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回复: 1

状元姚勉小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3-20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3-20 11:49 编辑

    状元姚勉小传

    辛增明
      
    姚勉(1216-1262)是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芳里村人,著名文学家,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廷对第一,高中状元,为宜春地区历史上的3名状元之一(另两位是袁州的卢肇和易重)。姚勉勤奋好学、刚直不阿的事迹长久以来一直在赣鄱大地乃至全国传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和正直官吏。
             
    家世


    姚勉生存的年代是南宋末期,他出生的地方那时叫新昌县天德乡灵源村。因为浙江省也有个新昌县,民国三年(1914),江西的新昌县恢复古县名叫宜丰县。

    姚勉的祖先是河南陕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有个叫姚尚忠的人携家室来到新昌天德乡灵源村。灵源因其村西有条小溪叫灵溪而得名,此地山清水秀,田土肥沃,确实是个宜家宜业的好地方,姚尚忠便决定在此地安家。原址在群山环抱的山坑内,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修建芳里水库而淹没,姚氏族人从坑内迁出居住。

    关于姚勉的祖辈先世,有很多传说轶闻,有些传得非常神异。例如有则传闻说,姚尚忠的孙子姚侃有天上山砍柴,突然天降暴雨,电闪雷鸣,姚侃一时无处躲藏,只好躲进旁边一丛芭茅中。不料雨大泥滑,一滑溜下一个从前埋过死人的金井中,顷刻间地动山摇,金井四周土走沙流,很快就把姚侃活埋了。这个金井原来是个富翁选中的墓地,据说是块风水宝地,后代会出大官,发大财,因为这个富翁没有葬这块地的福气,不得不迁墓了。而现在姚侃葬在这块宝地上,是应合了姚家当发的谶言。

    这个传说当然是荒诞的,但姚勉对先祖葬福地也有文字记载。据姚勉《奕世状元坊记》记载:姚尚忠的第三个孙子姚侃是个正八品的评事(掌断狱的司法类官员)。有一天,有个看风水的地仙指着灵源一块地对姚侃兄弟说:“是当有魁天下者。”意思是说谁葬在此,其后人会出大官。于是几个兄弟开玩笑说,谁先死,谁葬此地,并“祝宗祈死”,希望自己死在前。后来是姚侃先殁,葬于此地。

    地仙卜地虽是句玩笑,但这个预言却也灵验。后来姚侃的儿子姚振,官进贤县尉,封通事郎,在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考试中,虽未中正式的进士,却由恩科特奏名第一。特奏虽然是一种皇帝赐予的特殊恩例,但在地方乡贤眼中,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而且又是奏名第一,被誉为“特奏状元”。

    过了18年,也即是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姚振的儿子姚旦在戊戌科又成了释褐状元。所谓“释褐”,就是在全体国子监(太学)生中考核成绩第一名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脱去(释)民服(褐),直接获得官职,称为“八行释褐状元”,简称“释元”。姚旦官至黄州州学教授,相当于当地的教育局长。地仙的预言再次得到验证。

    再后来,就是姚旦的重孙姚勉廷对第一,钦点状元,地仙的预言又一次得到验证,一时轰动郡县,郡守蔡谟、县令赵时稼在天德乡官道上立牌坊,题额“奕世状元”。所谓“奕世”即累世,一代一代的意思。对于此事,姚勉十分感叹,他在《奕世状元坊记》中说:“卜地者之神未足信,其言之验不验未可知,遽先以死遂其葬,宁亡身以裕后,为子孙者岂可忘之哉!”认为地仙的话灵验不灵验不知道,但先祖宁愿身死而期望后世发达,子孙是不能忘记这片诚心的。

    姚振是灵源姚氏始祖姚尚忠的曾孙(第四世)。居《灵源姚氏族谱》记载:五世祖姚旦为姚振的长子。姚旦生子三,其幼子姚锡,锡长子姚守文,守文幼子居敬,即姚勉的父亲。算来,姚勉为灵源姚氏第九世。

    姚居敬字行简,号菊坪,生于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五月十八日,殁南宋宝佑元年(1253)十一月十五日,嫡妻王氏,妾杨氏。姚居敬育有4子4女,姚勉为次子。姚居敬夫妇以子姚勉贵,父诰封承事郎秘书省校书兼太子舍人,母诰封宜人。

    按说,姚勉也算是出生于书香世家,如果在太平盛世,以姚勉聪明智慧,完全可以走一条平稳的学而优则仕之路。但是,五世祖姚旦在世时,恰逢靖康之难,北宋的两位皇帝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金兵虜去,北宋灭亡。姚旦因“殉靖康难”,家道从此败落,且一发不振,到姚勉父亲姚居敬手里时,已是“屋四间,且瓦破不覆椽”,房屋上的瓦连椽梁都遮盖不住了,可见贫困到了极点。


