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回复: 7

赵悦|姚奠中书法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3-22 07: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奠中书法研究
    赵悦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5月19日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目录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IV
    引言................................................................................1
    研究综述........................................................................1
    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1
    研究方法.........................................................................2
    第一章姚奠中的生平考述.............................................3
    一、家教良好的童蒙时期............................................3
    二、名师门下的青年时期.............................................4
    三、修己治人的中晚期.................................................6
    第二章姚奠中的书法艺术............................................8
    一、学者书法.................................................................8
    二、含蕴深厚的篆书....................................................9
    三、质厚端庄的隶书...................................................12
    四、骨力清劲的行草书................................................15
    第三章姚奠中的书学思想............................................18
    一、人品论...................................................................18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18
    (二)书需骨气............................................................19
    二、学养论...................................................................21
    (一)贵在读书............................................................21
    (二)书以载道...........................................................23
    三、诗书结合的文化观................................................25
    四、用世为归的书法应用观........................................26
    五、学科融合的书法发展观........................................28
    第四章姚奠中书法对后世的影响................................29
    一、姚奠中书法在当下书坛的地位和价值................29
    二、姚奠中书法对当下书坛的启示...........................30
    结语..............................................................................32
    参考文献........................................................................33
    个人简历.......................................................................35
    中文摘要
    能成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之标本的省份在中国并不多见,而山西就是这样一个省份。在三晋文化浸润下,书法散发着悠久历史的韵味和文化艺术气息。山西书坛涌现出许多扬名四海的书法大家,如傅山、薛稷、卫俊秀、姚奠中等。
    当代书者研究书法史,往往只顾及古人书家,我们也应对学者书法给予重视。学者不仅有精湛的书法技艺,他们的学识积淀更是值得书学后辈借鉴和学习。姚奠中(1913—2013)是中国当代书坛一代鸿儒,典型的学者型书家。他是一代大家章太炎的弟子,受章先生的影响,他攻读诸子,熟读经典。其学问之深厚,书法艺术以及书法教育事业被后人所称赞。姚奠中对书法的认识,不仅重在探讨其艺术性,更重在凸显其学书品格。关于研究姚奠中先生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硕士、博士论文还没有专题研究,所以姚奠中书法研究这一议题有一定的研究性。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查阅有关姚奠中的著作、讲习文集、诗词、访谈节目等,将从四个章节来研究姚奠中的书法,另有引言及结语。第一章是对姚奠中其人的概述。将其人生历程分为童蒙期、青年期、中晚年期三个时期。第二章介绍姚奠中的书法艺术风格特点,探讨其篆隶与行书,并试图对作品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姚奠中的书学思想。总结为人品论,学养论,诗与书相结合,书法实用性以及书法要与其他学科对话五个方向。第四章是通过对姚奠中书法艺术的全面研究来看他对后世书法的价值与启示。
    衡量一个人的书法价值,并不是只看其艺术因素,而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道德操守、修养学问、天资功力等等都决定了书法的高度。古今人论艺,皆是如此。总览姚奠中这一生,肩负学者、名师、诗人、书家等多种身份。他将学术造诣、品性德行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学者书风扑面而来。他以读书治人为先务,虽把书法视为闲暇余艺,但从他的书学思想中,完全可以领悟到真正意义上称之为书家的要素。
    本文全面剖析姚奠中的学术思想和书法艺术,这有助于推动当代书法的良好发展。学者气派,一片赤心。姚奠中一直肩负对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这令我们醍醐灌顶,作为中国人应始终守护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姚奠中,学者书法,人品,学养,
    引言
    研究综述
    目前搜集整理关于姚奠中的文献主要包括这几类:
    第一类是对姚奠中书法的研究书籍:刘锁祥《学人书家姚奠中》。该书是作者平时向姚奠中先生所学、所记、所得点滴之体会。以年表的形式展现了姚奠中人生经历,诗书画印活动,以及文学成就,还有先生的诗书情境。可以说是研究姚奠中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借此基础上对书学思想试做更加广泛全面的分析和概括。
    第二类是对姚奠中学术思想和书法技法的期刊:解小青《吐纳珠玉,卷舒风云——姚奠中的学识与书艺》、王岳川《姚奠中学者书法之大境界》、刘毓庆《姚奠中先生的学术与人生》、姚国瑾《姚奠中先生学术与书法》,这四篇文章都大致简述了姚奠中的思想,对姚奠中书法有独到的见解,本文想在借此学习的基础上,对姚奠中的书学思想做更进一步的延伸和解读。
    第三类是出版的姚奠中相关的书法作品集:《姚奠中书艺》、《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姚奠中捐赠书画作品集》。本文主要参照这三本书对姚奠中书法风格进行品读。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将他的学术思想做出系统性的总结,也未对他书法艺术风格特色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所以对姚奠中的书法研究还有深入的可能性,本文尝试总结以上研究成果,来全面的分析姚奠中的书法。主要借助分析其书学思想对学书的启示。反思当下书法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书法健康的发展。
    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书者研究书家,往往只顾及古人书家。我们也应当对学者书法给予重视。学者不仅有广博的学识,他们的书法技艺也令人折服。也许是受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诸多学者往往把书法视为余事,如谢无量、王蘧常、游寿等人。视书法为余艺,并不代表其无所成就。学者书法同样值得后辈学习。基于这一点,我选择有学者身份的姚奠中先生作为本论文的主体。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也是当代少见的博学鸿儒。林鹏、张颔、姚奠中被称之为“晋阳三老”,对前两位书家的学书思想研究都有系统的总结阐述,而研究姚奠中思想的归纳梳理却寥寥无几。且姚奠中先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可谓,学识超迈、书艺精深、人品高洁、德高寿长。
    研究姚奠中书法对当下书法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姚奠中书学思想主要在于“学”,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将所学融入书法创作的内涵,综合提高书法作品的表现力。相对于当下加强技法训练的主流思想,另辟蹊径提供了新颖且简实的方法,完善了书学思想的种类。姚奠中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研究来涵养自己的书法,这对于当下的书者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当代书法人文精神缺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而品行与学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万应灵丹。作为书者,不仅需要绝妙超群的书法技法,更需要有强大的文化修养做支撑。姚奠中先生人品端正,性情温和。学问贯通文、史、哲等各领域,均有建树,为一代大家。他的书法成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对姚奠中书学思想的研究、对其书法精神和人格品德的传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学书青年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和艺术观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教化作用。选择姚奠中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为研究山西书法名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素材,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山西书法的理论体系。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姚奠中书法的研究,结合相关文献材料进行解读,试图清晰准确地将姚奠中先生的书学思想和书法艺术展现出来,解读姚奠中书法带来的现实意义。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归纳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三种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有关姚奠中书法研究方面的书籍、图片等资料的收集、阅读和观看,找出与姚奠中书法相关的材料,然后进行筛选,从而得出相应的认识。
    归纳研究法:搜集与姚奠中书法相关的理论书籍、作品集、论文,及相关的期刊、访谈节目等,并对搜集到的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实地考察法:去姚奠中艺术馆,看其书画真迹。
    第一章姚奠中的生平考述
    一、家教良好的童蒙时期
    1913年5月21日(农历癸丑年四月十六)姚奠中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的一个耕读人家。出生时,伯父还在河南候补,写信来家,代取名为豫泰,字奠中,因河南简称豫,亦称中州故也。别署丁中,樗庐。樗是椿树的意思。姚奠中一直钻研庄周文学,而“樗”也出自其内,在《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中,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而“樗”作为一种木材,树干表面多是一些无用之物,不能被直接加工,树枝也较为曲卷,亦无用,因此就如巧匠鲁班也无法化腐朽为神奇。对于“樗”,庄子评价其虽无大用,仍有存在价值,即无用之大用。对其进行无功利性的审美观照,只是很逍遥。由这个别号可以看出姚先生心胸豁达,淡泊名利的心态。
    纵观姚奠中一生的书法与为人,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其奠定了学书与做人的坚实基础。父亲姚慎行,青年时曾在兰州学习经商之道。后来由于家庭原因,遂回乡务农,是一名有着社会学识的农民。母亲在其幼年时期就已辞世。大伯姚慎修是除父亲外的另一名引路人,在清朝时曾考取秀才,在当时是少有的知识分子。曾考取典史,任“息讼会”会长,在当地的私塾以及后来小学任职教书数十年。小叔姚慎德和其父一样,也是经商之后回乡务工。在姚奠中先生的回忆中,父亲将做人的基本道理牢牢地灌输给他,吃苦耐劳、严谨善思、遇事讲理等这些对其之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而大伯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学识方面。在这样的家庭中,耕读文化与传统学习共存。
