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9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31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绪论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族名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并延续至今。在甲骨文卜辞中也多次出现“羌”、“羌方”等文字。关于古羌的分布中心在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中首次被提及,即西羌位于自赐支以西至河首左右的大片区域。而现代考古于河曲这一古羌民的分布中心一带已经发掘出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由于并没有先秦时代汉人到过河曲地带的记载,所以这些陶器和石器应属羌族。
根据已出土的甲骨卜辞可以推测,商朝时的羌族已经进入部落联盟阶段,商王朝的奴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战败的羌民,显然此时羌民已经活动至黄河一带以东,到达今山西西南部。至周代,羌人与华夏族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周代始祖后稷之母姜塬便是渭水支流姜水一带的羌人与周人通婚的最好例证。
东汉时期,羌族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但汉族对羌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羌族社会与汉族社会也已经渐渐形成相互结合的关系。东汉末年,关陇地区人口数量因战争不断下降,政府为补充劳动力,不断将周边的少数民族迁至内地,姚氏就在其中,其九世孙迁那被安置在南安赤亭,此后南安姚氏一直生活于此。
魏晋以后,西羌、东羌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延伸到雍、秦、凉、益四州,内迁的羌民广泛地卷入中原的混战中,成为各派军阀争相利用与拉拢的对象,三国时,能否取得羌众的支持更是成为魏、蜀两国博弈的焦点。因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愈演愈烈,羌民最终于西晋泰始五年(269年)起兵响应了由秃发树机能发起的反晋起义。在西晋崩溃后,北方地区陷入各族豪强互相攻伐、割据一方的战乱局面,羌民也于其间建立了后秦政权。
第一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后秦建国于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后,此时基本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权的统治土崩瓦解,后秦作为率先起兵反前秦并建立政权的国家之一,处于当时纷乱局面的最前线。由于地处中原,四周临近众多政权,其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也成为当时北方政治军事事件的主要影响力之一。
后秦立国后,与四方政权或战或和,灭后凉、西秦,吸收汉文化,崇佛尊儒,选贤任能,一步步扩大势力。后秦第二位皇帝姚兴死后,后秦发生内乱,实力大减,周边国家对其兴兵,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被当时的东晋将领刘裕所灭。
对后秦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前秦瓦解后北方地区各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窥探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各民族政权的应对措施的得与失,了解羌族这个古老民族在十六国时期的发展,对后秦民族关系的功过得失加以整理,以期能够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以启示。以史为鉴,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的民族关系,不但有助于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对解决当代的民族问题,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研究现状
两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之一,除了汉族政权外,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也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这一时代也因此被古代史家称之为“五胡乱华”时期。也正是因为历代史家的这种“正统”观点,导致了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政权的记载较少,正史里主要是作为僭伪政权被《晋书·载记》提及。在这之外唯一一部专门记载十六国时期历史的史书《十六国春秋》也在北宋时就已散佚,后人只能看到在《太平御览》《资治通鉴》等书中所摘抄的部分。在这之上,后秦作为诸多政权之一,记载的内容显得更少。不过虽然史料和考古发现要逊于其他历史时期,但学界仍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出现。
其中,在政治国别史方面,有蒋福亚的《前秦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里面将后秦作为前秦的一个延续一带而过,但可以在文中了解后秦对前秦政治文化方面的继承。洪涛的《三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讲述了后秦及与之相关的前秦、西秦的历史。其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后秦,以后秦的发展、姚兴在位时的各类政策以及后秦对外关系的前因后果为重点。陈勇的《<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对资治通鉴中前秦、后秦的部分进行整理并与其他史书进行对照,列出其中叙述的异同之处,对参照考证各部史书史料可信度有重要意义,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十分重要的工具书。
在民族史方面,有马长寿的《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明确了氐与羌为不同的民族,在羌族部分内容中记述了羌族的起源与迁徙以及各部落大致位置;论述了自汉至唐羌民与中央朝廷的关联及当时羌民的生活状况,整理了文献记载中关于古代羌民社会经济文化的内容。任乃强的《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论述了羌族的形成和所创造的文化,讨论了从羌族派生的各民族,辨析他们与羌族的族源关系,其中任乃强先生提出的古羌人的迁徙与盐池分布的关系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周锡根、冉光荣、李绍明编写的《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阐释了不同朝代羌民的社会状况并据此划分成几个时期,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记述了各时代政府对羌政策的变化以及羌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何光岳的《氐羌源流考》(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对羌族众多的支系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论述,阐明了戎、氐、羌各支系的源流和变迁。杨建新、马曼丽主编的《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论述了两汉魏晋时期羌族与各政权的相互关系。杨建新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涵盖了自古至今西北地区活跃的各个少数民族,叙述了源流、历史、社会状况。