    “雪坡”的来历


    南宋嘉定九年(1216)二月,一个春寒料峭且下着大雪的日子。灵源姚居敬的小妾杨氏生下一个小男孩,这是姚居敬的第二个儿子。

    但小男孩的出生并没有给姚家带来喜庆,因为男婴是小妾杨氏所生,很不讨嫡母王氏的欢心。原来,王氏也曾为姚居敬生过一个儿子,叫姚介,但很小就夭折了,嫡母妒嫉这个刚出生的小男孩,尽管小男孩白白胖胖惹人喜爱,王氏还是背着丈夫姚居敬,叫人用小棉被包着小男孩,丢弃在山野雪地里。此山叫莲花山,据说很有点佛佗菩萨的灵气,刚生下地的小男孩在雪地里啥也不知,只会大声啼哭。

    其时四九寒天,滴水成冰,别说一个刚从娘肚子里出来的婴孩,就是个成年人,在雪地里冻上一两天,不死也会冻成冰棍。但却也奇怪,两天以后,这个孩子居然没有生病,更没有冻死,还在大声啼哭,且声音宏亮,很远都能听到。这天,一个砍柴的樵夫进山,顺着哇哇哭声,找到了这个男婴,只见所躺之处,并无积雪,而且四处热气腾腾,啼声铮铮,并无饥相,圆眼大睁,有声无泪。樵夫赶跑回村里告诉了姚居敬。

    姚居敬抱回这个失而复得的小男孩,心里也感到一阵阵愧疚,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口中不停地呼唤着“二郎,二郎。”他紧紧抱着儿子,放在小妾杨氏身旁,同时他也感到这个小男孩命硬,今后肯定会是个不寻常的人物,一种父爱的天性令他暗下决心要认真抚养好这个孩子。

    这个从雪地里抱回的孩子即是姚勉。据《灵源姚氏族谱》记载,他初名叫姚冲,字蜚卿,后来因避国讳改名姚勉,字成一。姚勉长大后,知道了自己出世后曾经有过被抛弃雪地的经历,特号雪坡,以不忘本。后来他的文章编校成集,就名《雪坡文集》。


    小神童


    姚居敬抱回二郎姚勉后,悉心呵护,走到哪里都带着他。二郎也特聪明,伶俐怪巧。姚家毕竟是书香门第,尽管家道中落,姚居敬也还算是个读过书的人。二郎长到三四岁时,姚居敬在劳作之余,就不时地教他认字、读书,二郎的记心也特强,教过一遍的字他都能记下来,读过一遍的文章他都能背出来。

    姚勉刚满6岁,姚居敬就带他上山砍柴。一天他们正在山上砍柴,忽然下起了毛毛细雨。父亲说:“二郎 ,天下雨了,你就少砍点,早点回家。”姚勉说:“这点雨怕什么,毛风细雨当好天,来了就不能空手回去。”他冒着毛毛雨,不停地砍。父亲说:“你力气小,又下雨,你就砍点细柴,大的你也挑不动。”姚勉说:“细柴是好砍,就是不经烧,如果落个十天半月的雨,拿什么煮饭?”说完,他还尽挑粗的大的砍。砍下几根大柴后,他随口吟出几句:“细雨纷纷学采樵,采樵不采嫩枝条,一朝采得擎天柱,管保姚门世代烧。”姚居敬一听,这不是首好诗么,欢喜得哈哈大笑:“二郎 人小志气大,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自此之后,姚居敬对姚勉更加看重了。

    但毕竟时运不济,家运更衰,姚家的生活日渐艰辛。就在姚勉6岁这年,新昌天德乡大旱,田里颗粒无收,一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姚居敬不得不带着家人,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一天,姚勉随父母讨饭来到现在的丰城市湖塘乡邹舍村。邹舍,位于丰城赣江西部(简称“河西”)湖塘乡乡治西南1.8公里的庵舍上。村里有个邹春谷,虽是个不第秀才,名气却很大,家业颇富,且乐善好施,时人称“员外”。邹春谷看到小姚勉一脸聪明灵巧的模样,心生欢喜,就把他们一家收留下来,让姚居敬为邹家打长工,姚母安排为保姆,另外牵了几头牛要小姚勉去放。

    邹舍村的对面山上有座枫登寺,寺里有家书塾,村里十几个儿童在这里读书。姚勉将牛放在寺旁的草坪上吃草,自己就爬在寺院窗户外听先生讲课。姚勉记性好,他听一句记一句,入耳生根,熟记在心。一个学年过去了,先生教过的书,他都背得滚瓜烂熟。

    这天,书塾学生考试,那时的考试就是背书。先生点哪一段,学生就得背哪一段,背不出就得挨竹板打屁股。结果,先生点了三四个学生都没背出,都遭到了先生的狠打。

    这时,正在窗外的小姚勉伸进小脑袋,说:“先生不要打,我来背。”不等先生应允,他有板有眼地从头到尾大声背诵起来,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先生一听,很是奇怪,问:“你是从哪里学的?”姚勉道:“我跟先生你学的。”先生更是奇怪:“我什么时候教过你?”姚勉道:“先生你在室内教,我在窗外听,听多了,也就记熟了。”先生看看窗外,只见几头牛正在吃草,疑惑地问:“你就是那个放牛娃。”姚勉道:“正是。”

