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余闲说》的作者与《有余闲图》的受画人 姚廷美《有余闲图》卷的受画人指向杜隐君,杜姓老者是谁?杨维桢友生张梦臣作《有余闲说》,撰《有余闲说》一文,杨维桢书“至正庚子(1360)二月杨维桢书此文”,那么张梦臣又是谁呢?学界曾对这些问题有过讨论,本章笔者将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的考证和想法。 第一节《有余闲说》的作者——张梦臣人物身份新解 (一)张梦臣即张起岩? 姚氏《有余闲图》卷,紧跟画心的第一纸为杨维桢所撰的《有余闲说》一文。为研究探讨方便,笔者录其全文如下: 《有余闲说》,欧阳子诗曰:得朋为乐偶偷闲。闲仅得于偷,则不得谓之有余矣。东坡诗曰:因病得闲殊不恶。闲得于不获已之疾病,则又不得谓之有余矣。鄙哉,晚宋人之诗曰:(賸)剩买田园准备闲。闲必以田园之广置,则又适以害吾之闲,而闲且日不足矣,谓之有余又可乎。淞之青龙有杜隐君者,内有良子弟,为家督下有勤,臧获为生产,而外有贤姻友为守望。君得以安居饫食,优游以卒岁,则其闲也。不偷于得朋,不出于因病;不损于田园之广置,闲日有余,岂诬我哉。君介吾友生张梦臣徵说,为之说如此,而工诗者为歌之如左云。至正庚子二月初吉东维子书。东维者,泰定丁卯榜进士,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会乩杨维祯也。 杨维桢在文中写到,淞之青龙有位朋友,内有良子弟,可监督家田生产,外有贤姻友,可扶持相助,而其人闲日有余,是真正的“有余闲者”。杨维桢称之为“杜隐君”,“隐”示其悠游有余闲,“君”为尊称。“杜隐君”的真实名字,此文并未提及,杨氏之后的二十余家诗文亦未提及“杜隐君”的真实名字。如此,我们仅凭这些题跋信息,目前难以知晓杜姓老者的真正名字。 杨维桢言:(杜)君介吾友生张梦臣徵说,为之说如此,而工诗者为歌之如左云。至正庚子二月初吉东维子书。此段话是说,杜君请我的友生张梦臣作此《有余闲说》,请擅诗者作诗于文后,至正庚子(1360)二月杨维桢书此文。因“张梦臣”此名可视为了解此图卷更具体的线索,这里我们先讨论杨维桢友生张梦臣其人。 吴斌在《姚廷美〈有余闲图〉的解读》一文中,对卷中所涉人物之身份作了一番推断。对于张梦臣其人,他认为:“张梦臣即张起岩,延祐二年左榜进士第一,卒于1355年。所以,杨维桢在图后书写的是旧文,1360年姚廷美绘图时,杜姓老者不一定在世。” 笔者对吴斌之说表示疑义。张起岩(1285-1354),史载他字梦臣,是有元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延祐复科后,张起岩状元及第。此后一生为官,与其交往均为朝中重臣,如欧阳玄、黄溍、揭溪斯、吕思诚等儒学之仕。”18至正庚子(1360年),张起岩已于此数年前逝世。如若文中此说为张起岩为之,那么杨维桢为何不在文中不念及旧友之情谊事迹?且杨维桢所书“友生”其意含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之意。19用此称长他11岁的张起岩,不知是否妥当。 (二)学生张枢? 顾工对此卷张梦臣的身份则另有指向,他指出姚氏《有余闲图》卷后杨维桢文中的张梦臣应是元明之际的松江名士——张枢。20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更合理。