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1|回复: 22

中国传统村落:兰溪龙山姚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10-7 08: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10-7 08:17 编辑

    中国传统村落:兰溪龙山姚村


    原著:姚景顺等

    节选于《中国传统村落-姚村》初稿



    1、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姚村是一个拥有740多年历史的古村,村中拥有50多座明清古建筑,这些错落有致的楼阁厅堂、精美的石雕、砖雕和木雕,虽经岁月的侵蚀,但依旧能看出它们昔日的辉煌。村中有一条潆溪蜿蜒而过,两岸架着锁潆桥、荷花桥等六座古桥,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韵。站在锁潆桥上放眼望去,一幢幢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在阳光下显得古朴宁静。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元,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观念、习俗、社会与家庭等多元乡土文化的结晶,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传统村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背景,因而它们能真实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文明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是当代人感知古代乡村生活的“博物馆”;传统村落集建筑、绘画、雕塑以及乡土文化于一体,被誉为“民间收藏的国宝”。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一个文化容器,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1]”。传统村落既包括各种乡土建筑,亭、台、桥梁等历史小品,河流水系,名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各类传统文化观念(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水思想等)、民风习俗、传统节日、宗族礼制、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为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以及地方乡土文化的研究等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姚村住居着舜帝重华的后裔,除了传统农耕文化之外,还秉承着舜帝的德善文化。在村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三个人贡献非常大、影响深远。一是明万历年间的姚敬泉,他办学馆、建祠堂、修家谱,传承了姚氏崇文重教、乐于助人等德善文化,为家族后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清朝末年的姚坤鳌,他办实业、开钱庄、做善事,在实业救国兴邦的同时,把姚村的德善文化传播到浙江全省;三是现代的姚宝熙,他修祠堂、续家谱、做善事,为保护姚村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奔走,在成为“中国好人”的同时,将姚村的德善文化传播到全国。这三位姚村功臣的事迹也都载入了兰溪县(市)地方志。
      总之,传统村落姚村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具有传统汉族的农耕文化,又有舜裔的德善文化。村落里既有众多典雅的明清古建筑,还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科研教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经济旅游价值于一体,吸引着中外学者前来考察,是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佼佼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地理位置
