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姚燧及其碑志文创作概述
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鉴赏方法,提醒我们深入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生平经历及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思想,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因此为了把握住姚燧碑志思想内涵的钥匙,在对姚燧碑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姚燧的人生经历,为进一步研究其碑志作品铺设基石。
第一节 姚燧生平
姚燧,字端甫,号牧庵,营州柳城人。“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①。姚枢,金末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姚枢深厚的儒学积淀以及好学的品质,使姚燧自幼年时期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姚枢除了对姚燧言传身教外,还为其择师就学,姚燧从当世大儒许衡读书,这使得姚燧的儒学积淀越发深厚。得益于其伯父和业师的政治地位和名望,姚燧自入仕以来官运较为畅达,一生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波折,直至74岁才辞官归家,76岁便与世长辞。根据姚燧一生重要的人生行迹,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以时间为轴,管窥姚燧的精神世界变化和碑志文创作面貌。
一、家学深厚,师从大儒
姚燧的父亲姚格在他三岁的时候便撒手人寰了,姚燧在他的伯父姚枢的悉心教导下长大。许州名士宋九嘉称赞姚枢“负佐王之略”②,姚枢在金朝灭亡后北投蒙古,在元太宗七年乙未(1235),在元军南伐攻陷德安时俘虏、救护理学大儒赵复北归。后做官没有多久,不满当时官场盛行的敛财贪污之风,不愿与其同流合污,遂辞官隐居避祸于辉县。此前,姚枢在救鸿儒赵复北归之时,从他那里得到了程颐、朱熹之书,遂潜心研读程朱之书。
姚燧在《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中这样描述姚枢当时的治学情形:“堂龛鲁司寇容,傍垂周、两程、张、邵、司马六君子像,读书其间,衣冠庄肃,以道学自鸣。佳时则鸣琴百泉之上,遁世而乐天,若将终身”③,身教重于言教,姚燧从小在这样浓郁的学习氛围中长大,深受其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提及了姚枢具体的研读及教学书籍,载曰:“自版《小学书》、《语孟或问》、《家礼》,俾杨中书版《四书》、田和卿版《尚书》、《诗折衷》、《易程传》、《书蔡传》、《春秋胡传》,皆于燕。又以《小学书》流布未广,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版,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说诸书散之四方。”①这些都是儒家的经典书目,姚枢隐居于辉县的这一段时期也正是姚燧成长的幼年时期,且姚枢当时还尚未有子嗣,姚枢在姚燧的教育上投注了较多的心血,对其要求十分严格,“枢隐居苏门,谓督之甚急”②,因此姚燧久受儒学浸润,家学深厚,学有根柢。
此外,因姚枢与有着“关西夫子”之称的杨奂经常讲学论道,姚燧在其很小的时候便认识了杨奂。“因慨晦始受学,先生常面命之”③,此间姚燧也受到了杨奂的学术濡染,并得到了其赏识。杨奂曾在姚枢教导姚燧过于严厉时,写信给姚枢说:“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④杨奂更是在临终之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姚燧,彼时姚燧还未到弱冠之年。姚燧在《紫阳先生文集序》这样写道:“且卒,执亡妻手,语夫人吴曰:‘他日,无醮他门,必归姚氏。’后是四年,燧壻其家”⑤,由此可见杨奂对姚枢的器重和赏识。
