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9|回复: 0

董婧宸|姚觐元日记版本及价值述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05
  • 签到天数: 329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11-29 09: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11-29 09:21 编辑

    姚觐元日记版本及价值述略
    董婧宸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董岑仕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作者简介
    董婧宸,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说文》学、训诂学、章黄学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传抄、借阅与校刊:清代《说文解字》的版本流传与刊刻考”等,发表论文数十篇,曾整理出版《姚觐元日记》等书。
      董岑仕,文学博士,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学与文献,曾整理出版《王安石诗笺注》等书。

    提要: 姚觐元(1824—1890)是嘉庆四年己未科状元姚文田之孙,历宦京师、四川、湖北、广东。姚觐元日记今存稿本三部,抄本四部。在日记中,姚觐元翔实地记录了他与张之洞、丁宝桢、张树声、曾国荃等政界人士的公务往来,及他与缪荃孙、郑知同、丁日昌、陈澧、吴大澂、陆心源等学人的交游酬赠,抄录了他获见获知的邸抄、科考内容,涉及户部减漕、四川教案、广东海防等重要历史事件。姚觐元以咫进斋刻书和藏书闻名,其日记中,也记录了他经眼、购藏和刊刻的金石图书情况。姚觐元日记对了解同光之际的政治史、科举史、社会史、书籍史和书画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姚觐元咫进斋日记版本




    姚觐元,原名经炳,字裕万,号彦侍,亦作彦士,又号叠翁、复丁老人等,藏书处名咫进斋,浙江归安人。道光三年十二月初二日(1824年1月2日)生于北京,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顺天乡试举人。同治元年(1862)签分户部,在部十年。同治十年授分巡川东兵备道,同治十一年到任。光绪四年(1878)授湖北按察使。光绪五年授广东布政使,光绪六年到任,光绪八年为户部尚书阎敬铭弹劾落职。晚年侨寓苏州,光绪十六年十月七日(1890年11月18日)去世。关于姚觐元的生平,姚慰祖《彦侍府君行状》、葛起鹏《彦侍公墓志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姚学邃纂修《吴兴姚氏家乘》,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姚觐元为嘉庆四年己未科状元姚文田之孙,一生致力于藏书、刻书。姚觐元去世后,其子姚慰祖旋于次年去世,咫进斋的大部分藏书,于光绪三十四年经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协调,售与清学部图书馆,今藏国家图书馆(本文引及姚觐元日记,已整理的部分,均据姚觐元《姚觐元日记》,董婧宸、董岑仕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22年。未整理的部分,均据湖北省委党校藏姚慰祖抄本并注出年月。