜乎谱次因兵变失传,茫无考据。即有所传闻,又何所据而征其详。惟于此谱由近代而追远祖,由远祖而稽鼻祖,使高、曾无遗漏之行,继往开来,尊卑昭而情谊联矣。兹因客岁瑞龙弟自淮归省,慈亲携来大城王氏家谱一册,敏龙悉心翻阅,见其宗派井井,支流森森,因而勃然起曰:“是亦人子顾本思源,不忘先人之要道也。”因欲叙列,苦无善本,及叩族,得一宗图,仅著五六世,且名号不全,顾而叹曰:“及今不修,势必有问高、曾而不知者,又何所据而知远祖之巅末乎?”于是不惮烦剧,遍访通族。又得应虞祖之编次、元功叔之横图,均识于五六世,而后代则未之及也。因取而参互考订,必确有所据,然后载笔而书之。以之征远祖而有凭,以之征近代而有宗,越数月而帙成焉。必志其爵,必详其配,必表其贞洁节烈与乐善好施之德行。一则绍宗祧之的派,一则详奕世之家传。但使祖功、宗德、善迹、芳名,不至湮没而不彰。予窃幸甚,后世幸甚矣。爰书其本末,谨缀数言于弁。
    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  十世孙 毓龙 谨叙




    四、《姚氏家谱》继述志
    癸酉之秋,譓谱次家乘,正官粮紧急之日也。闻吾族人中有受累于追呼者,恻然心伤。及阅家乘,见先人之慷慨好义,又不禁潸然泪下也。夫吾五世祖龙津公,遇庚子岁歉,则捐粟千石;流民载道,则舍粥三月。六世祖重宇公,寒冬则舍绵衣数百件,夏月舍锄数百握,济人利物名振青邑。今吾族甚众,而匍匐公堂,望救无人,何今昔之顿殊乎?使我先人而犹在,夫何至此乎?譓喟然三叹,愁然深思,窃愿吾伯叔兄弟,自今以后常谨身节用,恻然如见我先人也,抑不独此也。吾家自四世祖山泉公丙午登科,至十世簪缨相继,代各有人。己卯而后迄今五十余年,名列学宫者指不胜屈,身登科甲并无一人。岂谓绍先志继书香者仅获一衿而已乎?窃愿我兄弟子侄年少可资可勉者,奋志精进,恻然如见我先人也。至于族渐以远,谊渐以疏,门户既分,亲恩遂薄,而不知顾本思源,虽传至百世,犹然一家耳。以一家之人而急窘患难漠不相恤,甚至嫌疑起于细微,参商生于骨肉,仇怨结而争讼兴,吾后人不之思吾先人讵忍见之乎!夫以亲兄弟相争,是不思有父也;以从兄弟相争,是不思有祖也;以再兄弟而相争,是不思有曾祖也。以族人而相争,是不思有始祖也。窃愿吾族人中有嫌怨莫释、葛藤未断者,尤当顾本思源,恻然如见我先人也。若夫贫富者命也,亨通者时也。子孙而恪守先业,固先人所心许,即产业凋零朝夕莫给,岂遂尽由人为哉?故或致力于农,或托业于商,甚至习一艺以自给,我先人见之未必不甚怜之也。第不思自重,甘为卑贱,匪懿以苟图衣食于目前,则必为先人所斥断无疑。窃愿吾族人中有困不能支者,尤当慎择所处,恻然如见我先人也。夫先人往矣,而懿范芳名详载县志,忠孝节义崇祀明禋,姚氏子孙振振绳绳岂偶然哉?凡我族人交相劝勉可尔。                                                
    乾隆二十五年(1760)
    十一世孙 譓 谨叙
    作者简介:
    姚譓,清乾隆庚午(1750)科副榜。


    五、《姚氏族谱》卷首语
    吾家自始祖至今日,四百余年来户口众多,科第连绵,仕宦相继,代不乏人。即伏处①在野,未经出仕者亦皆读书明理,不失为乡里之正人。古人云,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后嗣之蕃昌,未始非吾祖宗积德累仁,忠义待人之报也。传至今日,枝派益繁,户口益多。今岁吾族修谱调查合族人数已逾万口,是诚可谓既庶矣。昔孔子适卫,云:既庶加富,既富加教。盖吾族此际富之教之,诚不可缓也。况当今日生活程度日渐其高,教育规模尚未普及,则富教两途实有不易言者。然天地间困苦艰难之事可以阻庸人,而不可以阻志士,事逾难而效逾大也。是在吾叔伯兄弟及子侄晚辈争自惕厉,亦在吾族之先觉先达善为教导已尔。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十二月
    十五世孙 维锦② 谨叙
    注释:
    ①伏处,意思是隐居。
    ②作者姚维锦,清光绪乙酉(1885)科拔贡。


    六、《姚氏家谱》重修族谱叙