      姚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西北丘陵地带,坐西朝东,距市区五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9°21’北纬29°11’,属兰江街道管辖。村前向东与何夏庄、南楼两村接壤;村后向西与下郊、西高、尖山毗邻;村南与王畈洋、新桥山背交界;村北与上叶、殿下两村相连。据80年代初航测资料,姚村村域面积为2.4平方公里,合3600,其中水田1082亩,占总面积30.05%;旱地116亩,占3.22%。水塘134亩,占3.72%,山丘1965亩,占54.58%;村庄236亩,占6.55%;道路67亩,占1.86%。80年代以来,公私建房增多,耕地日益减少,到1995年底,全村剩耕地1150.9亩,其中水田1058.9亩,旱地92亩,人均耕地0.79亩。
      姚村地形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地势村东低山群叠,琅塘山海拔90米,为姚村最高山;村西丘陵起伏,海拔31米。村庄夹在期间,潆溪由北往南穿村而过,地势平坦。属季风副热带气候区,全年无霜期约264天,年平均温度17.3度,最冷是1月份,平均温度5.2度,最热是7月份平均温度为29.8度。年平均将雨量1450毫米,农业生产主要靠潆溪和山塘蓄水灌溉,易受旱。
      姚村交通方便,兰溪至芝堰的公路从村前通过,兰溪至厚仁的公路横贯村后,距金华千岛湖铁路兰溪站八公里,距铁路溪西站三公里。
      姚村在唐宋时便已存在,姚氏始迁祖姚烈在南宋端宗景炎(1276-1278)年间自绍兴迁居至此,生息繁衍,逐步壮大,故得名姚村,迄今已有700多年。经过世代的勤劳创业,姚村目前已发展成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人口1400多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遗产型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明、清时期古建筑约1.9万平方米,现存民居58幢(其中明代7幢、清代51幢,明清厅堂建筑8处、住宅49处、戏台1处),规模宏大,群落完整,原貌保存基本完好,1992年整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1.2 聚落过程
      唐宋年间,在姚村这个地方仅居住着几户夏姓村民,地名称为夏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属于婺州兰邑纯孝乡十六都管辖。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攻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太皇太后和恭帝赵显被俘投降,交出国玺。恭帝赵显的弟弟益王赵昰(1269年—1278年)和卫王赵昺(1272年—1279年)随大臣们南逃,五月益王昰在福州即位,历称宋端宗,改元景炎。文天祥开府南剑州,号召四方起兵抵抗元军,并移兵汀州。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景炎三年,南宋流亡小朝廷准备乘船逃雷州,不料途遇台风,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随着元军渡钱塘江下浙东南,追歼残宋势力。
      南宋末年,浙江全省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为避战乱,姚村始迁祖姚烈(宝庆丙戌年1226 –大德戊戌年1298年,舜帝109世孙),时年52岁,率51岁的妻子叶氏(宝庆丁亥年1227年 -元贞丙申年 1296年)和19岁的儿子姚有芭(开庆己未年1259-至顺辛未年1331年)一家三口,秉承祖先舜帝的制陶手艺,由绍兴会稽姚家埭迁居婺州兰邑纯孝乡十六都之龙山(即夏宅,今兰溪市兰江镇姚村)制陶卖陶。
      一天,元兵闯入夏宅,大肆烧杀抢掠,夏姓村民几乎被全部被杀,房屋也被烧光。碰巧姚烈一家这天外出到集市去卖茶壶,因而幸免于难。此后,夏宅的夏氏家族渐渐没落,不久即全部消亡。
      1279年,也即姚烈一家来到姚村的第二年,随着崖山决战的结束,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元朝最终消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中国。这一年,姚烈一家开始在夏宅废墟上重建家园,全家人一边种田,一边用祖传的手艺烧制茶壶,在集市上出售,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生活贫困,经济窘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2.1 元朝