关于姚觐元生平、藏书、刻书的情况,可参赵红娟《姚觐元、姚慰祖父子生平与藏书活动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3期;王东江《姚觐元藏书、刻书活动考略》,《2016年中国古籍整理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28—235页;赵兵兵《咫进斋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22年等。)。姚觐元有记日记的习惯,其子姚慰祖亦曾整理并摘抄姚觐元日记。今姚觐元日记,存稿本三部,抄本四部,各本情况如下:
    《咫瞻日识》一册,稿本,今藏上海图书馆(线善817470),为姚觐元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至十二月由长沙至荆州,取道襄樊回京供职期间的日记。末有杂记,包括王公百官服色、刘子迎同席、湘南簪集等事。原装赭色书衣,姚觐元行书手题“咫瞻日识”。稿纸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半叶八行。后补蓝色书衣,朱笔隶书题“咫瞻日识(归安咫进斋主人姚彦侍先生手写日记稿本)”,钤“汉万石君后”朱方、“经饴旧主”朱方。卷端钤“行己有耻”朱方、“卓观书巢”白方、“意在潇湘云水之盦”白长、“徐澂经眼”朱方、“聚书为巢”朱方、“上海图书馆臧”朱长。日记末“王公百官服色”之札记末叶,钤姚觐元孙姚绳武“归安姚绳武藏书”白方、“咫进斋传书”白方。另有夹叶,钤“柴门临水稻花香”白长、“卓观斋”朱椭。
    《姚觐元日记》一册,稿本,今藏浙江图书馆(善001485),为姚觐元光绪元年日记,卷端署“同治十四年”。末有杂记,包括摘录江藩《国朝经师经义目录》、摘录《说文解字》之徐铉俗字按语。赭色书衣,书衣无题。稿纸蓝格,四周单边,白口,双鱼尾,半叶十二行。卷端钤陶承杏“杏卿陶承杏印”白方、“浙江图书馆臧书画印”朱长。
    《弓斋日记》十二册,稿本,今藏上海图书馆(线善792100-11)。各册稿纸行格、大小不一,后加衬纸,并改装分册。其中,第一册和第二册为姚觐元同治十三年日记,原为一册,稿纸红格,四周双边,白口,版心上有“三元及第”字,版心下有“攀桂堂”字,半叶九行。第一册首叶题“甲戌”,第二册末有杂记,为周密《武林旧事》摘抄,及姚觐元收发信件记录。第三册和第四册为姚觐元光绪四年和光绪五年日记,原为一册,稿纸红格,四周单边,白口,双鱼尾,半叶十行。原装赭色书衣题“戊寅日记”,又右侧题“己卯附”。第五册和第六册为姚觐元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光绪九年日记,原为一册,稿纸红格,上下两栏,白口,单鱼尾,半页九行。第七册和第八册为姚觐元光绪十年一月至九月五日日记,原为一册,稿纸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下有“德润生”字,半叶九行。原装赭色书衣题“甲申日记(上)”,又右侧题“起正月朔讫九月五日”。第九册为姚觐元光绪十年九月六日至十一月三十日日记,稿纸同第七、第八册。原装赭色书衣题“甲申日记(中)”,又右侧题“起九月六日讫十一月三十日”。第十册和第十一册为姚觐元光绪十三年至光绪十五年日记,原为一册,稿纸绿格,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上黑口,版心下有行书“咫进斋”字,半叶十三行。原装赭色书衣稍有残损,题“丁亥日记”在中,“戊子续记”在左,“己丑再续”在右,又右侧题“起戊子〔似旁改作‘丁亥’,旁改字残〕正月,讫己丑二月。内〔下残,旁注‘此下缺“自四月十二”计五字’〕日至十月晦因大病,未记。老〔下残〕”。第十一册末有杂记,抄录家人生日、盐公堂同人、戊子年苏城节气、友朋字号住址等。第十二册为姚觐元光绪十六年日记,稿纸蓝格,四周单边,白口,双鱼尾,半叶十二行,与浙图藏光绪元年日记稿纸相同。原装赭色书衣,题“弓斋日记”,又右侧题“庚寅”。末有杂记,为姚觐元借条底稿、友朋字号住址。第一册护叶钤“言言斋善本图书”朱长,其余各册护叶,多钤“吴兴周越然藏书之印”朱方,卷端钤“曾留吴兴周氏言言斋”白长、“上海图书馆臧”朱长,卷末间见“周越然”朱方。书前另夹有杨寿祺夹签一纸。周越然《言言斋藏书目》著录。