    先生大喜过望,连忙把姚勉拉进教室,仔细瞧了瞧,觉得这小孩子浑身透出股灵气,是一块读书的料,将来一定前程远大,就问他:“你想读书吗?”小姚勉眼泪卟卟落下,可怜兮兮地说:“我想,可是我没钱,我要放牛。”先生高兴地说:“你想读书,好,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学生,我不收你的钱,你也不用去放牛了,回去告诉你的父亲和东家,明天起你就来这里读书。”

    从此以后,姚勉才算正式进入学校读书了。


    刻苦攻读


    以上这则轶事,只是传闻,但姚勉幼时聪颖好学,勤奋活泼,在《新昌县志》、《盐乘》和《丰城县志》中都有记载。《新昌县志》载:“少时颖悟,日诵数千言,居常作文有魁天下之志。”《盐乘·姚勉传》载:“勉少时俊颖绝伦。尝与范子坚登凤山寺,观锦水鸳鸯,一出一没,首尾宛然,范指示之曰:文境如是。遂大悟。”意思是说姚勉年幼时特别聪明,每天都要背诵数千字,写的文章中常透出一股雄魁天下的志向。教姚勉的老师叫范子坚,一天,范子坚领着姚勉登上凤山寺,俯观锦江鸳鸯,范子坚问:“你看见了什么?”姚勉答:“看到了鸳鸯戏水。”范子坚又问:“怎么个戏法?”姚勉想了想,突然明白了先生的意思,于是笑着说:“一出一没,首尾宛然。”范子坚抚掌大笑道:“妙,妙,写文章也应该这样啊。”姚勉于是“遂大悟”。

    而据《丰城县志》载,姚勉在中状元前,大部分时间在丰城龙凤州(又名龙雾州)海棠寺云涧书院读书,受业于江湖诗派著名诗人乐雷发。

    乐雷发,字声远,号雪矶,湖南宁远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乐雷发生活的年代,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他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收复国土、振兴民族的志向。但他的政治主张不能为权臣们所容,乐雷发虽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他对此十分愤慨,遂放弃功名,转而收徒讲学,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姚勉就是在这个时候受业于乐雷发的。而乐雷发在讲学中,极力宣传抗金救国的道理,斥责那些只读书不救国的腐儒,这些,都对姚勉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又据《曲江志》载,姚勉离开龙凤州之后,又经常到离龙凤州不远的感山海慧寺经馆深造,住殿旁“洞明寒碧轩”,此轩后改名为“雪坡书屋”。寺前有甘露台,台前有“止蛙池”据说姚勉在此读书,生活简朴,学习刻苦勤奋。相传在一个仲春的晚上,门前蛙声四起,鸣不绝耳。当时姚勉正在静思作文,被蛙声所扰,便持笔前往探视,他蹲下身,轻轻地对满池的青蛙说:“青蛙青蛙不要吵,姚勉正在作文章。”同时信手用朱笔向青蛙头上一点,警告它不得再叫。顷刻,青蛙果真不叫了。从此,院内安静,青蛙头上却多了一个红点。姚勉朱笔点蛙蛙不鸣便成为故事,在丰城广为流传。民国九年(1920),海慧小学设于此,有人特绘制了《雪坡书屋》《蛙不鸣池》等八景图,挂在校内,以示纪念。

    姚勉在感山海慧寺学习勤奋,博览群书,工于诗文,精究诸子百家,与寺僧云卧(名晓莹,号雪樵,丰城罗湖人,有诗名)相交甚厚,互有唱和。《龙州志·寓贤传》云:姚勉“读书海慧寺,与云卧常游赏往来曲江滨,故龙山多吟咏。”
    与姚勉同时代的罗公寿说,姚勉在学生时代“豪迈跌宕,不拘小节,每乡举辄比世罕有,识为第一流人物。”由于姚勉刻苦读书,渐渐在丰城一带有了很大名气。

    宜丰《盐乘》上载有一则轶事:邹春谷家里常聚有一班食客。所谓食客,是一些寄食于富贵人家,并为主人策划计谋、奔走效力的人。因为邹春谷家有钱,且又好客,因此常有一些人喜欢住在他家,甘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这天,姚勉去访谒邹春谷,有个食客见他年纪轻轻,名声却不小,便故意高声叫道:“姚蜚卿,你读过《勉斋集》么?”