    相较同龄人,姚奠中自幼便刻苦好学,坚持务实。七岁时,随伯父到村学堂上学。时值五四新潮,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学堂而言,最具鲜明特色的便是旧的《国文》读本被改为《国语》读本,书中文言文部分大比例缩减,白话文的篇幅大大增加。对于记性好,悟性强的姚奠中而言,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在其专读下只用了两年时间,而正常的学习周期则需要四年。遂在伯父的指导下,姚奠中在课堂时间之外兼读严格的私塾教育。正是由于通过私塾教育接触到了传统文学,内容里大量的字画使得姚奠中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伯父和父亲细致的教导下,便拿起了毛笔。每日必须临字,大小楷同时并进。其中临赵孟頫的字帖写得很像,写完后每每都会拿给伯父和父亲批注。
    初小阶段,便可以背诵《四书》、《左传句解》和部分《诗经》。在此阶段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一位是焦卓然,另一位是李荐公。在姚先生的《讲习文集》中对两位老师是这样描述的:“焦老师教国文,和一般教师不同之处,是他不在于对课文讲得透,对作文批得细,而更在于课外的指导。他博学多闻,散文骈文都写得好,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是河东一带的名家。我每次到他房内求教,他常拿他的新作给我看,令我抄,看不懂的地方,随时讲解。”1正是因为焦老师的悉心传授,使得姚先生的学习之路更加坚实。“李老师讲历史,既不是宣读课本,也不是演绎课文,而是直接取材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他把几千年历史,概括绎出一件件事件和问题,进行评述式的讲解。”2李老师虽然教历史,也算得上是姚奠中书法启蒙老师,他经常采买一些名家书画集和碑帖以供学生开阔眼界,使姚先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继续进行书法练习。
    由于那个年代国家规定,同等学力并不能被大学所录取。所以姚奠中即使初中毕业之后就通过了省立教育学院的考试,在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还是被学院通知休学。年底插入一所高中,补读高中文凭。乔鹤仙、樊杰三先生对他影响最大。在其高中时期的最后,由于参与了当时的学生运动,还作为运动的领头人之一,在游行中被捕入狱,在出狱后被勒令驱逐返回家乡。把书法作为文人余事、君子之艺缘于在高中时期,有两位老师分别为姚奠中指明两条道路,一条为学术之路,另一条为艺术之途。深思熟虑之后,姚奠中最终选择研究学问。即使艺术作为余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书法成果。
    1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五卷[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474.
    2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五卷[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479.
    二、名师门下的青年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九一八”事件之后华北地区也进入了抗日前沿,此时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已经到达了高潮。虽为弱冠之年的姚奠中也毅然加入到了全民抗日的运动中。
    1934年,军阀阎锡山开始对其属地境内的共产党进行大清洗。与此同时,在这样矛盾激烈冲突的时刻,一次学生运动中,血气方刚的姚奠中冲在了队伍最前方,最后被前来镇压的官兵刺伤。随后与参加运动的百余名师生一同被卡车押往太原警备司令部,关押长达半年时间,期间随行押解的师生都陆续被释放,最后只剩姚奠中先生一人。最终结果是被故意安加罪名,要求回到运城,并被当地监管,不许进入太原。
    1935年,在樊杰三先生的帮助下,经人写推荐信,姚奠中通过考试,考入了无锡国专,也就是现在苏州大学的前身,最初由唐文治先生创办。当时无锡国专不乏一些有名望的老师,其中名家学者钱仲联先生与姚奠中关系甚好,二人亦师亦友。同年,苏州设立了“章氏国学讲习班”,是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亲自创办讲学,姚奠中把想去求学的想法告诉了钱仲联,钱先生找到了金松芩作为举荐人,让其以章太炎先生好友的名义举荐自己的学生姚奠中。离开“无锡国专”之后,姚奠中前往苏州开始新的求学生涯,成为了章太炎先生最后一届七名研究生中最年轻的学生。
    自此姚奠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身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在国学讲习班的日常授课中,除了章先生,像王小徐、汪东、孙世扬等著名学者都会来分享传授各自的学习心得。而章太炎在授课前,会特别将所授知识先进行细化分类,之后按照经、史、文字这三大类专题授道,每个模块都有独到见解,例如讲文字会先系统讲解部首,而讲《书经》时只讲问题。对章太炎的教学有了全面认识之后,姚奠中对章先生的教学方式深表赞同,其自身也深受影响。他在学术方面广博而精深,发表的文章也得到了章先生的认可与称赞。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章先生曾在担任各大报纸主编时多次发表革命文章,这种革命热情也深深感染到了姚奠中。章先生门下桃李芬芳,姚奠中如同门师兄鲁迅先生一样,在文化和革命方面都继续传承着章式思想。
    章先生在临终前患有鼻癌,但依然坚持上课,他坚持要将国学讲习会继续开办下去,这也是他最后的心愿。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时,章氏国学讲习会不得已停止教学,老师和学生回到社会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章师母汤国梨带着先生的嘱托找到姚奠中,让他去预备班代课,负责教授文学史。这是姚奠中第一次以讲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在章师母不断鼓励下,从此开始了教学生涯,在国学会原有讲义的基础进行增改,编写了《中国文学史》。在姚奠中眼中,汤国梨师母是一位优秀的当代女性,并非普通家庭主妇,是章氏国学讲学会传承和发展道路上的助力。章太炎所焕发出的光彩,对姚奠中精神品格,学术修养影响之大,使他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丰硕的成果。
    1938年祖国的河山被一步步践踏,中国舞台正在上演一幕壮烈的历史剧。和姚奠中同为章太炎先生最后一届七名研究生的柏逸荪已经成为一名抗日分子,带着有相同愿望的年轻人,积极的参加到了抗日卫国的战斗中。姚奠中投笔从戎,满腔热血投身到游击队,并起草了“结盟誓词”。他决定走教育这条路来为当时的中国贡献一份力,为了更好的传承老师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文化,实现章先生的遗愿,其开立了“菿汉国学讲习班”。“菿汉”既是章先生的笔名,也有着振新中华的寓意,通过讲习班来实现教育救国。也看得出姚奠中对章太炎老师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讲习班也是姚奠中先生开始教育之路的起始点,创立时其将自身的做人道理融入教条当中,用以鞭策老师和学生。教条内容是:“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3这与章太炎先生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但烽鼓不息,国学讲习班不得不解散。此后战争频仍,姚奠中奔走在安徽、川渝地区、云贵地区的当地学校进行传道授课,主要讲国学历史,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传统书籍,还涉猎诗词字艺等多方面知识。授课范围之广并非因为泛爱,更多是出于教学之需。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的魅力,他学习章太炎的教学方法,将自己所学到知识融汇到课件讲义当中,让课堂生动深刻,《庄子通义》和《中国文学史》就作为讲义多次印行。由于战争原因,发表研究成果的条件有限,姚奠中依旧坚持在《师道》、《东南日报》、《云南日报》等报纸期刊上投稿自己的研究所得。在其发表《论治诸子》中批判了“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理论,并提出研究诸子学说应有的方法,一贯传承了其师章太炎先生强调传统价值的思想。
    在十四年抗日战争和四年解放战争期间,姚奠中身为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依然无时无刻关心国家变化。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其所任教的学校都有发生学潮事件,而姚先生总是和学生一起站在正义的红旗下,反对国民政府的压制。因此备受国民党打击,不得已在九年时间内不停辗转七所学校,最严重时曾被学校直接封杀,数月不得被聘用。但即使颠沛流离,少有宁日,只要有机会仍旧为正义发声。而立之年的姚奠中,与其恩师章太炎先生的经历相像。章先生在这个年龄参加维新运动后,未能得志,后又被政府逮捕入狱,出狱后加入到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经过章太炎先生的传道,姚奠中在面对历史抉择时毅然选择了与恩师相同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修己治人的中晚期
    姚奠中先生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山西,直至退休一直在山西大学授课,从1951年至1996年共计教书45年,辅导学生不计其数。我们以此作为姚奠中进入中年的分界线。这段时期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姚奠中热切地盼望在新时代有崭新的开始。他情绪高涨,满心欢喜,写了不少歌颂新时代的诗歌。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正在经历着黑暗的内部肃反运动,姚奠中先生由于被人陷害,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隔离审讯,并且辞去了学校中的一切职务,最终因为无法提供有罪证明,结束审讯得以释放。到了1957年,“九三学社”成立山西师院支社,姚奠中被推选为副主委,向党委汇报了“九三”鸣放情况,受到表扬。不料这次汇报材料被错划为“右派”,因此受处分,遭到冷眼看待。降薪降职,工作量增加。时隔四年,才摘掉右派帽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姚奠中先生被误认定是“反革命”代表,再一次被进行批斗,并且被发配劳动,两年之后,虽然已经经历了一次批斗,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姚先生又被进行了二次批斗,这次被关入了“牛棚”。即使遇到这么多磨难,姚奠中依然还有乐观的心态。在被关进牛棚的时间里,姚奠中先生依然坚持创作,借着同门师兄鲁迅先生怀念好友的诗句“纵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表达了当时被连续迫害依然不忘其志,接着写出了“无端闭户听风雨,寥廓江天入梦思”,表示对当下的恶劣环境并无动于衷,坚守内心的一片宁静之地。
    直到1978年逐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姚奠中的身份才渐渐被人认可。在经历前半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其重心更多的放在学术、教育和社会活动上。在学术方面,姚奠中陆续发表了之前因故未发的文章,其中有纪念柳宗元诞辰一一九〇周年的《柳宗元文论》,对柳宗元提出了新见解。主编的《唐宋绝句选注析》和《词谱范词注析》也是出版印刷数十万册,更突出的是,姚先生将之前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编制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是一本中国古今工具书大辞典,为后人学习古今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教育方面,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改革开放之后招收了18名研究生,皆已成为社会骨干力量。并且针对学校评选职称过程中论资排辈的情况,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要打破现状,帮助年轻人才崭露头角。在社会活动方面,姚先生是九三学社在山西省内发展的第一批社员,曾任九三学社山西省第四届委员会主席。在任主席期间,正式成立了九三学社山西省工作委员会,为山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作为教育界代表,在全国政协第六、七委员会中连续两届积极建言献策。在山西省内的各家协会也曾担任要职,如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姚奠中是个乐观积极的学者,一生遇到如此多的坎坷,依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始终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一直秉承修己治人的教学理念,教书六十余年,桃李天下满园香。2013年底,姚奠中先生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101岁。在这漫长岁月中,姚先生曾多次被名家授予很高的评价。当代红学泰斗周汝昌评价“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益通”的通儒。同为红学研究者的冯其庸评价其在百岁生涯中博览群书学无止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学者。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评价其是当代学者典范,无论从学识还是书艺亦或是人品都无可挑剔!人们的评价无外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一致认为姚奠中先生是中国文化正统的保护及继承者。
    3姚奠中.百岁溯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8: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3-22 08:22 编辑