    《弓斋日记》四册,姚慰祖摘抄本,今藏湖北省委党校。第一册为同治二年、同治四年、同治七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的日记摘抄。第二册为光绪二年、光绪三年的日记摘抄。第三册为光绪四年、光绪五年、光绪六年的日记摘抄。第四册为光绪七年、光绪八年、光绪九年的日记摘抄,至光绪九年四月二十八日止,下缺。日记内容,为姚觐元历任户部、川东道、湖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期间的日记摘抄。各册蓝色书衣,题“弓斋日记”,无钤印。稿纸蓝格,左右双边,白口,版心上方镌有“集韵□声”字,半叶十一行。正文遇“田”“衡”“觐”字多缺笔。各卷卷端,载姚觐元当年任职,各年年末亦有题识,记录日记存佚和起讫情况,反映出摘抄本摘抄时姚觐元日记之状况,以下逐卷录出:
    癸亥日记,供职农曹。
    按,癸亥日记十一月以下全佚,甲子日记全年均佚。
    同治四年岁在乙丑,时官户部。
    按,乙丑日记自六月二十四日以下佚,丙寅、丁卯日记,两年全佚。
    同治七年岁在戊辰,供职农曹。
    按,戊辰日记原本已佚,兹于抄本过录,悉仍其旧,未尝有所增损也。其己巳、庚午两年日记,则已全佚矣。
    同治十年岁在辛未春正月,供职农曹。
    按,辛未日记,自三月十八日以下佚。又壬申、癸酉两年日记均佚。
    同治十三年岁在甲戌,分巡川东。
    按,甲戌日记,自七月十五日以下佚。
    光绪元年岁在乙亥,分巡川东。
    按,乙亥日记,全年无阙。
    光绪二年岁次丙子正月,分巡川东。
    按,丙子日记,全年无阙。
    光绪三年岁在丁丑,分巡川东。
    按,丁丑日记,全年无缺。
    光绪四年岁在戊寅,分巡川东。
    按,戊寅日记,全年无缺。
    光绪五年岁次己卯,陈臬楚北。
    按,己卯日记,自是月十三日以下原佚。
    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开藩粤东。
    按,庚辰日记,是月二十以下佚。
    光绪七年岁在辛巳,开藩粤东。
    按,辛巳日记,正月至五月全佚,六月以后完全无缺。
    光绪八年岁在壬午,开藩粤东。
    按,壬午日记全年无缺。
    光绪九年岁在癸未正月。
    书中另有贴签多则,补摘日记并贴入相应日期附近。据所记文字来看,知摘抄时除同治七年据抄本过录外,其余各卷似皆依日记原稿。又摘抄本从同治二年起,迄光绪二年十月初三日,除无原稿之同治七年外,日期皆有干支,然自光绪二年十月初四日起,日期无干支,第一册另有红纸夹签一,正面书:“弓斋日记卷之一(癸亥),供职农曹。”背面又书:“弓斋日记卷之一(癸亥),供职农曹。日上干支不必写。”又按,光绪二年姚觐元在川东道任时,曾翻刻曹氏楝亭本《集韵》。光绪五年姚觐元在湖北按察使任上,又自马铭(芝生)处借得其兄马钊(远林)之影明州本《集韵》,并命小胥影抄,原拟在广东刊刻(姚觐元光绪六年二月二日日记:“得马芝生书,允将所借景宋本《集韵》及哲兄远林舍人校勘记并顾抱冲手校曹本携往粤东重刊后再行交还。”)。据行款看,楝亭本半叶八行,明州本半叶十一行,则摘抄本日记所用半叶十一行稿纸,当为姚觐元影摹明州本《集韵》时所用稿纸。又据摘抄本缺笔,推知此本当为姚觐元之子姚慰祖的摘抄日记。姚慰祖摘抄本涉及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四年、光绪五年、光绪八年及光绪九年日记,今存姚觐元日记稿本,摘抄本各年年末题识所记的日记起讫情况,仅光绪八年、光绪九年不同,其余悉合。