    勉斋是黄干的号,黄干(1152-1221)字直卿,为南宋大儒朱熹的门生兼女婿,著名的理学大师。《勉斋集》可为研究黄干理学思想、师承渊源提供较全面的参考,但此时黄干刚去逝不久,《勉斋集》还刚由弟子编辑,尚未付梓,一般人还很难读到。食客这样提问,是想为难姚勉。

    姚勉见这食客阴阳怪气的样子,不想理睬。食客以为得计,进一步问道:“集中哪句最佳?”姚勉听其言,观其色,看他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随口答道:“入门求己者饿死,出门求人者辱死,与其辱也宁饿。”食客是寄食于主人家的,常吃嗟来之食,姚勉用《勉斋集》中的这句话,是对这位食客的讥讽。果然,这位食客满脸通红,一时无地自容,饭都没吃就急急地溜走了。而四座之人无不叹服姚勉的机敏。


    知人识相的岳父


    姚勉的岳父即是当年收留他的当地富豪邹春谷。当年姚勉在他家放牛时,他就看出这个孩子不寻常,特别是有老师愿意收他为门生,更是免了姚勉的艰辛劳作,出钱出米,让他到校读书。

    姚勉在文章中说到自己苦读时说:“始某未第时,家徒四壁立,读书声与腹雷并作,过之者弗睨也,孰有以子妻之者。”穷苦之家徒有四壁,过往之人都看不上眼,谁还会把女儿嫁给他呢?因此姚勉快到而立之年了,还是光棍一条。

    然而姚家这么苦,邹春谷还是坚持看好姚勉。淳祐五年(1245)十月,邹春谷派媒人送来聘书,对姚父说:“丰城邹员外有女妙善,不肯嫁于凡夫,要择名士为婿,他看上了你家二郎。”姚居敬一听,这真是天上掉下的大好事,平日里都为家庭贫苦生怕儿子娶不上媳妇发愁,现在女家打发媒人上门来提亲,高兴还来不及,焉能不允?

    消息传出,立即招来了世人的议论,大家都认为这婚姻门不当户不对,姚勉虽说是读书人,但家里穷苦之极,一富一贫,双方相差太大了。但邹春谷却不这么认为,姚勉在《丰城邹君墓志铭》中记载说:“或有短之者曰:‘姚虽儒,贫也。屋数间且破,瓦不覆椽,日与天相觌,风旁雨上,何以处君女?’邹君笑曰:‘之人也,虽无屋,可婿,况犹有椽乎。求士诏近矣,之人且举且第。’邹君之意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劝邹春谷:“姚勉这孩子虽说是读书人,但家里极苦,两间破屋,瓦盖不住椽梁,每天在屋里夜观星星日晒太阳,进风漏雨,怎么能供养你家的小姐?”而邹春谷笑着说:“他家即使没有房屋,也可以做我家女婿,何况还有椽梁呢。朝廷求贤纳士的榜文马上就要下了,我相信姚家小子能中举成进士。”邹春谷要纳姚勉为婿的决心十分坚定。

    两家的婚约就这样定下来了。但姚勉时运不济,第二年乡试考举人,竟然未中,第三年游太学,又不遇。乡村中的人都笑邹春谷失算了,白白把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女儿许给了穷书生。但邹春谷仍不改初衷,淳祐八年(1248)邹春谷硬是将21岁的大女儿妙善嫁给已经33岁的姚勉,并亲自为之主持婚礼。

    关于夫人妙善的事迹,各种史料记载有不同。在《灵源姚氏族谱》上,邹妙善记载为字竹堂,出生于绍定三年(1230)六月。而姚勉在《梅庄夫人墓志铭》一文中,记载十分清楚:“夫人讳妙善,字美韶,亦端惠淑顺,生于绍定戊子(1228)十月辛丑朔日之申。”我们认为妙善字美韶,一字竹堂,但妙善的出生年月以姚勉的记录更为准确。

    婚后,姚勉与妙善夫人十分恩爱,姚勉记载说,妙善“九岁失母,克综家事,育弟妹至成人。年二十有一,归于某。某时甚窭,无肯妻以子者,外舅独愿女之,家人更谏不听,卒许嫁。竹堂既归,能安贫,事某父极孝,解其装质以赡族亲。客至,不戒而殽酒具。静重寡言,通《孝经》《论语》《孟子》,偕某夜读书,卒不寐达明。某虽贫,竹堂善经纪其家,使不至乏,而逸某以学,族间姻戚甚宜之。”妙善夫人娴静贤淑,知书达礼,质当自己的嫁妆来赡养亲人,陪伴丈夫通宵读书,经营家事以供丈夫求学,这是何等的贤惠啊。

    结婚第二年,即南宋淳祐九年(1249)五月,妙善生一女,取名荣。

    但天妬英才,妙善夫人如此贤惠,天公却不眷顾。荣女出世仅20天,妙善夫人即去世。至于所得何病,史料无载,估计是妙善夫人生产时感染了病毒,或者是出血过多。次年,荣女亦殇。

    爱妻与小女先后殁殇,这对姚勉的打击极大,令他悲痛彻骨,日夜垂泪。连连的家庭不幸,姚勉一时万念俱灰,他说:“某念外家知己,不敢忘义,不忍他娶。”他对岳父邹春谷深怀感恩,不忍心提再婚之事,尽管也有乡里人上门来议婚,姚勉都一一谢绝。