    第二章 姚奠中的书法艺术


    一、学者书法


    清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文化控制,实施一些打压文人新思想产生的措施。这使得不少知识分子只能转向古籍校对,名物考证等研究方向。乾嘉时期,学者辈出,专注研究学问的风气越来越浓厚。这些学者大多也喜爱书法,如翁方纲、桂馥、孙星衍等。斯瞬威先生在《学者书法》中提出“学者书法”的概念:“主要指在文学、文化、学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并非以书法为专门职业,书法对于他们仅仅是书法闲情逸致的‘余事’。”4学者书法并不是简单的命名为学者所创作的书法,其中深意在于书法作品具有文化精神内涵。


    陈振濂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中把学者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研究金石考据古文字之学的旧学型;二是研究诗词文学之类的文学型;三是从事于出版、编辑、教育事业的社会型。”5术业有专攻,不同身份的学者所展现的书法风貌也不同。章太炎应属于研究金石古文字的学者。章太炎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其曾祖父开始四代均为书生,自幼家中左图右史,父辈的熏陶犹如春风化雨。在童蒙时期主要受到外祖父朱有虔的影响,经常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同时接触到完整系统的文字音韵训练。凭借聪明好学的天赋,很快就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之后的学术发展做好了扎实的经义基础。继外祖父回乡之后,其父章濬负责教导章太炎,熟读诸子,钻研儒学。而书法也是每日的必修课,每一步拿笔姿势父亲都会言传身教。在朴学大师俞樾门下求学时,章太炎学问大进,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认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章太炎终成一代国学大师。书法对其来说只是“余事”,这也是当时战乱年代学者书法的表现之一。在章太炎先生的书法作品中,篆书成就最大。他的篆书风格自然近古,这与其研究诸子学说有很大关联,也离不开幼时的写字训练。章太炎在给其弟子的信中写道“仆近年只以作诗遣累,时亦作字”,进一步体现了其书学理念,钟情翰墨。


    学者精神代代相传,弟子姚奠中自幼研读四书五经,熟读二十四史。他从未停止学习,通过学习文、史、哲等各方面的著作充实自己的学养,长久下来融会贯通进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从而书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博览古今,兴趣广泛。习字之余,偶尔也学绘画、刻印,但由于精力和时间所限,不能一一兼顾。遂把书法视为余事游艺,但对书法的热爱,人至期颐仍不休。对于姚奠中的学书历程,则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书画天赋,幼从伯父和父亲学书练就童子功,每日必须写大楷三十二、小楷一百字。书法初学赵子昂,后改学颜鲁公。后得益于章太炎的指点,书艺大进。


    纵观姚奠书艺人经历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21——1935年为初步期,9岁开始习字,深厚的童子功力让他在读书时期就小有名气,被应邀作书作画。1935——1971年为探索期,进入章门后,深受章太炎教导,书艺大进。开始了教师生涯,不断努力摸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由于政治形势不容乐观,作字并不是很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教学上。1971——1993年为成熟期,学术活动丰富,经常参加一些书画活动,使得他在一定的范围内颇有书名。创作出大量诗书画印,翰墨生涯熠熠生辉。1993年以后为鼎盛期,此时姚奠中已进入权杖之年,但精神、体力仍不减当年。作字可以悬腕,运笔潇洒恣肆,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进入21世纪后,更是屡获嘉奖,这是他功到自然成的获果,更是社会对他书法的肯定。


    周汝昌给姚奠中的定位为:学者诗人翰墨师。王岳川认为:姚先生的书法有浓厚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的交融,使谦谦君子姚奠中脱颖而出,他的气识、学问和艺术功力从其书迹中可寻。苏轼诗中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姚奠中一生淡泊明志,豁达开朗,襟怀洒落,学者书风朴拙自然正是其独有的个性。


    二、含蕴深厚的篆书


    姚奠中的篆书基本功得益于青年时期就研习《说文解字》、《薛氏钟鼎款识》这类法帖。也曾受到过常赞春指点一二,后来师法章太炎先生后,得到古文字和金石学方面的指点,才得以思若泉涌,心领神悟。


    姚奠中篆书整体含蕴深厚,深得章太炎作书精要。曾为章太炎纪念馆所撰写楹联“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兴文兴教千秋功业赖承传”。在弟子眼里,章太炎一生尽忠报国,文翰荟萃,满城桃李。以恩师为范,遂用章先生最擅长的篆书撰题述尽章太炎先生生平志业。2012年,章太炎与姚奠中穿越古今,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师生书艺展。姚奠中尊师重道,秉承章太炎先生“为己之学”的理念。一脉相传,继承了章太炎作篆的学者书风。


    邓散木说:“不通古籀,即无以识三代之彜器;不辨二篆......又必须先明文字之由来,及其构造演变之迹,否则便如盲夫无埴,莫知所从矣。”6识篆才能写篆。章太炎潜心钻研文字,恪守“六书”造字原理,达作篆无误有出处。所以取法对象也是著名的文字学家和书法家“二李二徐”,即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宋代徐铉、徐锴。中堂篆书《陵三军者》(图1)全文九列十六行,一百四十个字。从字形上看,“高、合、必、同、而”等字体现了对称书写的美观,“类、体、隆、趣”等结构复杂的字布白均间,疏密关系明确。用笔上有《石鼓文》的风韵,点画起止匀整圆润,转折亦圆转流畅。横画起笔重收笔轻,个别字竖画尤为粗。综观整幅作品,线条坚劲如铁,气势连贯,字字生动,给人静穆典雅又宽博豪放之气。





    图1章太炎篆书《陵三军者》


    图2姚奠中篆书《得友人所赠三体石经》


    太炎先生曾对姚奠中说:“写篆字不能圆熟,要写《天发神谶碑》而出方,写《三体石经》而出秀。”7《天发神谶碑》线条劲利而又痛快,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魄。《三体石经》是章太炎十分推崇的碑刻,它集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于同一碑。古文书写自然,在多于起笔与转变交会之处用笔加重,具有沉凝古拙的韵味。小篆干净利落,结体舒展纵逸,形态规整化一。隶书以方笔为主,表现出端庄有度的风格。姚奠中受到章太炎的影响,使其篆书多了“钟鼎石刻”的古朴气息。


    姚奠中所创《得友人所赠三体石经》这副篆书中堂(图2),其诗内容是章太炎所作。整幅作品将章太炎的书风体现的淋漓尽致,结构中体现篆书匀称之美,将石鼓文的浑厚和凝练融入创作中。经历几十年的力学不倦,他对于篆书的理解也渐渐深刻。在学习章太炎书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领悟。与章太炎的篆书相比,姚奠中将字形拉长,增加了线条的变化,笔画横向较粗,竖向略细,妙趣横生。在用笔上完全是篆书中锋线条,提按顿挫明显,能够很好的看出其用笔的节奏感和良好的书写感。在墨色上,也富于变化,增加了涨墨与枯笔,作品更加苍劲老练、饱满充实。笔法自然近古,字法谨严有序,使赏析者有意兴盎然之感。


    章太炎精于文字的声韵和训沽,遵循说文,讲究字法。姚奠中从章太炎的篆书中不仅学到了金文笔意,他身上的文字精神也让姚奠中颇受影响。《姚奠中书艺》跋提到:“汉字属于会意、形声的合体字,就每一单个字来说,都是以‘初文’为基础,也就是都具有象形、指事的成分。”8姚奠中在篆法方面决无讹误,恪守说文,笔笔有根源,字法极为讲究。


    图3姚奠中金文七言联


    李瑞清强调:“余书本从篆分入学,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故学书必自通篆始,学篆必神游三代,目无二李,乃得佳耳。”他主张学书者应该追本溯源,学书当先学篆书,只有打好篆隶基础才能出碑入帖。姚奠中在自作诗《论书》提到:“殷甲周全汉魏碑,钟王以下亦争奇。”此句道出了书体的流传演变。从殷周金文开始,书法用笔构成有血肉、有感情之线条。笔法有方和圆两种,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演变成圆笔,之前则多为方笔。如果只学小篆,不学金文,就不能得到方圆笔法的精髓。若能用大篆创作出精彩的书法作品,必定是一位学问广博,见识丰富,有真才实学之人。书家只有在熟悉造字理论和古文字时,才能在书法创作中不会因为自由变通而写错别字。书法家徐文达先生曾这样评价姚奠中的书法,他说:“姚先生的金文古篆,更是堪称绝唱。他的钟鼎之体,又收小篆、分隶笔意,还显示了楷书的提按偃仰、方圆使转;无论形体布局、行笔用锋、以至肥瘦疾徐无不尽善。”姚先生的金文古篆被徐文达称为“绝唱”,意味着姚奠中在金文古篆书法创作达到很高造诣。


    姚奠中的金文作品大多都是对联形式。整体观之(图3),书卷气于金石气郁郁芊芊,书写的一丝不苟,铁骨铮铮,深得精髓。单字的外形较为修长,用笔多中锋和藏锋,显得圆融朴茂。线条呈现出自然挺拔的状态。在结体上处理的也是相当自然合理,通过线条的长短打破均衡空间,如“鱼”“素”二字,整个字活灵活现,颇有《石鼓文》、《大盂鼎》的钟鼎韵味。


    从大篆到小篆在到隶草,文字更多承担的实用性,虽并未有艺术的认知,但已有美学的本质。以魏晋发端,书家的审美发生了改变,书法也脱离了“符号”的标签,成为拥有艺术性时代的产物。章先生的文字学韵味和金石意趣,以及姚奠中本人好学深思,对创作一丝不苟。这些因素也促成了其含蕴深厚的篆书风格,恪守均衡亭匀的法度,表现出端正庄重的体态,笔画收放有度,无骄纵散逸之笔,颇具儒者中庸平易的气度。姚奠中对篆字讲究渊源


    三、质厚端庄的隶书


    姚奠中擅篆书和行草,所以隶书作品相对较少,但风格大多都统一。汉隶风格多样,各不雷同,取法资源之广,为学习隶书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姚奠中的隶书取法广泛,以汉碑为体。经章太炎指点,先学《石门颂》,之后再学习《张迁碑》,最后参以《曹全碑》。


