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回复: 1

姚含章及《含章阁偶然草》考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1-28 08: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含章及《含章阁偶然草》考论
    韩婷婷
    (中共安庆市委党校,安徽安庆246133)
    原载:理论建设·哲学与文化2018.4·
    内容提要:姚含章是清代名相、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之妻,知书达礼又善于治家。在姚含章的辅助和教育下,张英、张廷玉成为名垂青史的“父子宰相”;其他子女也同气连枝,各有所成。连康熙皇帝都称赞“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文章以姚含章的诗集《含章阁偶然草》为文本,结合史料和相关作品,研读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以不没其贤善与诗才;也展现了张姚两大家族在文化传承、为政之道、子女教育等领域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成就。
    关键词:姚含章 张英《含章阁偶然草》母教有素
    作者简介:韩婷婷,中共安庆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一、姚含章生平简介
    姚含章(1639—1708),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年间名相、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之妻,累进诰封一品夫人。夫妇结缡五十六年,先于张英数月而卒,后合葬于桐城龙眠山。《清史稿》卷五百八有姚含章传:
    张英妻姚,桐城人。英初官翰林,贫甚,或馈之千金,英勿受也。故以语姚,姚曰:“贫家或馈十金五金,童仆皆喜相告。今无故得千金,人问所从来,能勿惭乎?”居恒质衣贳米。英禄稍丰,姚不改其俭,一青衫数年不易。英既相,弥自谦下。戚党或使婢起居,姚方补故衣,不识也。问:“夫人安在?”姚逡巡起应,婢大惭沮。英年六十,姚制棉衣贷寒者。子廷玉继入翰林,直南书房,圣祖尝顾左右曰:“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卒,年六十九,有含章阁诗。女令仪,为同县姚士封妻,好学,有蠹窗集。英、廷玉皆有传。①
    此外,张英在《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中,更翔实地展现了一位廉俭谦善、治家有方的女性形象。现将相关资料概述如下:
    姚含章出身桐城五大文化世家(张、姚、马、左、方)之一的麻溪姚氏,桐城派代表人物姚文然、姚鼐、姚永概等皆出自此族。“夫人为吴兴望族,祖湘潭公,丁未进士;父龙泉公,为龙泉学博;兄彦昭,己酉举人,峡江令;羹湖,己亥进士,封翰林院编修……”(《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②姚含章父姚孙森为诗有“钱刘”之风,《清诗别裁》曾选录其多首诗歌。他还颇有远见,预知天下将乱,处处寻求防御贼寇之策,后多次解桐城之围。其兄姚文燮(字羹湖)聪颖异常,人以神童誉之,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堂兄姚文然进士出身,“诗词渊雅绝伦,久为艺林传诵”③,历任兵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曾以妙计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姚含章才情兼备,“生平《毛诗》、《通鉴》,悉能淹贯。旁及医药方数相卜之书,而尤好禅学”④,著有《含章阁偶然草》。
    姚含章自幼深受父兄及“诸善咸备”的长嫂教诲,贤淑之名播于乡里。年方六岁时,张英母亲即为之求婚于姚家。因“古之‘贤淑能识大体,教子以严,训妇以俭。惠周三党,礼法不愆。’夫人有焉!”、“予守官时,(姚氏)相对多正言”。⑤所以,张英不但久历宦海后得以完名全节,还留下了礼让三尺的佳话。其诸子相继考中进士并入朝为官:长子张廷瓒为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二子张廷玉与张英并称“父子宰相”,为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三子张廷璐为康熙五十七年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人称“三朝旧臣,后进楷模”。三女张令仪为清代著名闺阁作家,著有《蠹窗诗稿》等作品。
