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回复: 1

「王学雷」姚孟起与南陵徐氏交游史料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2-23 16: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2-23 16:30 编辑

    姚孟起与南陵徐氏交游史料考

    王学雷
    原载:文献季刊 2007年7月第三期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注释略……

    清末苏州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姚孟起(字凤生,附贡生),对稍有书学知识的人来说应不陌生,其书学名著《字学臆参》为论者所推重。但一般的书画史传文献对姚氏的记述不外记其善书能画,兼工篆刻,以书法教授里中而已。故亦仅能使人了解其艺事方面的某些成就,而对其生平的理解,显然还是不够的。


    研究一个人物的生平,最好从其交游圈人手,交游越广,线索越多,对其生平的理解,也就愈加深刻。姚孟起平生的交游是十分广泛的,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多为江浙地区的士人。除此,姚氏还与安徽地区的士人联姻,由此他的交游圈又有了地域上的延伸。本文即通过对相关文献史料的考察,揭示其与安徽南陵地方人物尤其是徐氏交往的一些片断。


    姚氏生前好友叶昌炽(1849-1917)在1883年阴历四月十二日的日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凤生自清江归,述该处斋匪颇张,民风劲悍好斗,轻于犯法。徐仁山观察取卧碑文引经笺注,又取《大清刑律》绘为图说,分布各属,以教士民。各作一序,属为删改。


    叶氏的这条记述,乍看似为一孤立的材料,好象还不如书画史传中之记载详细,然而对此条记述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信息进行深入发掘,我们能够较完整地了解到姚孟起生平中的一个重要片断,对理解姚氏的生平当有较大的帮助。


    从叶氏的文字语气中所透露出的意思看,姚孟起本人似对这次清江之行非常重视。文中所说的清江,即今江苏省淮阴县,地处江苏北部,相较于处在江南中心位置的苏州而言,这里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学术文化,都要逊色得多。即以姚氏所述,就可见当时那里的社会风气与社会治安已很成问题。那么,作为苏州城里过着优裕生活的书法家,姚氏当时到清江去干什么呢?是“民风劲悍好斗,轻于犯法”的风气,使一个生活在温柔乡里,从未见过此世面的文弱书生置身一次“探险之旅”?显然不是。是徐仁山观察为整饬民风,提倡文教,殚精竭虑地撰写了连篇累牍图说序文,不计路遥地专程把他请去“属为删改”吗?从记述来看,姚氏对此事的确十分重视。为徐仁山观察修改文章可能并不是其分内的事,但还是得到了充分的信任。无论怎样,是出于与徐氏的私交也好,还是一个士绅出于对清江本地的文教、公益事业的关心也好,此事当被姚氏视作一种荣耀。即便如此,从叙述上看,此事仅仅是顺便为之的偶然事件,清江之行的目的显然不在此。


    2005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拍卖过一副孟起书于1883年(癸未)十月,风格模仿陈鸿寿(曼生)的隶书五言对联(见封三)在此联的下面有一段姚孟起的识语:
    昔人云:作画不难,难在烟树云山。余谓作隶之难亦犹是耳。时馆寓清江道署,将回里,积馀同研裁纸索书,略参曼生意以应之。癸未十月之交,古吴凤生姚孟起识。


    这段识语为我们了解姚氏1883年清江之行的目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识语中说“时馆寓清江道署”,可知姚氏这次出行的目的,并非一般的旅行。所谓“馆寓”,有其特定的含义,即坐馆(又称处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家教。姚氏的这次出行坐馆的时间大概有一个半月,叶昌炽在此前二月十七日的日记中记载:“午后,访康吉,同访凤生话别。偕至茗园小叙。”据此推测,姚氏可能即在二月十七日后的不久便赴清江了。然而,姚氏在四月十二日,甚至在更早的时候便已返苏,而此副对联识语记载的时间却是“十月之交”将回苏州是否姚氏误记呢?从四月到十月近半年的时间并不算短,误记的可能性不大。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姚氏在四月十二日左右回苏之后,至十月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又有一次清江之行,时间有多久,不得而知。从叶氏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叶氏于四月十七日午后曾与姚氏见过一面,之后要到十月二十二日才再次提及姚氏,只是这次清江之行并未被叶氏记入日记中,但姚氏在此副对联上题写的识语却提示了这一信息。


    1883年的两次清江之行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对于姚孟起而言应是抹不去的记忆,意义当非一般。从“馆寓清江道署”一语来看,他的这位居停主人自非常人,且来头不小。那这位居停主人是谁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徐仁山。