张枢字梦辰,号书巢生,古人写字常写同音不同字者,故杨维桢称张枢为张梦臣也不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张梦臣即为张枢有几点原因。其一,地点相合,张枢居华亭,筑室曰读书庄,华亭(今上海松江)这与雅集地点相契。其二,年龄符合,张枢的生卒年史籍缺载,据顾工考证:“根据陶宗仪《南村诗集》卷二《次韵答张林泉五首》有句“噫昔交游各少年,君年八十愈昂然”,王蒙《南村草堂图》卷尾有张枢长题《南村赋》称陶宗仪“年已七十余矣”,二人“年相若也,且相知为最深”,可知陶、张二人年岁相仿,均享高寿。陶宗仪的生年大抵是1320年,则张亦当仿佛。”21(1360)年时,张枢仍在世,完全能够为杜隐君作文。其三,张枢为杨维桢学生,符合杨氏所说的“吾友生张梦臣”。龙美术馆展出《兵后五首呈东维先生》,落款即为“学生张枢再拜上”,顾工指出此作是张枢作为元末松江府学诸生时呈送杨维桢的。日本收藏的《草玄台诗诸家次韵诗册》中,有张枢二页唱和诗稿,都由杨维桢亲笔加点。杨维桢也有赠张枢的诗,在《铁崖先生诗集》中有《赋书巢生》七律一首。 18王冉,《元儒张起岩生平述略》,《赤峰学院学报》,2019年12月,第11页。 19明代朱国祯在《涌幢小品·名帖》中有“友生”的说法:“余乙卯年三月,过故鄣姚氏,乃大京兆画溪公之孙,出公座主王槐野先生单名帖,称友生字,仅蝇头细书。” 20顾工,《杨维桢<壶月轩记>所附元人诗咏考证》,《书法研究》2022年3月,第47、48页。 21同上,第47页。 第二节《有余闲图》受画人“杜隐君”身份探析 (一)杜姓老者的基本信息 《有余闲图》是为一位杜姓老者所作,这是毫无疑义的。拖尾的二十余首诗文,主题一致,对杜姓老者安然恬乐的隐居生活有溢美之辞。 杨维桢《有余闲说》指出: 淞之青龙有杜隐君者,内有良子弟,为家督下有勤,臧获为生产,而外有贤姻友为守望。君得以安居饫食,优游以卒岁,则其闲也……君介吾友生张梦臣徵说,为之说如此,而工诗者为歌之如左云。 可惜杨维桢及众多题跋者,无一提及杜姓老者的姓名。又因此人是一位隐者,声名不显,导致我们不知此人为谁。为揭开杜姓老者的身份谜团,我们不妨先归纳一下他的关键信息: 1、杜姓老者为隐逸之人,辞官不仕。 拖尾陶唐文论及:有余人谓先生之不仕兮,余谓先生之高隐兮。 拖尾王造题诗,诗言:尝存丘壑志,不受轩冕居。 2、杜姓老者的活动地点大约是吴淞龙江的霞溪。 拖尾万镒言及:杜君卜筑霞溪上…… 拖尾张谦说道:每爱龙江杜隐君,数间茅屋住江濆。 姚廷美在画上所署的日期是“至正廿年(1360)春正月”,此时,杨维桢和姚廷美正在畅游吴淞。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杨维桢诗集》有《联句书桂隐主人斋壁》诗,其诗序云:“至正己亥冬十月四日,予偕同吴兴姚廷美、……同游淞之顾庄,酹橘隐老仙墓……”。和张谦诗结合起来看,龙江是指青龙江。 3、杜姓老者乃谦谦君子,文才很高,他活到了八十岁。 拖尾题诗者高玉:八十杜陵双鬓丝,自言无复事驱驰。 拖尾题诗者王经:隐者闲有余,结屋西枝西。 王经使用了杜甫于西枝村搭建草堂的典故。二人把杜姓老者比作杜甫。 4、杜姓老者或与姚廷美、杨维桢及题诗者有密切交往。 《有余闲图》赠杜姓老者,由姚廷美作幅,后附诸家题跋,是典型的元人书画酬赠之作。笔者认为,杜姓老者与当时书画文人圈,应关系较为密切。 (二)杜姓老者可能的身份 吴斌认为,“杜姓老者”是隐士杜英发。他指出:在目前的史料中,符合以上所有条件的“杜姓老者”,只有杜英发。现将吴斌《姚廷美〈有余闲图〉的解读》转录于下。 