    二、《含章阁偶然草》考论
    (一)版本简论
    姚含章“生平不轻作诗,偶一为之,不复留稿”,所以存诗不多。乾隆三年,张廷玉、张廷璐及张若震将其留存诗文予以点校,集结成册,名曰《含章阁偶然草》。集中存诗六十三首,未分卷,以七言古诗及七律、七绝为主。现存版本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活字刊印本,藏于国家图书馆。诗集扉页印有《含章阁诗集》字样,版心处印有“含章阁诗钞”字样。诗集前附有张英为其所作悼文《行实》(《笃素堂文集》题为《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诗集后附有张廷玉所作的两篇跋文《恭跋先太夫人含章阁偶然草后》、《恭跋先太夫人诗卷后》。详尽追忆了其母教子之功,并简要介绍了诗文的主要内容,现将前者摘录如下:
    先太夫人则经理家政,摒挡虀盐,犹日稽课程。训诲言切,以佐先公之不暇。及通籍后,更谆谆以忠尽勤慎上报。
    先太夫人读书深识大义,淹贯《毛诗》、《通鑒》,旁及医卜百家之书。最爱白香山诗,往往成诵。生平不轻作诗,偶一为之,不复留稿。其存者仅百余首,题曰《含章阁偶然草》。大约皆与先公倡酬之作,及怀念先伯兄扈从北征,奉使行役,并所以勉朂廷玉及训诫诸子女者。意义严正,辞气温厚,不为闺阁纤丽之言。藏之笥篋者三十年矣。今夏同六弟廷瑑谨加校订,寄三弟廷璐,敬登梨枣,以垂示子孙,且以廷玉兄弟今日之同被三朝恩厚、叨荣忝禄,皆赖先太夫人囊昔恩勤劳勩,提命面训。迪之慈教殷惓形诸篇什。俨音容之如在,感风木之徒悲。此更廷玉等捧卷涕零,而不能自已者也。——乾隆三年岁次戊午仲秋月二男廷玉敬跋。
    按《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等现存资料分析,并比照他人作品,可以得知,诗集最早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她辞母北上随夫入京之时(《丙寅北上忆老母》),停笔于卒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愈闻恩上日召廷玉入值南书房》)。诗集可以与张英及诸子著作相佐证,互为补充。
    2017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含章阁偶然草》列入《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并刊行问世,以供更多读者阅读。
    (二)《含章阁偶然草》主要内容评述
    诚如《恭跋先太夫人含章阁偶然草后》所言,《含章阁偶然草》“大约皆与先公倡酬之作,及怀念先伯兄扈从北征,奉使行役,并所以勉朂廷玉及训诫诸子女者”。现就其主要内容稍作评述:
    1、两两青春伴,白首相携归。
    一直以来,清河张氏与麻溪姚氏这两大名门望族联姻极为频繁。据两家族谱统计,明清两代张姚两家累世联姻达到137起,代代皆为秦晋之好,女嫁母侄、子娶姑女,致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⑥之语。张姚二人在为人处世上志同道合,在诗文创作上倚声唱和,在治家育子上戮力同心,这些在双方作品中均有重要的体现。《含章阁偶然草》中夫妻唱和之作或语涉张英的有16篇,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张英夫妇首先是一对知己型夫妻。张英是一位十分尊重女性的士绅;姚氏则是一位能解语宽怀的“闺中诤友”。红尘岁月、宦海沉浮中二人始终相知相扶,从青春相伴直至白首同归。张英年轻时曾抱病多年,姚含章典当首饰购买药食,亲自为之调理身体。后张英病愈登科入京为官,身为馆阁之臣,虽常沐君恩却深感仕途险恶,圣意难测:“同辈之诟厉,当局之忧危,晨昏之奔走,寒暑风霜之冒触,饥饱寝兴之不时,人情之怫逆,难于措置之,展转战惧”⑦。为此他在五十岁后多次提出辞归故里却均未获允,《五月七日请告不允二首》记录了他的心情:“入门懒对妻儿问,愁绝归田愿未成”⑧此时,姚含章多作勉励之语,宽慰夫君:“圣主勉留宜少待,待酬恩后再归耕”(《辛未年夫子思乡特甚偶占鄙句以当解嘲》)。另外,与其他传统女性爱引经据典劝慰夫君不同,姚含章深知张英虽有退隐之意,但毕竟心怀社稷,所以不时还打趣夫君几句:
    《嘲圃翁》
