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回复: 1

「杨燕燕」论姚从吾的民族史观与民族史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2-29 14: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2-29 14:55 编辑

    论姚从吾的民族史观与民族史研究
    杨燕燕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原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37卷第6期2015年11月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简介:杨燕燕(1990一),女,山西汾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摘要:姚从吾民族史观的主要论点即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绵延,扩大与不间断的,原因在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文化与武功方面的交互影响与融合。姚从吾的民族史观在其民族史研究的实践中得以贯彻体现,但其中也包含着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姚从吾;民族史观;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l5(2015)06.0087.04DOI:10.3969 ̄.issn.1009.9115.2015.06.024


    姚从吾(1884.1970),原名士鳌,字占卿,号从吾,河南襄城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22年赴德留学,师从傅兰克(Otto Franke,1863.1946)、海尼士(Erich Haenisch,1880—1966)等著名汉学家研习蒙元史。1934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1949年赴台。姚从吾对伯伦汉《史学方法论》尤为推崇,其论著大多是关于契丹、女真、蒙古等边疆少数民族之研究。本文仅从史学思想的角度,就姚从吾的民族史观及其民族史研究作简单的论述。



    一般认为,中国民族史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民族史就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广义的民族史则是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全民族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以来,民族史开始作为一个有丰富内容和体系的独立学科而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中国历史应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吕思勉、林惠祥、王桐龄以及吕振羽等人的中国民族史专著都是广义的民族史。

    民族史观作为在史学活动、史学思潮及史家思想中存在的民族观念,具体地说,指史学中关于历史上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属于历史观中民族观。姚从吾的民族史观也是广义的民族史观,即是在1957年所提出的“国史扩大绵延论”。国史指的是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如大家知道的,不但是时代悠久,没有间断;而且也是与时俱进,逐渐扩大的。秦朝两汉比春秋战国的范围扩大;隋、唐比秦朝、两汉扩大;元朝更比隋、唐扩大。清朝在一千八百四十二年以前,虽没有元初所建附庸汗国与一时兵力所及地域面积的广大;但就帝国的本土说,似乎也比元朝版图紧凑。”[1.p1]“悠久”“无间断”“详密”,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

    姚从吾认为,国史扩大绵延的过程,同时也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团结混合”,即民族融合的过程。姚从吾以民族的“团结混合”为审视国史扩大绵延的基本视角,提出了国史发展过程中的五大酝酿与四大混合:由商、周、春秋、战国的酝酿,至秦汉时代的第一次大混合;由魏晋十六国酝酿与南北朝分途发展,至隋唐的第二次大混合;由五代酝酿与宋、辽、金的分途发展,至元朝的第三次大混合;由明与北元的对峙,至清朝的第四次大混合;由鸦片战争开始至当下之大混合。依融合的程度而言,中华文化主流是汉唐明,第二主流是金朝清朝。总之,国史的大一统总是伴随着民族的大混合,从而将中国历史发扬光大。

    在姚从吾看来,要寻求国史发展“悠久”“无间断”“详密”的原因,须得从文化中寻求答案。姚从吾把“中国儒家大同文化”看作是维系国史绵延发展的基本枢纽,其理由有四:一是中国传统儒家的大同文化基础深厚,兼容并包,为少数民族所乐于接受,是一种“合理的中庸主义”的文化;二是儒家文化根植于中原,生活空间丰富且包容性强,能够与时俱进并择善而从;三是“民族智慧与哲学的因素”,这种哲学精神包括了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准绳,“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大同思想,“礼失而求诸野”“见不贤而内白省”的反思精神;四是汉民族自身的历史传统,汉民族在历史上的文治武功,成就伟大且根基深厚。因此,“中国儒家大同文化”具有非比寻常的向心力,可以说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对于各边疆少数民族足以兼容并包并屹立不倒。

    姚从吾并非是单纯强调文化因素,而是主张“智慧与力量”,即文化与武力两者并重。综观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各民族有文化而无武力或是有武力而无文化,都无法扩大绵延。姚从吾将秦汉与隋唐推崇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罗马帝国,正是文化与武力协调配合最好的典范。汉族的儒家大同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则尚武沈雄,两者恰为互补,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灌注于因循苟且、文弱不武的汉族文化中,给后者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东北游牧民族往往威胁中原农耕民族,一方面带来灾难,但也因新力量的刺激,新血液的输入,而引起民族精神的再生与重复中兴……(契丹)善于利用天然环境的基础与善于培养尚武精神的缘故。这种精神正是中原农业民族社会所缺乏,而正是东亚儒教大同文化所需要的。”【2.p59-60]

