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回复: 1

纪念爱国教育家姚文采先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2-26 13: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2-26 13:17 编辑

    纪念爱国教育家姚文采先生

    程翔云、郁祖权
    屯溪一中,安徽黄山,245000;黄山高专,安徽黄山,24502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姚文采和陶行知一起创办南京安徽中学和屯溪柏山分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情况,以及姚文采为黄山建设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南京安徽中学、柏山皖中、建议、贡献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149(2001)01-0047-02

    收稿日期:2000一11一08
    作者简介:程翔云,屯溪一中特级教师;郁祖权、黄山高专副校长、特级教师。

    原载: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卷第一期2001年2月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黄岳山高渐水长, 无言桃李自芬芳。
    百年教泽荫三皖, 一代宗风播八荒。
    香一瓣,木千章, 石城灯火吐光芒。
    重来倘话英游事, 合向师生篆数行。

    南京安徽中学校友为母校86周年校庆所题的祝词

    黄山白岳屹江青

    姚文采先生是南京安徽中学(简称皖中)的创办人之一,从1929年起,一直担任该校的副校长、校长。当时政治腐败,国难当头,先生一腔热血,爱国救亡,克服了重重困难,几经迁校,艰苦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是一位值得敬重怀念的爱国教育家。

    姚文采祖籍歙县深渡,生于1893年,家境清贫。少年时代曾在歙县崇一学堂就读,与陶行知、洪范五、朱家治等均为同学。黄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崇一虽小,英才辈出。诸位先生在陶行知的影响和带动下,均对我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姚毕业后,曾短时任教于山村小学,1909年应陶行知之约,赴南京半工半读,考入金陵大学(当时叫汇文学校),先学医,后改学生物学。1917年陶留美归来,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改名为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务长,聘姚任教生物学和解剖学,共约20年之久,成为国内知名的生物学学者,并担任过中国科学社总干事。

    1923年,陶行知、姚文采受安徽同乡会在宁的知名人士桂望之、叶元龙、洪范五等人成立的安徽公学董事会之聘,任正副校长。1929年更名为安徽中学。陶因致力于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坚请辞去校长职务,由姚继任校长,直至解放。1951年学校奉命与南京六中合并,改为公办,姚仍是校长。1958年病逝于南京,安葬在晓庄陶墓附近。



    一代宗风播八荒

    姚文采与陶行知是同学同乡,同甘共苦,手足之情,生死之交。此情此交是建立在共同的“爱祖国、爱人民、求真理、兴中华”的进步思想基础上的。是要探索一种“真正适合国情的向前进取的、中国性、平民性的教育”的共同目标上的,是要用一种共同的精神力量“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办一个大国、穷国的穷教育的。

    陶行知主张教育必须崇实。他为安徽公学定“实”字为校训。并在《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制订了明确的办学目标,集中在如何做人上。他说:“一、我们都是学生,教师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学生,就要负学问的责任。”“二、我们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我们对于四周环境,最忌是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我们应秉着美术的精神,去运用科学发明的成果来支配环境,使他们出现和谐的现象。”“三、我们不但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体,去做那不动摇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做人中人最重要的精神。合起来称为大丈夫精神。要求以事为活动中心,培养科学精神美术精神和大丈夫精神。”

    姚先生是陶行知教育实验的最忠实、最有力的支持者,又是他教育思想的积极实践者,皖中一直是按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和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倡导勤俭办学、民主办学。皖中经费主要来自旅宁人士的捐助,有时十分拮据,姚不仅倾囊投入,而且把妻子变卖岳父遗产的钱和自己南京私宅的典押款都捐赠学校,真可谓无私奉献。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提倡学生自治。按陶先生的思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学生自己成立膳食管理委员会,民主管理伙食,每日派二名学生监厨,一名跟工友上街买菜,按月公布帐目。虽然是流亡战乱时代,学校的工作、生活井井有条。陶先生倡导“科学下嫁”、“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姚则身体力行,不惜重资买了10万多银元的图书仪器、标本模型,从德国进口人体解剖标本,在南京仅有皖中一校有。陶行知在给皖中十年校庆的贺诗中写到:“…我校仙丹炼好了/一丸叫做脑化手/一丸叫做手化脑/呆子吃下呆气消/手脑相长永不老/十年生聚十年教/再过十年就好了。”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晓庄师范,通缉陶行知,姚亦和数十名学生被捕,囚禁在中央司令部监狱。学生胡尚志等被杀害,先生因得张治中将军鼎力营救,才得以出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攻中国,先生率皖中八百子弟,步行数百里,来到抗战后方屯溪,在休屯乡亲的慷慨资助和程翔云先生的艰苦策划下,先后在观音山、柏山的破庙里坚持办学。众多的学生从日寇的铁蹄下九死一生由外地逃亡而来,不但交不了学费,连衣食都要学校救济。先生倍受艰辛,义无反顾,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学校是我的,我也是学校的,任何艰难困苦都是可以克服的。”沿着陶先生提出的三大目标和做人的要求,辛勤办学。为了建好柏山分校,在程翔云的周旋下,由安徽地方银行贷款建校,使各项设施日臻完善,一批一批的皖中学子从柏山走向革命,走向战场。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烽火未息,车马不通,姚即指派程翔云、姚启厚、洪庆余等为先遣组,由屯赴宁,复校接受,重建校园。姚本人也不负皖人重托,由杭州赴宁主持学校工作。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被害后,特务扬言,下一个就是陶行知。因此陶在南京常住姚家,尽管姚宅四周有特务监视,先生总能周密谋划,化险为夷。同年春陶行知要去上海会见宋庆龄,就是由姚派其子姚启厚和洪范五的侄子洪余礼,躲开特务的追踪暗害,安全送达的。是年,陶先生病逝,灵柩由上海运回南京公葬,沈钧儒主祭,姚亲率安徽中学和晓庄师范师生列队迎接,沿途路祭,为我国教育界痛失良师而沉痛至深。