    闻之木必本深也而后枝茂,水必源远也而后流长,人必德泽厚也而后嗣绩昌。我姚氏之在江南原籍者自有谱存,自我始迁之祖敏公卜居青邑,隶籍为青人。由明弘治初年至清朝末季前后五百余年间,书香绵绵不断,科第累累争荣,本不可谓不深,源不可谓不远矣。沿袭迄今,枝日益茂,流日益长。而漫无统属则枝之茂者纷歧日出,流之长者泛滥日增,任其纷歧汜滥无以条贯堤防。恐纷歧之中愈见纷歧,久将有忘其本者焉;泛滥之中尤形汜滥,久将有昧其源者焉。若然者患在不回思耳。倘一回思,则纷歧者犹然一本也,泛滥者依然同源也。本源既明,脉络互相维系,统系互相关联,传之又久,枝虽纷歧而不紊,流虽泛滥而可稽,是有道焉。其道维何?族谱其首要也。
    夫我家族谱失修百二十余年矣,祖德宗功之隆盛,敦本睦族之恳诚,赖我八世祖慕抃公、十世祖钟秀公及十一世祖因培公。原叙之中剀切①详明,佑启我后人无虞陨坠。然旧谱原刊仅止十四五世,至今历次之相传,支派之繁衍,世积二十户达数千姑无论。东迁西徙,觌面若路人,即州处群居亦离心若秦越焉。倘不及此急修,将有问高、曾之讳字则茫然不知,冀族谊之敦联更缈乎其难者,则无以启后世之继承患尤小,无以延先人之统绪患乃大也。想我列祖列宗世业耕读家传忠义,声光显耀甲乎城乡,乐善好施周于遐迩,懿形芳名信今传后,我而念厥先人也,应如何侧身修行,饬纪敦伦,以善继善述哉。乃我族人,支派愈多,品类愈杂,贤愚一等,良莠不齐。贤者良者,争自濯磨②,冀以承忠厚传家之绪;愚者莠者,痛自刻励,不失为安分守己之人。上不贻祖宗羞,下可为子孙法。尝取我八世祖患难相拯,匪为相责,贫穷相周济之遗训,服膺弗失奉持力行先人默佑之灵,实式凭之。愿我伯叔兄弟祖孙侄男其各整躬率属,先以廉洁修其身,继以整肃齐其家,终以尽己之忠勇为之义。推己及人之恕,同好同恶,敦本而睦祖,庶几不失此次修谱之义,则有以对族人者,亦即无愧于先人也。今重修族谱,蒇事将醵金而付梓,因述先人之德泽令范著之于篇,以诏将来,是为重叙。
    十五世孙 曰焜③ 重叙
    注释:
    ①剀切:恳切规谏;切实,恳切,切中事理。
    ②濯磨:洗涤磨炼。
    ③撰者姚曰焜,清光绪己丑(1889)恩科举人,拣选知县,截取盐课大使。


    七、《姚氏家谱》重修族谱叙
    我姚氏户口荫繁,散居各处,重修族谱,实非易事。数十年前,巨川叔与洁甫兄曾提倡此事,费尽半生心血,中途而废,未能告厥成功。十数年前,质彬叔与子方兄亦提倡此事,一肩行李逐户调查,奔走数载,不避寒暑,亦云苦矣。然其结果与巨川叔、洁甫兄同。由此而后未有敢问津者。客冬,蓉舫叔以此事责余,未敢从命为之,于以滋事责大任重,非绵力所能独任,未敢从命。今春鹤林侄、春新孙又以此事就商于余,并云此次我姚氏合族皆极端乐为,迥非前两次可比。余闻之窃自喜曰:一木难支大厦,众擎可举千钧,此次或不难成矣。于是敢从。众族人之后以效土壤细流之助,自春徂夏不数月而草谱征齐,校对完竣,编辑成卷,付诸石印,告一段结束矣。此次所以成功之速者,亦非余十数人之力也,因前有巨川叔调查之原稿;此次所以征集之速,因我众族人皆极端乐为;此次所以投资之易,古人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重修族谱正其时矣。余十数人有何功之可言哉!虽然吾族谱成矣,吾不禁而有感焉。感夫吾姚氏子孙之衰微也甚矣!昔吾十一世祖因赔公叹吾姚氏之衰,谓:“吾家自四世祖山泉公丙午登科,至十世簪缨相继,代各有人。己卯而后迄今五十余年,名列学宫者指不胜屈,身登科甲并无一人。”此言诚为可痛。然以今日较之,殆有甚焉。吾家旧谱所载,十人之中得功名者足有六七,今日新谱所载百人之中得功名者不及二三,其衰微为何如乎?然不独此也。吾家人丁繁衍之数较之昔日亦相差远甚,而乐善好施之事更无论矣。其所以然者,皆由吾家子孙不勤不俭产业凋零之所致也。何以言之?富能致贵,早为定论。吾家贫穷已甚,无力求学,何有功名!人有配氏,始有子息。吾家贫苦不堪,无力纳聘,何有子息!富而好义,古有明训。吾家贫困已极,自顾不暇,何能济人。嗟乎!富贵不仅在命也,贫贱不尽由天也,皆在人自为之耳。我姚氏子孙果能从此振其精神,奋其志气,以勤以俭治理家务,我先人一切读书好善、垂裕后昆之事亦不难及矣。勉夫!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六月中旬
    十六世孙 毓芝 谨序


    八、《姚氏重修族谱序》                              
    族贵有谱,若钱之有索,网之有纲也。谱尤宜续上所以继往,下所以开来也。无以叙于前,则难乎为继;无以续于后,则久亦莫考。是叙于前者既有以开其端,而续于后者愈重且急而不容稍缓。