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通过唯物史观研究问题,书中的《晋代北迳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对羌族迁徙原因、魏晋以来关中政权与羌族之间的联系以及羌族内部发展都做了深入的分析。贾小军的《本位正统与守国——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新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从本位政治、正统之争、守国形势三方面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的变迁分析了地域和民族本位政治在由分裂至统一局面下的重要作用。贾小军,武鑫的《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对已知十六国河西镇墓文进行系统地整理对照,并对其中包含的信息进行研究,归纳出时代社会历史变化并揭示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丧葬习俗。
论文方面有何宁生的《后秦法治初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讨论了后秦的法律制度,阐述了后秦的法制思想和特点。张国杰的《论羌族政治家姚兴》(《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从姚兴的用人、兴学、重农、崇佛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左华明的《刘裕北伐后秦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讨论了刘裕北伐的起因、双方对比及北伐的影响。郑文、张方的《论前秦、后秦与关中佛教》(《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讨论了后秦时期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戴晓刚的《后秦姚兴的汉文化修养及其主要来源和历史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论述了后秦君主姚兴对汉文化的积极吸收,阐释了其原因和影响。刘海玲,崔峰的《鸠摩罗什与后秦政权的关系》(《普陀学刊》2016年00期),分析鸠摩罗什在传播佛教过程中同当地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并就这种关系对佛教传播的影响加以探讨。此外,还有一批硕博学位论文,如崔一楠的《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政治模式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运用政治史、社会史和民族史的视角,来审视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的政治环境、官僚制度、权力运作、施政措施、行政效率等问题,一方面从共时性静态角度分析不同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从历时性动态角度考察各个政权的前进方向及发展轨迹。姜涛的《后秦佛教研究——以译经为中心》(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对统治者同佛教的关系、僧官及译场制度、佛教石窟艺术等问题加以讨论,以整体角度对后秦佛教进行全面的论述。杨志荣的《十六国时期后秦文士集团的形成及其文学成就》(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通过文史互证,从羌族对汉文化的借鉴与学习方面入手,对后秦统治阶级汉化历程追根朔源,对羌族汉化历程及后秦文学成就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俄琼卓玛的《后秦史》(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通过整理和考证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方法对后秦历史做了系统、完整的研究,是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对后秦历史进行单独论述的著作。
第三节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后秦与其他各民族各政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后秦处理民族关系的各种措施,总结后秦民族关系的功过得失。
本文的第一章,重点为后秦同北方地区先后两个强势政权之间的关系,一为前秦,一为北魏。后秦正是在继承前秦政治遗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益于淝水之战造成的北方乱局,后秦吞并了前秦在关陇地区的领土,吸收了大量前秦的人才;后秦与北魏先战后和,自身的发展使得后秦同北魏发动战争,其中柴壁之战使得后秦东扩之路遭遇失败,周边民族政权的骚扰又使得双方以和亲方式和解,彼此之间和平相处。
第二章讲述后秦同赫连夏及河陇诸政权之间的关系。赫连夏统治阶级本源自后秦,是后秦在处理与北魏民族关系时产生的叛乱势力,正是民族间关系的问题使得赫连夏日后成为后秦最主要的威胁之一。河陇地区政权林立、势力弱小,因此被后秦或灭或招降,以南凉和西秦为代表的民族政权利用后秦对降服民族的宽容而积蓄力量,成为了后秦西部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章主要讨论后秦与东晋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羌族起源发展、后秦与东晋在政治上的关系、在文化上的关系三部分讨论。后秦与东晋从初期姚氏集团依附于东晋,再到后秦立国后与东晋的对立,处处受制于整体实力的局限,后秦面对身处南方的东晋政权以军队骚扰、扶植抵抗势力和招纳东晋降臣为主要手段,最终因实力不济为刘裕所灭;后秦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早期效忠对象的选择、继承人教育理念、建国后的人才选用、政策制定等等各方面,同时后秦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佛教,后秦加深了同东晋的交流,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羌族同其他民族的矛盾。
结语综合后秦发展中的种种措施,探讨后秦在民族关系处理上的得失,其对文化方面的重视和怀柔安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但并不能根除民族矛盾,作为统治阶级的羌族同其他民族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最终后秦也正是因此而被陷入常年攻伐的局面,最终衰落灭亡。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后秦的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除了需要对传统史籍进行整理外,还需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此外,还应注重考古对于相关事物的发现以及研究结果。目前对于后秦的研究相对其他朝代较少,本文因此意图以后秦作为主体,围绕后秦所展开的一系列历史为切入点,综合当时各方民族政权相互交错的关系,观察那个时代后秦民族关系的情况。
本文在查阅古代文献和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试图对后秦和各民族的关系做梳理分析。目前对于后秦的研究相对其他朝代较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十六国时期后秦的研究有所贡献,本人虽已做了一定的梳理与研究,但仍有一些如后秦与周边民族政权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因资料有限,参阅甚少,未能做深入研究。因为笔者的水平和学识所限,文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