光绪八年,姚慰祖摘抄本题识云“壬午日记全年无缺”,今姚觐元稿本有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末部分,与光绪九年之日记稿纸相同,自为一册。可知姚慰祖摘抄时,光绪八年一月至十一月二十二日的部分当另为一册,且完整无缺,今已佚失。光绪九年,姚慰祖摘抄本仅至四月二十八日,此册下尚有多叶空叶,姚觐元稿本则整年完整。可知姚慰祖摘抄日记的工作,或因故中辍。另外,姚慰祖摘抄本涉及的同治二年、同治四年、同治七年、同治十年、光绪二年、光绪三年、光绪六年、光绪七年及光绪八年一月至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今姚觐元日记稿本佚失,仅存姚慰祖摘抄本,弥足珍贵。比较姚觐元日记稿本和摘抄本可知,姚慰祖摘抄日记时,间有日月记事前后移易合并,但大体保留了姚觐元日记的梗概。


    (清)姚觐元著  董婧宸、董岑仕整理《姚觐元日记》
    凤凰出版社,2022年10月


    《弓斋日记》二册,为姚慰祖摘抄本的过录抄本,今藏上海图书馆(线普371528-29)。赭色书衣,第一册书衣题“弓斋日记”,又右侧题“姚觐元日记,记官部曹及川东道时事”,第二册书衣仅题“弓斋日记”。稿纸红格,四周双边,半叶八行。结合姚慰祖摘抄本和上图摘抄本的分册、卷端、日期干支、签条看,上图摘抄本系自姚慰祖摘抄本过录,今仅存两册,即对应姚慰祖摘抄本的前二册。姚慰祖摘抄本第一册有红纸夹签(详上),上图摘抄本的卷端、日期干支,均据夹签格式抄录。如同治四年日记,上图摘抄本卷端改题“弓斋日记卷之二,乙丑,时官户部”;光绪三年日记,上图摘抄本卷端改题“弓斋日记卷之八,丁丑,分巡川东”等;又日期干支,姚觐元日记稿本逐日记录,姚慰祖摘抄本前半亦有日期干支,上图摘抄本则无。上图摘抄本在过录时,行款不依底本,又将姚慰祖摘抄本贴签中补书的日记抄入正文,间有贴签混乱而岁月错置者,见同治十三年二月、三月日记下;又偶有整行脱漏,见光绪三年六月初七、初九日日记下。此外,上图摘抄本中,也有个别误认草书的错讹。
    陈乃乾摘抄《弓斋日记钞》,事见瞿凤起《书〈弓斋日记钞〉稿本后》。今有上海图书馆藏《弓斋日记钞》一册(线普025914),稿纸黑格,四周单边,黑口,半叶十二行,版心书“弓斋日记钞”(上图所藏《弓斋日记钞》与上图所藏沈毅(韵斋)感峰楼抄本《咫进斋善本书目》(书号433918—19),抄手相同,参赵兵兵《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与〈咫进斋善本书目〉关系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22年第2辑。)。又常熟图书馆藏瞿凤起抄本《弓斋日记钞》一册(016561),稿纸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半叶十五行。上图和常图二本,卷端均题“弓斋日记钞”,署“归安姚觐元原稿,海宁陈乃乾校录”,内容大体相同,行款略异,俱当出陈乃乾校录抄本。陈乃乾摘抄时,不录年月,但录关乎书籍掌故者,间附陈乃乾按语,介绍相关书籍递藏等情况。时周越然、陈乃乾、瞿凤起均寓沪上,从内容看,陈乃乾摘抄本的内容,俱自周越然旧藏姚觐元稿本《弓斋日记》十二册而出。瞿凤起又自陈乃乾处传录,瞿凤起抄本天头偶见瞿氏按语。由于周越然旧藏本《弓斋日记》今存,陈乃乾摘抄本的价值相对有限。