    岳父深知姚勉的心情,他一方面劝慰姚勉,不必过分悲伤,要尽快平静心态,以攻书考功名为重。另一方面,他内心已决定将小女梅庄再许配给姚勉。

    梅庄,讳妙庄,字美文,南宋绍定三年(1230)辛丑朔月出生,比其姐妙善小两岁。就在妙善夫人丧服期除之后,邹春谷又请媒人上姚家提亲。一时间,乡里大哗,说什么难听话的人都有。有人骂邹春谷“老糊涂”,也有好几拨人来向梅庄提亲,而邹春谷一概拒绝,他就是看准了姚勉。关于这桩婚事,姚勉在《梅庄夫人墓志铭》中记载道:“服既除,求继好。外族哗然莫之从,夫人盖亦怒其为是请者也。独外舅爱某以心,卒不以夫人他许,间有请婚,卒议不合。”

    邹春谷慧眼识才,将二女儿梅庄与姚勉订婚,让姚勉安心读书。淳祐十二年(1252),姚勉中举,第二年即宝祐元年春,姚勉中状元。他“感念不忍负外舅,复于大人再请盟,外氏方许诺。……将以是冬娶。会十有一月,先君弃诸孤,不果。丙辰二月,乃克亲迎。”中状元后,姚勉不忍辜负岳父的一片好心,再次议婚,定于冬日迎娶。但在该年十一月,姚父居敬病逝,姚勉服丁忧3年,因此一直拖到宝祐四年(1256)二月,姚勉才与梅庄夫人完婚,此时梅庄年已27了。

    婚后,夫妻俩感情甚好,“夫人贤犹竹堂,而又明敏英悟,动率礼法。自以不逮养舅姑,四仲月恪恭祀事。事尊者甚礼,抚卑者甚恩。”先前妙善夫人没有留下子嗣,所幸小妾黄氏生有一子名叫元夫,后来告庙过在妙善夫人名下,立为嫡子。梅庄夫人“爱元夫真若姐之子与己之子,缝组裘履不少懈。自训之书,谓外舅婿儒,政为教子也,延名师某家,诲其二弟,就俾元夫学焉。”真是一位贤惠的夫人。

    然而命运多舛,天不假年。宝祐五年(丁已,1257)三月,梅庄夫人突然病亡,算来两人结婚才一年零一个月。


    科考之路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唯有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一途。

    中国的科举考试,起于隋唐,盛于两宋。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在两宋统治者看来,夺取江山何其易也,同时也在统治阶级内部普遍产生一种重文轻武的思想。因此,自隋唐而兴的科举制度,得到两宋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一切仕宦,先问是否科举出身。

    在封建社会,科举取仕无疑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制度。读书人不问出身、贫富、贵贱,只要考得好,能被阅卷官看中,就有可能走上仕途,正所谓“万般皆下品,为有读书高”。姚勉在家庭那么贫困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读书,也正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

    旧时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院试在郡县进行,考中者即为秀才,乡试在省城举行,考中者即是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之后,即有做官的资格。会试在京城举行,考中者为贡士,所有贡士都可以参加殿试,且基本上都不会落榜,只是重新排名,一甲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取若干名,称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称赐同进士出身。

    读书人想中个进士,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即使顺利,也得要十多年时间,因为院试、乡试、会试都是三年一考,只有殿试是在会试过后的第二年举行。姚勉是从哪一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的,现在已经查无史料了,只知道他是在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参加乡试中举,接着进京参加会试,考取贡士。这一年,姚勉37岁。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姚勉通读四书五经并烂熟于心。通览姚勉的《雪坡文集》五十卷,不难发现他阅历之广,让人惊叹。既涉猎《尚书》《易》《礼》《左传》《春秋》,又精通《诗经》《文选》,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姚勉更精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其创作中,无不运用自如,极尽引用与化用之能事。同时代的著作,对《资治通鉴》用力甚夥。正因为姚勉博览群书,故而他在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胸有成竹,一举夺魁。

    京城会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因此称“秋闱”,考完之后,考生(贡士)不用回乡,都在京城住下,准备下一年三月参加殿试,称“春闱”。

    据说姚勉秋闱考得不够理想,名次排后,他非常懊丧。这天下午,他漫步来到西山罕王祠小憩,不觉呼呼入睡,梦见一兀(光禿的山顶)有一片犬(狗)肉。醒来后,百思不解,去请承觉寺的长老解梦。长老说:“片犬是状字,一兀是元字,相公必然高中状元。”果然,在宝祐元年(1253)殿试之后,姚勉被钦点为状元。