    图4姚奠中书法与《石门颂》对比


    《石门颂》作为摩崖石刻的代表作,整体洒脱飘逸,磊落不羁。笔法收放自如,采用篆书的笔法使线条粗细均匀却并不纤柔,结构呈横扁势,瘦劲的线条把整个字的空间分割相对平均有疏朗之感。章太炎认为学习隶书必须学《石门颂》,在《论碑版法帖》说:“《石门》、《西狭》二颂,点画明审,尤胜《鄐碑》,然以《石门》之圆劲,方《西狭》之肥滞,其优劣不可同年而语矣!非徒笔势有殊,其用丹亦有工拙也。”姚奠中在隶书创作中取《石门颂》的绞转笔法。通过姚奠中的字与《石门颂》对比(图4),我们发现有些字的笔画与《石门颂》相似。如“未”字中的撇捺拉长加以延伸,笔意上有流动的感觉。“恶”字的心子底尾笔,用笔则是顺着笔势向右上方作弯曲的圆浑笔道。“撫”字的“灬”,将“点”变作“划”来处理。


    图5姚奠中隶书《诸葛亮传评》


    《张迁碑》像一位大智若愚的长者,表面上好像很稚拙,实则灵俏却又不自炫耀。在隶书中独具一格,以方笔为主,笨拙的方整结体实质暗含了作者别出心裁。章法上行距分明,字距错落参差,灵动奇趣。它不拘一格的风格,一直受到古今书者的青睐。从隶书作品《诸葛亮传评》(图5)可以窥见取法《张迁碑》,首先字形结构方正,线条厚重古拙。用笔方圆相济,“燕尾”出锋均有方圆变化。线条厚实有力,承袭了篆书的中锋用笔,保持了中段的饱满。结字以奇拙为主,宽博取势。此幅作品,墨色深遂有注入感。章法有节奏,看上去一股汉碑之气扑面而来。


    图6姚奠中隶书《题傅青竹诗书》


    图7姚奠中隶书八言联


    姚奠中对于傅山有关书法的言论十分认同,继承了傅山“四宁四毋”的理论。并施用到自己的书学观。一九八四年《题傅青主诗书》(图6):“巧媚排除始得真,苍松古柏肖为人。旁参篆隶知奇变,不与宋元作后尘。”9既赞书也赞人,同时肯定了傅山先生的地位。在写这幅作品时,书者已年过古稀,所书当是人书俱老。所书绝句笔画厚重质朴,再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此外,整体方正却不失灵动。如“与”字横下两个点,一长一短。在横下虽相背斜立,但亦能养精蓄锐,亦有奇趣之感,且有方圆之变。


    章太炎学习书法主张先写放纵、有力之体,方能真正放得开,而后写一些秀气、圆转之体,便可以收得住。姚奠中在学习《张迁碑》之后,吸收《曹全碑》养分,融入到自我的隶书创作中。对联“白云在天苍波无极,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图7)真迹在姚奠中艺术馆。此幅作品拙朴沉着,一股天然的书卷气。仔细观之,有《曹全碑》的风格,如“在”字起笔横画较短,左撇拉长,于方正中见灵巧。姚奠中的线条上表现也很丰富,节奏感带来的是墨色的自然变化,如“云”、“生”、“群”字。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强调,书法是书者心灵的表现,艺术的形式和内涵包括风格都是书者的主观表现。诚然,姚奠中如是,通过作品展现其朴拙的生动和个性情感的表达。作品结构严密方整而变化多端,如“天”字左撇并没有把两横平分,制造错落的生动气息。


    《石门颂》的宽博流转,《张迁碑》朴拙意趣,加之《曹全碑》的灵动飘逸,转而形成自己的质厚端庄的隶书风格。苏东坡云:“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姚奠中的书艺的确达到了形式和内容高度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骨力清劲的行草书


    姚奠中行书作品留存甚多,形式多样,有中堂、条幅、楹联等等。行书作品中偶带草体,运笔如龙腾蛇行,气满力沉,点画飞扬,醇厚舒缓,圆方兼用,方笔坚实有力,圆笔遒劲,生机勃勃,张力十足,点画粗细分布没有拘束性,是一种自然之态。姚奠中对行草书用功甚深,骨力清劲,这得益于章太炎的影响。章先生钟爱颜真卿,姚奠中也尊崇颜鲁公。曾把忠烈的颜真卿写入论述绝句,故曰“独喜清臣多骨鲠”。颜真卿的篆籀用笔所表现的笔画多敦厚,总体呈雍容大度的特点,展示圆融壮美之气。书法家对自身的操守也会影响取法的选择。姚奠中把颜真卿的书法和人品相结合,不仅学颜真卿的书法,还希望通过学他的书法去感受他的人格。




    图8姚奠中行书《世纪颂》


    姚奠中1999年所创一首诗《世纪颂》(图8),姚奠中一直关心社会形势走向,并对新世纪的起点寄予厚望。整篇诗稿行草参杂,字形疏朗,运笔简洁精炼,点画有一份厚重之感。章法上字字独立很少有连带,错落有致,十分自然。一边作诗一边下笔,气息完整。通篇首尾贯通,丝毫没有犹豫的痕迹,足以见得其基本功的深厚。侧面反映出姚奠中思若泉涌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任。


    姚奠中很幸运成为章太炎门下的一名学生,太炎先生在教育上持有“学为智慧,不独致用”的观点给姚奠中很大的启示。再后来的书法学习中,他好学深思,并不是只一味的追求“形似”,而是领会各体特征和各家性情,感受其风采。一味的追求“形似”只是在复制范帖,而要做到“神似”,就要领以形似入帖,神似出帖,方可到更高的境界。很多初学者在学习颜体时,笔藏锋回锋,太过强调笔画的藏头护尾。把用笔当做了画图,注重每一笔的形态,却忽略了书写节奏。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不是模仿古人的书迹而进行机械地描摹,应该是学习古人书写的能力,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姚奠中隶书不务工巧,学章先生,只取其神,这就是他领悟的独到之处。姚奠中在颜体为骨的基础上,糅以篆书笔意和运笔,将隶书的宽博加入其中,还添魏碑的雄浑开张,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书。


    图9姚奠中行书七言联


    图10姚奠中行草自作诗《登高》


    行书七言联(图9)浑厚不失,秀丽洒脱,可以窥探其取法颜真卿的行书风格特色。在用笔上,完全是篆书中锋线条,圆润婉通的笔法,使其线条饱满浑厚和凝练。其用笔飞动腾跃,起伏跌宕,方圆相结。再看行笔转折处,硬朗强健,含蓄不失遒劲。他曾在指导学生时指出:“中锋逆入,关键在转折。不在转折之处用力,就不能保障中锋用笔。”10转折之处方可看出一个人的书法水准,姚奠中对于转折的处理游刃有余,高妙无比。


    姚奠中自作诗数以百计,生花妙语,是其诗文才学的展露。这首自作诗是姚奠中93岁时所作(图10)。用笔老辣,深有篆意,出现许多涩笔。尤其是撇画起笔蚕头,蓄力带出,游丝强劲,增加了笔势韵律感。墨色富于变化,有重有枯。注重整体的章法布白,讲究行气。书写随意毫不做作,即使到了暮年时期依然有骨力精神。至于如何体现骨力,姚奠中有自己的心得,“笔到力到,不许浮,不许飘,不许涂,不许抹。正身悬腕,使全身之力注于笔端。如此才可免千流俗。”11所谓中锋,是书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用笔方法,倘若中锋用笔熟练,其书必然生动立体。这一书写方法要求行笔之时,笔端始终处于点画中线之上。宋代著名书法家沈括在其代表作《梦溪笔谈》中说:“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12中锋行笔,其线条圆融而具有良好的质感,所以是用笔之法。


    先生平时作书对笔墨要求不高,纯以中锋逆入,涩进疾行,沉劲入骨,十分耐人寻味。观其作品,笔力充沛,富有变化,妙合天然。姚奠中把学养融入书法创作中,学者书风笔下正浓。

    4斯舜威.学者书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3.
    5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168.
    6邓散木.篆刻小丛书·篆刻学[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3.
    7王岳川.姚奠中学者书法之大境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03):334-336.
    8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二卷[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414.
    9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三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410.
    10刘锁祥.中国现当代书法家研究:学人、书家姚奠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7.
    11刘锁祥.中国现当代书法家研究:学人、书家姚奠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7.
    12沈括.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2:12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9: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姚奠中的书学思想


    不论经典碑帖还是浩瀚古籍,之所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因为将作者的才识修养、品德气节融于作品当中。首都师范大学吴相洲教授则认为:“姚奠中先生是中国学术正脉的守护者”。先生的学术思想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以正向的指引。通过其书法文献、弟子们的回忆性文章及访谈录,总结其书学观点,以及分析对当下书坛的启示。


    一、人品论


    纵观古今,很多书家都在研究傅山书法技艺与思想。他是一位高古奇逸之人,始终坚守民族气节,是明末清初书画诗文俱佳的知识分子。姚奠中幸以得见傅山真迹,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初闻傅山之名,却不是因为他的书艺或医术,而是清和元饭店的“头脑”。头脑是傅山研制出的一种滋补剂,也叫“八珍汤”。因这一名吃,傅山先生的大名由此进入脑海中。此后,傅山的一些书学思想也对姚奠中有所启示,尤其论人品这一方面。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书法作品是通过线条语言、计白当黑等表现形式来呈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修养。而书家自身的人品与艺术的格调也是息息相关,透过书法家的内在素养同样也能看到艺术的价值。技法水平相当的书家,愈是渊清玉絜,其作品愈有艺术魅力。刘熙载在《书概》中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3学书,立品为首。方正之士所创作的作品,赏之沁入心脾,神清气爽。所表现出的不仅是作品本身在艺术专业角度的造诣,也可透过作品感受到作者自身高尚品德。