    2022年,凤凰出版社出版了由笔者整理的《姚觐元日记》,据当时访得的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常熟图书馆藏姚觐元日记稿本和抄本整理。整理时,仍存姚觐元稿本的部分,以稿本为底本整理,参校上图《弓斋日记》抄本,并附入陈乃乾、瞿凤起《弓斋日记钞》的按语。仅存上图《弓斋日记》抄本的部分,以抄本为底本整理。姚觐元在各册日记后所记的杂项及《弓斋日记》杨寿祺夹签,则收入附录,另附周越然《言言斋藏书目》、瞿凤起《书〈弓斋日记钞〉稿本后》两则。2023年夏,蒙尧育飞先生告知,湖北省委党校藏有姚觐元《弓斋日记》。岁冬,造访武汉,得到了湖北省委党校图书馆的帮助,查阅《弓斋日记》,并根据稿纸、签条和文字,知其为姚慰祖抄本,亦为上图藏《弓斋日记》抄本的底本。姚慰祖抄本第三、第四册部分,上图抄本缺,特别是其中涉及光绪六年、光绪七年、光绪八年正月至十一月的部分,今稿本不存,关涉姚觐元在湖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任上的相关史事。目前,笔者已补充整理了这一部分的日记,并重据姚慰祖抄本核对了之前出版的整理本,订正了原整理本的部分脱文和误字,预计后续将会出版增订本。
    姚觐元出生于状元之家,而以军功入仕。在日记中,详实记载了其历官和交游情形。在户部任上,姚觐元曾参与议定苏、杭减漕章程,又在通州、天津处验收海运米漕。在川东道任上,姚觐元与四川总督吴棠、李翰章、丁宝桢,四川学政张之洞、四川按察使方濬颐等人有公务往来,也与缪荃孙、章寿康、郑知同等在川学人时有交游。姚觐元在渝期间,留意采买桑秧、劝办蚕桑,亦重视文教,在府学重模石鼓、筹办礼器,并参与办理中外交涉事件,接洽法籍川东主教范若瑟、白德哩及法国参赞赫捷德等人,处理黔江教案、涪州教案、江北教案,又曾奉命照料日本留学生竹添进一郎。在湖北按察使任上及进京觐见期间,与莫绳孙、张之洞、缪荃孙、朱一新、钱振常、朱逌然等学人互有交流,酬赠书籍。在广东布政使任上,姚觐元与两广总督张树声、曾国荃,广东巡抚裕宽,广东按察使倪文蔚、龚易图,广州将军长善等人有公务往来,也与丁日昌、方功惠、周星诒、陈澧、陶福祥、李文田、廖廷相、黄槐森、张鼎华、叶衍兰等在粤学人时有交游。姚觐元在粤期间,在海防军事上措力尤多,如随总督和巡抚检阅广东海防炮台,阅视李鸿章主持购买并由丁汝昌从英国驶回的炮船,参与营办实学馆等。姚觐元亦留意文教,除光绪八年秋闱外,又倡议修补学海堂书版。退居苏州期间,姚觐元与潘祖荫、吴大澂、陆心源、钱振常、钱念劬、宗湘文、宗子戴、费念慈、潘遵祁、吴昌硕、俞樾、郑文焯、李赓猷等在苏的政界学界人士亦时有来往,诗酒雅集,互通书籍,品鉴书画。姚觐元日记中的相关记录,足可与相关历史档案和文献记载对读。


    《说文新附考》序,清咫进斋丛书本


    姚觐元每至一处,亦会寻访胜迹,书于日记。如历年在京期间,姚氏曾造访陶然亭、龙树寺、广济寺、极乐寺、贤良寺、法源寺、厂庙、三海等处。在川之时,曾寻访觉林寺、岑公洞、太白岩、天生城、文殊院、草堂寺、青羊宫、瞿塘峡、白帝城、先主庙等处。在鄂之时,曾游历黄鹄山、宝通寺等处。在粤之时,曾踏访学海堂、越华书院、粤秀书院、菊坡精舍、实学堂等书院学堂,并前往潘氏海山仙馆、南海神庙等处。寓居吴门,曾游览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虎丘、玄妙观、观前街等地。如同治二年八月初八日日记:
    峨卿约游三海,以有工程,故得入也。初登紫光阁,观功臣画像,遂至丰泽园、春耦斋,登瀛台,由勤政而出,至北海,由庆霄楼登白塔山,复至湖光浮玉后宫,登阅古楼,观三希堂石刻,由大西天、阐福寺、浴兰轩出琉璃门,归寓。
    这则日记,记述姚觐元与陈介璋(峨卿)同游三海,也为今人留下了同治时期三海景致的珍贵记录。
    姚觐元在日记中,对时令节日、同僚寿辰、儿女嫁娶、弥月剃头、周岁抓周等风俗详加记录。如,姚觐元光绪二年在渝、光绪五年在沪期间,曾分别请人照相,这是西式摄影传入内地和港口的缩影。又如,姚觐元光绪年间途经赣州、南雄州、韶州等地,自地方官员处了解到轮船通航后,内陆关口商贾稀疏,关税减少,地方萧索,也反映出当时贸易由陆运向航运的转型。再如,光绪十年正月十五日,姚觐元记都门度岁之情形:
