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12-21 09:10 编辑
第一章 后秦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古羌的变迁
羌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中国奴隶社会的商代,就出现于历史记载。殷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羌字作等,上从羊角、下从人。东汉许慎的《说文》卷4上《羊部》解释:“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①应劭的《风俗通》中亦云:“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②现代学者们一般认为“羌”字皆为汉人因羌之习俗而造字,很可能是殷商人对其的称呼,以其人牧羊为业,供祀羊神,端公(羌民巫师)戴羊皮帽并饰两角以祈禳,故谓之羌。③
周秦时,人们将生活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冠以“夷、蛮、戎、狄”四名分别配之。如《礼记·王制》里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④在西方,“羌”与“戎”都是大名,戎成为西方诸族的通称,为表示其地望则曰“西戎”。羌是某族的专名,但因他们所占的地方太大,渐渐也成了通称。因此,西方诸族也不妨称为“西羌”或“羌戎”。⑤关于古羌的分布中心《史记》、《汉书》中均未提及。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中首先提出了西羌的分布中心云:“西羌自赐支以西,至河首左右,居今河关西,可千余里,有河曲。羌谓之赐支,即析支也。”马长寿先生指出河关在兰州西南,以西千余里为河曲。黄河自西来,至大积石山脉东南端,曲而西北行,经小积石山的东北麓,又曲而东北行,至曲沟,又曲而东行,凡千余里,皆称河曲,羌语称之为“赐支”。⑥而且马先生于上世纪对四川汶川、茂县等地羌语的调查中得知,今日羌人仍称河曲为“赐支”(slitsi),并言其远祖自赐支迁来。⑦由此可见,古代羌族分布中心在青海东部的古之为“河曲”(黄河九曲)及其以西以北等地,活动范围可能遍及到河西走廊之南,洮、泯二州之西的广大地区。①
既然古羌的原始分布可以确定,那么古羌人是由什么民族变化而来的呢?关于这一问题更是众说纷纭。由于羌族与华夏族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而且在甲骨文中羌、姜的区别只是性别上的,男羌称羌,女羌称姜,羌、姜互用。后来,周代的人们以其姓氏的观念加之于传说中羌人的祖先称其为姜姓②。因此在我国的古籍中常常出现羌族与华夏族同源而异流的说法。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羌族的祖先始于炎帝的说法。此说见于《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③还有《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④这样的说法既来源于古代的传说,也包含了春秋战国时期人解史的成分。与此类似的还有将古羌与神农氏、共工、禹相联系起来的说法⑤。到了西晋司马彪又在其《续汉书》中出现了西羌出于三苗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⑥然而根据马长寿先生分析,此说仍然是杂糅了古代传说编造而成的。司马彪等所本的三苗为西羌之祖应源于《尚书·舜典》的“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⑦,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对此事有所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且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道:“变谓变其形及衣服,同于夷狄也。”⑧换言之,即西戎(包括西羌)不是由三苗所变,而是三苗变成了西戎。这里丝毫没有三苗是西羌之祖的意思。而且古之所谓三危山,在今何地,尚无一致意见。有谓在今甘肃西北,敦煌县的东南⑨;有谓在今甘肃东南部,洮河上游,陇西鸟鼠山的西南①。二地虽同西羌的分布为近,但终究不是羌族的分布中心。况且司马彪所采用的三苗所在左洞庭、右彭蠡,为南岳之地,那么它的组成部落应属于梦·克迈(Mon-khmer)语系的苗族、瑶族为主,而西羌则属于汉藏(Sino-Ti-betan)语系。因此,从史料上、地理上以及民族上都很缺乏值得信服的依据,可以证明西羌出自三苗。②
事实上在古羌分布中心的河曲一带,已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陶器的形式和中原地区的陶器是一致的,但制作工艺就十分粗糙。先秦时代的河曲地区为汉人足迹罕至之地,所以这些石器和陶器应该是属于羌族。根据目前在甘青地区的考古工作展开的情况,有学者认为,羌族被认为是河曲一带所经历的仰韶、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等新石器文化的主人,及其后的辛店、唐汪、寺洼和卡约文化也都被推定为属羌人的文化遗存③。
