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3|回复: 1

说课稿(广东省姚丹雯20080918)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6-11-1 19:16
  • 签到天数: 29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3-12-16 10: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角形全等判定(二) 说课稿  广东顺德陈村镇初级中学数学科组  姚丹雯  各位评委,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顺德区陈村镇中学数学科组的姚丹雯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全等判定二》。下面,就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采用的版本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是学生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后面还要学习几种新的判定方法,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面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1)用动点交轨的角度让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2)学生探索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角边角”、“ 角角边”,结合图形能准确表述 三角形全等。  (3)学生能运用“角边角”、“ 角角边”的方法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能力目标  (1)通过动手画图、实验,理解和掌握“角边角”判定方法。  (2)通过“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生活问题,感受三角形全等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 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ASA”、“AAS” 的应用和推理过程  的规范表达。    2  二、教学原则、方法  考虑到班里学生成绩的差异,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在原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实践探索法、讲练结合法。 三、教学手段  通过实验,动手操作,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演示动画图形变化,一方面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形象地领悟,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四、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参与“猜想—实践---观察---归纳---应用”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身实践,主动的、不同程度的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  我这节课有四大特点:第①个特点:循环式课前训练。课前训练我设计15道题,在教材系统性不强,四大块知识内容交替出现,学生遗忘率高的情况下,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每节课开始时,限时三分钟尽可能完成15道内容可与本节课无关,由浅渐深的基本技能补充练习或旧知识重现的填空或选择题,可弥补不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同,做不完是正常的,课内不讲评,课后对答案,错漏题在作业前自己改正,对掌握欠佳的内容在今后可以反复出现。     第②个特点:新课引进多渠道。新课的引入一般有三种渠道,一是通过现实生活的例子观察、实验、猜想、论证得出结论;二是通过知识的联系推理、演绎得出结论;三是通过多媒体的虚拟实验猜想、论证得出结论。本人采取多渠道结合引入新课。第一渠道:用动点交轨的办法让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为学生下一步的画图打下理论基础。先复习铺垫:上节课我们曾探索过“一角一边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能否全等?设AB边和∠A的值一定时(图1),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就有很多,例如△ABC1、△ABC2、△ABC3等,这些三角形一般是不全等的,但有一个特点:三角形有两个顶点是对应重合的,而另一个顶点在AC边上移动。同样,若AB边和∠B的值一定时(图2),情况也一样,即这些三角形的两个顶点是对应重合的,而另一项点在BD边上移动。    3         在这基础上,在AC边上再确定一个线段长度AE,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三个顶点是对应重合的,也就是说两边夾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这就是上节课学习的SAS。在图3的基础上,若把AC边上再确定一个线段长度AE换成点B为顶点的另一个确定大小的角,情况会怎样呢?(两三角形有两个顶点是对应重合的,第三个顶点既在AC上移动,又在BD上移动,它只能是AC、BD的交点E。) 在课堂实践中,我利用电脑演示 “两角和一夹边对应相等”时(图4),三角形的唯一性。          第二渠道:通过学生亲自测量、画图、剪接,参与知识的全面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得到角边角定理。如图,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同学们按画图步骤画图,并把所画三角形剪下。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主题是探索角边角定理,教师巡视,并挑出一组,投影其成果,从而探索出角边角定理,由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生生互动,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  第三渠道:通过多媒体的虚拟实验,用flash演示动画 40º  A  B  C1 C2  C3 C4 C  图1  60º  A  B  D1 D2  D3  D4  D  图2  40º  A  B  E  C  图3  40º  A  B  C1  C2 C4  C  60º  D1  D2  D4  D  F  图4   4  过程。(flash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已经有感性认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对“角边角”理解得更透彻。  不同程度的学生,从上述的渠道领悟不同的感受。  新课引入之后,由学生归纳“角边角”定理,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要注意几何表达的规范性,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索 “角角边”,怎么探索呢?我通过一组训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最终发现其规律,然后整理,得出“角角边”。并进一步明确其几何表达的规范性。  讲完新课,进入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在练习设计方面,也是我这次说课的第③个特点:训练过程层次化。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事,让学生各有所得,并各求最大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练习题分A、B、C三组题,每组题都有不同的要求。A组——基础练习:为知识的直接运用的铺垫题、基础题、综合题的分解或分步设问题;提供给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用,水平达到课标基本要求则可。为此在知识的铺垫、知识直接应用、格式规范表达等方面多下功夫。;B组——基础、综合练习:基础题与综合题相结合,以综合题为主;学生在掌握新知识应用及规范表达的基础上初步接触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在解题时初步引入局部训练模式,以提高数学思考的频率。C组——基础、综合、发展练习:除了能综合运用知识外,还强调解题的灵活性和数学思维的敏捷性。题目可包含结论引伸、方法雷同、条件更换、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类型题。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参与某组题的学习,使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训练方法方面,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按顺序进行训练,也可以采用跳跃式选题训练;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采用规范表达的整体训练,也可以采用训练思维为主的局部训练,训练时应提出限时,以提高训练的效益。  讲完新课,进行小结。  在评价方面,有所改变,这就是我这次说课的第④个特点:评价依据积累化。通过学生课堂的练习来决定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并记录在案,为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学习水平、进步状态)提供自评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6 16:12 , Processed in 0.0970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