    钦点状元郎


    以上这则是传说。但传说归传说,姚勉能一举夺魁,并非应了梦兆,而是他确实有真才实学。这从他的《廷对策》中就可以看出来。

    《廷对策》,通俗说来就是殿试时的考卷。这是由皇帝出题,考生解答的最高形式的考试。宋理宗有感于国势日衰,围绕如何罗致人才以扶世道这个中心,出了选贤举能方面的八个题目。姚勉在考堂上,洋洋洒洒,一挥万言,条理清晰,论证周密,见解精辟,论理透彻。其中最基本的一个论点,就是“求天下之士以文,不若淑天下之士以道。以道淑天下之士,正其心也;以文求天下之士,蛊其心也”。“淑”本为清澈、清湛之意,此处作动词用,可解作“使之清明”。这句话的大意是:用文章去求取天下的人才,不如用道理去启迪天下学者,使他们心中清明澈亮。用道理去启迪天下之人,可以纯正人们的心灵,用文章去求取天下之人,则只能蛊惑人心。

    姚勉的这一观点,贯穿于整个试卷。如理宗提出怎样才能选取出有用之才来治理国家时,姚勉认为:按照现在科举取士的方法选才,则“未仕者,志高科;已仕者,志高位。不得不止,愈进愈贪……逐逐然惟利禄之计,则科举之法,有以坏之。”因此,姚勉请求理宗“以道而淑天下,使天下之士,知天爵之可贵,而人爵之不足贵;知义荣之可尊,而势荣之不足尊。利禄之心轻,则科举之念轻;科举之念轻,则恬退静重之士出,而顽钝无耻之风,亦可少息矣。安有得人之效,不如人意哉。”

    再比如理宗问及如何改进科举,使所取之士能称人意。姚勉则认为:“求天下之士者,科目也;坏天下之士者,亦科目也。士不务道,惟知工于声病之文;用不适时,惟知习于套括之学。其未仕者,用力惟在于此;其既仕也,从政曷知其方?失在于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也……每至三年,谓之大比,群聚以考其艺,誊录以观其文。不求之乡评,不本之窗望,惟其文足以惑有司足矣。”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按照现在这种三年一次的科举取士方法,学子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他们只追求如何考得好,试卷如何符合有司的口味,而不知道这种文章的好坏在现实仕途中是没有用的。总之一句话,姚勉是根本不同意现在这种科举取士的方法。

    姚勉这个观点,在宋代科举极盛的年代,不啻于平湖中投下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浪花,引起了各方面的巨大反响。果然,尽管姚勉的这篇《廷对策》文采飞溢,论理严密,主考官还是把他列在第四名。旧时殿试,第一、二、三名分别是状元、探花、榜眼,到了第四名,那就只是一般的进士了。

    此时的宋理宗,还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对科举取士的这一套也有反感,他曾重用过立有边功的赵葵为相,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以所谓“宰相须用读书人”为由,排斥赵葵为相。现在见到姚勉的这篇《廷对策》,非常符合自己心意,不禁眼前一亮,他力排众议,将姚勉的名字从第四名提为第一名。理宗既敢任用不是科举出身的赵葵为相,为什么不能钦点才华横溢、敢说敢为、有独特见识的姚勉为状元呢?

    姚勉对理宗的知遇之恩,也深为感激,事后写下一首《廷对谢恩》:


    赭袍黄屋俨临轩,独立班头领众仙。
    五色云彩金殿日,一声雷吼玉除天。
    浮云何敢矜科第,实地惟知学圣贤。
    珍重皇恩何以报?疾风劲草雪松坚。


    然而,朝廷中那班惟知工于声病之文的“科班官僚”,对姚勉被点为状元一事是极为不满的。他们不敢指摘皇上,只好迁怒姚勉:你既反对科举取士,为什么还要来参加科举考试呢?于是造出种种污蔑之词。有一则流传很广的传说,可说是污蔑姚勉的“代表作”。

    传说,宝佑癸丑科进士殿试后,考生的考卷都呈在龙案前。皇帝翻阅试卷后,看到江西考生考得不好,眉头紧锁,自言自语地说:“今年江西状元要免。”这话给江西考生姚勉听到了,赶忙跪下,高声道:“谢主龙恩,在下正是姚勉。”封建社会的皇帝金口银牙,说话要算数的。皇帝回想刚才说的话,与眼前姚勉的名字如此巧合,不禁笑了起来:“你还想赖一个状元呀。”后人讹传,就说姚勉的状元是靠“赖”得来的。


    怒斥奸相


    姚勉蒙理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珍重皇恩何以报,疾风劲草雪松坚”,极想有一番大的作为。谁知刚刚钦点状元不久,就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他赶忙上疏,辞去初授承事郎一职,奔赴丰城。十一月十五日,姚父病故,葬隆兴府新建县西山之峰。

    按照礼俗,父母过亡,儿子服丁忧3年。姚勉在家料理完丧事,丁忧服阙,已是宝祐三年(1255)末。第二年二月,与梅庄夫人完婚。直到宝祐四年夏,姚勉才回到京城,被授以秘书省正字。