我国最早的王朝夏朝没有直接的文字的记载流传,其与羌族是否发生关系目前还未有可靠的相关记载发现。从现有的经典资料看,至少在商汤时华夏就与古羌族有了接触,《诗·商颂·殷武》有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①此事距今已有三千六百余年了。此后华夏与羌人的来往,更是随着相关记载甲骨文的出土得到了有力的证实。从出土的多方甲骨卜辞来看商朝时的羌族是个很活跃的部落群,已经进入到了部落联盟或部落群军事结合体阶段,拥有自己的首领,并且武力相当强大,能够与商王朝进行反复的较量。而且还有大量的羌人成为了商王朝奴隶制下奴隶的来源。这样,这些羌人的活动地区东部已逾黄河而达今山西西南一带。他们是从何而来,从卜辞中只知自西而来,还找不到更具体的说明问题的根据。⑤到了周朝与羌人的来往就更加密切,在周建国以前,居于渭水支流姜水一带的羌族从周的先世起就与周人通婚,周的始祖后稷,其母为姜塬,此后姬姓与姜姓世为婚姻。其后的武王伐纣之时,幽王政变之际以及春秋时晋、秦争霸时候,西羌以各种不同的名义多次向东方中原各地迁徙。那时中原的政权还不十分强大,没有力量经略西方的河湟地区,相反却需要吸取外来的劳动力以开辟田野,吸取外来的兵力从事于列国的征战。从而成为西羌入徙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他们也摆脱了西方原始落后的生产,参加到了东方先进的畜牧和农业生产当中。①
战国初年,关内的秦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开始伐西戎,与生活在河湟间的西羌接触逐渐频繁,史书中关于西羌的记载也随之详尽起来。《后汉书·西羌传》可谓现存西羌早期历史最完整的记载了。《后汉书·西羌传》云:“羌无弋爰劒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劒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劒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劎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劒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劒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②这一段关于西羌起源的记载很有价值,成为对生活在古羌族分布中心地羌人的最早记载。其间虽然有一些如有虎为救爰劒蔽火,爰劎得以不死这样的渲染成分。但从我们也中可以看出,此时起西羌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爰劎以前的西羌是没有固定的首领和首领制度,自从爰劎在河湟地区赢得了羌人的的信任,并“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成为西羌的首领,而且在爰劎死后他的子孙世代都相继成为西羌的首领。其与部民的关系也逐渐的从自出结合的状态发展为相对固定的关系。到公元前4世纪前半叶,刚刚即位的秦献公(公元前384年),正欲效法他的祖宗穆公霸西戎的事迹,准备出兵到渭河上游,灭狄豲戎。此时爰劒的孙子卬因害怕秦国的攻伐便率领同族的部落南下,西出赐支河曲数千里,从此与留在河湟和河曲的众羌不复交通。③这批南下的西羌的子孙分成了三支:一支越嶲羌,在汉代的越嶲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大渡河的南边,成为“牦牛种”;一支广汉羌,在汉代的广汉郡(故治今四川金堂东南,后移洛县,今四川广汉)的西北,称为“白马种”;一支武都羌,在汉代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肃西和西南)的西部,称为“参狼种”。④而爰劒的曾孙忍及其弟舞留在的河湟繁衍生息,“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⑤羌族从此开始繁盛了起来。而且从爰劎之后开始兴起的家支分解发展到忍的儿子研的时候已大体稳定下来,有的支系不再分解,而成为较大的种姓。秦孝公时忍子研立,而且研豪健,所以众羌都称其后人为研种。研的子孙都以研为种姓,从而能形成一支较强的力量。直到汉景帝时研种的首领留何率种人求守陇西塞,可见研种从秦孝公时成为一支,到汉景帝,已经经历了二百余年,都以研种为号,说明这一支没有出现新的分解,或者是内部虽有分解,但仍保持原有种号,不另立种姓。①
后来研的十三世孙烧当出现,其人复豪健,后来的子孙便以烧当为号。当然西羌除烧当外,还有很多种落,如先零、卑湳、罕开、封养、牢姐、彡姐、勒姐、累姐、当煎、当阗、阗零、烧何、钟存、牢羌、沈氐、巩唐、吾良、全无、且冻、傅难、鸟吾、虔人②等等。诸羌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部民和活动区域,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烧当种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河北岸),种小人贫,而先零、卑湳并皆富强,数侵犯之。滇良父子积见陵易,愤怒,而素有恩姓于种中,于是集会附落及诸杂种,乃从大榆入,掩击先零、卑湳,大破之,杀三千人,掠取财富,夺居其地的大榆中(在今青海贵德以东黄河南岸),由是始强。”③类似这样的部落之间互相的侵夺都不在少数,部落的规模和活动范围也随之不断变化着。