    新年景象萧条,绝不闻花炮锣鼓声,而灯市更无论矣。窃谓新岁之乐,莫乐于都门,而逛厂尤乐中之乐。酒余茶罢,偕二三知己,徘徊于火神庙畔,偶得一书一画,或一砚一炉,即携手酒楼,相与流连叹赏,迨笼烛而归,而家人妇子方掷选格未已。此景此情,何可多得!至公宴之盛,亦非他处可比。先公铁门邸第之南,有文昌会馆,士大夫宴会地也。自正月二日内阁团拜后(军机处在宣武门大街才盛馆,亦初二日。此外如刑部秋审处之初四日,则有定期而无定处。都察院之天和馆,在西柳树井煤市街口外,则有定处而无定期),各衙门暨各科同年、各省同乡,陆续团拜(京师演剧分两涂,一曰戏园,如广德楼、庆乐园等处,专卖戏,以座计钱,无酒筵;一曰戏庄,如文昌馆等处,则衣冠之会,以筵席为主,不空卖戏。然戏庄演剧亦有不同,有馆人定戏而招人定席,名曰搭桌,有本家自定戏而用筵席,名曰包庄。大抵客少则搭桌,客多则包庄,此其大较也。若夜戏,则惟戏庄有之,戏园有禁)。元宵时,夜戏尤盛,丝竹管弦与爆竹声若相和答。馆左右有小市肆,亦皆然灯应节。犹记其左畔东向一家,本裱糊店,每元夕将近,辄暂辍本业,作元宵(京师呼上元所食之粉团以此)以售,团团者堆几盈案,又沸汤于釜,以待人之来食。其门悬一灯,联句云:“明月夜明明月夜,看灯人看看灯人。”自余少时,以至宦蜀之岁,岁岁如此。
    姚觐元出生在祖父姚文田在宣南的铁门胡同官邸,至同治十一年出都赴川东道任,姚氏早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这则日记,为晚年寓居苏州时所作,生动地追忆了北京新春的厂肆逛书、各处团拜、戏园戏庄、燃放爆竹、煮售元宵等民俗。
    姚觐元自任职四川以来,陆续刻印《集韵》《类篇》《礼部韵略》《说文解字系传》《咫进斋丛书》等书。在其日记中,备载其经眼、购藏、校刊、赠送图书的情况。如,光绪初年在四川时,姚觐元曾自章寿康借《古今韵会举要》《类篇》《礼部韵略》,姚觐元刊刻《三韵》,其中《类篇》《礼部韵略》底本即章寿康藏本,而咫进斋旧藏《古今韵会举要》抄本,今藏国图(字158/685.3)。姚觐元亦曾请余恩鸿协助修版印行《说文解字》,并参与《说文检字补遗》等《咫进斋丛书》的刊刻工作。日记中,亦有他将在川东道刻成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系传》及《三韵》等书赠送友朋,并向张之洞、郑知同询问《说文新附考》等书的记录(关于姚觐元修补印行合州本《说文解字》,可参董婧宸《毛氏汲古阁本〈说文解字〉版本源流考》,《文史》2020年第3辑;关于姚觐元刊刻《说文解字系传》,可参郭立暄《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第393—405页。)。他也留意祖上之著作,如在川东道时编次其父姚衡《小学述闻》《寒秀草堂笔记》,刊入《咫进斋丛书》,又请张之洞为其先祖姚文田《说文解字考异》撰序、请郑知同订补《考异》,后于光绪五年至六年间,自沈秉成处得姚文田清稿本《考异》(国图A02102)(参姚觐元光绪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光绪五年正月十三日日记。又姚觐元光绪六年四月十八日日记,记载姚慰祖(皂皂)自沈秉恩(仲复)处借得姚文田清稿本《说文解字考异》一事:“皂皂从仲复四兄假得《说文考异》,上有先公手迹,盖第三次清本,往在屠家坝失去者,仲复始于上年收得之,卷端已补《玉篇》,《类篇》仅一卷,容当续成之,特稿本又须另写矣。”关于姚觐元校勘姚文田《说文解字考异》及相关传录校本、传录抄本的情况,可参赵兵兵《〈说文解字考异〉文献学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23年第2辑。)。在广东时,姚觐元修补姚文田《说文声系》版片,请林贺峒编次林则徐信札,倩陈澧弟子陶福祥校勘《大唐类要》,并向丁日昌传录《毛诗要义》《礼记要义》。在苏州时,姚觐元及其子慰祖,也流连书肆,购得了不少宋元旧本,并记录了书商送阅的名家批校、收藏的善本古籍的行款钤印题跋情况。如,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三日,吴大澂(清卿)造访,姚觐元“出晋碑及诸铜器、宋拓碑帖、宋贤墨迹、宋板书籍,共观之,至夜分环饮,尽欢而散”。又如,光绪十三年四月八日,姚觐元赴陆心源(存斋)之处,“观小字本《说文》及《白六帖》,皆宋板。又羲、献墨迹卷,朱子二手札,《云郎出浴图》,并精妙绝伦。《云郎》卷题诗盈幅,约数十人,词科诸君太半在焉”。再如,光绪六年六月朔日,姚觐元记其《集韵》校勘工作:
    余在南昌所换之舟曰天官翅,亦江舟之巨者,水窗无事,日以检勘故籍为消遣。计上年在京师尝从翁大司空假得北宋椠本《集韵》,延缪筱珊、黄再同、朱蓉生三编修、钱竾仙仪部合校于覆刻局本之上。是夏到鄂,复从马远林舍人之弟芝生大令假得景宋本,命小胥覆景一过,吏事迫人,无暇寓目,至是始合众本参校,以雌黄涂其谬误而更书之,日课数纸,今毕弟六卷矣,因名其舟曰校韵欚,附记于此。
    姚觐元道光二年在川东道任上时,覆刻曹寅刻、顾广圻修补印本《集韵》,至道光五年入都,得缪荃孙(筱珊)、黄国瑾(再同)、朱一新(蓉生)、钱振常(竾仙)合校《集韵》,并抄得翁同龢所藏《集韵》之叙目。返鄂之后,又自马铭(芝生)处借得影抄本《集韵》、马钊(远林)校勘记,并顾之逵校本《集韵》。此时,姚觐元在入粤的航程上,合校众本,并名此舟为“校韵欚”。这一则日记,追述前事,亦颇有雅趣。
    在姚觐元日记中,也留下了当时刻工、书版流通的珍贵记录。姚觐元在四川时,《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系传》等书的刊刻,多由梓人张文光操办(参姚觐元修补合州本《说文解字》之跋文,及姚觐元光绪元年五月十日姚觐元致缪荃孙札:“《系传》大致刻就,尚须校补,因张文光回家娶妇,无人经理,故暂搁起。”《艺风堂友朋书札》,钱伯城、郭群一整理,顾廷龙校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293页。)。光绪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姚觐元赴湖北任时,自汪氏振绮堂后人汪曾唯处,听闻“仿宋刻手,鄂省绝无仅有,写手则惟一朱姓”,说明在光绪初年,湖北尚无擅长仿宋刻字者,及至光绪中后期,黄冈陶子麟在武昌开设书坊,“以工影宋刻本名”(叶德辉《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晚近则鄂之陶子龄,同以工影宋刻本名。江阴缪氏、宜都杨氏、常州盛氏、贵池刘氏所刻诸书,多出陶手。”《书林清话》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54页。),成为晚清民初重要的刻字铺。光绪六年二月初二日,姚觐元赴广东任时,自马铭处悉知,“粤东手民颇有佳者,同治甲子曾为冯林一先生镌刻小徐《韵谱》,系藩司前清河坊刻字铺承办”,指出冯桂芬(林一、敬亭)所刻徐锴《说文解字韵谱》,系由广东布政使旁的刻字铺承办,这与莫友芝日记的记载相合,也为了解这一仿宋刻本的刊刻始末提供了重要线索(冯桂芬刻本《说文解字韵谱》牌记署同治三年(1864,甲子),冯桂芬识语署同治六年,言咸丰七年冯桂芬得《说文解字韵谱》抄本,并“手自缩摹,以原书三分之二为度,付诸梓人”,咸丰十年冯氏因避难而“流离拨迁者数年”,同治三年冯氏返回苏州,“原书四帙,失一帙,幸板适存”,遂“重摹篆文,刻成全本”,同治六年“距初付梓时,恰十稘矣”。但冯桂芬识语中,并未言及其最初的刻板情况。又莫友芝同治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日记:“敬亭言有得小徐《说文韵谱》旧本者,都无现行酿入鼎臣新附字,其韵次与《干禄字书》同。(马)〔冯〕君曾刻之广东,今其板失十余页,徐当整补,必求本相寄。”收入莫友芝《郘亭日记》,张剑、张燕婴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217页。冯桂芬刻本《说文解字韵谱》的底本,今藏台图(00926),存四册,共八卷。