    徐仁山,即安徽南陵人徐文达(?-1890),仁山其字。1860年,文达以俊秀的身份抵抗太平军有功,深为两江总督曾国藩赏器,自此在仕途上一路青云官至两淮盐运使、福建按察使。据《南陵县志》载:徐文达于1883年元月署淮扬道之职,“在淮扬道任内,见地方彫翅,命盗案繁,劝民种植为生计,捐廉购桑麻秧数十万株分给贫氓,并取《刑律》中军流以上各重辟,绘图贴说,刊发各州榜示,以资教诫。”这一记载正好可与叶昌炽目记互证。


    南陵县(今隶属于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徐氏为南陵世胄,始祖徐胜一“本居歙县,因见南陵工峰山清水秀,遂迁居焉”。徐胜一至徐文达父徐兴羔数世似都无甚功名,自文达一代始,同辈中方有人仕者。文达弟文选,由军功积资,官河南知县,但不乐仕进,以孝友闻。弟锦标,两江补用总兵,诰封武显将军。徐文达虽非由儒学而仕宦,但在为官期间对于地方文教却十分重视,这同样也体现在对晚辈的培养上。


    徐文达有二子,长子徐乃光(1859-1922),字厚馀,贡生,曾在上海同文书院读英语。娶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之女为妻。1890年,徐文达死,遂荫受江苏后补知府。1894年由外交大臣杨儒推荐,任驻美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任满回国后,赏加二品衔,分发江苏任职。1903年,清廷委赴日本观操。1906年,赴徐州阅军,继又随盐铁大臣南下查办各种案件,均取得一定成绩。后为盐政处咨议官,开创扬子淮盐总栈,皆能矢慎矢勤,恪尽其职。辛亥革命后,回南陵徐家大屋定居,至民国十一年病逝。在徐乃光的传记资料中,我们并未发现有其师从姚孟起学习书法的记载,然在姚氏后人处至今藏有徐氏1887年间致姚氏的信函,信中称姚为“夫子大人函丈”,自称“受业”:


    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窃受业远别尊颜,倏经数月,寸衷依恋,与日俱深。辰值春候融和,遥维福履受康,上侍绥祜,以慰为祝。受业于仲春赴皖,前月既望言旋,行抵维扬,适家严交卸,移眷来邗,卜居丁家湾街,受业随侍部署,诸务琐烦,以致禀函久缺,未克肃问起居,而翘首苏台,徒令神往。现时布置书室,检点图书,一俟粗有眉目,敬当扫除精舍,安顿几榻,再由电局专禀恭请驾临,以便朝夕趋承,藉奉模楷。当此绿扬城郭,景色鲜妍,我夫子大人谅亦乐于放櫂作蜀冈梅岭之游。敢乞预赐料理,不过三数日后即拟驰发电音来苏。并恳于启旆时饬令代购紫檀多宝一架,约价二十元上下,再拣选各种净料之笔,另呈清单。又请买野蔷薇花露五瓶、玫瑰花二、洋铁桶松子糕二匣,令照样办齐,统祈带下,为祷为叩。又戴文节公小册页刻查未见,或在尊处行箧,请查明,一并携来。不尽之悃,容俟面陈。知蒙垂廑,先此肃禀,恭请福安。受业徐乃光谨禀。太老师、师母大人前叩安。师母大人前叩安。师兄前问安。侣梅兄安好。


    信中虽未有一语述及向姚氏请教书法,但从称谓上看,足以说明他是姚的学生。徐文达的次子徐乃斌(?-1908),字孝馀,由附贡生历官同知、知府、道员。至于其是否也受业于姚氏,由于资料缺乏,不能遽论。1883年,姚孟起的这两次清江之行,是否就是为了向徐文达的这两个儿子传授书法呢?是年徐乃光二十五岁,徐乃斌年岁不详,向他们传授书法的可能不是没有,然无确据。


    徐文达还有一个侄子,即其弟徐文选之子徐乃昌。徐乃昌(1869-1943)字积馀,号鄦斋,又号随庵,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政界与学界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人物。徐文达对这个侄子同样也寄予厚望,视如已出,一直将他带在身边,给予生活和学习上的照顾。在乃昌身后时人为他撰写的墓志中就有“少从宦淮扬”、“公从宦淮扬”的记载。联系到姚孟起所书的那副隶书五言对联识语中提及的“积馀同研裁纸索书”,可证姚氏赴清江坐馆应主要是教授徐乃昌书法。徐乃昌师从姚孟起,在其1893年举人硃卷“受业师”一栏中有明确记载,但始自何年,未有显示。《南陵县文史资料》第七辑有《江南名士徐乃昌》一文,文云:“徐乃昌自幼颖异聪慧,博学广闻,才华横溢,好学汲古,勤考经文。十馀岁时,曾从苏州名书法家姚孟起(凤生)先生学书。”1883年,徐乃昌十五岁,从姚氏学书很可能就始于是年。