与此同时,西羌继续同汉人保持着来往,尤以前、后汉时期西羌的六次大迁徙最为明显。汉景帝(公元前156年—前141年)时就有爰劎的后代研种羌豪留何就率领着他的部民要求入守陇西塞。于是汉朝乃徙留何等于陇西郡的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临洮西南)、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礼县西北)、羌道(今甘肃舟曲北)。从此拉开了西羌大规模东徙的序幕。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招徕先零、煎巩等羌降汉,迁徙他们至破羌(今青海乐都东)、允街(今甘肃永登南)等县,并置金城属国以处之。在王莽执政时(9—23年)时曾逼羌人献出青海湖畔,开为西海郡,设五县。及莽败,“西羌寇边,遂入居塞内,金城属县多为虏有。”④到了东汉,东迁的西羌人数和规模就更大了,有二十九次之多。列表如下:
两汉西羌迁徙表
时 间 | 事 件 | 出 处 | 建武十年(34 年) | 先零羌与诸种相结,寇金城、陇西,汉遣中郎将来歙等击破之, 斩首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后汉书》卷 15《来歙传》 | 建武十一年 (35年) | 先零种复寇临洮,陇西太守马援破降之。后悉归服,徙置天水、 陇西、扶风三郡。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建武十三年 | 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 …… | 《后汉书》卷 | (37年) | 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出塞,诸种万余人悉降。 | 24《马援传》 | 中元元年(56 年 ) | 武都参狼羌反,杀略吏人,……陇西太守刘盱遣兵三千人赴武 都,与羌战,斩其酋豪,首虏千余人。时武都兵亦更破之,斩 首千余级,余悉降。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中元二年(57 年 ) | 烧何豪酋比铜钳为卢水胡所击,乃将其众米依郡县,种人颇有 犯法者,临羌长收系比铜钳,而诛杀其种六七百人。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平元年(58 年 ) | 遣中郎将窦固等击滇吾与西邯,大破之,滇吾远引去,余悉降 散,徙七千口置三辅。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平二年(59 年 ) | 滇吾复降。滇吾子东吾立,以父降汉,乃入居塞内,谨愿白守。 而诸弟迷吾等数为寇盗。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建初二年(77 年 ) | 迷吾又与封养种豪布桥等五万余人共寇陇西、汉阳,遣行车骑 将军马防等讨破之。于是临洮索西、迷吾等悉降。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章和元年(87 年 ) | 迷吾复与诸种步骑七千人入金城塞。兵败,求降,遂将种人诣 临羌县,护羌校尉张纡诡计杀害羌酋八百余人,复放兵击在山 谷间者,斩首四百余人,得生口二千余人。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元元年(89 年 ) | 号吾将其种人降。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元五年(93 年 ) | 护羌校尉贯友遣兵出塞,攻迷唐于人、小榆谷,获首虏八百余 人。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元九年(97 年 ) | 迷唐率八千人寇陇西,杀数百人,乘胜深入,胁塞内诸种羌共 为寇盗,众羌复悉与相应,合步骑三万人,击破陇西兵,杀大 复长。遣征西将军刘尚等讨之。迷唐惧,弃老弱奔入临洮南。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元十年(98 年 ) | 谒者耿谭领营兵屯白石。谭乃设购赏,诸种颇来内附。迷唐恐, 乃请降。其余种人不满二千,饥窘不立,入居金城。十二年, 遂复背叛,乃胁湟中诸胡寇钞而去。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元十二年 (100年) | 金城太守侯霸,率兵出塞之允川,与迷唐战。羌众折伤,种人 瓦解,降者六千余口,分徙汉阳、安定、陇西。迷唐遂弱,其 种众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 ……迷唐失众,病 死,永初中有一子米降,户不满数十。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 初 三 年 | 当煎、勒姐种攻没破羌县,钟羌乂没临洮县,生得陇西南部都 | 《后汉书》卷 | (109年) | 尉。 | 87《西羌传》 | 永 初 四 年 (110年) | 滇零遣人寇褒中,燔烧邮亭,大掠百姓。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阳 嘉 三 年 (134年) | 钟羌良封等复寇陇西、汉阳,诏前校尉马贤镇抚诸种。马贤击 杀良封,先后斩首二千余级,获马牛羊五万余头,良封亲属并 诣贤降。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阳 嘉 四 年 (135年) | 马贤复进击钟羌且吕,且吕等率诸种十余万诣凉州刺史降。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 和 三 年 (138年) | 烧当种那离等三千余骑寇金城塞,马贤将兵赴击,斩首四百余 级,获马千四百匹。那离等复西招羌胡,杀伤吏民,贤率兵击 那离等斩之,获首虏千二百余级,得马骡羊十余万头。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永 和 六 年 (141年) | 巩唐种三千余骑寇陇西,武威太守赵冲追击巩唐羌,斩首四百 余级,得马牛羊驴万八千余头,羌二千余人降。