据莫友芝日记、姚觐元日记可知,该书为冯桂芬咸丰年间交广东刊刻,书版寄回苏州后,迭经战乱散失,至同治六年修补完竣。其校改情况亦可参董婧宸《从抄本到刻本:祁寯藻刻本〈说文解字系传〉篆形改动考———兼论〈韵谱〉十卷本的校勘价值及〈说文〉篆形的版本谱系》,《中国古典学》第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姚觐元晚年寓居苏州时,又和广东富文斋余氏和刻工穆子美有过接洽,光绪十三年刊刻的《续复古编》、光绪十六年上石的《林文忠公手札》,实由穆子美操刀(参姚觐元光绪十年闰五月朔日、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四日、光绪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日记及姚觐元《续复古编》跋等。)。另外,姚觐元光绪十四年正月十一日,记载有书版欲转售的消息,事关中日书籍交流:
    筱公书来,云有持东洋所刻书版求售者,凡六十九种,版一万二千二百块,索英洋四千元。细阅之,经部皆翻通志堂,其中以《王荆公诗集》李雁湖注本为最善。《韩柳文》《韦苏州集》《宋高僧诗选》《毗陵集》次之,《汇刻书目》亦尚行销,余无甚足重也。覆筱公,即以自制笺封赠之。
    按,从书札所涉书籍、版片看,当指日本昌平坂学问所刻官版书籍。明治维新以后,疑有将版木鬻售之议。退居苏州的姚觐元,自任道镕(筱公)处获知了书单后,指出其中较有价值者,为翻刻自清绮斋本的《王荆文公诗》等书(参董岑仕《王安石诗李壁注版本源流考》,收入《王安石诗笺注》,李壁笺注,刘辰翁评点,董岑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2068—2069页。)。不过,这桩书版转贩中国的交易最终并未成交,明治四十二年(1909),这些书籍又编印入《昌平丛书》。但从姚觐元日记中,亦可窥见当时东亚汉籍的流传和书版转手情况。
    同时,姚觐元也雅好金石文字,工于篆书。在姚觐元日记中,也记录了他治印、作篆及购藏、经眼金石碑帖的情况。如,光绪五年三月十三日,姚觐元记购得《凤墅帖》一事:
    购得宋拓《凤墅残帖》八本,汉阳叶氏故物也,先大人曾于道光甲午借观,为作释文。余刻于东川官舍,至此帖竟归余(其直三百金),岂非墨缘。
    按,《凤墅帖》为南宋嘉熙、淳祐间曾宏父摹刻之丛帖。姚觐元所得八本,为《前帖》卷三、五、十五至十八,《续帖》卷十、十一,梁清标旧藏,后归叶志诜。叶志诜为姚文田门人,与姚觐元伯父姚晏、姚觐元父姚衡交契。道光十四年,姚衡曾自叶志诜处借得《凤墅帖》并作释文,后姚晏续成。姚觐元同治八年曾于京师厂肆得观此帖,光绪四年任川东兵备道时,据姚衡、姚晏稿本刻成《凤墅残帖释文》。光绪五年,姚觐元入京觐见并购得此帖。此后,姚觐元于光绪七年在广东布政使任上,又录各家跋文,续刻于《释文》之末。姚觐元去世后,《凤墅帖》转归端方,今《前帖》卷十五、十八,及《续帖》卷十、十一,藏于上海图书馆,其余四卷在私人手中(姚觐元《凤墅残帖释文后跋》,收入姚晏、姚衡《凤墅残帖释文》,清光绪间姚觐元咫进斋刻本;仲威《端方旧藏碑帖善本五种》,《收藏》2012年第13期。)。姚觐元日记,透露了关于姚觐元购得此帖的具体价格和时间。此外,光绪八年九月八日日记,记《西楼苏帖》在郑瑛棨、叶衍兰之间的递藏情况;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日记,记姚觐元借观李赓猷“怀素《千文》一册,《隶韵》残本六册”,这些日记,透露出重要书画碑帖在光绪初年的收藏情况,也具有重要的书画史意义。

    文章來源:《传统文化研究》2024年第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8 03:40 , Processed in 0.1039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