      元朝(1271-1368年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元朝于1271年建国,自1279年灭亡南宋,再到1368年被明朝所灭,历时共89年。在元朝姚村仅有几户人家,居住在今姚村村南的夏宅道院附近,规模较小,处于村落形成初期。这个时期姚村村落发展的特点是:从绍兴迁徙到姚村的姚氏先祖通过制陶卖陶慢慢积累财富,购置了田地,建起了房舍,挖掘了水源,稳定了生活,奠定了家族发展的基础。
      宋朝末年元兵屠村时,始迁祖姚列(舜帝109世孙)一家三口因外出得以幸免。此后他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全家人一边种田,一边用祖传的手艺在村东新店岗烧制茶壶,以此维持生计,当年喜得孙子姚漠(祥兴戊寅年1278-至元己卯年1339),从始迁祖起连续三代都是单传,到第四代才有三个男孩,即姚漠所生的三个儿子,分别叫成身(元贞乙未年1295-?)、成家(大德戊戌年 1298-至正戊戌年 1358年)和成国(大德壬寅年1302-洪武庚申1380)。
      始迁祖姚烈夫妇和儿子姚有芭父一家三人用自己的辛勤耕作,渡过了战后最艰难的一段时光,由于过度辛劳,元贞丙申年(1296年)姚烈妻子去世,去世前将姚家红曲酒的酿制技术传给了儿媳,而后酿酒技术代代相传。二年后,即大德戎戊年(1298年)始迁祖姚烈也随之去世。时年儿子姚有芭39岁,孙子姚漠20岁。
      姚有芭与儿子两人扛起了家族的责任,改善了祖上制陶手艺,在村东新店岗继续烧陶卖陶,生意开始好转,慢慢积累了财富,购置了姚村周边的田地。有了土地也就有了希望,生活安定下来后开始建房,慢慢形成村落。天历己巳年(1329年)姚有芭妻子方氏去世,至顺辛未年(1331年)姚有芭也随之去世。
      至顺四年(1333年),也就是姚氏迁到夏宅的第56个年头,始迁祖姚烈的孙子姚漠发现了村中的地下水源,于是和他的三个儿子成身(38岁)、成家(35岁)和成国(31岁)在村中挖了一口深三丈直径三尺的大水井。井水甘美,大旱不竭,有了土地和干净卫生的水源后,从此姚氏祖先在姚村安定下来,生活逐年开始好转。
      第四代增字辈一共3个男儿,其中成身生了二个儿子(学耕、学读),成家生了三个儿子(学曾、学孔、学孟),成国也生了三个儿子(学禄、学善、学礼),也即到了第五代姚村再字辈有了八个男儿。从孩子的名字可见,姚姓祖先秉承祖训,以耕读传家,重视礼义廉耻。虽然默默无闻,但生活总算安定下来。到元朝末年(1368年),姚姓繁衍到第六代福字辈,共八户,人口从起初迁来的1户3人增加到8户30多人。
      洪武元年(1368年),第六代姚申姑(至正辛卯1351-永乐癸卯1423年)17岁,历史进入明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1.2.2 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明朝初期因夏宅夏姓人口的消失,姚姓人口的增加,夏宅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姚村成为取而代之的村名。
      明朝期间姚村是单一姚姓的村落,房子基本在潆溪以西。随着人口增加姚氏家族出现了宫、商、角、徵、羽等分支,是姚村发展欣欣向荣的一个时期,其特点:一是扩大了村庄的规模,建造了公厅,满足家族祭祀、丧葬和婚事的需要;二是出现了学馆,涌现出多名秀才,体现姚氏崇文重教的家传;三是在村南修建了祠堂,并开始编修《龙山姚氏家谱》;四是家族社会地位得到上升,各代都出现了饮乡宾,历代县、府尊送来牌匾称赞姚氏美德,成为濲西巨族,素封之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1. 家族繁衍
      明朝初期,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太祖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民开垦土地,降低徭役和赋税,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后期又从美洲引进番薯、南瓜、土豆、蚕豆、玉米、棉花等高产农作物。姚氏先民们适应历史潮流,耕读传家,开拓土地,埋头苦干,使家族平稳发展。官府的轻徭役薄赋税政策,大大提高了生育率。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起,姚村姚氏六世祖福字辈姚申姑的长子宗字辈员茂(洪武甲寅年1374-天顺丁丑1457)和次子员定(洪武戊午年1378-宜德壬子年1432)兄弟两人共生七子,人丁繁衍,家业始盛。其中,姚员茂生五子,起名为姚咏希(洪武癸酉年1393-景泰乙亥年1455)、姚咏时(洪武丙子年1396-成化庚寅年1470)、姚咏芳(建文己卯年1399-天顺甲申年1464)、姚咏和(建文辛巳年1401-?)、姚咏存(永乐丁亥年1407-成化庚寅1470年),为宫、商、角、徵、羽五派的始祖,自第八世起姚村分有支流。