在姚枢隐居期间,许衡敬佩其学问,搬家到了辉县,与姚枢比邻而居,此时姚燧十三岁,姚燧得以与鲁斋先生许衡相识,这为日后姚燧师从许衡奠定了基础。
姚燧于十八岁拜入许衡门下,姚燧这样形容其师许衡的知识储备:“出入经传子史,泛滥释、老,下至医、卜筮、兵刑、货殖、水利、算数,靡所不究。”⑥足见许衡之博洽多闻。且《元史》有载“衡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故所至,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才昏明大小皆有所得”⑦,姚燧在《浙西廉访副使潘公神道碑》中亦谈及其师许衡带给姚燧同门潘泽的变化:“壮而游先师鲁斋左丞许公之门,尽戛故习,而气质大变。养亲不违其志,事兄爱以敬,闺闼有闲。及出门庭,卑以下人,语恐惴之。遇夙无所厚薄者于途,必谦谨恋嫪,令尽所言,不峻谢别。”
①足见许衡教导有方。而且姚燧在其同门之中,是从许衡学习时间最长的。许衡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再加上姚燧自身的努力,为姚燧成长为一代文章大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中统二年辛酉(1261),即姚燧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研读韩愈的文章,并且尝试模仿韩愈创作文章,时人谓之“有作者风”②。姚燧将自己的试作文章拿给他的老师许衡看,许衡对其文辞也表示称赞,姚燧不凡的文字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姚燧在这个阶段便表现出不俗的审美眼光,在文学上呈现出复古的文学倾向。他在《送畅纯甫序》中说:“余冠首时未尝学文,视辈流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者,虽不敢轻非诸口,而亦未尝轻是于心也。”③姚燧在师法古人以得为文之道时,除了效仿韩愈为文之外,还继承了他的文道思想,提出了“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④的文学思想,此外,他还盛赞欧阳修的文章,“世复有班孟坚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之中,必以一等置欧阳子,则为去圣贤也有级而不远”⑤,认为欧阳修乃是一代文宗,就此姚燧走上了师法韩欧的复古之道。
至元八年,姚燧三十四岁。姚燧其师许衡除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设国子学,召许门弟子十二人来京,姚燧便是其中之一。正如《元史•许衡传》所载:“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乃请征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敦、孙安、刘安中为伴读”⑥,此十二人皆为许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姚燧与之相熟。后在白栋卒后,姚燧于元贞二年丙申(1296)为其作《河南道劝农副使白公墓碣》,于至大二年己酉(1309)从吕郁(吕端善)所请,为其父吕洙作《故从仕郎真州路总管府经历吕君神道碑铭并序》。国子学的伴读经历,也为姚燧的仕进奠定了基础。
要而言之,姚枢和许衡是姚燧成长时期的两位关键人物,他们对姚燧的培养和教导,使得姚燧的儒学积淀越发深厚,再加上姚燧枕典席文,力学不倦,使得他卓然而成大家。
二、中年出仕,克尽厥职