    书法这一文化行为因悠久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因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所以在传统观念下,艺术成就的高低常常与善恶行为相关联。姜夔《续书谱》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14他认为书作要有神采,人品须排第一位。颜真卿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文将军,其书法作品也是表现其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侄子颜季明在战乱中英勇牺牲,颜真卿悲愤填膺写下了《祭侄文稿》,用笔遒劲,结体宽博,章法天成,整幅作品散发着痛断肝肠的风骨气概、忠臣烈士的气节和人格光辉。以“品”为重一直是宋代书家评判书法作品的首要见解。宋四家中的“苏、黄、米”对应的人物毫无疑问,但对“蔡”为蔡襄还是蔡京有了争议。普遍的说法是“蔡”原本是蔡京,因其品性不佳改为蔡襄。蔡襄不仅书法技艺了得,还勤学苦练,秉持忧国忧民。以古人为例,“书品”和“人品”相联系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技艺高超的书家不一定会被世人所重。书法家要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格调高古,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


    姚奠中认为学书先学做人,他常写“不自正入,不能变出”的字幅以策励年轻人。他本人十分赞同这一观点,提出:“一个人的书法是与这个人的人品紧密相连的。我始终认为,做人要做正,书法也是不自正入,不能变出。”姚奠中这句话一语双关,含义深刻。不仅讲书法之道,还道出做人之路。“不自正入,不能变出”是出自傅山《霜红龛集·家训》:“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不自正入,不能变出。……但能正入,自无婢贱野俗之气。”即写字要注重“变化”,而“变化”则又自“正入”中来。只有做到“正入”才能达到创作之“妙”。这是姚奠中对傅山学书理论的肯定。同时他也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上,表现出典雅纯正的书风。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曾经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15柳少师在中国书法界不仅独创柳体,流芳百世,更为中国的书法定下了公认的审美赏析准则。他指出,书法创造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人的笔墨素养,更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一名书家不能做到贤良方正,便永远不能作出满意的作品。心正如思,笔化浓山。“心正”,不止是书家真正的气骨,更是品评之人对一代大家的期待。而当柳公权在一千多年前,第一次提出“心正则笔正”的思想,无疑在中国书法品鉴史上开创了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品评的先例。姚奠中在做人做事上光明磊落,恭而有礼。他表示做人要走正路,学书法也要走正路。先“正己”方能妙用“正笔”,带着正义的胸怀走正路是姚奠中为人与饱学的体现。


    身为一个在学校教书的文人学者,姚奠中先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关心着国家大事、紧跟着革命步伐,使其有着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作为国学大师,他对国学有着很深的研究,不仅是在文学层面,更被不畏权贵的精神所影响。他一身正气在其漫长的人生轨迹中,其自身的重大决策都有这种精神的影子,为了革命和教育永远冲在最前面,无论是时代变革的前沿,还是教育改革的立场,国家利益都是第一位。这些对于生活的追求和人生的阅历中的点滴,都对其形成独有的书风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书需骨气


    “骨气”一词,最早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用骨气去形容人的品行,即是刚正不阿和光明磊落。当文学艺术的自觉趋势在文人墨客中愈趋明显,“骨气”一词遂进入到文学艺术领域。在书法艺术领域方面,也倾向于使用“骨气”来品评书法,“骨”字代表着书法艺术中的苍劲有力,“气”则代表着书法艺术中的神采飞扬。人若无骨,便如同行尸走肉般萎靡不振,而其在书法作品中亦是这般。骨象征着气势磅礴,往往能带来书中与生俱来的力量。南朝大书法家梁袁昂曾在《古今书评》这样说道:“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仅凭一词“骨气洞达”便将其书中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故骨气在书中的评判,对唐代及其后世的书评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于《论书》中将书法及得骨力作为书的一个要点:“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唐太宗认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惟“求其骨力”,形势便油然而生;孙过庭也曾经在他的《书谱》论述到,“书”的工作首先要“务存骨气”。张怀瓘指出“骨气”这一刚健的力度作为品评标准,其审美趣味以骨气为宗,亦即对六朝以来浮靡之风的矫枉过正。苏轼《东坡题跋》评永禅师书,骨气深稳。黄庭坚推崇“文昭武烈”颜真卿的书法,认为他的书法“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可见“骨气”成为评价书法艺术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清代著名文论家刘熙载曾在其著作《书概》中提到:“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视“骨气”为书家要领,为书法意蕴必备之条件。纵观古今,书家能以骨力称著者,不外两点。其一,通过用笔的力度来体现;其二则是书家所禀精神气格。对于骨气,姚奠中认为在书法艺术与人格品质都应当同等看重。他在菿汉国学讲习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做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在书法上他提出:书法需要有骨气,而反对奴气、俗气,重视天机、率真、自然而反对哗众取宠、做作、软媚。16先生凡书,重骨力和重气势,教导学生重视中锋逆入,重视转折处着力,如此方能写出有骨力的字。


    姚奠中在自作诗中也多次提到“骨”。1962年参加山西首届书法展,写《论书绝句》三首,其中一首为:“殷甲周金汉魏碑,钟王以下亦争奇。工夫端在临池黑,骨力风神各异姿。”171989年写《为临沂王羲之纪念馆书》:“入木三分惊骨力,龙跳虎卧见精神。右军高躅谁能继?尚喜欧虞接后尘。”181993年写《论书四首》其中之一:“大原公子兼文武,书到贞观接二王。独喜清臣多骨鲠,柳家瘦劲亦流芳。19”姚奠中想要传达的是含有骨气的书法艺术,即有书家自己的精神气骨和独立人格,且气格超逸,不流于形式,关山月所言:“画梅须同梅性情,写梅须具梅骨气”。“骨”和“气”常常凝结成一个概念“骨气”,也叫“气骨”。骨气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坚强不屈的气节。其二为书法表现出的强劲挺拔的气势。用“骨气”评论书法广为流行后,与之相持的词“妍媚”也随之诞生。作为教育家,他认为:“书法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移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软。”20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继承前人优秀书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晋理、唐法、宋意于一体,创造独具特色的“赵体”。傅山点评赵孟頫书法:“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21傅山认为写字应有骨力,不可柔媚。而赵孟頫徒以圆熟为满足,字中缺少独立之精神气骨。姚奠中特别赞同这一点,在《论述绝句》中也曾评论赵子昂:“抚媚圆熟赵孟頫,相沿成派女儿风。”


    作品以骨气胜之者,不仅是由书家的审美观决定的,也可以说是由作者的资质决定的。姚奠中身上有师尊的遗风,关心时事,嫉恶如仇。他有胆量、魄力、骨气,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他总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曾在安徽教书时,面对教育厅长不尊重教师的行为,把他轰了出去。打击了权豪势要的威风,因此事丢掉了工作。还惊动了安徽省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希望姚奠中可以追随他。姚先生谢绝他的“关怀”。认为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写下一首诗用以自遣:“何物刘公子,窃居要路津。胸中无国难,眼底只私恩。遍野烝黎苦,满朝豺虎尊。谁能屈亮节,趿履向朱门!”这是姚奠中身为教师义不受辱,立场坚定,丝毫不让步的真实反映。


    通过姚奠的书法作品以及他的事迹,可以隐约觉察到,人体内外的气是能够相互感应的,不仅如此,心与气也会相互产生感应,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对于气的论述,孟子曾提出:“志动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心志专一,才能支配自己的气,心志涣散,则会被气所动摇。


    展望千年,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璀璨耀眼,熠熠生辉的大家,无不是德才兼备。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对于书家来说,德恰恰是成才之基;才是立德之显。我们从姚奠的作品中看到,以浩浩骨气,铸就了他书法铁骨铮铮。书家与书法,实为不可二分之一体。但凡称著于世,多具骨气之品性,坚强之内心,人品与书品相辅相成,余味无穷。


    二、学养论


    (一)贵在读书


    在书法漫漫长河中,名垂千古的书法家往往被冠以多项头衔,同时也在文学、史学、诗歌、绘画等领域有所成就。黄庭坚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其书画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十分肯定修炼“字外功”的作用。曾评论苏轼书法时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22苏东坡雅人深致,富于文人气质,生花之笔下产出大量笔墨遗产。可想而知,书法艺术与作者的学识修养不可分离。没有学识和修养的书艺必定不能长久,也无法深入研究。


    姚奠中从小阅读了大量古书,走上了博览的道路。文化的积累对他学习书法很有帮助。他认为:“一个人的书法与这个人的学养和文化功底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学养的人,表现出来不会是有文化的。有些人不懂文字,常写错字,就是写得再多,也是有问题的。”23若是没有经过学问的熏陶,即使有着精湛的技艺,作品也难以令人折服。书法的精彩之处在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没有经过知识的洗礼,书法这棵山松也许不会显得苍劲挺拔。


    “墨客”在古时是文人之别称,读书与书法是相辅而行的,胸无点墨的书家向来就不是饱学之士。一个人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方向和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会有很密切的关联性,扎实的学养对其书法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姚奠中一生饱学,知识渊博,在教学上如鱼得水,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博览群书。正是因为读书多才使他的书法颇具“书卷气”。姚奠中认为:“只知写字不懂读书,许多写字的人不读书只写字,所以他写字,再写也写不上去,因为一个是认识的问题,文化水平低啊,写字是写不高的,一个是不读古书,不读古代东西和这个文字结合不起来,是再写也写不高的……”24唯有文养提升,致使挥毫不落俗套。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提高学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中提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提高个人精神风貌,由内而外改变气质的重要途径是读书。读书让人心静如水,予以心旷神怡,全身的歇斯底里一扫而空,整个人的气色和风貌俱佳,素质也会随之提升了。杜甫的《柏学士茅屋》中说到:“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在古人视野里,唯有读书可以拥有“颜如玉”,获得“黄金屋”。