      永乐十六年(1418年)起,第九世文字辈角祖育三个儿子
    繁衍为松竹梅三支。角松祖文三公姚善洪(永乐戊戌1418-弘治己酉年1489)、角竹祖文七公姚善恺(永乐壬寅1422-成化癸卯1483)、角梅祖文十二公姚善横(宜德丙午1426-成化戊子1468)。角梅传至第十三世睦字辈无嗣。
      永乐十三年(公元 1415年)起,商祖姚咏时生了个儿子,即:善稳、善达、善泰、善福、善江,宣德八年(1433年)延至孙子辈善稳儿子姚大昌(宣德癸丑1433-弘治甲子1504),育三个儿子为孝字辈,分为天地人三支。商天祖孝二公姚显济(景泰庚午年1450-?)、商地祖孝十四公姚显津(成化庚寅年1470-嘉靖壬午年1522)、商人祖孝二十二公姚显源(成化乙未年1475-嘉靖庚戌年1550)。
      明洪武年间,姚烈的第六代孙福三公姚申姑被选为饮乡宾,随后其子姚员茂在景泰年间恩受冠带,孙子姚咏时在永乐年间获得将仕郞,授正九品官职,咏时的胞弟咏芳在天顺年间获得饮乡宾。咏时孙子(善稳儿)行一公姚大昌在成化年间因蠲juān账(免账)授冠带,曾孙孝二公姚显济(第11世)在弘治年间因善行授冠带,在明朝姚村先后有八人被推举为饮乡宾,如下表所示:

    乡饮宾
    姚申姑(至正辛卯1351-永乐癸卯1423)
    福三
    姚咏芳(建文己卯1399-天顺甲申1464)
    瑞七
    姚滂(1482-1558年)恩授顶戴,建存义堂。
    孝四十三
    姚文荛(1549-1618年),给匾:耆德世宾,延宾乡饮
    姻十七
    姚文蔚(敬泉)(1551-1615年)汪邑侯推举乡约,
    刘邑侯延宾给匾曰:葛天逸叟,
    金华府尊周奉提学道 陈给匾:耆德
    姻二十二公
    姚汝广(1557-1623年)以寿冠带,邑府给匾:耆德
    明末建钟瑞堂
    姻三十五
    姚文业(1586-?)冠带邑侯给匾:有光爵脂,儒学教谕给匾:圣世耆英
    姻百五十九
    姚谅(1544-1628),享寿85
    睦一百
    恩授冠带
    姚员茂(1374-1457)
    宗八
    蠲账授冠带
    姚大昌(1433-1504)
    行一
    因善行授冠带
    姚显济(1450-?),建存德堂
    孝二
    以寿冠带
    姚瑽(1513-1590)
    友八十四
      乡饮宾一词,现代人鲜为人知,可“乡饮酒礼”制,在春秋时就已盛行。所谓“乡饮宾”,亦称“乡饮耆宾”,是由乡里举荐、皇帝恩准的德高望重、齿德俱优的贤能之人。诗经《仪礼·乡饮礼》中解释为“贤者为宾”,“乡饮宾”为旧时耆老乡绅之殊荣。我国自周朝开始评选乡饮宾,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按清制,乡饮宾的人选主要是本籍致仕官员或年高德劭望重乡里者。评选乡饮宾,需由当地士绅推荐,州县学官考察,然后出具“宾约”(被举荐者籍贯、年庚、出身、事迹等),报知县(或知州、知府)复核,复核通过后逐级上报,由潘台(副省长)转呈巡抚(省长),由抚院(省政府)咨送礼部,由礼部呈皇帝批准。被皇帝批准为“乡饮宾”。朝廷会赏给顶戴品级,地方政府还赠送匾额以示祝贺。乡饮宾享有参加地方官吏主持的“乡饮酒礼”的待遇,这种酒礼是一种尊贤敬老的宴乐活动。
      《明史》纪录:“洪武五年,诏礼部奏定乡喝酒仪,命有司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于校园,民间里社亦行之。”至洪武十六年朝廷决议:每岁正月望日、十月朔日为行乡喝酒礼之日,举办所在为各府、州、县之儒学。参与职员:主席位一人,以各府、州、县之主座充之;宾席位一人,以本府、州、县致仕在籍之士大夫并德誉一方者充之;僎席位一人,致使仕之士大夫或耆彦硕德者充之,若无,则以县丞或主簿充之;介宾、三宾席位数人,席位均次于僎宾。
      清朝乡喝酒礼于每一年正月十五与十月月朔各举办一次,由各府、州、县正印官掌管,在儒学明伦堂举办。参与乡喝酒礼的高朋统称乡饮宾,乡饮宾分为乡饮大宾、乡饮僎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诸宾皆原籍致仕官员或年高德劭、望重乡里者充之,乡饮宾之人选由当地学官调查,并出具“宾约”,报知县(或知州、知府)复核。复核通当时还要逐级上报,由藩台转呈巡抚,由抚院咨送吏部,由吏部呈天子同意。被天子同意为“乡饮宾”的人,朝廷都要赐给顶戴等级,地方政府还要赠予匾额以示恭喜。
      乡饮大宾、乡饮僎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皆有名额限定,以乡饮大宾为尊,名额一人;乡饮僎宾次之,名额一人;乡饮介宾又次之,名额数人;乡饮众宾更次之,名额多人。乡饮诸宾项目各别,当年的乡饮宾相似今日的县政协委员,行乡喝酒礼就现在日召开的县政协大会。