姚燧的伯父姚枢汇八目治国平天下之大经,陈卅条救时之弊,“世祖奇其才,动必召问,且使授世子经”①,姚枢在元世祖忽必烈潜藩漠北时期便得到赏识和重用。忽必烈即位后,姚枢更是深受皇恩,“事世祖潜邸十年,左右宸极十有九年,居近密之地,受尊宠之任,可谓必世之久”②,忽必烈即位后,姚枢以潜邸旧臣的身份参与朝政,于至元四年(1267)官至中书左丞。姚枢处尊居显,为元初名臣。这样显赫的家世再加上姚燧师从当世大儒许衡的师承背景为姚燧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姚燧三十八岁才出仕,“始为秦邸文学,未几,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③。姚燧在《送李茂卿序》中谈及元代做官的途径这样说道:“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一由儒,一由吏。由宿卫者,言出中禁,中书奉行,制敕而已,十之一。由儒者,则校官及品者提举、教授,出中书;未及者则正、录而下,出行省、宣慰,十分一之半。由吏者,省、台、院,中外庶司、郡县,十九有半焉。”④姚燧指出元代做官只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充当皇帝宿卫,这属于元代做官的终南捷径,但是元廷通常选用有“根脚”的大臣充当;二是由儒入仕,但是姚燧所处的时期,元代的科举制度形同虚设;三则是由吏入仕,这成为元代做官的主要途径。足见在元代作为文官,无论是以儒入仕还是由吏入仕,并驱争先者数不胜数,竞争相当激烈,大部分人只能沉沦下僚,屈居人下。而姚燧一进入官场便被授予奉议大夫一职,在元朝乃是正五品官职。姚燧虽然出仕得晚,但一出仕便是正五品官职,这无疑跟姚燧出身名门、师从鸿儒、少有文名有着莫大的关系。
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朝廷奉玺降元,大部分国土尽归元朝。因为汉嘉郡乃是新归属元朝之地,于是秦王派遣姚燧入谕其民,负责安抚百姓以安定民心以及战后的恢复经济生产工作。姚燧后又奉命去合州招降王立,在《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赠恭勤竭力功臣仪同三司太保封雍国公谥忠贞贺公神道碑》中招降王立一事予以详实的反映。
至元十四年(1277),姚燧抚循夔府,这是姚燧第三次深入蜀地。正如姚燧在《与病高崖道中作》中所言“五年三入蜀”⑤,这里的“五”和“三”都是确指,在至元十二年至至元十七年之间,他的确三次入秦。在其任上,皆称职有为。
至元十六年(1279),在崖山之战中陆秀夫抱着小皇帝以身殉国,元朝将中华的全部版图纳入其管辖范围,实现了中原一统。经过连年征战的大好河山疮痍满目,赤地千里,各个地方百废待兴。至元十七年(1280),姚燧被任命为陕西汉中按察司副使,录囚延安。“录囚”指的是“皇帝或上级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地直接审理在押囚犯,平反冤假错案,监督司法审判活动并疏通监狱的制度”,①姚燧精通儒家思想的精义,将自己所恪守的仁爱之道付诸自己的政治实践中,能够明镜高悬,明不白之冤,释“诖误”之囚,其任内政清人和,得百姓交口称赞。其后“调任山南湖北道,按部澧州,兴学赈民”②,亦是兢兢业业。
姚燧在《忠勤堂记》中阐述自己信奉的为官之道时说:“为名臣之居其职而职修,授以事而事治,惟忠以尽其心,勤以致其力焉耳。然二者相须:忠,内也,非尽其心则不能本以为勤;勤,外也,非致其力则无以见诸行事而实其忠。”③姚燧在其出任地方官时期,恪守自己内忠外勤的为官之道,仁爱百姓,政绩突出,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到京城做官。
至元二十三年,姚燧从地方回到京城,但是多年的奔波劳碌,繁重的公务,使得姚燧积劳成疾,因病休假。回顾自己的这几年仕宦经历,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役役乾坤远,栖栖道路频”④,足见这几年的奔波劳苦。
在他四处奔波忙碌在外做官的这段时间,他的伯父姚枢、原配杨氏、恩师许衡分别于至元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先继离世,彼时姚燧都在任上,侧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官事的辛劳。亲人的先继离世,使得思家之情一直萦绕在姚燧的心头,姚燧在诗中说自己“十梦九归秦”⑤。亲人的先继离世,姚燧的身心受到不小的打击。
