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铁面”与“香蛋案
秦湘豫 原载:齐家《名人家教》党课·2013·12·下P73
姚波原文录出,以原文为准
姚梁,字甸之,号佃芝,清代浙江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他自幼好学,聪颖过人,读书时吸收能力强,过目成诵,民间甚至一度说他“眼观九行,过目不忘”。长大后,他步入仕途,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可谓难得的清官,而这又与姚梁从小所受的家庭诚信教育有着很大关系。
庆元地方上就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相传有一年朝廷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姚母生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他一试。
实话说,姚母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乾隆年间贪风日炽,官员之间喜欢借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以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种灰色交易犹如躯体内的恶性肿瘤,四处蔓延,异常活跃,整个官场一片腐败。就拿清代第一大贪污案“甘肃冒赈案”来说,整个甘肃官场就可以说已到了无官不腐的地步。一件贪污案处理下来,前前后后竟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杀大小官员50多人,追缴赃银281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惊全国,乾隆发了话:“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也正因有着如此的忧虑,一日黄昏,姚梁刚从外面回家,姚母劈头便问:“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香蛋,好端端地放在橱内,晚上打开橱门一看,竟少了三个,莫非是给媳妇偷吃了,你要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家贼施行家教呢!”姚梁听了不觉好笑,心想家人吃几个香蛋,也值得这么认真。于是姚梁便对母亲说:“几个香蛋吃了便算,不必追究吧。”不料姚母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一时间被说得面红耳赤,遂决定把家贼吃鸡蛋的事调查个清清楚楚。他想了想,随即吩咐家人找来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然后叫拢母亲、妻儿等全家人,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叫大家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脸盆水中。
待大家吐完后,姚梁一个个地观察过去,他发现别人脸盆的口水都清清的,唯有母亲脸盆的口水漂着一些蛋黄碎,至此谁是“家贼”已然明了。但要指责自己的母亲,姚梁却感到为难。而姚母却不管这些,依旧在旁一味地催促,问他:“查到了吗?”没有办法,姚梁面露难色,嗫喏说道:“查是查着了,不过……”姚母心里有底,她才不管儿子有多为难,却还在旁边一个劲地催:“你倒是说啊,你查出来没有······你不会是想询私情吧!”
到了这种地步,姚梁实在无法,只得壮着胆子指出:“蛋是母亲吃的。”一时间场面似乎很尴尬,个个面面相觑,姚梁媳妇直怨他不该当众让老人家难堪。谁料,姚梁母亲却哈哈大笑,说:“鸡蛋就是母亲吃的,看来你做事公正不偏祖,这样你去查访办案我就放心了……”受了此次教育,姚梁奉旨到各州府明察暗访时,即根据查到的实情,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由此名声大震。
值得称颂的,姚梁还得过三次“大夫”级别的封赠,其一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敕封“奉直大夫”,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又诰封“中宪大夫”和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诰封“通议大夫”。同时他的夫人也得到“孺人”“恭人”和“淑人”之类的晋封,相信这都是与姚梁为官清廉分不开的。对于姚梁任官之清廉,古书也有记载,说他“清廉耿介,毫不苟取。任饶州时,民立生祠祀之。所至俱有政绩”,云云。但清廉者当然很受排挤,姚梁也可谓仕途多舛。不知是何原因,在他的为官生涯中每每是向下降职,先是从中央官员调为地方职务,接着是步步下退,最后竟终于河间府的任上,以至尸骨亦回不了故乡,这真可谓是不尽如人意之遗憾了。
不过无论如何,姚梁一生为官清廉,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后人甚至送其“姚铁面”的称号,这都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应该肯定和学习的。而史料已经充分说明,姚梁的一切都与姚母一直以来的教海与支持分不开,这也告诉我们,廉政与诚信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