    中国历史可以说是“民族智慧”与“民族力量”相协调的结果,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历代王朝,文治武功粲然可观者,如商周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宋明如此,少数民族政权如北魏、北周、北齐、辽、金、元、清也无不如此。相比之下,匈奴、乌桓、突厥等少数民族武力的强盛与文化的逼仄恰成反比,所以这些少数民族“未能与中原儒家大同文化密切合作……所以他们的活动与事业,只有见于我们的二十五史中,汉人记述的外国传了”[2.p135]。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常乃德将其视为是“民族血统的大混合”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黄帝能够滋生今日四万万五千万的子孙,而是原始的许多小民族,彼此由血统混合的结构,逐渐发展成今日这样庞大的国族”[3]。姚从吾的国史扩大绵延论,则是用“文化”代替了“血统”,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交往与团结融合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注意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交互影响,“血统”与“文化”两者当各有所侧重。





    辽金元史是姚从吾少数民族史研究的重点所在。对于少数民族研究,不能持有大民族主义的立场,姚从吾严厉批评了传统欧洲史学将匈奴西迁视为“黄祸”的偏见,“直到十九世纪下半纪,人本主义哲学的历史观,进化的历史观,科学求真的历史观,渐渐通行,才有一部分的学者,根据事实,用客观和人类平等的眼光,观察历史,将从前的偏狭的、主观的,尊己族而轻视异族的传统的思想,逐渐打破”[1.p38】,平等的、客观的眼光方才是研究少数民族的正确立场。


    美国学者魏特夫(K.A.WittfogeΙ)曾把中国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分成“渗透王朝”与“征服王朝”两种类型[4]。“渗透王朝”就是单纯的民族同化,少数民族“渗透”到汉族中而消失,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北魏。另一则是少数民族自觉地、有意识地抵制汉族文化的影响,顽强地保护游牧民族的部落组织和生活方式,即为“征服王朝”,魏特夫把辽、金、元、清都归入了征服王朝。“征服王朝”理论被日本学者加工改造而为其侵略政策服务,但其指出了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的差别和对立,则是正确的。姚从吾的辽金元史研究,既要重点研究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又要将其纳入国史扩大绵延论的体系中,论述其融入汉族文化的一面。


    姚从吾把“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所形成的‘有远见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大者成为一个朝代传世行远的典章制度;其次也不失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可以流传笃守的一种民族习俗”[5,p36]。文化单位为标准把边疆少数民族分成三组:一是以匈奴、突厥、蒙古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二是以乌桓、鲜卑、契丹为代表的渔猎文化;三是以渤海、女真、满洲等为代表的渔猎与农耕并重的文化。


    契丹渔猎文化之最重要体现即为四时捺钵,“所谓捺钵者,初视之似仅为辽帝弋猎网钩,避暑消寒,暂时游幸之所。宜无足重视。然而夷考其实,此乃契丹民族生活之本色,有辽一代之大法,其君臣之日常活动在此,其国政治中心机构在此。凡辽代之北南面建官,蕃汉分治,种种特质,考起本源,无不出于是”[6]。金、元、满清,都有捺钵之痕迹。姚从吾对于契丹的捺钵文化“不惮烦复”再三强调,就在于其最能够体现“契丹族渔猎文化的特质”(5p2),“辽朝一代的大法,君臣的日常生活,蕃汉分治的精神,皆基于是。这也是中古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渔猎文化的真精神”l2p66]。女真族在上京时代亦有其“固有文化”,但未如契丹四时捺钵的明确记载,姚从吾将其概况为“骑射田猎,习劳善战学自室韦、契丹;耕田绩麻、宫室城居学自中原汉人。因为气候严寒、人多沈雄,所以学的相当到家。由此得以善胜攻取,十年之内创建大国”[5p34]。捺钵在金朝即为“春山秋水”,在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蒙元在政治上对于蒙古本部实行其传统政策,在中原地区除了军事、财政、信仰之外,均行汉法,用汉人。对于忽必烈来说,采用汉文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尊崇汉文化,但不是投降汉文化”[5,p399-400]。


    从国史扩大绵延论的基本论点出发,姚从吾除了要论述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之外,更要论述其与汉族的交往与融合。