至元二十四年(1287),姚燧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元代的翰林直学士主要负责“掌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⑥。相比于姚燧出任地方官时期为案牍之劳形,公务倥偬,四处奔波劳碌,忙不及履,入职翰林院,这一官职可以说是清闲了不少。
“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⑦,修史的经历使得姚燧有着明确的史官意识,姚燧以史官自任,秉持着实录精神,有着信史传世的明确意识,以直笔之史进行文学创作。此后姚燧又担任过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以及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等职,但此时天下早已归于一统,地方已经拨乱为治。姚燧在此期间,频繁游览湖北、江西等地的山水,可见虽为地方官,但与之前姚燧在至元十二年到至元二十三年出任地方官时期的忙碌辛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至大元年(1307),姚燧正值古稀之年,迎来了他仕途的巅峰期,元庭效仿起征商山四皓故事,起用姚燧为太子宾客,任命其为承旨学士、太子少傅。至大二年(1308),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惩治、知制诰兼修国史。
三、辞官归乡,告病江东
虽然姚燧自入仕以来仕途平稳,但是元朝统治者对汉臣始终有所怀疑,一生并未进入政治权力的中心,难以与其伯父姚枢、业师许衡的政治地位比肩。多年的仕宦生涯,让姚燧对元朝官场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察。姚燧在散曲《醉高歌•感怀》(其二)中感慨道:“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①,感慨自己如牵线木偶般,命运无法自主,对功名利禄的追寻终成空;姚燧在《醉高歌•感怀》(其一)道:“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②,用张翰思念家乡的鲈鱼遂辞官还乡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厌官思隐之情。
至大四年辛亥(1311),姚燧74岁,辞官归乡,告病江东,在家勘正《国通离合表》中的错误。“走未壮时,读《通鉴纲目》书于苏门山,尝病国统散于逐年事首,不能一览而得其离合之概焉”③,值此期间,姚燧著《国通离合表序》,“年经而国纬之”④。后再遇元廷起复征用,均以病辞。76岁,以病辞世。
纵观姚燧这一生,可以说是较为顺畅。虽其父早亡,但却得其伯父尽心教导长大。出身名门,又师从鸿儒,为其成长为一代通儒达士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虽出仕较晚,但是仕途平稳,官运亨通,几乎没有经历什么较大的波折,这也养成了其耿介拔俗、刚正直言、恃才放旷的个性。
秉笔直书、毫不避讳的现象在姚燧文中屡见不鲜,如姚燧在《王宪副母亲夫人九十诗后序》中对为那些在王宪副母亲九十大寿时作诗迎合而言过其实的现象予以直言批评:
然反披而覆诵之,犹病其言有矛盾者:既称夫人妇王婉顺矣,当节度君守赵,将以城活斯民,而是夫人一言制之,是越壸内而出干戎律也。顾以节度君之雄烈识度,其揆义委质,取必夫人之一言,是举阃外而入稟墙帷也。两戾其道,恐君、夫人之贤,两不为是。笔斯言者,将以是而信来世,非诬人耶?……诗中或有赞夫人能诵浮屠书者,抑不知为是者,将报德在今欤?其徼福未来乎?以为在今,外宰物而归之浮屠之鬼,迷孰大焉?以其未来乎?既享有于昭昭,又求不可必得于冥冥,觊孰甚焉?①
姚燧认为这些夸奖的话名不副实,甚至互相龃龉,若言王宪副之母温婉恭顺,则与一言便可以劝谏其丈夫止杀干预戎律一事相矛盾,此外,对王宪副母亲高寿是诵读浮屠书所致的说法,姚燧认为是虚妄之言。由此观之,姚燧刚介耿直的个性可见一斑。但也因此,姚燧为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元史•姚燧传》云:“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②