    我姚氏族谱最后续于嘉庆庚申(1800),阅今百二十有三年矣。其间生齿繁衍,丁口之增于昔者不知几倍;分析离居,支派之纷于昔者不知几倍。况复盛衰易势、贫富异宜、智愚贤否,异类杂居于城镇各乡,而衣食奔走散而之四方者,尤不乏人。同源分流,人易世疏,积久相沿。无心者恒熟视若无睹。而动慕族之念者,思登之家乘以期联络。而团结又或阻于时,或格于势,或视为繁重难举,始作而终辍,盖至此亦岌岌矣。失今不图,则族中老成凋谢读书者日少,转徙者亦多,将彼此视等陌路,漠不关情,甚且名字失考,尊卑莫明,有致慨于杞宋之无征者。一言续谱,不其难乎?堂叔鹤林公知此事之重且急也,慨然出而提倡,族人无不乐从。或任调查,或任编辑,或任校正,不半载而告成。虽由族人热心将事要,皆我太高祖擢英公叙之于前有以植其基也。自兹以往,散处者不啻聚于一室,分形者不啻联为一体。既达乎敬宗收族之义,且后有起者不至茫然莫寻其绪也。至于祖功宗德,以及告诫阖族之语,旧谱序言已详,兹不赘述。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六月
    十八世孙 得騄谨叙
    作者简介:
    姚得騄,字锡文。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湖北武汉中学。长于吟咏,不为俗尚所拘。曾执教于白山黑水间。著作有《青县志》、《退庐诗草》。
    (以上李安泰遗存稿,药丽霞 穆国联校录)


    九、《姚氏族谱序》
    按先人所传,始祖讳敏,原籍江南太仓州嘉定县(即今上海市嘉定区。根据家祠“娄江世家”楹联记载,其祖籍村庄应该在娄江附近,具体村庄待考 )。在明·弘治初年授泊镇别驾之职。因寄于渤海,后迁于范桥(即现在的兴济)置安,堵寨田产。至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入籍青县安化里十甲。其后裔世居青县,至公元二〇〇七年已五百余年。其支派繁衍茂盛,瓜瓞馨香,耕读传家,科甲峥嵘,成为一县之望族。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入籍青县,自四世庆、铉二公即登科入仕起,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废止科举,计四百一十一年间,奉旨入忠义乡贤者五人;诰封者二十四人;仕宦四十人、候选九人;进士三人;举人十四人、副榜三人;拔贡六人、贡生三十二人;廪膳生三十三人、增广生三十一人、庠生六十九人、武庠生四十四人。民国以后,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不乏其人;直考本科生、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甚多。人才荟萃,实乃吾族之荣也。
    吾族其间曾三次修族谱。从清·康熙三十年八世应虞公即开始手书谱牒,并作序言。第一部谱书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阳月镌;第二部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春镌;第三部于1988年由十七世中孚公等族人手书复印而成。所惜者一,许多支脉迁徙外地失考,在外人脉不可详统,在外业绩在族内不能得以昭彰。所惜者二,清兵入关执政后,有支脉入旗。吾族在嘉庆、民国两次修谱时均排除族外,致使族谱支脉不全。所惜者三,明清时期,有些族人之著作已失传,现仅搜集到一少部分。以上所述甚为遗憾也。
    我姚氏后人散居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者众,凡按谱可续者,皆为我同族也。则应喜相庆,丧于吊,互相帮助。为让吾支后人在外地工作或迁徙于外地居住者,不失祖宗之地派,使先人之功名事业昭然不昧,以启后人,奋发进取。吾年已六十六岁矣,亲躬计算机修此支谱,以供后人寻根念祖,期望不负吾之所衷也。因嘉定远祖失考,兹以敏公为青县姚氏开基之祖。
    我姚氏世代以世为伦。因人口众多,不同軰份相同名讳者不足为奇。但后世应谨记,自始祖至五世先祖名讳中字,后世名讳宜避。本支直系且不可与祖同讳。为避免出现与祖同讳之现象,后人起名应尽量规范。兹将中孚公在序言中提出的排字顺序附后(把恩荣改成广仁)供后世参考之。从二十一世排广字。