    自怜衰老苦思归,欲往深山坐钓矶。
    无限心中丘壑意,亭台粗就树成围。
    有此贤妻,足以解语宽怀。张英心情很快平复并答诗四首《依韵答内人见嘲之作四首》,笑言“同心言语气如兰,莫道花时共赏难。”⑨在这种应答诗中,传统的妻子的附属伦理角色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相知相惜的知己角色,一如现代理想的夫妻关系模式。
    2、二月花开早,请郎相与看。
    张英夫妇还是一对诗文伴侣。马其昶曰:“夫人能为诗,有《含章阁偶然草》,间与文端酬唱闺中,不以才自矜炫也”⑩,二人在艺术修养和人生志趣上的共同追求也增进了双方情感。
    “莫讶老夫中夜起,恐教风雨损红兰”(《夜起移兰入檐避雨二首》)⑪。张英醉心山水田园,好言种树养花之事。所以,遇兰花盛开,或法华寺牡丹、丰台芍药吐艳,二人必相约同往并赋诗唱和。康熙二十三年,张英暂归桐城龙眠山,闻幽兰芬芳,即邀请妻子前来共赏。可惜因在城中忙于家事,她未能成行,“十里山庄路不赊,如何便似隔天涯”(《甲子日夫子屡邀山中看花不果》),为此张英特订下来日之约——“秋叶黄时一探看”⑫(《曾嘱》)。此外,张英《中秋同内人小饮》、《北轩与内人晚坐》与姚含章《法华寺送紫牡丹数枝》等诗作都表现了夫妇分题限韵、品月评花等充满温情和雅趣的诗意生活。
    3、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含章阁偶然草》大多作于张英及其子张廷瓒、张廷玉步入仕途之后,家道虽不似从前那般窘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因游学做官、扈从圣驾等带来的母子离别之苦。“门外骊歌不可留,牵衣慈母泪难收。隆恩未许遂初赋,爱子翻添远别愁”。⑬因此,诗集中除了夫妻唱和之作,更多地描述了一位慈母对远行子女的牵挂。
    在《含章阁偶然草》63首诗中,为长子张廷瓒作诗最多,达到12首,7首为二子张廷玉所作,1首为三男廷璐所作,1首为四男廷璂所作,4首为五男张廷瑑所作,2首为六男所作;1首为三女张令仪所作。如《忆六男》、《二男携六男廷瑑儿孙若霈归故里》、《赋寄诸女及三男廷璐四男廷璂》等。另外还有与侄子姚士藟夫妇唱和4首;归乡后与诸女媳妇游园时唱和3首。文章以她为张廷瓒所作之诗为例,再现慈母倚门望子的感人情景。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三十六年御驾三征绝漠,张廷瓒皆扈从。其间姚含章陆续写下了《丙子三月儿瓒随驾北征诗以勉之》、《立夏后二日忆儿瓒》、《喜儿瓒书至》等多篇诗作。诗中多有“风雨凄凄春已残,愁心一片逐征鞍”、“目盼
    天边信,书来道苦辛”等忆儿、思儿之语。不过虽思子甚笃,但姚含章依然秉承“国与家,无二理也。治国与治家,无二法也”⑭的姚氏家训,多次勉励张廷瓒以国事为重,以此来宽慰慈母之心:“慰我全凭夸力健,向人惟道保恩难”(《忆儿瓒》),体现了一位世家贵妇的气度。
    三、《含章阁偶然草》的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
    (一)艺术特色
    “妇学而至清代,可谓盛极,才媛淑女,骈萼连珠,自古妇女作家之众,无有逾于此时者矣”⑮。以文章闻名天下的桐城地区更是如此,据《明清安徽妇女著述辑考》所录,明清两代该地就出现了153位女诗人,方氏三姐妹方孟式(张秉文之妻,张英伯母)、方维仪、方维则即为闺门翘楚。她们在明末即结成“名媛诗社”,开桐城女性以诗交游之先河。麻溪姚氏也出现了姚宛、姚凤仪、姚含章、姚陆舟等女诗人。随着这几大文化世家相互通婚,母女之间、姊妹之间、姑嫂之间、妯娌之间更是相互唱和,呈一时彤管之盛,留下了《纫兰阁集》、《清芬阁集》、《含章阁偶然集》等优秀作品。《含章阁偶然集》诗风独特,自成一家,初读冲淡平和,再读却觉韵味隽永。
    1、雍容淡雅,清丽灵动。
    纵观姚含章一生,基本处于张氏家族在科举、仕途上的兴起和上升阶段。另外,相较于张莹(张英堂妹、方以智媳)、张姒谊、方维则、张令仪这些或殉国或守节的女性,除去晚年长子早逝带来的伤痛外,姚含章一生可谓福荣皆备。为闺中小儿女时,父母及兄嫂呵护有加;出嫁后夫君又早登科第,即使居乡多年,亦有张廷玉往返两地为其鸿雁传书,四十岁后即前往京城陪伴夫君,自是少了许多离愁别怨。后又得朝廷一再封诰,成为名相之妻,令子之母。加之笃信佛道,所以其诗歌中除去少许带有忧伤色彩的忆子之作外,并无太多伤春悲秋、凄苦愁怨之语,反而兼具陶潜晏殊之风,于雍容闲适中呈现出一派冲淡平和之气,更添加了一份清丽灵动的神韵。
    《含章阁偶然草》笔下山水明丽,秋宵月明。