第二节姚燧碑志文创作概述
姚燧在文学上的成就颇高,其诗文曲皆工,尤以文著,在当时即有“一代文宗”的美誉。宋濂在修撰《元史》的时候,称姚燧的文章“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③,明末清初史学家、经学家黄宗羲曾评价他“唐之韩柳,宋之欧曾,金之元好问,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一代作者所及”④,由此盛赞观之,足见姚燧文采卓著。
姚燧在史学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曾入职翰林院,编修国史,姚燧在《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宗师道行碑并序》中言:“燧由职史馆以来,尝思古者史臣,不要死者之或知,不必生者之见求,于德于功,于事于言,见书见而闻书闻,信传信而疑传疑,实录直致,俾观者自判是非于千载下”⑤,姚燧有着明确的史官意识,且其个性昌言无忌,投射在碑志文中,便是以良史之才秉笔直书,再现墓主一生之重要行迹,使墓主之形象如现眼前,以其如椽巨笔记录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姚燧的作品相当丰富,他的弟子刘致曾经将他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系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比元刊本篇目较少。
2011年查洪德先生在对《牧庵集》考证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姚燧集》一书。《姚燧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牧庵集》《牧庵集》集外、《牧庵集》辑佚、《牧庵集》误收他人之作、附录五部分,为我们研究姚燧提供了良好的文献基础。
本文据查洪德先生的《姚燧集》对姚燧的碑志文予以统计,共有碑志文97篇。本文以《姚燧集》为底本,刘时中所作《年谱》以及与之相关的史书记载为参照,考证姚燧碑志文的篇目系年,以期更好地反映姚燧碑志文的创作面貌。
现对所存的碑志文97篇进行统计,文献可考证篇目系年的碑志文为89篇,列表如下:
表1-2姚燧碑志文创作情况一览表
表1-2姚燧碑志文创作情况一览表 | 序号 | 碑志文篇目名称 | 墓主 | 碑志文创作时间 | 姚燧创作该碑志时的年岁 | 姚燧的仕履情况 | 卷次 | 1 | 《少中大夫轻车
都尉渤海郡侯解
公坟道碑》 | 解禧 | 至元三年丙寅
(1266) | 不早于 29岁 | 尚未出仕 | 卷二十
五 | 2 | 《雷君伯静甫墓
志铭》 | 雷复, 始字国明,后改伯静 | 至元十三年丙子(1276) | 不早于 39岁 | 汉、 嘉新下, 入谕其民; | 卷二十九 | 3 | 《洞观普济圆明
真人高君道行碑》 | 高道宽, 字裕之 | 至元十四年丁丑(1277) | 40 岁 | 抚循夔府 | 《牧庵集辑佚》 | 4 | 《袁公神道碑》 | 袁湘, 字润夫 | 至元十九年壬午
(1282 年) | 45 岁 | 居秦, 任秦宪, 后辞之 | 卷十七 | 5 | 《袁氏先庙碑》 | | | 卷十二 | 6 | 《希真先生祠碑》 | 王道清, 字正之,
赐号希真纯素大
师 | 至元二十年癸未
(1283 年) | 46 岁 | 居澧州,为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司副使 | 卷十二 | 7 | 《孙府君神道碣》 | 孙聚(孙显之父) | 至元二十三年丙
戍(1286) | 49 岁 | 任翰林直学士 | 卷二十五 | 8 | 《灵山先生董君
实坟道碑》 | 董珪, 字君实 | 不早于至元二十三年丙戍(1286) | 不早于 49岁 | | 卷二十五 | 9 | 《南京路总管张
公墓志铭》 | 张庭珍, 字国宝 | 至元二十四年丁
亥(1287) | 50 岁 | 任翰林直学士 | 卷二十八 | 10 | 《赵君和父墓志铭》 | 赵居中, 字和父 | 卷二十九 | 11 | 《玉阳体玄广度
真人王宗道行碑