    救亡哪有肩息日

    1942年冯玉祥将军亲自撰写对联送姚文采:“救亡哪有肩息日,抗战方为绝顶人。”此联实为先生爱国精神、创业精神和办学精神的高度概括。

    先生执教素以爱国救亡传统而名噪京师,享誉新安。“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先生支持下,许多师生到下关组织工人罢工,到郊区或安徽宣传雪耻救国,支持商界罢市,抵制日货。1927年北伐军进攻南京,学校组织战地救护队,在先生亲自率领下,到通济门前线,抢救受伤的国民革命军战士。在“一二、九”运动影响下,1935年12月18日,全校师生打着“还我河山”的大旗,直奔中山陵参加了哭陵誓师,高呼“我们要救亡!”的口号,到行政院请愿。1936年9月,特邀冯玉祥将军到学校讲演,勉励师生,勿忘国耻,要拯救国家民族于苦难之中。

    1937年1月,学校内迁屯溪以后,更以抗日救亡为首要任务。他在1941年所著《三年来之皖中徽州分校》一文中说:“文采认为此时维持学校固属重要,而保卫家乡,协助抗战尤为要图也。”1938年1月,学校成立战地服务团,先生亲任团长,并在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薛岳将军部下请来朱凡(中共地下党特支书记)等人驻校协助训练。1939年日寇直犯徽州,休宁屯溪吃紧,先生处危不乱,通过多方渠道筹备了大量粮食、海盐及日用品,还向军方借用步枪200支,准备带领师生到大山区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战地中学,誓与徽州共存亡。同时在高中开设投弹射击训练和战地救亡课。组织师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巡回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四处募捐,救济难民,慰劳官兵,同学们都把读书救国视为己任。

    先生一贯支持共产党人的工作。1923年,以老乡的关系,聘任柯庆施为历史教师,实际上只挂名不上课,掩护他做地下工作。解放后,柯任南京市市长,曾当着教育界人士的面公开表示感谢。抗战时期,姚先生兼任黄山管理局局长、工赈处主任期间,曾在太平办了一个新桥农场,以此为掩护,向新四军输送各种物资,与游击队领导人刘奎有联系。有一次刘8岁的儿子被特务诱捕上山,姚冒着风险出面找警察局长交涉,以情报失实为由解救了孩子。解放后,任安徽省军区参谋长、副政委的刘奎同志亲往南京,向先生面谢并合影留念。


    美术精神建黄山

    陶行知先生对家乡建设十分关注,第一个提出要把徽州建设成东方瑞士的设想。姚先生更是身体力行,是现代史上三四十年代少有的几位黄山建设者之一。1934年春,他随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访察归来,并承许世英、张治中的意志发起和组织黄山建设委员会,许、张为正副主任,姚为委员之一。他们集中了千名工人,修路造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同时还和友人合办了一个“天都文物社”以宣传和推销徽州的文房四宝为主要业务。抗日战争暴发以后,断绝了建设黄山的资金来源,而大批从安庆等地来的难民,生活极端困难。姚利用当时许世英是全国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争取他的支持和批准,成立了黄山工赈处,派汪聘耕为主任,他为副主任,把工人留下来,以工代赈维持生活,继续为黄山建设作不懈努力。在此期间,他主持新筑了从温泉通往云谷寺的路面,造了温泉大厦、散花精舍,疏浚桃花溪,建成双龙桥、排云亭、立马桥等多处景观。并请当时驻军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署名,写了摩崖石刻“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以景寓意,展望太平,登高望远,蔚为壮观。1949年4月27日,他主动将温泉的“天都文物社”和北海的“散花精舍”无偿地捐给人民政府。这真是人间仙境,王冠明珠,为今天人民的黄山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时光似箭,日月如梭。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皖中校歌:“黄山白岳屹江青,钟秀毓群英。”“成功取义本吾志”,“凭杖中流砥柱,重光万里长城!”依然熠熠发光。

    先生一生像黄山松一样,顶风傲雪,坚忍不拔,爱国创业,办学建山,功在社稷,造福后人。略记数事,以志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13: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4 15:29 , Processed in 0.1153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