      得益于制陶和酿酒手艺,经过十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姚氏家族慢慢富裕起来,据姚氏宗谱记载,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姚烈的第十四代孙姚敬泉时,姚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之家。

      明代,家族从第6代福字辈繁衍到第15世任字辈,首次修建了姚氏祠堂和家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2. 村落建设
      明代中叶起姚村人丁、物业兴旺,是村落建设的兴盛时期,不仅兴建宅居,还兴建祠厅和庙宇。村南的下陇庙、村北的存德堂、村东的如德堂、崇德堂皆建于明嘉靖年间;村南的姚氏祠堂、潆溪东岸的逸老堂、村中部的永庆堂、村南的余庆堂建立于明万历年间;村北的萃德堂、村南的钟瑞堂建于明代后期。
      嘉靖元年(1522年)在十一世孝字辈商地祖姚显津(成化庚寅年1470-嘉靖壬午年1522)倡导下,位村东建起了如德堂,俗称福建店;嘉靖三年(1524年)在十一世孝字辈、商人祖姚显源(成化乙未年1475-嘉靖庚戌年1550)倡导下,为村东建造崇德堂,俗称大厅,随后又建树德楼。嘉靖年间商天祖姚显济(景泰庚午年1450-?)在村北建起存德堂。每座厅堂的命名都有着“德善为本”的寓意。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姻二二公商人姚敬泉(1551-1615年)捐助基地,村南120米,姻二公商天姚见山(1532-1600)、姻八公商人姚文炳(1542-1601)主持建造大祠堂。
      万历五年(1577年),姻二十一公商地姚文言(1551-1617)位村南建起了余庆堂;万历八年(1580年)睦五公商人姚厅泉(1515-1583)位村东南建起了逸老堂,俗称前后厅;万历46年(1618年)姻九十一公商人姚文略(1573-1632)位村中部建造了永庆堂。
      下陇庙,俗称本保殿,坐落在村南龙山下,始建于明代中叶;
      明末,任五十六公郡痒生姚尚贤商人(1586-1654)在村北置建萃德堂,俗称卸厅;姻三十五公乡饮宾角竹姚汝广(1557-1623年)建造钟瑞堂。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姚敬泉捐助地基,姚见山、姚文炳主持修建了姚氏家庙恭洁堂,俗称大祠堂。万历34年(1616年)腊月,首次编撰姚世宗谱成书。姚村世重门第,崇尚修建祠堂和修篡家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3. 崇文重教
      姚村继承了姚氏家族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明万历28年(1600年),姚敬泉在社山麓(今称后门山)创办豸山书院,据《兰溪市志》载:“豸山书院:姚敬泉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创办,址在姚村社山之麓,四方文士肄业其间。”
      姚村豸山书院是兰溪市最早的学馆之一。学馆为族人子弟提供免费受教育的机会,还为学生免费提供纸笔和砚墨等学习用品,因此就算家境贫寒的族人也可以就读。
      豸山书院聘请名士任教,选拔有一定社会名声的人,有较高国学修养和教学能力者为师。明万历三年专门给学官发敇谕,要求学校:务求明师责成,其行止有亏及训诂旬读音韵差谬、字画不端、不通文理者,即行革退。同时对教师的品行也有所规定,教师必择学中品行端方、经义明通、文理优长者,由阖邑士绅公举,由县具书延聘,不得阿私所好,随意邀致。
      豸山书院主要教学内容是识字、写字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低年级蒙学教育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昔时贤文》等启蒙书籍。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以及《历代名臣奏议》、《资治通鉴》、《大学衍义》和《性理大全》等书籍。
      姚敬泉谢世后,由其长子尚道、三子尚贤秉承父业,至顺治十一年(1654年)尚贤谢世后停办。父子两代兴学执教50余年,开智育才无数,为姚村及四邻乡村造就众多人才。据家谱统计明朝期间,姚村一共出了18位秀才,其中包括府庠生、郡庠生7人,邑庠生10人,将仕郎1人;另外还有太学生4人。见下表:
    级别
    名字,出生年月
    家族排行
    将仕郞
    姚咏时(1396-1470)
    瑞六
    姚厅泉(1515-1583)以输粟授吏目镌名县志,1580年建逸老堂,
    睦五
    府痒生
    姚瓒(1499-1583年)
    友二十八
    姚文达(1573-?)