并序》 | 王处一, 号玉阳子 | 《牧庵集》 辑佚 | 12 | 《邓州长官赵公
神道碑》 | 赵祥, 字天麟 | 至元二十五年戊子(1288) | 51 岁 | 任翰林直学士 | 卷十八 | 13 | 《中书右三部郎
中冯公神道碑》 | 冯渭, 字清父 | 卷二十 | 14 | 《医隐阎君阡表》 | 阎瑀, 字润夫(阎
宏之祖父) | 至元二十六年己丑(1289) | 52 岁 | 任翰林直学士 | 卷二十七 | 15 | 《南京路医学教
授李君墓志铭》 | 李纲, 字文纪 | 不早于至元二十
六年己丑(1289) | 不早于 53
岁 | | 卷二十九 | 16 | 《鄢陵主簿毛府
君阡表》 | 杨彦珍 | 至元二十六年戊子(1288) ——
至元二十八年(1291) | 52—54 岁
姚燧居邓期间 | 任翰林学士;
53 岁, 授大司农丞; | 卷十八 | 17 | 《少中大夫叙州
等处诸部蛮夷宣
抚使张公神道碑》 | 张庭瑞, 字天表 | 至元二十七年庚
寅(1290) | 53 岁 | 任翰林学士、 大
司农丞 | 卷二十 | 18 | 《巩昌路同知总
管府事李公神道
碑》 | 李节, 字子忠 | 至元二十七年庚
寅(1290) ——
元贞二年丙申
(1296) 之间 | 53 岁至 59岁期间 | 任翰林学士、 大
司农丞 | 卷二十一 | 19 | 《金故甄官署令
魏府君墓碣》 | 魏允元, 改德元,
字信之 | 至元二十九年壬辰(1292) | 55 岁 | 任翰林学士、 大司农丞 | 卷二十六 | 20 | 《平章政事史公
神道碑》 | 史格, 字晋明 | 不早于至元二十
九年壬辰(1292) | 不早于 55岁 | | 卷十六 | 21 | 《中奉大夫荆湖
北道宣慰使赵公
墓志铭》 | 赵椿龄, 字寿卿 | 至元三十一年甲
午(1294) | 57 岁 | 任翰林学士、 大司农丞 | 卷二十八 | 22 | 《怀远大将军招
抚使王公神道碑》 | 王兴秀 | 卷二十一 | 23 | 《山南廉访副使
冯公神道碑》 | 冯崧(岵) , 字寿
卿 | 卷二十 | 24 | 《皇元故怀远大
将军同知广东道
宣慰司事王公神
道碑铭并序》 | 王守信 | 卷二十三 | 25 | 《重修中太一宫
碑》 | | 不早于至元三十
一年甲午(1294) | 不早于 57岁 | | 卷十 | 26 | 《蓟州甲局提举
刘府君墓志铭》 | 刘智 | | | | 卷二十八 | 27 | 《唐州知州杨君
墓志铭》 | 杨子敬 | 成宗皇帝元贞元
年乙未(1295) | 58 岁 | 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 | 卷二十八 | 28 | 《浙西廉访副使
潘公神道碑》 | 潘泽, 字泽民 | 卷二十二 | 29 | 《浏阳县尉阎君
墓志铭》 | 阎鼎吉, 字和卿
(阎宏之父) | 卷二十九 | 30 | 《长春宫碑》 | | 元贞二年丙申
(1296) | 59 岁 | 任翰林学士 | 卷十一 | 31 | 《河南道劝农副
使白公墓碣》 | 白栋 | 卷二十六 | 32 | 《便宜副总帅汪
公神道碑》 | 汪忠臣, 字汉辅 | 卷十八 | 33 | 《兴元行省瓜尔
佳公神道碑》 | 隆古岱, 瓜尔佳氏 | 不早于元贞二年
丙申(1296) | 不早于 59
岁 | | 卷十六 | 34 | 《真定新军万户
张公神道碑》 | 张兴祖 | 大德元年丁酉
(1297) | 60 岁 | 任翰林
学士 | 卷二十三 | 35 | 《襄阳庙学碑》 | | 《牧庵
集》 辑佚 | 36 | 《湖广行省左丞
相神道碑》 | 阿里海牙 | 大德二年戊戌
(1298) | 61 岁 | 任翰林
学士 | 卷十三 | 37 | 《太仓监赵君神
道碣》 | 赵珪, 字君璋 | 卷二十五 | 38 | 《广州怀集令刘
君墓志铭》 | 刘彦文, 字子章
(刘致之父) | 卷二十
八 | 39 | 《劝农使陈公夫
人李君神道碑》 | 陈膺夫人, 陈元凯
其母 | 卷二十
四 | 40 | 《重建南泉山大
慈化寺碑》 | | 大德四年庚子
(1300) | 63 岁 | 任翰林
学士 | 卷十 | 41 | 《少中大夫静江
路总管王公神道
碑》 | 王均, 字闰夫 | 大德五年辛丑
(1301) | 64 岁 | 中宪大夫、 江东
廉访使 | 卷二十一 | 42 | 《徽州路总管府