吴斌引述到,杨维桢《东维子集》卷24有《南容教授杜公碣铭》,可以一窥杜英发的生平。杜英发(1269-1350),字俊卿,早年游大都,授建宁学正、南容教授,后辞官归隐于吴淞西霞浦的杜村。杨维桢说: (杜英发)隐于淞之西霞,自号西霞道人,岁延硕师教子弟,裴贡士尝客其所。娶某氏,男一、孙一、曾孙三,友直、友谅、友闻。生于宋己巳,卒于今至正庚寅,享年八十有二。葬青龙之原祔祖茔。 另,康熙《松江府志》卷50: 杜英发。上海人。祁国公衍九世孙。仕为建宁学正,升教授。归隐西霞浦上,号西霞道人。初,季父某无后,尝养莫氏子为其幼,复以英发为后。及季父没,悉以产归莫氏子。复为之冠娶,待之不异。同气族困为徭役,首倡置义田,储粟若干石,以资之邻里。婚丧皆有给,其勇于义如此,然赀产不逾中人云。 在将“杜姓老者”指出是隐士杜英发之后,吴斌进一步认为《有余闲图》由杜英发的后人杜敏掇集。 吴斌认为,姚廷美绘图时,杜英发已去世十年,所以,请杨、姚二人书画合璧的,只能是杜英发的后人。他认为,杜英发的后人很可能是杜敏。 翻检文献,在王逢《梧溪集》卷五中有《俭德堂怀寄凡二十二首,各有小序》中有杜好古一条: 杜好古名敏,宋祁公裔,世隐龙江累谢儒辟。众谓迂尤甚,私欣学益敦。无田安古屋,多病老孤村。璎桧垂当户,苔梅巧映尊。题名几狂客,醉墨满墙根。 再查崇祯本《松江府志》卷24,有杜可久一条: (宋)杜可久,平章杜祁公衍之后,为青龙直学,有文行,立日课以训迪诸生,勤敏不倦,士友乐之,遂家于西霞浦,墓在杜村。青龙志云,今子孙散居华亭海上,代有闻人,《梧溪集》载杜好古名敏,宋祁公裔,世隐龙江累谢儒辟。 吴斌指出:这两条史料表明,北宋名相杜衍的后人杜可久,落户于青龙江畔的西霞浦,死后葬在杜村。杜敏是杜可久的后人,隐居在祖屋里,家里的墙壁上,都是文人们的墨迹。 吴斌推论道:康熙《松江府志》说杜英发是杜衍的九世孙,杨维桢《南容教授杜公碣銘》中说“杜姓其村”。这些环节说明,杜衍、杜可久、杜英发和杜敏是一条世系。杜氏家族居住的“西霞浦”,对应的就是万镒诗中的“霞溪”。 杨维桢在《杜公碣銘》中说杜英发有一子一孙。由此吴斌总结——从时间上大致推算,杜敏应是杜英发的儿子。王逢和杨维桢熟识,友人多有重合,可以相信,是杜敏为杜英发集成的《有余闲图》。 然而,新近的研究者并不同意吴斌的说法。顾工梳理文献资料,给出“元代松江青龙镇杜可久、杜元芳、杜英发、杜敏等人,都是山阴杜氏后裔”这一结论。但顾工并不同意吴斌所说的“杜姓老者是隐士杜英发,《有余闲图》由杜敏掇集”,他指出吴斌推论存在的问题: 吴斌文章《姚廷美〈有余闲图〉的解读》因为认定铁崖“友生张梦臣”为张起岩,张的生存时代与杜英发相近,且杨维祯曾为杜英发撰写墓铭,以及《有余闲图》作画时杜英发已故,得出“杜姓老者是隐士杜英发,《有余闲图》由杜敏掇集”,“从时间上大致推算,杜敏应是杜英发的儿子”的结论。可惜其出发点误判“友生”为张起岩,后面的一系列推导都偏离了方向。22 顾工并不认同“杜姓老者”指的是杜英发。亦不认同杜敏是杜英发的儿子。他梳理道: 杨维祯《南容教授杜公碣铭》开头说:“予友裴贡士曰章,尝将其友杜子直来谒,曰:此南容教授(指杜英发)曾孙,其仲三,而续文脉南容者,直也。”后面记载“男一,孙一,曾孙三:友直、友谅、友闻”,说明登门求文的杜友直是杜英发的曾孙,而杜英发身后是两代单传。 《(光绪)青浦县志》卷十二“名迹志”载“西霞善士杜朴墓,在西霞浦”,下注“容州教授杜英发子”,并附杜朴八十六岁自撰墓志铭,曰“子有恒……长孙友直……次孙友谅……季孙友闻”,与杨维祯记载完全吻合,明确杜朴是杜英发之独子、杜友直的祖父。