    苏轼说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虽要百读,也要活读。读书人的理想状态就是既要读书精深,又要读书广。章太炎在一次演讲时,用本钱和利息的比喻来阐述学问需要融会贯通。看书就像是借钱,用借来的钱去做生意,做的好就会获得利息,反之则一无所有。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思考要吸收,要有一得之见。这对姚奠中读书也有启发,他在采访中提出:“书有四类,精读书、参考书、泛读书、涉猎书。精读书可要读透读深。我主要研究文学史、哲学史,其中要精读的数量不是太多。而要读好精读书,就要翻不少资料,也就是参考书。研究一个问题或写文章、编撰都需要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占的数量很多,手边这些还不够用,必须得去图书馆查。另一些是泛读书,扩充知识而的。”25一位书者如果仅仅关注于读书却不思考,那么他的书法是没有深度的,只能陷入俗气的境地,何足道哉。姚奠中书法作品中的文化底蕴源自于他身后的书卷体系。


    可见,目不识书的人想要写出特别出色的书法作品一定不易。书法家务须精进文学素养,充实自身文学涵养。一些现代的书法家,虽然在技法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因为其自身修养有些欠缺,使得其创作的作品往往只是金玉其外。正是因为如此,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除了需要精湛的技艺,还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内涵。当下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从最初的毛笔,再到后来的钢笔、圆珠笔和碳素笔,如今更多使用的是智能电子设备,人类的书写工具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新型技术的出现,人们在享受着其带来的生活便利,但同时也忽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像提笔忘字、书写错字以及笔顺无序,这些情况时有发生。其深层反映出了人们对于书写态度的漠视。


    随着学习书法的潮流越来越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人们过于重视学习书写技巧,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学习,笔者认为当今书法应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在提高书法技法的同时,更要从过去千年的历史中丰富学养。在书法中,技法作为人们最能直观看到的艺术表现,固然十分重要,却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文化的积累,技法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书法的学习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时间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点,这就注定了其过程必然是漫长的,只有忍受寂寞,量的累积,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同样,书法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其需要依靠传统文化而被赋予深层次的含义,才能作为好的作品而存在。姚奠中先生很好的从章太炎等良师身上继承到了深厚的国学文化,当代学者应该以先生为榜样,积累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以书法的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下去。


    (二)书以载道


    书法作为传承至今的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它有着可以体现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的特质。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书法之为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基础详细意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26而中国书法艺术表现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作为基础美学,在其他领域也有着不一样的展现形式,例如绘画和建筑领域。其中在中国绘画方面,无论是简单的线条,还是复杂的构成,每一笔都离不开书法的影子。同样在建筑设计时,从建筑风格到具体构造,也如同创作一幅书法作品需要考虑其章法因素。我们可以认为上述原理都是从书法中延伸而来。其实不仅是在绘画和建筑,书法中所蕴含的气韵和笔势,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其精神已经融入到如诗歌语言、摆件装饰等人们日常生活当中。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首次提出了“文所以载道也”的观点,将文章和道理进行结合,而“书”是“文”的一种具体表现,可以得出“书以载道”的结论。文字作为书法的载体,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出创作者所具有的文化思想。书写是一个过程,期间需要聚精会神,从而让人放下无用的思想,专注于自身内心真正的感受。“书以载到”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的塑造、对一个时代的记录。书法如同人们心海中的一叶扁舟,载着人性的光辉,照亮漫漫人生。这便是“书以载道”的社会作用。


    姚奠中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就走上了教师之路,一直以来他重视的是书法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写字是有目的的,而且写出来是有内容的,要对社会起作用。所以必须统一起来,写字和内容结合起来,有目的地写下去,那才可以有好的影响,起到好的作用。”27“书以载道”的敬业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要注重作品中所蕴藏着的思想,一定要起到传播弘扬时代正气的作用。从技与道两个方面提高自己,这样才会有利于书法的长足发展和书家自身的不断成长。


    从姚奠中书法作品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秉承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作为书法的精神内核。在九十年代时,曾关于郑板桥传世名言“难得糊涂”所感而作“难得清醒”,他写道:“以糊涂为难得,乃郑板桥愤语,不可为训。惟清醒乃处世治事之道。宜以置之座右。”姚奠中认为“难得糊涂”只是郑燮之愤语,不少人对这四字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意义,一味的做出妥协和忍让。殊不知在“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一行款跋则是对这一思想的解释:“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郑板桥是一个刚毅且有抱负的人,他曾写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能写下“难得糊涂”,想必是他对人生之路与为官之道的彷徨与无奈。姚奠中之意:“难得糊涂”表面看似是用颓靡、消极的态度处事,看似糊涂是不予计较,实则心里都清楚,背后深藏着含义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强烈的奋勇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所以姚奠中才写出“惟清醒乃处世治事之道。”


    姚奠中先生在2009荣获国家级兰亭书法终身成就奖后,面对记者采访获奖感言,他说:“书法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28


    王羲之所创作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体现了艺术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其被加入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崇山峻岭”“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是出自这幅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章内容使用精炼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从中蕴含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幅书法作品就完全体现了姚奠中所说书法具有双重作用。纵观古代文人,都是在笔墨之间流露内心情感和志向。现如今举办越来越多的的主题书法展览,其中就要求书写内容歌颂真善美,基调积极向上,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是好的趋势,书法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日益彰显,文化功能也应发挥其言为心声的重要作用。


    如今书法家在强化技法时,如果能再加强学习文化,必然会笔歌墨舞,创作出秀美的书法及文学作品。通常我们观看作者的书法作品,只是从中寻找有关技法的奥妙,但是对于平时经常阅读书籍的人来说,其本身的作品看起来就会与众不同,所创作的作品也会自然带有一种儒雅之气。书法作品在创作时的形式诚然十分关键,然而书法作品不光有形式,其中还有要体现内容。作为书法作品的两大创作要素——形式和内容,其之间不可断章取义,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促成,才能有最佳的体现,不同的内容需要其合适的形式体现,而形式也需要合适的内容作为载体。前面所述的“内容”不仅是指作品中书写出来的内容,进一步来说,还包括作者在创作当下情感的一种集中体现。


    书法作品在蕴含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做到具有当代社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书法更上一层楼,让其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做到至善至美,从本质上得到读者认可,使传播书法文化的功效更好发挥。


    如果认为书法只是简单的线条组合,而忽视了作品内容的逻辑性和研究价值,这必然是与书法发展规律相悖的。笔与道如同言与意一般,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有一无之间,尽显语言之张力。笔有尽而道无穷,一显一隐之间尽显书法之魅力。文学也由此获得更值得留存的艺术魅力。“书”载着“道”还可以不断向深处延绵,余音绕梁,自有奇美。


    书法离我们并不是不可向迩,可以通过笔墨表现生活,阐述心境。有情感内容的书法作品就是对人性的关怀。书以载道从深层意义上可以通过书法来体现人文精神。艺术的创作者是人。人非草木,都有七情六欲。而书法的创作者需要保持初心,涌出宁谧去创作,才能让自己的书法作品远离艳俗,具有怡情悦性的内涵。


    三、诗书结合的文化观


    诗词与书法相辅相成,书家常以诗词为蓦写对象,诗词也常有书家之题。诗书虽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其美学实质却有共通之处。擅书者,易于领会诗词要义,在创作时带入节奏变化。古代文人无有不通晓笔墨,姚奠中将诗词与书法相结合,足以见他深厚的学问。姚奠中是诗书俱佳的大学者,他的书法作品厚重儒雅,书卷之风扑面而来。


    姚奠中著作等身,诗歌作品六百有余,结之成集而流传于世。书法作品以自作诗居多,这些诗基本能反映姚奠中的书法概貌。先生诗文创作继承其师章太炎,非曲意而作,皆是借诗以言志,畅怀于诸章,承清硕儒太炎精神。


    章太炎的诗歌思想对姚奠中影响很大。他认为诗不重形式而重想象。好诗自然从现实着力,展开想象,跨越时空,古往今来不相关之万物,借此可以并包,使得其艺术特色更有张力,作品内涵更值得推敲。纵览姚奠中书法诸作,多为先生自为之诗。或论时事,或言生趣,师友往来,或谈感悟,内容丰富。笔者把姚奠中诗歌分为以下几类:


    胸怀家国。姚奠中关于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诗歌有很多,如《泗县感时》中“志士英雄应即作,从头重整旧江关”。29鲜活的展现出来一位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爱国青年,姚先生的爱国忧民情怀总是那么浓烈的表达在诗词中,是其一生追求的缩影,也传承了其师章太炎先生奋发图强的革命者精神。


    人生态度。姚先生通达的人生态度常出现在其诗词中,如《自警》中“识广胸怀阔,静观气自平”,博闻多识,宽大为怀,清静无为,心平气定,是其研究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早已渗透进其立身处世当中。先生把这种心态在其书法中也有所应。他把对笔墨的理解,对世间万物的表达在这从容之间体现的更加充分点评名家。姚先生对国学文化研精覃思,常有独特见解。其诗《咏李白》中“须从趋舍观行止,不老匡庐乐请缨。”抛开文学成就,单从取舍评说李白人生。这等独到之处非一日之功,与其拜读于国学大师章太炎门下不可谓莫不相关。


    教育工作。曾自作一首《小园》:“堂不标春在,园名亦曲园。前贤安可企,学圃育花繁。”30只有不辞辛劳的教育工作者才能育出满园芬芳。姚先生一生治学,桃李天下。立德树人始终是他最为关切的教育大业。先生教以为职,学习是一门课程,终其一生都不能停下脚步。