达噜噶齐兼管内
劝农事虎公神道
碑》 | 虎益 | 卷十四 | 43 | 《有元故中奉大
夫福建等处行中
书省参知政事焦
公神道碑铭 并
序》 | 焦德裕, 字宽父 | 大德六年壬寅
(1302) | 65 岁 | 中宪大夫、 江东
廉访使 | 《牧庵集》 辑佚 | 44 | 《金故昭勇大将
军行都统万户事
荣公神道碑》 | 荣祐 | 卷二十二 | 45 | 《转运盐使曹公
神道碑》 | 曹世贵, 字仲明 | 不早于大德六年
壬寅(1302) | 不早于 65
岁 | | 卷二十
四 | 46 | 《平章政事忙兀
公神道碑》 | 博啰罕, 忙兀氏 | 大德七年癸卯
(1303) | 66 岁 | 中宪大夫、 江东
廉访使 | 卷十四 | 47 | 《宋太常少卿陈
公神道碑》 | 陈希亮, 字公弼 | 卷十三 | 48 | 《董文忠神道碑》 | 董文忠, 字彦诚 | 不早于大德七年
癸卯(1303) | 不早于 66
岁 | | 卷十五 | 49 | 《延釐寺碑》 | 安西王 | 大德八年甲辰
(1304) | 67 岁 | 中宪大夫、 江东
廉访使 | 卷十 | 50 | 《颍州万户邸公
神道碑》 | 邸泽, 字润之 | 卷十七 | 51 | 《领太史院事杨
公神道碑》 | 杨恭懿, 字元甫 | 卷十八 | 52 | 《江州庐山太平
兴国改为九天採
访应元保运妙化
助顺真君殿碑》 | | 不早于大德八年
甲辰(1304) | 不早于 67
岁 | | 卷十一 | 53 | 《荣禄大夫福建
等行中书省平章
政事大司农史公
神道碑》 | 史燿, 字焕卿 | 不早于大德九年
乙巳(1305) | 不早于 68
岁 | | 卷十六 | 54 | 《荣禄大夫江淮
等处行中书省平
章政事游公神道
碑》 | 游显, 字子明 | 大德十一年丁未
(1307) | 70 岁 | 起燧为太子宾客, 未几, 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 | 卷二十二 | 55 | 《临江路总管府
判官夏君母夫人
张氏墓志铭》 | 夏元亨之母 | 卷二十九 | 56 | 《谭公神道碑》 | 谭澄, 字清彦 | 卷二十
四 | 57 | 《普庆寺碑》 | | 武宗皇帝至大元
年戊申(1308) | 71 岁 | 荣禄大夫、 翰林学士承旨, 知制诰兼修国史 | 卷十一 | 58 | 《开府仪同三司
太尉太保太子太
师中书右丞相史
公先德碑》 | 史姓, 以奇塔特布
济克名行 | 卷二十
六 | 59 | 《有元故少中大
夫淮安路总管兼
府尹兼管内劝农
事高公神道碑》 | 高良弼, 字辅之 | 卷二十三 | 60 | 《安西路同州儒
学正潘君阡表》 | 潘温, 字仲良 | 卷二十七 | 61 | 《资德大夫云南
行中书省右丞赠
秉忠执德威远功
臣开府仪同三司
太师上柱国魏国
公谥忠节李公神
道碑》 | 李阿噜 | 卷十九 | 62 | 《报恩寺碑》 | 女僧妙德 | 至大元年戊申
(1308) 或至大
二年己酉(1309) | 71 岁或 72
岁 | 荣禄大夫、 翰林学士承旨, 知制诰兼修国史 | 卷十二 | 63 | 《平章政事徐国
公神道碑》 | 伊札吉台氏•彻尔
(《元史》载作“彻
里” ) | 不早于至大元年
戊申(1308) | 不早于 71
岁 | | 卷十四 | 64 | 《奉议大夫广州
治中阎君墓志铭》 | 闫宏, 字子济 | 至大二年己酉
(1309) | 72 岁 | 荣禄大夫、 翰林学士承旨, 知制诰兼修国史 | 卷二十九 | 65 | 《故从仕郎真州
路总管府经历吕
君神道碑铭并序》 | 吕郁, 字伯文(吕
洙之父) | 至大二年己酉
(1309) | 72 岁 | 荣禄大夫、 翰林学士承旨, 知制诰兼修国史 | 卷二十三 | 66 | 《少中大夫孙公
神道碑》 | 孙显, 字荣甫 | 卷二十四 | 67 | 《奉训大夫知龙
阳州孝子梁公神
道碣》 | 梁琮, 字文玉 | 卷二十五 | 68 | 《国子司业滕君
墓碣》 | 滕安上, 字仲礼 | 卷二十六 | 69 | 《招抚使李君阡
表》 | 李聚 | 卷二十七 | 70 | 《潞国忠简赵公
神道碑铭并序》 | 赵弼, 字元辅 | 《牧庵
集》 辑佚 | 71 | 《光禄大夫平章
政事商议陕西等
处行中书省事赠
恭勤竭力功臣仪
同三司太保封雍
国公谥忠贞贺公