    契丹自从得燕云十六州后,实行以契丹俗治契丹、以汉人成法治汉地的二元政策。《辽史·百官志》云:“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姚从吾把这种二元体制看成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存共荣”的绝佳形式。契丹还实行“世选之官,择材能者任之”的世选制度,姚从吾认为二元体制与世选制度恰好与儒家文化中的“兼容并包”与“选贤与能”这两种精神深相契合,这两种精神正是“儒家大同文化的屹立东亚,绵延扩大,历久长新,有重大的关系”2p138。


    姚从吾进而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二元体制最终只是“边疆民族接受汉化前,过渡时期必然的一种现象。辽朝如此,元朝、金朝仍是如此,而清朝也有类似的情形”[2p112]。就辽朝而论,澶渊之盟可看作是其转折点,契丹采汉制行汉化,是时代与环境的要求。自澶渊之盟后,契丹与汉族交往日益密切,汉化日深,“这自然是东亚儒教大同文化启导下,各局部民族在文化上历史上长期相互合作,共存共荣的结果”[2p105]。


    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时势,推动其本民族与汉族的交往与融合,姚从吾对此评价很高。辽、金、元三朝,“真能利用汉民族的智慧,开地辟城,采用汉族文化,建立国家的;首推辽太祖阿保机,其次才是元世祖忽必烈”[1.p193]。叶隆礼《契丹国志》中述阿保机利用汉人,得以统一诸部,建元称帝。姚从吾以此条记载虽然系出自南宋史书,但与其他记载相互印证,可断言确有其事。姚从吾通过考证阿保机时代的“汉城”,认为其非确名而为类名,即是汉人所居之城,“汉城”的城市建置、街道布局以及建筑风格都带有华夏文化的特征。姚从吾据此论断“阿保机利用这些汉城,先自己独立,后建立国家”,而“汉城”数目之多也可窥知汉人在阿保机建国中的重要作用。姚从吾特又推重金世宗,因熟习华夏文化,努力调和汉族与女真关系并施诸政治,都是很“值得称道的”[5.p119]。元朝是由边疆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所谓的“至元盛世”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忽必烈能够“因时制宜;能将蒙古的武力,与中原已具规模的汉唐文化,互相配合,使民族智慧与民族武功发生团结合作的力量”[5.p377]。





    姚从吾的国史扩大绵延论带有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源流的民族主义有两种模式,一是法国大革命代表的,强调民权的政治民族主义;二是德国代表的,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在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时,由于异域文明的强烈渗透而在知识阶层中本能地发生的、以维持本土文明的主体地位和在伦理道德、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方面坚持传统化的价值心态和文化追求[7]。


    从积极的方面看,文化民族主义强调本民族的文化优越性,重视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培养国民的爱国心,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复兴中华文化[8]。姚从吾对于国史扩大绵延的阐发,正是为了彰显中华民族的立国精神。


    姚从吾把“中国儒家大同文化”看成是国史扩大绵延的根本原因,反之,国史的扩大绵延与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他把儒家大同文化作了时代划分:上古自战国是酝酿时期;秦汉是正式形式时期;隋唐是儒家大同文化高峰;秦汉与隋唐并称为儒家大同文化的黄金时代。隋唐以后的儒家文化趋于消沉混合,北宋是其中间休息期,南宋则是其江南拓展期,元朝是继秦汉、隋唐以后的第三鼎盛期,明朝为第二次休息期,清朝则是第四次鼎盛时期。“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儒家大同主义文化的发展史。”[1.p9]


    姚从吾对于历代在民族战争剧烈,“挺身而出,力图挽救当时民族与文化劫运”,维系“儒家大同文化”于不堕的历史人物特表赞赏,例如金末王喆创立全真教,利用宗教的形式来阐扬民族思想。全真教主张儒释道合一,“目的既不在宣扬传统的道教,或者有保存全民族传统思想的意味”[5.p180]。全真教“欲对中原汉唐文化与中原民族有所匡救”的救世思想与其民族思想同样可贵,全真教履践了“在乱世时止杀与救人”的救世思想,尤其是邱处机的“贡献与努力,特别值得重视”[5.p215-216]。早已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成功周旋于蒙古诸汗之间,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尽力“维护汉地文化”。元初的诸汉臣如赵复、许衡、张德辉、刘秉忠等,或身体力行“诚心卫道”,或对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力宣扬汉化,体现了“殉道精神与守正不阿的精神”[5.p388]。姚从吾对于上述诸人之“苦心孤诣”维护华夏文化之史实与用心表述特详,并大加表彰。