    “春”、“花”“秋”“月”“新”等字词俯拾皆是,尤亦“花”字为甚,出现59次之多。所吟既有皇廷美景,亦多故乡山水;既有深谷幽兰,也有大内牡丹。所绘景物或洁白、或浅黄、或淡绿、或深红、或艳若榴火,或灿若晚霞,“新绿”、“新荷”等景物也透露出一片勃勃生机。另外,诗中还不时流露出诙谐之趣。如前所述她曾打趣过张英,对于晚辈她也不忘调侃一二。侄媳妇与她有约未至,她笑言“画眉夫婿时萦念,绕膝娇娃日计程”;家中孩子书信未至,她也会埋怨几句“尔曹故园好安居,不念京华客倚闾”。在遇到人生困顿或与丈夫、友人离别之时,亦多解忧之语:“但能容膝即吾庐,底事多愁意不舒”(《赐第恭纪》);“莫讶主人轻远出,牡丹开日是归程”(《寄夫子》)、“屈指东篱花发后,相期重集凤皇池。”(《送方夫人移居通州》)至于“书生扈从风云会,定见天山勒石看”(《忆儿瓒》)则更显闺中士大夫之豁达气概了。一位不同于史书模式化记载的乐观活泼、颇有雅趣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所以她的诗集在明清易代之际,在众多长歌以当哭的闺阁诗集中别具一格,也给当时文学带来一抹温情脉脉的亮色。
    2.抒发性灵,尊重自由。
    客观来说,姚含章诗作存世不多,诗作题材也大多囿于闺阁;而且就诗歌创作技巧而言,含蓄蕴籍、沉痛悱恻不如方氏三姐妹;崇尚古雅、咏史追怀不如其三女张令仪;创作数量更比不上同期其他闺阁作家,但其诗作恰恰胜在“性情之外本无诗”。她的许多诗歌都是兴之所至,偶然为之;往往通过细腻刻画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此来抒发性灵、追求意趣。更难得的是,与方维仪、方维则、姚凤仪等女诗人不同,对于生命和自由,她始终怀有一种超越于时代的尊重与敬意。方维仪等虽然在教育家族子弟方面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方以智就是她倾力培养出来的。但夫死无子、守节半生的她,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和他人提出守贞全节的要求。她曾作过《赠长侄女》、《赠定远徐贞女》等一系列诗歌,以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姚含章长女、三女皆不幸守寡,但姚含章并未要求她们心如死灰形若槁木,反而鼓励她们在苦难岁月中诗以言志,带领她们外出交游,欣赏“西山翠滴千峰秀,南郭烟霞万树开”,感受“最是深宵月明夜,数株疎影上阑干”(《仲春同大女诸媳登台远眺》、《三女画家园牡丹数枝并题诗见寄口占和韵》)。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对男女平等意识的追求肯定,在其女张令仪剧作《乾坤圈》(叙才女黄崇暇女扮男装,高中状元后拒嫁宰相子事)中得以继承和彰显。所以,可以说,姚含章的诗歌抒发性灵,体现了女性自尊意识、主体意识的觉醒,在这方面,她是领先于时代,领先于同期其他闺阁作家的。
    (二)思想价值
    “夫自唐以来,母之教往往过于父。非父之拙于教子也,富贵之家无论以,其贫贱者则常奔走衣食。夫士之不能家居者多矣……独赖室有贤妇而已。”⑯。康熙皇帝何以称“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含章阁偶然草》在教育子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给出了答案:“妇人之明识,诚可谓知人免难,保家国而助夫子者欤。”⑰
    1.母教有素,科举传家。
    诗礼传家、科举兴家是姚氏和张氏这两大名门望族的共识,也是张英夫妇在教育子女上的共识。张家以科举发家,更希冀科举传家。张英在《聪训斋语》里感慨“每见显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者,其后无读书之人也其家郁然者,其后有读书人也”。⑱至于姚家,在二人结缡之际已经有八人高中进士。所以嫁入张家后,姚含章携姚氏族训,并承张氏养廉以俭、严于督子之遗风,下启诸女诸媳茹茶造家、画荻教子。“由来总得诗书力,廿载清华已擅名”是对功成名就的长子的赞赏;“久作清华侍从臣,承恩两代掌丝纶”是对二子张廷玉的肯定。后“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昭代所未有……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已”⑲。有清一代,清河张氏所中进士数天下无有出其右者,姚含章确有启蒙之功。