    广仁建善复丰祥
    崇大维良晋永昌
    遵守和平申正义
    绍承中国继书香  。
    十九世孙曾驰(曾坻)谨叙


    十、青县忠义堂姚氏官家庄支族谱序
    谨按先人所传,始祖讳敏,相传原籍江南太仓州嘉定县。青县姚氏宗祠大门的楹联,横联“娄江世家”。证明始祖原籍村庄应在娄江附近。据家父生前告诉我老家是姚家村。经查地图发现姚家村就在娄江附近。姚家村现已划归太仓管辖。因始祖迁离原籍已五百多年,口传原籍是姚家村,是否正确有待我们后人考查后确认。
    因嘉定远祖失考,兹以敏公为青县姚氏开基之祖。始祖在明朝弘治初年授泊镇别驾之职,因寄于渤海,后迁于范桥(即今之兴济)置安堵寨田产。至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入籍青县安化里十甲。始祖为河间府通判之职。此石碑“文革”已毁无可考也。又据传我姚氏宗祠中有五对官衔灯,首对为始祖官衔,河间府分府,此官衔灯已毁。以上均说明始祖任职河间分府泊头。
    但查阅清·乾隆《河间府志》泊镇驻官明正德朝以前失考。有注曰:“泊头镇通判之分驻莫详其始,考明杜应芳旧志载余应登《管河厅公署记》一篇,其词云:别设分署于郡东南泊头者,或曰此本水部分司移张秋乃置府署焉,无可稽也。应登作记时在万历中,已莫能知所由来。然杜志于泊头通判首书吴祥当正德十年,则通判分署应即在此始矣。”
    自明·弘治十三年入籍青县至今已五百多年,其支脉繁衍茂盛,瓜瓞馨香。自四世祖庆、铉二公登科入仕起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废止科举,其间计四百一十一年间,奉旨入忠义乡贤者五人;诰封者二十四人;仕宦四十人、候选九人;进士三人;举人十四人、副榜三人;拔贡六人、贡生三十二人;廪膳生三十三人、增广生三十一人、庠生六十九人、武庠生四十四人。民国以后,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不乏其人;直考本科生、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甚多。人才荟萃,实乃吾族之荣也。  
    我族其间曾三次修族谱。从清·康熙三十年八世应虞公即开始手书谱牒,并作序言。第一部谱书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阳月镌;第二部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春镌;第三部于一九八九年春月有族人手书复印而成。所惜者许多支脉迁徙外地失考,在外支脉不可详统,在外族人之业绩在族内不能得以昭彰。吾族在嘉庆、民国两次修谱时均未详续,致使族谱支脉不全。所惜者二,明清时期,有些族人之著作已失传,甚为遗憾,现仅搜集到很少部分遗作。
    官家庄村始有姚氏居住始于十世玢、十一世成章二公。玢、玮、琬兄弟三人分爨,玢公得官家庄和南孙庄,成章和宏著兄弟二人分爨,成章公得官家庄,时应在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
    一九八九年续谱时,十七世中孚公在序言中提出从二十一世排恩字,但因二十一世现多为广字,我建议将前一字改为广。故我建议我支从二十一世排广字。即为:
    广荣建善复丰祥,崇大维良晋永昌。
    遵守和平申正义,绍承中国继书香。
    我姚氏世代以世为伦。因人口众多,不同軰份相同名讳者不足为奇。但后世应谨记,自始祖至五世先祖名讳中字,后世名讳宜避。本支直系且不可与祖同讳。为避免出现与祖同讳之现象,后人起名应尽量规范。我姚氏后人散居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者众,凡按谱可续者,皆为我同族也。则应喜相庆,丧于吊,互相帮助。我支族人外出者众,为使我支外出族人不失祖宗之地派,修此支谱,以供后人寻根念祖,加强联系之用。期望不负吾之所衷也。所编之谱,很可能误处很多,敬请族人指正。
    十九世孙 曾驰 谨叙
    2007年仲夏于沧州知昧斋
    (王庆安、潘洪彬 提供)