    姻八十九
    姚尚本(1574-1647)
    任十八
    姚尚伦(1581-1642)
    任三十五
    姚尚贤(1586-1654),明末建萃德堂。
    任五十六
    姚尚黻(1636-1668)
    任二百七十六
    郡痒生
    姚廷珪(1600-1660)
    圣二十八
    邑痒生
    姚鞭(1509-1568年)
    孝九十六
    姚铎(环溪)(1517-1600)任府经历
    睦九公
    姚直(1537-?)
    睦六五公
    姚文谟(1536-1579),去游太学生任云南临安建水州吏目,建水州知府事
    姻三公
    姚尚道(1571-1643)
    任十六
    姚尚元(1576-1633)
    任二十三
    姚文潆(1588-1633年)
    姻百六十五
    姚廷番(1594-1663
    圣十八
    姚尚宏(1603-1644)
    任一百十七
    姚廷匡(1610-1671
    圣六十四
    太学生
    姚尚雅(1580-1658)
    任二十九
    姚尚敦(1581-1640)
    任三十六
    姚尚彦(1588-1641)
    任六十三
    姚尚鲁(1593-?)
    任八十三
      将仕郞,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九阶,即最低一阶,从九品下。唐代自开府至将仕郎,为文散官,共二十九阶。唐宋从九品下为将仕郎,金升为正九品,元升为正八品。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金、元、明将仕郎下,尚有登仕佐郎、将仕佐郎两阶。
      庠生:庠是古代学校之名,故学生称庠生。后来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生员是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后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经过县州级考试,即'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

      太学生:在太学里就读的学生。太学即国学。是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 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4. 德善文化
      太史公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明德是指人的完美德性,是一个道德概念。《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认为明德比粮食更重要,更馨香。《礼记·大学》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说大学之道,在于对明德发扬光大。
      据《尚书》、《史记》、《稽古录》等经、史书籍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后欲退位,要“明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继承帝业,众皆推荐“有鳏在下,曰虞舜”,由此可见,虞舜是具备了“明德”条件方被推荐、被举用的。虞舜在三十岁之前,以孝闻名,“孝感天地”,在家庭伦理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已经闻名遐迩。三十岁后被尧举用,辅佐尧帝,从摄行天子事到做摄政帝到践帝位,其德行操守日臻完美。故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太史公一个“德”字,概括了舜帝一生的功绩;一个“皆”字,概括了舜帝对黄帝以来的事业的全面完成;一个“始”字,概括了舜帝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代的深远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大致可以分为黄帝肇始奠基、颛顼、帝喾添砖加瓦、尧帝竭力推进、舜帝全面完成四个阶段。
      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作为舜帝重华的后裔,姚氏一直秉承着孝悌、忠直、重学、廉俭、睦邻等传统德美。在姚村成族后,即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弟友爱、和睦邻里的家风,使家族内在联系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自立于社会而受到赞扬。据龙山姚氏家谱记载,明代姚村的德善文化就非常盛行,因而经常受到官府的褒奖。