神道碑》 | 贺仁杰, 字宽甫 | 卷十七 | 72 | 《有元重修玉清
万寿宫碑铭 并
序》 | | 《牧庵
集》 辑佚 | 73 | 《皇元高昌忠惠
王神道碑铭并序》 | | 至大二年己酉
(1309) 或至大
三年庚戌(1310) | 72 岁或 73岁 | 荣禄大夫、 翰林学士承旨, 知制诰兼修国史 | 卷十三 | 74 | 《有元故中奉大
夫江东宣威使珊
竹公神道碑铭
并序》 | 拔不忽(后更曰
介, 字仲清) | 《牧庵
集》 辑佚 | 75 | 《参知政事贾公
神道碑》 | 贾居贞, 字仲明 | 至大二年己酉
(1309) | 72 岁 | 荣禄大夫、 翰林学士承旨, 知制诰兼修国史 | 卷十七 | 76 | 《资善大夫同知
行宣政院事张公
神道碑》 | 张天祐, 字吉甫 | 卷二十 | 77 | 《袁氏墓志铭》 | 叙述袁氏累世迁
徙 | 《牧庵集》 辑佚 | 78 | 《河氏李氏先德
碣》 | 李惟恭其祖 | 卷二十六 | 79 | 《提举太原盐使
司徐君神道碑》 | 徐德举, 字进之 | 卷十八 | 80 | 《朝列大夫飞骑
尉清河郡伯张先
墓碣》 | 张养浩其父 | 至大四年辛亥
(1311) | 74 岁 | 辞官归
乡 | 卷二十六 | 81 | 《武略将军知秦
州史君神道碣》 | 史克恭, 字子敬 | 卷二十
五 | 82 | 《崇恩福元寺碑》 | | 仁宗皇帝皇庆元
年壬子(1312) | 75 岁 | 卷十 | 83 | 《重修南泉山大
慈化禅寺碑》 | | 卷十 | 84 | 《南京兵马使赠
正议大夫上轻都
尉陈留郡侯布色
君神道碑》 | 长德, 布色氏 | 卷十七 | 85 | 《大元朝列大夫
骑都尉弘农伯杨
公神道碑铭》 | 杨琼 | 《牧庵
集》 辑佚 | 86 | 《中书左丞姚文
献公神道碑》 | 姚枢, 字公茂 | 仁宗皇帝皇庆元
年壬子(1312)
年或皇庆二年癸
丑(1313) | 75 岁或 76
岁 | 卷十五 | 87 | 《有元故奉训大
夫同知威楚开南
等路总管席君神
道碣铭并序》 | 席诚信 | 皇庆二年癸丑
(1313) | 76 岁 | 《牧庵
集》 辑佚 |
由表观之,就姚燧的文献可考证篇目系年的这89篇碑志文来看,姚燧的碑志文创作基本都在姚燧38岁出仕做官后。这与姚燧出仕后文名甚著以及进入元代的政治视野,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威望有关,奉诏作文、应官员请托作铭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姚燧的碑志文创作应以至元二十三年(1286)为界,即以姚燧49岁任翰林直学士为界。至元二十三年前,即姚燧49岁前,碑志文创作仅有4篇。而至元二十三年后,姚燧碑志文创作的创作频率和创作数量明显增多,至元二十三年(1286)至大德二年(1298)这段任官翰林院时期,可确证具体的篇目系年及确证作于该时期的碑志文就有26篇。大德十一年丁未(1307),“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①,在大德十一年(1307)到至大四年(1311)这短短的四年间,可确证篇目系年及确证作于该时期的碑志文有25篇,姚燧辞官归乡后,在其74岁至76岁这3年间,可确证篇目系年的碑志文创作数量为8篇。
由此观之,两个任职翰林院时期以及辞官归乡时期是姚燧碑志文创作的集中期。这与他在地方任职事务繁多,日理万机,日不暇给,不断地奔波劳碌,辗转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有关。至元二十三年(1286),姚燧到京城做官,入职翰林院。此后姚燧的碑志文创作频率和创作数量明显增多,姚燧的碑志文创作多集中在姚燧入职翰林院时期以及辞官归家时期。
首先,姚燧在元代本就文名显赫,又入职翰林院,后又编修国史,得其作碑志,昭纪鸿懿,可使来者可信,为官者请他撰写碑铭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也是姚燧碑志文中的人物多为能臣干吏、武将贵胄的原因。
其次,姚燧入职翰林院,相比于在地方做官时期,翰林院事务较为清闲,姚燧安闲自得,应托作铭的时间较多。姚燧74岁才辞官归乡,76岁便与世长辞,在这短短的3年间,尽管其饱受病痛的折磨,仍然创作了8篇碑志文,亦是此理。
|