    受张英影响,对于女儿她也一视同仁,授之以诗书,教之以坚韧。长女嫁姚含章兄子姚士黉为妻,姚士黉任峡江令后不久辞世,全赖长女维持其家业。“大母篝灯夜课时,诸孙把卷勤诵读。最怜娇女发未燥,也傍诸兄亲简牍”就再现了其长女继承母教,灯下课子的温馨场景。⑳张令仪曾自述“先公家素寒俭,不能以弱女延塾师,间从先太夫人授《论语》、《毛诗》。”㉑在夫君去逝后,张令仪历尽艰辛,抚育两子重振家声并成为著名的闺阁作家,诗集《蠹窗诗集》等也在张、姚两家族人的襄助下得以付梓。“桐城好,母氏更操心。有父作官还作客,教儿宜古更宜今,宵共补衣灯”㉒。在姚含章的影响下,家族中女性在面对夫死子幼、家境困顿等人生剧变时,张、姚家族中的女性依然能课子读书,将两族家学、家风、家教一一融汇并传承后世。
    2.劝子以廉,教子尽忠。
    为官清廉,尽忠勤慎、公正取士是张氏一族的为官之道,也是姚含章对家人的再三叮咛。姚含章就反复告诫子女:“自予为汝家妇,见汝父于试事,皆冰清玉洁……虽得咎朋友,不敢屈挠,从来无一字闲言,况乡会试乎?汝宜谨守之,不可以一字与人口实!”㉓康熙三十八年,张廷瓒主持山东会试,应试之人无论考中与否,都对张廷瓒的清廉公正赞不绝口,甚至勒石纪念。姚含章为此赞扬长子“报国心偏赤,怜才意最真”(《儿瓒典试山左所拔皆寒士》)。张廷瓒为官亦勤勉有加,在去世前一刻还“执(廷玉)手,无一语及私,惟以未报君恩为恨”㉔。张廷玉多次主持会试、乡试,姚含章都耳提面命;张廷璐、张廷瑑更因取士公允,先后连任“四任江苏学政”。对于康熙皇帝的嘉奖,她谦虚地表示“识字只堪观典籍,论文究未解诗书。惊闻天上褒嘉语,惭愧人言尽是虚”(《愧得虚名》),尽显名相之妻、令子之母之风范。
    结语
    姚鼐曾说:“吾族夙有形家之说,曰宜出贵女,而张氏与吾族世姻,其仕宦贵显者,固多姚氏婿也。然余以为吾族女实多贤,岂待其富贵而后重耶?”㉕就姚含章生平事迹及其《含章阁偶然草》来看,她以才学承袭两族百年家风,养几世忠廉,最终成就了己身之“贤”和张门之“贵”、成就了张氏家族的百年声望。她与张英的婚姻成为世家联姻的典范,也是两大家族在家学传承、政治资源上的交融共享和相互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桐城地区政治、科举、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注释:
    ①⑤⑨⑩(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五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022页。
    ②(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笃素堂文集》卷十一,《张英全书》(上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40页。
    ③(清)潘江《姚端恪集序》,姚文然《姚端恪公集》卷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墍本。
    ④(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笃素堂文集》卷十一,《张英全书》(上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41页
    ⑤(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笃素堂文集》卷十一,《张英全书》(上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41页。
    ⑥(清)王先谦撰《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三七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⑦(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笃素堂文集》卷九,《寄叔兄西渠先生书》,《张英全书》(上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2页。
    ⑧(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存诚堂诗集》卷二十二,《张英全书》(中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73页。
    ⑨(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笃素堂诗集》卷四,《张英全书》(下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页。