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罕种羌千余寇北地,北地太守贾福与赵冲击之不利。 诸种八九千骑寇武威,凉部震恐。 | 汉 安 元 年 (142年) | 诸种前后三万余户诣凉州刺史降。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建 和 二 年 (148年) | 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是时西羌及湟中胡复叛为寇,益州刺史率 板桥蛮讨破之,斩首招降二十万人。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延 熹 二 年 (159年) | 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塞,颊击破之。 追讨南渡河,大破之,斩其豪酋以下二千级,获生口万余人, 虏皆奔走。 | 《后汉书》卷 65《段颊传》 | 延 熹 三 年 (160年) | 余羌复与烧何大豪寇张掖,杀属国吏民。又召同种千余落,并 兵攻颊。颊击败,追击出塞二千余里,斩烧何大帅,首虏五千 余人。乂分兵击石城羌,斩首溺死千六百人。烧当种九十余口 诣颊降。乂杂种羌屯聚白石,颊复进击,首虏三千余人。冬, 勒姐、零吾种围允街,杀略吏民,颊排营救之,斩获数百人。 | 《后汉书》卷 65《段颊传》 | 延 熹 四 年 (161年) | 滇那等诸种羌五六千人寇武威、张掖、酒泉,烧人庐舍。六年, 寇势转盛,凉州儿亡。 | 《后汉书》卷 65《段颊传》 | 延 熹 五 年 (162年) | 鸟吾种复寇汉阳,陇西、金城诸郡兵共击破之。滇那等五六千 人复攻武威、张掖、酒泉,烧人庐舍。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延 熹 六 年 (163年) | 陇西太守孙羌击破之,斩首溺死三千余人。 | 《后汉书》卷 87《西羌传》 | 延 熹 七 年 (164年) | 羌封缪、良多、滇那等豪酋三百五十五人率三千落诣颍降。冬, 频又击破当煎、勒姐种,首虏四千余人。 | 《后汉书》卷 65《段疑传》 | 延 熹 八 年 (165年) | 频复击勒姐种,斩首四百余级,降者二千余人。复进军击当煎 种于湟中,首虏数千人。 | 《后汉书》卷 65《段颊传》 | 颊凡破西羌,斩首二万三千级,获生口数万人,马牛羊八百万 头,降者万余落。 |
注:此表依据《后汉书》,主要参考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第89—92页内容制出。 从上西羌内徙的统计情况来看,西羌的内徙绝大多数还是通过豪酋率众犯塞,经过战斗后,没有被汉军击退时,便留居下来。在受到汉军抵抗反击时,有时便留下老弱退走,有时则或降或俘。还有少数情况是西羌各部在受到汉军的军事压力后主动请求内附的,这种情况虽为少数,但是人众并不在少数。据黄烈先生分析内徙的羌人总的估算人数应约在七千万以上①。因此到了东汉安、顺二帝年间始出现了“西羌”与“东羌”之分。胡三省在《资治通鉴》卷五二中解释道“羌居安定(今宁夏固原县)、北地(今陕西耀县东)、上郡(今陕西榆林市东南)、西河(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者,谓之东羌;居陇西(今甘肃临洮县南)、汉阳(今甘肃甘谷县东),延及金城(今青海民和县南古鄯镇)塞外者谓之西羌。”②事实上这种区分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区分,据范晔在《西羌传》当中的行文叙事来看,认为西羌仍为原来意义上的西羌,而东羌则指被内徙的羌人。而关于东、西羌的问题马长寿先生曾做过很好的解释:“若论其渊源,‘东羌'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西汉时随匈奴而来的‘羌胡’之羌;又一部分是东汉时从金城、陇西迁来的西羌。此外,东汉在三辅之内也有不少羌民,这些羌民是东羌还是西羌?在文献内不曾指明。大致言之,三辅的羌民,论地区分布,应是‘东羌’,但他们是在东汉时多次从金城郡的黄河、湟水、洮河流域迁来的,还有一部分则自陇西、北地、安定诸郡内徙的。简言之,三辅的羌民绝大多数是来自西羌,同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四郡的‘东羌’有所区别,即‘羌胡’之羌占绝对的少数”③。 两汉政府对于边郡的羌人,名义上虽然没有纳入编户,不征赋税,而实际上羌人所受的劳役剥削往往比编户还要严重。两汉政府的设官置尉是为了镇压羌民,戍边屯田则又屡次侵夺羌民耕地和牧场,重其徭役,敛其牛羊。一方面利用羌豪来控制羌人,另一方面对羌豪又加以限制和打压,防止其势力滋长。不仅如此,两汉边郡的大多官吏对待羌族豪酋和部民不但任意欺压榨取,往往还滥加屠杀。因此,一旦时机成熟这些羌民便会毫不犹豫、勇敢坚决的从事起义战争,所以整个东汉王朝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羌族人民起义,从建初二年到建安十九年,前后断断续续有一百三十多年①。范晔对此事总结中就说:“惜哉!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②与此同时,内徙诸羌已经与汉族呈错居杂处之势,羌族社会与汉族社会已逐步形成内在结合的关系,羌族虽处于被剥削受压迫受歧视的地位,但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对羌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