    就在姚氏自清江回到苏州后不久,或许是出于对姚氏悉心传授徐乃昌的回报,徐文达还专门为姚氏临写的北宋本《九成宫醴泉铭》撰写了一篇长跋,对姚氏称赞有加:


    唐人楷法原出汉隶,学楷而不问途于隶,犹数典忘祖也。吴郡姚凤生明经尝聚类刘石刻,心摹手追,乃悟晋唐相承原委,举凡绢纸橅刊,昭陵巨制,罔不精意研求,而其天赋夐绝,又足偿其深造之志。所以精能斯事,不泥欧虞褚薛家数,独能回其殊途同归神理。曾著《字学臆参》七十馀则,皆自道其生平甘苦,譬诸无上真诠,双根并摄。数年以来,临刊《皇甫元宪碑》《王孝宽砖塔铭》《禇书枯树赋》各种,唯妙唯肖,视原石无毫发爽。昔人谓香光去后此席犹虚,意在唐贤正传无人嗣响,造诣至斯,真堪继绝。今又出视所临《九成宫醴泉铭》,刚劲如金出冶,温润如玉藏辉,原石早泐,旧石绝稀,学者得此,其诸买禇得薛,不失其则与?光绪九年岁在癸未十一月三日,南陵徐文达识。


    这篇跋文,徐文达撰写得较为用心,写完后还由姚的至交浙江仁和人高保康进行修改。值得一提的是,高氏在修改稿中建议在徐跋的年号前加“爱亟怂居寿石以永其传焉”,以明“助刻之意”[图二],可见徐文达对这本字帖的刊印还是非常关心和支持的。


    有关徐乃昌的资料并不算少,但大都未曾提及其与姚氏的这段师生渊源。至于姚孟起是如何成为徐家的西席,徐文达又为何要聘请他来教授子侄呢?我们试作如下推测。


    姚孟起生前可谓“书名满大江南北",求书者盈门,以致“作书日日手腕脱”,为此他还专门研制了一台磨墨机,“以三轮运之,其疾如飞,殊有巧思”家有松下清斋,为其专门从事书画创作及教授生徒的场所。他所教授的生徒,有些是单纯为了学习书法,而更多的则是冲着“科举楷法"而来。据姚氏的姻侄包天笑(1876-1973)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记述:姚孟起当时在江南称得起一位大书家,文学也很好,有许多向他学写字的学生,都是名门巨宦的子弟。因为姚氏那时除了收学生教写字以外,还印了许多法帖,是他临写古人的字,刻石印行的。而他写的字,大楷小楷,精工木刻,用连史纸印为十张一套,名曰“松下清斋书法”,每套售一百四十文。来此习字者颇多官家子弟,有许多在此做官的以及寓公,也常来拜访姚氏,所以茶厅中的四人轿,常常停满。不难想象,这样一位在“科举楷法”传授方面十分有经验,且享有盛名的书家和书法教育家怎么会不为信息灵通、身为两淮盐运使的徐文达所侦知呢?况且,徐氏还有子侄正等待以“楷法”而人仕途,正需要一位名师加以点拨。这样,苏州城内的大书家姚孟起无疑是他们的首选。


    那么,徐氏又是以什么途径结识姚氏的呢?古语有云“即曰来学,不言往教”,只有学生到老师处趋聆教诲,老师才有面子。那姚氏为什么会不计数百里之遥,赶赴清江“往教”呢?其实“江南当时的风气,出外处馆,也是一种清高的职务”,并无损于面子。也许人们会这样揣测:盐运使一职在清代是个“肥缺”,身为两淮盐运使的徐文达一定会给姚氏非常丰厚的报酬。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犹须看到的是,徐家与姚氏并非初识。这其中还须提到一个人,就是徐文达的南陵同乡何来礼。


    何来礼的生平今已不得其详,据一些零星资料,知其于1894年与其弟毓骏同中举人,曾任庐州府学训导。何氏在南陵亦属望族,来礼父何慎修(1807-1881)精于儒业。兄廷光(1843-?),拔贡,选受建平县教谕。兄葆麟(1849-1919),进士,曾在京任职,辛亥(1911)后引退。何来礼与姚氏为儿女亲家,与徐家又是世交,姚氏之所以会赶赴清江“往教”,或出于这谊关至戚的考虑。


    作者工作单位:苏州市文联书法家协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7: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2:56 , Processed in 0.1053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