    关于书法。姚奠中写了二十一首论书绝句,如对名家做评说“太原公子兼文武,书到贞观接二王。独喜清臣多骨鲠,柳家瘦硬亦流芳。”31“苏黄米蔡互低昂,行草酣姿各自雄。妖媚圆熟赵孟频,相沿成派女儿凤。”32先生探讨书法的骨气神韵谈论书体,“工夫端在临池黑,骨力凤神各异资。”33“重帖轻碑骨力微,扬碑抑帖亦奚为?兼收博取形神俱,无事矜奇自出奇。”34对书家纪念馆题诗:“七品官耳祗自嘲,道情心底唱渔樵。兰为气质竹为节,赢得人间爱板桥。”35


    姚奠中认为诗词以内涵为重。所为内涵,实则诗词的思想内容,只有思想内容厚重,作品才能立得住脚。在形式上则主张平淡自然。格律诗也应该随时代步伐而进步。先生在《诗歌的生命与新旧诗的合一》提出“新旧诗没有内容的分别,应该是理论上的合一。”诗词重形式还是重内容,自古就有论争,儒家强调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认为内容和形式同样重要。道家倡导得意忘言,认为语言是内容的承载体,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释家,不见文字,尽得风流,主要也是重内容。先生认为,内容为重,自有其合理之处。


    感情是诗词的灵魂和生命,新旧诗都不外如是。不薄今,也不厚古,转益多师,融二为一,才能有新的成就。姚奠中的自作诗大多都是书写性情。书法不是僵硬式的机械书写,总览古代优秀的书作,观者总能透过线条的律动,墨色的浓淡感受到书家想要抒发的感情。当今书法创作中的情感缺失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话题,想要在书法中传递情绪,使作品充满生命力就还是要回归到提高学养水平。书写性情从更深的一个角度来讲,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姚奠中正是以诗歌为载体书写文化观,以表达他的思想价值追求。


    四、用世为归的书法应用观


    要问对姚奠中学术影响最深的是谁,那莫过于章太炎。章太炎在《菿汉微言》中提出“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这十二字可以说是他对儒学思想世界一点拙见。老师的艺术生命可以通过他的学生代为延续,薪尽火传。姚奠中继承其师章太炎先生的衣钵。他在菿汉国学讲习班拟了教条十则,这些规范内容都是从以实践为方向,以现实为根基。这十则教条,也成为为人准则。其中前五条内容是:以正已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36“正己”“从义”“博学”“勇决”最后的归结就是“以用世为归”。探索学术最终是要回归社会大众,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这涉及学术眼光和一个人生境界的问题。


    姚奠中毕生钻研老庄学派学说的主要原因是其注意到可以用庄学中的智慧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不像魏晋玄学口头虚谈,误国误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姚奠中经常提出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其中《破除专业职务评审中的论资排辈》这篇文章就深刻的体现了姚奠中的社会责任感,用其自身经历和学术思想表达了对青年学者的关爱以及对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改进思路。姚先生的一生都在为祖国事业而斗争,“没有人呼吁,没有人抗争,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如姚先生所常言,在其创作的诗词作品当中亦能看见其思想的身影。“寄语东风须着力,但期新绿接天涯”中借“东风须着力”在描绘春回祖国大地万物复苏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在如今大力的政策下涌出,而“新绿接天涯”也是将对祖国更好发展的希冀寄托在了后继者身上,望其能够在成长之后全面服务国家。如今书家林立,姚奠中不仅得到同行书家的认可,也获得了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极高评价,而其原因也不外乎是在书法创作时,仍心系天下。


    姚奠中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师者,就要传道授业解惑。2006年出版了《姚奠中讲习文集》把文集命名为“讲习文集”,体现了姚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本着以培育良材为己任,主动承担起社会重大科研课题,弘扬讲习之道。文集分为论学篇、序跋篇、评点篇、札记篇、残稿篇、简史篇、译稿篇、诗词篇、叙记篇、书信篇、年表篇、访谈篇等。深入浅出涉及文、史、哲、艺等领域,融汇中华灿烂文明。书中170万字不是高谈大论,他所弘扬的讲习之道是以讲启习,以习促讲。讲者要忠告善道,明确君子之路的方向,领悟往圣先贤的学术精髓并加以引导。习者则要一隅三反、除旧布新,把思想、文化、学术等代代相承,结合社会实际,寻求真理。讲要精,即精简和精彩;讲要新,即新颖和新近。姚奠中的文章微言精义,他所研究的学术课题都是普罗大众所接触的,他一直倡导治学工作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


    “以用世为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在书法实用性。唐代颜真卿曾向张旭请教楷书,也是因为他看到实用的楷书比草书更能经世致用。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想取得功名,必须写得一手好字,也就是说为官者个个都擅长书法。科举时代对应试者的要求为“身、言、书、判”,要相貌堂堂、言谈得体、字迹遒美、判案明智。书,指的就是书法。答卷上的楷体必须工整灵秀,卷面精妙宛如一件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张牙舞爪,一把乱稻草,即使文章盖世也无济于事。这样的标准造就了一位书法家和一位诗人,那就是董其昌和龚自珍。董其昌因为字写得不够好没能屈居首位。于是他发愤用功,所写馆阁体名震一时,成为一代大家。龚自珍宏图大志,一心为国为民,只可惜书写不符馆阁体的标准没能成为忠臣义士。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想必是龚自珍对此方式愤愤不平的一种表达。


    从科举制度再看到我们现在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也许没有如此框定。也许是基于键盘打字的便利又或是怕无意错失人才,书写对于高考成败并没有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巩汉林曾发表《保护与传承汉字是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文,为国家建言献策两条:在大学里开设硬笔书法课;建议公务员考试重视硬笔书法,卷面书写分值可占总分5%-10%之间。所以以用世为归提醒我们,当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书法审美性的同时,也要注重用世为归的应用观。


    中华文化为世所用,中华子孙也要承担起传承保护的责任。作为新一代青年,要认识到书法发展不容小觑。身处信息化的时代,享受着电子产品带来的便捷,书法实用性观念慢慢淡化。我们必须认识到书法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培养书法事业的接班人成了辛勤园丁的职责。我们要发起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行动,不要等书法流失才追悔莫及。


    五、学科融合下的书法发展观


    姚奠中在采访中提到:“中国的学人,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承传中国文化的使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断交融。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古圣先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书法承载着文化历史,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中国今天各个方面的发展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学习书法,也是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总览姚奠中著作文章成就,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他主张文史哲融会贯通,反对学科分割过细。其自身也秉持这种学术思想用以指导学生,要求以小学为基础,在上升到经学,文史,最终落在诸子。中国学术按照学术性质划分出了不同的学科,但是在同一学科中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文学的二级学科史学史和专门史之间是有分割的。由于学科的研究方式有区别,进而导致学科之间很难互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歧,同一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间也有这样的矛盾。学科的分割对于人文研究带来的阻碍尤为严重,曾有专家学者就历史学这一学科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学科分割限制了历史学发展。具体表现在于:制约课题深入研究,妨碍学者的思路,使学科在社会中无法正常发挥功能。以上表现同样适用在书法学。


    回归到书法学科化发展的今天,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使得书法学在文学与艺术学中间,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创新。现代书法学究其根本是被强行从传统文学中剥离出来之后安插在了艺术学当中,“书法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概念,是基于当代学术需求和学科多元化的角度产生的,要求集教育、书法、心理三种学科理论进行指导。目前我国书法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由于高校招生方式和政策不同,存在不少学生是通过突击知识技法速成为“书法人才”,这种状态大概率会带入之后的书法学习当中,如此便与书法学科设立的初衷相悖。但是书法独立于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当下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淡视,正好是重新定位书法的最佳时刻,即使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从学术转变为学科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但相信书法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发展仍有着光明前景。


    陈振濂教授提出“书法缺乏合法身份”这一问题,并引发出书法从“学术”时代进入“学科”时代的讨论。我们在肯定书法学科独立地位的同时,也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如文学、哲学、史学等。书法与音乐看似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但实际上他们有着共通之处,都可以在作品中体现节奏美。以此类推,书法与其他学科有着可以互相促进的地方。所以书法研究者不要局限于书法学科内部的交流,应该与其它学科之间对话。尤其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转折世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所以书法这个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文化更应重视。



    13崔尔平.历代书法作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715.
    1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92
    15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10.
    16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二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373.
    17姚国瑾.余事不余——恩师姚奠中先生的书法观念与艺术道路[J].大学书法,2020(04):20-21.
    18姚国瑾.余事不余——恩师姚奠中先生的书法观念与艺术道路[J].大学书法,2020(04):20-21.
    19姚国瑾.余事不余——恩师姚奠中先生的书法观念与艺术道路[J].大学书法,2020(04):20-21.
    20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二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04.
    21傅山.霜红龛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679.
    22潘运告.宋代书论[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57.
    23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二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04.
    24王岳川.姚奠中学者书法之大境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25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五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858.
    2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60.
    27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二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04.
    28刘锁祥.中国现当代书法家研究:学人、书家姚奠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239.
    29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四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157.
    30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四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316.
    31姚奠中.论书绝句[J].中国书法,2012(07):9.
    32姚奠中.论书绝句[J].中国书法,2012(07):9.
    33姚奠中.论书绝句[J].中国书法,2012(07):9.
    34姚奠中.论书绝句[J].中国书法,2012(07):9.
    35姚奠中.论书绝句[J].中国书法,2012(07):9.
    36姚奠中.姚奠中自传[J].大学书法,20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姚奠中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一、姚奠中书法在当下书坛的地位和价值


    姚奠中是中国当代一流书家,他的书艺在进入章门后,有了质的飞跃。在书法中所展露的文人气质,得益于章老先生的指点引导。而现在,姚奠中也将这一份技艺、学术上的精华传给后辈学书者。在其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一共培养了2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之辈,13名成为了高校教授。中国第一位书法学女博士解小青也师出姚门。姚奠中的书法教育事业被后人所称赞,离不开其身为教师传道授业的光荣使命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人生理念。


