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伟:曹寅与扬州之二十:姚后陶 2024年07月 30日 08:22 |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网
方晓伟
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部里,收藏着一部清初遗民诗人姚潜的诗集《姚后陶先生遗稿》,收录了姚潜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诗词作品。
姚潜,原名景明,字仲潜,字后陶,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入明朝国子监,明朝灭亡后弃举子业,以诗酒自娱。姚后陶的父亲姚永言,字思孝,曾在明末担任廷尉,著名的“康山草堂”就是姚永言、姚后陶的家宅庭园。姚后陶的妹妹嫁给了当时南直隶扬州府如皋县(今江苏省如皋市)望族李之椿的儿子李旦,明朝灭亡以后,李之椿父子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顺治十四年(1657),李氏父子被清廷抓捕到南京,李之椿绝食自尽,顺治十六年(1659),李旦被斩首,同被杀害的居然有48人之多。姚氏和儿子被抓到北京,卖给贵族为奴,姚后陶为解救妹妹和外甥,倾尽家财,“走京师,极尽谋虑,赎妹氏及孤甥以归”。
据郑天挺、南柄文主编《清史》载,康熙十七年(1678)、二十一年(1682)、五十三年(1714),清政府三次制定法令,允许部分奴仆赎身开户和出旗为民。又,曹寅《一日休沐歌》:“君不见,瓮城东出河桥滨,天街新雨道少人。右邻季主左白堕,中有深巷无嚣尘……叶子同居好心事,精思妙语摩金翅。”谈迁《北游录·八旗》曰:“契丹初尝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今清制亦如之。入燕之后,以汉人尽归之外城。其汉人投旗者不归也。分隶内城:正黄旗则辖正阳门、德胜门;镶黄旗则辖东直门、西直门;正蓝旗则辖宣武门(元顺承门);镶蓝旗则辖崇文门(元海岱门);正红旗则辖德胜门;镶红旗则辖阜成门(元平则门);正白旗则辖朝阳门(元齐化门);镶白旗则辖安定门。”上述史料说明,康熙十七年,时值清廷允许部分奴仆赎身开户和出旗为民,姚后陶北上“走京师”,与曹寅的友人叶桐初同住在“瓮城东出河桥滨”的正白旗辖境,而据《八旗通志》载,曹寅曾任正白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三旗鼓佐领,他曾利用“休沐”的时间前去拜访姚后陶。
姚后陶交游甚广,与先著、陈维崧、朱赤霞、叶藩、蒋景祁、田登等明末遗民都有诗歌往还;和曹寅、曹宣伯仲的关系尤切,其诗中提到“芷园”(曹寅弟弟曹宣之号)的地方有五六处之多。康熙二十年(1681)岁尾,曹寅、姚后陶在北京和著名遗民词人陈维崧及陈枋、叶桐初、陶奉长、唐祖命等“共赋岁寒词”(唐祖命《〈后陶遗稿〉序》说“岁辛酉,予识先生于宜兴陈次山邸寓,与昆山叶桐初、长沙陶奉长及故侍中荔轩曹通政共赋岁寒词”),并结成“燕市六酒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寅离京担任苏州织造,作《离别姚后陶》诗:“塞草江芦青不同,浮生何限别离中。雄心作达深杯见,老眼题愁素纸空。巷北树凉扶杖过,溪南水好放船通。相于正有园居约,多送蒲帆八尺风。”后来,康熙三十一年(1692),“通政外宦白门,先生从之,为筑室红板桥北,计口授食,乘时授衣,如是者有年(唐祖命《〈后陶遗稿〉序》)。”姚后陶和曹寅的宾主之谊,至少延续了28年之久。唐祖命在《〈后陶遗稿〉序》里有这样的描述:“通政居先生幸舍数十年,出处与俱,凡自北而南,来往芜城、白下,蓬窗戟署,邮亭旅馆,傔从环列,荧荧灯火,必与先生相对,谈笑戏谑,无所不敢。忌其为要津显秩,通政或疑不能决,不以告众宾密戚,顾时时耳语先生。”
但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玄烨第三次南巡以后,曹寅忙于接驾、修缮行宫、刊刻《全唐诗》和进行两淮盐务管理,再加上姚后陶不愿剃发,总以“短髭”示人,曹寅和姚后陶开始渐渐疏远。姚后陶不禁感叹:“叹乌衣门第,飘零王谢,老我尚为弹铗客”(《满江红·题唐薪禅殢花行者图》),发起了牢骚,得到的回复却是“努力加餐饭”之类的安慰。不甘寂寞的姚后陶,很快与曹寅的“西宾”朱赤霞结成诗友,相互赓和;曹寅对于朱赤霞的为人学识也是十分赏识的,曾为朱赤霞写下《题朱赤霞画对牛弹琴图》《浮石山歌》《读朱赤霞寄后陶诗漫和》《望远行·送赤霞归滁阳》等作品。
康熙四十六年(1707),朱赤霞画下《对牛弹琴图》,辞去教席,回到安徽滁阳(今安徽滁州);两年以后,姚后陶逝世于南京鸡鸣山下的红板桥,享年85岁。值得一提的是,姚后陶生前曾希望百年以后,能葬在南京鸡鸣山下,“鸡足山下,蜷我一生”,但“及先生归道山,通政倾囊倒庋,丰其棺槥,亲视含殓,白衣执绋,路旁皆为感泣;复启方夫人之墓,护棺以椁,巨艘并载,江行数百里,与先生合窆于南徐白兔山廷尉公之穆,而后藏事。(唐祖命《〈后陶遗稿〉序》)”也就是说,曹寅将姚后陶夫妇的棺椁送到镇江丹徒白兔山,安葬在其父姚永言墓的旁边了,后来,曹寅的另一清客吴贯勉还专门从扬州前往为姚后陶扫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