      继宗八公员茂恩授冠带后,行一公姚大昌蠲账(与我国免除非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债务类似,消掉贫苦人家所欠的账)授冠带,孝二公姚显济因善行授冠带,孝四三姚滂授冠带,姻八公姚文炳恩授冠带,姻二十一公姚文言以寿冠带、邑府给匾耆德。最为突出的是姚厅泉、姚文铳和姚敬泉博学好公,乐为善举,为邻里所赞颂。姻二十二公姚敬泉的四个儿子均有功名(长子尚道邑痒生、次子尚本府痒生、三子尚贤郡痒生、幼子尚彦太学生),兰溪刘邑侯在宴宾席间当众送匾“葛天逸叟”,金华府尊周奉提学道陈匾曰“耆德”,赞其贤德,隆老人懿名。姻三十五公姚汝广邑府给匾耆德。
      自姚敬泉开始,姚村姚氏“耕读传家、怜贫救急、乐善好施”的名气开始在当地社会传播。
    褒奖类型
    名字
    辈分
    官府送匾额
    姚文荛(1549-1618年),给匾:耆德世宾,延宾乡饮
    姻十七
    姚文蔚(敬泉)(1551-1615年)汪邑侯推举乡约,
    刘邑侯延宾给匾曰:葛天逸叟,
    金华府尊周奉提学道 陈给匾:耆德
    姻二十二公
    姚汝广(1557-1623年)以寿冠带,
    邑府给匾:耆德
    姻三十五
    姚文业(1586-?)冠带
    邑侯给匾:有光爵脂,儒学教谕给匾:圣世耆英
    姻百五十九
    恩授冠带
    姚员茂(1374-1457)
    宗八
    姚大昌(1433-1504)蠲账授冠带
    行一
    姚显济(1450-?),建存德堂,因善行授冠带
    孝二
    输粟授吏目
    姚厅泉(1515-1583)以输粟授吏目镌名县志,1580年建逸老堂,将仕郞
    明清时,富家子弟为得功名、官职而捐纳财货于官府,称输粟。吏目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明于知州下有吏目掌文书
    睦五
    官府送匾额
    姚镜(1542-1614),
    县令程君给匾:尚义。
    金华府通判马公给匾:耆德、赐冠带,又乡约推举孝行,县尊刘公给匾:耆修
    睦九十三
    夫人徐氏早年守寡(结婚二年夫24岁去世,有遗腹子),有匾:槽糠闲德无暇闺贞永笃
    有匾额励志承欢四字顶敬仪堂前层。
    结二载之夫算年已鹄首植遗腹之子奉姑尤能宜家二载分鸶一孤遗妊纺绩以供甘肯温靖雅称槽糠闲德无瑕闺贞永笃
    睦百二十八
    姚文炳(1542-1601)恩授冠带,为人耿直,
    给匾:尚义,建造祠堂出力多
    姻八公
    姚文言(1551-1617)以寿冠带、邑侯给匾:耆德
    1577年建余庆堂。
    姻二十一
    姚尚俸(),府尊给匾:德重乡评
    任三十四
    姚尚伟(1605-1682),邑尊给匾 嫓德齐眉
    任百二十六


      冠带,是指帽子和腰带。《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也指戴帽束带。《战国策·楚策一》: “秦王闻而走之,冠带不相及。”古代把戴帽子、束腰带作为文明的标志。《韩非子·有度》: “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冠带,为文明的象征。“冠带”的“冠”字与“官”谐音,冠和带又是官和运气的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2.3 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1644年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社会整体上属于繁荣稳定时期,姚村人的社会地位继续上升,村落建设在质量上有了飞跃,齐政堂、慎德堂、雨台和锁潆桥都是清代建造的。
      清代,姚氏家族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和富裕程度的提高,是姚村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其聚落出现以下特点:一是继续扩大了村庄的规模,特别是提高了建筑的质量;二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出现了多名朝廷命官;三是从传统的农业向金融和工商业发展,涌现出富甲一方的商业巨子;四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开始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创建了戏台、戏班,家族有了著名画家和名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7:15 , Processed in 0.1345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