    十一、青县姚氏重修族谱序
    尝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不修则无以知国家之统系,谱不修则无以知宗祖之源流。苟无谱牒而世远则易亡,族繁则易疏。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辨枝系、昭亲睦、别长幼、识祖宗。且先人科甲箕裘,而子孙孝悌廉贞,皆赖谱以载。历史沿革至今,宗亲开枝散叶良多,不知长幼近远岂不痛哉!是故,整理家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
    始祖敏公,原籍江南太仓州嘉定县,嘉定县即今上海嘉定区也。始祖在明•弘治初年(公元1488年)授泊镇别驾之职,后任河间通判。因寄于渤海,后迁于范桥置安堵寨田产。至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入籍青县安化里十甲。其后裔世居青县,至公元2020年已五百余年。尝谓五世同堂,八世齐昌。我姚氏得三世乡贤、五世忠义、累世科第之誉,未始非吾祖宗积德累仁、忠义待人之报也。
    家族精神,源远流长。家族勋德,万古流芳。各代兼勤勉忠厚之祖训,继诗书贤良之祖风,连绵科第、各代有人,祖兴家旺、贤才辈出,后嗣支脉益繁,声誉沧州,亦为青邑之望族。自八世分支,延居燕赵各地。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薪火相传,世代景仰,千秋风流,代有华章,人才遍华夏,誉赞满天下。无论从农、从工、经商、从医、从教、从政,皆事业有成,四海有名。此乃先祖保佑之功德,各神之显灵。
    先祖躬行范前,敦本睦族之遗风,使吾姚氏子孙递相祖述。为使吾支后人不失祖宗之地派,使先人之功名事业昭然不昧,使祖功宗德善迹芳名不致淹没而不彰,以启后人,奋发精进。吾姚氏世代继先人之教诲,以孝悌为本,以礼义为先,以族谱为准绳,故凡吾族裔,素怀慕族之念,敬祖之心,世代列祖列宗皆不可忘也,兹将八世祖应虞公于吾族谱睦族志中之精言镌录于此,以诏后世,语云:自今以后,凡我吾族有喜也必共相贺焉;有忧也必共相悯焉;有患难者必相拯救;有匪为者必相责戒;有孤寡贫穷者必矜恤周济。凡我族人,交相劝勉,亦睦族之阶梯也。夫流之远也,其源必深。枝之茂也,其根必固。推而广之,作万善降百祥,有不由此而基之也哉。
    因嘉定远祖失考,兹以敏公为青县姚氏开基之祖。青县姚氏世代以世为准绳,以排字为辅。因户口众多,不同辈分相同名讳者不足为奇。后人命名自始祖以至五世皆为一字,自五世以下有两字名者。自始祖至五世先祖名讳中字,后世名讳宜避。本支直系且不可与祖同讳。为避免出现与祖同讳之现象,后人起名应尽量规范。兹将十七世中孚公在重修族谱时序言中提出的排字顺序附后,供后世参考之。全族从 二十一世开始排恩字:
    恩荣建善复丰祥崇大维良晋永昌
    遵守和平申正义绍承祖国继书香
    夫聚则亲,亲则固,固则永世之征也。所以修谱之意为睦族也,为永世也,子孙守之永垂鉴诚。修谱之举,功在千秋。祖功宗德,俱载谱首,以俟后之有志者,观此尤增奋发。庶有所作于前,而方有所劝于后。上有以继千万年之绪,下有以联千万人之情,所以统同辨异,按本溯源,崇礼教,联亲属,敦同姓,习义让者,不患远而或忘,不虑繁而或疏,所关系岂渺渺哉。是以恪遵祖训,续修是勉。谱修既成,乃族人勤劳谱牒,此则光前裕后,重新世业可必。吾青县姚氏礼义之祖,推德行为最,其吾族人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砺末俗。
    凝视过往,继往开来,族虽旧族,其命维新,历经家族精神之砥砺而不朽。回首岁月,虽沧桑沉沦,然我青县姚氏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虽百折而不挠之气概,共中华民族万古长春,亘古不变!
    农历庚子年(2020)戊寅月丁亥日
    六世同伦公后人十世嶂龄后十八世孙 伟 谨叙
    于天津应如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4 06:40 , Processed in 0.1033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