那么毫无疑问,杜敏与杜英发无直系血缘关系。23 由此,我们可知,杜英发这一世系脉络为“杜英发——杜朴(子)——杜有恒(孙)——友直、友谅、友闻(曾孙)”。 至正二十年,杨维祯撰《有余闲说》之时,杜英发已经去世十年。不可能是杜英发掇集的书画手卷。那么,究竟是杜英发的儿子杜朴掇集的?还是杜敏呢? 杜朴自撰墓志铭说: 考容郡教授,妣俞氏,生余于丁亥七月甲寅。性资迂介,然早承庭训,以善立心。逮乎髦耆,颇著时誉。浙省参知政事周公伯温闻而以郡耆儒荐,□不就。后复奉省,故号西霞善士,乡里至今称焉……今洪武壬子,余年八十有六…… 顾工指出:杜朴生于元至元丁亥(1287),明洪武壬子(1372)八十六岁尚在,出身当地大族,有高官推荐他出仕而不就,隐居霞浦,这些条件都符合“杜隐君”的关键信息。但有一条不符,就是杨维祯撰文是在至正二十年(1360),杜朴七十四岁,还不能说“八十杜陵双鬓丝”吧? 22顾工,《元姚廷美<有余闲图>再解读》,《艺术工作》,2023年2月,第63页。 23同上。 随后,顾工又加以考证。笔者转录于下:24 再读王逢《俭德堂怀寄凡二十二首》。22位赠诗对象大多为元末隐居松江者,其中能够查知生卒年的有李祁(1299—1372,元统元年进士,官至江浙儒学副提举)、张昱(约1289—约1371,官至江浙行省宣政院判官,晚居西湖,往来松江)、许恕(1323—1374,曾任澄江书院山长,乱后遁迹海上)、鲁渊(1319—1377,至正十一年进士,官至江浙儒学提举)、倪瓒(1306—1374,画家,乱后寓居吴门,往来松江)数人,共同点是他们都活到明初(洪武元年为1368年),然所有诗歌及小注中从未言及明初事——据此两点,可以推测这组诗歌作于明朝建立之前。又,俭德堂为王逢斋号,其《梧溪集》卷四有诗《至正丙午三月廿八日,自横泖迁居乌泾宋张骥院故居,有林塘竹石,因扁堂曰俭德,园曰最闲,得六首》,说明他于至正丙午(1366)移居乌泥泾,始有俭德堂。故王逢作诗时间为1366—1367年,当时杜敏老人健在。 从王逢赠杜敏诗中了解到的关键信息有:“宋祁公裔,世隐龙江”,说明杜敏是山阴杜氏在青龙镇的后裔;“累谢儒辟”说明他有较高的文化造诣,授以儒官而未就;“无田安古屋”说他住在祖屋里,但田地不多;“多病老孤村”说他已经老迈;“题名几狂客,醉墨满墙根”是说与他交往的文士很多,赠诗也多。除了八十岁这一条没有得到确认(也没有否定),其他各项关键信息都符合;“题名几狂客,醉墨满墙根”与《有余闲图》所附21位元人题咏是高度匹配的。 又见王逢《梧溪集》卷四有《壬寅夏,儿掖自杭应乡试回龙江,寓隐得故人戚均玉书馈,是日杜敏、瞿度、贾贯三友同饮冥鸿亭上》七律一首,末句云“一时三友诗兴发,老笔不知何所裁”。壬寅为至正二十二年(1362),此诗可证杜敏与王逢交往颇密,时常饮酒赋诗。 综上,杨维祯《有余闲说》所称“杜隐君”,应为杜敏(字好古)。 顾工将卷中受画人“杜隐君”,考订为杜敏。笔者认为,较之吴斌的说法,顾工的考证即杜姓老者为杜敏,更为合理。但不论是吴斌的文章,还是顾工的论文,皆未就《有余闲图》拖尾的二十一家题识者作详实考证。这些题诗者,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与当时文人圈、艺术圈有过怎样的交往?笔者认为,题跋者的相关资料是我们欣赏《有余闲图》的重要信息。下文笔者将对题跋者作一番考证。 24顾工,《元姚廷美<有余闲图>再解读》,《艺术工作》,2023年2月,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