    ⑩马其昶著、彭君华点注:《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413页。
    ⑪同①,第255页。
    ⑫(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存诚堂诗集》卷二十,《张英全书》(中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7页。
    ⑬(清)张令仪《怀两大人》,《蠹窗诗集》卷四,澄碧楼藏板,雍正八年刻本。
    ⑭(民国)姚国桢、姚联奎纂修《桐城麻溪姚氏宗谱.序》,民国10年(公元1921年)木刻。
    ⑮梁乙真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开明书店,民国二十一年本,第374页。
    ⑯(清)董士锡著:《齐物论斋文集》卷三《萧氏寄庐灯影图记》,道光二十年(1840)暨阳书院刻本。
    ⑰(清)王相辑,《女子四书读本》,《女范捷录.智慧篇》。
    ⑱(清)张英张廷玉著:江小角陈玉莲点注:《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
    ⑲(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3页。
    ⑳(清)张延璐著:《咏花轩诗集》卷四,《题大姊冬夜课子图》张若需校,乾隆刻本。
    ㉑(清)张令仪著作《蠹窗诗集.自序》,澄碧楼藏板,雍正八年刻本。
    ㉒(清)姚兴泉撰:徐庶、叶濒点校.《龙眠杂忆》,《桐城民俗风情》,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68页。
    ㉓(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笃素堂文集》卷十一,《张英全书》(上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40页
    ㉔同上,第445页。
    ㉕(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参考文献:
    [1](清)张英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张英全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2](清)张廷玉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张廷玉全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
    [3](清)张英张廷玉著:江小角陈玉莲点注: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
    [4](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卷五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清)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合肥[M].合肥.黄山书社,1990。
    [6]傅瑛.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M].合肥:黄山书社,2010。
    [7]谭正碧.中国女性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周成强:《明清桐城望族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9]肖阿如.清代桐城张氏家族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0]汪孔丰.清代桐城文化家族的姻娅网络及其文化特征——以麻溪姚氏为中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8: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21:43 , Processed in 0.1093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