    此时朝廷中是奸臣丁大全当道。丁大全(1191-1263),字子万,南宋镇江人,是个极其奸诈贪吝之人。曾任侍御史兼侍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政知事。宝祐四年(1256),丁大全委派他的同党袁玠为九江制置副使。

    袁玠是个极贪且极为刻薄之人,《宋史》说他“玠贪且刻,逮系渔湖土豪,督促输钱甚急。土豪怒,尽以渔舟水济北来之兵。”袁玠勒索渔民,搜刮民脂,他抓逮在湖上进行渔业的土豪,威逼交钱甚急。土豪发怒,全都用渔船渡北方来的部队,引来江防危急。一时民怨鼎沸,一片怒熖。当时太学生陈宗、刘黻、黄镛、曾唯、陈宜中、林则祖等6人,伏阙上书,起诉丁大全。御史台大臣翁应弼、吴衍是丁大全的爪牙,钤制学校,贬逐了陈宗等人。

    当时官仅秘书省正字的姚勉,挺身而出,写出著名的《丙辰封事》(一名《论太学诸生以忠被逐疏》),对这件事情直言抨击。所谓封事,即是密封的给皇上的奏章。姚勉在这封奏疏中,严厉谴责丁大全等奸党:“夫斥逐学校之士,以禁天下之言者,此京、桧、侂、远之时所为耳,今日圣君贤相岂宜有此哉!”将丁大全、袁玠等斥之为历史上的奸臣蔡京、秦桧一类的人。

    姚勉在另一篇《庚申封事》中,更是指名道姓地斥责了丁大全:“奸相丁大全,欺蔽聪明,壅塞言路,敢于言者必加之窜,以不得其言而去者又重之以诛。陛下践祚三十余年,何尝有此?大全盖欲以此箝天下之口,而恣己之私也。大全朋奸罔上,日甚一日。”点点滴滴,尽数丁大全的各种罪行,规劝理宗皇帝要做一个“圣度如天,明见如日”的国君,要“信用忠贤,容受切直,恢弘士气,长育人才”,而对丁大全等奸臣不能太“仁厚”,不能有“眷顾”之心,对他们要追官远窜,以伸国法,以谢天下。

    然而,此时的理宗皇帝年已花甲,愚昧昏庸,我当皇帝已经几十年了,难道还需要你姚勉来教我怎样做个国君吗?你姚勉说这些话,看似“规劝”,实在不等于是在指责我皇帝么?于是理宗听信了丁大全一伙的谗言,将姚勉贬官。但姚勉并未停止对贪官的反击,他在《庚申轮对》《拟上封事》中,一再对评隲、笔伐丁大全的罪行。

    开庆元年(1259),在朝廷官员的一片怒讨声中,理宗不得不罢免了丁大全宰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判镇江府,同时也罢免了同党袁玠、曹永年等人的官职,并起用吴潜为左丞相。

    吴潜非常看重姚勉的才学,入相后,姚勉被召为校书郎兼沂王府教授、太子舍人。太子舍人品位虽然较低,但时常陪伴在太子身边,因此历来都是选择德行高尚之人担任,目的是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姚勉因为这层关系,时常对太子讲述治国之道,规劝太子要远奸倿、亲贤良,以培养太子的优良品质。

    此时,正逢蒙古国元宪宗之弟忽必烈领兵攻打鄂州,两淮宣抚使贾似道从汉阳入督鄂师,他不但不与守将高达合力歼敌,却派心腹入元营议和,向元称臣纳贡。第二年,即景定元年(1260),元宪宗逝世,南侵受挫,接受贾似道的议和,拔寨北撤。贾似道为掩饰自己的叛卖行为,杀掉来不及北撤的元兵百十人,以此上表朝廷请功,昏庸的理宗也不问青红皂白,将贾似道加官为右丞相。起初姚勉并不知道贾似道冒功邀赏的真相,还写文以贺,待知道内情之后,姚勉对此事深为后悔,对贾似道的为人十分痛切。

    贾似道入相后,丑恶本性更为暴露,媚上欺下,荒淫无度,专以斗鸡戏狗为乐,因为他在上朝时间也与倿臣斗蟋蟀,世称为“蟋蟀宰相”,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奸相,姚勉在太子身边,两人经常议论朝政。一日,太子问姚勉:“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姚勉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当皇帝的忠奸不分,则国将不国,而太子是储君,日后也要当皇帝的,如果弄不清这个问题,将对社稷不利。于是,姚勉对太子作了精辟的讲解。太子听后,很感兴趣,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分辨清楚忠与奸、君子与小人?”为了使太子将来成为一代明君,姚勉借着给太子讲解《周易》的机会,联系现实中的种种现象,暗中针砭贾似道入相以来的种种弊病。“因说‘六二’包承,犹前日之丁大全,‘六三’乃不中不正之人,附和‘六二’以取富贵,致身高位,所包者羞愧而已,虽己不知耻,而天下之人实耻之。”解说中的“六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暗贬贾似道。