    从消极的方面看,文化民族主义也存在着诸如盲目自满,骄虚自大等因素,并且还包含着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这当然是文化民族主义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姚从吾本人的史学研究中也时有所体现。


    就汉族而论,汉族是文化上的征服者,但却又是武力上的被征服者,汉族究竟是被征服,抑或是未被征服,姚从吾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姚从吾一方面把中原农业社会及其儒学文化看作是“母体”,“边疆少数民族虽能在政治上一时用武力侵入中原,建国称霸,但在文化上,则乐于舍己从人,承袭汉唐”[1.p11]。从历史上看,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无一例外地采行儒家文化,“富人情味”的儒家文化能够使得边疆少数民族“朝宗归海”“诚心归化”。但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原地区一直以来都“绝未被边疆民族所征服”[1.p11]。姚从吾把长城、黄河、长江称作是儒家大同文化的三大保障,或者说是三道防御线。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都是由北向南,要依次跨越这三道防御线。既然中原文化能够使边疆少数民族“朝宗归海”,那三道防线三大保障岂非多余?显然,武力的征服与文化的被征服——即所谓的“征服者被征服”——的内在矛盾很难协调。


    就少数民族而论,这就需要解答《元史·张德辉传》中所提出的“金以儒亡”的问题,即金朝灭亡是女真彻底汉化而丧失其本民族“尚武沈雄”特性所致,还是因为汉化不够彻底学习汉文化尚不到家所致。对此姚本人似乎也陷于矛盾当中。按照其解释[5.p313],金朝灭亡的关键是女真与蒙古“两民族没有同时兴起,而是乙起甲落。蒙古强盛的时候,恰恰遇到女真衰落的时候”,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女真人始终刚强不屈;虽处劣势,不肯投降”,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而从根本上来说,则在于女真族善于学习模仿其他民族的文化,但却没有一部“自成套数”的文化,这样就缺乏了可靠的立国之基,其学习汉文化终不免于移花接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姚从吾同时也特别注意到了金世宗、章宗两朝对恢复女真固有文化之努力,金世宗“认为女真精神可以补救汉族文化的不足,因此提倡文武合一,重视射猎”,试图以女真文化来弥补汉族文化的不足,在这一点金世宗可以说是“超越他的时代的”[5.p166-167]。到了金章宗时期,女真汉化日深,“女真贵族逐渐忘本,变成了十足的中原‘汉人’。汉人与女真人(已受汉化的女真人)也谏阻皇帝打猎,谏阻巡幸景明宫看作分宜所言,并且视为沽名钓誉的籍口。这件事可以测验女真汉化程度的进展,也是金朝由强趋弱的关键”[9]。少数民族政权是否因汉化而灭亡的问题依然没有完满的解释。


    随着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各国之间交往的深入,这种文化民族主义已不适应于时代的需要了,正如逯耀东所分析的:“这种坚持自己文化优越,拒绝外来事物的观念,随着中国历史长流的奔腾,已深植人心,与日俱增,无以名之,姑称为‘长城的心理’。”[10]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筑城、卫城与拆城三个阶段,所筑、所卫、所拆之城既指实体之城,更是指心理之城。“长城的心理”在与中西交往的洪流中必然“最后终于在西方的浪涛撞击下崩溃”。我们应该以一种更为多元的、开放的与包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与世界历史。


    [参考文献]
    [1]姚从吾.东北史论丛:上册[M].台北:正中书局,1976:1-193.
    [2]姚从吾.辽金元史讲义·辽朝史[M].台北:正中书局,1977:59-138.
    [3]常乃德.生物史观研究[A].黄欣周,编:常燕生先生遗集[C].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918-919.
    [4]景爱.“征服王朝论”的产生与传播[A].中国辽金史学会.辽金史论集(第4辑)[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66-378.
    [5]姚从吾.东北史论丛:下册[M].台北:正中书局,1976:2-400.
    [6]傅乐焕.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A].傅乐焕.辽史丛考[C].北京:中华书局,1984:37.
    [7]李良玉.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2):69-73.
    [8]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J].历史研究,1995(5):88-101.
    [9]姚从吾.辽金元史讲义·金朝史[M].台北:正中书局,1977:208.
    [10]逯耀东.城里城外[A].逯耀东.何处是桃源[C]、台北:幼狮文化出版公司,1977: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4: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21:46 , Processed in 0.1244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