    提报头、提书名、写匾额、写校碑等都是姚奠中书法社会活动而言。作为山西名人,几乎山西省境内的著名景点都留有姚先生的笔墨,其中不乏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和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姚先生担任山西省书协副主席时期一直关注着山西书法艺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书法赏析,将自己创作的百余幅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了其后半生任课的山西大学。在国内的各种书法作品展也常有姚先生的身影,曾连续三届参加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国际上的书法展览也有着属于他的地位,特别是在中日之间的作品展中,姚先生总能凸显中国汉字特色,彰显汉字本源魅力,弘扬中国作为汉字发源地的精神文化。其作品也被许多书法作品集所收录,像《中国当代书法大观》这样集百家之长于一书之中,足以体现姚奠中先生作品的独特及重要意义。


    在姚奠中先生的书法创作生涯中,其作品都成绩斐然,不仅参加了多次大型国内外展览,而且曾有机会在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进行个人独展。其中在1993年6月,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九三”中央参议委员会、山西省政协、“九三”山西省委、山西省文联、山西省书协、山西大学7家单位联合举办“姚奠中书艺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先生书法作品110件,绘画作品8件,篆刻几十枚。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在当时作了报道,在那个信息传播并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可谓是轰动一时。之后在2012年6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姚奠中先生再次举办了个人专展,展览在姚先生的特别要求下,与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作品一同展出。身为章太炎先生最后的真传弟子,在此次“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中展出了两人共百余幅字画,足以表示出姚先生内心尊师重道、不忘初心的高尚品格。通过这两次特殊的展览,体现出姚奠中先生的书艺有着很强的展示效果,更代表其自身的作品中已经融入了独特于他人的书学思想,具有传世教人的意义。


    姚奠中先生是山西书法文化发展的优秀榜样和带头人,如果不是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书法爱好者,山西书法文化不可能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姚先生在2009年获得了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社会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其身上,作为中国书法最高级别的奖项,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这次曝光之后,各级电视台、报刊都对姚先生进行了专栏采访,由于关注度极高,《中国书法》多次推出专题刊来供人阅览。让大家看到姚奠中先生成就和经历的同时,也为山西书法文化带来了庞大的流量。各种各样的资源化作养分滋润着山西书法文化这片本来有所贫瘠的土壤,这样的关注度下书法的种子必然会茁壮成长。这次获奖之后,这些所谓的功名利禄在姚奠中先生视作过眼烟云,他一寸丹心,慷慨输将。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将价值百万的书法藏品贡献给了家乡,为山西书法的教学留下了宝贵资料,充分体现了一代老书法家对于家乡书法发展的价值。


    二、姚奠中书法对当下书坛的启示


    姚先生晚年时然精神矍铄,临池不辍,始终关心着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先生堪称中国学术史上一流的学者,又堪称真正学者中的书家。深究姚奠中书法后,他的风骨引起许多思考和启迪。


    我们历来就钟爱不同流俗的作品。作品背后的书家能被世代所敬仰的首要因素是品节。赵孟頫在《松雪斋书论》中说:“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王羲之不仅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代表作,美名也流芳百世。同样我们也从来都鄙视秦桧的书法,不管他的技艺多么出众,他小人之心的丑行令我们蔑视。姚奠中以一种正笔君子的形象表现在我们后人面前,强调作字先做人。书法家张颌先生所评:“先生不抑人,不自炫,淳淳奖励后进,有长者风。所以能得到大家的尊敬。他的人品与书品两者相当,了无参差。”对于人物品藻相关评论,从最初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到唐张怀瓘《书断》和李嗣真的《书后品》,再到后来清包世臣的《国朝书品》,足以见得古人多么重视人品。再看今日,我国素来就注重道德礼仪。所以仁义礼智成为了书法等次准绳之一也就并非偶然。


    书法本身不应简单贴有技法“标签”,他也是文明传承的见证。黄山谷讲:“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37秉持“技法至上”的书家往往也到不了更高的创作境界。现如今的展厅文化,“炫技”“装饰纸张”“故作涂抹”“取生僻字”,这些似乎都违背了书法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字外功”的欠缺问题。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说:“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要想书法学得好,功夫在‘书’外。”在姚奠中身上,“字外功”涵盖了学识、修养、诗文、国画、篆刻等相关艺术的融通。书法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书法的技艺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对文化的学习。若是有字外功作为后盾,书法艺术品位定会提升。姚奠中一生刻苦耕读,是值得当下书者学习和借鉴的。学书者应积累更多的文化修养来将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下去。


    钻研姚奠中的书法,其着重点在以书法为载体来发扬优良传统。写字是每个人都必备的技能之一,但是真正的书家却是那些极少数在艺术方面天资卓越的人,因此成为书家并不是很轻易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提高自身的汉字书写水平义不容辞。当下正值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的转折点,汉字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将其更好的传承是如今人们的伟大历史使命,弘扬优秀传统汉字书写文化也是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从先生的自作诗可以看出大多是抒发性情。优秀的作品总是带着“情绪”的,而不是一味的机械式书写,那样只会“产量”而不是“产质”。姚奠中一直秉承“作字先做人”,他身上所体现的文人风骨气节也贯注于书法当中。在姚奠中易96岁高龄获得兰亭奖以后,他的书法备受关注,有不少人批评他的书法为“丑书”。辛以得学养支撑,才不致于粗俗丑怪,堕入野狐外道。姚奠中首先是一位学者,其次才是一位书家,也许他的书法并不像学养那样怦然心动,结构平整,少了险绝之趣。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他高明之处,所谓“大味若淡”,无味之味为至味。他主张天机率真,反对柔媚俗态,不刻意作书而追求自然朴拙之气。文艺创作要创新,也要遵守古法。姚奠中作篆字,知字所从来。当代书法展有些作品为了张扬个性,电点画奇肆纵横,殊不知是因为变化多端与规矩向背才显得格外突出。所以文艺创作应变化于法度之间,新意在规矩之中。


    姚奠中无论在遇到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吟诗作字,不断提升自己。这种豁达乐观精神是值得许多人学习。一生陶然终日,延年益寿。在晚年的日常生活中依然看书看报写字,时常关心国家之事。他曾分享长寿之道是心胸要开阔,生活要有规律。姚奠中在诸多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是其追求豁达、无私的人格境界所致。他把对生活积极向上、朝气勃勃的态度融入到书法中,使整个书法作品有活力。这正是一位中国传统学者追求的人生境界。


    在姚奠中这一类君子人格的书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复兴书写文化的力量。他表示:“我认为诗、书、画、印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一面,同时也能表现中国文化以“中和“为美的基本思想,从中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格得到升华,丰富内在的精神世界。”38姚奠中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研究来涵养自己的书法,这对于当下的书者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化自信带来民族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姚奠中这样的学者书法进行研究,给当代书法文化发展带来动力。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重视书法发展,是每一位炎黄子孙身上的重任。学书者要有继往开来的书写中华文化的志向,这才是我们研究姚奠中书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7黄庭坚.山谷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41.
    38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五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8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9: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3-22 09:44 编辑

    结语
    姚奠中在书法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篆隶沉雄绵亘,行书劲健超逸。他对书学思想也有自己的领悟,他一生致力于书法与学术,对书法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可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古为徒、及时响应时代创新的精神,是当下书法发展应该深刻学习与借鉴的。


    通过研究姚奠中学术思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当下书法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第一,字外功成为当下书法发展老生常谈的话题,修养与学识对书法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影响。


    第二,写好字应成为每个华人都必备的技能之一。书法内容要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我们要以书法为载体,来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现代人享受着电子产品的便捷,书法实用性慢慢淡化。所以以用世为归提醒我们,在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书法审美性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书法实用性价值。


    第四,书法要与其他学科对话,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书学观念是散见于姚奠中文集或诗文中,笔者对有关书法的论述进行整理,希望通过汇总,能丰富关于姚奠中书法研究,使学者姚奠中的形象更为立体,为山西书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9: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著作文献类
    [1]刘锁祥.中国现当代书法家研究:学人、书家姚奠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2]姚奠中.百岁溯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姚奠中.姚奠中书艺[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
    [4]章太炎,姚奠中.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
    [5]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一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
    [6]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二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
    [7]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三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
    [8]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四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
    [9]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五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
    [10]斯舜威.学者书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1]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
    [12]邓散木.篆刻小丛书·篆刻学[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13]沈括.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4]姚奠中.姚奠中捐赠书画作品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15]崔尔平.历代书法作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16]潘运告.宋代书论[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17]傅山.霜红龛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18]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论文集
    [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姚奠中.论书绝句[J].中国书法,2012(07):9.
    [3]姚奠中.试论章太炎先生的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14-19.
    [4]刘毓庆.姚奠中先生的学术与人生[J].名作欣赏,2014(04):115-125.
    [5]解小青.吐纳珠玉卷舒风云——姚奠中的学识与书艺[J].中国书画,2004(08):116-121.
    [6]王岳川.姚奠中学者书法之大境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03):334-336.
    [7]郭万金,赵寅君.素心共哲思笃学见淳真——姚奠中先生诗歌论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06):16-22.
    [8]姚国瑾.姚奠中先生学术与书法述论[J].中国书法,2012(04).
    [9]姚国瑾.余事不余——恩师姚奠中先生的书法观念与艺术道路[J].大学书法,2020(04):20-21.
    [10]宁凯.从章太炎、姚奠中师生篆书承传谈学问与书艺之关系[J].书法赏评,2017(03):60-62.
    [11]姚力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追忆我的父亲姚奠中[J].中国书法,2015(12).
    [12]吕奕臻.章太炎书法艺术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13]李文.论章太炎诗文创作及人格精神的魏晋渊源[D].山东大学,20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9: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简历
    赵悦,女,1996.06.11出生于山西太原。
    教育背景:2019.09—2022.07沈阳师范大学书法学(硕士)
    2015.09—2019.07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本科)
    获奖经历:2021第三届中华经典“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优秀奖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在“文房四宝”中感受书法的魅力》发表于2021年第9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9: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09:02 , Processed in 0.1359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