    不久,姚勉又上了一篇封事,从指控奸臣在军事上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危局下笔,重点陈述他退敌、安邦的观点。姚勉以极其沉痛的心情,精辟分析国家大势,指出“方今天下之事,有可惜者一,有可忧者三,而幸为可为者四”,然后顺着这一思路,逐条加以分析,最后提出他退敌、安邦的主张。

    贾似道入相后,探知姚勉在太子身边常常针砭朝政,议论他的为人,虽然他不知道姚勉与太子说话人具体内容,但对姚勉已是心生歹意,而《庚申封事》虽然没有直接点贾似道的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姚勉是在暗贬贾似道。因此,贾似道趁着吴潜因立太子事与理宗意见不合之机,极力排挤、打击、陷害正直的朝官,尽逐吴潜一派。姚勉在这次政治倾轧中又遭罢黜。

    姚勉一生忠君爱国,对奸相倿臣勇于抗斥。然而,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给他制造的命运却是“以罪斥去”,一再罢官。


    著作等身


    第二次罢官后,姚勉在家中致力于写作。

    姚勉的文章写得好,在他生前就得到很多名家的赞赏。当时的名士胡仲云评论他的文章是“霆架风鞭,豪放闺怨厉”。罗公寿说他的文章“微妙、精粗、广大悉备”,“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大包宇宙,细人无伦”,称其为“海内文章之巨擘”。而当时的礼部尚书方逢辰更是赞誉备至,说“其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他们把姚勉与高安的胡仲云、高元高和新昌的黄梦炎称为“锦江四俊”,与汉朝的梅子真、晋代的陶渊明等湔贤并论。丰城则把姚勉同朱熹、李后进列做一起,建有“三贤祠”。

    姚勉的文章,策、对、诗、赋皆妙,尤以杂文著称,其内容包括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对军事思想的阐述,对人才选用的建议等等。

    例如姚勉不满科举取士,也反对“任子之法”。所谓“任子”,原是西汉时取士的一种制度,规定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满一定年限,即可保举子弟一人当官,这种制度相沿至宋。姚勉认为,“方今冗官之弊,全在任子之多。”事实是科举取士,三年一次,而任子制度,每年一次,当时靠父得官的竟达百分之七十。所以姚勉认为这种制度非取缔不可。

    再比如姚勉针对当时元兵兴起,异族南侵的局势,认为要实行民兵制度,“农隙讲事,寓兵于耕”,使之“乡乡皆兵,处处皆寨”,以防元兵南下。这种主张,是种爱国主义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利益的,值得肯定。

    而姚勉的诗赋,则多是借景抒情,体现他热爱桑梓、悯恤下层民众的赤忱之心。如《禽言十咏》组诗,以鸟禽之言,抒发其爱国之志;《麦熟也哥哥》既写了麦收农家的欢乐,又反映了当时赋税苛重、农民不得温饱的悲惨景象。《婆饼焦》诗云:“趁晴割麦收云黄,熬炉新熟饼饵香。阿婆炙饼半焦赤,阿妇骂儿嗔不食。山禽戏语婆勿嗔,有饼可焦犹食新。西家割迟麦烂死,妇姑对泣空酸辛。”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宋末农村的荒凉景色。

    值得一提的是姚勉曾经为家乡很多“义约”写过序。所谓义约,是南宋时期特有的一种文章体裁。南宋时期,已通过院试并获得州郡荐书、即将赴乡试(省试)的举子,有不少人因家境贫寒,面临交通食宿、房租、考场用品购买等费用难题。用签约形式资助举子赴省应试的“义约”则应运而生,并在今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广泛流行。义约的经费筹措形式包括众筹、得第者捐款、私试各科第一名出资等,义约的形式发扬了我国自古以来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作为考取了状元的姚勉,对这一义举表示极为支持,捐了不少义款,写了《新昌义约序》《高安义约序》《瑞州经赋义约序》以及《邹氏同宗义约序》《陈氏同宗义约序》等。他在《新昌义约序》中大声疾呼:“吾里英才如林,冠首书毡,书首胪句,必跬相接。某不足道也,愿相与如古人,其能义不阿权门,上书诋王氏,义必扶正统,愿立孔子后。”表示对家乡的这一义举身体力行,积极参与。

    姚勉一生写过很多文章,其侄子龙为之汇编成《雪坡舍人集》五十卷,包括奏、对、策7卷,讲义2卷,赋1卷,诗11卷,杂文29卷。民国初年,县人胡思敬编揖《豫章丛书》时将其录入,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完善的本子。

    但由于仕途不得志,姚勉后来郁郁寡欢,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奇才”,年仅47岁便英年早逝。遗憾的是,《宋史》没有为他立传,《艺文志》也没有收录他的作品,只有《四库全书》和《豫章丛书》收辑了《雪坡舍人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增明,1981年大学毕业,汉语言文字(师范)专业。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出版过长篇小说《天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00:52 , Processed in 0.1479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